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对年轻比丘尼的建议
 
{返回 祈竹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06

对年轻比丘尼的建议

1995年6月讲于福建崇福寺

衲比较少来汉地,没有想到在福建这个地方,汉传佛教这么兴旺,比丘尼们都很年青。衲真的很高兴能看到学习佛法的年青一辈人才辈出。

今天衲讲英语,由译者进行翻译,但是译者的汉语很有限,表达的也不好。年青一辈的法师们,修佛学的根底都很不错,因为大家都已懂得很深的道理了,我们就讲一些修行的小事,同时也因为译者的汉语程度不是很高,所以就讲一些小事,大家交流一下。

我们出家人,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是释迦牟尼的后人,是释迦牟尼的子孙。对于我们出家人而言,甚么都不懂也不要紧,最重要的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出家的生活应该是甚么样子、应该注意甚么、比丘应该怎样做、比丘尼应该怎样做,这是最起码、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们大家现在都没有办法见到本师释迦牟尼佛、见不到佛的庄严身相,可是我们有出家人的戒条,这个戒条和本师释迦牟尼佛本身是没有甚么区别的,我们持戒和见到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同样的意义。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佛法存在、有没有佛法在弘扬,该如何去定义?定义的标准不取决于有没有人讲经、在开示佛法,不是这样定义的。佛法在不在一个地方,在于比丘、比丘尼的戒是否存在、有没有被守持。没有的话,即使有人讲经开示,在佛教的定义上,这也不算一个有佛法弘扬的地方。所以,有没有佛法,就在于比丘、比丘尼的戒还在不在这里存在。

佛法到底是甚么一回事呢?简单来讲,本师也是发愿脱离生死六道轮回、救度所有的众生,结果衪成就了、达到了成佛的目的,衪成就了无上正觉。所以,佛法是甚么呢?就是本师向我们所做的示范。我们也是六道轮回的众生,但是我们还没有经过这样的修行,所以尚未达到这样的修为。如果哪一位也想达到与祂同样的成就,比如说从六道轮回中解脱,或有更深一层的大乘发心,要成就佛境、救度众生,那么你一步一步走过佛陀曾经走过的路,你也能成就。简单来讲,佛法就是这么一回事。

本师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说:「你们要成佛就必须马上出家,成为比丘、比丘尼!」,而是讲比丘戒、比丘尼戒、居士戒有甚么好处、对修行有甚么利益。对我们而言,接触了佛教,生信而发愿出家,这是最自然、最好的情况。可是,真正的出家是甚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心里面想着,六道轮回里面就是不断的生死、不断的轮回,我们不希望再经历这样的生死轮回,所以就希望从生死轮回里面解脱出来,就出家修行以求达到脱离生死轮回的目的。所以,出家就是这样的一回事。

然后,是我们的意念和在家时的意念不同了。我们的意念不同了,然后才去剃度、穿上出家人的衣服。从此,无论是外表和内心都发生了改变、都和在家的世俗人完全不同了。比丘、比丘尼受了多少条戒,每一条戒都讲了甚么,我们最好都能够背下来。特别是现在,我们叫作「末法时期」,在末法的情况下,我们出家人特别要注意这些戒条、要背诵戒条、常常关照自心:自己是不是符合这些戒条的要求,这是我们出家人最重要的事情。当心里发现不对,就应该马上忆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本师面前忏罪、净化自己的罪业,这是必须的。

