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返回 昂旺朗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93
卷之十七
戌三、依此显示补特伽罗如幻分二 亥一、明如幻义 亥二、依何方便显现如幻。
亥一、明如幻义分二 乾一、如幻正义 乾二、如幻似义。
乾一、如幻正义
  「三摩地王经云:『犹如阳□寻香城,及如幻事并如梦,串习行相自性空,当
知一切法如是。』般若经亦说,从色乃至一切种智,一切法皆如幻如梦等。彼所说
如幻有二义:一、胜义谛如幻,谓但可言有而非实有。二、现相如幻,谓体性虽空
而显现可见。今即后者,此中要具二义,谓要显现及如现而空。非如兔角与石女儿
,全无所现,若现而不空,亦不能见为现相如幻也,以是当知诸法如幻之理,喻如
幻师所变幻事,虽本无象马等体,然现为象马,实不可遮。补特伽罗等法上,虽本
无自性,然现为有自性,亦不可遮。如是所现天人等,即立为补特伽罗,所现色声
等,即立为法。故补特伽罗与法,虽无少许自性,然造业受果等,与见色闻声等,
一切缘起作用,皆得成立也。由一切作用皆成立故,非断灭空,由诸法本来如是空
故,亦非由心计度为空。由一切所知境皆如是故,亦非少分空。故修此空始能对治
一切实执也。又此深义,非任何心皆不能缘。以正见既可抉择,修真理之道,亦能
~P 1120
修习。故亦非修道时不可修、不可了、不可证之空也。
  问:若了知影像等如现而空,即是了达彼等无自性者,异生既已现证无性,应
成圣者,若非达无性,则彼如何能作无自性之喻耶。曰:如四百论云:「说一法见
者,即一切见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通达一法空性之见者,即能通达一
切法之空性。又通达影像空无形质,于执影像有自性之实执境,全不防害。倘既未
破实执之境,亦必不能通达影像无自性之空性。故非彼心即通达影像之真理。以是
当知,通达幻事空无象马,及梦境等空无所见之物,皆非已得通达如幻如梦之中观
正见。然取彼等为喻者,是因彼等无自性,较色声等法容易通达。谓若境实有,则
离真理外不可现为余相。由明彼二相违,即能成立彼等皆自性空也。要先通达世间
共知虚妄之喻为无自性,而后方通达世间未知虚妄之法,亦无自性。此二必有先后
次第。故前论意非说通达一法之空性,即亲通达余一切法之空性。是说用心进观余
法是否实有,皆能通达也。以是当知,梦中了知是梦,通达彼中男女等相空,与现
观庄严论『梦亦于诸法,观之如梦等。』说于梦中通达诸法如梦,义亦不同也。又
由修定之力,觉定中所见瓶衣等相,如现而空,与通达瓶衣等如幻如梦都无自性,
~P 1121
亦不相同。故于了义经论所说如幻如梦之不共道理,尤当善学。如是不善名言之儿
童,执镜中影像为形质,与不解幻术之观众,执幻相为象马,梦中不知是梦,执梦
中山林房舍等实有其事者相同。已善名言之老人,与幻术师及梦中了知是梦者,不
执彼相实有其事,亦复相同。然彼二者,皆非已得真实义之正见也。」
  三摩地王经云:「犹如阳□寻香城,及如幻事并如梦,串习行相自性空,当知
一切法如是。」般若经亦说:「从色乃至一切种智,一切法皆如幻如梦等。」般若
经谓依于菩提心而摄持通达空性之智慧度,依此智度,能生佛果,故称佛母。如幻
有二义:(一)胜义谛如幻。谓但可言有而非实有,即其本体无一毫自性成立。虽
能以现量通达,寻其实义,无一尘自性可得,故说如幻。(二)现相如幻。谓体性
虽空而显现可见。一切法从无始来,即无尘许自性,本来是空,然有不能遮止之世
俗名言量显现,亦如幻师所幻之幻象马。所谓空者,即空其幻象马上之真象马执耳
。此空之义,如在旷野不见房屋,称曰空野之空。于幻象空去实象马之一分,故曰
本空。然幻象马显现之形像,吾人得见,此不能遮,亦不必遮,此种世俗显现,不
~P 1122
算颠倒。如于无实有而见为实有,即是颠倒,因不了知其为本空而显现为有之幻有
故。其具本空之一分,及显现为有之一分,合而谓之曰如幻。二谛如幻之理,非是
各异,乃可通融,今之所谈,乃仅就世俗名言中显现而成之一分而言,藏文「●壮
住八」,谓仅就其显现,内心即知其为有,此亦与唯分别安立之义相似。至若龟毛
兔角,本无所现而心中或现,如病眼见山木行动等,即此仅现亦毕竟无。本宗所谓
显现,须如其所现,具有仕用,非如绳蛇之错觉。如是,双具世俗名言量有及自性
本空二义,方称如幻。因龟毛兔角虽具有自性本空之义,然不具世俗名言量有之义
,仅具颠倒见为有,故不具如幻义。兔角无自性之义,甚易了解,然仅属法无我粗
分,非是如幻空性。佛一切智中,于一切法如其所现,有即为有,空即为空,绝不
颠倒。故显现不能如现而空,乃胜义谛,此佛境界。其显现能如现而空,乃世俗谛
。但恒人所见,则虽有显现而又同时执实,此执实与显现和杂。佛虽有世俗显现,
而无执实和杂,纯为真实显现,故能成诸义。下至地狱有情,上至十地菩萨,心中
显现均有实执在内,均与佛世俗量不同。佛现量所见皆不颠倒。现量所见为有,即
当如其所有,不能空之为无。世俗量所显现,不能如其所显现而成,反显为空,因
~P 1123
世俗所显是实有故。以上所说,乃就世俗谛而言。须具世俗量显现,同时以理智量
知自性本空,具此二分,方能心中现起如幻之义。兔角石女儿不具世俗量显现,纵
许内心颠倒显现,然其毕竟无,亦与当体以理智知其自性本空之义不合。故不能现
起如幻之义。证空性之前,其空性比量智,于无自性之理了解较深,力量较强,而
于显现之义,其通达力量较弱,所见皆为空无之境,不能现起如幻之义。须回心住
念于补特伽罗及色声等世俗名言之境,此时心中所见色等正是如幻,且能知其无有
谛实。凡夫于所显现同时生起谛实之执,不能现起如幻义。而通达如幻义又绝不可
少。如阿罗汉,在空性定中正修习智慧资粮,于后得智中所见一切皆作如幻观,以
修习福智资粮。此二资粮具备,方得胜果。即世俗凡夫,如能略知如幻义,亦可少
受欺骗。知诸法如幻,即能遮止执实之心,于贪镇诸惑及诸业行,皆得不起。成佛
事业,亦无不由知如幻义而得。菩萨为利有情而愿成佛,亦当具此等持与后得二分
。说法利生,拔苦予乐,皆属后得时事。凡夫昼夜不外醒睡二时,当菩萨入空定修
智慧资粮时,吾人易之以睡,菩萨修如幻观集福德资粮时,则吾人正醒作诸放逸。
~P 1124
二者相形,何啻霄壤。即修行者,亦不外入座下座二种,与菩萨略近而已。又,惟
住空定,亦不能直趣佛果及得清净涅槃,以佛须具证色法二身故。法身色身二果乃
由等持及后得二因而得。故二身为果,二资为因。入定为法身资粮,后得为色身资
粮,故观如幻最重要。依世俗名言量所显之人或天,于其所显之部分上,安立为补
特伽罗,于色声等上安立为法。云何安立?谓仅此显现,即于其当体一见之下而安
立。换言之,即最初任运一见而安立名言为天为人为色声等是。若不了达此理,别
寻一补特伽罗及法,则等于求自性矣。于彼人法等本体,虽无尘许自性成就可得,
然集业者及所见闻一切缘起作用,皆能成就无违。此何以故?以能成功德,纯为现
空二分和合,始现如幻,能观如幻之力,始能起一切作用故。龙树云:「于何不堪
空性义,彼亦不堪缘起义。」若不具显现义,则于人天等不能安立为补特伽罗,色
声等亦不能安立为法。若不知于唯显现上由分别安立人天色声等,而必欲以寻伺差
别,别寻一自性成就之人法等,即于缘起之理不合。以如前用一异理抉择,见多过
失故。于一切法无自性,若误认为一切法无,即堕断空。知一切缘起等法自性本空
,唯由分别安立,作用能成,则不堕断空。过去藏中说一切法非有非无者,即是断
~P 1125
空。或说一切法之本境非有,乃由乱识颠倒现起,亦堕断空。如是断空,一切缘起
作用皆不能成。必由双具本空、显现,二义之如幻观,方不堕断空。亦非心所作空
,亦非一分空,亦非本空。
