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
引言: 廿年前,我教修禅定,陆续写了讲课提要和观名,今特为女众专修班再作讲解。
禅定是释迦如来教导弟子
由修习止观而入定,由定发慧的方法
先学理论,再修观
禅定有一系列的理论,我以前曾经讲过“定学”,这些理论比较多,要等理论都讲完,再修观,就慢了。所以现在的办法,就是根据我们学的观来加入一些理论,也就是讲一点理论,学一个观,双管齐下。
如来就是佛
“禅定是释迦如来教导弟子由修习止观而入定的方法”,释迦如来就是释迦佛,如来就是佛,佛有十个称号,如来也是佛十个称号之一。
人写的书,经常有错
顺便给大家提一下,现在佛门里有些名称比较错乱,尤其是现在人出的书,经常有错,不应该把释迦牟尼佛称为如来佛,如来是一个称号,佛也是一个称号,把两个称号合起来,仍然等于两个名称。称如来佛的原因,是看了《西游记》的关系,你说写《西游记》的人对佛法不懂吧,我看他很懂,尤其是《西游记》里写的诗词,法义还很深呢。为什么会搞出这个笑话来?我想他是故意把释迦佛的名字隐掉,因为它是一部神话小说,怕人们吃饱了在饭后谈起《西游记》来,把释迦佛的名字随随便便做谈笑的资料,不恭敬,所以《西游记》没有把释迦佛的名字说出来,故意说了一个如来佛,没有名字,就等于没有这尊佛。我们佛弟子呢,应该懂得,千万不能称如来佛,世俗人的这种错误已经难以挽回,我们自身就不能够再投入进去。
佛是佛,祖是祖
还有,现在社会上出的书刊里,甚至某些佛教刊物里,也是随便把人写错的印出来,很多把释迦牟尼佛称成“佛祖”,非但错误,而且笑话。佛是佛,祖是祖,是两个人,即使是一个人,释迦牟尼佛也不是佛的祖先啊,释迦牟尼佛以前还有佛,所以千万不要称佛祖。闽南一带,有许多小庙,写的就是佛祖,什么“佛祖观世音菩萨”。《法音》月刊第一页有“佛言祖语”,它就是分开的,佛是怎么说的,祖是怎么说的,佛是佛陀,祖是祖师。
坐禅的目的,就是要入定
坐禅的目的就是要入定,修禅定就是修习止观。定跟禅有区别,定,只要止住妄念就能入定,所以修止就能入定,修止的方法很多。禅,称禅观,要修观,连起来通称为禅定。
观不是用眼睛看,观是用心去想,用现在的话说,运用心里的想象力,说心里怎么个想法,很简单,我们懂得回忆,或者忆念。比如说,你心里在回忆昨天的事情,昨天看见过某一个人,你闭起眼睛来,回忆一想,这个人就能想出来,非但能够回忆得起来,而且这个人的形状,通过想象,就像在你的面前一样,这种叫观。
还有忆念,你把这个所观的境念念不忘,那就是忆念,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在心里想念某个人,这就叫忆念。
修止还要修观
修止成就了就能入定。但入定以后,还要修观。为什么要止住妄念?如果你有妄念,对修定来说是有干扰的,修观也是很难成就的。妄念止住了,就没有干扰了,观就能够成就了。这时你得止的境界就跟前面不同了,也就是程度更高了一层,称妙止。在妙止的水平上你再修观,这个观的层次又不一样,所以称妙观,而后止观双运。
双管齐下
修禅定,如果要得止以后再修观就太慢了,修三年能不能得止,还是一个问题。而且呢,这三年来没有新的内容,光止在一点上,慢慢就会放松,觉得枯燥得很,没劲了。众生就是这样,修的时间长了,会疲厌,心力就集中不起来,容易涣散。拿我们来说,学修禅定不能太慢,太慢,很多人都不感兴趣。所以现在我们教的禅定,也修止也修观,同时做。这样比较适合于我们现在的情况。
有妄念就有生死
一切成就都必须在定中成就。众生流转生死,受种种苦,就由于妄念的缘故,如来希望我们跳出生死轮回,就必须要有能止住妄念的方法才有希望。举个例说,念佛法门,是个方便法门,方法挺方便,但功夫却没有方便,无论什么修证方法,虽各有不同,但功夫一样,绝不会占便宜的,好比每一个学校,教育的方式可以各不一样,但是考试的成绩都是60分才合格,所以说,方法有方便,功夫没有方便。《阿弥陀经》说:“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可知念佛虽念起来很方便,可是功夫要达到一心不乱,也一样的要入定。
禅定是六波罗密中第五波罗密
你怎么能学会?
禅定是六波罗密中第五度。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第五波罗密就是禅定,也叫禅那,译成汉语,称为静虑般罗密;第六般若波罗密,你不经过第五度哪来第六度?所以如果要悟到佛之知见,你必须修禅定,只有禅定才能够开发根本智。我们今天学习、听法、上课也能够获得智慧,那叫后得智,后天通过学习学会的,但是问题来了,你怎么能学会的?
必然有个能学会的“能”
问孩子:“你怎么能学会?”“老师教我,我好好地学,我就学会了。”这只解答了一些现象。而这个问题的根本是在问一个“能”。你怎么能觉悟?也是在问一个“能”。比如火怎么能烧起来,你说,用火柴一划,它就出火了,这是一个现象。那么拿支笔一划,它有出火吗?众生能够在后天学会种种知识,得到种种智慧,他必然有一个能够学会的“能”,这个“能”是什么?
什么是“能”
再举一个例子,鸡蛋放在暖箱里,没多久就孵出小鸡来了。那么,地上捡一个石卵子,像鸡蛋那么大,你放进去能出小鸡吗?因为鸡蛋有能出小鸡的“能”。烘箱只是一个出小鸡的方法,并不是能出小鸡的“能”。我们能学会生活中的一切,拿文化来说,我们学会汉语、英语,那么怎么能学会?这个能是什么?你们说说,能是什么?你们以前有在佛学院念书的有学到没有?这个“能”都没人知道?
佛学与科学
科学就是要问个为什么。有些人,他很相信科学,不信佛学,而且用科学来反对佛学,说佛学不是科学。我们相信科学,我说佛学就是科学。既然佛学就是科学,科学经常问为什么,你回答不出来,人家怎么承认你是科学?说“释迦佛会答出来”,也许人们会说:“你呀,还是好好跟释迦佛学学吧。”
不提问,怎么懂呢?
佛当年讲经说法,经常有提问题,有时候弟子问佛,有时候佛还问弟子,活跃得很。现在呢,有人一提问题,旁人就说:“你不恭敬”。把佛法听懂才叫恭敬,糊里糊涂,怎么叫恭敬呢?或者说:“不能提的。”“我不提怎么懂啊?”“不懂就不懂好了。”那么讲它干什么?哪有老师对课文的提问一问三不知?正因为这样,佛教衰落了。
这种能使人觉悟的智慧就叫根本智
很多当师父的,你去问他一问三不知,“我自己也不懂。”你不懂,怎么当师父呢?有的怕没面子,干脆换一句话训你:“多问什么?”意思是多问嘛就不像修行了,修行就应该不要问,这不是培养弟子有智慧,而是培养弟子无知盲从了。我刚才问你们这个“能”,你们就回答不出,这个“能”就是佛性,佛是印度语,翻译成中文叫觉悟,叫觉性,这种觉性出于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就叫根本智。后天你再学其它东西就能学会。
众生体形不同,但都能懂事
这个根本智并不是爸妈生你的时候才有,是本来就有,与生俱来的,佛说的众生皆有佛性,众生躯体的形象不管换了多少次,换大变了一只象,换小变了一只蚂蚁,全有佛性。所以象也懂事,蚂蚁也懂事,仅仅是人学人道的东西,象学象道的东西。一根树木要你扛过去,人把树木两只手往肩胛上一扛,象不是这样,它也学会用鼻子一卷,卷起来,就能够把树木扛过去。
佛性能懂,烦恼能贪
给人说好话,戴戴高帽子,人就很听话,所以有些调皮的人,要叫某一个人给他做一件事情,尽说好话:“哎呀,我为什么找你啊,你最好啊,别人我都不满意啊,唯有你我才放心啊!”象也是这样,你到印度去骑象,可不要忘记,在象背上轻轻拍三下,再骑上去,它很听话,要不,你骑上去,它一不高兴身子一抖就把你掀了下来,拍三下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你最大,你最大,你最大。”它也懂的,众生皆有佛性,也有烦恼,佛性能懂,烦恼嘛,贪自己最大,傲慢。
有根本智才能学会后得智
蚂蚁打起仗来,组织工作做得很好,有前线部队,有后勤救护队。墙角里一个蜘蛛结网结得多好,而且越结越大,哪怕风把它吹掉了,它还会重结。所以会懂得这么多,因为一切众生有根本智,才能学会后得智。
修行就是擦灰尘
众生,在根本智上显露得多一点,觉悟的光度就会亮一点,好比电灯光本来光度是100瓦,很亮很亮,如果蒙上了灰,像厨房里的电灯,蒙上了油腻又蒙灰,看样子只有5瓦,不是电灯没有100瓦,而是灰尘蒙上去了。那么如果你把灰尘擦掉,擦一点,亮一点 ,擦一点再亮一点,修行就是擦灰尘。
把灯擦亮了,就成了利根
原来是100瓦,你能够擦掉灯泡上的污垢,恢复本来面目,它仍然100瓦。因为年代久了,在擦的过程中很不好擦,但你稍微擦掉一点,光的亮度就增加一点,人就聪明一点,努力再擦再擦呢?擦得很亮了,即使你还没有亮到100瓦,也成了利根。今天佛门里经常听到根机两个字,“是钝根啊。”“各有根机啊。”那么再问问,什么叫根机?他就回答不出来了,根机到底是什么做的?是泥土做的,还是石头做的?还是纸做的?你这么问会把他问傻了。
鹦鹉学话,辨别不清
你既然连根机都弄不清楚,你怎么开口说根机,闭口说钝根,说“我是听来的”,听来的可不能算数,会搞错的。一只鹦鹉它虽不是人,可是它有耳朵经常听人说话,它也会说,来了一个客人,鹦鹉说话了:“请坐,请坐。”来一个小偷,鹦鹉又说:“请坐,请坐。”因为鹦鹉辨别不出来的人到底是主人家的客人还是小偷。“请坐”这两个字是啥意思,它也不懂,它在客厅里,听久了,也就照样说了。
人云亦云,出了很多好笑事情
前一个时期,在《还珠格格》的电视剧里,皇宫里一只鹦鹉,它忽然叫起来:“皇上驾到!”宫里人都趴在地上跪着一动不敢动。后来才发现,是一只鹦鹉在叫。你听人家这么说,口里也就这么去传布,做出了很多很好笑的事情。我在佛协文教部每天早晨讲经,你们如果听听磁带里的笑声,一定会引得大家哈哈笑,并不是我讲得好笑,这个事情本身就好笑,佛门里好笑的事情太多了,只要说明白一点,就会令人发笑。
由定发慧
怎样使智慧开发出来呢?虽然它是本有的,也不需要去努力创造,可是你还得开发呀,好比金子被泥土石头堆了上去,年代一久,变金矿啦,可是里面的金子还是金子,不会坏,也不会变的,要取金子就得开矿,要开发根本智,就要修禅定。老师那儿学,仅仅是后得智,你要开发你自己的根本智,就要你自己用功了,用功禅定,所以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这个慧就是根本智,无漏慧,由定开发出来的智慧,就是般若智,所以禅定是第五度,般若智慧是第六度。
修出智慧来才是正道
般若智慧怎么修?你只要把前五度修好了,般若智慧就出来了,般若智慧并不是修出来的,是每个众生都有的,你修好前面五度,般若智慧的光辉就会亮出来。所以一个修行人应该是越修越有智慧,这才是正道,如果越修越变得傻乎乎的,这是不正常的,二十年过去了,反而成了个愚老人。
愚是三毒之一
佛法是使人去掉愚痴,获得智慧,如果一个佛弟子没有获得智慧,不愿去掉愚,这个方向对吗?愚,本身就是三毒之一,三种根本烦恼是贪欲、瞋恚、愚痴。正常的情况下,通过获得的后得智,懂得越多,方便也多,脑子灵活了,事情到你手里,你会做得很好,叫善巧。
闻思修首先要闻
要得智慧,必须通过闻思修,首先要闻啊,你学生不听课能学到什么知识呢?越听越懂,那不是很方便吗?别人回答不出来,你就回答出来,因为你智慧大了,这是后得智,修禅定呢,妄念能止下去,妄念越少,也就越聪明。 孩子考学校,妈跟他说,“考试心别慌,心要定。”妈妈也知道心要定,才聪明。
心不定,想不出,一放下,想起来了
常有这样的事,去考场考试,一个题目想不起来,自己觉得奇怪,这个题目我前两天温习过了,怎么现在会想不出来了?时间也快到了,实在想不出也就算了,把考卷一交,刚走出门口,哎哟,想起来了,想起来你也没用啊,一交考卷,你就不能再拿回来了。这道理一样的,因为他当时紧张,心不定。考卷一交,没事了,放下了,却想起来了。这样讲你们都明白了吧?听得懂吗?(下答:听得懂。)
不要说“佛法听不懂”
我是摆事实讲道理,现在有人乱说佛法听不懂的,尤其是老太太,自己不来听,还要叫别人也不来听,还说:“佛法你听得懂啊?我们是钝根。”现在事实证明你们全听懂了嘛!胡说是有罪过的。这样下去,大家都不想学佛法了。
承认会变,这就是佛法
好人会变坏,坏人会变好,人们常说,“这人一向很好的,现在变坏了。”“这个人过去很坏,现在改好啦。”人们也常说,“你这个笨头笨脑的人,现在怎么变聪明了?”“你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啦?怎么变得傻乎乎的?”承认会变,这是佛法。
说不会变,就达不到一心不乱啦
认为不会变,这是邪说,如果不会变,众生怎么能成佛?佛法就是一切都会变。当然根机也会变,哪有根机不变的这种说法?二十岁进佛门,说是钝根,三十岁,六十岁,学佛法40年仍是钝根。就说念佛法门,念了40年,仍是钝根,那么40年的念佛有什么作用呢?说念到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按照你的说法,念不到的!因为原来不能一心不乱,以后仍然不能一心不乱,不会变,岂不空忙。
别人是钝根利根,你怎知道?
