[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冈波巴四法 3
 
{返回 创古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55

冈波巴四法 ─ 3

教授:创古仁波切
中译:堪布丹杰

无论观看到好坏、美丑的任何事物,不要去分别起念,直接安住在看到的当下,也就是空性当中…

什么是止的禅修?就是让第六意识的粗分烦恼稍微平静下来,宽坦安住在第八识当中放松休息。 

三、愿道断惑

「冈波巴四法」第三法愿道断惑、第四法断惑显智这两个部分,主要是指实修的方法。以《解脱庄严宝论》来说,指的是六度波罗蜜的修持,大手印禅修也包含在这两个部分当中。

「道」是指修持的方法。「惑」是指外在诱惑与内心迷惑如烦恼与妄念。在显密共同的修法上来说,「愿道断惑」的方法就是止与观的禅修;在密宗不共的修持法门上来说,是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修持。

轮回迷惑幻象的根源是什么?就是不识万法本质的无明。由无明产生烦恼,由烦恼而产生轮回。因此想要解脱轮回,就要从断除无明下手。如何才能断除无明呢?需要有智慧,或可称为觉性、本智、胜观。有了智慧,就能从无知与迷茫中出离,依靠智慧力的开展,帮助我们断除烦恼与妄念。

虽然说透过智慧与胜观(慧观),能够断除无明烦恼,但是一个凡夫、初学者的粗重妄念太多,因此无法在心中马上生起这样的慧观。因此,首先需要让心平静下来,也就是需要练习止的禅修。

如何练习止的禅修呢?首先,要观修「愿心向法」的转心四思维(四共加行)与「愿法向道」的四不共加行法门,如皈依、发菩提心。接着要向历代祖师与根本上师祈请,观想祖师们三门放射光芒照射自身,透过得到这样的灌顶与加持让自心平静入定。入定的根本是什么?就是心的平静。然而心与身息息相关,因此,修定通常会有两个部分的教授,先是调身,再是调心。调身的要点即是毗卢七支坐法。


七支坐法

第一支是金刚跏趺坐:即是双盘而坐。依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可有不同,能双盘的就双盘,或者单盘、散盘也可以。这里的要点是「坐」,虽然站起身来精神会好些,但容易散乱,或者躺卧下来比较容易静下来,但是却容易昏沉。因此坐下来,是为了平衡「明晰」与「平静」两个部分。

第二支是手持定印:手在日常生活当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同念头的生起导致不同的手势,相对的来说,不同的手势也能影响我们的心念。因此,这里采取定印的手势,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平衡交放于小腿上,如同阿弥陀佛的手势。藏文的定称为「酿夏」,意思是平等(平衡)而安住,因此定印也可以是将两手平等的安放在两膝盖之上,而不是一高一低,这样的手势被称为触地印。

第三支是身直:也就是脊椎要直。为什么身体要直呢?因为身体当中有脉,脉中有气,气的流动影响我们的心。因此身直脉就直,脉直了气就通顺,气通顺了,心就自然容易安住。

第四支是两肩平衡与放开:两肩不要内缩。

第五支是微收下颚与自然呼吸:虽然脊椎要直,但是颈部自然有些向前弯,因此下颚自然会微收。自然呼吸意思是不紧不松,不疾不徐,自然呼吸就好。

第六支是舌顶上颚:这样做可帮助减少口水产生。总是吞口水有可能会产生妄念而影响心的平静。

第七支是眼睛直视前方:「外道梵天向上看」,意思是有些宗教相信创造万物的天神在天上,因此眼睛向上看而让天神欢喜。「二乘行者向下看」,意思是声闻与缘觉的修行者为了自利自修,为了不让眼睛看到外在的诱惑而影响修持,因此眼观下方。

然而我们是大乘金刚乘的行者,因此需要「金刚之眼向前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金刚乘的禅法是直观万法空性的禅法,所以眼睛不向上也不向下看,也不是眯着眼睛,而是自然张开眼睛而直视前方。有人可能会问说:这样不是会看到很多东西吗?的确是会看到的很多人事物,但是这里的要点是,无论观看到好坏、美丑的任何事物,不要去分别起念,直接安住在看到的当下,也就是空性当中。

以上就是七支坐法的要点。有些禅修教本提到,如果一个行者持续保持这七个要点,自然会让心情平静与安住。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为了保持这样的姿势而让身体太紧绷,所以要记得:全身要放轻松。施身法的祖师玛基拉尊曾说:「调身的要点,就是全身放轻松。」

上次谈到了禅修的身要。接着要谈安心的方法。安心的方法很多,今天,我想要先讲解一下何谓「心识」。

佛法当中,一般将心识分类为六识或八识。以八识来说,当中分为「不定识」与「定识」两大类。前者指的是前六识,后者指的是第七、八识。六识当中又可分为「无分别识」与「分别识」两类,前五识是无分别识,第六意识是分别识。

五识指的是:

一、眼识:依靠眼根(眼睛)缘颜色而产生。

二、耳识:依靠耳根(耳朵)缘声音而产生。

三、鼻识:依靠鼻根(鼻子)缘味道而产生。

四、舌识:依靠舌根(舌头)缘味道而产生。

五、身识:依靠身根(身体)缘物体而产生。

五识被称为无分别识,因为它们只是单纯的认识外境,例如听到、看到而已, 并没有任何美丑好恶的分别。由于它们是无分别的,无论禅修与否,还是会看到、听到等等,因此不需要禅修前五识。