  空如幻与显现如幻互不相违,且为助伴。由显现如幻,愈知空如幻。由空如幻
,愈知显现如幻。由此理趣,方能远离二边,现证空性而趣清净解脱道。过去马巴
、弥勒日巴所证大手印空性,及莲花生所证大圆胜慧空性,名虽各异,而实皆证得
二谛圆融无倒空慧,其义则一。历代大德励力精修,皆为得此无倒空见。然有如理
获得,能契合龙树、月称深意者,亦有不能者。故于现空双具之如幻义,应审谛思
惟。譬如种子生苗,种子与苗虽唯分别安立,无自性成就,如是称之为空。然有种
子生苗,因果成立,如是眼见色等亦然。有说空性离言离想,不可思议,任何思念
皆不能起,彼实误解经中「现证空性者,其所通达之境为不可言说,不可想像。」
之义。喻如空中鸟迹,非可言喻,纵有善喻善说,闻者亦不能体会。又如食糖,仅
可说为甜味,若再究如何为甜,亦不能以言语形容,唯可令其自□而知。闻汉人中
有「如饮水者冷暖自知」一语,亦即此义。若必谓空性义不可思议,则佛广说般若
~P 1126
经等,为无意义矣。故知空性非不可说,且可广说。诸上根利智,取佛所说空性义
,依之抉择、观察、练磨、修习,如是思惟,方能对治自性实有之执。若不抉择思
惟,□侗而修,正是作自性实有之修习也。以上明断空竟。
  再说心所作空。二谛圆融之空,非心所造作。如瓶,一显现之下,于二谛中皆
自性空。应成派许外境是有,唯识师则说,显现为有之色等是无。如是之外境空,
乃由唯识师怀宗见之心造作为空。此空不能移之于心,故又是一分空。以其空性不
能遍一切法故。诸法无始以来,本如是空,如同胞兄弟,暌隔多年,乍见之下,初
不相识,问讯后豁然了知,心中顿起无限惭愧。通达空性时亦有此感。谓于瓶等诸
法,本自性空,何竟一向梦梦不知。至于心所作空则不然,彼本非空,强认为空,
此如误执途人,强叙雁行,岂能契合。又凡修习而不能对治诸惑业者,称为无义空
。又有非所知空等。此等皆由误认应断所致。至任何亦不作意而修空性,皆无义空
或断空所摄。又或说空性非心境,非所知境。以入行论云:「胜义非心所行境。」
因彼等不善解此密意,遂谓空性非所知境。不知依胜义观察,空性乃可了知境,否
~P 1127
则即不能抉择空性之正净与否。空性如非心境,应如龟毛兔角,非现比二量所能得
故。彼说空性超过言说寻思境界,如是,则空性不可修,空性不可修,则诸菩萨于
修诸道时,即成无所取,无所证,无所通达,不能圆满智慧资粮,亦即不能成无上
佛果矣。四加行修三种智:一切智、道智、根本智。一切智,即于一切法空性境上
而修。佛具一切种智,行者以一切种智为境而修。若空性非所知境,则无法身。般
若经中,多半说八现证,如依彼说,则亦无因矣。般若分二分:一分显说,为空性
,一分隐说,即八现证,菩提道次,即说此分。
  或问:若了知影像等如现而空,即是了达彼等无自性,则诸异生以现量通达无
自性,岂不皆成圣者?若非通达,则彼如何能引作无自性之喻耶?此问要点,在于
,若影像显现而非实有,是否影像之法性?若非法性,则瓶之显现不能如其显现而
实有,亦非瓶之法性矣。若此是空性,则一般凡夫皆能通达矣。而实不能,以不能
通达瓶之显现非如其所显现而成故。(此一段文字颇纠结,骤难析解,实则从「此
问要点,……」至此,皆继续问难之词。)此之疑问,可直捷答覆,瓶随所显现决
~P 1128
定空,此是空性,亦即法性空,镜中显现瓶之影像,非如所显现而有,此非法性空
。镜中影像,乃就世间易知普通传说所共许,假与非假之差别,而引之为喻,非谓
空性即是如是。推之幻事亦然,幻象幻马不能如其所幻现而有真实象马,亦非幻事
法性。空性故知影像幻事等皆非无自性义决定,应当别寻他种无自性喻,以同喻不
可得故。或问:影像等不堪为无自性喻耶?答:堪为喻。如四百论云:「随见一法
者,即说见一切。」以一法空性,即一切法空性。如见瓶之一法无自性者,亦可说
于余法,如柱等,皆见其无自性。何以故?一法空性与诸法空性,所依之境虽有不
同,瓶与柱不同而空性义,体相则同。喻如棹上置三容器,一碗、一瓶、一钵。碗
中之空,瓶中之空,以及钵中之空,虽所依碗瓶钵等有异,而三器之空,等无差别
。如是,棹柱等无自性义,与补特伽罗无自性义亦然。然又不能说碗中之空,瓶钵
具有,仅有如是差别而已。至其无著无碍ぴ猶,则彼此相同。如是,棹、柱、补特
伽罗等,遮破实有之义,亦彼此相同。故说「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意为棹柱等
空所依境有差别,然不能说余法空性与棹有别。故可说见一法无自性即见一切法无
自性。若不如是解者,有通达人无我即通达法无我之过失,无复有先后次第矣。且
~P 1129
亦不须举世间易了之影像等为喻。故只能说空性义相同,如说碗瓶钵中之虚空,无
著碍义相同,不能说碗中之虚空即瓶钵之虚空,不能说棹之空性即柱之空性,以棹
之空性,乃依棹所显之特法而有,否则不当依棹而有棹之空性。又如众生法性,即
是佛之法性一语,如是,则佛所具湛然莹洁一尘不染之法性,众生亦应具有。则如
红教所说众生心中自现有佛,众生本来是佛,是心即佛。盖彼等系误解究竟一乘宝
性论中所云:「如著敝衣人,带中暗藏珠。如丑陋妇人,腹怀善人胎。又如污泥中
,有金银矿等。」遂以为是说众生心自现有佛。而不知所喻乃谓众生心本具有之法
性,因现有心尚有污染,不能照见,如刹土见金,能除去污染,则见法性,不能说
众生心之法性即是佛心之法性。故宗喀大师于前引四百论后,释云:「通达一法空
性之见者,即能通达一切法之空性。」此释重在一能字,谓由影像比喻,亦有通达
补特伽罗无自性之可能。非谓通达一法无自性同时即能通达一切法无自性也。又通
达影像空无形质,与执影像有自性之实执境,亦全不防害,但未破实执之境,亦不
能通达影像无自性之空性,以彼心非通达影像之真理故。通达影像非本质,非通达
~P 1130
影像无自性,以彼尚执影像是真实影像故。此中分二:(一)知影像非实本质,非
是通达影像空性。(二)然可引为色声等无自性之比喻。因于影像本质面目虽知非
真,然不能谓为已达影像无自性,只可谓已达影像非真之一分,尚未达影像之空性
一分。但由知影像为本质之假相,以此理智亦可喻知诸法空性。故大师特于此论明
白开示曰:「以是当知,通达幻事空无象马及梦境等空无所见之物,皆非已得通达
如幻如梦之中观正见。」中观正见,须具现空二分,方是如幻。或问:影像无自性
与色等无自性,其难通达相等,何以引影像为喻,以证色等无自性耶?须知取彼等
为喻者,是因彼等无自性,较色声等法容易通达。但此处与广论略异。
  广论为对唯识以下诸宗未得中观见者说。系就世俗易知为喻。略论系为已通达
中观见,知影像无自性而未得达色等无自性者而说。特加入「法性」二字,以影像
法性比色声等法性稍易知,故从其易者以喻而引之。影像是假,此粗分空,世人早
知,故较少一层障碍。如芭蕉已剥去粗皮,再剥内层,即达究竟无实。色等诸法如
粗皮尚未剥,故取影像依缘而起之理,较为易知,以众缘缺即不现故。故论中又云
~P 1131
:「谓若境实有,则离真理外不可现为余相。由明彼二相违,即能成立彼等皆自性
空也。」显现境与真实境根本相违。真实境即胜义境,永久无变无动,所现与事实
相合。云何真实境?在真实通达空性之人,如其所显与事无违,故名为真。云何显
现境?即世俗境。内心所现与事实不合,故称为假。真达空性者,内心所现为无自
性,而事理亦无自性,见理与事理一致,故相符顺。十地菩萨以下一切有情通达俗
谛时,心中所见皆现为实有,而真实事境却非实有,见与事理二者不同,故说为假
。若影像境是真实有,则其所显现之容貌应与真实之容貌为一,而实不然,其所显
现与真实事非即是一。影像之真相即无自性,故知是假。此诸为世俗传称为假之譬
喻如是。如通达其本无自性(空性),由此于世未传称为假之余法,亦须生起通达
其为无自性。世传之假分暂与久二者,一般传称为假者,均属暂时迷谬之假。其未
