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修证位次
〔一、证前〕
问:若我们此生未能彻了心性,当如何使来世不致沈沦?
师:你今既遇此无上密法,即当精进修持,以求即身成就,不当更有堕落恐惧。若此恐惧不能克服,则是信心不够。无论显密,行者皆应以发愿度众生成佛为第一要务。若真能实发宏愿,愿行相应,便能蒙十方诸佛所护念,生生世世,由劫至劫,值遇诸佛,直至成佛,永不堕落。你可参照佛经上,所有诸佛菩萨之大愿,择其一二,学发胜愿,亦可依自己心愿而发。久之,菩提心坚定,便可发更深重之愿。到最后无行非愿,无念非愿,方为了义。
问:菩萨转世,还需修否?更有烦恼迷惑否?
师:若是乘愿再来,即使释迦佛,亦须如众生一般修行,以示与众生平等,使众生对成佛有信心。
至于烦恼迷惑,大凡乘愿再来者,必乘其愿力,遇善知识,而不致迷昧前因。即使受苦,亦是如幻而受,总不致作恶而恼害众生。
问:乘愿再来者,是否一生下,即知自己是乘何愿而来?
师:并不知道,必待其修得宿命通,方能了知自己过去是乘何愿而来。
问:修到何程度,方能不入轮回?
师:无明未破,都要轮回。若菩萨证初地,初破无明,初证本体,则可不再流转生死。
问:何以初证本体,便可免去轮回?
师:因证到本体,即使是短暂时日,乃至仅止剎那,虽仅为初证,于世法六尘尚未能完全免去染着,然而当其临命终时,法性光明现前,便可当下认证,而契入法性,故可免于轮回。
问:何时方能说法度生?
师:首当明了:诸位无始轮回迄今,幸遇圆觉宗无上密法,觉悟生死,精勤修道,发心度生,此一一皆为梦境,是幻非真。犹如诸位各梦自身为蜂、为蚁,枉受无量生死轮回劳碌之苦,而不自觉。如今其中有一蚁梦醒,明白自己原为金刚乘弟子,本非蜂蚁;但见周围仍有许多同门在梦,梦为蜂蚁,不能自醒;其中又有第二人被唤醒,亦明见自己实非蜂蚁,但见周围仍皆蜂蚁、或见其中仍有一蜂一蚁,则此前后二人皆未全醒,所见蜂蚁仍为梦见。是故若仍见有众生可度,乃至尚有一众生可见,即犹不能说法度众生,因此人之见尚未清明,此人之悟尚未透彻,犹在梦未醒。
其次,当更明了:正梦之时,并无真实蜂蚁因梦而增;醒来之后,亦无蜂蚁因醒而减。诸佛度众生,亦复如是。虽广度众生,而佛界不增、众生界不减。唯随因缘,如幻度生,令梦中之蜂蚁醒悟。十方诸佛,皆以此本来清净灵明之体性,教导众生如幻之妙义。诸佛之真身,犹如摩尼宝珠,
映现法界一切情器,以大悲故,随众生因缘,普现色身而施救度。
问:众生既为自心如幻而显,成佛后仍有众生可度吗?
师:成佛仍不舍大悲,示现应化身,广度如幻众生。虽如幻度梦里众生,而众生本空。
〔二、证悟〕
问:修到什么程度,需要闭关?
师:当悟见本体,证得空性之后,需要保任成片之时,最好是能闭关,否则极易被尘境所转。但若在尘境中便能保任,则较之闭关保任更彻底。许多大德,在山中保住得很好,一旦到六尘中,便不能保持。
当知菩提之道极为漫长,即便穷尽此生数十年之时光,亦不可能证得如释迦牟尼佛之十三地正等正觉。若得以修持无上心法,则可缩短许多时间,如密乘与禅宗,都能此身彻了。但此即身成就,并非即刻成就十三地,而是从登初地、渐次修至十地。此生若能悟见本来,便已超越一大阿僧祇劫。随后由此起修,此时即需要闭关,保任、以至彻证。最后,还要起教化之大用。此境界之教化,已不再单指人类而言,而是以十方法界为对象。若非如此,怎能一生便证到第十地?十地以后,仍须再上,才能究竟。
问:密宗也讲「悟」吗?
师:当然讲悟。然而悟后,还要令其坚固不动,恒常不变;之后还要以整个法界众生为度化之对象,起无边妙用。
密宗于契入本体之修证上,有许多殊胜方法,能引导行者消业除障,而契入法尔实相;且悟入本来以后,还能不离本体,生起各种度化众生之大能妙用。由这两点,可显示密法之殊胜处。
问:开悟对修持有何意义?