原来是钝根,以后仍然是钝根,这种说话好像佛法不起作用了。假如我到某一个地方去,人家不认得我,就会对我说末法时期众生都是钝根,禅定不宜修。假如我到另一个地方去,“老师你来了,坐坐坐,老师啊,别人嘛修禅定可能不恰当,因为现在都是钝根,不过你老师嘛两样。”一会钝根变了利根了,到底是钝根还是利根?你没有神通怎能知道别人是钝根还是利根,知道过去世根机要有宿命通的,这就不多说了,总之要确定一个真理,“一切都会变。”否则你修行就没有一颗上进心,不会变了,还努力干什么?
六度有次序,也可同时修
回过来再说,般若智慧是自然出生的,般若翻译智慧,但有的法师仍然喜欢用“般若”两个字,因为“智慧”两个字还不够代表般若的全部含义,般若是从根本智开发出来的智慧,世俗谛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解说的,但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是不可说不可说,要自己去亲自体会。这六波罗密,也是按照次序排列的,你应该第一步要修布施。但学佛法不像学校学文化那样死板,虽有这样的次序排列,你在修布施的时候同时也可以修持戒、忍辱,按排列来说,如果布施不肯修,你持戒也持不好,忍辱也忍不好。
出家就是大布施,大持戒,大忍辱,大精进
现在讲:出家就是大布施,大持戒,大忍辱,大精进。你们今天都已经出家了,在家人远远比不上你们,在家人布施,布施钞票,出家人布施,把整个的时光,整个的生命全贡献出来了,出家人不做生意,不赚钱,不贪名,不贪利,不留恋世俗,那才叫大布施,大持戒。基础多好啊!
出家人穿的是忍辱衣
大忍辱,出家人最庄严的形象就是忍辱。出家人讨厌众生是不应该的,出家人穿的是忍辱衣,骂不还骂,打不还打,要忍到这样。大精进,居士忙着开店做生意,结了婚还要忙生孩子,洗尿布……出家人这些事情都没有了,有充裕的时间来精进修行,所以称大精进。
不修禅定,六度不圆满
前面四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出家都能够修得起来,就是第五度禅定,大多数出家人不肯修,说用不着,可惜不可惜。修禅定可以开智慧。有说:“什么?开智慧?可怜呐。”这句话你们听不懂吧,怎么开智慧是可怜呢,他说某人说过:“小智不及愚。”愚最好,这完全跟释迦佛说法相反了。当然,用不着开智慧,修什么禅定啊,你不修禅定,六波罗密能圆满吗?这叫自说自话,颠颠倒倒。应该以什么标准来说话?我常说,不听你的,也不听他的,也不听我的。听谁的?听释迦佛的,你说的跟释迦佛一样,就是没错。你跟释迦佛说的两样,就是你错了,要统一到释迦佛那里去,因为咱们都是佛弟子,大家都统一到释迦佛那里去,四众弟子还有什么争论呢,还有什么观点不同呢?都一样了嘛!就是不肯。说:“这是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全是搞一个“我”。啊!时间到了,现在下课。
(2001.3.6第一讲完)
释迦佛以法度众生,
说法四十九年,归纳为戒定慧三学
佛的智慧都融化在教育众生上
世间上的人都有智慧,除非是他是一个傻瓜。父母的智慧,小孩起烦恼哭了,父母拿个糖给他吃,小孩就安静多了。社会上的智慧,看见这个地方危险,竖几根栏杆防止危险。宗教,也有智慧,它希望人心往上,乃至于升到天堂,它用的办法就是劝人为善。佛觉得那样的智慧不够圆满,那样子的度众生是不够彻底的,所以佛的智慧呢,不采用这些,佛的智慧都融化在教育众生上。
佛法圆满,还需要儒教补充吗?
昨天男众班有个同学,课完了来问我,为什么不赞成讲《了凡四训》,说儒教也有好东西。我跟他说儒教里好的东西,佛教里全都有。儒教劝人为善,佛教教育人做好人比儒教更好。儒教有许多都讲不清楚,例如说“头上三尺有神明。”这个神明到底是啥?说“天做孽,犹可活。”这个天到底说啥,也没有讲清楚。佛教要用儒教做补充,岂不是认为佛的智慧还不够圆满,圆满的东西还需要补充吗?岂不是贬低了佛?
何必把儒教、道教来纠缠不清
如果儒教都能够在佛门里讲,那么其他宗教也可以在佛门里讲了。信耶稣的,心地也很好的,如果道教也能够在佛教里讲,那么外道、气功也能够讲了,气功也没说我不好啊。一个佛学苑的学生为什么佛学的问题不提,老是拿这些儒教、道教的问题来纠缠不清?如果说是一个探讨,你佛教都没有学好,还专门去探讨儒教、道教。
我是佛教,别跟我来说道教
末法时代出现了种种邪师邪说,把信佛的第一条标准都推翻了。什么第一条?“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照法义来讲,儒教、道教,是佛道外面的一条道也称外道,皈依佛了,你怎么还可以去信仰这些?后来他又跟我讲起道教来,我严肃地跟他说:“我是佛教,你不要来跟我讲道教。”
扰乱了思想,佛弟子不安心学佛法了
在如今社会,你尽管可以讲儒教,讲道教、神教,他们有他们的学院,你要讲道教,你到道观里去讲。比如说,开学时,我曾经讲过,听课只是听课,你不能在台下讲话,如果你说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自由,当然有你讲话的自由,可是这儿是听话的地方,你要讲话你到课堂外面去讲,你在课堂里面讲就要扰乱人家听课了。同样道理,不管讲道教也好,讲《了凡四训》也好,你可以到别的地方讲,怎么可以到佛门来讲呢?你到佛门来讲,岂不扰乱佛弟子的思想了吗?人家就不安心好好地学习佛法了。
(2001.3.8第二讲未完)
学修禅定前的开导(4)~(5)
◎傅味琴
禅定—— 使众生安定犹如甘露
释迦佛以法度众生,说法49年,其法深广,总摄为戒定慧三学。
上佛学课看儒教书,就不专心了
昨天在男众部,有个学生在听佛法课时,看儒教的书,老师阻止他,他很有意见,认为儒教也是劝人变好啊!不是这本书不好,而是你是来学佛法的。佛法不学,使劲学儒教,何况是个出家佛弟子?这也可能是长远年代以来,后人对前人的话有所误解。前人说过,“学佛先学好做人”。可是说这个话的这位法师仅仅是要你做好人,并没有叫你不学佛法先学孔孟之道,我们这儿是佛学苑呀,好比在外语学校上外语课,他看历史故事,可以吗?
释迦佛教育水平还不圆满吗?
话说回来,儒教也好,宗教也好,学校也好,都做教育工作。要使社会安定,离不开教育工作,我们说“佛是伟大的教育家”,在我们看来,教育工作中最伟大的,就是释迦佛。释迦佛的教育水平、教育艺术还有不圆满的吗?
戒律使众生安全,好比围墙
释迦佛知道,要防止众生遇到危险,世间上人也知道,河岸上人走得多了,恐怕小孩子跌下河去,装上了栏杆。我们这儿是女众的专修班,为了安全起见,修筑一道围墙,这些方法,释迦佛有没有啊?有啊,就是戒律。
禅定使众生安定,犹如甘露
小孩子哭了,妈妈给他吃糖,尤其是一个婴儿,妈妈抱在怀里,喂他吃奶,他马上不哭,因为妈妈的怀抱是婴儿最安全的地方,妈妈的奶吃在婴儿嘴里,犹如甘露,那么释迦佛度众生有没有这一套啊?有啊,释迦佛教我们修禅定,修了禅定,心就定下去了。一修禅定,全身舒畅,其乐无穷,马上就感觉到精神焕发。你们每次过堂的时候唱念,有这么一句吧,“禅悦为食”,禅就是禅定啊。一个佛弟子应该以禅定的喜悦为自己的粮食,每个人都懂得没吃饱很难受,很苦恼的,得不到营养,要面黄肌瘦,容易生病。既然禅悦为食,出家人不修禅定你当然苦恼了,身子多病,心里多烦恼,尽打妄想,这种人的状态就是饥饿的状态,好比饥饿的人尽打妄想。有人一生病就说前世业障,我看你不是前世业障,是今世业障,今世啥个业障?不修禅定,不听释迦佛的话,你就错了,至少是一种过失。释迦佛是我们根本的师父,我们皈依都是皈依释迦佛,你不听佛的话,在修行上所以有障碍,老生病,老苦恼,老起烦恼。
谁的智慧,给我们讲四十九年的教法
老师通过各种讲解,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修养,讲文明。世间上古今中外,哪一个老师讲得最多啊?就算小学的跟班老师,也最多六年,到初中就换老师了。释迦佛说法说了49年,遇到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伟大的教育,竟然佛弟子还茫无所知。佛法不懂,整天地喊苦恼,这像什么佛教?像什么佛弟子?一个孩子功课不太好,父母有条件,请了一位名教师来家来替孩子补习指导一下。孩子肯定会高兴,觉得自己很幸福,没有一个孩子会说:“我是苦恼,由于我业障重啊,我才请到了全国最好的老师。”
有了大智慧的老师,还需要学外道吗?
做释迦佛的弟子,是最幸福的人了,世间上人没有遇到释迦佛这样一位老师,他们还天天在高兴呢。考进重点中学的人,也高兴,考进名牌大学,也高兴。咱们做了释迦佛弟子,有人竟然还教我们应该苦恼,却没有教导我们应该幸福。所以我们要想一想,有了释迦佛,有了49年的智慧的这些课程,还有这么多菩萨的善巧方便,我们还需要学旁门外道吗?
