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明智觉观存念门(闻修)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05

明智觉观存念门 (1)

闻修讲解

这个学期由我来为大家讲解明智觉观,我的名字叫闻修,新同学可能对我还不熟悉,我来闽东佛学苑当辅导老师已有将近一年了,98年我来福鼎跟随傅老师学习佛法,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尤其是:什么叫做修行?修行是否要关起门来修?修行要依靠哪些力量才能使你获得成就?作为一个佛弟子要具备哪些优良的素质?等等,我希望大家也能明白,并且能在生活中去实践,成为一个优秀的如来弟子。

好,今天我们来讲明智觉观存念门,明智觉观存念门是律海十门中的最后一篇,请大家看《戒定慧基本三学》第一册第95页,它的小标题是“刻刻自警向上三十五事及颂”,就是说让你每时每刻在生活中要警觉,警觉什么呢?三十五事,这三十五条你有没有违反,而且要向上,看看自己的行为有没有达到这个标准,颂就是把这三十五事编成颂,有便于记忆背诵。下面我先来为大家念一遍这三十五颂:

1. 不为寿命财物扰乱否?
2. 内怀一切能作宽大否?
3. 於斗争生起及无义之事,能先见否?
4. 一切作为众务,不以好名彰显发动否?
5. 作事具妙慧而小心谦谨否?
6. 受用莫得,亦不希求后来能得成为某样 之正念有否?
7. 要知受用十分得有,多成扰乱或至衰残 充量之诤讼,时时知觉否?
8. 不隐藏他成就之能力否?
9. 於其受用节俭最低否?
10. 有大势力能作谦小之成就否?
11. 成为不识父者否?
12. 成为不识母者否?
13. 成为不识沙门者否?
14. 成为不识贤善士夫者否?
15. 成为不敬奉尊长否?
16. 於佛作不恭敬否?
17. 於法成为不恭敬否?
18. 於僧伽成为不恭敬否?
19. 於戒等学处正真受习,成为不恭敬否?
20. 於戒律仪有毁犯否?
21. 於诸根能作护持否?
22. 不做放逸好爱女人之事否?
23. 与亲属及异姓之亲属、结党厚密、与大臣等为友、能作远离之成就否?
24. 若观察多人於我不作厌贱否?
25. 我所作为成为不法之行为否?
26. 成为执持非分不如法否?
27. 成为完全抛弃正法者否?
28. 成为完全抛弃惭愧者否?
29. 成为善巧有智人等悉不与共、而不思方便询问於人否?
30. 应自思想成为放逸败坏之习气现行否?
31. 若如来金口所说一切经教,有不依教住否?
32. 於超涅槃事业,成为属於悬远之见者否?
33. 成为颠狂作事,而且积累败坏,身体死后,苦行恶道、邪倒堕落、地狱有情, 是我受生处否?
34. 设若於彼死后,与其命运极坏之诸有情共生否?
35. 而谁与谁受生彼与彼之颠倒行为,而今成为念念明白者否?

这三十五事,文化好一点的同学基本上就能知道大概的意思,但是呢,你们知道的只是文字上的意义,我们还是要来讲一讲,讲一讲修行上的意义,讲一讲如何将这三十五事落实于生活,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注: 2001.9.21第一讲未完,根据闻修讲稿编,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经偈】
华严经偈

佛子善谛听,所问如实义,
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
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
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
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
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
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明智觉观存念门 (2)

闻修讲解

我们很迷茫,需要有明智

我先来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律海十门,律海十门即别解脱戒纲要,亦名戒海一滴,又名定慧津梁。

七众别解脱戒

别解脱戒共有七种,也叫七众别解脱戒,也就是七众弟子所应受的戒,比丘受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受三百四十八条戒,式叉摩那尼六法(又名正学女戒),沙弥、沙弥尼十戒,优婆塞(即男居士)、优婆夷(即女居士)五戒,这些戒总称别解脱戒。

律海十门是别解脱戒的纲要

律海十门是别解脱戒的纲要,所以我们要守好别解脱戒的话,首先来学一学它的纲要。律海十门亦名戒海一滴,可见佛法的内容是非常广博渊深的,就像大海一样,佛法里面有经、律、论三藏。要精通三藏的出家人才叫三藏法师,三藏法师是非常了不起的,在我国的唐朝就出了一位全世界都崇敬的三藏法师—玄奘法师,他所写的论在印度的那烂陀寺中悬挂了三个月的时间,竟无人能改一个字。因此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发心,发心要向玄奘法师学习做一个有学识的佛弟子。再回过来说,律海十门仅仅只是戒海中的一滴,就好比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样。

是到彼岸的桥梁

又名定慧津梁,什么叫做津梁呢?津即是渡口,梁即桥之意,皆为渡河不可缺者,用之以比喻道谛。戒定慧基本三学是每一位佛弟子都要走的一条共同道,不管你是哪宗哪派都要走这一条道路,都要以戒生定,由定发慧,这里指的学戒是修定发慧的基础,也是将来成就不可缺少的必然途径,所以想要修行有所成就,必先守好戒律,戒律是僧人的标志,在《遗教经》中,佛说:“以戒为师。”可见戒律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是多么重要。

大海有净化作用

律海十门的门即是戒之方便,戒律的海洋中浩瀚无涯,律海十门为学法者打开了方便之门,让你能很快掌握戒律的纲要,更为你将来受戒、学戒、守戒作好准备。那么为什么用海来做比喻呢?大海不光广博渊深,而且大海有净化作用。大家都能学戒守戒,就能够净化我们的言行,能够止恶修善,能成就一个清净的僧团。

进入律海共有十门

律海十门共有十个门。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高洁大行因相门第二、别解脱戒略相门第三、八戒近住分别门第四、五戒近事分别门第五、四根本修心要门第六、观择功德过失门第七、十二杜多胜行门第八、沙门十七庄严门第九、明智觉观存念门第十。

希望大家运用于生活

现在我们开始讲律海十门中最后一个门—明智觉观存念门,这一次讲是根据我老师的讲义再加上自己的体会来给大家讲,希望大家能得到实际的利益,那就是能运用于生活。

我们很迷茫,需要有明智

我们从题目开始讲“明智觉观存念门”,明就是明白,在我们还没有接受佛陀教育的时候,我们头脑中都是世间上的一些观念,有很多事情我们都不明白,而且还经常干出一点愚痴颠倒的事情来,心中的困惑难以摆脱,烦恼总是缠绕着我们,在这种时候你无从去想,也没有人跟你讲,你怎么能够明白呢?一切的来龙去脉,一切的因果关系,我们都不明白,也就是很迷茫。

环境影响多么重要

在人的一生中,环境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而搬了三次家,目的是为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这是孟子后来成为著名思想家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见环境影响是多么重要啊,甚至什么样的环境就产生什么样的人。譬如一个家庭的人,一走出来就知道他们是一家人,人的气质,衣着品味,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等都很相似,这就是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的结果。 

保持修行的习惯,就是将来成就的因

就像当年佛陀和弟子们一起的生活那样

拿我来说,我为什么会学习佛法,就是我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和一个很好的学法环境。以前我总以为佛法是迷信,听了傅老师的讲法以后,才发现佛法是那么深奥,又是那么现实,佛法就像一个智慧的宝库,你想要知道的里面都有,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吸引我的是在老师周围有着一群可爱的学生,学生们中间非常地和合团结,互敬互爱,而且经常在一起诵经、禅定和讨论法义,这样的生活非常令我向往,就像我在书上读到过当年佛陀和弟子们在一起的生活那样,我对自己说:“我要过那样的生活。”于是我就到了傅老师的身边,就如同你们现在来到佛学苑读书一样,老师们能在思想上启发你,生活上照顾你,行为上纠正你,同学们又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这样的环境里,对你将来的成就是最有利的。

冷漠孤独的环境心理会很不健康

如果一个人在很冷漠孤独的环境里生活,那么他心理上将会很不健康,就会形成坏脾气或者孤僻的性格。因此通过环境的影响就会养成一种习气,即习惯势力,而这种习惯势力再加上本身的贪瞋痴的种子,外在环境的变化,我们就会造业,造业造得厉害就会产生一种力量,这就是业力。傅老师在讲义中讲到:“这种业力有好的有坏的,好的呢称为善业,坏的称为恶业。”

