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供养为报恩 忏悔为成就
 
{返回 傅味琴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64
供养为报恩 忏悔为成就(1)

          2005.8.19云南寺盂兰盆会(农历七月十五晨)


佛教报父母恩从大处着眼,眼光远大

提要:
  ·佛教报父母恩从大处着眼,眼光远大
  ·儒教口讲孝道,实则做官第一
  ·佛教出家,能度七世父母
  ·儒教没有出世功德,人一死就没办法
  ·当初信儒教的人攻击佛教,诬蔑出家人是“寄生虫”
  ·今天佛门内部互不尊重,可能也与受了儒教思想影响有关

佛教报父母恩从大处着眼,眼光远大

今天是七月十五佛欢喜日,为报父母恩,云南寺清凉山佛学苑举办了盂兰盆法会。有人认为儒教很讲孝道,佛教好像不大讲孝道,当年,儒教就是以这一点来反对佛教。其实佛教不是不讲孝道,只是孝的观点跟儒教不同。儒教是“父母在,不远行”,认为孝就是要在父母身边,把父母照顾好,父母死了,还要在棺材旁边守孝三年。佛教的观点就不同了,亲生父母是父母,过去世的父母也是父母,一切众生都是父母。所以佛教是从大处着眼,眼光比较远大,朝着一个大方向。

儒教口讲孝道,实则做官第一

儒教讲的孝顺父母,一方面要陪着父母,一方面要把父母生活照顾好。可是儿子到京城里做官,离开了父母,父母的生活也难以照顾到,儒教却不说这个儿子不孝,反而说他光宗耀祖。所以儒教是做官第一,孝顺父母第二。

佛教出家,能度七世父母

而我们佛教呢,才真正做到了孝顺父母。根据佛教的观点,一个佛弟子能够出家修行就是孝。出家修行并没有忘记报父母恩,上报四重恩里就有一条要报父母的恩,出家修行的功德能度七世父母。而且佛规定,出家人有探亲假可以探望父母。父母死了,出家人以功德回向,还能把父母度出苦海。

儒教没有出世功德,人一死就没办法

所以佛教最讲孝道,而且讲孝道讲得很大、很广、很深、很透,既要度现在世父母,又要度过去世的父母,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指导他们走正确的道路,父母死了,还要把修行功德回向他们,把他们度出来,这在儒教根本做不到。儒教没有这个功德,因为他修的不是出离道,他修的是世间法,人一死就没办法了。

当初信儒教的人攻击佛教,诬蔑出家人是“寄生虫”

拿宗教信仰来说,应该互相尊重,个人可以讲个人的道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看看谁说的最究竟,最彻底。可是当佛教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因为观点相反,遭到了儒教的大大反对。儒教认为出家是大逆不道,是抛弃父母,佛教的观点他们接受不了。你接受不了就接受不了,又没有拖着你去出家,他偏要反对到佛教内部,甚至采用诬蔑诽谤的手段。

有这么一句话,说出家人是“寄生虫”。我年轻时还以为是社会上人说的,后来才知道,据说最开始是儒教的人说出来的。我们佛教对其他宗教是互不干涉,各管各发扬,可是如果你反对佛教,像印度的外道,或者是魔道,当然我们要自己保护自己,以佛法来批判你,除此以外,我们最讲究民主,最讲究尊重。

今天佛门内部互不尊重,可能也与受了儒教思想影响有关

今天的佛门里,佛弟子跟佛弟子之间,不团结闹矛盾,已经发展到采用诬蔑、诽谤的手段攻击。当然这跟他本人不懂佛法,烦恼嚣张,尽造恶业有关系,还有一点,也可能与受了儒教思想的传统影响有关。

供养为报恩 忏悔为成就(2)

          2005.8.19云南寺盂兰盆会(农历七月十五晨)
                 傅味琴讲开示


为父母求三宝加持,作回向,这作用就大了

提要:
  ·儒教思想的人进了佛门,仅以儒教劝人为善
  ·佛门应该培训佛教人才,有的不学佛经却在学儒教
  ·学佛教又学儒教、道教,这才叫杂修
  ·盂兰盆会是报父母恩,佛弟子要依教奉行
  ·子女信了佛,会把父母赶出门吗?
  ·以修行及供养三宝的功德,为父母求加持作回向,这作用就大了