现在学外道以后学佛法就困难了
照佛教的规定,关于外道的书,佛弟子能不能学?为了度外道而学外道,那是有条件的,至少是上座师,一般年龄都已在四、五十岁以上的,为了去跟外道辩论。而且规定三七开,只能花三分的时间学,二十几岁的人就学外道,以后你即使肯学佛法,也很困难了。
严是爱,爱是害
严是爱,爱是害
有的修行人,自己是个受害者,还不知道。严是爱,爱是害。一个被宠爱的孩子是一个受害者。是谁害他的?父母害他的,老师害他的,或者说是师父害他的。有的家庭里,把独生子女,宠得像小皇帝那样,脾气极坏,将来再要扭转过来很困难。
小庙没有丛林规矩
当初释迦佛是组织僧团,在群众中好锻炼,容易提高自己。僧团里可以学戒,学法,接受教育,至少有个丛林规矩吧,不知从什么朝代开始,中国的佛教很快地发展了小庙,小庙里怎么组织僧团,组织僧团至少要5个人,小庙有没有规矩呢?师父懂不懂法呢?有人跟我说,那都是家庭式的,就是一个师父,收了一两个徒弟,把他当作自己儿子、女儿,老了好照顾他,死了小庙就给他。如果你自己搞个茅篷,依戒依法修行,或者收个徒弟,好好教育他,培养他,这倒还可以。
自由散漫惯了,很难教育
我到了闽东佛学苑,一段时期来,逐渐有体会,发心来出家的,年纪小的最多顽皮一些,年纪稍微大一点,比较好教育,已经出了家几年了,从小庙里来,却很难教育,自由散漫甚至于抽烟,吃零食,不守规矩,可是他们还没有觉悟自己是一个受害者。修行人是断烦恼,讲究思想品德,修行人怎么变成发展烦恼了呢?有的脾气比在家的孩子还厉害,也许是小庙里的师父宠爱关系。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钱有钱,要出去任你跑。
贪瞋痴是下三恶道的因啊
佛教是依法度众生,没有法,怎么度众生?徒弟在师父那里,学不到法,连你的徒弟也度不了,不要说度别人了,就连你自己也度不了。我们佛弟子至少要有一个能够度自己的最低标准,死了不下三恶道,三恶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像你这样的贪舒服,嫌零花钱太少。又不许吃零食,又不能出去逛街,这种贪心满足不了,呆不下去。同学们好言相劝,老师管一管,马上发脾气,瞋恨心极大,好话不听,以自己为了不起,我要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是愚痴,这些贪瞋痴都是下三恶道的因。
叫徒弟来学法是个好师父
有的师父挺好,叫徒弟来学,他觉悟到:“我这个当师父的,从前没有好好学,不对啊,你赶快去学吧。”这是好师父。还有的师父呢,你要学他不同意,你走了我小庙咋办?只管小庙,不管大庙,只管做佛事,而不管释迦佛的事业,结果徒弟只能偷偷地跑掉,那么到底是师父觉悟高,还是徒弟觉悟高?所以你们应该认识到,听不到佛法,宠爱你,让你好好享受,自由散漫,样样依顺你,这是害你。今天你来学法了,是谁救了你啊?是你过去世的善根,跟佛有缘,跟法有缘的这个觉悟救了你,要不然的话,这一辈子就完了。
收个徒弟当女儿,小庙成了家庭式
小庙嘛家庭式,本人不懂法,戒也搞不清楚,定也不会修,做事全做错,知见愚痴颠倒,仅仅是社会上人结婚,她不结婚,收个徒弟当女儿,打个比方,如果没有戒定慧,不像一个修行人,岂不是成了佛门的独身主义者吗?西方国家独身主义者多得很,他们也不结婚的,有什么了不起呢?作为一个佛弟子,只有好好地学佛法,按照佛法去修,依教奉行,去断烦恼,开智慧。了脱生死,广度众生,这才了不起啊。
佛法深广,总摄为戒定慧
佛法的智慧在般若里
佛法又深又广,所以说“其法深广”。“总摄为戒定慧三学”,摄就是摄持,总的摄起来,就是戒学、定学、慧学。如果把戒定慧广开,就是三藏十二部,深是深般若,广是广般若。拿六波罗蜜来说,前面的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全是方便,禅定度也是方便,佛法的智慧全在般若智慧里。
懂了能运用,才是你自己的
如果你没有般若智慧,你还没有得到佛的智慧,你不过是一个学生,只是学了一点老师的东西。老师的东西是老师的,你即使学会了,也不属于你的,要怎么才属于你的?你要能够理解,非但能做得起来,而且还能广泛地运用,所以教证二法要亲证才算是你自己的。
简单、方便能培养出人才来吗?
我的母亲是文盲,她到了老年,《心经》、《金刚经》、《药师经》全会唸。是她自己刻苦学会的,她的方法叫我在她不识的字上注一个音,有时候也难啊,我注的音,她也不认得,比如说《药师经》“在樂音树下”,她这樂字她认得了,因为有个人姓樂,她看见过这个樂字,详细的笔划她是记不清的,只记得樂这个字两边有两只角像牛那样。所以她一看见两边两只角念“樂”,那么“树”呢?这个也不好注音啊,她就说:“你就给我画一棵树好了。”可是她真的得到了吗?没有。在这本书上认得的字,在另一本书上同样的字,她还是不认得,因为她到底不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出来的,她是贪方便,她不是不肯学,没有这个条件啊,60岁的老太太,再要叫她到小学一年级去上课,通过正规化的学习,行吗?所以她只好走这么一条方便简单的路,但是能培养出人才来吗?
培养人才,十年不嫌长
在十年动乱时期,说教育学制太长了,要缩短,搞了一种叫速成中学,速成大学。现在你有一张速成大学的文凭,到社会上找工作,谁要你啊,知道那是成不了才的。如今没有一个佛学院希望人家学十年的,只有我们这儿。说:“老师啊,真要学十年?”我学了40年,你学十年,只有我四分之一,还嫌多吗?这就是你们过去受的影响,想简单、方便、快。方便也好,你可要照佛的方便,佛已经够善巧了,够方便了,把49年的教法总摄在戒定慧,无论如何,你戒定慧三学总要学的吧。从前旧社会,学徒跟师傅学裁缝,要6年才满师,仅仅做做衣服。要想了生脱死,证阿罗汉果,成菩萨,成佛,有这么简单啊?真叫北方人有句话,躺在床上想得好,一起来,什么也没有。
因众生愚痴,佛才广说
佛法为什么要广说呢?因为众生愚痴啊,佛在人间的时候,也不见得个个是利根,你看佛到鹿野苑向五比丘说四谛法,说了三次,他们就证阿罗汉果,你认为简单啊,那怎么佛在人间的时候还有这么多的弟子,听了四谛法,也没有证阿罗汉果嘛。
末法时期钝根中也有利根
现在末法时期也有钝根,也有利根,这是比较出来的,现在末法时期的利根跟当年释迦佛度五比丘比较起来是利根中的钝根。你善根很厚,灵敏度高,容易悟,那么算是今天的钝根中的利根了,只能这样说了。
等证到无学位了,才不用学了
今天来给你们男众班女众班教课的居士老师,有的跟我学了十年了,但那时仅仅晚上听听课,时间有限得很,再说听过我讲佛学课的,也有好几千人,有没有出一个阿罗汉?连个初果也没有。我以前在苏州,也有开头学得很认真,很起劲,慢慢时久生疲厌,有点不耐烦了。有一次,请我到园林去喝茶,我说:“我哪有时间喝茶?”他说:“边喝茶,边讲法,我们提问题,你回答。”其中一个问题:“傅老师,我们跟你学了这么久,究竟要学到什么时候才学完呢?”我回答:“等你证了阿罗汉果就用不着学了,叫无学位。”佛法有这么简单?这么简单也不称“深”“广”了。
佛法要圆满,不要分家
深广般若最好不要分成两派
一切经论全是用语言文字来阐明深般若的智慧,因为深般若是说不出来的,必须亲证。说不出来,人们咋懂啊?只好利用语言、文字,应用世间上人能懂的名称、道理来阐明。深般若就是汉地的性宗,广般若就是汉地的相宗,深广般若同样是在般若里,可是佛教传到中国来就开始分了宗派,咱们先不讨论,分了宗派,利有多少,弊有多少,照我个人的认识最好不要分家。一分家了,富人也变穷人,好比母亲留下来一万元钱遗产,十个孩子一分,每人一千元,一千元跟一万元比,当然穷得多了,就算分两家,穷相就出来了。
显密二教不能分家
有人身上这套西装很高贵,就知道这个人很有钱,如果西装的面子和夹里分两家,结果有面子没有夹里,穿起来也不挺了,夹里是丝绸做的,没有面子,也不像西装了,这是打个比方。再说衣服的面子在外面是看得见的,夹里在里面看不见,要我翻出来给你们看,你看面子是黄的,夹里是蓝的。佛法里的显教好比衣服的面,密教好比是里,所以显密不能分家,一分家就不圆满了,只有一半了。我们今天学的法流就是显密不分家,所以叫显密修行。
不离开圆满的法是最正确的
当年我在五台山的时候,能海上师一再说,“我们不是密宗,如果要说什么宗,也只能说是大般若宗。”因为大般若显密圆满。怕有的人连大般若都搞不清楚,那我干脆就说是释迦宗,不离开释迦佛圆满的教导是最正确的。
先教后证,否则成了盲修瞎练
既然是大般若宗,我们就必须要学广般若,亲证深般若。深般若能够成就我们无上涅槃,广般若能广度一切众生。度众生全靠讲经说法,你不跟他讲,众生怎么修?没有佛法的指导,成了盲修瞎练。佛说过教证二法,先要有教,然后证。他教理都弄不懂,你叫他修什么呀?好比游泳,没有人去教他,也没有通过练习,盲目地跳下水去,还不是沉到河底里去?外道没有圆满的理论指导,结果都是盲修瞎练。
没有理论,谁也不承认你
讲科学就必须要有理论,科学家的发明,如果没有理论,谁也不承认你。首先要看你的理论对不对。讲一件好笑的事给你们听听。多年前,上海有位法海法师,一天上午我去看他,他告诉我,“昨天来了一个人,开口讲修练,闭口讲修练。”一听就知道他是练气功的,练气功的人懂得什么呀?所谓气功大师的报告,全是广告宣传,没有理论,所以练功的人出偏差的很多。那个时候,法海法师听他开口讲修练,闭口讲修练,就问他:“你到底是修皮鞋,还是修沙发?”(众笑)(2001.3.8第二讲完)
不修禅定,断不了烦恼,开不了智慧
烧香礼佛是礼节,要以法度众生
上次讲到,“释迦佛说法49年,以法度众生。其法深广,总摄为戒定慧三学。”如果不要法,以为自己也在修行,那是自欺欺人,佛弟子就不能这么想,因为咱们是佛的学生,要不然释迦佛何必说那么多法?释迦佛没有说更有其它法可以度众生,烧香拜佛并不能度自己出生死,也不能度众生。烧香的作用也不过是在佛说法的时候,有这么多弟子听法,闻到檀香,能醒脑,能使空气清新一下,同时以这样的供养,来向佛表达敬意。顶礼呢,也是一个礼节,释迦佛并没有叫众生烧49年香,顶49年礼,也没有说这样就能够了脱生死。
(2001.3.12第三讲未完)
学修禅定前的开导(6)~(7)
─────────────────────
◎傅味琴
不修禅定,断不了烦恼,开不了智慧
僧团利益,给我们改造习气、断烦恼
释迦佛组织僧团,是为了比丘们在这样一个集体生活里得到磨炼。人与人之间,由于烦恼习气关系,总有点摩擦,修行人没有摩擦,你烦恼就不容易起来,也没有同学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指出。所以僧团的利益就是给我们改造习气,断烦恼。
出家人犯四根本戒,称断头罪
断烦恼要有方法,这就是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四根本戒杀盗淫妄,最容易犯的就是说假话,打妄语。出家人犯了四根本戒,称为断头罪。好比这个人头被砍了,没有希望了,活着也等于死了一样。
与坏的共住,会影响一大片
现在东南亚国家还保留着原始佛教的精神,佛规定犯四根本罪的僧人,不能共住,不能跟他住在一起。所以在东南亚国家,如果犯了四根本罪,谁也不让你挂单,为什么?跟他住在一起,其他人都要受影响。以前佛在世的时候,对于犯了戒不认错不改正,顽嚣恶劣,是非好坏不分的出家人,要以乱棍打出去,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可是现在的佛教呢?受了比丘戒,也不知道背得出几条,更不知道做得到几条,犯了四根本戒的,也不叫他走,到处可以挂单,还受居士恭敬供养,结果影响一大片,还会歪理十八条,蛊惑人心,煽动别人一起起哄,那岂不是把佛教消灭了?
不听佛话听人话,了不脱生死
修禅定呢?如来说:“凡我弟子,非诵即禅,非禅即诵。”除了应该要有的吃饭、睡觉,你不是在诵经听法就应该去禅定,你不在禅定就应该去诵经,出家人还有什么第三件事情?诵与禅两个都要,互相调节。只听经念经而不修禅定,没有听从如来的教导;只打坐不听经念经,也不圆满。
所以像我们这样,每天念经,修禅定是符合如来教导。你们的听课,背诵念诵,全是属于诵这一方面。如果你以为咱们做错了,其实是你不明白,知见就颠倒了,把自己过去习惯的认为是对的,把不习惯的认为是错的。要根据释迦佛的教导,对的要发扬,错的要改正,如果完全按照自己这一套,那不是佛教变成人教了?如果你的师父也没有照释迦佛的教导,哪怕师父的师父,不符合释迦佛教导呢,你可以认为他对,但是这不是佛教,是人自己的教导,叫人教。至于某些大法师,大善知识,如果跟释迦佛的教导有错呢?你可以认为他对的,你接受他,你喜欢听,你照着做,那你是接受人的教育,不是佛的教育,怎么能够了脱生死?