师:其实世间最难之事,便是悟见本来。倘未开悟,则终日仍是在妄见上打转。只有见到本来,才有个下手之目标,方为正修。
问:在未开悟时,修一切法,岂不是没有意义?
师:不修心法,何能开悟?时时持咒修心,不染六尘,不住空有,即为净修。宿业既消,新业不生,业种便断,顿破无明,斯出三界。倘起念,则思惟以种种方便,度尽众生,即转妄念为净念矣。
问:依此净念修持,是否即是「以幻修幻」?
师:对的,以幻修幻,而证真常。
问:为何有些人修持未久,却较早证悟?
师:容易证悟之人,皆是心心念念为众生,而不考虑自己个人之荣辱得失、名利财富。此则我执轻微,对六尘之贪着分别易于泯除。唯泯我执和分别取舍,自性方能显现。
问:未证悟前所观想之众生,是否证悟后皆能令他们得度?
师:对的。随自己修持功德之深广,过去观想所及之众生,皆能令其得度。
问:是否受了「画龙点睛」的灌顶,便可即刻开悟?
师:受灌者必须已修持至相当程度,如龙体已具,只差点睛,便可化为真龙,脱颖而出,一超直入。倘若未具根器,又不精勤,即使灌了「画龙顶睛」之顶,亦无法开悟。
问:是否初证即表示明心见性?或是要先明心,后见性?
师:现在末法众生,初证往往仅是明心,要到第七地无生法忍、第八地不动地,方是彻见本性。
一般人所谓之悟,仅属六识知见;明心则是真正悟见本来,非六识知见。见性则是彻证本来,恒常
住于开悟境界,无须着意,日常生活六根出入六尘不受干扰,恒常住于如如不动之体性,谓之见性。
问:如何修才能明心见性?
师:就以你现在念四皈依而论:「南无咕噜贝」,第一遍皈依目前之亲传上师,第二遍是皈依十方三世之传承上师,须知此虚空中之上师,实是无量无边;第三次,便已经进入无相上师,即皈依上师之本体,亦即你所欲「明心见性」之「性」。
欲明心见性者,先须明了佛之法、报、化三身;欲成佛者,先须了解何者为真正之佛,何者为永恒不生不灭之佛。须知应化身佛,如释迦牟尼佛,其形相亦有生有灭。而我等所欲证之真佛,则为不生不灭,永恒常住,此乃每一众生之所本有。但须不执世法,念念返闻「本体」,先照「华藏上师心要瑜伽」心咒之前那一段起修,而后再依上师所传之心法,依次修行,必能明心见性。
问:《楞严经》中五十种阴魔,是明心见性后的现象吗?
师:是初修至相似觉过程中(明心之前)所显之现象。
问:是否明心见性,即不受业累,而可代众生受业?
师:证本来仍受业,因果不昧故。但既了知身心世界是幻,则如幻受之,不起烦恼。若发心广度冤亲债主往生净土,则为最殊胜之消业方法,业力随之化消。
至于吸取众生业力,代众生受业,自己多少将承受些许,否则果报不能消。证空尚浅,则承受较多,深证空性,则承受轻微。
问:是否有可能虽已明心,但是由于习气未净,所以仍有傲慢之言行?
师:众生无始习气太深,虽已明心,但从初地到七地皆是在除习气。但即使仍有傲慢习气,亦是愈来
愈少。
问:明心是否即五蕴已空?
师:初明心,五蕴齐空,仅为剎那或暂时,而未能久住。须如《楞严经》中所云,逐一解开五蕴无始结缚,方能五蕴全空,而彻见法性,达不动地。
问:是否证初地即可六通具足?
师:不!即使七、八地,亦尚未六通具足。六通具足大约须到十地以上。初地到十地,亦有多少不等之各种神通,然而无法起遍法界之大用,尚属有碍,不能像释尊仅眉间放光,便能照见东方十亿佛土,并令所有弟子都见到。
问:见性后虽未六通具足,某些神通是否也会现前?
师:依个人修持之因缘及宿根,见性后有先发眼通者,亦有先发耳通者,其余类同于此,亦不过如幻而显。
问:见性后看经典,与见性前,是否有所不同?
师:见性后看一切佛经,皆能了其真义。
〔三、胜进〕
问:像一些古代禅宗大德所留下的语录所记载的一些觉受,大约都证到什么地步呢?