百依百顺是你将来受苦的因

比如在家里的时候非常任性,只要一哭,父母亲就百依百顺,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就像小皇帝一样,他想得到什么大人就必须满足他的要求,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任性的习惯,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就形成这样的一个观念:我要得到的,谁都要满足我,我要的就要不择手段地去得到。那么到了工作单位或者一个团体里面你再保持这种习惯,没有人再会理你了,你就会感受到痛苦,而且你这种任性的习惯也会伤害到你周围的人,严重一点的话会使你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样你的恶业就形成了,这就是你将来受苦的因。

这里的安乐,会使你对世俗不习惯了

再比如说,在修行的环境里我们每天都禅定、念经、听法,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如果你有一天不念经、不听法的话,这一天你会从早到晚都不舒服,如果你再回到世俗上,就会很不习惯。

在公园拍照,他们高兴,我感到无聊

记得有一次我回家探亲,回去了之后呢我想召集以前的同学聊一聊,很久没有和他们谈了,也不知道他们近况如何。咱们就约好了到公园里去拍照,大家都挺高兴的,可是我却觉得挺无聊的,老师的话在脑子里跳了出来:照相都是无聊的人干的,把自己的凡夫相拍出来,有什么意义呢?的确没有什么意义,我觉得有一点浪费时间。

谈男女相好,新款服装,我实在不要听了

回来以后他们就在我家吃了饭,吃完饭我们就谈开了,我本来想讲一讲我最近的修行体会,也让他们了解一点佛教。可是他们感兴趣的是,以前的某某男同学跟某某女同学关系还是很好,也许他们要结婚了;最近服装店里出了一些新款的服装,特别适合你,咱们什么时候去看一下,我傻乎乎地坐在旁边根本就插不上嘴(众笑),那么我刚想要跟他们谈我的修行体会,他们又打断了(众笑),又开始谈某某同学跟某某同学好……,我实在听得不要听了啦(众笑),唉!没有共同语言,不习惯了。

保持修行的习惯,就是将来成就的因

对世俗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了,因为你已经养成了修行的习惯。在你的心中充满佛法的觉悟,听法后的欢喜,在生理上通过修习禅定,非常的滋润舒适,再也不贪恋世间的享受。记得在苏州有一位同学说我以前最喜欢聊天,可是现在我觉得他们讲的都是废话,我更喜欢听法、思维、讨论。保持一种修行的习惯,这就是将来你在修行上成就的因。


(注: 2001.9.21第一讲未完,根据闻修讲稿编,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明智觉观存念门 (3)

闻修讲解

消极恶的,积极善的

通过消极,才能积极

我们修行修什么呢?就是修一个转变,要把坏的转成好的,把恶业转成善业。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诚然,我们不否认佛教消极的一面,但是没有消极哪来积极,我们是要消极掉恶的一面,要把善的一面积极起来。拿刚才的例子来说,把你任性的脾气改掉,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停止了恶业,就能转变苦因,修持了善业,就是幸福的因。这样就能把恶业转成善业。

鸯拘摩罗的故事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古印度,有一个杀人狂,名叫鸯拘摩罗,他原来十分善良,连一只小虫都不伤害,后来因受了邪师的指导,认为杀人能升天,于是他每杀一人就把这人的小指割下来串成鬘,挂在脖子上,以为荣耀,要杀满1000个人才算功德圆满,当他杀了999个人的时候,那时所有的人都躲得远远的,他再也找不到一个可杀的人了,于是他就把邪恶的刀指向他的母亲,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佛陀出现了,他异常地高兴,就把刀指向了佛陀,疯狂地喊到:“太好了,我师父说,杀一个沙门的功德将是升天的因。”于是他用尽所有的力量去追赶佛陀,可是他怎么也赶不上佛陀,而他看佛陀的样子呢,还是那么不急不慢地走着。此时的鸯拘摩罗已经疲惫不堪,他喘着气喊到:“你是什么人,请你停一停。”佛陀停下脚步,转身说到:“我已经停了,而你还没有停。”鸯拘摩罗很不理解,佛陀继续说道:“我已经停止造恶业了,而你还在继续造恶,所以我说我已经停了,而你没有停。”鸯拘摩罗说:“我师父告诉我,杀人是大供养,会有大福报,将来可以升天。”佛陀说:“邪恶的种子,怎么会结出善良的果子,放下手中的屠刀吧,别再受邪师的迷惑。”鸯拘摩罗生大惭愧,对佛陀说:“像我这样的大恶人还有救吗?”佛说:“只要你有决心改过,学习善法,精进修持,一样能够有成就。”于是这个大恶人拜佛为师,改邪归正,不久就修成了阿罗汉果。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从这个故事说明一切都是能够转变的。善能转成恶,恶也能转成善,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受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环境的影响。有一句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记得我在小学的时候,我的模仿性特别强,我甚至于去模仿任何一个我喜欢的动作,说话方式,口头禅等,因为当时我们班大都是男孩子,全班男女同学都会说粗话,结果我学得粗里粗气的,并且这些粗话因为经常听的缘故在我心里的印象不断加深,虽然我在老师家长的教育下知道这是不文明的,但这种话好像是一种新潮流,听惯了也不觉得不文明,反而还觉得很上口,因为在社会上也经常听到嘛,慢慢那种不文明的羞耻感也就冲淡了。有一次我放学回家,我对着母亲随口就说了一句,被我母亲严厉地骂了一顿,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说过。通过这一件事情说明人是会受到感染的,即使你没有意识地去学习,也会发生影响,无意识中也会感染,就是耳濡目染啦。

在无意识的感染下,也会养成习气

在我小时候,我有一点口吃,本来没有口吃的同学由于经常跟我在一起,有一次他说话竟然也口吃了(众笑),还有的人每说一句话,他的鼻子都会吸两下(做了一个吸的动作)(众笑),如果经常跟这个人在一起啊,你也会这么时不时地来两下,还有的人一说话就眨眼睛,你跟他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你不自觉地也会做这样的动作,这就是无意识的感染,在傅老师的讲义中有。拿学习来说,我们有时候是有意识的学习,有时候不通过学习,一种思想观念,一种心理活动,一种行为,也会形成一种习气,这就是无意识的作用。

明智觉观存念门 (4)

闻修讲解

向伟大的人学习, 渺小的人也会伟大

经常向伟大的人学习,渺小的人也会伟大

古代的人非常讲究交友,选择善友,可以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跟坏人交上了朋友,你也会很容易变坏的。所以佛就讲过: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在佛教里对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视的。在佛法里有很多有关的修行方法,在《菩提道次第科颂》的三士前导中就非常详细地说明善知识的重要,分别讲了(1)亲近善士的功德胜利,(2)根据什么来选择善知识,(3)在善知识前应做哪些事等等。在一首佛教格言中这样写道:经常向伟大的人学习,渺小的人也会伟大,春藤靠着大树,也会一直爬到树梢。

种子都藏在第八意识里

再回过来讲,无意识并没有脱离意识,心理学家称为潜意识、下意识。我们佛学讲:每一个心理活动都在心理上下一颗种子。我们佛教中讲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在世间的心理学上只讲到第六意识,在佛法里面还有第七意识、第八意识,第八意识称为“能藏”,无论多少种子它都能藏得下。

常起瞋心,会形成易怒的性格

所以佛说:起心动念无非造业。起一个瞋恨心,在心理上就下一颗瞋恨的种子,虽然有时候气过了也就没了,但是你心理上会留下一个痕迹,就是在心理上种下了一颗种子。如果你以后经常起瞋恨心,就不断地加深这一个种子,以后稍微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马上发怒,也就形成了你易怒的性格。

修行也要长期熏习来加深种子的作用

我们修行也是利用这个心理呀,比如我们每天都念文殊法,刚开始念的时候,根本不懂得里面的意思,但是念的时间长了,脑子里经常会冒出文殊法里的句子来,有时候冒出来的句子跟当时的情况很相符,竟然就能够理解里面的含义了。这就是长期熏习的缘故,不断加深心理的种子的作用。

难就难在“果缚未断,子缚又生”

