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2010年夏季课程《胜道宝鬘集》释论 第三堂课
 
{返回 狮吼音·开示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46

2010年夏季课程‧《胜道宝鬘集》释论‧第三堂课

从自心上师,生起清净信心

真正的信心分为三种:清净的信心、向往的信心和相信的信心。

原著:冈波巴大师
日期:2010年6月1月19日上午

这是《胜道宝鬘》课程的第二天,原本计画这次能够讲完,但是似乎有些困难;我会尽力讲解,讲多少是多少了。

两千五百年前,教主释迦牟尼佛诞生人间,创建佛教;不久后印度出现了一位龙树菩萨,大力弘扬大乘教法。之后佛教从印度,逐渐向外弘传到亚洲各个地方。

藏传佛教

约七、八世纪,印度的三藏中译注典籍陆续被翻译成藏文,西藏的佛教逐渐成形;由于藏传佛教完整包含了大乘、小乘和金刚乘的教法,因此佛陀完整的三乘教法就在藏地弘传开来。

西藏赞普(国王)时代,也就是前弘期的藏传佛教,并没有教派之分。到了后弘期时,藏王从印度邀请了阿底峡尊者到西藏建立起噶当派教法,这时除了已经有的旧译宁玛派,其他各教派也陆续成立,例萨迦、噶举、格鲁等。虽然教派名称不同,但是每一个教派都是由印度佛教一脉相传下来,本源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有时因为各派上师的住锡地和仪规或称号的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教派,但是,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雪域西藏的藏传佛教,各方面来说都是丰富、圆满的,相传至今广为弘传,已经走出了藏地,俨然成为世界佛教当中重要的一个支派。这可以说是过去的护教国王、译师和班智达们的恩德,加上藏地各派祖师们的大悲加持之下,才有可能让佛法弘传至今,并且让这么多人接触。

这次的课程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个简单的事件:很多人聚集一起,也有许多人发心筹办这个活动;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回溯过往时,就会知道都是过去祖师们的恩德,才让我们今天有此因缘相聚,讲课和听闻佛法。

因此,不要忘记祖师的恩德,我们应该带着感恩的心听法,这样一定能在心中种下善的习气,法喜充满;如果心中缺乏感动、感恩的心,我们讲课、听闻的只会是干巴巴的文字。我们应该回忆过去祖师的恩德,想想过去弘扬佛教的历史,并且带着恭敬、专一的心来听闻,这样听起来就会有不同的感觉,每字每句都会是丰润、有味道的。

五、引导自己趋入佛道的贤德上师,在未证菩提之前就离开他,实在可惜。

当依止到一位具备德行,并且带领我们进入佛道的上师时,我们都会希望如同《金刚总持祈请文》的偈文:

世世不离清净上师尊,

受用殊胜吉祥之法教,

五道十地功德悉圆满,

愿速证得金刚持果位。

在自己未证菩提前不要离开这位上师。

所谓「上师」,不仅是外在样貌的一位「人」的善知识而已,最主要指的是我们自性显现的上师,也就是自心的上师。什么是自心的上师呢?也就是那一个知道取舍,具备信心的自心。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世事无常,外在的上师,有一天会示现圆寂而离开我们;只要我们将上师的口诀法教常保心中,成为善恶取舍的准则,那么这位引导我们走上解脱之道的自心上师,是永远不会和我们分开的。

我们常说师徒关系很重要,到底要如何建立正确的师徒关系呢?就是将上师的教法放在心中,如法地去修持,只要能够依靠心中的上师继续修持,师徒的关联就不会丧失。

六、解脱的大船为戒律与三昧耶,如果因为烦恼与放逸而将它摧毁,实在可惜。

七、由上师的恩德而获得的证悟,如果虚掷在纷扰红尘里,实在可惜。

八、诸成就者的深奥口诀,把它当作商品一样地出卖给那些无缘的俗人,实在可惜。

九、六道的众生皆是有恩于我们的父母,以怨恼心弃之不顾,实在可惜。

十、青年时期茁壮的身语意,如果平白地空过,实在可惜。

以上是十项可惜的事。我们可以好好想想,之前这十项可惜的事,自己是否有犯过?如果有违犯,要认知:过去的无法挽回,后悔也没用,这时应该积极地往前看,把握当下每一个崭新的机会。

