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入门 三十二·佛教基本教理
 
{返回 佛教入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85

三十二·佛教基本教理 

一、三印法

  佛教中心教理,即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佛为钝根的小乘人,多说三法印,为利根的大乘人,多说一实相印,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乃是因机宜的不同,故作浅深略广的说法。

  所谓"印"即"印定"义。佛法真理,可以依"三法印",或"一实相印"衡量,印证一切佛法;凡是合于此等法印的,即可以判断是佛法了。现将小乘三法印略释于下:

  1、诸行无常:此法印中的"行",是造作变坏义。即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是生、住、异、灭四相,演变相续,故是无常,不得永恒常住。现可从两种道理来说明:

  (一)三世迁流不住,所以无常;

  (二)诸法因缘生,所以无常。

  何谓三世迁流?即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世。迁流是指时间上,最短的名为"刹那",或"一念",因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现在的即生即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故谓三世迁流是相续变灭,是无常的。如人生由过去的业识来投胎,到呱呱出世,即由幼而长成,以至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成为来世的人,以后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的三世迁流不住,生命实实在在是无常的。又众生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菩萨位上的生死叫做变易生死,未成佛果,有此两种生死,故有一期一期的生死之相可得,而此一期一期的生命,即是从"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的变异而死亡。阿含经云:"积聚终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当离,有生无不死。"这都是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而要感受生死的痛苦。再从器物来说,一切器物从成立的一刹那,也是新新不住,不停变异,以至于坏灭,都是无常的现象。

  何谓诸法因缘生是无常?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因缘离散则消灭,故因缘法是生灭法,以有生即有变,有变即有灭,前灭后生的嬗替,可知因缘所生法是无常的,但非断灭,而是有其因果定律的。

  佛陀从三世的迁流,与因缘法中的观察,看出一切有为法,是迁流演变的必然性,故建立"诸行无常"印,趣入空义的深理,使学佛者,不贪恋五欲,空去烦恼,向善行善。

  2、诸法无我:佛陀从万物在空间彼此的相关上来观察,一切有为法,既是因缘和合的,离开因缘,便即散灭;而人身是五蕴四大积聚的,生命是无常的,不过数十寒暑的假相,暂有还归于灭,而说诸法无我。

  佛陀说诸法无我的意旨,是因为一切有情(众生)执著妄见;以为我是有自主体的,也即是有自性的我,统宰用的我,由此妄执有"我",叫做"我见"。我见有二:在有情上起执的,名"人我见",在法上起执的,名"法我见"。也名"我执"和"法执"。因有此二妄执,就起贪嗔痴等烦恼,造恶损人,肆无忌惮,使社会不安,陷入争斗现象,失去人生社会和睦相处的幸福。

  佛陀为二乘人说诸法无我,就是要破二见,即从缘起理法,说明世间无常存不坏的色法,而人生的生死流转既是缘起的,现世此躯体,又是五蕴四大的和合,离开五蕴,即归于无,故五蕴根身的我是"假我",空无自性的,哪里有自主体的我?如果说有自主体的我,必须具有常的、一的、固定不变的、自由自在的四个含义,但事实我们的身体,是五蕴和合而成的,是无常的、非一的、能变坏的,而且身为苦聚,哪里有自由自在?因此就建立诸法无我的法印。小乘人听了诸法无我印的道理,破人我见,证我空真如。

  3、涅槃寂静:涅槃即四谛中的灭谛。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大乘涅槃,是圆满寂静(德无不圆,障无不寂),也简称圆寂。狭义的二乘涅槃,是择灭义,即以圣智之决择而断灭烦恼业生。择灭即解脱生死流转,而常住寂静,故称涅槃寂静。二乘人证我空真如,尚有所知障(法执)未断,故有所执,仅能证小乘涅槃。唯佛断我法二执,证无住大涅槃。因佛福智圆满,大悲般若常相辅翼,以般若故不住世间,以大悲故,亦不住出世间,称为无住涅槃。由此可知小乘的涅槃,与佛果的涅槃不同。但因涅的境界是常寂安静的,通称为涅槃寂静。