我觉得人心里的种子的力量是非常可怕的。以前我非常喜欢唱歌,每一首新歌我都会唱,修行以后将近有三年的时间不再唱了,可是有一次,我心里突然冒出了一句歌词,随着心的转动,还不断能接得下去,以往的习气又翻了上来。当时我感触万分,连这么一个小小的习气都这么难改,种子的力量真可怕。修行难就难在这里,佛说:果缚未断,子缚又生。老的烦恼还没有斩断,新的烦恼又不断出生,生死何时能了啊?所以修行首先要在你的八识田不再下新的烦恼的种子,然后还要拔除老的烦恼的种子,这样才有希望。

不要让一个小小恶念留在你心里

所以佛说要“止恶修善”,先要止住恶法。有人说:“只要能止恶就可以了嘛,何必修善呢?”止恶而不修善,那你就不可能很好地止恶,因为你不肯修善的心本身就是恶。所以不要让一个小小的恶念留在你的心里,种下去很容易,要拔出来可难啊。

我们的心好比是一块待播种的田

每一个心理活动都在心理上下一颗种子,这些种子都藏在我们的八识田中,有善的恶的各种各样,我们的心好比是一块待播种的田,下什么样的种子得什么样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听从佛陀的教导要止恶修善。

明智觉观存念门 (5)

闻修讲解

良心用错地方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善恶不能凭自己的理念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香什么是臭,你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呢?没有统一标准的话,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观念不一样,善恶的标准也就不一样,狗吃大便的样子,可真香啊!人看见大便就要捏起鼻子来,那么大便是香还是臭呢?你也许会说狗怎么能跟人比呢,大便当然是臭喽,但你也不能否认狗吃得很香啊。拿人来说,我们苏州人爱吃臭豆腐,而且要越臭越好。有人看见臭豆腐就要捏起鼻子来,那么这臭豆腐是香得可爱还是臭得讨厌?

不尊重客观,好心坏了事

有人认为只要自己不做亏心事,也就问心无愧了。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有一家人家,过得还蛮不错的,可是婆媳之间就有那么一点在观念上凑不到一块儿。有一天媳妇在外资企业找到了一份很满意的工作(这份工作对工作人员的服装要求非常高)。她非常高兴,那天晚上她精心为自己选好了第一天上班的衣服,在选择丝袜时发现平时穿的一条旧丝袜勾了一条丝,于是就把它扔进了垃圾桶,换了双新的,放在抽屉里,便安心地睡觉了。这时这位母亲正好要去倒垃圾,看见了这条丝袜,觉得很可惜,自言自语地说:现在的年轻人就是糟蹋东西,我来帮她补一补,明天上班好穿,她细心地帮自己的媳妇补袜子,补好后,就放到每天换衣服的抽屉里,觉得自己做了件好事,也安心地睡觉了。第二天,媳妇起晚了,急急忙忙穿了衣服。去拿袜子,正好拿到那双补过的袜子,她看也不看就穿上了,袜子上有一条长长的补过的“疤”。到了单位里,要去接待一位日本的客人,一切都进行得很好,但日本客人临走时看见她袜子上的“疤”很不高兴,给日本客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公司的名誉受到了损失,结果她被开除了。

良心用错地方,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我想类似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很多,所以光凭良心办事是不行的,这个婆婆的确是为了媳妇好,但却使媳妇失去了工作。按照婆婆的标准来说,生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美德。可是现在社会良好的外表是对别人的尊重。两种不同的观念都有它对的一面,但用错了地方就产生了很不好的结果。

世间观念的明是不圆满的

人生活在哪个时代就会受那个时代的思想、社会风气的影响,跟不同的人在一起也就会受不同的影响。很多人经常在分别,这个人对,这个人错,这是好事情,这是坏事情,这样的分别是否正确呢?不一定,另一些人的观点,你认为对,他认为错,你认为应该,他就认为不应该,各人都抱着自己的观点。有一次傅老师在跟人说酒的害处,正好被一个特别喜欢喝酒的人听见了,他很不高兴,就在旁边大说特说喝酒的好处。你认为害人,害人的也可以讲出种种的理由,经常会颠倒。

佛法要通过闻思修,在实践中证实

我想学佛法应该有科学求实的精神,而不应该盲目跟从。记得傅老师跟我们讲过学了佛法以后要在生活中去实验,要认真思维佛的话对不对。佛当年跟弟子们也是这样讲:“疑问我,检验我,学习我,只有那样,你才知道,我是否是个智慧的觉者,如你发现我确是个智慧的觉者,你来信仰我。” 

物欲膨胀,会导致精神空虚

物欲膨胀,会导致精神空虚

虽然科技发展带给人类很多好处,但带给人类的危害也很大。比如现在的臭氧层空洞,直接危害人类,空气污染的危害也在不断扩大。我曾听一位同学说:“我小时候住在乡村,那里的空气是甜的,非常清新,可现在找不到了。”超市给大家带来购物的方便,可是现在证明经常进超市的人会得一种超市病。物质生活迅速提高,人类的物欲膨胀,精神空虚。可见世间上的明智是不圆满的,世间上的学问是有漏洞的,不彻底、不究竟的,经常会变化,会颠倒。

佛的观念才能称为明

那么怎样才称为明呢?就是要根据佛的标准,佛的观念才能称为明。老是根据自己的标准,那你跟佛学什么呢?修行要破我执,在佛法里有这样一种供养,叫做身口意供养,就是把自己的身、口、意,毫无保留全部供养佛了。这样供养,我就没有了,如果你真的能够做得到的话,那修行很快就上去了。在《密勒日巴传》里,密勒日巴就是修身口意供养的。师父不让他学法,他很痛苦,他想算了,反正我也不是学法的材料,我就回去吧。他走的时候又被师父抓回来,师父对他说:“你的身口意都供养我了。”就这样,密勒日巴想确实不能把已经供养了的东西再要回来,所以就听从了师父的安排,又留了下来。虽然师父对他这样,他从来没有对师父生起过恶念,他把自己的一切全部放下了。

修行慢,主要是不肯打破自己固有的观念

我们所以修行慢,最最主要的就是不肯打破自己固有的观念,完全与佛法相契合。记得傅老师曾经跟我们讲:你们确实跟我很近,实际上你们离我很远,觉悟相差得很远。所以别认为进佛门几十年了就是佛的老弟子,其实跟佛相距很远。看看自己的行为表现,起心动念,是否完全按照佛的话去做了,还是信佛后仍在骂人吵架,还增加了我慢贡高?真正的佛弟子不看你信佛时间长短,而看你通过对佛法的学习脾气行为改变了多少。如果在你身上没有什么改变,那你是你,佛是佛,扯不上什么关系。所以修行就是要以佛为榜样,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思想,达到和佛一个模样。

修行人修出神通来,称通。如天眼通、天耳通。但如果是佛的能力,就称天眼明、天耳明。这是从佛的教导中产生的觉悟,是属于佛的智慧中产生的明智。

佛学苑的制度是光明正大的

我们佛弟子要走一条光明的大道,思想心理上都应该光明正大,对人世间的一切事物我们都应该有明朗的看法。在这里我顺便举个例子,同学们对打电话规定要用普通话觉得很别扭,有的同学就在讲老师就是要听我们打电话。听到这些议论倒使我想起了我在读佛学苑的时候,那个佛学苑打电话是没有人管的,随你打的,可是在我打电话的时候老同学就警告过我说话要注意一点,楼上有老师在偷听,我当时听到后就很反感,现在成为佛学苑的制度,也就光明正大了。

对外联系太多,会不安心学习

你们在学习期间,对外联系太多,会不安心学习。因此规章制度里就定出了必须用普通话而且要控制时间,而且现在社会很复杂,如果管理松弛有不法分子混进了佛门,那不光佛门的声誉败坏,我们佛学苑对国家对社会也没有尽到责任,你们要理解学校管理制度的出发点是必要的正确的。

修行人要获得解脱的自在

佛门有一些规定比社会上更严格,有一些持戒道场的管理非常严格。听说他们的通信都要经过检查,必要时要到大众面前读。我一开始对这一条就望而生畏,我觉得这是侵犯人权,然而这是为了防止你与异性联系,与居士联系,否则很容易败坏你的修行。当时我虽然明白了心里还是不舒服,我心里还起了这样的一个念头:谁爱去谁就去,我才不去呢!(众笑)由此可见人都不愿意被管制,但是作为修行人来说要获得解脱的自由,就必须要防止一切烦恼可以钻空子的地方,把烦恼约束死,才能得到真正的大自在。