不修定,断不了烦恼,开不了智慧
世间上好的老师多得很,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多得很,他们能培养你做好人,可是你不能了脱生死啊,他们没有教你了脱生死的方法,也没有教你能够开发智慧的方法。无论哪个法门,不修定,烦恼是很难断尽的,不修定,开发不出根本智来。
没有禅定,唸佛唸不好
我们福鼎有位威望很高的老师父,大家都恭敬他,就是青芝老和尚,这位老和尚去年圆寂了,圆寂前几个月说过:“我快要走了,如果我再不把真话讲出来,我太对不起人了,我要把真话说出来:‘如果不修禅定,唸佛是唸不好的。’”福鼎的居士听到了就传开去了,为什么他到快走的时候才敢讲出真话来?自然是怕听不进去的人会毁谤他,因为现在的众生烦恼重,由于知见上的不和,随便你待他多好,多么慈悲,他一动瞋恨心,对你就会像仇人一样。
修行人最犯忌谄曲与妄语
戒定慧三学都要具足
要开发根本智,就得修禅定,以戒生定,由定发慧,所以总摄为戒定慧三学。佛教传到中国分了宗派了。在学修这个问题上,有的弘扬显教,不弘扬密教,有的弘密不弘显。弘扬广般若叫相宗,就是法相宗,不弘扬深般若。有弘扬深般若,叫性宗,不弘扬广般若。拿戒定慧来看,有专门以戒为重,往往不修定,认为修定是禅宗的事情。有的整天打坐,他认为心正何必持戒,我打坐的人,又不会做坏事,其实做了坏事自己还不知道。当年佛在人间的时候,有这么多的弟子,也只有一个大迦叶没持戒,经佛许可的。因为他是无持无犯,但也只有他一个。现在有的人尽说大话,表示自己有根机,或者自己已经修到什么境界,现时代说大话的人比以前更厉害,即使禅不懂,仅仅看了几本禅的故事,搬弄一些祖师的话头,尽说大话。还有一种学密宗的人,目空一切,把别人都看低,只有自己是无上的,傲慢人想成就是不可能的,很容易堕落。
修行人最犯忌谄曲与妄语
修行人最犯忌的就是心肠谄曲,两面三刀,或者说假话欺骗人。心一谄曲不得成就,说假话背罪过。心肠歪曲的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很笨,说假话的人要不了多少时候,一弄清楚了,根本没这回事。这个女众佛学苑,在初来报到的人那里听到的假话已经够多的了,那别的假话都不说,免得别人听了要怄气,就找一句无关紧要的假话吧。有人打电话给佛教协会,说这儿女众佛学苑,把寮房的窗户都封起来了,有这回事吗?说妄语犯根本罪的人好比头已经砍掉了,法身慧命已经死掉了。
说假话最可耻
什么错都可以原谅,你认个错改正一下,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你说假话,问题就搞不清楚了,这种人最可耻,也最可怜。打个比方,我年轻时候看人下棋,下棋输了没面子啊,就说“哎,不下了,不下了。”随手把棋子哗一推乱,这样就看不清败局了。说假话也是如此,为了争个面子,把事实真相都搞糊涂了。佛弟子应该这么做吗?岂不罪上加罪了?佛说以戒为师, 你不以戒就等于没有师父啊。
学修要并重才圆满
有以为修重要,可是不听法,理论都不懂。理论是行动的指导,正确的理论才有正确的实践,否则岂不成了盲修瞎练?前几年,我听到两句话,这个说那个不对,那个说这个不对,我在办昭觉寺佛学院的时候,有那么一个年轻的小和尚,有一次,他叫我到他房里去坐一会儿,他的房内墙上一片墨黑,原来他在发心点十万盏油灯,对我说:“你搞佛学院,讲课弘法是挺好,可是这不能了生死,要了生死要修。”还有一个出家人,后来当了法师,据别人反映脾气特大,没慈悲心,还有世俗爱好,他也有道理,会讲法相。因为有人说他没有什么修持,他就反驳了,“佛法的理论都没有搞清楚,修啊修什么?修到半路里,出了什么情况,你都不知道。”汉地的佛教就是这个样子,有的主张理论,疏忽修持;有的主张修,缺少理论。应该说这两种全不圆满。
戒定慧一体,三者取一不恰当
戒定慧三个是一体的,不修禅定就缺少定力,容易犯戒,烦恼起来了,忍不住啊。没有智慧的人,有他的想法,这种小事情嘛,何必大惊小怪,时代变了,还讲什么戒啊?没有智慧的人,戒也持不起来了。这三者都有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取一是不恰当的。
佛教传到中国,后来就变样了,往往持戒的人只讲戒,不修定。讲究打坐的人,认为戒是束缚,听经学法浪费时间。讲究多学的人,心也定不下去。跑东跑西,也不知道跑了多少地方,来到这儿又跑了。
佛法一学高,就不肯再回头打基础
那儿法高,就想学高,学高的人就不肯再回过头来打打基础,结果怎么样?基础法没有修,高的也拿不着,就这样乱七八糟过一生。即使你嫌佛法太广,你来不及学完,也应该把戒定慧学学好,因为戒定慧是总摄49年教法。
智慧词典里没有傲慢
彼岸就是常乐我净
深般若能成就无上涅槃,就是彼岸的常乐我净啊。常,你就能永恒;我,你得到一个大“我”,以整个的法界为“我”;乐,没有烦恼就是快乐;没有生死流转,寂灭为净,这是释迦佛度众生的目的。
贪恭敬供养易起傲慢
释迦佛度众生,并不希望你贪名,也不希望你贪众生对你的恭敬供养。如果你对自己的烦恼还没有很好地认识,一受恭敬供养,你能把握得住自己吗?你应该对恭敬供养害怕,为什么?你一走错路,就要下地狱。叫众生对善知识恭敬,这是好事情,培养众生的恭敬心;叫众生学会供养,是一件好事情,让众生懂得培福。可是当他人对你恭敬供养时,最危险的事情,就是容易起傲慢。修行人起了傲慢,尽是造罪,开不出智慧来。
智慧词典里没有傲慢两字
我们讲的智慧,是佛法的智慧。我常说,在智慧的词典里没有傲慢两个字,无论你学问多么高,无论你听法有多少,无论多少人对你恭敬供养,你一起傲慢,你就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傲慢的人不过是在愚蠢中自得其乐,自我陶醉,自我吹嘘,自我标榜,心举得高高的,很危险啊。
说法贪名利,起傲慢心会下地狱
我22岁进佛门,喜欢听讲经,但是佛门里的闲话也多。有一次,我听旁边的人讲,“当法师的,十个倒有九个要下地狱的。”后来我才明白,这句话错透了。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怎么会下地狱呢?这么一说,大家都不敢当法师了,大家都不敢弘扬佛法度众生了,佛教不是要消灭了吗?这种话,一直在传下来,你们可能也听到过吧。许多老话传到现在,现在又增添了许许多多错误的新话,如果你不学正法,不懂得佛的教导,满脑子听到这些话,还有什么希望呢?我后来慢慢想通了,应该这么说才对:当法师弘扬正法度众生有功德,但一个当法师的,容易得到恭敬供养,如果这个法师对于别人的恭敬供养贪执了,起傲慢心,那这个贪名利心、傲慢心会下地狱的。
傲慢的人最难受是指出他缺点
一个傲慢的人啊,最难受的是别人指出他缺点,你法说得对,我听了高兴,是我明师;你指出我不对,你就不是明师了。我这个人多少年来是没人管的,你想管到我头上来?就动瞋恨心了。造了恶业,因果可得自己受啊!佛经里有句话,叫自作自受。
放不下,空不掉,不可能了脱生死
要超脱生死,跳出轮回,证得无上涅槃,可要什么都空掉,非但烦恼要空掉,所有的执着心,都要放下。所谓我执,执着一个我。法执,不懂法的人也有法执,他的法执,不是佛法的法执,他是自己想一套办法,执着自己的知见,放都放不下,哪谈得到空?当然不可能进入涅槃,不可能了脱生死。
《心经》是深般若智慧的中心思想
所以深般若就是讲的甚深空性。你看《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什么称“波罗密多”?就是彻底究竟到彼岸,般若智慧能使你彻底究竟到彼岸,这部《心经》文字虽不多,意义是圆满的,是深般若的意义,所以称为《心经》,也就是深般若智慧的中心思想,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没吃饱就放下,不等于有智慧
没吃饱就放下,不等于有智慧
放都放不下,空什么呀?但是放下这句话,还要跟大家补充几句。有的糊里糊涂的老好人,就说这个人容易放下,其实他是糊里糊涂,你叫他拿起,他“噢噢”,你叫他放下,他“噢噢”,结果他说:“我刚才没有吃饱。”“为什么不吃饱?”“因为他叫我放下嘛,我就把碗放下了。”岂不好笑?我们讲的放下是根据佛法的智慧来放下,不是糊里糊涂地放下。现在这种人多得很。信佛也是糊里糊涂,问他:“为什么要信佛?”“因为隔壁的阿毛叫我来信佛,我就来了。”“你信佛有什么好处?”“菩萨保佑。”“菩萨保佑你什么啦?”“我不知道。”“那么今天你怎么又信道教啦?”“因为阿毛叫我去信道教,我就去信道教了。”这种人不等于有智慧。
糊涂来糊涂去,是个糊涂虫
好比有人招生简章也没看过,这儿学什么课也不知道,有什么规章制度也不明白,就来报到,也很好啊,为什么又要走呢?也始终没有讲清楚过,又影响了别人,别人心也动了,糊里糊涂地也走了。你是来学习的呀,还刚刚开学,上了几堂课,又说讲得很好啊,好,你为什么走?说他叫我走,我也就走了。这种人在下一辈子做虫,老话叫糊涂虫。自己知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生命的短促,怎么像一头牛那样,被人家穿了根绳子,牵来牵去啊?你走了,他会给你讲法吗?是人就别做糊涂虫。
伪造佛法的道理,想想真好笑
所以要拿得起,放得下,如果这个人糊涂,这不叫修行功夫。有许多言论真好笑,说“某某人啊修得真好。”“怎么好法?”“他要放下就放下。”问他怎么回事,说:“叫他搓麻将,他就打牌了,忽然电话铃响了,人家叫他听电话,他就把麻将牌放下去接电话,要放下就放下。”我哈哈大笑,搓麻将已经不对了,电话听完仍然来打牌,这怎能叫放得下?不懂佛法的人,在佛门里尽说糊涂话,简直是在伪造佛法,这类话还特别多。我年轻时候,不大敢否定,因为我刚刚进佛门,不懂啊, 后来听经听懂了,想想真好笑。
深般若是甚深空
真要懂得深般若的道理,得好好学,深般若的道理是亲证的,可是也可以通过广般若的语言文字来启发。文殊法里面有二十空,要一层一层空下去,意思叫你放下再放下,再放下,一点都不能留,举开头几个空:内空、外空、内外空,内也空,外也空,内外都空光。还有什么空?还有第四个,叫空空,你把空掉内外的这个空也要空掉,那么连空掉的空都空掉了,总该没有了吧?二十个空只讲了四个,还有十六个空。空的意义啊甚深甚深,空的境界也是甚深甚深,这就是深般若。
广般若利用人间语言文字作阐明
广般若大量运用语言文字,举例打比方,使人能理解,就能度一切众生。释迦佛来到娑婆世界成佛,度众生,我们是人道,所以释迦佛讲的法,全是人话。至于佛菩萨讲起法来,鸟听在耳朵里是鸟话,狗听在耳朵里是狗话,这是佛修行功德的圆满,是神通的关系。释迦佛讲给我们听的都是人话。只不过语言不同,是印度话,经过翻译变成中国的语言文字,全是我们中国人所能懂的种种道理、种种比喻。假如释迦佛不利用人间的语言、人间能懂的知识,不讲人间的事情来度人间的众生,而讲狗怎样的叫声就是什么意思,这跟我们人有什么关系?菩萨到狗道里去度狗,尽说狗话,狗听得懂,咱们可听不懂,狗在狗的旁边讲“呜……”咱们有时候猜想,哦,是在讲皈依佛(众笑)。菩萨发大心在六道里度众生,那么佛在人道度我们,当然要说人间能懂的道理来说明深般若的道理,使我们能够从广般若进入到深般若里去,能从凡夫知见进入佛之知见。今天讲到这儿。
(2001.3.12第三讲完)
学修禅定前的开导 (8)
◎傅味琴
让步是美德,烦恼破坏团结
一个人生下来,善跟恶的种子都有
上一次讲到深广般若,属于戒定慧的慧学。而且慧学是离不开戒和定的。没有定,开不出无漏智慧。今天继续讲。
以戒生定,戒乃止恶之意,成就无上菩提本,不以戒生的定非正定。
戒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止,一方面是持。止住恶的,要修好的。“持”跟“止”,是一物的两面,你能止住恶,就是好。你要做好,那就不能不止恶。因为众生是愚痴的,但是众生的心不一定坏。有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善。可是一个人生下来,受了外面坏的环境影响,他逐渐逐渐变了,为什么会变呢?为什么容易变坏呢?因为他心里边善跟恶的种子都有。
都说“凭良心”,到底谁对谁错啊?