称为假者,乃长时迷谬之假。此唯中观者能知,余人则不知。暂时迷谬之假,凡世
间耆宿余经世故者,即能知,故引作空性之喻。故论云:「要先通达世间共知虚妄
之喻,为无自性,而后方通达世间未知之法亦无自性。」此二必有先后次第,否则
影像幻梦等,即不可为喻。然知影像非实有,究非通达影像之空性,以影像非实有
~P 1132
,其说较粗。引影像喻,须视所对之根器熟与未熟,亦即视其于色声香味触法等之
法性,获得决定之时机到与未到。缘起法无自性理能遍,影像是缘起法,故无自性
。由此推之,色声等法,皆无自性。唯识以下,于此未获决定,故说彼等时机未至
,但引影像喻,使知一切法皆非实有,以此粗分先令彼等种植空性习气耳。又如幻
象幻马,吾人虽知其为幻化而成,然仅知其为世俗所传称之假,俗谛而非真知其假
,真谛若真知其为假,即已达彼之空性。因空性之假与世俗之假不同。例如人言今
天雨金,吾人皆知其为假,乃世俗传称之假,而非深知此言之真实之假。不然,即
通达此言之空性矣。以是当知,于梦境了知是梦,通达彼中男女等相空,与现观庄
严论所说:「梦亦于诸法,观知如梦等」义有不同。论谓于梦中亦通达诸法知其如
梦,是指修习空性人,虽在梦中亦不忘失空性,并且串习空性,于梦中所见,亦观
为无自性成就。此是净法,非如世俗人仅知梦境是空也。梦中之境,三性不定,故
梦知一切法与说观如梦,又非一也。
  影像、梦幻,及定境等,随所显现非实有,与无自性义不同。故了知随所显现
~P 1133
非实有,非通达如幻之理。过去藏中有谓,见真马时,能了知其如幻现之马,由颠
倒心为见真马。又谓,影像本非容貌,由内心颠倒因力,见其为真实容貌。一切法
之生灭亦然。故说一切法本来非有,乃由颠倒心认为实有。如是种种解释,皆非无
倒如幻之理。或说能梦之人与所梦之人无异,真马与幻马无异,容貌与影像无别,
由颠倒心见为有别,若能见彼无别,即通达如幻之理。月称论师对此已广为破斥,
谓非见马之形色显色以为与幻马无异,须见马无自性,然后以幻马为喻也。由世间
现量,亦知真马与幻马有别。中观自续派与唯识师,大致谓真马亦如幻马,虽现似
而非实有。又由修定之力,觉定中所见瓶衣等(色乐受,光明,虹,或现五色光等
),相如现而空,(此谓修定时,非得定时。)与通达瓶衣等如幻如梦,都无自性
,亦不相同。修定时,常有巨人蛇怪等异相显现,此由心收摄时,心识稍有差乱,
即现诸相。昔藏中有修定者,修时常见有二髑髅往来跳掷,起座又不见,乃白其师
,师命复入座,我当为汝画一黑线为记。彼修时果见髑髅上有一黑线,起座观时,
乃面前几上置有二钵,师为画线其上,乃知二髑髅即二钵所颠倒现起,此后再现,
即不复怖畏。然彼仅通达定中之髑髅非实之一分,而未通达髑髅实无自性。此即二
~P 1134
种通达非一之证。故修定时,瓶衣显现,达彼是空,与达瓶衣无自性如幻梦之空,
应细分别。幻马是有,容貌之影像是有,梦中之人是有,定中所现瓶衣等亦是有,
此等皆于俗谛名言中有。通达者,知此有之幻马无自性,即是幻马之空性,镜中影
、梦中人、定中瓶衣等亦然。若谓幻马为无,则图画雕塑之马,亦应皆无矣。如是
,则与世俗名言不合。如梦与如幻义虽微异,然其无自性义则一,故于了义经论所
说如梦如幻之不共道理,尤当善学。不遮显现而达其自性本空。心中先通达显现之
空性,同时又能安立显现无违,如是理智,即为本宗不共见。如幻法之不易通达,
即在此现空双运。余宗或安立现而不能安立空,即堕常见。或安立空而不能安立现
,即堕断见。幻现之象马,常人虽亦知其显现非实,此乃粗分空,以此粗分空亦可
作现空双运之比喻。须能善安立世俗名言之有与无自性之空,二者无违。(再,上
言了义经论。经谓般若诸了义经。论,谓龙树六论等。)彼不善名言之童稚,于镜
中影像执有形质,与不解幻术之观众,执幻象马为实有,及于梦境不知是梦,而执
山河屋宇等为实有,其事相同。又年高已善名言之老人与幻师,及于梦境能知是梦
者,不执诸显现实有,其事亦复相同。以彼二者(谓童稚及老人,或观众与幻师。
~P 1135
)皆非已得真实义之正见,因其俱有根本,颠倒因之无明在也。大师于此反复申说
者,以显现之心,如缘瓶时即显现有瓶,缘补特伽罗时,即显现有补特伽罗,缘彼
彼等法,即显现彼彼诸相。但如所显现而非实有,即彼彼诸法之空性。若如所显现
而不知其非实有,即是执实。凡夫于诸显现则如所显现而执为实,(藏文「●瓦打
」即现似实有义。)佛随所现似而达其为空。十地以下,悲心所缘境为受苦众生,
仍为实有显现,不过十地菩萨不执实而已。故现与知二者中有大区别。执实有自性
成就,尚可以理遮破。执实有显现,则不能以理遮破。以后者为无明习气,即十地
菩萨亦不能遮。(即细分所知障)故有称十地菩萨尚有微细二现执,即此。唯佛方
能断此微细之颠倒因。颠倒因清净,故无实有显现,唯有世俗名言显现。而十地以
下,实有与世俗二现混杂。至吾辈凡夫则一切显现,均实有显现矣。倘果如显似而
有,即应实有此法。世之患疸病者,见白螺为黄螺,果如所显现而实有,即应有真
实黄螺。如是,如所显现之瓶而实有,即应有真实之瓶。或又难言,执有真实影像
之心,既是实有显现,但随所显现见非实有,如何非见彼之空性耶?答:影像等显
~P 1136
现,有粗细二分之不同,于影像之容貌显现,知非实有,乃仅知其粗分显现。须知
影像之实有显现非实有,方是通达影像之细分,方是影像之空。此理较繁,藏中诸
释宗喀教义者,亦微有出入。
乾二、如幻似义
  「有未善解如前所说所破之量,先以正理分析彼境,便觉非有。次觉能观者亦
同彼境非有。是则任于何法皆无是非之决定。即是现相杳茫不实,亦由未善分别有
无自性与有无之差别而起。如是空义,是破坏缘起之空。由证彼空所引起之杳茫境
相,亦非如幻之正义,故于补特伽罗等以为实有自性之境上,如理研寻,觉其全无
,及依彼空,便现诸境杳茫无实,皆非难事。以凡信解中观宗义,略闻无自性之法
者,皆能现起也。其最难者,是要尽破一切自性。复能安立无自性之补特伽罗等,
为造业者与受果者等。其能俱立此二事者至极少数,故中观正见最为难得也。故以
观真实义之正理,研寻生等无可得者,是破有自性之生等,非破一切生灭。若破一
切生者,则同兔角石女儿等作用之空,便无现象如幻之缘起作用,成大过失。如四
百论云:『如是则三有,云何能如幻。』释论云:『如实见缘起者,是见如幻,非
如石女儿。若此观察破一切生,说是有为无生者,便非如幻,应如石女儿等全无缘
~P 1137
起。吾怖彼过,不能顺彼。当不违缘起顺如幻等。』又云:『周遍思考诸法自性皆
不成就,唯余诸法如幻之义。』故执有缘起如幻相,非犯过之幻执,若执幻相实有
自性,乃是过失。如三摩地王经云:『三有众生皆如梦,此中无生亦无死,有情人
命不可得,诸法如沫及芭蕉,亦如幻事与空电,等同水月及阳□,无人从此世间没
,而更往生余世间,然所造业终不失,黑白亦各熟其果。』此说以观其真实义,正
理善推求时,虽无生死补特伽罗可得,然如幻诸法,亦能出生黑白之果。又若定中
不修了解真理之见,唯专令心全无所执而住,由此力故,于出定后,见山林等一切
现相,或如虹霓,或若薄烟,不类以前之坚实者,亦非经中所说之如幻义。此是空
无粗碍之相,非空彼境之自性故。无坚碍相,非是无自性之空理故。若不尔者,则
缘虹霓等事时,应不更起实执。缘粗碍事时,应不能生通达无实之慧也。」
  应断之界限,谓不须分别心于彼安立,而彼自能成就之实有成就法,须先于此
,能善了知。若不善知应断实有成就之理趣,仅知以一异理分析,二中皆无。或观
瓶口、瓶腹、瓶底、瓶中,皆非是瓶,如是见瓶为无。又回观自我与蕴为一为异,
~P 1138
或观头目手足,皆非是有,若说我无,又恐堕断,于是不执是有是无,不论为是为
非,次觉现境渺茫无实,似于空中浮现不可触摩之相,彼等遂自以为已见如幻之理
,而实非是。此其过患,在不知自性有与名言有,及自性无与名言无之分别,而混
