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看中、印佛教区别
【汉地传统的论证】
『联灯会要』卷第四的记载是个典型——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说自己可以理解『华严经』上的讲「须弥藏芥子」,但理解不了「芥子纳须弥」是怎么回怎么回事。
智常禅师以头为比喻说李渤的头颅只要一粒椰子那么大,但被称能够装得下万卷书,两者是一个道理。
【印度传统的论证】
印度和藏地的论师一般论证「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的大致过程是——
1、依『俱舍论』等论典抉择「无分方极微」在「无分刹那」下生灭一体。而于外境的当下刹那以外的过去、未来皆不存在。
2、依『因明』等论典,抉择分析「无分方极微」在世俗谛的真实义的聚合粗大时,有否方分。
3、依『中论』『释量论』等经论,抉择「因为组成芥子之无方分极微」同于「因为组成须弥山之无方分极微」,因为聚合皆同,故在世俗谛义的真实角度,互相可以容纳。
【此例表现的汉印佛教的差异一斑】
1、汉地只把此句当成是一个比喻;印度是以事实而论的。
2、汉地论证时,一般不引经据典找依据;而印度的整个过程每一步,都会有大量的教证、理证、实证依据。
3、汉地论证时,只要讲通即是合理,至于符合不符合原意,不重要;印度要求在事实的角度上能够完全符合文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