  上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中之"无常""无我"法印是印定世间有为法是生灭法,涅槃寂静印,是印定出世间无为法是寂灭法。依次序先说无常,因无常故苦,苦故不得自在,不得自在故即说无我。无我即是由因缘生灭法示出空的理性。乃知无常无我,即能趣于解脱,到达涅槃寂静的境域。而诸法无我印,即是贯通有为法的无常,与无为法(不生灭)的涅槃,可以把三法印统一为同一理性。那么,为何又要分为三法印呢?这是从人的根性领悟及实践不同上而分立的:如有些人从无常门而悟入,即成"空解脱",从无我门而悟入的,即成"无愿解脱",从涅槃寂灭而悟入的,即成"无相解脱"。这样悟入三解脱的境界,就可于同一涅槃理性,而分成三法印了。总而言之,三法印是印定宇宙人生是"无常"、"苦"、"空"、"无我",教人积极背离五欲,修善行善,趣入解脱的安乐大道。

二、一实相印

  一实相印——出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以为二乘法,是诸行无常等三法印之所印定,大乘法是"一实相印"之所印定。实相是指诸法的真实相,诸法是五蕴十八界等一切法,就诸法本来之真实相如何,即了知其如何,说明其如何,此乃佛平等大觉之所知境,其余有情,以其心量有限,其所知境,不能圆满。初发心菩萨,虽未能证知诸法实相,而能依佛之智觉察,亦可通达诸法实相,其实三法印即一实相印,以皆明诸法因缘生,无自性,依一实相之三方面分别解释,即三法印,究其根源,即贯通为一实相印。唯与三法印不同的是:

  (一)遍一切法即毕竟空;

  (二)遍一切法即五法三自性;

  (三)遍一切法即八识二无我;

  (四)遍一切法即法界无障碍。现略述于下:

  1、诸法毕竟空——在一实相印,首明诸法毕竟空义,因缘所生法即有为法,虽有假相幻用,但求其实体,皆无自性,是世间色法毕竟空,心法亦复如是。故有为法毕竟空。有为法,犹有众缘相续之假相幻用,至无为法并假相幻用而无之,是无为法也毕竟空,故知有为法以因缘生,唯假相幻用而毕竟空,而无为法是智观上假设名义,故亦毕竟空,由此一切执著皆无安足处,则无分别智现前,如如相应诸法实相。

  2、五法三自性——五法即(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真如。略说如下:

  (一)名——言说所依之名字,由名生句、由句生说。通言法界中一法有一法之名,法无量则名亦无量。

  (二)相——心所取境界之分齐,名为相。如说此是红花,此是白花,或说此有意义,此无意义,这红白之色或有无意义即是相,意识依之立种种名,又用彼名字言说,显此种之相。凡色法心法之现象皆称为相,皆可依以立名,是故"名相"相联,因相立名,因名表相。

  (三)分别——无论何法,处在被了知地位的是名相,而能了知的心识即分别;故能分别的是心识,是主观,被分别的名相是客观。这分别是杂染了知。

  (四)正智——正是明确正当恰好之意,智是清净智慧。故明确之了知,清净之了知即是正智,正智便是无分别智。

  (五)真如——清净正确了知之所知,即真如,也即以无分别正智,于所知真相,如如不异即名真如,此与杂染分别所知之名相不同,以彼分别不与真相相当,是依能知之心识,分别所变起之假相,故非真相。"真如"即能了知之主观,是极平正相当之了知,不用主观力稍有变异,全依客观原来如此之真相,而了知其如此。真如的"如"字即"如此"之义,真相如此,故为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此五法摄一切法,是故五法又名五法藏。

  三自性即:

  (一)依他起自性;

  (二)遍计所执自性;

  (三)圆成实性。诸法无自性,即诸法毕竟空,故三自性即三无性。三性本不可立,然为悟他故,设此三自性以说明之:

  (一)依他起性——即生无自性,以众缘所生法并无所生法外之固定能生法,亦无能生法外之固定所生法,无能所生故,则不成立而无生,故生无性。因生无性,是以众缘之所集显,有此一法假名为"生",故是依他起性。依众缘起,依诸识现,叫做依他起,如人依烦恼业集五蕴诸法所成,故明依他起性即明生无自性。

  (二)遍计所执性——即相无自性。不了知生无自性之依他起性故,乃执有遍计所执之实我实法。这种执著有二相:①内执实我相。②外执实物相。以不了知皆众缘诸识之假幻现,执为实有,实我相、物相皆无自性,乃是妄执。故明遍计所执性,即明相无自性。