师:有的是证到初地,即刚刚开悟,有的是成片,有的则是彻证。见本来便登初地;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为尘染,应到四、五地;之后到彻证,即无生法忍,便到第七、第八地,才是真正永恒不
动。语录所讲大多是就本体,或从这角度讲,或从那角度讲,或从体上讲,或从用上讲。
问:初地到八地,是否依修心程度,而有粗细烦恼惑业的不同?
师:对的。初地到八地,属修道位,烦恼惑业逐渐清净。
问:有云:「登地后心如大地,二地之心量如两个大地,成佛心乃遍法界。」是否如此?
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莫生分别。所谓遍法界,并非口说或心想,乃是如实证量。证本无量,说为有量,非假非真,不可执着。如法实修,自能了知。
问:一即一切,十地菩萨剎那可修无边功德吗?
师:是功德者,即非功德,是名功德。《金刚经》云:「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万法无不如是。
问:功德若非究竟,众菩萨以何成佛?
师:由菩萨到成佛,均非真非幻。凡有一名、一相、一念可得者,皆非究竟。《金刚经》云:「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此义。
问:在《密勒日巴尊者传》里,有一个弟子,已见到极乐世界一些情形,他问师父,师父告诉他,他已证到报身佛,但是还未到不动地,是否如此?
师:像他那样,只是初步见到,并不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随时随地,放光到东方、或到西方,就可以见到十方剎土,而没有阻碍,不但自己看到,还让他的弟子们也见到。像《密勒日巴传》中所提到的那个弟子,还不算是真正的究竟证到。
〔四、圆证〕
问:《心经》中「明空三摩地」,是几地境界?
师:十二地。
问:十三地正等正觉,是否已度尽众生?
师:早在第八地,众生便已度尽。虽然如此,仍是大悲不舍众生,而如幻地显现度生佛事。即使弥陀与西方净土,亦是如幻而显。
问:请师父开示常寂光土。
师:常寂光土,即是自性土。一切经论上所讲的自性,即是常寂光土,无色相,连光相亦无;若仍有光,即犹是报土。虽一切皆空,却能现无量情世间、器世间、时世间,一多涵摄,圆融无碍。故我常说,大众不论见何等光、或证何等光,都莫着光相,如此才能证入常寂光土。
问:须到几地,方能证入常寂光土?
师:此刻当下即可证入!若诸位如六祖所讲:不思善、不思恶,即于此时,无取舍、无识执,不为过去、现在、未来、人我得失所转,则当下即是净土。当我们证入清净时,又不着净相,即是常寂光土。
问:常寂光土既然什么都没有,为何会比极乐世界更好?
师:虽无一物,但却能现万物。一切四圣六凡(情世间)、百千万劫(时世间)、恒沙佛世界(器世间),都是由其所现。虽现万物,而其本身不动不变。《圆觉经》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岂仅极乐世界?一切诸佛剎土,皆是幻现,唯有此常寂光土,不生不灭,方为真实。
问:是否无论报身成就或化身成就,皆具足四身五智?
师:初证法性现前,尚未具足四身五智。待法性坚固,广度法界众生,圆满报化二土,证十三地无上
正觉,才能四身五智具足圆满。
问:证法身后,报身如何坚固?
师:初证乃证法身,待法身坚固后,神通自然出生,报身与化身则由神通而出。
问:是否所有佛,皆是圆满五智才成佛?
师:对的。除非是小乘罗汉、声闻、辟支佛,其五智即不圆满。
问:圆证时,其剎土是否遍法界?
师:法界无外。若在座诸位菩萨,个个发心要究竟成佛,广度众生,则法界即扩大,以容纳诸位未来成佛之剎土。故法界乃是无外,永无穷尽。
问:成佛后,是否一切众生皆已成佛?
师:对的,成佛时见一切众生皆已成佛。但已成之佛,又不舍众生,再如幻地度梦里众生成就。
问:了知众生不可得,亦须如幻地度众生吗?
师:众生在梦而不知,然梦中感受却非常真实。菩萨不忍自心众生妄受轮回之苦,故「愿」如幻度众生,不度众生终不愿证十三地正等正觉。而已证十三地正觉,亦乘彼因地大愿,无功用行,摄受众生入佛知见,而不着度相,如幻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诸佛大智朗照,大悲遍满,悲智双运,广度众生,其威神实非凡夫可测度。是故了知众生如幻,如实证入,则自然出生大悲,如幻度生,个中并无丝毫矫作与勉强。是故不应言「亦须」如幻度生,自然如幻而度。「所谓度众生者,即非度众生,是名度众生。」明白吗?