在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出家人很多,男众有一个个修行精舍,女众也有一个个的修行精舍。佛教的长老,会到男众、女众住的地方去开示。顺便就讲一个故事:在以前有一个叫作「那烂陀」(Nalanda)的佛教大学,里面有很多的佛学大师。修行好的法师,会代表那烂陀寺去比丘尼的道场开示。有一次有一个比丘,他其实是一个修行很高的修行人,但他在那烂陀寺表现的很不像一个修行人。他整天都是吃饭、睡觉、上厕所。那烂陀寺有很多大师,很多人认为寺院的面子都给这位和尚丢光了,因为他每天只是吃喝、睡觉、上厕所,他既不像通达佛法,也不修习禅定,把那烂陀寺的面子都丢光了。通常那烂陀寺派往比丘尼道场开示佛法的,都是学问很好的方丈或大德去,方丈会派最有资格的长老去女众的道场开示。但是有一天,方丈故意对这位比丘要求:「明天就派你到比丘尼的道场去开示佛法。」当时那烂陀寺闲话很多,不只是在那烂陀寺有闲话,那些比丘尼也听说此僧是个只懂吃饭、睡觉、上茅厕无所事事的一个人,名气不是很好。方丈决定派寂天祖师去的消息传到比丘尼哪儿去了,比丘尼听到明天要派一个只会吃饭、睡觉、上茅厕的和尚来,就很不高兴,所以她们决定第二天要作弄一下这个和尚。她们决定做一个法座,很高很高,有一、两层楼那么高。僧人到了之后,发现法座很高,也没有梯子,他就以神通力观察了一下,知道这是在作弄他,于是就以神通力把手伸得很长,然后把法座压下来,他的人就坐上去了。接着他就开始开示大乘佛法,开示的就是后来被称为【入菩萨行论】的殊胜内容。他一直在开示,身体在法座上慢慢的飞起来,一直飞到空中,在场的普通出家人就听不到他的开示了,只有境界高的比丘尼、阿罗汉才能听到;在他升到很高的时候,天道的众生也听得到。大师后来没有回到法座上,而是飞到了其他地方去。听得到开示的听众,就把当时开示的内容记了下来。这就是【入菩萨行论】的来源。这位僧人在后世被称为「寂天菩萨」(Shantideva)。【入菩萨行论】现在已经有汉译本,在座的诸位可能也读过。

在大乘佛法里,发菩提心有两支传承,一支是弥勒菩萨传下来,另外一支是文殊菩萨传下来的。寂天祖师的传承是文殊菩萨这一支。一般来讲,修菩提心的人,根器钝的可以依弥勒菩萨这一支传承修习菩提心,而根器好的则依文殊菩萨这一支传承修习菩提心。这部论当时有这个因缘,所以对于比丘尼而言就有特别的意义。【入菩萨行论】既然已有了汉译本,其因缘也是祖师特别为女众说的开示,在座的女众应该好好学习。修菩提心的大乘人,无论是跟从文殊菩萨,还是弥勒菩萨,反正我们必须依靠其中一支来修行,但是我们修习菩提心以前,首先要发出离心。不是基于出离心的菩提心,不是真正的菩提心。这一点宗喀巴祖师在他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得比较详细,大家可以研究一下,不要只是去读诵,也要去修,要在心里想其意思。

修佛法,里面的意思不是容易理解的。首先我们应该去学习。那么,我们学习佛法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它的大纲、主题、枝干一定要知道,否则很难有成就。第一,我们要掌握主题,但混在一起看,则很难真正明白,想大彻大悟也很难。我们要把章节分清楚,学到某一部份,我们就要停下来思维。我们不论走到哪里,吃饭、睡觉、走路都要反复思维这个章节。

如果还要进一步去修,而不只是研究这个章节,在见到自己的师父时,这个题目,在道理上我们已经研究了一阵子,大概也明白了,此时师父会教导下一步怎样去修、应该怎样去想、如何一步一步去做。如果这样去做,研究和学习才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这样去做的话,我们的意念可以得到提升、向前、向上。

另外,我们出家人来讲,大家在同一个地方修行,各人的境界不同,我们是不知道的。现在男众修行的地方也好,女众修行的地方也好,都免不了接触在家人,这应与接触出家人时是两种不同的心态,要分清楚。