  (三)圆成实性——即胜义无自性。此明缘起性空,亦即诸法毕竟空,妄执既除,则得清净正知,如如相应诸法真相,此即圆成实性。故圆成就本具真实相。以胜义本空,无自性故。

  依上五法三自性看来,名、相、分别皆依他起性,以皆因缘生法故,亦皆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是迷惑于因缘生法为实有,至于正智真如即圆成实性,是无漏清净,离一切言说分别的,亦即诸法毕竟空义。

  3、八识二无我——八识即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即一心有八个了别作用的识。这了别作用是杂染知见,要转八识成四清净智,才是清净正智,即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能转八识为四智,便可破我法二执,断惑证真,故称为八识二无我。这八识在佛陀的圣言中,已经说得很多,不过他没明显的分开说,有的是密意说的。在小乘里,多只说到六识,只有唯识法相宗的学者,从佛的圣言密意中,从小乘的不完全中,从空义的偏颇中,从外道的纷杂中,经过长期的工夫,经过胜义空的洗炼,才建立"八识"的规矩,认为万法是诸识所现,所有名相分别,都是虚妄不实,要转识成智,即能了悟诸法实相。所谓实相,即是无相。一切诸法皆以无相为性,无相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则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4、法界无障碍——法界即是真如,亦即无分别智相应之真如,如说宇宙,非但指空间时间,实含森罗万物。法界亦复如是,乃总括万法而言。万法中无论任何一法,皆为诸法之总相,即一法摄一切法,随举一法,即是法界;如一棵树可统一切法,以依众缘成故,众缘之众缘展转无尽故,由是一摄一切,一入一切,故法界是诸法总相义。又界是因义,即诸法之因为法界,即是说,法法虽互入,然不失其自相;此不失自相者,以一一法有不同种子为因,此因种各各不相杂乱,各现行亦各各差别,然此各各差别之因种,又交互相遍,故一一因种,一遍一切,以阿赖耶识中之能力,无方所、边际。以上法界是真如,法界是诸法总相,法界是诸法各别种因,共有三义。又以法界之一一法,互摄互入而不相杂乱,故称为法界无障碍,因为诸法众缘生无自性,是法界无障碍义,又以诸法唯心现故,即从含藏识中一切种子而变现,成为别别不相杂乱,又互摄互入而无障碍。此大乘一实相印,以遍一切法皆是如此。

  大乘一实相印可说是概括三法印,三法印也能贯通一实相印。从三法印贯通为一实相印来说,必须从诸法无我去理解,因为了知诸法无我,即知是缘生无性,缘成互助的缘起之法,从缘起之说,便知因果相生的流转门通于无常,因果寂灭的还灭门通于涅槃。因此,无我的缘起观,即能贯通有为与无为,统一为空无我,亦即贯通诸法缘起性空的一实相印。

  【注】

  ⒈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称三法印,或加上"诸受皆苦",称为四法本。由三法印所含义之"无常"、"苦"、"空"、"无我",已具有"诸受皆苦"之法本。也即是三法印已包括四法本。佛陀说三法印,乃欲令学佛人,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无常、苦、空、无我,而不随流沉迷,空去烦恼,不造恶业,免受苦报。应积极向善行善,培植美德,以无我的精神,作自利利他的事业。故佛教基本教理是积极的自我革命(革除我执法执及贪嗔痴等烦恼),使自己的道德人格健全。唯世人却有的批评佛教说的无常、苦、空、无我,是消极的思想,这是因不深究佛理致有此错误的观念。
  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三界内凡夫的生死轮回流转,有身分形段可见的;变易生死是三界外圣者的生死,已无生死轮回的身分形段,只是在心念的生生灭灭不停,是精神上的生死。菩萨断除根本无明,才无变易生死了。
  ⒊人我见——如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都称为人我见。
  ⒋法我见——如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称为法我见。(俱舍论说,蕴,处,界,包括"色""心"一切法。)
  ⒌十二处——即六根六尘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界。
  ⒍三解脱门:
   一、空解脱——观一切法,由因缘而生,自性本空,无作者,无受者,如此通达的,能悟入涅槃。
   二、无愿解脱——又云无作解脱,于一切生死法中,愿求离造作之念,不生希求后世之有,以悟入涅槃。
   三、无相解脱——了知四大五蕴皆空,根身为假和合之相离去人我执相,而悟入小乘涅槃寂静。

