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藏传净土法 第三十五课
 
{返回 藏传净土法学习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066
第三十五课

思考题

1、《宝积经》中说:“积财虽千亿,贪著心不舍,智者说此人,在世恒贫苦。彼虽无一物,安住舍离心,智者说斯人,世间最富贵。”请解释此教证的意义。

2、当今时代,有些富人常说:“我是凭着自己的本事,通过辛勤劳作而发财致富的。”有些领导常说:“我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才有了现在的地位。”请分析他们的说法。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往生极乐世界需要四个因: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清净愿。我们首先要懂得这四种因,懂了以后还要去实地修持,修持时应该拿出最大的精进,最好能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修持,如果仅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专门修持,这就不会有太多修行的机会。以积累资粮而言,凡是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应当抓住一切机会,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前作供养,这才能积累足够往生净土的资粮。佛经中有“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的说法,如果我们坚持不断行持善法,终将积累起巨大的资粮。

每一个人都会死,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没有必要耽著世间的财富、名声、地位和种种欲妙,那时应该放下万缘,一心祈祷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前法王如意宝曾授记,只要能念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许多老道友都在法王面前发愿念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名号[1],这些人一定要趁早完成发愿的任务。如果我们和阎王签订了协议——约定多少年以后才死,现在安闲而住也可以,但谁也说不准死亡什么时候来临,因此现在就应当精进修持。

我们的时间非常少,而需要修的法却非常多,需要做的利生事业也非常多,不精进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在精进的过程中还要合理分配时间,每个人既不要放弃自己的修行,也不要放弃利益众生的事业。有些人觉得修行很重要,因此完全放弃了利益众生的事业。我觉得这很可惜,虽然修行是好事,但也不能轻易放弃利益众生的机会。有些人一直忙着利益众生,从来没有修行过。我觉得这也是不对的,虽然利益众生很好,但自己毕竟是具缚凡夫,如果没有好好修行,以后不要说利益众生,甚至连能否再得到人身都不好说。在这些问题上,希望道友们掌握好平衡。

 

昨天我们讲了一只老狐狸的故事,它将优质的食物贮存起来,先食用下劣的食物,结果还没等到食用优质的食物,就悲惨地死去了。许多吝啬的人就像那只老狐狸一样,辛辛苦苦积累了许多财富,但一直舍不得使用,结果在突然暴死或者被怨敌杀害后,一辈子积累的财富全部留在人间,一点都没有用上。下面我们继续讲这方面的道理。

许多富人被吝啬的绳索紧紧缠缚着,虽然他们有许多财产,但自己舍不得享用,更不愿意作上供下施。藏地有些人的箱子里装满了金银财宝和绸缎,仓库里装满了茶叶、酥油、青稞,草原上遍满了马牛羊群,虽然财产已经很丰富了,可是他们仍然希求更多的财产,而且总是担心财产会用完,穿的是破破烂烂,吃的是清水加糌粑[2],过着非常寒酸的生活。这些守财奴表面上看是富人,实际上跟乞丐没有什么区别。

许多人不仅生前非常贪执财产,甚至到死的时候还放不下。像《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临终总断不了气,一直伸着两个手指,大侄子问他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二侄子问他是不是有两笔银子没吩咐明白,严监生只是摇头,最后他的太太说:“老爷,只有我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两茎灯草,害怕费了油,我挑掉一茎就是了。”说完挑掉一根灯草,严监生这才点点头,垂下手咽了气。严监生就要死了,还放不下一点点灯油,这实在太吝啬了。现在此类为了财富死不瞑目的人非常多,有的人放不下存款,有的人放不下房子,有的人放不下车子……这样的人断气之后极有可能立即转生为饿鬼。尤其修行人死时如果放不下财产,就会障碍自己的解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戒律中也要求出家人不能积累太多财产。

在世间,虽然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但也不能过头,否则有可能变成吝啬。如果自己有丰裕的财富,也没必要穿得特别破烂,吃得特别差,只要条件允许,该享用的也要适当地享用,如果一直拼命地积累,从来不舍得享用,生活也太没味道了。我认识一些很有钱的人,他们也许是故意装作没钱,也许是不舍得花钱享受,在钱财方面好像过于节省了,这样也不是很好。