儒教思想的人进了佛门,仅以儒教劝人为善

后来佛教还是在中国弘扬开了,你要反对,也没用啊。以前中国的封建时代,全是儒教思想,他们慢慢觉得佛教也很好,就进了佛门,可是有的人甚至做了和尚,还在弘扬儒教。

中国佛教史里就有这么一个人,他在没出家前,极力反对佛教,儒教思想根深蒂固。不知道什么因缘,剃头出家了,出家后从不讲经说法,仅仅以儒教思想劝人为善。佛法不懂,又怎能断烦恼呢?不讲经说法,怎能称大法师呢?因为名望高,影响极其普遍,所以一直到现在,中国佛门里边,还充满着儒教思想。

佛门应该是培训佛教人才,有的不学佛经却在学儒教

如今,寺院里办培训班,应该以佛法来培训佛教人才,可有的寺院僧伽培训班却在学儒教《三字经》、《四书》、《五经》之类,这股风一直到现在还很盛。把精力去用在儒教上,一代传一代,必然减弱了佛教的力量。

学佛教又学儒教、道教,这才叫杂修

我们既然是佛弟子,就要做一个纯纯粹粹的佛弟子,不要混杂。真正说起来,又是佛教,又是儒教,又是道教,这才叫杂修。又比如,前天大势至菩萨生日,咱们唸了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章》,今天我们根据释迦佛的教导,举行盂兰盆法会,到地藏菩萨生日,咱们就要讲《地藏经》,唸《地藏经》,这叫杂修吗?大势至菩萨、地藏菩萨全是佛弟子啊,把这叫杂修,岂不笑话。

盂兰盆会是报父母恩,佛弟子要依教奉行

作为一个佛弟子,要依教奉行,佛叫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今天是盂兰盆会,盂兰盆会是报父母恩。我们要照佛教的方法报父母恩,非但要报现世父母的恩,还要报已经死了的父母恩,乃至于过去世的父母的恩。

子女信了佛,会把父母赶出门吗?

一般理解报父母恩,是把父母生活照顾好,不能抢父母住的房子,也不能抢父母吃的饭。从前房子非常紧张,儿子要结婚了,父母大慈大悲,同意把大房子让给儿子,结果儿子住大房间,父母住小房子间。从前写信总是写:“父母大人在上,膝下敬禀者”,能写:“父母小人在上”吗?即使父母慈悲你,你心里也要惭愧啊。还有厉害的,把父母赶到楼梯底下的空间里去。更厉害的,把父母赶到外面马路上,父母实在没办法,就到派出所去,派出所又没房子给他住,还是信佛的居士们给他想个办法,让他住到庙里去。

所以说子女能够信佛,你们做父母的要大为欢喜,要大力支持,好好鼓励他们来学法,说句现实的话,他懂得佛法了,会把你赶到马路上去吗?

以修行及供养三宝的功德,为父母求加持作回向,这作用就大了

有的父母,为什么怕孩子学佛啊?第一,怕他慢慢会剃头做和尚,其实你们尽管放心,你的孩子在我身边不可能剃头的,因为我是居士,哪能给他剃头?第二,怕孩子信了佛会把钱拿出去供养三宝,父母舍不得。其实供养三宝,还不是为父母培福?还不是为了父母能长命百岁?我们佛弟子孝顺父母,方法就是好好修行,把修行的功德回向给父母,自己一个人力量不够,所以要以佛菩萨的力量,法的力量,清净比丘僧的力量,加持父母回向父母,那个作用就大了。

   供养为报恩 忏悔为成就(3)

          2005.8.19云南寺盂兰盆会(农历七月十五晨)
                 傅味琴讲开示


罪不清净,能证果成道吗

提要:
  ·佛对目犍连说:只有靠清净比丘大众的力量,才能使母亲脱离饿鬼道的苦
  ·僧众安居圆满那天,要举行自恣法会
  ·不肯认错,不肯忏悔改过的人,佛都救不了
  ·罪不清净,能证果成道吗
  ·犯五无间罪、谤法罪,这二种业是带不动的
  ·从前安居圆满,佛门还要称人

佛对目犍连说:只有靠清净比丘大众的力量,才能使母亲脱离饿鬼道的苦
盂兰盆法会,从佛在世的时候就开始了,因缘就是佛的弟子目犍连尊者,通过修行,刚刚证得阿罗汉果时,心里想着要报父母恩,他用天眼看到自己母亲掉在饿鬼道里。饿鬼道苦,没喝的,没吃的。佛弟子都有孝心,他就在自己钵里盛了饭,用神通,一下子就到了母亲面前,给母亲吃,他母亲用手去抓饭,饭却变火了,仍然吃不到。所以目犍连极其悲伤苦恼,就去告诉佛,佛说,你妈过去造的业实在太重了,不是你一个人力量能救得出来,你可以在七月十五安居圆满这一天,以供养大众清净比丘僧的功德之力回向你母亲,只有靠大众清净比丘僧的功德,才能够使你母亲脱离饿鬼道的苦。