淆为一。如是之空,乃坏灭之空。或又据凡有所执即非空见之言,谓应不执有,亦
不执无,一无所执,方是修空。如是薰修既久,即见墙壁渺茫,如烟如雾,或能见
墙壁外物,或即此身能穿过墙壁,遂谓已证空性。或以任何亦不作意为修空,或以
心无分别为修空。凡此等等,皆非如幻义。其所修所证不惟非善,且有过患。因彼
不善分别自性有无与世俗有无。彼将世俗一切有无并皆遮断,乃坏缘起之断空。彼
将瓶之自性有,(此应遮破者)与瓶之有,(此名言有,不应空者)。混而为一,
一并破除。故其最大过患,在坏缘起。由证彼空所引起之渺茫境相,非如幻之正义
。且彼亦非难事,凡略闻无自性之法者,皆能现起。或问:吾人亦略闻中观宗义,
何以不能见墙壁如烟雾?须知略闻云者,亦须生起闻慧,不过所闻未圆满之意,非
寻常之所谓略也。但如依无自性修,于人我以理智观察分析,最初便感觉有人我不
能独立存在之境界,觉其支分无少分能存在,于是心中忽然生起一切皆无之感觉,
~P 1139
遂觉山川人物皆如烟雾,然此实非显现如幻之境界。自宗喀大师观之,此亦不甚难
。然以吾人观之,则亦甚难,因吾人尚不知其自性无少许存在故。所最难者,是要
尽破一切自性,而又能安立补特伽罗等为造业者受果者,故中观正见最为难得。此
现空双运,乃证得甚深灭诸戏论之光明心,见心虽可证可得,然向人说极不易得解
之人。藏文「西他藏」,广论译为至最少际,谓能立此二事(现空二事)者,寥若
晨星。能遮一切法之自性成就而通达无自性,此事虽难,然尚为最难中之较易者。
印度一切贤圣同声赞叹应成派者,即在其能善安立二事。即在昔天竺,能善安立现
空二事者,如龙树、提婆、寂天、佛护、月称、然灯智、阿底峡等,亦寥寥可数。
而在藏中则尤少。中观自续派以下,各宗皆不能双立二事,于缘起性空,非顾此失
彼,即顾彼失此。自续派说,若一切法无自性,则此言亦当无自性,亦应不能成立
一切法无自性。其作是言者,即因不辨无与无自性之差别,故有此过。以彼等获得
缘起事而失却性空事也。但此事亦非易,即应成自宗诸师修习,初获如幻见时,先
证得空性,彼时空性力强,于显现缘起之力则渐微劣,须于后得时,迅即寻觅缘起
显现,令其增长。迨缘起力强,而通达空性之力又渐微劣。如是辗转反复修习,方
~P 1140
能如衡两端,无稍低昂,方能善安立此现空双运,而后通达无倒如幻之理。是谓能
得般若经中佛之密意之清净正见。
  幻师幻现象马,幻师自心知其无真实成就,能将真实象马空却。然所空之象马
能有斗杀等事。如是,于补特伽罗将其人我自性遮破净尽,于如是之空,有所决定
,即能于无自性之补特伽罗上安立造业受果等诸作用,是谓于现空双具之如幻理趣
,深生定解。云深生者,即心中忍受,无丝毫不安之意。宗喀大师道之三要摄要云
:「显现无惑缘起性,决定如理之性空,何时若见二各别,尔时仍未了佛意。」故
达诸法如水月幻事,而又能安立缘起作用,方是如幻。「故以观真实义之正理,研
寻生等地可得者,是破有自性之生等,非破一切生灭。」此谓以胜义理智,于苗芽
观察其自他等四生,其自性皆不可得,乃破其自性成就之生,非破一切生灭。因自
性补特伽罗不能容忍胜义理智观察,若加观察,则无可得。然又非补特伽罗一切全
无。此以空性理智观察,无生灭可得,而非见无生灭。若谓见其无生灭,则与量不
合。「若破一切生者,则同兔角石女儿等作用之空,便无现象如幻之缘起作用,成
~P 1141
大过失。」角之有,如犀如牛皆具事实作用,兔角则否。若遮破寂特伽罗,则遮破
事用,不能显现如幻。显现如幻者,须于遮破自性之后,尚余唯名安立。如拂去几
上之尘,即余几上之清洁境象,遮破自性生灭,仅余唯名安立,即唯余显现如幻。
如四百论云:「如是则三有,云何能如幻。」释论云:「如实见缘起性空者,是见
如幻,非如石女儿。」此谓于人我等法显现,见其如幻,不是如见石女儿之全无。
空性理智乃破实有自性生灭,非破一切生灭诸相。故宗喀大师特于此明白示曰:「
若此观察破一切生,说是有为无生者,便非如幻,应如石女儿,全无缘起。吾怖彼
过,不能顺彼,当不违一切缘起仕用。」彼字,指他宗。等字,即等取影像诸喻。
谓彼许一切有为法无生者,彼心中不能现起如幻,故非如幻。释论又云:「周遍思
考,诸法自性皆不成就。诸法别别,唯余如幻。」此谓于诸法上,以空性正理,周
遍思择,观其有无自性。云别别者,谓思择后所余之别别法(或释为别别观察),
见其唯余如幻。胜义理智中,无实有可得,故说胜义理智,为遮破实有者。如于室
中寻盗,各方隅皆不得,即能遮止室中有盗之心。但胜义理智中,虽寻世俗不可得
,而不遮世俗。此如寻盗之后,或问见马否?彼答:未曾留意,不知有无。(此非
~P 1142
经说,乃上师临时举譬。)胜义理智,专在寻求自性之有无,至世俗有无,非其寻
求之目的,以未曾周遍思择,故离不见,亦不遮止。若再以胜义理智寻求俗谛不可
得,由此俗谛之量不能成就,即不能显现如幻之理。以胜义理智不遮世俗,故与世
俗之有不相违反。虽胜义理智中无俗谛,然破除自性之后,心中自有如幻俗谛现起
。如幻师见自己所幻之象马然,心中虽知其无自性,而有幻似象马宛然现前。如三
摩地王经云:「三有众生皆如梦,此中无生亦无死,有情(总)人(别)命(识之
所依)不可得,诸法如泡如芭蕉,亦如幻事与空电,等同水月及阳□。无人从此世
间没,而更往生余世间。然所造业总不失,黑白亦如熟其果。」三有众生,虽现似
有生死,然实无自性生死,此就胜义言,以胜义理智观察,无自性生死可得,虽现
似块然一物,而实不坚牢,仅如聚沫,稍遇违缘,即便消灭。又如芭蕉,层裹而无
实心。幻事,喻现似诸相而非实。空电,喻暂时显现之不常。前生如在天之月,今
生如水中月影,天上之月不入水中,喻前生之我不来今世。(非谓总我)阳□如水
,似可受用而实无可受用之水,喻世间有情虽现似有受用等事,而实不可得。无此
~P 1143
没彼生,即前水月之喻,而造业终必受果。假如特定一人,如一比丘,渡河仍为一
比丘,而死此生彼则不如是,但业果不失,如前举屋鸽爪痕之喻,此缘起不可思议
之力所致。造业者虽不亲往受果之处,(业亦不往)而业不消失,果自成熟,是谓
业果不可思议。业属有为法,刹那生灭。但业虽已坏,而仍有坏业之流。此应成不
共法。喻如灯□,余宗以灯□生属有为,灯□灭属无为,应成派则不然,□灭仍列
入有为。谓灯之灭由于油乾炷烬,众缘所作,故是有为。余宗有许人死为无为法摄
者,本宗谓生缘老死,是有为法。故说业坏有为法摄。如是坏业可以生果。或问;
业果有间千百劫,此业亦是否存在千百劫?若云存在,业应是常,应成派说业不存
在,果何能熟?答:业之坏,因其流不断。造业者虽不必存待千劫转变以去,但造
业之流终不失。以此增上力故,果能成熟。造业之补特伽罗其流不断,故能受果。
广论释此「谓以正理胜义理智寻求,虽不能得若生若死变迁之补特伽罗如微尘许,
然如幻诸法亦能出生黑白之果。若行者定中不修了解真理之见,唯专心全无所执而
住,由此力故,于出定后,见山林等一切现相,或如虹霓,或如薄烟,不类以前所
见之坚实者,亦非经中所说如幻之义。」经中所云如幻,须真安住空性定中,出定
~P 1144
之后,见山水与前不同,而现为如烟如虹之相,此为了义无倒之相,与彼全无所执
而住者不同。彼不过定中之一种特别感觉而已,甚或淡烟而入于空,亦不过空其有
碍著粗色之空,实非无自性之空。如仅以无碍著为空性,则见虚空时,亦是见空性
矣。故特明示云:「此是空无碍著之相,非空彼之自性故。无坚碍相,非是无自性
之空理故。」所谓碍著者,谓障碍,此中又分缘碍与境碍之二,即粗细二种碍著。
如微尘为细分碍著,山水等为粗分碍著。虹雾等为粗碍去后之相。故论又云:若不
尔者,则缘虹霓等事时,应不更起执实,而缘粗碍等事时,应不能生通达无实之慧
也。已达空性者,于碍著境能通达真实,彼则非能如是,不过于虹霓相生非实义,
而于碍著相,则生实有义,如是,则无论何时,彼等心中现如虹相,即皆现起非实