有些人已经拥有了许多财富,但内心仍然不满足,恒时希求更多的财富,这些人活得非常辛苦。当然在家人跟出家人不同,出家人有信众的供养,生活也很简单,不需要积累许多财产,而在家人上有老、下有小、中有亲友,没有一定的财产是不行的,但也不能过于追求,否则会一直处于希求和担忧的痛苦中。

其实许多人对财富的追求是很盲目的。在非洲大草原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当一只野兽在前面奔跑时,成百上千的野兽会毫无理由地跟着跑。许多人就像这些没头脑的旁生一样,看到别人追求财富,立刻不加思考地盲目跟风。这些人应该想一想:我一定要跟着别人去做吗?别人买一栋豪宅,是不是我也要买?别人买一部轿车,是不是我也要买?通过思考,有智慧的人会明白,其实一个人并不需要太多的财物,如果自己的欲望超出了经济承受能力,很可能会以造恶业的方式聚敛钱财,而且在追求钱财的过程中也充满种种痛苦,这样自讨苦吃有什么必要呢?

许多人说:“我是为了摆脱贫穷,过上富裕的生活,才不断地追求钱财的。”其实贫穷和富裕是在心上安立的,在外境上寻求钱财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宝积经》中说:“积财虽千亿,贪著心不舍,智者说此人,在世恒贫苦。”意思是说,有的人虽然积累了许多钱财,可是他一直处于贪著的状态,智者说这种人恒时处于贫穷中。现在有些人已经有好几亿元资产了,但他们还是不满足,实际上这种人就是标准的穷人。此经中紧接着说:“彼虽无一物,安住舍离心,智者说斯人,世间最富贵。”意思是说,有些人虽然没有任何财产,但内心很知足,经常处于清净的舍心中,智者说这种人是最富贵的人。

思维上述的道理后,我们要舍弃对财富的吝啬和过分贪求,应当合理使用自己的财富,尽量将财富用在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上供下施方面。

当然,在作上供下施时,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合理为之。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些人本来没有多少钱,连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这样的人作上供下施时就要适度。如果是牦牛,它随便吃点草、喝点水就可以活下去,但我们毕竟是人,没有一点钱是无法生存的。因此,如果自己的条件比较差,首先应当保证自己的生活,然后再将余下的钱财作上供下施。可是现在有的人太“大方”了,有些刚来学院的人本来没多少钱,但还要供养这个、供养那个,最后连自己的生活都维持不下去,又不好意思天天到道友家吃饭,最后不得不离开学院。为了作供养而放弃闻思修行的机会,我觉得这种做法不妥当。

如果现在能积累福德,以后无需辛勤也会财源滚滚。古德有“辛勤如山王,不如积星福”的教言,意思是即生中付出山王般的精勤来寻求财富,这远不如前世积累火星般微小的福德。如果前世没有积福,想获得财富是很困难的,如果前世积过福,很容易就会得到财富。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成为福力王子时,由于前世积累了深厚的福德,根本不需要任何勤作,无量财富随欲就会涌现,甚至当他到穷人家时,这些人的家中也会出现众多财富。

此外,如果精进积福,不仅本人直接受益,后世子孙也会蒙受荫庇。《周易》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3]。”这句话中蕴含着甚深的道理。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文中详细分析了祖上如果积德行善,子孙后代必定兴旺发达的道理,作者以近代中国的著名家族——宋氏家族为证。清朝晚期,海南岛文昌县有一位叫韩鸿翼的长者,他热心慈善,经常赈济穷人,以至于渐渐把家产耗尽了。韩鸿翼有一个儿子,名叫韩教准,因为韩氏后来改姓宋,韩教准就改名为宋耀如。宋耀如有六个子女: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安、宋子良。长女宋蔼龄嫁给了财政部长孔祥熙。二女宋庆龄嫁给了孙中山。三女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长子宋子文是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财政部长。次子宋子良曾担任外交部总务司司长、中国国货银行总经理、广东财政厅厅长等职务。三子宋子安曾任中国国货银行监察、香港广东银行董事长。虽然韩鸿翼老先生行善积德,一生默默无闻,但上天赐给他的孙辈却是闻名全国的能人。这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明证。相反,如果祖上积恶,子孙后代必定遭殃。有些猎人和屠夫终日杀生造业,他们的后代非常低劣,在相貌、财富、势力等方面都很不如意。

