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的起源
 
{返回 禅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230

禅的起源

本栏目旨在与喜禅者与修禅者一起参禅悟道,探索与参究禅的真意,感受禅活泼的情趣,学习禅丰富的智慧,体悟禅无限的生命力,了解禅者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从理论和修证上融入禅,进入禅的世界,遨游于禅那无限广阔天地间。

禅,起源于印度。它是梵语“禅那”的略称,意谓静虑,后来取用“禅”的梵文原音,加上一个译意的“定”(定即精神统一)字,便成为中国佛学惯用的禅定或坐禅。在佛学中,禅定是大小乘共通行持修证的方法,而禅宗,则是佛教的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而形成的佛教宗派。

禅宗在佛教中被称为教外别传的法门。据佛典记载,释佛在灵山会上,手拈一花,默然不语,众皆不解,唯有大弟子摩诃(意译为大)迦叶会心一笑,释迦便将心法付嘱摩诃迦叶。这便是禅宗的发端。到了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祖师,渡海东来,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测之。后来神光向达摩求道,在大雪中伫立,积雪过膝,然达摩仍说其是小德小智,不能传以真乘。最后神光取一利刃,自断左臂,置于祖前。达摩知此人可继承大业,于是传以法器,取名“慧可”,是为第二代祖师。

真正意义上的禅宗创派祖师惠能,是佛教中土化中横空出世的巨臂。他最伟大的创见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使佛性向传统文化的人性回归,奠定了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基础。他区分顿和渐,对传统的观点作出新解,法无顿渐,人有利钝,从而创立了顿悟之法。修行上,他强调无修之修,把禅化为自然无为的日常生活,对传统的禅定和一行三昧作了全新的解释。

禅宗的基本主张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学佛,不宜拘于文字之末,应该体验和实践佛法的根本精神。这是所谓“教外别传”的本旨,也是我国禅宗的特色。其实,历代的禅林高僧对于佛教经典都是非常重视的。禅宗的不少公案机锋都借经文中的成句,化用经文的意旨来展开。因此,要真正全面深入地理解、领会禅宗思想,就必须探讨大乘经典对禅宗思想的影响。

禅宗从形成到成熟的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佛教中的“般若”与“涅槃”思想,兼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如以“五戒”、“十善”会通儒之“五常”。禅宗讲“顿悟”、“豁然”,道家讲“朝彻”、“见独”;禅宗说墙壁瓦砾是“古佛心”,道家说蝼蚁、稊稗是“道”,等等,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一般认为,最能代表中国佛教的就是禅宗。

禅宗是一种生命学说。它确立了生命的价值就存在于现实人生,人要顺应生命的本然,实现“觉悟的人生”。禅以为“真如”是宇宙的实体,世界的本源,是万有之中的真善美。禅认为真如遍在,这种属于宇宙生活巨流的意识充盈于万物之中,在自然之中可以感受到息息搏动、充盈饱满的生命活力。人若能与真如相契,就能彻底消除一切尘念、百般烦恼,达到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禅宗探索和建构一种理想人格,指示一个与人生密切结合的理想境界。

日本禅者铃木大拙认为: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禅能把蓄积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所有生命能量完全而自然地释放,有效地消除压抑和扭曲,找到适当的活动渠道,使我们免于疯狂和畸形;调动所有蕴藏在我们心中的创造性与仁慈的冲动,使我们快乐和互爱。

禅宗认为众生虽有佛性,但因一切众生,无始至今,为杀盗淫妄,愚痴贪嗔,迷却自性,“日月常明,只为云盖覆;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坛经》)。只要灭诸妄念,离诸系缚,即可超凡入圣,由染转净。经常保持清净的心态,就可与道相应,获得解脱。禅就是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的实践方法,破除妄执,熄除诸缘,于相而离相,于念而无念,以便洞彻宇宙人生,与万物为一。

禅宗注重个体的直觉体验和自性灵照,主张道由心悟,肯定只要自识本心,在行住坐卧中即可悟道成佛。它把对宇宙人生的体悟放在生命本身之中,尤其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启迪,在大自然的陶冶中获取超悟。它尊重直观的感性功能,在自身的感性体悟中获得超越,坚决地摒弃逻辑的、理性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禅宗追求一种本自天然、自由自在的修行生活,“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禅的这种纯任自然,不加造作的修行生活,从入世中见到出世,在现实人生中成就正觉,不离世间成就出世间道的生活态度,垂范了“一不积财,二不积怨,行也方便,睡也安然”的自然人生。

禅的最终目标是开悟体验。在这里,人之自性与宇宙之心冥然合一,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融化在一起。人的整个心灵都处在一种高层次的生命状态中,满足、平和、无拘无碍,自由自在。开悟使人获得全新的生命,大千世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格调:山更青,水更绿,花更美,鸟声更动人,山溪更清澈。这时的生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是生命的极致。禅门的修学悟道,或历千难而不得,或经诸师而不悟,却因某种特殊的因缘际会,刹那叩起了智慧之门,洞悉人生与宇宙的真谛。

在中国佛教中,禅宗之所以最具生机活力,呈现出蓬勃兴旺的态势,是因为它是一个能动的载体,兼之大师辈出的结果。从人皆有佛性,不假外求的理论出发,强调个体的主体性,遂有超佛越祖,乃至呵佛骂祖的极端形式;从借教悟宗道教外别传,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从文字禅到看话禅到默照禅到念佛禅,修禅的方式也不断丰富和发展。至于各家对学人的接引方式即门庭施舍上,亦有区别,大致来说,云门宗有“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的“云门三句”;法眼宗有“法眼六相”;临济宗有“四料筒、“四宾主”、“四照用”“三玄三要”;曹洞宗有“宝镜三昧”、“五位君臣”;沩仰宗有“三种生”、“九十七圆相”;黄龙派有“黄龙三关”;杨岐派有 “颂古”、“看话”等等。

 


{返回 禅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宗法脉
下一篇:浅谈马祖道一的禅法(佛修)
 周游烟水半天下,融贯南北弘禅道——赵州从谂化迹考(张子开)
 禅宗“五家七宗”的形成与传播(慧日)
 黄檗禅学命题中的般若实相思想(蒋九愚)
 禅与禅学广狭二义辨
 明影法师禅修开示
 解悟与证悟
 试论《坛经》的禅学思想(文贤)
 禅宗的主体精神(黄总舜)
 慧能的自由思想研究(陈洁)
 禅宗农业的形成与发展(王建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寻找机会[栏目:心灵对话]
 第五 无秽经[栏目:第一篇 根本五十经篇]
 一 出家经[栏目:经集 三 大品]
 潸然泪下 音容永驻(精神思想)——纪念妙老诞辰100周年纪念(释贤崇)[栏目:妙湛老和尚纪念文集]
 时代需要我们佛教大有作为(圣辉法师)[栏目: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六度与生死轮回[栏目:般若]
 开启智慧[栏目:消除烦恼的方法·智慧100]
 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南通钱居士[栏目:大音希声]
 晴天忘带伞[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天堂和地狱究竟在哪里?[栏目:济群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