那么,我们禅修的是哪一识呢?是第六意识。如何修持第六意识呢?需要依靠对第七和第八意识的认识来修持。

第七识烦恼识

第七识也被称为「烦恼识」,是一种很细微的自他分别的我执。我们平时的粗分自他分别念,是属于第六意识的烦恼;然而第七识的我执,比较细微,是一种恒常的、总是不忘的微细我执。它如何能被断除呢?到了菩萨第七地的时候自然就会消除了。同时,第七烦恼识也不完全是不善,例如可以依靠这个细微的我执而供养诸佛菩萨或者布施众生。因此第七识并不是初学时禅修的对象。

第八识藏识

接着谈到第八识, 或称为「藏识」,它是我们要禅修的对象。它是含藏一切心识的基础, 恒时存在。也就是我们自心的明分、觉知的部分:无论有没有念头生起,自心恒常都具有的一种清楚觉知。因此,我们要禅修第八识,方法是用第八识当中的第六意识来禅修。

如何禅修第六意识?

因此,讲回第六意识。它是依靠前五识而产生的各种分别念, 例如,回忆过去,计画未来,好坏美丑等等的分别妄念。因此,什么是止的禅修呢?就是让第六意识的粗分烦恼稍微平静下来,好似宽坦安住在第八识当中放松休息一样,这就是止的禅修。不思过去,不迎未来,安住于当下。如果妄念生起,不跟随,清楚觉知,让第八识的明觉保持着;这样的禅修,不是像石头一样无觉知的枯禅,而是清楚觉知的安住在每个当下。

三种让心安住的方法

如何能够安住呢?经典当中谈到「九住心」的方法。但今天我只谈前三个方法, 我想这是对大家最有用的三个。

内住: 第一个称为「内住」, 指的是第六意识的各种美丑好恶、过去现在未来等等的粗分妄念都安住平息下来。此时,内心的清楚明分依旧保持着,但可能安住的时间很短暂,只是五、六秒而已。

续住:经过短时间、多次数的禅修练习之后, 进入第二住心—— 续住,意思是安住的时间稍微拉长,可能15秒或更长的时间。

安住:第三个称为安住。当续住一段时间后,可能一个分别念头生起,散失了正念,心跟着念头跑走了,完全忘了自己在禅修,这时就需要安住的方法,意思是提起正念与觉知的心。什么是正念与觉知呢?意思是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散乱了,就要用正念觉知自己的散乱,然后回到禅修上。当你觉知到自己的散乱时,并不需要因自己觉知而兴奋,或者因散乱而难过,因为妄念总是会生起的。你只要提醒自己是在禅修,把散乱的自己拉回来,安住到本来用功的方法之上,这就是安住。这三个方法就是止的禅修。透过不断地练习,能够帮助我们让纷乱的心平息下来。

以上是透过止的禅定而断惑,也就是暂时让烦恼平息的方式。有关究竟断除烦恼的方式——观的禅修暂时不多作介绍。

本尊观生起次第

接下来,要谈一谈密乘的断惑法门之一——生起次第法门,也就是观想本尊的身形等等。

有时,我们会观想本尊在前方作供养与祈请,但是,最重要的观想是自生本尊的观想,意思是:自己的身体就是本尊的身体,具有同样的身形与颜色;自己的语就是本尊的语;自己的心就是本尊的心。一般人或许会觉得,自己只是一介凡夫,又不是本尊,为什么硬要把自己想成一个本来不是的东西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事实上,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这样做是有利益的,我们本来即是本尊,我们是在观修自己的本来面目。

因为佛陀曾说: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佛性),都具有能够成佛的潜能。众生开显出本具的佛性,就是成佛。因此,如果我们总是想着自己是不清净的,那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变为清净;但是,如果我们观修自己本来的清净本质,那么潜能就能开展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观想自己是观音菩萨、药师佛或任何一个本尊,心中清晰忆起本尊的身相、颜色、服饰与法器等等,如此能够自然开显本具清净的本质,之后,安住于此观修之禅定当中。依靠此定,能够逐渐消除各种迷惑,这即是密乘不共的除惑法门。

以上谈到的是「九住心」的止的禅修,与生起次第的法门,分别是显乘与密乘当中的「断惑」法门。

〈续‧‧‧〉


{返回 创古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冈波巴四法 4
下一篇:冈波巴四法 2
 月灯·确实了悟·第四章 三摩地
 三乘佛法心要·大乘·果
 开展佛性的道路──开示「自生」与「对生」观想
 密勒日巴尊者道歌──《三钉歌》
 密勒日巴尊者道歌──《六种问》
 三乘佛法心要·小乘·小乘的禅修
 月灯·法身·第二十一章 述说过去事
 月灯·三摩地之本质·第七章 法忍行
 三乘佛法心要·小乘·五蕴
 阿弥陀佛法门实修教授问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眼睛与嘴巴[栏目: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观世音菩萨的赞仰(印顺法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荔姐妙计退色狼[栏目:邪淫恶报感应录]
 相应14经 战斗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3.憍萨罗相应]
 格鲁派三护法[栏目:格鲁]
 大伏藏师仁真尼玛法王与慈成加参仁波切的会晤交流[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僧尼的三方向[栏目:白云禅师]
 律宗 伍、律宗修学层次[栏目:律宗简介]
 十大死因[栏目:生活的层次·迷悟之间]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一五、正信佛教徒应有的认识[栏目:慈航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