〔五、辨异〕
问:成就和证果之间,有何差别?
师:一般而言,成就分外成和内成。外成可以有各种成就,如密法中之息、增、怀、诛诸法。若修息灾法,而息灭灾难,即名息灾法成就;修增益法,而增益钱财福禄,即名增益法成就;余者依此类推。内成就,则指证到本体法身,由初地至成佛皆属之。
至于证果,是指证到声闻、缘觉、罗汉、菩萨、佛陀等各级果位而言。其实一乘法门,唯一佛果,无二亦无三,除佛果外,余皆权设。
问:阿罗汉已断见思二惑,何以不能成佛?
师:四果罗汉,所证空性,与佛无异,但悲愿和量有极大差距。再者,由初修时,未发心广度有情,虽能彻证本体,却仅愿安住其中,而不起度生大用。论其发心,尚不如初地菩萨,故不能成正觉。
问:《法华经》中,佛说小乘罗汉所达之涅槃境界,乃是化城,是否其所修乃是仅达我空,而未达法空?而大乘菩萨以法界为身心,故在度众生时,等于修法界空,要将整个法界的有情均汇归无余涅槃,才算是究竟了义?
师:对。声闻乘、缘觉乘之空如芥子许,仅在法界中少了这个有情。其空仅是无念,三德中只有解脱德,而无法身德及般若德,并未对广大的法界有情有甚深帮助。
而菩萨乘之空,乃是涵摄整个法界中一切情世间、器世间、时世间,都如幻融于一心之空,虽有而不住;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此即空性、体性。于此体性空中,十方三世之净土、秽土,乃至一切的四圣、六凡,均如幻地显现。菩萨乘行人,于其中行度生大用,而无所住着。
〔六、度生〕
问:佛菩萨以何度生?
师:八地以上菩萨,安住本体,不起于座,分化无量意生身,到十方世界示现度生。
问:是否一定要以童男童女身修持,未来才可成就无量意生身?
师:童男童女身修持,由于全身精华未泄,故容易成就。至于意生身,只要修持成就,皆可化无数意生身,并非一定要童男童女才可以修成。
问:为何经典上常提到释尊放眉间白毫光,遍照十方佛土,令在会大众悉皆同见此境界,而密乘祖师有即身成佛者,却不能如释尊示现同样殊胜境界?
师:佛现何身度众生,是应众生之根性而定,众生因缘何在,佛菩萨即现何身。是故,在此末法时期,即使佛出世,亦是化现菩萨之身,或上师之身,乃至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八万四千应,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度之。待众生福报因缘逐渐转为深厚,则下一位佛弥勒佛,即会应众生之因缘而出世。
问:是否可说佛无作意度生,有如天上日月,众生如水,水有清浊,佛现何相度生,是应众生心水之清浊而示现种种相?
师:对!虽显种种相,而如水中之月,如空中之虹,如幻而显,如幻而度。
问:祖师中或有一生闭关,亦有如诺那祖师广传密法。决定出世或入世,到底是依因缘,还是个人发心?
师:祖师皆是乘愿而来。若说发心,都是过去世有了总体的发心,后世则依众生因缘而度。以诺那祖师而言,若非他在地牢中受难六年,再九死一生来到中土,则中土密法何能兴盛普传?再以藏密为例,若西藏未统一,如今藏密亦不可能遍弘于全世界。
问:闭关于山中度生,是否与出世弘法平等?
师:若是小乘圣人闭关,未发大菩提心,终日独守空寂,而不利益众生,则其功德远不如菩萨。因菩萨住于山中,仍由空性本体起法界大用,不断如幻地示现种种色身,加持一切众生,令彼等得度。故虽同为闭关,功德则依证德与是否发大菩提心,而有差异。
〔七、成就〕
问:密宗即身成佛,与菩萨发愿「众生不尽,誓不成佛」,有无不同之处?
师:论成佛,并无不同。但菩萨发愿「度尽众生成佛」,是尽未来际;而修密之极致,则是「即此肉身成佛」。本宗初入门,即要各位发大菩提心,更进而要诸位学习诸大菩萨发愿,盖成佛亦非为自己,若不发菩提心,又岂能与佛心相应?密宗即身成佛,便是要即肉身而起大用,度尽无余众生。
然而,从究竟本体而言,一切众生本来清净,与佛不二,只是在迷众生以颠倒执着,不能了悟,如同梦中受苦,不能自解。是故诸大菩萨亦要如幻而度,实在亦是于本体中恒寂恒照罢了,众生毕竟亦是了不可得。
问:即身成就,是否比中阴身成就为高?