二、十项必须的事

接下来是第二组「十项必须的事」,这是指我们在修习佛法时,一定要具备的顺缘或条件:

一、必须自知本分,而不乱计画的原则。

这句主要的意思是,我们常常会制定一些人生的规划,在执行的过程中, 因为世事无常,偶尔会遇到挫折,人生也起起伏伏。当我们遭遇这些逆境时,如果没有把握住原则是不行的,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人品、把握自己的原则继续走下去,这是很重要的。

一件事情开始之前,要切实周全地考虑清楚是否该做。决定要做之后, 就应该以此准则,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能够坚持,事情才有可能实现,你也会得到别人的信任。

一个遇到困难就改变方向,或者半途而废的人,会被视为没有主见的人, 这是不太好的。曾经有一个没有主见的人,有一天他经过一个废墟时,发现了一块大如山羊头的黄金,他开心极了,就把它扛了起来,想要带回家去。但是因为黄金太重,他走着走着就累了,手也很痛,只好停下来休息。

这时候,一位牧羊人从他前面经过。这位牧羊人很有趣,因为他倒骑在一头驴子上,轻松愉快地吹着笛子,一派逍遥自在的样子,没主见的这个人心想:「这个人真幸福,不像我扛着这么重的东西,真是累死了……。」突然,他脑中闪过一个念头:「不如我用黄金来交换他的驴子和笛子,这样就会跟他一样幸福了!」他赶紧跑过去拦下牧羊人说:「驴子和笛子可不可以给我呀? 我用这块黄金跟你交换。」「怎么可能,这么一大块黄金。」牧羊人刚开始不相信,但后来交易还是达成了,牧羊人给了笛子和驴子之后,就把黄金拿走了。

这位没有主见的人,得到了驴子和笛子之后,首先他试着倒骑驴子好几次,但是因为没有经验,摔了个鼻青脸肿。好不容易爬上驴子之后,他想起牧羊人美妙的笛声,拿起手中的笛子猛力地吹,他从未吹过笛子,所以怎么吹都没声音,甚至发出了刺耳的声音。就这样折腾了老半天,这个人身心疲惫,饥渴不已。

当他正伤心难过时,看到前面蹲着一个乞丐,一个幸福的乞丐倚着一根拐杖,并快乐地吃着碗中美味的糌粑。这个没有主见的人又开始动念:「我真倒楣,骑在驴上屁股痛,吹笛子也吹到饿得半死;我应该跟乞丐做个交换。」他没力地走到乞丐面前说:「我可不可以跟你做个买卖,用驴子和笛子交换你的拐杖和碗如何?」

乞丐抬头看着他说:「我才不要!碗和拐杖可是我的命根子。怎么能给你?」两人来回争执很久,最后终于交易达成, 这次没主见的人学聪明了,他知道之前会那么惨,就是因为没有好好询问牧羊人怎么骑驴和吹笛。所以他就拿着碗跟棍子去请问乞丐如何乞讨的方法。

「这还不容易?」乞丐说。「你找到一个有钱人家,到他门口,然后大喊:『施主好心喔,这个良辰吉日里,赏我口饭吃吧! 』然后就会有人出来,给你食物了。」他想并不困难,就很高兴地去找户有钱人家了。

这个人一路寻找,终于找到一户很有钱的人家,他兴奋地在门口大喊:「今天真是好日子喔!善心的施主赶快赏些饭吃吧!」没想到,那户人家刚有人往生,正在做超荐佛事。屋里的人听到外面有人大喊良辰吉日,心想是哪个可恶的家伙,跑出来把他打个半死。

这时候,旁边经过一个善心人士,给了他一小块酥油,并且告诫他说:「你怎么能这样喊呀?这家才刚死了人,这样喊当然会惹人生气。我教你,你之后到别人家去要喊:『今天这个不吉祥的日子喔, 没有人比我更惨啰, 请赏口饭吃。』这样你才讨得到饭。」没主见的人一听有道理,隔天找到一户有钱人家,就在门口哭丧着脸大喊;没想到那户人家正在举办婚礼,大家听到这触霉头的话,也出来把他打了个半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飘忽不定,心智不坚。这就是「自知本分,并不乱计画原则」的意思。

