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般若」 :
寅六学习般若:
「学习般若」分四:(一)般若的本质。(二)如何着手修习般若。(三)般若的分别。(四)修习般若的方法。(五)总结。
卯一般若的本质:
一般而言,「般若」(智慧)的性质是指能彻底思择所观境的实相(藏:sdod lugs。亦即彻底辨识对象的本性gnaslugs),然而,这里所说的「般若」是指通达「五明处」等的智慧。(五明处,梵:panca-vidya-sthanani。藏: rig pa’i gnasnga bo。指五种学间,是古印度对学术范畴的分头方法。此即:1.声明,梵:abda-vidya。藏:sgra,即是语言文法之学。2. 工巧明,梵:silpakarma-vidya。藏:bzo,即建筑、绘画等工艺学问。3.医方明,梵:cikitsa-vidya.藏:gso pa,即是医学。4. 因明,梵:hetu-vidya。藏:gtan tshig,即是逻辑论理之学。5.内明,梵:adhyatrna-vidya,藏:nang don,即是宗教心性之学。)《菩萨地》说:
应知,菩萨的智慧就是能透彻观察「能趣入」或「已趣入」的一切所知法,并集中对向五种明处而运作。五种明处便是:内明、因明、医方明、声明、工巧明。
文中所说「能趣入」的智慧是指未登菩萨地之前的智慧。「已趣入」的智慧是指登地后的智慧。
卯二如何着手修习般若:
应思维生起智慧的功德和未生起的过失。具有「通达无我实相智慧」的功德与及缺乏这种智慧的过失,将会在「毗钵舍那」一节详细说明,现在先简略说明其余的功德和过失。
先说明智慧的功德。智慧是所有一切现世功德和后世功德的根源。怙主龙树于《智慧一百论颂》(梵:Prajna-sataka- nama-prakarana)说:
智慧是一切可见与不可见功德的根本,要获得这两种功德便要拥有智慧。「明」(智慧)是所求事及解脱的根源,所以应先恭敬拥戴大佛母。(诸佛皆从般若智慧所生,故尊称为佛母或薄伽梵母)
对于布施等其余五种波罗密多而言,般若智慧的作用就好像这五者的眼目。《圣般若波罗密多摄颂》说:
当其余波罗密多被智慧摄持时,它们便获得自己眼睛和名称。除非画师已把画像的眼睛绘好,否则没有眼睛的画像是不能获得酬劳的。
其它功德也要具有智慧的道理,可以这个譬喻说明:用上等纯金铸造的庄严饰物虽然优越,但是若镶上名贵的宝石作为点缀,就更令人叹为观止。同样,「布施」至「静虑」等五种波罗密多纯金严饰,若有能分辨是非正邪的智慧宝石点缀,便会更加名贵华丽,因为「智慧」能令「布施」等五种波罗密多变得更清净。正如「意识」(梵:Manovijnana。藏:yid kyi rnam shes)能分辨(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的对象(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的福德和过患,令我们能够作出取舍。所以,吉祥圣勇(于《摄波罗密多论》)说:
布施等各种福德若有智慧作主,便会更为殊胜有力。就像镶上珍宝的黄金严饰便会更为璀璨亮丽。智慧于每一者的增广善法能力,就如五根是借助意(识)的力量而明确显现出各自对象。
同样,「信根」等其它各种(善)根也是以智能为主要,若有智慧作主,便能妥善了知布施和净信等善法的功德及悭吝等的过失,这样便能善巧断除烦恼,增长功德。《摄波罗密多论》:
正如心意是五根的首领,智慧亦是「信」等各种善根的首领。有智慧作主便能明了过失和功德,这样便能精进断除烦恼的方法。
菩萨是依靠「智慧」来清净「布施」等其余五种波罗密多。因为他们的智慧能令实相显现(现证真实空性),所以当他们把身上的肉施舍给来求者时,就像从药树割取药材一样,不会被我慢或畏缩等念头影响。菩萨以这种能洞见生死轮回和寂灭涅槃两种毛病的智慧,所以能为利他而修持清净戒律,从而成就持戒。菩萨凭智慧而明了安忍的功德和不安忍的过失,遂能调伏自心,不会被痛苦和别人的恶见压伏。菩萨凭智慧而彻底认识一切应精进的事情,故能精勤修道,进步神速。还有,菩萨凭着依仗正理的智慧,所以能成就「住真实义静虑」(与空性想应的静虑)的殊胜喜乐。《摄波罗密多论》说:
菩萨的慧眼若已开放,在施舍身肉时就会像采割药草一样,没有高下的分别。
同论又说:
有意力的人不会为自利而修习持戒。他们能看见三有牢狱的过患,发愿度脱世间,不会为了世间的利益而持戒。
又说:
有智慧的人由于具有安忍功德,所以不会遭受怨敌的损害。就像最极驯服的大象能胜任各种不同的工作。单凭勤力只会落得筋疲力竭的收场,有智慧协助才能成就极大利益。
又说:
信奉能导人走入歧途的邪论的恶人,已被所积集的厚重罪过污染,又怎能成就静虑殊妙喜乐?