积福享乐、造恶受苦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为了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大家应当精进积累乃至火星以上的福德。

从前,阿育王经常大力供养僧众,有一次宫中的一个婢女见到阿育王供养僧众,心中非常感伤:国王前世修福,现在享受富贵,如今继续修福,将来福德会更深厚;而我前世造了罪业,现在身份卑下,如今无钱修福,将来会更卑下,不知何时才有出期?僧众应供之后,婢女在扫地时得到一枚铜钱,她以欢喜心将这枚铜钱布施给僧众。不久婢女患病死去,死后她转生为阿育王的公主,这个公主一生下来右手就紧握着。王妃将此事告诉阿育王,国王唤来公主,打开她的右手时,手中居然出现一枚金钱,而且随取随生,一直取不尽。阿育王觉得非常稀奇,问耶奢阿罗汉:“我这个女儿前世造了什么福德,手掌能生出金钱?”耶奢阿罗汉回答说:“她前世是您宫中的婢女,以扫地得到的一枚铜钱布施僧众,所以能成为大王您的女儿,并且手中金钱取之不尽。”贫穷卑下的婢女以拾到的一枚铜钱作布施,这样不起眼的善根成熟后,就感得了如此稀奇的果报。如果人们能了知这样的因果,相信人人都会精勤积累福德。

当今时代,许多人不懂善恶因果之理。有些富人常说:我是凭着自己的本事,通过辛勤劳作而发财致富的。有些领导常说:我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才有了现在的地位。其实,此类说法都是错误的,说这样的话是对因果之理愚昧无知的表现。这些人只是将往昔积累的微小善法的果报,误认为是今生辛勤努力的结果。

我曾经看过一个牧民的故事:有个牧民一直生活在偏远的牧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这个牧民发现城市里的人都在使用电灯,他想:这个能发光的东西真好,我应该买一个回去,这样我也能过上光明的生活了!于是他买了一个灯泡。回到家乡后,他满怀希望地在帐篷里挂起灯泡,可他摆弄了半天,灯泡也没有放出光明。这个牧民见到灯泡放出光明,就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买一个灯泡就能照明了。实际上,灯泡只是照明的一个因缘,要照明还需要电、电线等其他因缘,但他不知道这些隐蔽的因缘。同样的道理,任何苦乐果报都有近缘和远因,我们的肉眼只能看到眼前的近缘,看不到隐藏在背后的远因。比如一个人发财了,我们看到他通过努力做生意而发财,却无法看到他前世曾经积累过福德。正因为凡夫根识的能力有限,对因果法则存在短视,所以导致在现实中经常出现各种偏差。

从这里引出了一个问题:看问题要有全面、透彻的眼光,否则很容易犯错误。拿一个人的成长来讲,本来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有人认为自己的成功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概否认他人的帮助,这个人不是愚者就是忘恩负义之辈。我资助过不少贫困大学生,有些学生还是比较愚笨的,当他们从学校毕业后,认为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智慧,才有了现在的成就。其实,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有自己的努力,还有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育、善心人士的资助,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助,他们根本不会有现在的成就,可是他们完全忽略了这些因素。

大家应对上面的问题引起重视,今后我们一定要以佛教的因果观看问题,只有在具有因果正见的明目后,才谈得上修行获得成就。现在有些人虽然学佛多年了,对因果仍然愚昧无知,甚至还存在种种误解,这种人的学佛肯定是不会成功的。我对这样的佛教徒非常担心。

以上从正面宣说了“辛勤如山王,不如积星福”之理。由于这些因果的道理非常深奥,不是凡夫现量的境界,所以我们主要以教证和公案抉择。如果对此理还有疑惑,我们可以从反面来宣说这个道理。

如果有人认为,不需要福德、仅以努力就能够积累财富,那为什么到处可以看到:有些人终生勤勤恳恳,每天早出晚归,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积累财产上,却一辈子饱尝艰辛,今年富富有余,明年却一贫如洗,甚至死的时候没有烧一次焦烟的财物[4]?请想想这是为什么?