有相,心现碍著相时,即皆现起实有相。故彼等所现之虹相,非此中所说如幻之义
。喻如有人闻空性义,及从空性所起之如幻义,彼于夜间修习,见日初出,以为是
无自性之如幻显现。使果如是,则其前日前月,乃至前年所见之日光初出,皆成为
如幻显现。于将来无论何日见日光出,亦皆是显现无自性之空矣。故彼修定时所见
~P 1145
之日光,不可执以为实。见如幻有二:一、依观察修而见,二、依专注修而见。上
说属后一种。
亥二、依何方便显现如幻
  「问:如何始能现起无倒如幻义耶?曰:譬如幻现之象马,要由眼识现见似有
,复由意识了知其非有,方能决知所现象马是虚妄幻相。如是补特伽罗等,亦要由
名言识现见似有,复由理智了知其自性空,乃能决知补特伽罗是虚幻现也。此要先
于定中观实执境如同虚空,修此空性后,出定时,观诸现相,则能见后得如幻之空
性。如是以理智多观诸法有无自性,引生猛利定解,了知无自性之后,再观现相,
即能现起如幻空性。别无抉择如幻空性之理也。于是礼拜绕佛等时,亦当如前观察
,以彼定中摄持学习如幻空义,于此空中修一切行,如是修已,略忆正见,亦能现
起诸行如幻也。
  求此定解之理,简要言之,先当善知如前所说正理之所破,了知自身无明如何
执有自性。次观彼自性不出一异,审思二品所有过失。彼当引生坚固定解,知补特
伽罗全无自性。既于空品多修习已,次当思唯缘起品义,谓令心中现起,不可遮止
之补特伽罗名言,即安立彼为造业者与受果者。于无自性中成立缘起之理,皆当善
~P 1146
获定解也。若觉彼二有相违时,当取影像等喻,思惟不相违之理。于彼影像虽空,
无眼耳等事,然形质明镜等缘为依,即有彼相现起,若缘有阙,即亦随灭。如是思
惟补特伽罗虽无尘许自性,然依往昔惑业而生,亦可立为造业者与受果者,都不相
违。如是道理,于一切处皆当了知。」
  显现无倒之如幻义,须知幻师眼见幻象马,同时以意决定为假,此眼见意决二
条件,缺一不可,然亦不必增,只此已足。观幻者则大都仅具眼见之一种心,而不
具决定为假之意。欲于心中现起补特伽罗如幻之理,须现空双具。空,须以胜义理
智,抉择补特伽罗自性之有无,而达其本空。现,则依世俗名言量显现境。平常多
顾此失彼,若真现如幻时,于自性本空之义,先已获得决定知,仅依世俗名言量一
分即能显现。由此要义,先于定中观实执境如同虚空,以修此空性,后出定时,观
诸相,则能见后得如幻之空性。要义二字,藏文为「列杜松」,即趣入要点义。修
如虚空空性时,遮止下至微尘许实有之境,此时一切世俗谛皆不显现,彼时唯证空
性。仅余遮破自性后,如虚空无碍著之空性,尚不能显现如幻,于后得时,为全不
~P 1147
忘失缘起仕用故,取世俗名言诸境,于心练磨,观一切显现境与空慧相合而见为如
幻,方能现空双具。故在空性定中,绝不见世俗谛,而仅见遮破实有后之空性,而
安住于此空性定中。(如空、无碍、无著。)出定后,见山河大地人物等,仅余唯
名安立一分,即于此唯名言安立之山川人物上,观其与业果作用等不违,磨练其心
,生起决定,是为修习后得。若已趣入于虚空空性定之要道中,起座后,随所显现
,即能见其如幻。故座中与起座二者相应。亦如座中修习死无常观得力,则放座后
即可得用。修空时能趣入要道,起座后即能随所显现见其如幻。且由通达无自性之
力,一切缘起业果仕用如法显现。并于一切有部所许之实有诸法,皆能任运见其非
实有。如是,于自性有无一异门,以理智观察,于无自性生起决定,是谓初得空见
。多次观察,其力猛利,于出定后显现如幻。仅此方便,更无余法。世俗名言量之
有无,虽在凡夫亦早决其为有,唯自性之有无,则未尝通达。故须以理智由一异门
多次观察。未得定之凡夫有情,不知如幻。地上菩萨从空性定起,于一切诸法任运
见其如幻。地前菩萨从空性定起,要须励力,方能现起如幻。未得定者,即依此段
开示修习,先多次观察自性有无,生起猛利决定之后,虽未得定,亦能现起如幻。
~P 1148
得无自性之决定后,于三业所修善法,如礼拜、经行、念诵、忏集等行,亦须如前
观察所决定者而受持。受持,即不释之意。如广论引慈母新丧爱子之喻,任何时不
释悲戚,菩萨于有情任何时不释大悲,修空性得决定之力亦当如是令其不释。如此
,住于空性定中,则能见现似突而无实有之如幻。应于如幻门而作一切。如礼拜,
则观察能礼、所礼、礼事三,而决定其无自性。(学习如幻礼拜,最要须不忘所已
解之空。如忘,则不能见如幻。)由此修习,唯念空同凶,于一切行,顿见如幻。
  求此定解之理,简要言之,当先于如前所说正理之所破,多多修习。了知自身
于无明如何执有自性,次观彼自性不出一异,审思二品所有过失,当引生坚固定解
,知补特伽罗毫无自性。此时虽合理之缘起亦不思惟,更不怀疑如此或落断空。如
此空品多修习已,次当思惟缘起品义,令心中现起不可遮止之补特伽罗,名言虽似
实有而实无自性,此不能遮,即于此安立彼为造业者受果者,获得决定。此即于无
自性而能成立缘起之理,亦即性空缘起彼此相依之理,应善思惟。因难解处在此,
而精要处亦在此。不堕断常二边,方于中道有所了解,方能称为中观者。余者仅了
~P 1149
达无自性,而于业果缘起了解之力转弱,甚或礼拜围绕等善行,亦渐减退。应于得
自性本空之通达后,于缘起业果尤深生信解。行人之外表易见,行人之内心难知,
若于此等处观之,则其内心亦难察也。若其止恶修善较前清净精勤,则其人之见,
难可非议。若自命为通达空性,已预中观行列,而于恶行恣所欲为,实即未得中观
之相。彼汲汲于善,惟日不足者,即其通达空性之量愈大,亦其见缘起业果无惑之
理愈强。此理详入中论,如云:「如彼等获得空见,由此随生诸功德。」此等理趣
,在宗喀大师前久已隐晦不彰,至大师始行开显。空现双运,见形相应,理极精微
。如见彼二现空相违,则应取影像等喻。思惟其不违之理。镜中影像,虽所现容颜
本空,然依形镜为缘则能生起,若缘,有所缺,随即变灭,是二必不能遮。影像于
形貌虽空,然生灭作用仍有。影像于形貌本空,与补特伽罗自性本空相等。影像之
生灭能成,与补特伽罗之生灭能成亦相等,影像现空双合之理,其空之一分,谓空
其形貌。其现之一分,谓形镜合时则生,离时则灭,影像之刹那生灭,即其现分,
如是例之,补特伽罗之自性空时,即其空分。补特伽罗之生灭,即其现分。是一补
特伽罗即双具现空二分。此段要义,先说空,次说现,次说现空双合,后说现空二
~P 1150
分见相违时,应取影像等喻。
申二、抉择法无我
  「施设补特伽罗之五蕴与地等六界、眼等六处,名法。彼自性空,即法无我。
」抉择此无我之理分二。
  安立补特伽罗之基,如色等五蕴,地等六界,眼等六处,名之为法。彼自性空
,即法无我。抉择此无我之理分二:
酉一、即用前理破 酉二、别用余理破
酉一、即用前理破
  「蕴处界法,总分二类。诸有色者,必具东西等方分,与有方分之二。凡诸心
法,必具前后等时分,与有时分之二。当观彼二若有自性,为一为异,如前广破。
此如经云:『如汝知我想,如是观诸法。』」
  补特伽罗虽亦是法中之一(法字,总摄有为无为),此就人法相对而言,指特
法。如上所举人法二无我之空性,并无粗细品类分别,而先说人无我者,以抉择之
~P 1151
有法如补特伽罗,较诸法为易了知故。抉择无自性一异之理,初业有情易了知,易
决定。即了知后,再加下文所说余理,更为圆满。广论所引七相门理,实亦不出一
异之理,然为较易了知故,广开为七。先分诸法为有色及非有色二类。有色即有方
分,非色(即心所法)亦有时分。方如东西南北,亦可说前后左右。东方建立之处
所即非南西北方,否则四方不能差别,混而为一。左右手如为一,则脑部当生眼矣
。如身为有分,身之前后左右为方分。身体观待前后左右诸方分而立为有分。各方
分又各依其自己之各支分而成有分。如是辗转类推,如身为有分,观其与彼各方分
,抑为自性成就之一体,抑为自性成就之异体,如前所说之一异理,而破除其身聚