佛教的传统,在汉地比较少见的是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也不一定是丛林制度。有一种传统:出家人找一棵树,无论下雨也好,天气冷也好,天气热也好,其他甚么情况也好,都是以树为家,在树下修行,而不住寺院。还有一些,一般是男众,有另外一种传统:他们不住在寺院共修,也不住在树下独自修行,而是住在坟场、葬场,用死人的衣服染成袈裟,吃别人供给死人的祭祀食物。他们不离开坟场,一直就在坟场里观修生死无常。这种传统和在寺院共修不同,和现在的也不同,但有很大的利益。常常忆念生死无常,每天都看到这些,对修习佛法有很大的利益。这些修行人主要参的是苦谛。我们在家的时候,已经知道了很多苦而去出家。在看到生死无常的地方,每天不断提醒自己生死无常,不断提醒自己更加努力去修,才能脱离六道轮回。每天看到生死无常,就会一天比一天努力。对于生死无常,出家人不要轻视这一部份佛法,忆念生死无常的利益很大,如不忆念生死无常,无论做甚么都只会是在虚度人生。刚才讲到的前一种传统,就是住在树下,只是一个人住在树下,无论是春天还是秋天,都住在那里,一年四季都不走,以树为家,他们也是在参无常。春天树叶长出来,秋天树叶掉下来;早上太阳生起来,傍晚又落下去,晚上又有流星飞过夜空。他们观察自然界的无常来修佛法,住在树下的目的就是这样子。

衲为甚么要讲刚才的那两种传统呢?即使我们不是这样修行的人,不住在树下、坟场、葬场,而是住在寺院一起共修的出家人,也应知道生死无常。领悟、忆念生死无常,是对我们修行最重要的事。我们能不能想到生死无常?如果能的话,我们就是好的出家人,便与俗人不同;如果不能、没有这样的心态,就与在家人没甚么不同。为甚么这样说呢?如果我们不想到生死无常、没有领悟到生死无常,我们忆念的就是今世的苦啊、福报啊那些内容,这就与在家人没有甚么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以为是在修习佛法、在修禅定、在打坐,好像是很神圣的修行人,其实带来的利益很有限。不在忆念无常的基础上,其实带来的利益是很小的,我们就像在家人一样而已。在家人不也有时候打打坐、盘盘腿吗?在家的佛教徒,有这样的情况,即使生死无常这样重要的事情,他们自己没有怎样去想,除非重病了,才会去想:「我明天会不会死?」,但我们出家人不同,我们必须多想这方面的事。出家人必须每天去参、去领悟生死无常,哪怕我们只懂得一点点的佛法,或者只有一点点时间为众生、为佛法去做事,但单这一点点时间的意义就不同了,它的意义就很大了。我们在场的大部份人,也可能体验过在家的生活。出家人和在家人有甚么不同呢?在家人可能没有怎么去领悟生死无常、没有出离心,白天要辛苦养家,晚上睡觉也睡不好,睡上两、三个小时,所想的也是怎样维持家计、今天母亲怎样了、父亲发生了甚么事、女儿又怎样了......很多世俗上的忧虑。他们对佛法的修行,只是盘盘腿打坐,实际上有没有真正修行呢?我们大家都能看得出来,没有甚么大的作用。所以出家了来讲,就没有在家时候的烦恼。在家有很多麻烦,要修行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是我们已经出家,有了这么一个因缘。在家人要烦恼的很多事情,我们不需要去烦恼,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修行,珍惜这个机会。我们不只是自己修行而已,未来也可以利益到自己的家人。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无论是在家的或是出家的人,证得罗汉果位的很多。现在讲一个小故事:在佛经里面讲,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有一个叫作「萨卡玛」的女人,她是一个在家人,有两个小孩。小孩后来病得很重,再后来就死了,女人很伤心,就在那里哭,很忧心没有后代。没想到后来,因缘到了的时候,她就一个接一个地生,一共生了三十一个小孩。她的丈夫是朝廷里有地位、有势力的将军,但朝廷里还有其他官员,不是只有她丈夫一个。其他的官员在想:「他现在是朝廷里的红人,以后他的历代子孙都有可能是皇帝面前的红人,而且他又有这么多儿子,这样下去他的家族势力就会越来越大,到时候我们的子孙怎么办?」于是,他们就想着搞一些小动作,让这位有很多儿子的将军与皇帝不和,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势力。他们做了三十一把藏有刀子的马鞭,把这些马鞭送给将军的儿子当玩具。后来,有人去皇帝那里告发将军准备轼君,皇帝就派人去查,果然发现这三十一个小孩玩的马鞭里都藏有刀子,这些小孩便全部被处死了。皇帝把三十一个小孩的头砍下来,装在一个大布袋里,送到小孩的妈妈那里去,但孩子的妈妈一点都不痛苦,好像还显得很愉快。所以,就有人问她:「以前你有两个孩子死掉了,你很痛苦,这次死了这么多儿子,你为甚么却一点也不伤心呢?」原来,她在最初的两个小孩子死掉之后,就很伤心。但是因为小孩的死,她就去听佛陀的教法,而且因为小孩子的死,她观察到了生死无常,已经达到了阿罗汉的境界。世间上来看,她虽然连续生了三十一个儿子,表面上看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但她其实已经达到阿罗汉的境界了,只是其他人不知道而已。她说:「以前我不懂佛法,看到儿子死了就很伤心,后来听到佛陀的教法之后,现在对于前世种了甚么因、有甚么因缘果报,现在明白了。对于前因后果明白了,就没有甚么伤心的道理了!」在场的各位比丘尼也是女众,典故里的主角也是女的,她在家也可以证果,难道妳们就不可以吗?所以,大家如果好好修出离心,领悟生死无常,厌离这个生死轮回,生起出离心,然后学习空性的道理,体悟到空性的时候,就可以脱离六道,达到阿罗汉的成就。阿罗汉是小乘的证果。如果我们生出了出离心,而没有停止在这个阶段,而是进一步修菩提心,再加上空性正见,三者配合起来成就的时候,我们就不只能成就阿罗汉境界,还能成就至高无上的佛境,这就是大乘的证果。佛法里面有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无论男女,只要你有这三主要道,你就可以成佛。如果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没有空性正见,那么无论你是女众或是男众还是怎样,也都不会成佛。衲在这里说明这些道理,是要鼓励各位女众去修行。大家虽然是女身,也一样能证得无上的佛境。女众绝对不比男众难以成就,也不比男众难以成佛。有时候,我们听别人说,只有男众才能修得好,女众修行就很难,其实没有这么一回事,男女是一样的。