有些人千方百计积累财富:搜刮信财亡财,偷盗掠夺,打猎杀生(以造恶业的方式寻求财富,不但不会如愿以偿,反而有巨大的过失,下文对此有专门阐述),经商务农,外出打工……用尽了一切手段,简直就像“从石头里抽出血,从鸟儿体内吸出骨髓[5]”一样,这些人为积累财富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尽管日日夜夜如此精勤,他们也只能勉强糊口而一无所剩,甚至连维持生活也很困难。

有些人可能会想:是不是这些人的能力、智慧不够,才落得如此贫穷?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福报,即使他再有能力和智慧也没有用。许多非常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积累财富,可是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有些硕士、博士的智慧应该说没有任何问题,可他们就是找不到工作。我在汉地遇到过一些人,虽然很有才华,但令我难以相信的是,他们一个月只能拿两百多块钱的工资。以前我超度过一个人,这个人的家是一个破烂的房子,家中仅有一个陈旧的钢炉和一个茶壶,食物就是两三斤糌粑,除此之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据说这个人的智慧很不错,而且也很能干,但他一辈子苦干,死时就是这副凄凉的光景。

所以一个人如果福报不够,再有智慧、能力也得不到财富,即使偶尔得到少许财富,有些损耗鬼也会暗中作祟,将他们的财富逐渐损耗殆尽。有些人好不容易有了一点钱,但过不了多久就一分不剩,自己也经常怨自己:我怎么花钱这么厉害!学院有些女众天天埋怨自己:我的钱这么快就没了,是不是零食吃得太多了,以后再也不能这么贪吃了!其实,这些人也没必要老是埋怨自己,如果福报稍微大一点,钱也不至于流得那么快。

与那些历尽艰辛却依然贫困潦倒的人相反,有些人根本不需要任何勤作,一切财产都是不劳而获,无财不需要寻求,有财不容易耗尽,无论到哪里,受用都会自然现前,就像《入行论》中所说的“由行所思善,无论至何处,福报皆现前,供以善果德”一样,这就是在感受往昔所积累的福德的果报。

人和人的差别就是这么大。甚至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姊妹的命运也截然不同:有些历经艰辛却贫穷度日,有些未加勤作却财源滚滚。这样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今生的苦乐跟前世的业有关,否则根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很多人说苦乐都是“命”,但我们对所谓的“命”深入分析,除了佛法的因果律之外也没有其他的。现在有些人不懂因果,总是怨天尤人,有的抱怨父母,有的抱怨领导,有的抱怨政策不好,有的抱怨老天爷。其实这种心态是不对的。如果这些人知道自己前世造了什么业,肯定会心平气和的。佛经中讲得很清楚,“施心无所逆,于财无吝惜,信解诸佛法,生生获财富”,如果前世不违逆求乞者的心意,并且对所施物不生吝惜,后世自然会获得财富。如果前世没有积累资粮,父母再好,领导再关心你,政策再优越,自己也不可能获得财富。

以一个比喻来说明此理:只有在田里播下种子,才会有五谷丰登的好收成,如果没有在田里播下种子,再怎样辛勤耕耘也终将一无所获。同样的道理,要成为富裕之人,必须上供下施,如果没有积累资粮,只是拼命地经商、务农、打工,怎么可能成为富裕之人呢?

《杂宝藏经》中有一则公案:以前有兄弟二人,他们的生活很贫困。哥哥让弟弟去种田,他自己每天到神庙祈求毗摩天,希望天神能赐给自己财富。有一天,毗摩天变成弟弟的样子来到哥哥身边,哥哥责怪他:“你为什么不去种地,到这里来干什么?”天神回答说:“你在神庙日夜祈祷,希望发财,我今天想效仿你。”哥哥说:“你不去老老实实种田,怎么可能收获庄稼?”天神反问道:“真的要种田才能有收获吗?”哥哥不能回答。这时毗摩天现出天身,告诉哥哥:“你往昔没有布施,所以很贫穷,现在你求我又有什么用呢?就像即使祈祷百千万天神,希望冬天的庵婆罗树能结出果实,这终究是不可能的。你也是这样,以前没有修因,现在即便向我希求财富,我也没办法帮你。”现在有些佛教徒很想发财,天天抱着财神像苦苦哀求,当然有信心非常好,也许财神真的会出现,但财富会不会出现很难说。财富与福报有直接的关系,这些人如果想发财,应该去作一些功德,若能在殊胜的对境前作功德,即生也可能会成熟果报。