之自性成就。身聚决无自性成就,若有自性成就,必与立名处之支分不出一异之二
门,既皆不能成就,而又更无第三之非一非异,已如前说。若一,则身各支应成多
,或支如身,应成一,或诸支无别,若是真实,心中所现应与事实如一。若异,则
身与支如马牛之各别,伤马不能说伤牛,伤支不能说伤身,且应离诸支分而另有身
可得。以上明色法。
  至于非色。五蕴除色蕴外,余四虽无方分,然有时分。如言今日之识,粗分之
~P 1152
,有上午、中午、下午之别,再分之,又有时分秒之别。又识亦可分眼识、耳识等
诸支分。眼识又可就所缘境而分为诸支分。于自所执自性成就之心,若如其执著而
实有,应以一异之理如前观察,而了达其无自性,即是心之法性。如是观察。方为
如理观心。舍是而观心从何来,如何而住,往何而去,各种观心之法,皆非如理观
察,徒劳无益。宗喀大师特于此引三摩地王经半颂以明之,偈示云:此如经云:「
由汝知我想,如是观诸法。」此字,即指如上观察而破之理,乃一切诸经之意。颂
内汝字,示瑜伽行者。对人我上,如何观执著之自性我为颠倒,(即依一异理)对
于蕴等法我亦应如是而知。论引此颂者,谓依经教,可据证人无我之理证法无我。
余六界六处皆可分为有色非有色二类,仿此而破。
酉二、别用余理而破分二 戌初、明缘起因 戌二、成立无为亦非实有
戌初、明缘起因
  「缘起之因,如海慧经云:『若法因缘生,是即无自性。』此以缘起因破除自
性。(无热龙王问经)亦云:『若从缘生即不生,其中无有自性生,若法依缘即说
空,知空即是不放逸。』初句所说不生之义,第二句释为无自性生,是于破生须加
简别。(显句论)引楞伽经云:『我依自性不生密意,说云一切法不生。』恐见经
~P 1153
说无生,未加简别,便执一切生皆非有。故佛自释诸经密意,谓无自性生。第三句
说,凡依仗缘起而生者,即自性空,故自性空是缘起义,非生灭作用空义。中论亦
云:『若法因缘生,即自性寂灭。』此以缘起为因,说自性寂灭而空。有说中观宗
凡因缘生者,即说无生。当知此等臆说一切皆破。又经论中皆称赞缘起因,如无热
恼龙王请问经云:『智者通达缘起法,永不依于诸边见。』如实通达缘起,即永不
依边见之义。入中论云:『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是故以此缘起理,
能破一切恶见网。』此即龙猛师徒无上胜法,故当略说缘起道理。当知此清净正见
有二歧途:一谓执诸法实有,未遣实执所缘之常见及增益见。二谓不知所破量齐,
破之太过,自宗全无因果缘起,是非差别之断见及损减见,若依从此因缘定生彼果
之缘起正因,能破自性者,则彼二见一切皆灭。以决定因时即破除断见,决定宗义
时,即破常见故。如芽等外法与行等内法,要依种子与无明等方得生,是则彼等皆
无自性。以有自性者,必能自立,依仗因缘成相违故。如百论云:『若法缘起有,
是即无自性,此皆无自性,故我终非有。』以是当知补特伽罗与瓶等法,由彼自支
~P 1154
聚而立,亦无自性,是缘起因第二建立。凡依缘生或依缘立者,则与所依必非一性
。自性一者,一切作用皆成一故。彼二亦无异性,若有异性则无关系,此说依彼成
相违故。中论亦云:『若法从缘生,是则不即因,亦不异于因,故不断不常。』出
世赞亦云:『外道计诸苦,自造及他造,共造无因造,佛说是缘生。若法从缘生,
佛说即是空,诸法无自在,无等狮子吼。』此说以缘起因,能破一异断常及四边生
。若能破除一切实执,了解空性,复能不舍业果缘起,勤修取舍,最为希有,如释
菩提心论云:『若知诸法空,复信修业果,奇中此最奇,希中此希有。』欲生如斯
定解,要先善辨有与自性有,无与自性无之差别。入中论云:『若知影像无自性之
因果建立。谁有智者,由见色受等不异因果诸法,而执定有自性耶?』故虽见有而
无自性生。若未能分彼等差别,由见有法便执有自性,见无自性便执全无,必不能
出增减二边。如四百论释云:『如计诸法有自性者,见有彼法,便执亦有自性。若
时无性,即执彼法毕竟非有,如同兔角,由彼不能出二边故,一切所许皆难应理。
』以是由无自性故,远离一切有边。由能安立无自性之因果故,远离一切断边。所
言边者,解释正理论云:『边谓近与后,近品及毁誉。』此五边义,虽自宗亦许,
~P 1155
然此所言正见歧途之二边,如中观明论云:『若谓中道有胜义自性法者,由有彼故
,则计为常,或计无常,云何成边。说如实随顺诸法真理,如理作意,名堕边处,
不应道理。』此说如义作意,非是堕处,则非边执。例如世间悬崖名边,坠落该处
,名堕边处。若执诸法实有,或执全无,是为真理违品断常二边。若执诸法胜义无
及执业果名言有,则非边执,以境如所执而有故。如回诤论云:『若非无自性,即
成有自性。』此说若非胜义无,即成胜义有。又云:『若不许名言,我等不能说。
』七十空性论云:『勿破世间理,依此有彼生。』以是有分有与非有,无与非无之
差别者,但是言辞稍异。若观彼二之义,实无少许差别。故以此理判堕不堕边执,
徒著戏论而已。」
  由余理破。余理,即补说前所未说之理以破之。前说缘起之因,即无自性与谛
实正相违,如水与火之不相容,故可分为与缘起理据相违而知及不相违而知之余理
二类。(余理,谓破四生等是。)如海慧经云:「若法因缘生,是即无自性。」次
句乃宗。其理据则首句。如云:苗芽无自性(宗),依缘生故因。此以缘起因,破
除其自性。又无热龙王问经亦云:「若从缘生即不生,其中无有自性生。若法依缘
~P 1156
即说空,知空即是不放逸。」初句若从二字,乃有法。缘生二字,乃因相。即不生
三字为宗,乃宗中之能别。次句释宗中之无生,乃无自性生,标出应断之差别。三
句乃总说缘起即性空义。无论何种有法,若待缘者,过去诸师即说彼为空。四句说
瑜伽者若依缘起之因相而达空性者,佛即赞彼为不放逸之勤修瑜伽者。初句说无生
之义,二句明其无自性生,是于破生中标出应破之差别,而别立所应破。显句论引
楞伽经云:「我佛依自性不生之密意,说一切法无自性生。」佛意恐人见经说无生
,未加简别,便执一切生皆非有。故佛自释云:「诸经密意谓无自性生。」例如般
若心经,亦因无自性生而说一切法无,无色无受等,谓色无自性,受无自性也。佛
恐末世众生误解缘生即无生,以为无世俗名言之生,故于次句自释云云。月称中论
释中,亦恐人于未别立应破之无生诸语,执为任何一切皆无,故取佛经之密意,释
为无自性生之义。佛经有时在别经或前品已各各分别明显说所应破分,即不再分别
明说。月称恐人不明,故引此经。如心经说五蕴皆空,自续派即以为未别立应破,
执为无实事之色受等,即其一例。「第三句说,凡依缘起而生者,即自性空,故自
性空是缘起义,非生灭作用空义。」自性空方显缘起义,非唯破生即是自性空,亦
~P 1157
非破生即是缘起,玩味经文第三句,自知缘起即自性空义,自性空即缘起义。此非
初业有情所能了知,乃已获得甚深中观见者,内心所现之境。缘起即性空义,又不
可释为世俗谛即胜义谛,亦不可释为了解缘起意义即了解性空意义。缘起之义有释
为一法立名处,谓依自己应具之支分而成。或释为依因与缘而得生起。此二皆缘起
义,非缘起之名言。如已知瓶之自性空,然尚不能安立瓶之安名处,由观待其支分
而成,(不知其即是缘起之理。)如前所说之现空双合。有达空而不能了现者,意
谓达空性不必即了知缘起。亦有了知缘起尚未达空性者,如知苗芽依水土种子等诸
缘而生,凡夫皆然,然不能了知苗芽性空。缘起最难安立,若说缘起即性空,则一
切穿衣吃饭皆是空矣。故说,缘起即性空义,性空即缘起义者,乃是已得中观清净
见之行者,于空性已得决定知,由此力故,彼能引生缘起决定。于缘起所得决定知
,能引生空性决定。二者互为助伴。心中决定缘起,则空性同时显现。心中决定空
性,则缘起同时显现。「中论亦云:『若法因缘生,即自性寂灭。』此以缘起为因
,说自性寂灭而空。故有说中观宗凡因缘生者,即说无生,当知此等臆说,一切皆