众生虽然想变好,因为智慧的不够,经常自以为是,所以有人说凭良心做事,这个良心就没有标准了。你有你的标准,他有他的标准,两个人吵起来总是这么说:“凭良心。”总以为是说的人凭良心,可是对面一个人也说:“天地良心。”两个都有良心,到底谁对谁错啊?
世间只有暂时平衡,不可能平等
所以要想在世间法上得到统一,得到圆满,得到彻底,那是不可能的。世间上只能够暂时的平衡,不可能平等。世间上的平衡,总有一个人占便宜,一个人不计较,就平衡了,家庭也是如此,要达到家庭里边的安定,总要有一个人让步的。离婚就是两个人都不让步。所以要求世间上平等是很困难的。那么总是让步的人吃亏了。一个占便宜,一个吃亏,这就是不平等。
平衡不起来,因为众生有贪瞋痴
但是,如果这个人吃亏,他是愿意吃亏,这个矛盾就平衡了。那么假如这个吃亏的人,不是真心实意的愿意,而是没有办法,只好委屈一下,委曲求全。这就招来了人世间很多的委屈、怨气、创伤累积在心里。拿世间上情况来说,慢慢慢慢一累积一发展,到有一天总爆发。总爆发的时候也很厉害,所以闹得来只能够分开,再也平衡不起来,再也团结不起来,因为众生都有贪瞋痴。
让步是美德,烦恼破坏团结
能够让步是一个美德,世间上就靠种种人世间的美德来维持平衡的,这些美德从哪里来啊?是从古以来啊,有些有学问的人,心地好,修养好,讲了一套学问出来。
又因为众生有烦恼,缺乏智慧,世间上还有一种情况,也导致了人类始终不能够团结到底。
以自我为中心,矛盾就出来了
什么原因呢?就是智慧不够。智慧很狭隘,很浅薄,而且这种智慧属于他自己想出来的,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为。不要说别的了,你们看现在,社会上唱的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什么“我的感受”“我的愿望”,总是“我”,强调一个我,以自我为中心。这么一来呢,你所做的,你所想的,你自己认为很好,很对,应该这样,可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中,别人有别人的观点和想法,别人也认为他对你错了。那这样子矛盾又来了。虽然人世间靠种种的美德来解决这些矛盾,来维持平衡。可是一个矛盾解决了,第二个矛盾又来了,第三个矛盾又来了。所以称为有漏法,有漏洞的啦,不是无漏法,始终不得圆满,一有漏洞了,就满不了。
人是离不开教育的
世间上的事情,如果能够做到通过教育而自觉,那是上乘,教育能使人转变。所以不论是佛门也好,世间上也好,应该总结出一个经验:人是离不开教育的。佛教也讲教育,世间上也讲教育,没有教育,天下大乱,社会是不得安宁的。
不圆满的智慧只解决表面现象
有漏法是指智慧不圆满,无漏法是智慧圆满。不圆满的智慧只解决表面现象,圆满的智慧解决矛盾的实质性问题。同样在提高人的觉悟,可是由于教育的内容不同,觉悟不同,出现的结果也就不同。
不要基础,佛说是愚人
思想不齐,难以团结
同样,在佛门里也有几种。一种完全接受佛的教育,一种佛的教育他不大喜欢听,专门喜欢听人的教育。一种也没有佛的教育,也没有人的教育,最后还是听烦恼的教育。所以现在佛门里的佛弟子,思想觉悟参差不齐,这样一来,把一个佛门也搞得很难团结,很难平衡,因为思想上的觉悟有差距啊。而且不是同一个方向,佛讲的法是佛的方向,人讲的话是人的方向,自己动出来的脑筋是自己的方向。
好人没智慧,增我慢,忙个空
凡夫知见的人还不是邪,可是他很少知道佛的智慧,你听了他的,就变了人天知见,只知道做好人,别的不知道了。在佛门里忙了一辈子,忙到年纪大了,能醒悟过来还好。最近来了一个新同学,她特别喜欢听佛法,她说:句句说到我心里,我这么多年来都忙点啥,忙这个庙跑到那个庙,专门培福。到处欢迎她,把她捧上天,称为大居士,而她本人呢?又是高级知识分子,可是忙到后来什么智慧也没有。忽然遇到一个人劝她学佛法,她才醒过来, 忙了这么几年,佛法没有听到,只增长了我慢贡高。没有提高什么觉悟,就是因为没有听到佛的话,耳朵里只听人的话,结果忙这些。当然培福也是好事,可是能了生死吗?最多是人天乘。
依佛所教而奉行,是有智慧的人
那么一个懂得佛法的,还不能做语言家,要依教奉行,要真实地去做到,将来就有成就了,慢慢就能完全接受佛的知见了,一个能接受佛的教导,依教奉行的人,我们说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烦恼知见,难保人身
佛的话没听到,人的好话也不同意,老按照自己的主见去做,那是烦恼知见,就难保人身。另一种人,佛的话没听到,但不做坏事,尽做好事,这仅是凡夫知见。这两种人聚集在一起,那么怎么平衡?首先要观念统一,观念不统一,各自为是,你也对,他也对,怎么和合呢?我们佛弟子生活在一起,讲究六和生活。要合得起来啊。那么究竟统一到谁那里去?应该统一到佛的话那里去。
你听佛的话的人能够依教奉行,你没错。你听人的话的人,即使没错,你也要提高。按照自己烦恼观点,认为自己没错,你应该要改正。
执着的人很顽固
由于众生的愚痴,执着得很厉害。人们奇怪,为什么这么执着?一执着就难以转变,佛教称执着,世间上称思想顽固,头脑像花岗石。但他也讲得出道理,那他的道理是好还是坏?道理坏他也讲不出来啊。讲出来了,总是他认为他的道理好,既然他认为我这个道理好,他肯放下吗?就这样子固执得很,其实以佛的智慧来看,他执着于我这么做是有功德的,往往是他看不到自己这么做是有罪的,所谓“不见为罪谓功德”。
造恶是被烦恼所蒙蔽鼓励
南赡部洲众生刚强难调,一执着就固执得厉害,而且脾气刚强,很顽嚣。现代心理学有个名词,叫“逆反心理”。你说我错,我偏说没错。不管你是好意恶意,即使知道你并无恶意,也是为了我好,可是逆反心理一来,不管你为我好,不为我好,我偏不做。愚人不知是非好坏,不解善恶语,不能了解这句话是好话还是坏话,再加上逆反心理,尽起烦恼造恶业。所以佛说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掌上土,虽然是个比喻,想想也太可怕了。大地的土有多少?佛手掌上抓把土有多少?这个比例不能比的啦,那是亿万分之一都不到。如来说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能下一世再做人的只有我掌上这一点土,众生造恶,完全是被烦恼蒙蔽,受烦恼所鼓动。
完成魔业是众生的我见、傲慢、顽嚣
魔王波旬跟佛讲过:如来在世,我没有办法破坏你的法,如来涅槃我就要进佛门来破坏你的法。末法时期魔道破坏佛法普遍存在。虽然这些人本人不一定是魔王,不一定很厉害,(天魔波旬可厉害啦,他不厉害怎么破坏佛法?)可是呢,魔王就利用他心里的烦恼、我见、傲慢、顽嚣来促使他完成魔业。
要做天魔,也没有福气
尽在佛门里捣乱,还自以为是,理由十足,真叫歪理十八条,这种人挺可怜的,死后是不是会到天上魔宫里去做魔子孙啊,我看还不一定,为什么?你要生天,还得有福气啊。比如以阿修罗道来说,阿修罗瞋恨心大,只要一句话不对,打得头破血流。死了被冷风一吹,又活了。活了再打。他们以痛苦为快乐,他以为别人挨我打了,他就高兴,其实打的时候他也很痛苦的,愚蠢啊!阿修罗可以把它放到畜生道,也可以把它放到天道,因为它福气大,也得有福气才能做阿修罗。那么没有福气的人尽造恶业,破坏佛门的和合团结,破坏佛门的说法教育,你即使完成了魔业,你又没福气生天做魔子魔孙。那当然下堕,你瞋恨心这么大就下地狱。
戒为无上菩提本
不犯戒,这是很好的修行人,不犯戒的修行人了不起啊,可是心里的烦恼很多。有时候想想,犯了戒也没关系,可以忏悔的啊,所以就随便了,有时候想想,我做一点烦恼的事情,也不算犯戒啊,所以持戒的人如果没有定力,还是开不出智慧来,戒定慧三者一体,虽然一体,戒为根本。你如果在戒的根本上修定、修慧,再修一个菩提心,那么这个戒也就是无上菩提的根本。
戒是解脱,不是束缚
戒乃止恶的意思,就是叫你戒掉不好的脾气、不好的习气、不好的嗜好。所以戒这个字,不是一个坏字。有人说清规戒律束缚人,他把戒看成是坏事,这就错了,律仪戒又称别别解脱戒,是为你解脱啊,众生为烦恼业障所束缚,戒是解脱你的烦恼业障。举个例子,现在全世界发起戒烟运动,也有个戒字,因为烟有毒,危害身体健康,所以叫你不要抽烟,已经抽了,要戒掉它。那么众生有许多坏习气。如来制戒,叫你戒掉它。这对我们修行成就,了脱生死,乃至于法身慧命的增长都是必需的。
出离乘是大小乘共修的法
戒为无上菩提本。现在连法都不要了,还有什么好提的?从前人要法,可是在法上要区别,大乘就看不起小乘,大乘心量一点也不大的,能叫大乘吗?贬低小乘起烦恼,你叫烦恼乘。我年轻时候听经,有的法师经常提到,东南亚国家是小乘国家,太可怜了,我们应该发发菩提心,把大乘佛法输送过去。后来能海上师去出席国际和平会议,到维也纳,回来在佛教界传达。说东南亚国家对我们有意见了,希望大家以后不要称他们小乘国家,应该称根本乘,佛法哪有高下呢?是人有大小,心有大小,法没有大小。小乘人为了出离生死,专门修出离法。所以小乘法应该正确地理解是小乘人修的法,也是大乘人所共修的法。
不要基础,佛说是愚人
大乘法应该说是发大乘心的人修的法,他心量大,修六度梵行菩萨法。大乘跟小乘来比较,在心量上,更上一层楼。但是你还得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第二层再上到第三层,要这么上呀。哪有什么第一层不要,第二层不修,光要第三层,佛说这种叫愚人。《百喻经》有个比喻,说从前有个愚人,看见别人在造三层楼房子,就跟造楼的工人说,我不要第一层,我也不要第二层,你光是给我造一个第三层吧。佛称他是愚人,没有第一层、第二层,哪有第三层啊?没有小学、中学,哪来大学?你不信试试看,隔壁一个邻居的小孩,还要妈妈擦鼻涕,你说:“我陪你去大学报名去。”能行吗?
(2001.3.13第四讲未完)
学修禅定前的开导 (9)
◎傅味琴
小乘是根本乘,不能不要
小乘实是根本乘,不能不要
没有小乘,哪有大乘?大乘要在小乘的基础上发大心。车船都能度人,大车何必看不起小车?没有大车的时候,小车也能过去,就是有辆自行车也能过去啊,乘都有度众生的功能,好比法都能度众生,仅在度众生的发心大小上不同。所以东南亚国家希望我们不要再叫他们是小乘佛教,应该称根本乘。了生脱死,是我们佛弟子一个根本的心愿。四谛法、十二因缘哪可以不讲,哪可以不修呢?
