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学毗钵舍那法 由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返回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77

「由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辰四由修习而获得毗钵舍那的标准:

当你们这样以观慧观察进行修习时,在生起前文所说的「轻安」之前,即名为「随顺毗钵舍那」,生起「轻安」之后才是「真实毗钵舍那」。至于「轻安」的性质及引生「轻安」的方法在前文已经解释。又由先前证得而延续未失的「奢摩他」亦能引生「轻安」,所以「毗钵舍那」并非只有「轻安」就足够。为什么呢?因为在修习观察时若能由(观察)本身的力量引生「轻安」才能称为「毗钵舍那」。就这一点而言,观缘「尽所有性」或「如所有性」的「毗钵舍那」均是相同的。正如《解深密经》所说:

世尊,假如菩萨在获得身心轻安之前,向内作意思维所已了知的一切诸法三摩地所行影像,这种「作意」应如何称呼?

弥勒,这并不是「毗钵舍那」,而是「随顺毗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论》亦说:

所以,毗钵舍那是依靠获得身心轻安而成就。当你们对已思维其意义的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胜解观察时,若未生起身心轻安,这种作意即名为「随顺毗钵舍那作意」。当生起轻安之后,这种作意即名为「毗钵舍那」。

意指修习缘「尽所有性」的奢摩他、毗钵舍那或双运与修习观缘「如所有性」的奢摩他、毗钵舍那或双运悉皆相间。若观察本身能引生轻安,那亦能引生「专注一趣」,所以,已成就「奢摩他」的功德就是由观察思择本身亦能引生这种「专注一趣」(奢摩他)。同样,对于已完善成就「奢摩他」的人而言,即使观察修亦能帮助「奢摩他」,所以切莫以为凡是进行思择观察修便会有损「住分」。

只有对二无我见的任何一者获得清净无谬的了解并对它进行修习,才能成为缘「如所有性」合修安住和观察的毗钵舍那,这种才是能区别「真实毗钵舍那」的标准,其余一切方法皆不能区分。

不能用作区分的事情是指什么?修习任何所缘境也可以令粗品二取显现停灭,令心处于犹如无染净空,具有明显、了别、澄净(即是明分、了分、澄分)的心境。心就如没有风吹的灯烛一样稳定持久。在意识所显现的外境和内境犹如虹霓轻烟,而且这种情况还会持续显现,但是,当行者作意专注于任何在意识显现的境相时,它们却连些微的作意亦经受不起,于是行者的「奢摩他」便会恢复。

虽然色、声等粗显的外境先会显现,但当行者熟习这种修习后,先前获得的各种认识和觉受便会逐渐脱离。若行者令心专注于色、声等外境之上,它们便没法经受些微的作意而隐没,虽然会有这些觉受出现,但这并不是获得通达远离二边的真实正见,这种模糊不清的显境亦绝不能视为通达中观所说的「如幻」意义。因为即使行者内心并未趣向正见,但是只要长时修习「住分」亦会有这类事情显现。正如前文所说,「如幻」的意义必须依仗两种因素才能现起:

(1)决定诸法无自性的「理智」定解。

(2)「名言量」不能否定显现成立。

「色」等事物于意识之前现出像虹霓般的通透轻薄相,只是「无质碍触事」和「虽无质碍而有明显」两者的结合。由于这种决定连些微无自性的定解也没有,所以不可把它视为「如幻显现」,因为这种把「质碍触」称为「自性」的做法是把「自性」和「质碍触」这两种所破境视作相同。否则,若认为中观所说的「如幻」(藏: sgyu ma lta bu )及「虚妄」(藏: brdzun pa)便是这样的一回事,那么,以虹霓和轻烟为差别事(藏: khyad gzhi)时应不会生起「有自性」的想法,因为按照这种做法而言,对「差别事」生起的定解即是定解它们无自性而有显现。还有,若以「质碍触事」作为「差别事」时,这种做法便不能引生「质碍触事无自性」的定解,因为按照这种做法而言,对「差别事」生起的定解即是妄执「有自性」。所以,当「色」等事物这样显现时,并不是「如幻显现」的意义,因为它完全不能把妄执这种通透轻薄相便是这些「境」的真实本性的意义破除。正如前文所说:「如幻显现」是在先前已得清净正见而未忘失的人身上出现的事情。(宗喀巴大士在文中是反对有人以「时轮续」的说法来解释中观派所说「如幻显现」。)