看到这里有很多比丘尼在修行,衲感到佛法很兴旺。看到这里的盛况,衲也很欣慰。希望大家好好修行。出家人在一起如法共修,不只是自己受益,一群人好好的去修,整个国家都会受到利益的。而且因为这个因缘,佛法会一直兴旺、一直被弘扬,这个利益也是很大的。

衲今天就讲这么多。希望大家多看佛经、佛论,好好地修,好好地学,然后常常想及生死无常,还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如果好好地去修,成佛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希望大家能记住衲讲的话,这是衲以一个老比丘的身份来讲的。我们大家都是出家人,以上是衲从作为出家人的经验认为,我们应该这样去修、去做。如果不是这样做,我们就跟在家的、世俗的人或者街上的凡夫俗子没有甚么不同,唯一分别只是我们的头发比他们少——他们有头发,我们没有头发而已。我们只会是表面不同,但心里相同。如果这样的话,出家也就没有甚么意义了。


{返回 祈竹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孝份无量》尽孝之道开示 佛法与孝道
下一篇:《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西藏僧人的学习过程
 《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关于空性的几种解误解
 《孝份无量》尽孝之道开示 报父母恩之方法
 《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附录:菩萨堕忏
 《福份无量》--积福之道开示 布施与福报
 《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藏传佛教修学次第
 《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正行开示
 《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西藏僧人的学习过程
 《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对年轻比丘尼的建议
 《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朝圣之意义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道次第之修持方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杂阿含》(卷八)~F 第204经(如实知见经)[栏目:界定法师]
 捷径之道光明大圆满法[栏目:阿松活佛·利乐心语]
 降服天魔 正等正觉[栏目:传喜法师]
 替人背黑锅的白隐禅师[栏目:般若禅·觉悟的快乐]
 印光大师说故事 39、三宝冥加 遇难呈祥[栏目:灵岩故事]
 The Power of Good Will[栏目:Ajahn Lee Dhammadharo]
 为什么有人信佛持斋多年,到头来却连家财都被倒闭...不健康...儿女却不孝顺...[栏目:问星云大师]
 楞严八十分义 七大性分第三十一[栏目:乘一法师]
 四八○ 阿吉提婆罗门本生谭[栏目:第十三篇]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七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