《阿含经》的珍贵,可是不见有人讲
我22岁进佛门就喜欢听经,但无论去哪个地方听经,总是讲《金刚经》、《心经》、《法华经》、《佛说阿弥陀经》,当时从未听到某个法师在讲四阿含,50年来,到现在四阿含还没有翻身。对四阿含的宝贵,汉地佛教徒是所知甚少,现在偶然看到佛教刊物上登了几篇谈四阿含的,一提到四阿含,“这是小乘。”能海上师在《增一阿含学记》后记里说过一句话:“我发现四阿含的宝贵为时已晚”。
从《阿含经》悟到佛的密义
可是人们看四阿含看不出它珍贵的地方来,因为他们不理解。世人看四阿含作为故事看;爱好文学的人,作为文学看;也有人当作传奇看;一般人作为小乘看。能海上师却悟到了佛的密义,一般人就悟不到这个境界。
三十七菩提分是成佛的因
我是这样理解,如果你发大心修四谛法、十二因缘、四阿含,这个法也就成了大乘法。四谛法里有苦集灭道,道谛修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七菩提分。《佛说阿弥陀经》也说到五根五力、七菩提分。菩提就是觉,就是成佛的因。
心为众生叫大乘,心为自己叫小乘
那么三十七菩提分,究竟是小乘还是大乘呢?你发心小,自了生死,你修三十七道品,那作用只在你一个人身上,属于小;如果你发菩提心,为度众生出生死而修三十七道品,这三十七道品就成了菩提分。反过来说,你天天唸《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等大乘经典,可是你不懂经文,也不能依教奉行,只知道唸,唸了有功德,那还不是为你自己?大乘佛法也变了小乘。心为别人叫大乘,心为自己叫小乘。
大乘法门就要讲大乘菩萨法,每一个修大乘法门的人都要发菩提心,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广度众生,这就是大乘的精神。
关门修,为了一个“我”
现在唸佛居士中流行这么一句话:“关起门来修。”说来不及了。那么谁来不及了?“我”。谁关起门来修?“我”。谁关在门里边?“我”。谁关门外边?“众生”。这样的大乘法门,变成完全为了一个“我”。
等你回来,娑婆早就没了
那么娑婆世界这些父母众生、亲戚朋友谁度呢?你是不是留下来度度他们?说:“我要走了,不过我也发菩提心,等我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修成就了,再回娑婆世界来度众生。”那当然比你不回来好。可是当你回来的时候娑婆世界还有吗?娑婆世界早就没了。世界毁灭了,你还度什么众生?
上品总比下品好得多
说娑婆世界要毁灭的年代还长,那你花开见佛年代更长,如果你能争取个上品上生,立即花开见佛,很快修成就,还能早回娑婆。要得上品上生要发菩提心啊,你不能为自己,你要受菩萨戒,要度众生。你没有做到这些,一心为自己,即使你关起门来修到往生了,或许得个下品下生,要12大劫才开花,相当于161亿万年。我赞叹往生,但希望你在临命终前,修好大乘法门,也不吃亏的,莲花品位就提高了。
众生贪五欲,佛法也难度
修行人总要向上嘛
人都喜欢上,不喜欢下,有人求签,一看下下签,一丢,不要。又求到上上签,就高兴,放进了口袋。那么,为什么不求个上品上生呢?哪怕带一个上字也好,或者中品上生,或者下品上生。
愚人听佛法,越听越怕,就不听了
有人听讲佛法,后来就不听了。开始说:“老师讲得好啊,讲得对啊。”后来越听越怕,怕到后来不敢来听了,还是糊里糊涂过日子好。我说句笑话,别听到后来,把佛法弄清楚了,想想害怕:我那个时候出家受戒都是糊里糊涂的,想想持戒持不起来,要背罪过了,赶快还俗吧。我的意思是要好好地认真地学戒、持戒,受了戒的人要持得起来。
怕也没用,能觉悟就好
戒是菩提的根本,不要太随便了,有的人听法,越听越怄气:“说对事不对人,当然,他没有说我”,其实我也不认得他,“可是听来这些话都在说我。”俗话叫老刮我鼻子。其实“有则改之”,何必怄气。还有的人不懂不怕,一懂就怕。怕也没用,能觉悟就好,要下决心,重新做人。以往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戒持不起来,解脱没有把握,还想成佛吗?所以一个发菩提心的人能够持戒,这个戒就是无上菩提的根本。
先明白止恶修善,然后再教禅定
不以戒生的定非正定,一个不持戒的人,不肯止恶修善的人,即使整天打坐,这种定不是正定,不能了生死,开不出无漏智慧来。佛教的原则,以戒生定,由定发慧。所以我教禅定,首先讲课,留下二十分钟教修禅定。讲课的内容,中心思想就是弃恶从善,提高修养品德,告诉他们什么是坏,什么是好,虽然没有讲戒,但是听了我的课,全明白了,坏事他们不做了,然后再教他们修禅定。
外道不想听法,只想得功夫
也有人对我不满意,特别是外道气功师,经常说我闲话:“讲来讲去叫我们做好人,我难道不懂啊,你有什么功法,干脆就拿出来,我学了好走啊。”他们把禅定看成功法,他们不要听你讲这一套,我也不理他,你要学,必须要听课。有人想几天全学会就好走,我每天只教一点点,你还想学,就还得听。我的观点,学修佛教禅定必须对佛的教导要依教奉行,不能走错路,就是我做老师的,在弘扬佛法,教育众生上也要照佛的规矩去做。
众生贪五欲,佛法也难度
讲个挺好笑的事,有一次有个老师来学禅定,觉得很好,就带了十几个老师一起来学,可是到了第二期开课,大多不来了。有一次我在电话里顺便问他:“他们听了课觉得怎么样?为什么第二期都不来了?”他说:“我也奇怪,我还特地个别走访,他们说,‘你说听了傅老师课能去掉烦恼,哪知越听越烦恼。’我很奇怪,我越听越喜欢,他们怎么会这样?他们说:‘我们都喜欢打牌。从前我们要打牌就打牌,现在听了傅老师的课,你讲禅定就讲禅定,偏偏要讲打牌是卑鄙的,希望人家口袋里的钱跑到自己口袋里,一个学佛法修禅定的人不能做这种卑鄙的事情。糟了,原来我想打牌,没什么想法,要打就打。现在傅老师的话会跳出来,打牌卑鄙,弄得我脑子里打架,更烦恼了。所以不去听了。’”所以众生贪五欲,就难度了。贪五欲贪得厉害,佛也救不了你,结果像飞蛾去扑灯,自焚其身。自己在五欲的火里烧死,明知是火,他还是要去扑。
飞蛾扑灯,自焚其身
五四年我到五台山,先住在广济茅篷,现在叫碧山寺。晚上到当家师那里,我还有印象,胖胖的,头很像罗汉头,很正派。点一盏油灯,天气热有飞虫,和尚就拿了一把扇子,飞蛾扑过来,他扇子一扇赶它走,免得烧死。结果赶走又来,又赶走,还是来,赶了几次,当家师叹了口气:“唉,众生贪五欲,犹如飞蛾扑灯,自焚其身。”佛说:“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根已经生在地狱里了。
男女情爱,出家人看来都是魔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释迦佛的话,不要贪发脾气的痛快,贪自由散漫的舒服,乃至于贪生活享受。因为这些贪啊,全属于贪心烦恼,会使你堕落。尤其是你们来到专修班,咱们在围墙里边,围墙外边非但有男众的学员,还有男男女女游客。出家人看到了,难免会起妄想。从前有个学生告诉我,安庆有个寺院,游客很多是大学生,男男女女,一对一对,有的去见当家师,当家师慈悲,接待了他们。谁知道他们问出来的话却很不礼貌,说:“窗外男男女女亲亲爱爱,请问师父有何感想?”当家师回答说:“我们出家人也是人,也有情感,不过观点不同,我们的眼睛看起来,这些都是魔(指修学的障碍)。”
男女相爱,谁看了谁倒楣
我在昭觉寺听清定上师讲经,因为昭觉寺隔壁就是动物园,动物园跟昭觉寺隔一道墙,开了扇门,动物园里的游客也可以走过来,昭觉寺的游客就多了。男男女女的游客多啊,清定上师讲到这个情况声音就很响:“不要看,不要看,谁看见了谁倒楣。”(众笑)
要在清净的道心基础上修禅定
你们刚搬进来时,有位同学说:“傅老师把我们送到莲花里了。”那你为什么还要有意见呢?连这个莲花都呆不住,你还想到极乐世界吗?所以应该要觉悟,慢慢就会适应的。出家人最根本的就是不能起男女心。我们必须在心清净的基础上,止恶修善的基础上,一颗坚固道心的基础上来修禅定,为了自己快快开智慧,快快成佛,那样的心修禅定才是正定。
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
能海上师说:“一切成佛功德皆由定生,不修定不能生智慧,一切佛法知见,皆成与世间学问无异,不能断烦恼,对境临事,不能起作用。”
由定发慧
以戒生定,由定发慧,不修定不能生智慧,这是我们都要牢记的一个原则,戒定慧三者有密切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听法主要为了求懂,懂了以后去修,修无非修戒定慧。戒要持戒,定要坐禅,然后再在定中开发无漏智慧,如果不修定,就不能生智慧,一切佛法知见皆成与世间学问无异。
听法念诵修定,开发无漏智慧
佛之知见,怎样才能悟到?要用佛法去悟,如果没有法,你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一切佛法都是为了我们能够悟到佛之知见。听法是闻慧,闻思修主要为了开发无漏智慧。闻了以后,就应该去唸诵去修定。学法时间长了,你们逐渐都会有体会的,有人说,修了文殊法,自己容易灵敏度高,容易开智慧。听法和念诵,再加上修定,时间长了,烦恼心慢慢会扫除,就容易定下来。每天非诵即禅,非禅即诵,这是佛规定我们修行的方法,是绝不会错的。
安心下来,就与定相应
天天听法、念诵、修定,时间一长,你自己会体会到,以前你即使懂得多,讲得多,却没有达到自在,也就是像学生那样,什么问题就什么回答,干巴巴的。经过时间的磨炼,逐渐就自在了,以前你必须动脑子多思考,才能想出来,这是不自在的。在修行生活里,修行环境里,年代久了你能安心下来,逐渐与定相应,无漏智慧就慢慢开了,那个时候你就两样了。
定力强,智慧会像泉水样涌上来
举个例子说:你要用水,把自来水龙头一开,水就来了。可是这都是人为的努力。自来水最方便,你还得把开关开一开。如果你心能定得下去,时间长了,它逐渐成熟了,至少平时心情不大会烦恼,每到一个地方,就不容易出现心不安的状态。到那个时候,讲法也好,想问题也好,你只要触动一下,很自然地这个思维活动就会像水一样冒出来,如果你定力强,智慧开发得大,那智慧会像泉水那样涌出来。所以大智文殊菩萨的智慧就称“涌泉智”。
修禅定是在储备开发智慧的能量
为什么泉水会从地上不停地冒出来,有时冒得很高?当然是土壤底下累积了很多的水。这比喻我们的智慧要达到轻而易举地像涌泉那样冒出来,首先要有基础。基础就是土地底下的水源,蓄水量要很多。我们现在听法,学修禅定是完全必要的,因为我们在储备能量。
只有佛法才能代表佛教
能量储备,要使它冒出来,还得要特别加工一下,像油田那样,打个洞,稍微点破一下,它就出来了。这个过程就是心定的过程,如果不修定的话,你只是听法,哪怕听法也起作用,可是你油田没有打井呀。哪怕开井的技术和设备全都准备了,可是你不打井还是不行。
这么多年来,我们看到佛弟子的素质很差,佛法都不懂。要纠正错误观念,不要搞迷信,要学佛法,佛法才能代表佛教。
弘扬佛教文化就要培养人才
有人说佛教是文化,我们说佛教是教育,连起来嘛文化教育都不错。能普遍弘扬佛教文化,对培训人才就重视起来了。当年赵朴老说:“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
佛教文化要通过实践去圆满智慧
我也说过佛教就是文化。你们现在听的法,我黑板上写的字,我口里讲的话全是文化,这叫佛教文化,也没错啊,可是这个文化用来干什么,这个关键要掌握住。说听了以后,道德修养好,精神文明好,可是佛教还有比这更伟大的,就是要通过修持能够圆满智慧、圆满悲心,能够了脱生死,能够成佛,这些可不能忘记啊!这些可不能随随便便放在第二位啊!