以上从正反两方面详细分析之后,对于“辛勤如山王,不如积星福”的道理,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能接受了吧。

既然今生的安乐来自前世的积福,那么同样,来世的安乐也取决于今生的积福。人不是活了这辈子就完事了,如果没有从轮回中解脱,这辈子之后还有无数的生世。因此,如同要为明天的生活有所准备一样,我们也应当对后世有所准备。除了噶当派古德那样的修行人外,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贫穷,谁都愿意成为富裕之人,拥有比较丰裕的财富时,可能都会有一些舒心的微笑。因此,如果想避免来世贫穷的命运,现在就一定要广积福德,不管再怎么困难,也要想尽办法积福,如果现在不努力,死后想积福也来不及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前面我们提到,有些人为了成为富裕之人,从事偷盗、掠夺、打猎等恶业,这在当今时代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些人的所想与所行完全是背道而驰。《法句经》中说:“行恶得恶,如种苦种……习善得善,亦如种甜。”意思是说,造恶业必定会得恶果,就像播下苦种出现苦果一样,行持善法必定会得到善果,就像播下甜种出现甜果一样。所以妄图以造恶业来发财,这完全是颠倒的想法。

即便以造恶业的方式暂时获得了财富,但在有智慧的人看来,这种不清净的财富根本不值得羡慕。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偷东西,暂时他也许会很快乐——每天都有钱买零食吃,但这种快乐不会长久,总有一天他的恶行会暴露,那时等待他的只有痛苦。因此,造恶业也许暂时能获得一些财富,但将来必定会感受痛苦的果报,佛经中也说:巧取豪夺者要以贫穷还债。所以,我们没必要为了现世的温饱,而令此身成为恶趣的坠石。如果以造恶业而苟活于世,这就和鹞鹰、豺狼等旁生没有区别了。

在如今的浊世,人们普遍没有三世因果的世间正见,由此导致大多数人为了眼前的利益,日日夜夜肆无忌惮地造作严重的恶业,最终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许多痛苦。如果有了因果正见,公务员不会贪污、受贿,商人也不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人人都会自觉地按因果行事,这个世界就会变成人间的净土。因此,这个时代的人们非常需要佛教的因果观,我们也祈愿诸佛菩萨大力加持,让人们都拥有清净的因果正见。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这是藏音的阿弥陀佛名号,按学院的要求,如果是念汉文的“南无阿弥陀佛”,则要念600万遍。
[2] 按藏族的习惯,吃糌粑时必须放酥油,如同汉地吃饭要有菜一样。除非极为贫困没有酥油,才不放酥油。
[3] 印光大师曰:“余庆余殃者,正庆正殃之盈余也。正庆正殃,乃积善积不善之本人,受于来生后世,比余庆余殃,当超过百千万亿倍焉。大师又曰: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
[4] 藏地有人死后作四十九天佛事的传统,但是有些特别穷的人承担不起这个费用,甚至给亡人烧烟供的一点糌粑都没有。
[5] “从石头里抽出血”和“从鸟儿体内吸出骨髓”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形容为了找钱无所不用其极。




{返回 藏传净土法学习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藏传净土法 第三十四课
下一篇:藏传净土法 第三十六课
 藏传净土法 第十八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二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三课
 藏传净土法 第七十二课
 藏传净土法 第九十九课
 藏传净土法 第十七课
 藏传净土法 第四十三课
 藏传净土法 第八十八课
 藏传净土法 第八课
 藏传净土法 第八十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密宗弟子如何圆满教证二法[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感恩需要一种穿透人生的智慧[栏目:花开花落·妙语禅机]
 食与忍的感悟[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寂静调柔[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第六卷[栏目:瑜伽菩萨戒本讲记]
 福德日记11月11日─生活十训[栏目:福德日记]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三章 成道、成佛、解脱自在[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七四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六十世 淳拙文才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