师:即身成就与中阴成就,皆各有种种层次上之差别。若论两者之差异,中阴成就,剎那即汇归法性,或往生净土;而即身成就,则更可藉此身广度众生,倘证虹光身,则可常住世间,随时随念,普现十方众生之前而度之。若就究竟而言,在果位上,两者并无差别。
问:禅宗之修证,与本宗有何不同?
师:禅宗所证本体,与本宗相同,但在契入方法上各殊。另本宗更着重发大菩提心,仗咒力、愿力,以及上师、本尊、护法之三密加持力,速证本体后,更起度生大用。
至于禅宗所证之境界,大约近乎我们大圆满之前半部。六祖虽然肉身不坏,但就长时劫而言,仍有坏灭之期。而藏密宁玛巴之大圆满,却可即此肉身,证成五彩虹光身,而如莲华生大士以及许多祖师一样,常住在世,真正无生无死,不坏不灭。
问:何谓虹光身?
师:修持大圆满法成就者,可以在世时即此肉身举体化为虹光,这是最高境界,如莲华生大士等先贤大德,即是如此成就。次者,亦可于临终之时,将色身化虹而去。
这并非不可思议之事。在科学上,质能可以互变。我们密乘行者,把此质碍之色身,转变成能量之光明,亦并无玄奇。
问:虹光身是否亦分层次?
师:行者随着修持,慢慢可见自己色身起种种变化。初步是自见肉身发光如光蕴,或光明围身数寸至数尺,但用手触摸尚有实体。逐渐进步,到最后当如莲华生大士,坐于藏王之前,藏王顶礼其足,竟触额于椅。因莲师已无质碍肉身,举体化为虹身。但入此道者可见,未入者则不见。当你修证至某一境界时,自然明白:佛是如语者、实语者,绝不诳语者。
问:临终最高可达到何种成就?
师:倘在世时,已有法性光明显现之经验,则在临终明光剎那显现,便可当下认证,而汇归毗卢性海,证入法性。
问:祖师圆寂后,身体缩小如婴儿大小,是何境界?
师:是已达有余涅槃,而尚未至无余涅槃之境界。待举体化为虹光,方入无余涅槃。
问:荼毗时天空出现彩虹,是何道理?
师:乃是汇归法性之意。
问:为何有些古德圆寂后,可以由中脉发火,将色身荼毗?
师:乃因修「拙火」,临终可依三昧火,将色身荼毗。
问:这算不算虹光身?
师:不算,虹光身并非临终以拙火烧去色身,而是将色身转化为虹光。
〔八、往生〕
问:本宗弟子舍报后,可以往生何处?
师:无上密宗,最高可至究竟成就,且不论根机利钝,只论精勤与否。是以本宗弟子,如深信、切愿、力行,持之以恒,舍报后往生有三种层次:最胜可汇归法性常寂光土,为十一地至十三地之境界;次者可安住实报庄严土,为七地至十地境界;最低亦可净业往生方便有余土,为初地至七地境界。
问:所谓带业往生,将来是否仍要回到娑婆世界,将业偿尽?
师:带业往生,是在此世界上,业障还未消尽,但命已终尽,即乘阿弥陀佛之大愿,将业带到极乐世界,于彼处慢慢修行消业,然后成佛,不需再回娑婆偿债。
但亦有净土行人,或大菩萨,发愿来此娑婆世界广度众生。在娑婆修持,有其殊胜之处。因在极乐世界修行,须经无量劫,业障才得消尽;但若在娑婆世界,修持无上乘密法,或一乘佛法,则在短短数十年中,就能即身成就。是以极乐世界许多尚未圆满成就之行人,皆发大愿,再到娑婆世界来,现无量差别身,自行、度他,令娑婆有情皆得往生净土,以期早圆福慧,究竟成佛。
问:是否他们再来时,也正是他们因果成熟时?
师:众生从发心到证佛,都不离因果。凡乘愿再来者,虽说都能一生成就,但其尚未消尽之宿业,依旧随身带来。试想:同是出家,有些法师具备庄严道场,但有些法师,却在山洞独修终生。此亦不过是依其宿世所种之因,随缘而现而已。若过去世已广度众生,则下一世自有无数弟子护持。若过去世只顾自己修持,则当他再来时,亦只能在山中独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