不修定,佛法成了世间学问
佛学院学生的素质不能降低
如今佛学院一般都是办成像社会学校那样。有的教学方面较正规一点,要考试、测验。别说不教修禅定,连学生的素质、修养、品德也难以提高。更多的情况是普遍下降,有的比社会上学校的学生好一点,有的乃至降低到比社会上学校的学生还要差,这是很危险的。
不要丢失当初的发心
佛教是文化,可这个文化是用来修行的,并不是像世间上的文化,作为我们谋取生活的一种手段。世间上语文、数理化、科技,全是文化,供你将来在社会上工作,生活有来源、有依靠。如果佛教文化变成这样,那就丢失了我们修行人当初的发心。作为一个出家人,当初出家,并不是为了谋取生活,而是想了生死,度众生。一个居士,当初所以信佛、皈依,也不是想在佛门里谋取工作。
有人会写文章,可没有修行的意思
关键的问题,千万不要把佛教文化变成了文化人的文化,或者变成了所谓东方文化,古代传统文化。那么即使这个佛教文化依然存在,体现不到人的精神面貌上去,看不到一个修行人真正有所成就,到这个时候,佛教就被消灭了。现在写佛教文化书的人很多,书店里出了一本又一本,可是他们不一定是修行人,他们是在写文化。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情,在上海的禅定班里来了个年轻人,学了一期就不学了,后来在晚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比丘托钵乞食的生活,就是从我讲课中取的材料。这么说起来,他来学完全为了写一篇文章呀。
我们再来看看,现在出的书那么多,有许多是拼拼凑凑,还常写错,总把释迦佛称“佛祖”。他们搞文化,从好的方面说,把佛教文化传扬开去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佛教的精神伟大,知识广博渊深,起一种崇敬心,可是怎么了生死、怎么修行,慢慢谁也不知道了。
办学是为了在实践中修行
从前我在办佛学院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我们把佛学院办成像社会上学校那样,那岂不成了大方向错误?我们虽然是办学,我们办学是为了实践,我们办学是为了成就,为了将来广度众生,并不是为名为利,或者在佛门里面挂块牌子:某某佛学院毕业的法师。
不修定,佛法成了世间学问
能海上师说,如果不修定,不开发智慧,一切佛法知见都与世间学问无异,不能断烦恼,对境临事不能起作用。你只是学,没有去实践,实践就是修,那你学到的佛法跟世间上的学问有什么两样呢?这个风气从前也有,现在更加厉害了。
唸咒唸仪轨却不知怎么修观
有喜欢修高的,其实他只是修唸诵罢了,可是他不断烦恼,又怎么能叫修行?有种人喜欢地位高名声高,在那儿得到的法也高,就认为自己极为殊胜,有大福气,具足傲慢。其实这个法你修不起来有什么用呢?而且你所依止的师也没有好好教你,又不带着你修,仅仅是对自己虚荣心的满足,说起来,我是某某的弟子,自己的心也高了,结果仪轨里到底说点啥也不懂。整天唸咒子,唸满十万再十万,仪规唸满了,再给你一本,好像自己又提高了,其实自己没有修过禅定,仪轨里的观想也观不起来。
有些内因外缘促使你很难有所得
密宗的仪轨,上师不一定会跟你讲。灌过顶的人传到了大威德,唸到后来一点也不懂,不知要等多少年,到上师讲生起次第时,你才知道生起次第是解说大威德的,而且上师也不会随便跟大家讲。如果你水平不够,就不能把里边的含义和修法讲给你听,怕你心生退怯。这些外缘、内因促使你很难有所得。
诵经禅定才是佛的教导
原始佛教在东南亚国家里多多少少还保留到今天。有位法师在东南亚国家住了很多年,他年轻时在中国出家,对中国佛教非常熟悉,观念很深。他到了东南亚国家觉得奇怪,这些出家人到托钵时托着钵在路边接受供养,看看钵里面的饭今天够吃了,就回去了,回去唸经、打坐。觉得奇怪:他们怎么没事干?一天只做两件事,要么唸经,要么打坐。这才是真正的佛教!释迦佛讲过“凡我弟子,非诵即禅,非禅即诵”,出家弟子没有第三件事情。
出家人不坐高广大床
新加坡的中国人都讲汉语,请我去新加坡的那位住持有两个地方。有次他送我到另外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住。不知当家住哪一间,后来在院子的窗户外,才看见他在这一间地板上午睡,可能他还保持着不坐高广大床。
佛法是断烦恼了生死,不是世间学问
佛法是了生死。如果你不了脱生死,岂不成了世间学问?假如有人这么想:没关系,我只要一句阿弥陀佛我就能往生西方了,要什么佛法断烦恼呢?你真要往生极乐世界,也离不开佛法。可惜的是,你没有把《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这几本净土宗主要经典修起来,只知道其中一句“执持名号”。如果没有一心不乱,就没资格往生极乐世界。
把佛法缩小到一句名号,太可惜了
不肯学佛法的人要比有些不断烦恼,但还肯学法的人更糟糕。因为肯学而没有去修的人,也许今后会明白自己错了,觉悟到学佛法一定要断烦恼,这个人还有希望。把佛法越缩越小,缩到只有一句,也太可惜了。佛弟子能够学得广一点,听得多一点,岂不更好?唸佛的人能修禅定,止住妄念,也不会影响你唸佛。而且禅定止观双运,那对你往生不是更好吗?但是已经习惯于执着的人,也许不会听我的话。
哪个宗派好?我说都好
到底哪个宗派好?我说都好,随你自己发心。修净土法门,我赞叹你。但是你只要一句,样样不要,我说那样不好,为什么不要法呢?为什么不要戒定慧?
众生皆父母,多个妈多个照顾
比方一个人有两个妈妈,好不好啊?应该好吧,多一个人照顾你嘛,或者东南西北都有你的妈妈,岂不更好?从前有个插队落户的女青年,心里很苦闷,她在回乡探亲的船上,听了我几句话,心里舒畅了。我说:“贫下中农老妈妈把你看成女儿,照顾备至,你真受感动,那你为什么不把她看成妈妈呢?你多一个妈妈,多一个温暖,多一个照顾,你城市里有妈妈,农村里也有妈妈,这不更好吗?”这是我根据佛经里的话,“众生皆是父母”来启发她。她说她们在修补地球,就是在农村开荒,通过劳动把高高低低的土地铺平了,好种庄稼。我告诉她,这个工作最伟大。工厂里生产的风扇、冰箱,古时候没有,生活照样过得很好。可是没有饭吃,就会出现非常悲惨的局面:古代有“易子而食”的惨事,就是你吃我的儿子,我吃你的儿子。你在农村生产粮食,使全国人民都能吃饱,这个工作还不伟大吗?大概谈了一两个小时,她一开朗神经衰弱也好了,神经性的心脏病也好了,后来就高高兴兴又返回到农村去。这是她给我来了一封感谢信上所说的。(2001.3.13第四讲未完)
学修禅定前的开导 (10)
◎傅味琴
不修定不能断烦恼,
对境临事不能起作用
提要:
·佛弟子多学些佛法,不会有害处
·没有定力,对境临事也难起作用
·禅乐有这么大的快乐
·不可贪著禅味而忘了度众生
·没有定力的小和尚,被女娃娃拖走了
·见美女修不净观,长老证了阿罗汉果
·见女色不要眯眼睛,转头颈
·临阵无兵工无器,怎能打胜仗
佛弟子多学些佛法,不会有害处
佛弟子多学一些佛法会有害处,那佛为什么要讲那么多呢?没有法是修不成就的;有了法,你不修也不会成就。不从修定、开智慧这条路去实践,佛法就变成世间法了,既不能断烦恼,对境临事也不起作用。
没有定力,对境临事也难起作用
学了佛法,没有定力,面对着境临到事,也难起作用。例如佛法有不净观,“多贪众生不净观”,修不净观能灭掉男女贪心。你没有定力就不行,见到男女的境,觉得挺干净、挺好看,佛法就不起作用了。
禅乐有这么大的快乐
清定上师说:“现在年轻的小和尚为什么要还俗?主要是不修禅定,没有得到禅定的快乐,没有定力,容易受外界迷惑。”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也就是过去世烦恼的种子,都喜欢贪爱美好的东西。在当事当境,一个佛弟子对佛的教导拿不起来,佛法就不起作用了。清定上师说:“修行人修禅定,老婆都不想要了,怎么还会还俗?”我从前也说:“人间以禅乐为最。”修禅定的人得到了定乐,什么也不想了,名也不要了,利也不要了,有这么大的快乐。
不可贪著禅味而忘了度众生
久修定的人,得到了禅乐就不想出定了。佛就说:不能贪著禅味,贪禅定无比美妙的味道而不出定度众生,就会退失菩提心,犯菩萨戒,所以还要你出定。
没有定力的小和尚,被女娃娃拖走了
成都一个小和尚,被个女娃娃喜欢上了。出家师父、在家居士都劝他:你这么好的善根,自己要把握住啊。大家劝劝,他就靠向这一边;女娃娃来找他了,他又靠向那一边;善知识再劝劝,又靠向这一边;最后还是被女娃娃拖走了。他可能佛法听得少,更不懂怎么修禅定,出家了就拿红包,居士们称“师父”,很陶醉,出离心也没有了,一见迷人的境,就没力量了。前两天还听到,有个年轻比丘,有文化、有能力,在寺院里做到监院,到佛学院女众部去讲课,跟女教务长好上了,结果还俗了,这都是由于没有定力的关系。
见美女修不净观,长老证了阿罗汉果
修定作观,能定得下来就有定力,定在觉悟上能开发智慧,那就起作用了。《清净道论》有个故事,有个媳妇跟丈夫吵架,怄气回娘家,打扮得花枝招展,故意气气丈夫,走在街上看见人就笑。遇到个修行的长者,她朝长者笑笑,嘴唇一翘,露出一颗雪白的牙齿。这位长者看到了,就从她牙齿开始,修不净观,从她牙缝里的脏修到她全身的脏,修完长者证了阿罗汉果。
见女色不要眯眼睛,转头颈
今天谁肯这样脚踏实地地修啊?路上的行人看到漂亮的女人,一种姿态:眼睛眯得像条缝,变了花眼;还有一种姿态:头跟着姑娘转,佛弟子如果也这样,就叫对境临事不起作用。
临阵无兵工无器,怎能打胜仗
要做一张桌子,只学会拿斧头,这桌子做得成吗?一位将军,上前线打仗,搬不出兵来,光杆司令能打胜仗吗?所以叫“临阵无兵工无器”,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断烦恼才是真实的修行。你要跟烦恼打仗,没有法的武器,赤手空拳能打胜吗?
(2001.3.13 第四讲未完)
学修禅定前的开导 (11)
◎傅味琴
不修定,佛法成了世间学问
提要:
·般若智慧是在禅定基础上自然出生的
·不修定,佛法成了世间学问
·禅定开发无漏智慧才能了脱生死
·不跟佛学,怎能进入佛之知见
·科学是正确的,但科学的进步就是科学的落后
·没有“二”,这个“一”也不存在了
·哪有两个“空”啊
般若智慧是在禅定基础上自然出生的
修禅定产生的力量非常重要,首先能得定力,什么境界来都能定得住,在这种能力中,自然会出生智慧,不必去问:“我在修禅定中怎么开发智慧?”你只要把第五度
—— 禅定度修好,般若智慧就自然出生了。好比一朵花苞,只要给它阳光和水分,到时候它自然会开。阳光不照,水不浇,偏要帮忙把花瓣掰开来,这还成什么样啦?拿六波罗蜜来说,禅定前面的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全要修,但关键是禅定度,前四度都是为了第五度打好基础的。我给你们讲得很细,你们如果能越听越发欢喜心,将来修起禅定来进步就快了。没有欢喜心修禅定,只会打妄想或者打瞌睡,那怎么修得好呢? (2001.3.13 第四讲完)
不修定,佛法成了世间学问
今天继续讲:“由定发慧,不修定不能生智慧,一切佛法知见皆与世间学问无异,不能断烦恼,对境临事不能起作用。”我们今天面对的境虽然都是虚妄不实,可是众生还是受迷惑,惑就是烦恼,对境迷了就生烦恼。贪是这样,瞋和痴也是这样,所以如果不修定,不得无漏智慧,佛法也就成了世间学问。
禅定开发无漏智慧才能了脱生死
世人研究世间学问,这也不错,但他们执着世间学问,对佛法反而觉得无所谓,在他看来,佛法、世间法同样是学问。其实佛法是至高无上的,最圆满最究竟,佛法最究竟的地方就是能开发众生的无漏智慧,能使众生断烦恼了生死,这一点世间上有学问的人都不明白。
不跟佛学,怎能进入佛之知见
因此有的人学了儒教、道教或其它别的宗教,乃至科学,就认为这些学问也能够达到很深很高的境界,所以他们就去研究,还认为唯有自己最正确。他们都是这样想的,最多承认佛教也很好,佛教也有很深的道理,他不明白佛教是引导众生进入佛的知见。不跟佛学,怎么进入佛的知见?你搞来搞去,仍然是各持各的知见,道教知见、儒教知见、科学知见,统称世间知见。
科学是正确的,但科学的进步就是科学的落后
我们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是不断前进的,因为科学讲事实,事实摆出来,你不承认也得承认。可是,在我们学佛的人看来,这些都不能执着,一切都在变化。科学也在变化,科学不断前进,这个前进就是变化。既然有变化,你现在得到的东西仍然是不彻底不究竟的,人们常说:“现在科学进步了,以前的科学落后了。”“过去的科学家所说的,现在证明,这些理论是错的。”所以从事实来看,科学是有漏洞的,用十年以后的眼光来看,今天的科学就是落后的,世间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你说它前进,必然它有落后的地方,没有落后哪来前进?