二、必须具有信心和精进,而奉行上师的教言。

就像密勒日巴尊者曾说:「一般人的信心在嘴上,我瑜伽士的信心在心中。」一般人容易因为眼前的利益而生起信心,例如许多藏族就有这样的问题,他们一看到那些年纪较老、头发一圈一圈盘在头顶、长得很像大成就者的人,就会虔诚地口念: 「皈依呀, 皈依。」因为外表而盲目地相信

这个人,以为他有什么特殊的法力。尤其当自己特别心有所求的时候,就更觉得对方厉害。总而言之,大部分的人,都是因为外表而生起信心,这种信心称为贪着的信心,或者随声附和的信心,并不是真正的信心。

真正的信心分为三种:清净的信心,向往的信心和相信的信心。

第一种信心叫做欢喜清净的信心,是指因为见到或忆念上师、三宝的功德后,消除了疑惑、不信的污浊,而展现出来的如同净水一般的信心,经典中比喻如同「具贪者见到所贪物」一样,就像是想要得到某个东西的人,真正看到或得到了那个东西时,心中会有的那种欢喜、清净的心情,就是清净的信心。

第二种信心是向往希求的信心,也可称为想要解脱的信心。这包括了:

第一想从恶道出离的信心,也就是舍弃对此生的贪着,为了来生出离恶道而努力修持皈依和业果;

第二向往出离轮回的心,意即舍弃对于轮回乐的贪执,精进于三学的修持,而从轮回中解脱;

第三舍弃自利的心态,生起利他的发心,修持六度法门,藉此能从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或二边(轮回与涅槃)得到解脱。我们知道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到,心中也坚定地想要达成,这种心,就是向往的信心,经典比喻如同「口渴者找寻水源」一样,意思是非常口渴的人,会尽力地去寻找水源。

第三种是相信的信心,意思是相信佛陀所开示的善恶因果道理真实不虚,比喻如同「孩子相信母亲」一般的信心,就像一个孩子遇到困难,就会投回母亲的怀抱。

两个根本

在大部分的道次地,尤其是宗喀巴大师的道次地中提到「两个根本」。一个是修道的根本:依止善知识;第二个是依止善知识的根本:修炼信心。因此以上提的三种信心,就是依止上师的根本,也是整个修道的根本,它是非常重要的。

依止善知识的时候,你看上师是佛,看上师是一切诸佛的总集,这就是清净的信心;如同相信佛陀所说的真实语或者自身真实经验一样地,完全相信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善法,都是由于上师的恩德而产生,这就是相信的信心;当你强烈向往上师的果位,也就是上师的智慧、悲心和力量,并且依照上师的教言如法地努力修持,这就是向往的信心;我们依止上师时,应该要把握这三个要点。

有些教本提到,对于初学者来说,清净的信心最重要,清净有澄净的意思,就像将浊水中的污垢去掉一样,我们刚开始依止上师时,可能会看到许多负面、不好的事,这时我们应该去除掉这些负面的想法,多去看清净、正面的事情。

不仅如此,更要从各种角度去看上师的功德面。从各方面的意思是什么呢?就像佛陀时代的善心比丘,他看到了佛陀的功德,但他只看到佛陀身体的功德,例如相好庄严、具备光明等等,他就再看不到佛陀其他的功德,甚至其他看到的都是佛陀的负面,因此生起了傲慢心,觉得佛陀跟他也没什么差别。因一个初学者,要试着从各方面去看上师、善知识的功德,这是很重要的,这叫做清净的信心,这是我们第一个要具备的,谢谢大家。

 


{返回 狮吼音·开示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2010年夏季课程《胜道宝鬘集》释论 第四堂课
下一篇:2010年夏季课程《胜道宝鬘集》释论 第二堂课
 如何将六度波罗密融入生活的修持?
 「菩提道灯论」开示日志 第二堂课
 《大手印了义炬》第四堂课
 四臂观音灌顶法会开示
 四不共加行 连载四
 方便与智慧
 修持药师佛法的功德利益
 致文表达支持比丘尼戒律传承
 修心七要 连载一
 波卡仁波切圆寂四周年纪念感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中阿含》(卷十)~A 一、何义经[栏目:界定法师]
 《入菩萨行论》第05课[栏目:入行论讲记·生西法师]
 持戒[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剎帝利[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三八○ 疑姬本生谭[栏目:第六篇]
 八藏全经[栏目:佛学名相杂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