有智慧的人能令两种看似互相矛盾的功德并行不悖。即使菩萨成为统御四大部洲的转轮王,由于获得智慧贤臣的匡扶,所以不会跟随欲尘打滚。同样,菩萨虽然拥有强盛的慈心,看见有情众生极为可爱,但是却不会混杂些微贪欲。虽然他们具有猛厉持久的大悲心,不忍有情众生受苦,但却不会被忧伤懈怠压伏而失去修善的热诚。菩萨虽然具足喜无量心,但是心意对于所专注的事情毫无散乱动摇。他们虽然时刻具足大平等舍,但是即使一刻也不会舍弃一切有情的利益。这些功德皆是由智慧而达成,因为智慧能去除令这些功德势力均衡的障碍。《摄波罗密多论》说:
菩萨纵然拥有王位,其根(所见之)境犹如天界的事物,但是他们绝不会迷失本性,因为他们拥有智慧贤臣的助力。虽然他们的慈心绝不舍弃利他,但是却能尽离贪欲垢染。虽然他们的悲心难忍别人受苦,但是绝不会因为难堪忧伤而懈怠沮丧。他们虽然具足殊胜的欢喜,但是于实义绝不驰散动摇。他们虽然具有大平等舍,但却不会舍弃饶益有情。大智慧能把这些功德的违品完全断除,令它们变得更殊妙。
(敬母阿阇黎于)《赞应赞》亦说:
既不可舍弃法性(藏:jiltaba),亦要顺应世俗(藏:kun rdzob)。
意指,我们既不可舍弃「执为实有相的事情,即使一丝一毫也没有」的法性定解,亦要与「由种种内、外因缘各别产生果报」的世俗定解符顺不悖。别人认为水火互不相容的事情,有智慧的人却能兼容并蓄,全无矛盾。《赞应赞》说:
佛语对于开许或遮禁的事情,有决定亦有不决定。但是,二说并无冲突。
大乘、小乘及显经、密续所开许及所遮禁的事情,是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对于一位整体从事这些修持,但却缺乏慧力求取无量经论本旨的补特迦罗来说,虽然会认为它们是互相矛盾,但是智者凭着智慧则能明白它们并无冲突。
各种对「二谛」的说法与经论之间于开许遮禁的种种异说(指同一种事情,依某些经论的说法是要禁止,但另一些经论则说可以允许)可说多不胜数,在愚者看来会觉得矛盾重重,但在智者看来却是毫无矛盾。赞文说智慧能明辨经论的本旨意趣毫无矛盾,这是对智慧功德的无比称赞。总之,一切功德皆从智慧出生。《摄波罗密多论》说:
世间的圆满盛事皆是由慧所生,就像宠爱儿子的慈母,真的太奇妙了!善逝的十力,无上威神力,一切无与伦比的殊胜事业,与及一切善资粮聚,皆是依智慧之因产生。一切世间的技艺和最胜宝藏,各种像眼目一样的神圣学问,救护,觉慧及密咒等,各种建立正法的不同理据,项目众多的解脱门。佛于大力所显示的各种利益世间方式,皆是从智慧的力量产生。
以下是说明缺乏智慧的过失。没有智慧,布施和其余各种波罗密多就像没有眼睛一样。《圣般若波罗密多摄颂》说:
没有向导引领,无数不识路途的盲者又如何能够进入城邑之中?若没有般若智慧,五种波罗密多便会像盲目一般,没有向导便不能达证菩提。
因此,布施及其余各种波罗密多就不能清净,更不会获得正见。《摄波罗密多论》说:
假如求证究竟果位的人缺乏智慧,他们的布施便不能令自身清净。
佛陀曾说:「为利他而布施才是最殊胜的布施,其它布施只能令自己的财富增加。」
又说:
缺乏能照破黑暗的智慧光明,持戒就不能清净。由于缺乏智慧,持戒通常会被谬解烦恼污染。
又说:
假如我们的心被颠倒邪慧混乱,便不会相信安忍的功德,不爱衡量功德过失。于是我们便会变成一个著名的昏君。
又说:
智者对智慧推崇备至,没有任何事情能像智慧这样深邃微妙。没有智慧便不能把心灵之道修正,令其不受贪欲过染蒙蔽。
又说:
不精进修习智慧,我们的见解便不会清净。