明智觉观存念门 (6)

闻修讲解

真正的自由来自自我约束

真正的自由来自自我约束

为了真正的自由我们必须要自我约束,就像国家的法律,它的意义并非在于约束而是在于给更多的人真正的自由。一个集体里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就是乌合之众,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都会发生。我们佛弟子要走一条光明大道,一切都要明。信佛呢就是从暗走向明,哪怕我们过去不明,一接受佛法就能使你明心,所谓“千年暗室一灯照破”。

一灯照破的智慧要从法来

当我刚开始听闻佛法的时候,那时心中的欢喜,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很多以前想不通的问题,佛法都给你解答了。我记得每一次老师到苏州,我心里就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欢喜,只因为我能听法修禅定了,可以见到我的老师了,因此我欢喜雀跃。当你在一个问题上能够想通的时候,这种快乐真是一下子心都开了,明了,用法的力量,用法的智慧,去照破千年暗室。所以智慧要从法中来,对我们佛弟子来说听闻佛法非常非常重要。所以这种明的觉悟是从佛的教导当中产生转变的,这种智慧属于佛的智慧,就叫明智。

听佛法能使心平静下来

佛协文教部有一个同学,经常起烦恼、发脾气,谁也管不了他,每次他一发脾气就拿着录音机听傅老师讲法的磁带,据他说只有这样他的心才能慢慢平静下来。但是他一看见同学就讨厌,起烦恼(众笑),所以可以经常看见他拿着录音机在听磁带,通过这样长期熏习,他学法的信心也坚定了,烦恼也在慢慢转变,觉悟提高了。所以我觉得在生死流转中抓住了佛法就好比抓住了救生圈,只有佛的智慧才能斩断生死瀑流。

没有亲身体会还是似懂非懂

记得傅老师这次生病回来给大家讲的法,第一点就是:佛法需要自己去体悟,就是要亲自去证,很多道理虽然能全部背出来,但实际上你并没有理解。人家说十七、八岁正是似懂非懂的时候,道理懂了没有亲身体会,你还是不懂。比如我们知道要念苦、无常,但是没有苦无常的体验,理解就很难深刻,总是留在表面,所以一个历经磨难,饱经风霜的人对生命的理解与一个经不起风浪的年轻人是完全不同的。

佛法要投入生活中去实践

有人说佛法是2500年前的学问,现在来学是否有点太古老了?现代的文化都来不及学,学2500年前的文化对现在的人生活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所以要我们证实佛法的现实性,科学性,实用性,对我们每个人有多少利益,必须投入到生活中去实践,才有说服力,佛说的法是非常现实广泛的,是针对人的烦恼说的,如何把佛法与我们当今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每个人身上能起作用,那不是仅仅通过讲能够做到的,因此我们必须去实践。

佛法要有体验才起作用

把每一个佛说的法在现实生活中去观察运用,反复地揣摩比较,最后得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把生活中每一个境都作为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新的认识,一种修行的对象,不断积累自己修行的经验,那么我们时时处处都在修行中,你才会不断进步。不要像世俗人一样碰到一点事情就吵吵闹闹起烦恼,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真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真正的修行人走路能修行,吃饭能修行,甚至连生病也能修行,生病最能体验病苦和生命的短促,也有在病中修成阿罗汉果的。没有去体验,佛法变成了一种知识,无法起作用。

面对烦恼的境正是修行的时候

如果你与他人之间相互起了烦恼,你不要光顾着你的感受而忘了修行,你要想修行的时候来了,正好有一个机会给我去体验体验怨憎会苦;当与自己喜欢的人分别的时候,别光顾着伤心,要想修行的时候来了,体会一下爱别离苦又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当同学对你起烦恼的时候,真是好机会啊,有助于你观察什么是众生的烦恼相,可以认识众生的烦恼究竟从何而来,又怎样消除的。所以一切的逆缘都可以成为修行的助缘,就看你会不会修行了。 

离开了大众就像一只孤雁

烦恼与困难是对修行人的磨练

阿底峡尊者是印度的一位修行成就者,据说他跟随金洲大师学菩提心的修法整整学了十二年。在他刚被迎请入藏宏扬佛法的时候,人们都非常恭敬他,无论什么所需大家都满足他的要求,都希望他能留下来,跟大家讲稀有难闻的佛法。有一天他说:“我要离开,这儿不能修行。”大家不解其意,是不是有哪里招待不周,赶忙都跪请尊者慈悲留下来,阿底峡尊者说:“要我留下来,你们为我去找一个讨厌我的人,你们都对我这么恭敬,我无法修行。”后来终于找到一个,尊者说:“现在我可以留下来了。”(众笑)由此可见,大家不要怕烦恼,没有烦恼也就没有修行,修行的过程中无论多么困难都要看成是对你的一种磨练,只要你不倒下,总有一天你会百炼成金的。

离开了大众就像一只孤雁

能海上师说:“初修行的人一定要在大众当中磨练”,你关起门来修谁知道你在干什么,是不是在睡大觉,谁知道。在一个团体里有大众的加持力,你所作所为都在大众的眼睛里,你一犯错误,就有纠察来提醒你,使你不得不改正。有一个回去的同学来了一封信,信上就说:“离开了大众就像一只孤雁,修行上没了依靠没了保障,我何时才能迷途知返。”

有了大众你才会从“我”的小圈子里走出来

有了大众你才有了培福的机会,你才会从我的小圈子里走出来。例如在家里的时候爸爸妈妈宠着你,哥哥姐姐让着你,养成了你只考虑自己的习惯。到了大众中,就得以大众的利益为重了,不能只考虑一个人的利益了,教你从“我”的小圈子里走出来,学着如何为别人考虑,如何满足别人的需求。肯牺牲自己的利益,会为别人考虑的人是幸福的。

满脑子的“我”不发疯还算幸运

只考虑自己的人总是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总是在盘算着别人有的东西我怎样去得到,满脑子的就是我!我!我!不发疯还算是幸运的。

记得有一次我们老师在开谈心会的时候,有的老师就讲她的经验,她说:“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一想到自己烦恼就起来了,一计较个人的利益烦恼就起来了。想着自己失去了这个又失去了那个,心里就不是滋味。”讲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个老太太的故事:从前有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卖伞的,小女儿是卖鞋子的,这个老太太呢,天下雨也要哭,天晴也要哭。有一个人看见她这么伤心就问她:“老太太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啊?”老太太说:“天晴时我总是为我的大女儿担心,她的伞卖不出去了,天下雨时我就担心,我小女儿的鞋子卖不出去了,所以我一直很伤心。”那个人听了以后就说:“我教你一个办法,天晴时你就想,小女儿的鞋子能够卖得出去了,天下雨时你就想大女儿的伞就能卖得出去了。”老太太听了觉得这个方法好,从此以后每天都是笑呵呵的。大家听了这个故事后,是否也觉得自己有时候也像这个老太太一样啊?

当你在想着自己的时候何不想一想,自己得到了多少的好处,为什么老是要想自己失去了多少而自寻烦恼呢?世间上的事总是有所得就必有所失,也不可能都是你得好处,也不可能你总是没有好处,我们在考虑事情的时候,为什么不从积极的方面去考虑,而老是像那个老太太那样总是从负面、消极、痛苦的方面去想呢,这是十分不明智的。

《明智觉观存念门》讲记(7)

◎ 闻修讲解


世俗的观念走不通佛门的路

本次提要:

■ 走出我的小圈子,才能办大事
■ 从关心身边的同学开始修
■ 世俗的观念走不通佛门的路
■ 辞亲割爱是为了出家修道
■ 依人不依法,导致佛法速灭
■ 要站在修行人的角度去看
■ 没有原则的修行人,容易迷失方向

 

走出我的小圈子,才能办大事

佛弟子是求智慧的,要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不要尽干蠢事,多从别人的角度去想,想自己的时候要从积极的方面去想,这样你的心量就会扩大,你就不会再为一些小事苦恼不已。就拿我自己的体验来说,没当老师的时候,为自己想的比较多,因此总是很烦恼,做了老师,忙得没有时间来考虑自己的事,满脑子全是这个学生又怎么了,那个学生又起烦恼了,没完没了的,这件事还没有处理,那件事还没有解决。听到很多老师在抱怨禅定修不好,想想自己也没修好,但我还是很快乐,我不加思索脱口而出:“让众生先成佛嘛。”每天工作得很快乐,烦恼没了,从此体会到傅老师讲发菩提心的重要,菩提心的力量不可思议。佛说烦恼从我执产生,没有了我烦恼无从安立,走出我的小圈子,将来才能办大事。