僧众安居圆满那天,要举行自恣法会

安居就是每年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这三个月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都不出门,在寺内好好用功,到七月十五圆满那一天,还要举行自恣法会,拿现在话来说,叫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就是要自己忏悔。认错、改过就叫忏悔。

不肯认错,不肯忏悔改过的人,佛都救不了

人最可怕的不是起了烦恼,也不是做了坏事,是做了坏事不肯认错,不肯忏悔改过,这种人连佛都救不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只要自己头脑冷静一下,都会发现自己有不对的地方。为什么有人有错自己却不知道?他没想嘛。从前有句话叫:闭门思过,把门关个三天,好好想想你自己的错。

罪不清净,能证果成道吗

佛弟子能够认错、改过,这是佛最欢喜的事情,因为他的罪清净了。罪不清净,你能了脱生死吗?能证阿罗汉果吗?能成佛吗?

犯五无间罪、谤法罪,这二种业是带不动的

唸佛的人有句话:“带业往生”,引起了海内外的争议,有的说这句话不是佛说的,佛经里没有这个话,有的说佛经里虽然没这个话,但是有这个意思。假如你问我的看法怎么样,我的看法是要一分为二。不太重的业也许行,太重的恶业带不动。如果一个人要等业完全没有了,才能往生极乐世界,那何用进入莲花?因为你有罪,有业,不清净,不能见阿弥陀佛,所以要进入莲花,在莲花里好好的自己修行忏悔,等到清净了,才能花开见佛。可也不能说所有的业都能带业往生,《佛说无量寿经》里四十八大愿,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两种人除外,因为他业太重了,阿弥陀佛这条大船也带不动,哪两种人?犯五无间罪,谤法。可有人却说:“万人唸万人去。”这就把阿弥陀佛发的愿都推翻了,能由你来修改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吗?业太重了,只能下三恶道,否则就没有因果了。

从前安居圆满,佛门还要称人

我进佛门时才二十二岁,每天去寺院上下班,不是寺院里有我的工作,是说我整天在寺院里,有讲经就听经,没听经就唸经,所以有一年安居圆满这一天我也在。我还记得出家人用一把很大的秤来称人,每个出家人都要称一称。你体重增加了,是你懒惰;你瘦了,你这三个月很用功。这件事情我还记得,挺有意思的。

   供养为报恩 忏悔为成就(4)

          2005.8.19云南寺盂兰盆会(农历七月十五晨)
                 傅味琴讲开示


忏悔了不改,罪加一等

提要:
  ·修行功德大,能忏悔清净,佛更欢喜
  ·老师不欢喜,因为你忏悔了又重犯了
  ·忏悔了不改,罪加一等
  ·培养要求你做不到,等于零
  ·不接受佛的挽救,佛都救不了,还得下三恶道
  ·戒定慧、断智悲的功德大称大德

修行功德大,能忏悔清净,佛更欢喜

出家人用功三个月,修行的功德极大,当然释迦佛很欢喜。到圆满的那一天,要自恣忏悔,通过真诚的忏悔,罪业清净了,佛更欢喜了,所以七月十五叫“佛欢喜日”。忏悔要真诚啊,不是做假文章,心不在焉,我记得七年前我们初到福鼎那一年,七月十五我就主张要忏悔,有的忏悔得痛哭流泪啊,还哭出声音,我也不知道咋办好,再哭下去我的眼泪也要掉下来了。(众笑)

老师不欢喜,因为你忏悔了又重犯了

你们心里可能在想:看傅老师有时候也欢欢喜喜的,欢喜得像小孩儿天真烂漫,有时看他心事重重,老不欢喜。其实我始终没有欢喜过,有时候挺欢喜,那是为了让你欢喜,或者为了给自己作调剂,一欢喜血压降低,一不欢喜血压升高,因为我在给自己做心理治疗。

为什么不欢喜啊?你们这么老的老同学了,忏悔后改过了没有啊?有些人,批评的时候挺像样地听着,批评了以后,或许好两三天,以后还是老样子,或者这件事情注意了,另外的事情又出来了。所以要令佛欢喜,要令师欢喜,并不是要你修什么供养,一切供养对修行人来说都算不了什么,也不是叫你说什么好话,你忏悔了不要再犯就是了。还有,比如你们当学生的,看见我不高兴,学生不高兴,老师能高兴得起来吗?说句笑话,你肚子里哪来这么多气?小心你的肚子越气越大,别大得跟饿鬼差不多。