在善知识阿兰若师傅出的各种道次第之中(阿兰若师又作贡巴瓦。全名贡巴瓦旺促坚赞,藏: dGon pa ba dbang phyug rgyalmtshan。阿底峡尊者传出的迦当派教法,在仲敦巴大士之后分成三支: 1 博朵瓦的「教典派」藏: gzhung pa ba、2 懂峨瓦的「教授派」藏: man ngag ba、3 贡巴瓦的「道次第派」藏: lam rimba。这三支传承最后又传至宗喀巴大士手中。「道次第派」所依止的论典是称为「圣教次第」,藏: bstan rim。宗喀巴大士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便是以这类开示道次第的论典为基础。见《广论》英译注),对于引生空性正解的方法曾这样的描述:首先应修习「补特迦罗无我」(人无我),然后再修习「法无我」的意义,并要任持正念、正知。假如一座的时间太长,难以任持正念,便会时而沉没时而掉举,这样所得的利益便会微不足道。所以应于上午、下午、初夜(黄昏)、后夜(黎明)四座之中分别修习四座,亦即是于一昼夜之间修习十六座。若认为所修境已变得清晰明显又或获得某些觉受便要停止。在按照这种方式修习时,假如自觉没有修习很长时间,但在查看时间时却发现昼夜急速流逝,这就是表示已能摄心于所修境之上。相反,假如自以为修了很长时间,但是在查看时间时却有度日如年的之感,就表示心未摄于所修境之上。若能摄心于所修境之上,内心的烦恼便会减弱,而且会以为自己此后再也不必睡眠。当行者每座修习能长达一昼夜时,他的三摩地便会生起四种征相:

(1)无分别—在住定时不会感觉有出入息(呼吸活动),而且息(一呼一吸为一息)和思维会变得非常微细。

(2)明了—像秋季正午的天空一般明朗。

(3)澄净—像在日光之下,把清水注入洁净的杯子一般清澈澄净。

(4)微细—处于前三种征相之中,能了了分明看见细如发尖的事情。

虽然这是生起「无分别智」的随顺,但是相比于真实的「无分别智」,它的性质仍属有分别,因此称为「颠倒」。《辨中边论》说:

随顺即是颠倒。

依照《辨中边论》所说,在异生凡夫的空性修习之中,即使最善妙者仍是随顺颠倒。

虽然在修习前文所说的无谬正见时并未生起其它征相,但是亦能称为修习无我意义,相反,假如不能修习无谬抉择正见的意义,即使已生起四种征相仍不能视为修习了义。所以,应依上文所说以确定是否修习「如所有性」的意义。修习「如所有性」后,诸法犹如幻现的道理,应从上文所说而得知。


{返回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学双运法
下一篇: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学毗钵舍那法 修习毗钵舍那之法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修习止观之利益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学双运法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显示此二摄一切定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止观自性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共中士道 思维苦谛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上士道 学习持戒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册 别学后二波罗密多: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序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道前基础 讲说轨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册 道前基础 修习轨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 5[栏目:东宝·仲巴仁波切]
 桶底脱落踏破虚空[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我们的责任[栏目:文珠法师]
 佛依众生的药师佛法门(吴润江上师)[栏目:药师佛·文集]
 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四节、如何去除潜伏性烦恼[栏目:您认识佛教吗]
 学佛一家人[栏目:圆满人生·佛子心语]
 牛之死[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救命饮食 序言 目录[栏目: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救命饮食]
 二见五祖心的沟通[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六度精神(释一睛)[栏目:六度万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