文中的「著名的昏君」是指如同一个无能昏君,在扬名之后便会衰亡。
在智慧的大光明未能显露之前,便不能驱途愚痴暗冥,智光一旦显露,即能照破暗冥。所以,我们必须竭尽己能,努力令智慧生起。《摄波罗密多论》说:
就像旭日大发光明一般,发放巨大的智慧光明力量,把藏于众生心中的黑暗彻底破除,只能让它留下名字。
又说:
所以必须尽己所能,努力修习能引生这种智慧的方便法门。
什么是愚痴的「因」呢?这就是亲近恶友,懈怠懒惰,睡眠过度,不喜观察思择,不乐方广法,起「增上慢」未知谓知,重大邪见,畏缩气馁认为自己没法办到,又或不爱亲近饱学智者。《摄波罗密多论》说:
懈怠、懒惰、亲近恶友、被睡眠影响、不爱观择、不信能仁的殊胜智慧,受邪慢(无德而自夸有德)影响不愿请问,不相信及不亲近博学智者,妄自菲薄耽着自身,邪见妄想分别的剧毒。这些便是愚痴的「因」。
《摄波罗密多论》说:
应恭敬侍奉那些堪作信赖的上师,由多闻来求取智慧。
意指应亲近博学之士,随自己的能力追求多闻,否则便不能生起「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这样便不能知道自己应该修习什么法门。若能多闻,便可以透过思维所听闻的法义而引生「思所成慧」,从而即能获得广大的「修所成慧」。正如吉祥圣勇(于《摄波罗密多论》)所说:
寡闻就像盲人,不懂待怎样修习。不多闻又有什么东西可供思考?所以应该努力追求多闻,从多闻之因而发起思维修习,以此证得广大智慧。
至尊弥勒(于《无上相续论》)亦说:
种种(能、所、事)三轮的分别即名为「所知障」。悭吝等分别则名为「烦恼障」。只有智慧才是断除这两种障碍的因,所以智慧是最殊胜。多闻是智慧的基础,所以多闻是最殊胜。
《集学论》亦说:
要有耐性地追求多闻。然后应居于山林之中,精勤修习「等至」。
(等至,梵:samapatti。藏: mnyam bzhag。意译等至、正受、正定现前。意指远离沉掉,身心达至平等安和之境,是「三摩地」或「等持」的进境。据《俱舍论》所说,四静虑、及四无色定为根本八等至,其中四静虑及下三无色定等七者,各有味等至、净等至、无漏等至三种,而有顶地仅有味等至与净等至。《大毗婆沙论》说「三摩钵底」与「三摩地」的差别是在于三摩地是以一物为体,三摩钵底以五蕴为体。又有说等持是一刹那,等至则相续。又有说等持即是等至,但等至不是等持,如无想等至、灭尽等至即属之。亦有说等持非是等至,如不定心相应等持即属之。《俱舍论光记》说三摩地通于定、散二位及善、恶、无记等三性,唯有心平等,持心趣向于境,故称等持。三摩钵底则通于有心与无心二定,唯在定位而不通于散位。亦有说三摩钵底是禅定的别名。)
(寂天论师于)《集学论自疏》(梵:Siksa-samuccaya-karika)说:
不安忍的话,便会产生厌烦从而不能忍耐,这样勤求多闻等修持便会退失。不多闻就不懂得静虑或净除烦恼的方法。所以切莫厌弃追求多闻。
《那罗延请问圣大幻化胜军陀罗尼经》(梵: Narayana-pari prc cha-arya-mahamaya-vijaya-vahini-dharani):
善男子,若能多闻便能引生智慧。若有智慧便能灭除烦恼。若无烦恼,魔众便不会有机可乘。
由教与理可确立这种的见解:希望如理修持正法的人,必须于无垢的经论广求多闻,这是引生圣道命根,亦即『择法智慧」(穷究诸法的智慧)的无上胜因。无论如何,认为求取智慧不必多闻的想法,纯粹出于在修持时未能确定必须以观慧进行观察修习,与及颠倒错解不须观察修习的过失所导致。所以自爱的行者必须像丢弃毒物一样,把这种颠倒错解舍弃。大瑜伽士说:
觉窝巴(藏:Jo bo pa),希求达成一切种智的人,若不研读量如牦牛背负的经典(譬喻数量极多),反而把一手掌多的经书卖弄炫耀,又或秘而自珍。必定一无所得。(指一些井蛙之辈,只懂得一、两部经典便到处夸耀,又或以无上秘法自居。)
朴穹瓦把经典翻开在枕前,便这样说:
我们必须学习一切教典,即使没有机会学习也要发愿学习。若对教法全无认识又怎能修法?
慬哦瓦的弟子送了博朵瓦一段路程后,博朵瓦对他们连说三次:「你们真是快活得很啊!」然后便说:
你们能依止我这位像遍覆大地一样的善知识(指慬哦瓦),既不必研读原典注释或在相关段落加上标记,亦不必勤劳作务。也许由于你们不懂得因果,才会乐于以密法成办事业而自足?
霞惹瓦说:
在成佛之前,我们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成佛之日才能圆满。
迦玛巴说:
若说:「实修教法又何须求知。」其人可谓自甘堕落。这是我们这些孤陋寡闻的人容易犯上的过失。又有人说:「我们能努力实修就不用求知。」这种说法实在非常危险。若我们真的能努力实修正法,就更加须要求知,由于在短暂的一生是不能达成这种事情的,所以必须清楚知道:「要生生不失暇满人身才能继续求多闻。」有人以为只有说法者才要多闻,修行者则非必要。不过,说法者若不多闻只会犯上这种过失,但是,修行者为免偏离正道就一定要多闻。
所以,我们必须确定「智慧」及智慧的「因」-多闻,对于正确的修持是不可或缺。但是,除非我们在修持的时候能够肯定「观察修」的必要性,否则就极难获得这种定解。
即使一些自称博通三藏的法师,往往亦会认为多闻只是实修的预备前行,又或像山谷背靠群山一样,只是作为佐证之用,而非真正的教授。于是便声称必须实修才能快速成就佛果,要利益佛教则应多闻。这种把自身修证与利益佛教孤分的言论,实属自相矛盾的胡说。须知正法只有两种,一者是「教正法」,另一者是「证正法」。「教正法」是令我们知道修持的轨则,而「证正法」是在明了修持轨则之后付诸实行。所以,能不错谬地修持便是住持圣教的最佳方法,但是,能正确无谬住持「证正法」又必须依仗对「教正法」的无谬了解。
因此,在修持的时候切勿忘记我们所曾听闻的教法,因为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多种教法,到了要修持的时候便要实修这些教法的实义。即使我们初时未能明了正法亦不可畏怯,应按照自己的慧力勤求多闻,要量力而为,不必在乎多寡。
切勿把闻法和修法视作互不相干的事情,我们当初所闻思的事情正就是我们要修习的事情。初学的菩萨定须依循一种道相圆满,不偏于一边的道轨。假如慧力微弱,那就只须要依照这种先闻后修的次序来自我调练。慧力广大又或初时微弱后经调练而增广者,则应把自己所知的道次第逐步扩展,令其能与一切清净无垢的经论结合修习,除此以外,实无须对其它东西求取多闻。
所以,凡属圆满正确的教授,即使简略亦能含摄经续及大小各乘道轨的一切扼要,只要详细开示,即能贯通一切教法。在我们未能获得这种教授之前,仍有可能会喜爱某种片面的修持,但这样便不能对圣教的全体修行扼要取得定解。因此,我们必须亲近良师益友,建立清净持戒的基础,屡屡听闻教授,进行每日四座修习,保任修习所缘及其行相,至诚启请上师本尊,以多种方式积资净障。若我们能努力修习一切能入之因,内心的功德便会稳定增长,这样便会生起深刻的定解。正如先觉大德所说:
首先要令所听闻的一切教法完全显现于心中,必须屡屡思维,衡量审察。假如因为修习一念专住而让自已忘失教法,便会一无所成。上等的修行者便是上等的法师,中等的修行者就是中等的法师,对教法的认识必须与修习相称,这样两者便会同时迈向更高上的阶位。
只要我们能从这种思维取得坚固定解,那即使恶友大谈「一切善念恶念皆是妄想分别,必须舍弃」,我们亦会无动于衷,因为我们知道在圣教之中并没有这种说法,善知识们决不会认同这种观点。相反,若我们是个信心薄弱,没有智慧的人,便会像水向低流一般,人云亦云,见人笑便想笑,见人哭便想哭,不论人家说什么也信以为真。
卯三般若的分别:
「般若的分别」分三:(一)通达胜义的般若智慧。(二)通达世俗的般若智慧。(三)通达饶益有情的般若智慧。
辰一通达胜义的般若智慧:
通达胜义的智慧便是透过概念或亲证而认知无我实性。
辰二通达世俗的般若智慧:
通达世俗的智慧就是精通五明的智慧。《大乘经庄严论》说:
若不努力学习五种明处,即使圣者亦不能达证一切种智。所以,为了调伏别人,护念他人,与及要通晓一切事情,就必须勤学五明处。
论意是说,求学五种明处是各有其不同的效能:为了调伏那些不信圣教的人,所以应该求学「声明」和「因明」。为了利益已相信圣教的人,便要求学「工巧明」和「医方明」。为了令自己遍知一切,便要求学「内明」。但是,若我们要达成佛果就必须求学所有明处,所以不必理会它们的分别。
辰三通达饶益有情的般若智慧:
通达饶益有情的智慧是指通晓能成办有情现世后世利益的方法。
卯四修习般若的方法:
在我们生起三种智慧的时候,便要与「六殊胜」和「六波罗密多」结合修习。当自己安住般若智慧后,再把别人安置于般若智慧,就是「智慧施」。其余各种波罗密多,如前例知。
卯五总结:
若我们没有菩提心,即使具有现证空性的智慧也不会成为菩萨行,所以必须令菩萨行的基础-菩提心坚固增长。然后,即应发愿修学地上菩萨的般若智慧,从这一刻开始,必须努力引生三种般若智慧,因为它们是能圆满无上殊妙智慧资粮的方便法门,所以必须追求多闻。否则便会被毁犯根本学处的罪过所污染,在未来生中也不会乐于追求博学多闻,于是便不能学习各种菩萨学处。相反,若我们在今生能努力修学引发智慧的方便法门,便能遮止不学六波罗密多的堕罪。在未来生之中,亦会像《妙臂请问经》所说一般,能够轻易圆满「般若波罗密多」。
在经续二道的栋梁,亦即六种法罗密多当中,修习静虑的次第,在今时今日尚有少量存在,但是,其余五种波罗密多的修习次第均已失传。所以,我(宗喀巴大士)必须略说明它们的摄要修法与及引生定解的方法。各大经论所说的缘「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智慧的修习「胜观」次第,与及修习「静虑」的「寂止」次第,将会在下文详细解释。
所有一切菩萨皆是依仗六波罗密多而达成佛果。《菩萨地》在各别解说六种波罗密多之后,亦郑重强调它们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六波罗密多是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的菩萨皆应履行的道轨,因为这六者是一切善法的大海,是修持扼要的无上大嗢陀南。正如《菩萨地》所说:
这六种菩萨用以求证无上正等正觉的波罗密多,被称为白法大海或白法大河。布施等波罗密多是一切有情所有圆满盛事的稀有胜因。所以,没有任何东西能与六波罗密多所成就的无量福慧资粮及无上正等菩提果位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