忏悔了不改,罪加一等

所以我最不高兴的就是学生错了不改。不认错更糟糕,有的认错了就是不肯改,这叫假忏悔,即使当时确实认错了,也是敷衍性的认错,所以忏悔要做到发露,就是认错,还要改过。如果忏悔了不改,罪加一等。

培养要求你做不到,等于零

你们有的同学背后可能对我也有意见:老师说培养人才,脚步也太慢了!你不改过我怎么快?又不能打你屁股。你们进步快我脚步快;你们进步慢,我脚步快了,你又做不到,等于零。

不接受佛的挽救,佛都救不了,还得下三恶道

你们女众部出家人比较多,你们今天也是安居圆满,也有忏悔,这很好。忏悔很重要,带着自己的罪业而想取得成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等于说,一个囚犯劳动表现很不错,可是他在牢房里偷东西,你说这个囚犯能得到宽大处理,提前释放吗?非但不能而且还要罪上加罪。佛叫你忏悔就是为了挽救你,如果不接受佛的挽救,这个人决定下三恶道,佛都救不了。

你们这些居士同学,你们做错事情,造的恶业可能比出家同学多得多,也需要忏悔吧?不忏悔也可以,你就准备着下三恶道。

戒定慧、断智悲的功德大称大德

我们报父母恩,方法就是供养三宝,特别是在七月十五,你能供养三宝,这个力量更大。在《佛说盂兰盆经》里说,要供养大德比丘僧,什么叫大德?有戒定慧功德,戒清净是戒德,偶然犯戒,要忏悔还净;定德是修禅定的功德;慧德是通过学法,能够觉悟,有觉悟的功德。大德,不是名望大,而是戒定慧的功德大,再说得广一点,还要有断智悲的功德,有断烦恼的功德,有智慧的功德,有悲心的功德,再广一点,有法报化三身功德,这样才叫大德。

供养为报恩 忏悔为成就(5)

          2005.8.19云南寺盂兰盆会(农历七月十五晨)
                 傅味琴讲开示


杀盗淫妄是根本戒,酒戒不准开

提要:
  ·高僧不一定是名僧,名僧不一定是高僧
  ·放逸犯戒的出家人不能称清净比丘僧
  ·供养不清净的比丘僧,会助长他干坏事的资本
  ·不杀害众生,也不要恼乱修行人
  ·不能盗三宝物,不能贪污弘法事业的钱财
  ·不能邪淫与妄语,与人同犯罪更重
  ·犯酒戒性质严重,故不允许开戒

高僧不一定是名僧,名僧不一定是高僧

高僧不等于名僧,名气再大,也不见得高。名气这东西,有的都是虚名,如果走歪歪道,利用吹捧或者花钱去买就能成名。高僧名闻十方,这个名就对了。品德不高,却名大,那不能称高僧。通俗地说,高是道德高尚,最低限度坏事不能干,拿居士来说,至少杀盗淫妄酒五件坏事不能干。我虽然不懂比丘戒比丘尼戒,可是比丘戒比丘尼戒也是以杀盗淫妄为根本戒,相通的。

放逸犯戒的出家人不能称清净比丘僧

佛告诉后世的众生,要报父母恩也可以照盂兰盆会的方法办。假如出家人在这三个月没有安居呢,因为安居要有安居的条件,你不够条件也安居不起来,那么你这三个月干了什么呢?也得学法修行啊,可不能放逸喝酒,出去卡拉OK,那就犯戒了,就不能称清净比丘僧。

供养不清净的比丘僧,会助长他干坏事的资本

有的出家人,外面竟然有女人。我讲经时常劝导出家人不要做经忏搞钱,他跟别人说:“不做经忏,和尚吃什么?”实际是:“不搞钱,我外面女人吃什么?”像这样的出家人既没有修行的功德,又不清净,不如法,尽造恶业。如果供养这样的出家人,就助长了他做坏事的气势,提供了他做坏事的资本,本来他下地狱只下第一层,你供养他,他拼命干,结果十八层地狱全下完,这里也少不了你的因果,他造的恶业,你也有份。为什么要跟你们讲这些话?今天佛门风气之所以败坏就因为佛弟子乱供养,滥慈悲。所以根据《佛说盂兰盆经》来讲,是供养大德比丘,是供养清净比丘僧。