从关心身边的同学开始修

我们佛弟子办什么大事啊,了生死的大事,度众生的大事,宏扬佛法的大事,整天在我的小圈子的人能干得起来吗?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学会从关心身边的同学开始修,当你的心放在别人身上的时候,你进步才快。 (2001.9.21第二讲完)

世俗的观念走不通佛门的路

世俗的观念走不通佛门的路,我们从小生活在世俗的环境里,培养的都是世俗的观念,而佛法则培养我们的是出世的观念,因此用世俗的观念想走通佛门的路那是不可能的。比如婚姻,人总要成家立业,这是一个世俗的观念,如果你不结婚,不成家,别人是想不通的,而佛法的观念则认为,男女的爱是流转生死的根源,一切的痛苦都由爱而产生,谁爱得越深就越痛苦,佛法比喻男女的爱犹如舔刀刃上的蜜,为了一点点的甜,却反而割伤了自己的舌头。

辞亲割爱是为了出家修道

佛对他的弟子是非常民主的,佛弟子中有出家在家两种,以出家众为内护佛法的顶梁柱,佛要求弟子辞亲割爱出家修道。而现在有的佛弟子却说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大家想一想这是世俗的观念呢还是佛的观念,如果是这样的话,佛为什么不以居士为内护,为什么佛当初自己也要出家修道呢?

依人不依法,导致佛法速灭

我记得当初,父亲曾经跟我讲,你信佛我也不反对,但你在家里学也可以嘛,何必一定要去读佛学院呢?我父亲是不信佛的,为什么有的佛弟子和一个不信佛的人观念一样呢?这是在走佛的道路呢,还是在走世俗的道路?现在很多人用自己思想内各种乱七八糟的观念来混淆佛法的观念,使后世的人再也搞不清原来佛陀是怎样讲的,所以末法时期的众生成就难,因为修行的指导思想不是佛的指导思想而是人的想法,这样就导致佛法速灭,佛门衰落,使真正的佛弟子痛心疾首。

要站在修行人的角度去看

用世俗的观念去理解佛法,你会想不通的。以前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济公的故事,皇太后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圣人给她讲佛法。梦醒后,皇太后便在寺院里找她梦中的圣人,老方丈除了肮脏得不能见人的济公外,把所有寺内的僧人都叫了出来,皇太后一一看过,都不是她梦中的圣人。她问:“还有没有没出来的?”老方丈说:“只有一个不能见人,十分肮脏的疯和尚。”皇太后说:“叫他出来,没有关系。”济公被叫出来,皇太后一看,就是昨晚上梦见的圣人。再说那济公他下面只穿了条裙子,没穿裤子,还在皇太后面前翻跟斗,这一来可把老方丈及其他的僧人吓得跪下来求饶,而太后却说:“你们都是凡僧,他才是圣僧,他在点化我,叫我下一辈子投一个男身。”同样一件事,你站在不同的立场,用不同的眼光看是不一样的。用凡夫的眼光来看,这是对太后极大的不敬,要砍头的(众笑);而你站在恭敬、求教、修行的角度,你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所以在佛门里面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用世俗的观念很难理解,就是因为站的角度、立场不同,你没有站在一个修行人的角度去看。

没有原则的修行人,容易迷失方向

下面讲要坚持佛教的原则,不能把原则作交易。根据佛的教导,哪些是修行人的原则呢?尤其是当今社会对物质、钱财的普遍追求,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诱惑,使你的心受到物质的牵制,再也无法获得自由,没有了原则修行人容易迷失方向。

 

《明智觉观存念门》讲记(8)

◎ 闻修讲解


黄金就是毒蛇

本次提要:

■ 化妆的修行人,容易使自己和他人都着迷
■ “八风吹不动”,却被一个“屁”字打动
■ 修行人做生意,道业全废
■ 黄金就是毒蛇
■ 不求智慧,连正道的原则都不清楚
■ 带着个人烦恼讲佛法,目的是混淆佛法
■ 正邪分清,不与外道沾一点边

 

化妆的修行人,容易使自己和他人都着迷

大家都看过文教部的演出吧,都觉得演得真好,如果没有老师在把握原则,我们也很难不被世俗同化。在演出前,来了一个专业的化妆师,把我们本来其貌不扬的女生个个化妆得像天女一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生们工作也没了心思,老躲在房间里化妆。五欲的力量使二、三年的修行工夫顷刻间生不起力量,佛法的觉悟被抛到了脑后,呈现在眼前的仅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美丽容颜,这时我曾仔细审视我的内心,非常勉强的告诉自己要对境而修,但最终我的意志似乎被软化了,模糊了,无法摆脱困境,只得受陷其中,老师早已发现了苗头,及早的给我们作了开示,老师的一声狮子吼,把我们从美的幻想中拉了回来,年轻人爱作白日梦,一点也不假,之后老师定出了规章制度,化妆是为了工作,工作完毕马上擦掉,不允许保留。从此我们端正了心态,不仅在舞台上,而且在生活中,更好的把佛陀当年的风貌重现于人间。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佛教的原则在戒律里,戒律才能保持我们的清净,不受染污。

“八风吹不动”,却被一个“屁”字打动

在佛门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也曾一度被我们搬上了舞台,宋朝著名大词人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两人经常斗机锋。有一次苏东坡修禅定感觉非常好,于是作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为自己得到这样的禅味而洋洋得意,他就把这首诗叫书童送给河对岸的佛印禅师看,佛印禅师收到诗后,立即在诗的后面写了两个字:放屁!并叫书童送还给苏东坡,苏东坡看后大为恼火,这明明是我的真实感受,为何说我在放屁,并跟书童说:“走,咱们去找佛印评理去。”苏东坡怒气冲冲质问佛印禅师,佛印禅师哈哈大笑,说道:“好一个八风吹不动,我一个屁字就把你吹过河来了。”苏东坡羞愧难当。没有定力的人很容易受到八风的影响,八风是指苦、乐、称、讥、利、衰、毁、誉。故事中的苏东坡就是被一个“讥”风吹过了河。
一个没有定力的人很难坚持原则,别人给你吹吹五欲的风就能使你动摇。社会上有一定职位,一个“利”字,就使他们背叛国家人民的利益。

修行人做生意,道业全废

在佛门的修行人中更是要注重培养自身的觉悟,定力,不为八风所动。有一个修行人本来发心很好,考入了武昌佛学院,毕业后当上了法师,慢慢供养也多了,走的地方也多了,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开始做起了布的生意,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进去了,失去了修行人的素质,道业全部荒废。

黄金就是毒蛇

佛说过的黄金就是毒蛇,从这个故事来看,佛陀的话一点也不夸大,修行人要时时刻刻检查自己有没有偏离佛道,有没有中魔的五花箭。勤修禅定,培养定力,让自己的心在修行上生根生力。

不求智慧,连正道的原则都不清楚

在末法时期,邪师邪说铺天盖地,我们怎样才能认清佛说的正道的原则呢?不求智慧,单靠戒律和定力也是不行的,就好比人如果没有了眼睛就不能辨清方向,认清道路,连路都无法认清又如何走呢。连原则都不清楚,又怎能坚持原则呢?所以要多闻正法,增长智慧。

带着个人烦恼讲佛法,目的是混淆佛法

有人讲佛法,实际上却是带着个人的烦恼,目的来混淆佛法,迷惑了一大批人盲目崇拜,执迷不悟,以盲引盲,后患无穷。比如:被国家取缔的邪教*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迷惑性很强,连佛弟子也会上当受骗,这都是不深入经藏,没有智慧的缘故。

正邪分清,不与外道沾一点边

傅老师的讲法中给我的体会是,正邪分得很清楚,佛法和非佛法认识很清楚,佛法不与外道沾一点边,所以早在96年97年时老师每讲到*轮就批判。学*轮的人听了老师的课后也不学了。无知的人最容易上当受骗。所以深入经藏非常重要,佛法学得多,深入得多,各方面的知识多,邪魔外道就发挥不了欺骗的作用。