没有“二”,这个“一”也不存在了
佛教导我们进入佛之知见,那可跟世间学问不一样,是绝对的。绝对的境界不能有两个东西存在,否则就有比较就有分别,就是相对的。到最究竟的时候,没有第二个东西存在,那么没有二,何必再说一呢?这一也不存在了,因为人们说一,是相对二来说的,二跟一有区别,所以要问是二还是一。假如全是一呢?这个一也不存在了。
哪有两个“空”啊
佛经上有句话:“法界一相,别无二相。”先破掉二,留下一个一,那法界既然只有一相,没有二相,这个一也不成为一了,谁也没有说宇宙有一个圆满,难道还有两个呀?所以一也不需要。假如我们说宇宙有两个圆满,那么还有一个圆满是什么呀?宇宙的空只有一个,没有两个空,所以我们讲空的时候,总是讲空,没有讲一个空,哪有两个空啊?
(2001.3.15 第五讲未完)
学修禅定前的开导 (12)
◎傅味琴
佛法不起作用,怎么证果成道呢
提要:
·佛法不起作用,怎能证果成道呢?
·不以断烦恼为主体是修行路上大方向错误
·佛门搞歪风邪气,真修行人被取笑、被干扰
·人天师表当起营业员来了
·佛弟子走上贪瞋痴道路,“末法”就形成了
·讲享受讲排场,不跟法学跟人学
·正知正见不要被吓退,假宝不能称宝
·炮弹有糖衣,吃到肚里再爆炸
佛法不起作用,怎能证果成道呢?
无上甚深的佛法,如果我们能理解,不过是道理上的悟,可没有在修证上达到这种境界。烦恼没断尽,对境临事,烦恼就要跳出来,烦恼跳出来你断不了,佛法就没起作用。佛法起不了作用,怎么能证果成道呢?
不以断烦恼为主体是修行路上大方向错误
由于后世众生在修行路上大方向错误,或搞文字理论,或盲目地修炼,而不以断烦恼为主体。现在更糟了,搞名望,搞钱财。所以释迦佛说,到那个时候,证果证道的人极为稀少。
佛门搞歪风邪气,真修行人被取笑、被干扰
虽说有这么多修行人,但也有这么多人在离开证果的道路。看看现实,今天佛门里,有些人不断烦恼不修学,很快地就全面蔓延,这风气一形成,你卷在里边也没办法。你懂得多一点,想老老实实修行,他们会取笑你、干扰你。
人天师表当起营业员来了
我年青时候,各寺院都不卖门票,也不知道哪一年哪个寺庙开始卖门票,只要有人带头,全照着做。那么总要有卖门票的人啊,叫小和尚卖门票,假如这个小和尚说:“出家人是人天师表,我怎么能去卖门票?”那到茶室给游客泡茶去,说:“我出家了,我不干。”“那么到素食馆去端菜去。”你又说:“我出家是来学法修行的,怎么当起服务员了?”好,三次不干,叫你明天迁单。那只好去干了。
佛弟子走上贪瞋痴道路,“末法”就形成了
末法是人搞出来的,如来知道以后佛弟子会逐渐远离佛法,佛法到这个时候,已经是最后时刻了,所以称为末法时期。这不是必然的,是佛弟子不走释迦佛的道路,走上贪瞋痴的道路,末法就形成了。为人师表应该以佛法教育众生,要是为师的本身讲享受、讲排场、贪名贪利,众生也跟你学,要名望,讲享受、讲排场,那么法师口里讲的佛法就不起作用了。
讲享受讲排场,不跟法学跟人学
如今众生有个习气,只跟人学,不跟法学,所以佛一再说要依法不依人。可是众生一看这个人名望高,就容易听他话,讲错了也说是对的。说个极普通的事情,出家人要有威仪,走路不摇,不慌忙,坐椅子不靠背,要以眼观鼻,以鼻观心,这才如法。如果当师的走起来摇摇晃晃,听法的人走路也会摇摇晃晃,学坏比学好容易得多。例如戒烟不容易,学抽烟,没几次就上瘾了。假如别人提醒你:出家人可不能抽烟啊,他就会说师父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就这么变一下,那么变一下,佛教变得不像了,修行也不像了,佛法也不起作用了,又怎么能了生死?所以佛说,到了这个时候,证果证道的人极为稀有。
正知正见不要被吓退,假宝不能称宝
现在有人常说:“没办法,没办法,末法时期了。”总把末法时期一块牌子竖起来,似乎把佛当成上帝,是上帝所安排的,是无法改变的,那就错了,发愿要把末法转为正法也成了空话。其实末法是佛弟子的习气和邪见的积累所形成的,假如你不客气地朝他说:“那你为什么不领头改一改啊?”他就冒火了,如果遇上了假和尚,他还会训你:“要恭敬僧宝!别造业了。”你一吓,正知正见就被吓退了。从古以来,做皇帝的即使皇冠朝自己头上戴,还要经过一番拼杀打江山。自己不向烦恼打仗,不去消灭自身的烦恼敌人,不想改变自己凡夫的心态,却自己称宝,还不知惭愧!释迦佛说称宝的人是烦恼断尽,或是在断烦恼的路上的贤圣僧,才称僧宝。
炮弹有糖衣,吃到肚里再爆炸
修行人常会在迷人的境前迷惑,内心的烦恼跟外界欲境合起来,即使知道这样不对,可是还是合起来。他平时没有经常训练怎样对付烦恼的境,一碰着了,就没办法了,好像新兵上前线,个个有点害怕,老兵才不怕。敌人炮弹在爆炸,枪弹像雨那样飞过来,老兵会安慰新兵:“别怕,过一会儿就好了。”从前有支歌:“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我们说:“我是佛弟子,来自老众生。”烦恼来了,撩起一个丢一个,撩起一个丢一个!怎么能看见炮弹来了:“欢迎,来吧。”因为炮弹外面有糖衣,挺好吃,吃到肚子里再爆炸(众笑)。不断烦恼,修行人变成空架子,佛法变成世间学问,对境临事就不能起作用了,所以一定要走由定发慧这条道路。
(2001.3.15 第五讲未完)
学修禅定前的开导 (13)
◎傅味琴
为何要听讲?
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实践,必成盲修瞎炼,甚至流入邪教迷信,则无从表现出佛法的智慧与科学性。
提要:
·错误的理论会导致错误的实践
·“*轮”是比喻,哪会在肚子里
·“燃臂”是比喻以法照亮众生觉悟的道路
·“析骨为笔,以血为墨”比喻佛弟子应以生命的时光来弘扬佛法
·听理论是很重要的
错误的理论会导致错误的实践
这禅定课是我十年前编写的,教禅定为什么要讲法呢?实践要根据理论去实践。科学都是这样,你要想公布你的发明,没有理论,人们不会承认,人们首先要知道你的理论,你说得对大家承认,乃至可以把过去的理论推翻。比如吃食物要注意营养,注意卫生,讲了一大套,他觉得讲得对,他就会照着做。也许有人会说:“人从小不知道什么理论,可是肚子饿了,也知道要吃饭。婴儿肚子饿了会哭,一吃奶他就不哭了,这个婴儿,他懂什么理论?”这是与生俱来的机械性本能,可是人总不能停留在婴儿阶段,哪有不通过学习就会煮饭的?错误的理论会导向错误的实践,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必然会成盲修瞎炼。佛法的理论,我们必须要知道,因为我们是佛弟子,它完全正确,所以叫正法。佛法不懂,那不是盲修瞎炼吗?
“*轮”是比喻,哪会在肚子里
“流入邪教迷信”。邪教*轮的书籍,只有不懂佛法的人才会相信它,懂佛法的人看他们可真是盲修瞎炼。据说有个练*轮的把自己肚子剖开,经过抢救总算没死,问他想干什么?他说“我要看看肚子里的*轮多大呀”,真是可笑。在佛教的名词里*轮是个比喻,法好像轮子那样在转,指的是讲经说法。好比一辆汽车,为了度众生,轮子不停地转,就把众生带到彼岸去,这是比喻呀。被邪教*轮作为真有一个*轮在肚子里边,懂佛法的人听了真要笑掉大牙。其实这“笑掉大牙”也是个比喻,一个人笑哪会把大牙笑掉?而且真正懂佛法的人,也不会笑得那么厉害(众笑),不过是笑他愚痴,也不会笑得像发疯那样,或者觉得邪教太可恶了,怎么也笑不出来。
“燃臂”是比喻以法照亮众生觉悟的道路
有的修行人不懂比喻,全照着做,看大乘经典里有药王菩萨燃臂供佛。第一,他是证了空性的大菩萨,就是砍头也犹如水面上划一刀,这种境界我们凡夫能跟他比吗?第二,这也是比喻以法照亮众生觉悟的道路。
佛菩萨都是慈悲的,别说你烧手臂,就是烧手指,佛菩萨也心里难受。譬如强盗说:“你不把钱拿出来,我先烧掉你一只手指。”那时你心里就会求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尤其到了佛的境界,悲心圆满,众生指头上有根刺,他都要想办法给你拔掉,就像妈妈一样。经书上很多都是比喻啊,例如经书上说杀父杀母不下无间地狱,也是比喻,那个父母可不是你家里的父母,是指贪爱和无明,众生都是从贪爱和无明中来的,所以称父母。你唸经唸到这句,一到家里真的把父母杀了,那可真的要下无间地狱了。能海上师说:“如果父母真的这么死在刀下,死得实在太冤枉了”(众笑)。
佛教是救人,哪可以给众生痛苦呢?所以没有正确的理论和实践,还会迷信,迷信自己做得对。
“析骨为笔,以血为墨”比喻佛弟子应以生命的时光来弘扬佛法
佛经里所谓析骨作笔,以血当墨,也是比喻呀,比喻你这一辈子把皮肉的身体、所有的时光用来弘扬佛法。折根杨柳枝当笔不是比析骨容易得多吗?佛当年在人间时,弟子有这么多,佛并没有叫弟子断臂燃指,析骨当笔,盛血为墨。把佛法误解了,他心里会想:在现代的生活中,有纸有墨有笔,何必用血书来表现法宝的珍贵?或者把法宝通过印刷作更广大的弘扬,不是更好吗?(2001.3.15 第五讲完)
听理论是很重要的
修禅定首先要听讲理论,才不致盲修瞎炼。常听人说修行就要打坐,为什么要打坐,怎样打坐,佛是怎样教我们的都不知道,以为一打坐就算修行了。如果乱搞害人也就邪了。有的不懂佛法却挂着佛门的牌子,随便乱搞结果害人害己,好比烂苹果,吃下去就拉肚子。
你不懂佛法,只是普普通通坐着,也有一点好处,至少能恢复疲劳,但发挥不出大作用来。有理论就不同了,禅定理论一讲,你就懂得学修禅定有那么大的作用,懂得怎么去修。
从前,有的西医不承认中医,但中医有理论有事实。解放后卫生部号召要研究中医,学习中医,中医就普及开了。佛教要使正法久住,要使后代人都能够理解,大家都能公认,这就需要公开理论。
有些老人说“打坐很简单,只要盘起腿来,什么也别想”,这算什么理论?这种打坐是外道修的无想定。假如你懂得佛教理论,你就不会跟他学了,所以听讲理论是很重要的。
关于坐禅,先要学会坐禅的姿势,我们在教“跏趺观”时再与大家讲。
(2001.3.19 第六讲完)(小标题后加,“学修禅定前的开导”已完)
后 记
今将全讲的科目介绍如下:
讲解科目
~禅定是释迦如来教导弟子由修习止观而入定的方法
~禅定是六波罗密中第五波罗密
出家即大布施,即大持戒,即大忍辱,即大精进。
~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以法度众生,其法深广,总摄为戒定慧三学。
深~深般若,能成就无上涅槃
广~广般若,能度一切众生
~以戒生定,戒乃止恶之意,戒为无上菩提本,不以戒生的定非正定。
~由定发慧,不修定不能生智慧。一切佛法知见皆成与世间学问无异,不能断烦恼,对境临事不能起作用。
~禅定能强健身心,是人类最好的运动(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它使年青人朝气蓬勃,老年人欢度晚年。
为何要听讲?
~没有理论,没有正确的实践,必成盲修瞎炼,甚至流入邪教迷信,则无从表现出佛法的智慧与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