  ⒎小乘之涅槃以灭尽妙离为究竟。灭,谓灭一切烦恼;尽,谓尽生死之业;离,谓解脱三界诸苦;妙,谓妙应真常。即证无为法性妙智而与真常契合相应,此即小乘涅槃的究竟。
  ⒏大乘一实相的义理深奥,把空的理性,用:(一)遍一切法即毕竟空(二)遍一切法即五法三自性,(三)遍一切法即八识二无我,(四)遍一切法即法界无障碍,说得明明白白;而空的理性,皆不离开因缘法门,由于万法是缘起性空,显一切法毕竟空,即色法空,心法亦空。五法的名、相、分别之有为法空,而正智、真如之无为法,是智观上假设的名词亦空。三自性的依他起,生无自性空,遍计所执的我法二执相亦空,而圆成实性之无为法,亦是胜义无自性(空)。八识二无我,即我法二执皆空,能如此理解空义,则心无所执,在法界中,法法互摄互入而不相杂乱,互容纳万法而无障碍。到此境界,烦恼皆空,而现实的人生社会,已净化成为极乐世界。
  ⒐法界有"事法界"和"理法界"。事法界之"法"字指诸法,界是分界,诸法各有自因种,而分界不同,名事法界。至于理法中,即十法界唯一真如法界。总合起来说,法界有三义:①法界即真如,②法界是诸法的总相,③法界是诸法各别种因。
  ⒑诸法毕竟空:
  ①色法毕竟空——有为法乃因缘所生,唯有假相幻用,空无自性,故色法毕竟空。
  ②心法毕竟空——无为法是智观假说名义,亦毕竟空。
  ⒒三自性
  1、依他起自性——依众缘起,依诸识现——生无自性。
  2、遍计所执性——无实我相,实法相——相无自性。
  3、圆成实性——破除妄执,得清净正智——胜义无自性。
  ⒓龙树——据罗什译的龙树菩萨传:说他生于南印度婆罗门家,天聪奇特,先博学吠陀、术数、天文、地理等。后与另三个契友,相率学隐身术,出入王宫,淫乱宫女,达百余日,后事败,三友被杀,而龙树仅以身免,因而体悟"欲为苦本,众祸之根",遂入佛教出家。先学小乘三藏,次于雪山塔中老比丘处受大乘经典,因其未得实义而起慢心,故有大龙菩萨见而怜愍,接他入海,在龙宫九十天,读诸方等深奥经典而体悟佛法真义。于是回到南印大宏佛法,摧破外道,从事著述。当他教化了南印度的国王之后,知有一位小乘法师,对他忿疾,他便退入闲室,蝉蜕而去。龙树又译龙猛,或龙胜。据龙树菩萨传末所说:"其母树下生之""以龙成其道",号曰龙树。他的著作很多,其中大智度论(百卷)罗什译的,系为大般若经第二会,即大品般若(二万五千颂)的译论。其大智度论,是以中道立场,显不共般若(非三乘共学)。
  ⒔大乘一实相印和小乘三法印的异点——①小乘说诸行无常,大乘于万法为不常之外,还认它是不曾断灭。②小乘说诸法无我,大乘于真谛说无我之外,还于俗谛说化他。③小乘唯以我空而说涅槃寂静,大乘却以我法二空而说涅槃无住。大乘之所以异于小乘,都是因为契著这一实相印的妙用。故辨证大乘的教法,而为一实相印。
 


{返回 佛教入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入门 三十三·佛经的四次结集
下一篇:佛教入门 三十一·四摄法与四弘誓愿
 佛教入门 三十七·佛教徒的类型
 佛教入门 二十二·声闻乘简释
 佛教入门 十五·因缘与果报
 佛教入门 四十·学佛目的与任务
 佛教入门 九·吾人应有之警觉
 佛教入门 六·佛历与佛旗
 佛教入门 二十八·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佛教入门 十九·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佛教入门 二十三·四圣谛简释
 佛教入门 四·佛陀的圣号释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爱死病、新肺炎与欲、爱、情 AIDS, New Pneumonia, Desire and Emot..[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佛说阿弥陀经》慧静法师讲经弘法系列十四[栏目:慧静法师]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二十二、别破小乘──二无心定及果实有[栏目:韩镜清教授]
 跟世俗人相处比较密切,环境没有那么单纯,应如何护持别解脱戒?[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明真法师年表[栏目:明真法师]
 高僧传卷第五[栏目:高僧传]
 梵语《法华经》及其研究(岩本裕)[栏目:其他日籍作者]
 安世高(约2世纪)[栏目:汉传佛教人物]
 鉴真(687~763)[栏目:汉传佛教人物]
 迎战逆境 Confront Adverse Circumstances[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