《明智觉观存念门》讲记(9)

◎ 闻修讲解


要坚持佛教的原则,戒定慧是根本

本次提要:

■ 要坚持佛教的原则,戒定慧是根本
■ 要转末法为正法
■ 雷击不倒的大树,却被白蚁啃到树心
■ 正法的法幢在新一代佛弟子身上
■ 只有法才是解脱的门
■ 佛法巧妙地解开众生心理上的矛盾
■ 病是由于不健康心理产生的
■ 修行为何修得那么累

 

要坚持佛教的原则,戒定慧是根本

作为一个修行人要走修行的路,要坚持佛教的原则,就必须把戒定慧学好、修好。戒定慧是修行的根本,不学戒定慧的人容易脱离正道,失去修行的原则。

要转末法为正法

很多年前,傅老师听到这样一句话:“末法时期的众生就要用末法时期的方法来度。”这里的“末法时期的方法”是指什么?是不是指如今佛门的不正之风以及“只要一句,样样不要”,就是末法时期学修的方法呢?在宗大师法流里,我们同样记住一句话:“转末法为正法”。只要我们把修行的原则把握好了,就能转末法为正法。当年宗大师就发愿令正法住世500年,他遵守佛的遗教,提倡戒律,并教授显密圆融、完全次第的修法,当时证果证道的人无其数。只要我们大家发菩提心,正法也能够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住世,时间都是假相,末法是人制造出来的,所以正法、像法、末法的关键不在时间上而在人身上,尤其在佛弟子身上。

雷击不倒的大树,却被白蚁啃到树心

佛陀曾经预言,将来破坏我的法的就是穿我的衣,剃我的头,吃我的饭,住我丛林的弟子,佛称这些为狮子虫。这里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科罗拉多洲的森林里啊,有一棵坏死的巨木,自然学家说它已经屹立了四百多年,当时哥伦布在圣萨尔瓦多登陆时,它还是棵小树,在它漫长的一生中,被雷电击中过14次,经受了无数次暴风雨的袭击,都打不倒它。最后使它倒地而亡的却是一批小小的昆虫,这些白蚁由树皮啃起一直吃到树心。

正法的法幢在新一代佛弟子身上

佛教住世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历经了多少的风风雨雨,在中国就经历过三次灭佛,但是佛法都没有被毁灭,而现在种种的末法现象全是不懂法的人搞出来的,所以振兴佛教首先要振兴佛弟子,佛教的希望寄托在新一代佛弟子的身上,正法的法幢要新一代的佛弟子来树立,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应该有这样的远大志向。

只有法才是解脱的门

我们不免要问,用末法时期的方法到底能不能度众生,能不能使众生了脱生死到彼岸,这是关键。傅老师在能海上师身边的时候,曾给能海上师提过:“现在末法时期的众生很难度,不如显显神通。”能海上师说:“神通不能度众生,要以法度众生。”烦恼断尽,方证菩提,只有法才是解脱的门。在佛经里有一个这样的偈子:佛是大医王,法是无上药,僧是看护者,我是重病人。要治愈我们的烦恼病,就要靠无上的法药,我们通过学法,懂得断烦恼的种种善巧方便,来去除心理上的一切贪嗔痴等烦恼的障碍,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佛法巧妙地解开众生心理上的矛盾

比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面临很多的境,在心理上起很多的波,如果心理上不能通过,就会引起矛盾,矛盾如果不解开,长期积累,就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病态,由这种病态心理又会引生很多新的矛盾,使病态加重,而心理上的病又会引发生理上的很多疾病。佛法就能非常巧妙又非常彻底地解开这些心理上的矛盾。

病是由于不健康心理产生的

拿我亲身体会来说,你们看我现在身体非常好,连文教部的老同学都很奇怪,现在闻修怎么不生病了,以前是一年里要生半年的病,在文教部里是被照顾的对象,现在工作这么忙,怎么反而一点病也没有了?回顾一下过去,我的病是由于不健康的心理产生的。

修行为何修得那么累

所以佛称贪嗔痴烦恼为三毒,不论对己对人都是很有危害的。过去我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以为非常的优越,但活得很累,不是工作累,而是心累,总是在想,我的利益有没有受到损害,我有没有吃亏,我在什么地方可以占人家的便宜,当别人不能满足我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人怎么这样自私,怎么不考虑到我的感受,老是围着自己打小算盘,又长期的脱离大众,只看到大众的缺点,感受不到大众的温暖与帮助,所以贪嗔痴烦恼泛滥,自己也很痛苦,不知道修行为何修得那么累。


《明智觉观存念门》讲记(10)

◎ 闻修讲解


要融入大众才能认识自己

本次提要:

■ 融入大众,才认识了自己
■ 修行路上的痛苦,何尝不是对人生的体会
■ 要站起来,必须头朝上,脚朝下。要锻炼,
有时要脚朝上,头朝下,上下不要介意,
才能够平易近人
■ 对待烦恼,要反其道而行
■ 要磨出对教育众生的耐心来
■ 法是众生的智慧藏
■ 要把佛法智慧贡献给所有众生

 

融入大众,才认识了自己

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融入大众,深深体会到大众的力量不可思议,我渐渐走出了自己的小圈子,觉得天地大了很多。之后老师又给了我一个机会来到佛学苑当老师,这完全改变了以前的我,我几乎来不及考虑自己。就拿给那些起烦恼的学生做思想工作来说,就可以占用你所有的空余时间,还要上课及做一些杂务,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连起烦恼的时间都被挤掉了,再看看这些起烦恼的学生,就好像我的一面镜子,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我的过去是多么的不可理喻,到这时我才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我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老师的智慧与善巧方便。

修行路上的痛苦,何尝不是对人生的体会

虽然在修行的路上有过痛苦,但我觉得这何尝不是一种对人生的体会,一种修行的过程,我在断烦恼的历程中没有一点的牵强,是那么的自然变化,离不开老师多年来不停地讲解佛法的道理,提高了我的觉悟,在断烦恼时,就是不断积累的觉悟在起作用,佛法的力量不可思议,一个人的转变要靠他思想觉悟。有一位班主任老师就说:“人啊,当想到我的时候,他的痛苦就开始了,只有经常想到别人,他才会感到幸福。”

要站起来,必须头朝上,脚朝下。 要锻炼,
有时要脚朝上,头朝下,上下不要介意,才能够平易近人

所以佛叫我们心量要放大,佛教导我们要从小我中解放出来,要一个大我,什么是大我呢,就是去关心所有的众生,这一次傅老师从外地回来,非常地疲劳,我立即为老师端来了一盆水,老师微笑着说:“一个人如果要站起来,必须头朝上,脚朝下,对不对?”我看着老师,不知老师下一句要说什么,使劲的点了点头,说:“是的。”老师继续说:“但是如果要锻炼,有时要颠倒过来,脚朝上,头朝下,对不对?”我想了想说:“是的。”老师又说:“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上下不要太介意,这样能够平易近人,气量才能大,俗话说:若要好,大做小。”老师的话总是让人回味无穷,让我想上好几天,然后使我在佛法上能够理解得更深一层,也更让我明白老师对我们的某些安排真是用心良苦。

对待烦恼,要反其道而行

老师的话让我认识到:在平时生活里针对自己的烦恼,必须要反其道而行之,平时要多做这方面的锻炼,才能避免大烦恼的发生,譬如人一直高高在上容易产生傲慢,但是由于这个人确有能力,在领导岗位上如何才能发挥其领导能力,而避免其产生傲慢的烦恼呢?就必须用颠倒的方法来磨练他,就是老师所谓的脚朝上,头朝下。在他管事的时候,他必须要像一个领导,就像老师说的头朝上,脚朝下。所以老师平时对我们的种种安排,都是锻炼,都是对我们修行水平的考验啊。