~P 1158
可以此而破之。」括弧内文字,系引略论中语过去藏中,有仅依经文字面不生不灭
等语,不了知其差别应断,而认为依缘而生即一切无生者。知此,即能尽除彼执。
经论中皆称赞缘起因,如无热恼龙王所问经:「智者通达缘起法,永不依于诸边见
。」此之缘起因,谓了知自性成就,其性本空之缘起因,佛极赞叹。若未圆满通达
缘生,尚难免不堕边见。入中论亦云:「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是故
以此缘起理,能破一切恶见网。」首句设问:以何缘故,一切诸法依其自身各各应
具之因缘无谬生起?答:缘起因故。故于四边生上分别观察,为不可能。(观察不
出,何以故?缘起因故。)故此缘起理智,能断自、他、共、无因生等诸恶见网,
其他之理皆不能断此恶见网。故缘起理是断断常等边见之王。「此即龙猛父子无上
特法,故当略说缘起道理。」亦即是抉择法无我之理之一。中观二字,梵语「麻底
麻噶」意谓远离断常二边而显中。能障中见之险处,主要有二:(一)常见及增益
见。缘实执境而生执常之见,虽无了达真实之相,然执实有即是不变,可以说为执
有常性,增益见,谓自性本非实有,强增益为有。常见,谓见为常。常边,谓常之
一边。见与边,二者微异。(二)未合量之应断分。谓遮破太过,而不能引生决定
~P 1159
因果之诸宗,彼等亦自许为中观宗,然彼等不能引生决定因果缘起,因其遮破太过
,于一切有,无论彼此、是非、自他、业果,皆不能执,故说业果悉皆非有之断见
及损减见。(即诽谤见,谤无因果。)自续、唯识、经部、有部,皆堕入常见险处
。彼等误解无我空性,于修空性之应断分,破除不尽。而过去藏中一类学者,则又
破除太过,堕入断见。自续以下,拘于宗见,于彼心中造作一种应破。诸断见者,
则以一切法为应破。故二者皆于应断断认识不清,皆由不能辨别自性之有与名言之
有,能辨此者,唯应成派也。
  依共通说,执诸法实有为常见,拨诸法皆无为断见。此论中特提出无自性,因
自续派以下,皆误认自性有,与一般名言之有为一,故堕于常。过去藏中又多将一
切法,概列入应破分,又将一切法自性无,误混为一般名言之无,而堕于断。此二
须由缘起理据(有是因,生是果之因相。)成立无自性成就之宗,方能断除。如影
像依容镜等缘起而生,故影像无容貌自性,亦即影像非自性容貌,推之苗芽亦然。
若有自性苗芽,即不须更待水土等缘,此是缘起理之粗分。应说苗芽生起之作用与
种子破坏之作用,二者同时相合而苗芽生。无明、行等,亦复如是。故知缘起因,
~P 1160
须具:(一)会合,(二)依靠,(三)安立。三条件,称为聚合缘起,依靠缘起
,安立缘起。云何为聚合缘起?如苗芽依种子生缘之作用,聚合而生起。行等,亦
依其生缘之作用聚合而生起。故说有自性自相为不合理。凡内道各派(即一切有部
亦然)皆说此种聚合缘起。云何为依靠缘起?纵许有自性成就,瓶等之自体在,然
亦须依其自身之支分而在,即与自能自在之义相违。龚列格西云:「如竖箸然,欲
其直立不倒,须另以物支持。」此即不能自能自立之相。推之苗芽等然。苗芽依其
自体诸支分而有,不能自立,故知苗芽无自体。是即第二依靠缘起。四非论云:「
若法缘起有,是即无自性。此皆无自性,故我终非有。」此谓若法观待其他因缘支
分而有,即无自主自在自立。此无自在之理,于缘起一切法皆然。如眼识显现苗芽
,若如所显现而实有,方为自在。非对「现旺」(依他起性)而言「让旺」。(自
在)唯识说苗芽乃「现旺」,(他自在,他力,依他起。许「现旺」即不应许「让
旺」。)而又许有自性,彼许如其显现而有故自相违。本宗说,见苗芽时,不关系
于唯分别安立而执有苗芽,是为有自在。依唯分别安立,是为无自在,四百论成立
此无自在宗,为未达性空缘起之人而立。(即自续派以下诸人)或问:依因与缘即
~P 1161
无自在,(依他起性)一切有部亦如是说,何须再成。须知此处所成立之无自在,
乃应成派之不共者。缘起须具前说之三条件:第一,生缘聚合成无自性,缘因相合
,是为聚合缘起。第二,须观待支分而有。由此缘起因,知其无自性,为依靠缘起
。第三,依自积聚而施设安立。由此缘起因成立无自性,是为安立缘起,或称施设
缘起,亦即依之而施设之缘起。总称为缘起三理。其中粗细与共不共之差别。(此
据梦语音义「桑母巴打耶」,具有聚及依、及依而施设之三义。)依而施设之缘起
最细,乃不共者,为月称所特别开显。至观待支分而有,(虽微尘许,亦须观待其
自有支分而有。)乃自续派所许之缘起,较粗。因缘和合之缘起,为唯识、经部、
有部所共许,此为最粗,以但摄有为而不遍有为故。(遍有广狭之分)依而施设之
缘起,乃应成独创。上三,宗喀大师特略摄为二,即共与不共。依而施设为不共,
观待支分与因缘和合摄为共之一种。凡依较ァ魽或依缘立之法,与所依必非一性,
如自性一,则一切作用皆成一。然彼二亦非异性,若异,则两无相关。此说无论瓶
等或依其因缘支分而生,或依其积聚唯分别安立而生,皆无自性成就之异或一。若
~P 1162
一,则补特伽罗之能取所取,及诸法之能作所作皆应成一。若异,则如牛马之互不
相关,破其相依之关系,与观待于他之理相违。依生缘起,应成派与他宗共,不过
详细解释中有不同。如陶师与瓶,不能说为自性成就之一、异。若一,则陶师与瓶
无异。若异,则应不待陶师而瓶能自立。补特伽罗为业力所作,亦然。中论亦云:
「若法从缘生,是则不即因,亦不异于因,故不断不常。」若瓶与其支分积聚为异
,则瓶腹洞穿时,应说瓶未尝坏。如是,则瓶即是常性。如瓶与积聚为一,则瓶应
具有不变之自性,而瓶实刹那变坏,无常为性,此二相违,则其流应成不断与断之
二种,于是遂成断见。此颂亦可依生、依施二种缘起配合。缘起与其自性非一,亦
非除本法之缘起而有异体。以故知诸法不由一异而有远离四生,非常非断。龙树菩
萨出世赞亦云:「外道计诸苦,自造及他造、共造、无因造。佛说是缘生。」自造
,谓是即由若烦恼同体之因而生。此自造之「自」字,非指补特伽罗之我,乃是如
数论师所说,种子未生苗芽之时,虽不能见苗芽,然此种子内先即具有能生苗芽之
因。亦即谓种子内积聚有不可见之苗芽,将来之苗芽与此是一体,以种子中先有苗
芽为苗芽之生因故。他生谓异体为因,谓种子与苗芽各异。有种时尚无苗芽,有苗
~P 1163
芽时种子已坏。此虽应成派亦许,所不同者,彼说有自性异体为因而生。俱生者,
外道见苦或时依自身生,或时依外缘生,如被他挞等故说苦由俱生。瓶由土瓶与土
为一体之物及匠他而成,故亦是俱生。无因生,乃远离外道,此为外道之一种所计
,彼说日升月恒,非有作者,孔雀文彩,非由人涂画而成。外道数论师许自生。远
离外道许无因生。外道吉哺巴许俱生。自续以下许他生,唯识、经部、有部皆然。
佛世尊说,依靠、积聚、施设、安立,不堕四生边际。如苗芽不能说为自、他、共
及无因生。入中论抉择人无我,依七相法门。抉择法无我,依破四边生。论中十品
,由菩萨修习十种发心而开为十品,前五品生起大悲而修佛子行,说菩提心胜利。
最广在第六品,详说中观宗见,第六品,发心时已将殊胜慧学,即以空性为其对境
。初说能否开示之根器,次说空性胜利,次说空见,分人法二无我,先说法无我,
依破四生之理而抉择。法无我中,又以破自生及他生为广,而于破他则尤广,因自
续以下各派皆许他生,故分别细破。破四生讫,即以破四生之理成立法无自性,然
后方抉择人无我。七、八、九、十品,即七、八、九、十地,亦即七八九十种发心
~P 1164
。仅说各地不共功德,共文甚略,最后乃开示佛之十力等不共功德。入中论梗概如
是。要义在破除四生而建立无自性生。苗芽若自性生,必不出四生之外,因四生皆
自性生故。宗喀大师有空前口诀,苗芽生理不外无因生及因缘生之二种。无因生,
除远离外道外,内道无如是许者。内道皆许苗芽由因缘生。若谓苗芽有自性成就之