不杀害众生,也不要恼乱修行人

做佛弟子就要做一个令佛欢喜的佛弟子。哪种修行人的功德大,有威德,就是清净的修行人。要清净你必须要忏悔,七众弟子受的戒各不相同,做居士的就根据五戒忏悔。

杀戒,要求严一点应该叫不恼害众生,你们不会害众生的命,可是你们常在给众生苦恼啊,扰乱修行人,使修行团体不能安定团结,使大众不能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修行,这就是“恼”。你们最近纪律抓得好,听说你们在抓说话不能大声,要抓就得一直抓下去。你说话声音一高,影响了多少人?也许有人在修禅定,有人在看经,还有生病的人也睡不好,所以这些也要忏悔。

不能盗三宝物,不能贪污弘法事业的钱财

盗,你们不经手银钱,可能还好一点。你在社会上贪污,还要判刑,即使退赃了,也不过宽大处理,还是要判刑,如果贪污严重还得枪毙。看看报纸,因贪污枪毙了多少人,有的还是副市长,官大得很,照样枪毙。

我们是佛弟子,如果在佛门里贪污,那可不是枪毙的问题,是决定下三恶道。佛门里的银钱是三宝的财物,是弘法事业的财物,你贪污了,这个因果大得不得了。三宝是众生的明灯,弘法事业非但能度广大众生,而且一代一代传下去,像流水那样无有穷尽。假如经手银钱的人贪污了,你以为你光是在这些受培养的同学头上抓一把,你也想得太简单了,如果这些人培养好了,他们再去弘法,一代一代传下去,功德多大?如果因为你的贪污,使佛陀的弘法事业受到损失,你的罪过就大了。你们男众部的账,女众部的账,都要做到分毫不差。盗三宝物,这个罪是很重的呢!还有一种罪,我搞贪污,你也搞,大家都搞就没人说话了。自己偷盗,还盼望别人一起偷盗,盼望大家都成盗罪,这个罪更重!

不能邪淫与妄语,与人同犯罪更重

还有,不能邪淫。居士可以成家,但是不能有现在社会上的那种不良风气,叫“包二奶”,还生孩子呢,这就是邪淫。还有比这种邪淫更加罪重的,从前很少听到,现在竟然在佛门里也发现了。很多年前,有个佛学院的学生告状告到大和尚那里,因为这种事情很丑恶。大和尚跟我说:这比邪淫还要罪恶啊。既然在佛门里也发现了,我就不得不提一提,什么比邪淫更罪重更丑恶?就是同性恋。

妄就是妄语,说假话,骗人。说假话能瞒得过去吗?老话说:“门背后拉屎,天亮就知道。”几个人搞攻守同盟,没有用,有一个人忽然觉悟了,把你的事情全讲出来。骗人骗得过去吗?

犯酒戒性质严重,故不允许开戒

不饮酒,杀盗淫妄是根本戒,犯了就是根本罪,酒戒是放逸戒。有人以为酒戒不重要,不是根本戒,这完全理解错了,四根本戒在佛教的原则下还可以开戒,当然不能随便开,要如法。酒戒连开都不许开,这在戒律里有明文规定,你们修的《文殊法》里就有:“开中唯除酒”。唯有酒戒不能开。受过五戒的居士,或者比丘受两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受三百四十八条戒,这是终身受持,或者你只受一天八戒,这一天也绝对不能喝酒,开许也不能开。今天时间到了,希望你们能按照比丘戒,比丘尼戒,居士五戒,好好忏悔。(回向)

 


{返回 傅味琴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下一篇:庆祝药师佛圣诞法会开示(2003年药师佛圣诞)
 《佛说盂兰盆经》讲记(20~27)
 庆祝药师佛圣诞法会开示(2003年药师佛圣诞)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60~169)
 学修三皈依(40~49)
 定学开导(30~39)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30~39)
 2004年释迦佛圣诞开示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10~1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80~89)
 <晓日观>带修前的开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三一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佛教与全球化:异化乎?典范乎?[栏目:游祥洲教授]
 圣遍求经 (节译)[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佛陀的古道 第四章 第二真谛──集[栏目:毗耶达西法师]
 龙舒增广净土文[栏目:王龙舒居士]
 金刚之智 第四章 佛教与经济真的势不两立?[栏目:妙华法师]
 二〇〇七年行脚乞食体会(释亲昌 比丘)[栏目: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
 略谈佛经中的譬喻(德诚)[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七节 赞呗法器 二、木鱼[栏目:佛教丛林观]
 波斯匿王的故事[栏目:觉性的故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