要磨出对教育众生的耐心来

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我还突然想到能海上师的一句话:真正修行成就的人,最后还是要回到老婆婆那里去为她们讲法。以前我一直想不通,跟那些老婆婆真是讲不清楚,尤其老婆婆比老公公还要罗嗦难缠。记得有一次在九华山的时候,老师每天的讲法时间非常长,手头的编辑工作也很多,一天下来很累了,就碰到这样一位老太太,一直跟傅老师聊家常,而且非常罗嗦,老师一直很耐心地听着,有时候还陪着聊上几句,尽管他已经很累了,而在一旁的我可不耐烦了,几次打断那位老太太的话,提醒她注意时间,以免影响老师的休息,她只当没听见,继续聊,我在一旁很不耐烦。现在想起来我明白了,修行越高,佛法越通达,不免也会使人产生傲慢的情绪,就像有些同学,一谈佛法就是空与有的辨证关系,缘起性空的道理,让他讲一讲基础佛法给初进门的同学听听,没兴趣了,觉得他们水平太差,没耐心了,实际上这不叫做修行。为什么说真正大修行的人还要到老婆婆那里去?就是要磨掉自己的傲慢,磨出对教育众生的耐心来,而且佛法在生活中,说不定真理还出在老婆婆的身上。所以老师经常讲对待烦恼要反其道而行之,跟烦恼对着干,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勇气。

法是众生的智慧藏

大家刚才听我讲了那么多,是不是对于佛法,对于修行比原来明白了很多,这种明就叫做明智。通过学习佛法,明白了很多道理,增长了自己的智慧,所以佛是伟大的教育家,法是众生的智慧藏,只有佛法才能真正的度众生出离苦海。

要把佛法智慧贡献给所有众生

在现实的佛门中大家也都很忙,忙些什么呢,我们最通常见到的是修庙、造佛像、开光、升座、超度,我觉得这些不是度众生的最根本的、最重要的,现在的众生需要的是佛法的智慧,必须要通过讲经说法,平时生活中善知识的指导,才能去除他们的烦恼,增长他们的智慧。以外表的金碧辉煌,或是热闹来吸引人,对人的影响也始终是表面的,不能深入人心,更不能打动人,改变人,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要好好的学习佛法,将来把佛法的智慧贡献给所有的众生。


《明智觉观存念门》讲记(11)

◎ 闻修讲解

不讲佛法,不讲道风,
能培养出修行人的素质吗

本次提要:

■ 佛说四谛使五比丘证了阿罗汉果
■ 要在修法上得欢喜才是真正的佛教
■ 因贪图享乐而出家,修的是名利道
■ 不讲佛法,不讲道风,能培养修行人的素质吗
■ 佛法在众生中发挥不了作用,佛教就名存实亡了
■ 修明智,要根据佛亲口的教导,依教奉行
■ 修行的原则不能变
■ 坚持每天修定、念经、听法,心里就会非常欢喜

佛说四谛使五比丘证了阿罗汉果

今天继续讲明智觉观存念门。上次讲到要以法度众生,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以后首先到鹿野苑度五比丘,说苦集灭道四谛法,使他们证了阿罗汉果,了脱了生死。从此世间上就有了三宝,佛宝释迦佛,法宝四谛法,僧宝五比丘,三宝就这样建立了,从此以后佛教开始兴旺起来。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教是靠法的弘扬,佛成道后可没有发五张请帖,请他们到雪山洞里参观,一参观就成了阿罗汉,也没有在菩提树下用极其珍贵的金银宝贝搞了一个金碧辉煌的金刚宝座,自己坐在上面,五比丘来了,一顶礼就成了阿罗汉,拿现在佛门的世俗现象与释迦佛当年的修行比一比,不难看出之间的差距来。

要在修法上得欢喜才是真正的佛教

能海上师当年在五台山清凉桥,一个破庙,连个烛台都没有,里面住了将近100位出家众,天天讲法,生活艰苦,人人都精神抖擞,法喜充满,不愿离开上师,我想这样才是佛教真正的庄严。法尊法师当年求法的时候,生活苦得难以想象,很多人都受不了半途而退,他却不觉得什么苦,天天高兴,因每天能听到法而冲淡了对苦的感受。

因贪图享乐而出家,修的是名利道

因贪图享乐而出家,他修的是名利的道,确切的说是地狱道。我们每天在老师身边听法、念经、禅定不觉得怎样,外面回来的同学就体会到这里的殊胜,佛门里种种的不好现象,真正的佛弟子内心都是很不好受的,这时才体会到傅老师为何要不辞劳苦地培养佛教下一代,才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

不讲佛法,不讲道风,能培养修行人的素质吗

有的佛学院用优越条件来吸引求学者,这样能培养修行人的素质吗?能符合修行的要求吗?佛弟子一开口就是你们那里的条件怎么样?而不问你们那里的道风学风怎样?佛法怎么样?给年轻一代树立享受思想,这跟社会上又有什么不同呢?这些能度众生吗?傅老师讲过:“这些不能代替佛法”,说得再好也不是佛的明智。法的光辉越来越低,拿面镜子反照过去,仍然是世间的光,不是佛法的光。

佛法在众生中发挥不了作用,佛教就名存实亡了

多识教授称这种现象为墓碑的庄严。墓碑再庄严,哪怕你能吸引很多的子孙去献花、烧香、磕头,也不能使死人活过来。佛像成了古代的艺术品,经书看不懂,再也没人去看,成了古代学问,寺院装修得富丽堂皇,成了游乐场所,和尚变成了供人观赏的对象,佛法在众生中发挥不了作用,佛教就名存实亡了。

修明智,要根据佛亲口的教导,依教奉行

所以我们修明智,要根据佛法的原则修,要根据佛亲口的教导,依教奉行,比如“少欲知足”吧,出家三衣一钵,非常简单,要使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然而在修道上要精进努力断烦恼,每天非禅即诵,非诵即禅,这样才叫依教奉行,而不是找出各种理由来相反做。

修行的原则不能变

比如有些人说:“现在不比从前了,像从前那样要求他们,就没有人修行了,现在是什么时代,戒也要改一改,方便妄语也可以说”,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仔细想想错误百出,即使要求不能像以前那样高,但是修行人的原则、素质不能变,做不到佛陀的要求应该深感惭愧了,至少也应该向这方面去努力吧。

坚持每天修定、念经、听法,心里就会非常欢喜

记得我们随老师学法以来,老师要求我们每天晚上七点钟睡觉,清晨两点钟起床,一开始真不习惯,晚上睡不着,早上又起不来,几个月下来大家都习惯了,每天修定、唸经、讲法,非常欢喜,生活上虽比家里艰苦,但为了学法也能坚持下来,我们还不是做到了吗?

《明智觉观存念门》讲记(12)

◎ 闻修讲解


佛教要排除被某些人混杂的
宗教迷信和封建思想

本次提要:

■ 每天都做到,十年不成就才怪呢
■ 笨鸟先飞,做个优秀的佛弟子
■ 有出家九年还不知三皈戒、三皈愿
■ 不能皈依外道、外道法、外道邪众
■ 要发无上心、要深入经藏、要统理大众
■ 在圆满上再增加,只能走样变质
■ 要没有道教思想才是真正的佛教
■ 佛教要排除被某些人混杂的宗教迷信和封建思想

每天都做到,十年不成就才怪呢

我觉得关键的问题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意去做,不想去做,是自己的贪瞋痴在作怪,各位同学在这里学法,不是也做到了吗?所以大家不要觉得现在末法时期修行是不可能的,渐渐小小行,每天都做到,一年就做到很多了,五年,十年下来,你不成就才怪呢!

笨鸟先飞,做个优秀的佛弟子

我们这里就要根据佛法的原则,依教奉行,我想正法时期的修行人一天能做到的,我们就算花个十天二十天也就能做到了,笨鸟先飞嘛,我们只有更加精进,才能做一个优秀的佛弟子,依教奉行,为佛教争光。

有出家九年还不知三皈戒、三皈愿

佛弟子首先要遵守三皈依,这是佛教一个根本的原则,据我所知,来报到的新同学有出家九年了,还在学戒道场学习过,问她什么叫三皈,她只能回答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再问她什么叫三皈依戒,什么叫三皈依愿,不知道,一问三不知,其实每天早晚功课都在念,但没有人讲,念了九年了还是不懂。所以只有学法才能使人明智,只有学习才能让人懂啊。

不能皈依外道、外道法、外道邪众

受了三皈依,有三件事要做到,一、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一切的天道:比如玉皇大帝、吕洞宾不能信,道教、基督教等都是信天道的,这些都不能信,魔道:比如巫婆神汉,鬼附身等,不能信,外道:比如气功,或者类似的东西,不能信,否则你就犯了三皈依戒的第一条,二、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一切外道的书籍都不能看,三、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不能跟学外道的人在一起,以免受他们的影响,不能共住三天,否则就算犯戒,这三件事你能不能做到要想好,能做到了才受三皈依。

要发无上心、要深入经藏、要统理大众

还有应该做的三件事,“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个无上心就是菩提心,自己做到还要引导众生发成佛的心,走成佛的路。“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己要经常听闻佛法,还要引导众生广学多闻,把经书里的话都能理解,能够深入经藏。“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有了雄心壮志,有了智慧后才能领导大众,没有障碍,这就是我们受了三皈依后应该做到的,所以作为一个佛弟子就应该遵照佛陀的教导,佛陀的原则去做,这才叫依教奉行。

在圆满上再增加,只能走样变质

佛的智慧是圆满的,没有漏洞的,究竟的,彻底的,佛在世的时候度了无数的众生。就像周利槃陀这样愚笨的人,佛陀都把他度化,而周利槃陀的特点就是听佛的话,依教奉行,学习纯粹的佛教,他可没有因为笨,认为还要依靠外道的知见。脚踏两条船是没有成就的,现在不少佛弟子偏偏把世间上的那一套搬进了佛门,认为学佛法就要学儒教,学道教,学好了做人才能学佛教,在圆满上再增加一些东西,那就只能使它走样变质。

要没有道教思想才是真正的佛教

在女众部刚开学的时候,有个道士来看一位同学,他跟办公室的老师大谈道教,说什么“中国佛教要有道教思想”,外道有这样的想法还不足为奇,有的佛弟子居然也有这种思想,经书不学,学《太上老君感应篇》,那才叫奇怪。让人痛心的是,竟然有许许多多的佛弟子都认同这样就是佛教。

佛教要排除被某些人混杂的宗教迷信和封建思想

傅老师说:“世间上的光能比得上佛法的光吗?月亮能跟太阳比吗?月亮光是借用太阳的光发亮的”,在一个月夜里,月光朗照,仍然叫黑夜,不能算白天,除非一个没有见过太阳的人,才对月光说天亮了,除非是一个不懂佛法的人,才会说那些混杂宗教迷信和封建思想的就是佛法。我们佛弟子千万不能接受道教的影响,不能接受有神论的影响,因为宗教带有迷信,也不能接受封建社会的儒教影响。

《明智觉观存念门》讲记(13)

◎ 闻修讲解


信佛的人最容易受骗,
因为心地善良没有智慧

本次提要:

■ 佛教不是宗教
■ 佛教是一种教育事业
■ 佛弟子应该是一个有学问有智慧的人
■ 很少有一本好书,这因为佛弟子大都不懂佛法
■ 佛法学好,人天乘、出离乘、菩萨乘都有了
■ 先有受骗的人,才会有骗子

佛教不是宗教

傅老师曾经跟一位宗教局领导说:“我不信宗教的,但我承认我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在《佛典选读》中有一篇“佛教不是宗教”,还举出了许多事例。

佛教是一种教育事业

佛教是一种教育事业,能海上师在清凉桥的时候,生活十分艰苦,僧众们连米饭也吃不上,整天吃窝窝头,油麦面,也没什么菜,只有上海居士来了,才做一次豆腐招待,每天上师在吃完饭以后都要在寺院里走一圈,散散步,有一次他看到一个新出家的弟子在做木工,因为寺院内连烛台都没有,他想做几个烛台,能海上师对他说:“你出家了,应该要放下了。”而且能海上师的寺院里没有放功德箱,人家要供养,就自己把钱丢在佛菩萨面前。

佛弟子应该是一个有学问有智慧的人

据说能海上师每天天没亮就开始讲经了,没有像现在这样热闹,有那么多宗教形式,寺院本来就是一所学校,是四众弟子学习佛法的地方,佛弟子应该是一个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佛陀的十大弟子都是大论师、大学者,知识丰富,非常有智慧,这样才能去教育众生。

很少有一本好书,这因为佛弟子大都不懂佛法

现在的众生也很苦恼啊,想了解佛教没有渠道,经书看不懂,人写的书要么玄而又玄,要不就乱七八糟,很少能编出一本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科学性强,说服力强,不违背佛教的修行原则,切实可行的一本书来,这都是因为佛弟子大都不懂法。

佛法学好,人天乘、出离乘、菩萨乘都有了

儒教、道教都是祖国的文化,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不能到佛门里来讲,以免混淆佛法,很多的教派也有它好的一面,但这些佛法里面都有,老师打过一个比方,有三只猫,大猫,中猫,小猫,如果要为猫开三个洞,大洞、中洞、小洞,这个人真是太笨了,只要开一个大洞,三只猫不都可以进出了吗?你把佛法学好了以后,人天乘的法,出离乘的法、菩萨乘的法,都有了,没有必要再借用儒教、道教的知识来作补充了,学儒教的,只能成为孔夫子的弟子,而不是佛弟子,佛的一生是和外道斗争的一生,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有96种外道,在佛陀智慧的开导下,他们放弃种种错误的修行,都皈依了佛门,从此改邪归正,所以作为佛弟子要保持佛法的纯净,不能让外道的思想来混淆佛法,这样在度众生的事业上,佛法才能发挥大作用。

先有受骗的人,才会有骗子

再讲“一个心地善良,没有智慧的人,容易上当受骗”。有份晚报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先有骗子呢,还是先有受骗的人?”应该先有受骗的人,你甘心情愿受骗上当,所以骗子越来越多,你成就了他欺骗的行为。要不受骗上当,你必须见多识广,所以佛教不应该讲愚,而应该有智慧。

佛弟子在佛门里要辨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就要广大深入地学习佛法,我们今后学习了“慧行刻意”,就能辨得清正邪,分得清是非了。老师说:“心地善良,没有智慧的人,就是上当受骗的基础。”我讲一个亲自遇到的一件事,在泉州时我和一个同学到邮局去办事,当时人很多,有个外地高个子男的,拿着一张颜色发黄的纸,在跟我那个同学讲什么,我正办完事,脑子里马上反映出来的就是:小心上当了。我立即走过去,想叫我的同学赶快回去,她不肯,还给我讲明了事情的原由,那个外地男的是附近建筑工地的工人,在打地基的时候,看到了这一张遗书和一尊纯金的佛像,我当时也信以为真,那张遗书真的太像从地里挖出来的,后来另外一个男的也来了,要我们买下佛像,我说没钱,他们头也不回的走了,当时我还不太明白,后来到了厦门,看到一个同学的母亲也拿了张一模一样的遗书,也是在邮局办事的时候,有人用同样的手法,劝她买佛像,因为她是信佛的,又起了贪心,想900元买一尊金佛像也值得,她买下后,到黄金店去鉴定了一下,根本不是金的,她被骗了900元,到傅老师这儿来诉苦,后来才明白,遗书是伪造的,佛像也是伪造的,这些人是专门骗信佛的人,当时他们为什么找到我们,因为我们都穿了菜姑衣(是闽南在家修行者穿的一种特殊的衣服),这件事情就可以很好的说明:“一个心地善良,没有智慧的人,容易上当受骗”,信佛的人好骗,因为比较善良,大都没有智慧,就给人这种印象,作为佛弟子真的感觉很没有面子。

(未完待续)

 


{返回 其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起信论新释(日本 汤次了荣著)
下一篇:浅析“十善业”(邹相)
 止观之修行 安那般那(观出入息)浅谈(林保亨)
 论印顺学与佛教全球化(游祥洲)
 佛陀——觉者(于晓非)
 淫报启示录
 论依法不依人(吕沛铭)
 修学菩提心札记六则(赵奉心)
 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
 甘雨滋泉厦 法露润菲新——广安法师生平述评(陈全忠)
 试论慈航法师对台湾僧教育的贡献(何绵山)
 修行态度小语(梁国雄)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87 狗子佛性[栏目:没时间老]
 八千里的行奔[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入时观自在[栏目:圣严说禅]
 玄奘大师年表[栏目:佛宝论·明贤法师]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以慈悲激发自己 以天下为己任[栏目:净慧禅语]
 焦山佛学院碑志[栏目:太虚法师]
 法海探珍(印顺法师)[栏目:佛教思想研究]
 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 第一课[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密宗大成就者奇传 第五品:光明大乐教言受教传承[栏目:密宗大成就者奇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