因缘生者,苗芽与其本体,不出自性成就之一体与异体二种。如一,则苗芽应从自
生,应有与苗芽一体之因。如是,由苗芽之因本有苗芽,以彼为苗芽之因时,已有
苗芽一体之因故,否则不能见因与苗芽为一体。如为因时已有苗芽,其后即不须再
生苗芽,而世人现见苗芽,种子坏时苗芽方生,实与现量相违。若谓以后再生苗芽
,则生应无量,且无止境。由上述之无义与无终二种过失,即遮自生。又许苗芽与
其自性成就之因为一体而生,即无异许自生。反之,许苗芽与其自性成就之因为异
体,从彼而生,即无异许从他生。若苗芽从其自性成就异体之因而生,则虚空瓦砾
皆可发生苗芽,因虚空与苗芽,均为自性成就之异体,与种子和苗芽成就自性之异
体等同故。如是,则灯应生暗,故不从他生。自生他生俱不合理,故知俱生亦不能
成。兹再抉择无因生,若苗芽可以无因而生者,则不应说有因时方生,无因时不生
~P 1165
。此又与现量相违。以世间现见苗芽皆从种子生故。又若有因时亦生,无因时亦生
者,生应无穷,或毕竟不生。乌鸦亦应同具孔雀文彩,同是无因故。四生皆破,方
显无自性生。出世赞又云:「若法从缘生,佛说即是空。诸法无自生,无等狮子吼
。」依缘生,可以前说粗细三种缘起释之。以佛世尊说此缘起法之自性本空,故上
半颂以缘起决定性空。若说凡缘起法皆性空,则有语病,如瓶柱皆是缘起法,若说
即是空性,是有为法皆成无为法矣。应说缘起即是空义,而又非一般之所谓空,乃
说自性空。凡自性已空之一切法方能安立业果能所作用等。若自性不空,则不能说
由此因有此果。故中论云:「于何是空性,于彼一切成。」由自性成就之不共因,
即不能生果。如前破四生时所说,若法自性空,方能说彼是缘起。故中论云:「于
何非空性,于彼一切违。」下半颂无等二字,即称世尊为一切无与伦比之意。狮子
吼,喻狮王啸吼,百兽震伏,世尊以诸法无自生一语,破除世间一切执有谛实诸论
。故宗喀大师特标示曰:「缘起因能破除一异常断及四边生。若能破除一切实执,
了解性空,(有能空人我,而于蕴聚实有不能遮者。)复能不舍业果缘起,勤修取
舍,最为希有。」释菩提心论龙树造云:「若知诸法空,复信修业果,奇中此最奇
~P 1166
,希有此希有。」此谓虽未知诸法性空,而能知缘起者,已属希有。又虽未知缘起
,而能通达空义者,此亦希有。至于能知诸法性空,而又能了知业果,且能依之而
善取舍者,此为希有中之希有。「欲生如是定解,要先善辨有与自性有,无与自性
无之差别。」而此差别在语言文字上似易分辨,于对境观察,则极易混惑。否则自
续以下诸宗及藏中先德,何以皆于此不能了达而生误解。月称菩萨于四百论释及明
句论辩此最明。藏中唯宗喀大师知之。自续诸师虽知由心安立过去,然谓彼本身亦
须有成就过来。意谓此如幻马,虽由吾人误认,然彼亦须有幻术所依之药物材料,
方有幻马显现。彼之所许如是,故知彼未能明辨唯有与自性有之差别。唯识师说遍
计无自性,然彼所谓之无自性,乃无彼所许之自性,而仍执有应成派所许之自性,
彼此所许之自性,名虽同而义实异。经部、有部则许诸法有自性,其说尤粗。自续
以下说自性有时,心中即显现有「有」之心境。说自性无时,心中即显现有「无」
之心境,故必须弃舍此等心理,方能了解应成派之无自性义,方能安立业果作用等
。印度自续以下诸师,虽未达无自性义,然不弃舍业果缘起,虽见有不及,其失犹
~P 1167
小。藏中古德皆自诩为应成派,然以不辨此义,而说「一切法皆无」,说「应成派
不立宗」等,并将业果缘起一律舍弃,此失极大。入中论云:「如知影像无自性之
因果建立,谁有智者,由见色受等不异因果诸法,而执定有自性耶?故虽见有而无
自性生。」
  此谓缘有时非缘自性有,而缘唯有。清辨论师乃菩萨应世,其内证功德,不可
测度,而以应成派之见格之,彼说,诸法须其自性成就,然后分别安名,乃成其为
法。是亦堕于断常二边,以彼不明唯分别安立之理故。自续说,若诸法唯分别安立
而有,不须其自性成就者,则伪装之人,或影像、阳□,皆成其为真人、真形、真
水矣。彼之所见如是。以应成派观之,其所说之有自性,即许有不变之常,因而摄
入常见。既许有自性之常,而又许有刹那生灭,亦即可摄入断见。清辨寂护诸师,
虽尚不免堕入断常二边,然许一切法非实有,故亦可称为中观者。但应成派观之,
实尚未得清净中观见。过去藏德虽依经教许无自性,然彼所谓自性无,举毕竟无无
异。彼说,世俗名言有,乃由颠倒见显现,而实不可说之为有,如石女儿,虽名言
有,乃由颠倒计有,而实无有,故彼等常说,名言言有,不可说有,自性之无,乃
~P 1168
真实无。宗喀大师乃标明要旨,为自性之无,不能说无,名言之有,方可说有。此
非杜撰,乃根据百论等圣教而说,上文已广明,自性若有,应不出一异等过。自性
若无,应如是无。须知宗喀大师所说名言之有,有三量须合,若缺其一,即不能成
立。(一)名言须已传称,(二)他量非能损害,(三)于真实义中安立须无妨难
,即不害胜义理智。如柱之一法,世俗共传故,是传称名言,他量不能损,与胜义
不相妨害,以此三法,方成立名言有。过去藏中有说,凡说有柱有瓶等物,皆是执
相,皆非实有,乃由颠倒显现为有。为针对此种过失,及为初证空性者安立缘起方
便,故说此成立名言有之三法。如眼于柱串习已久,一见即知其名,世间传称皆说
为有,于此认知其为世间名言之量。如世尊云:「世间说有,我即说有。世间说无
,我亦说无。」应于此上认识名言之量,此非说牧竖所许之有无,佛亦随之说为有
无,乃谓世间一般不须观察寻伺即说为有无者,说为唯有,方入世间名言量。如此
方为世间传称。(二)他量不可损者,如误绳为蛇,以绳非是蛇之他量,可以损害
是蛇之量。柱则不然,不可以余量损害。(三)胜义理智无害者,真实见柱之空性
时,与有柱不相违。非如绳上无蛇之世俗名言可称,又非如蛇之他量可损。又性空
~P 1169
须在有法上显,绳上根本无蛇,则无蛇之空性。依中观宗,龟毛兔角无有空性,于
盘绳上亦不能抉择蛇有无自性故。建立名言有之三法,详道次广论。依上师口诀,
抉择世俗名言量有无,于立名处量上,有内心分别安立之量,有则成立为有,无则
成立为无。如盘绳上无蛇之支分,即不合立名言量。且内心分别知其非蛇,故又无
内心分别安立之量。故于世俗名言量不可说为有蛇。世俗名言量之有无,看似易辨
,其实甚难。如说柱有,若问如何有法,以何量成?答:世俗名言量有。又问:世
俗名言量如何而有?答:以眼见故。若又问:凡眼见者皆真有乎?此即不易置答。
故应于世俗名言量有无之理,通达决定,当说不须寻伺观察,一见之下即以决定其
为仅有,方是世俗名言有量。如四百论释云:「如计诸法有自性者,见有彼法,即
执有自性。若时见无性,即执彼法毕竟非有,如同免角。由彼不能出二边,故一切
所许皆难应理。」诸法二字,藏语为「恶波」,即指事事物物。一解为诸法,一解
为实有法,此指后义。
  障碍清净见者,乃增益执及损减执,此二执之生起,皆由不能差别自性有与有
~P 1170
,及自性无与无之故。必现空双合,方能解脱有无二边。真正中观者能于通达一切
有为无为诸法皆无自性之上安立因果,方脱有无二边。执自性有,即堕有边。于无
自性不能安立因果,即堕无边。执诸法有自性、自体、自相,即堕有边。说诸法名
言无,即不能成立因果事用,即堕无边。于有为法空其事用,即不能安立因果,即
堕无边。有边即常见,无边即断见。龙树云:「说有,即常见。(于无自性而说有
,即堕常见。)说无,即断见。(显现似有,与因果合,而说为无,即堕断见)。
」通达有为无为无自性,须依缘起之因据,如是,方能安立无自性之因果。依依靠
缘起而知苗芽无自性生,即破常边。又能安立苗芽无自性之因果事用,即破断边。
破此二边,皆依缘起之理据。以缘起之理据因破除无边。以无自性之宗破除有边,
如苗芽无自性宗缘起故。因依而安立之缘起(即施设缘起),以此缘起,于无自性
诸法品类知其能安立因果,即破无边。依缘起因,决定苗芽无自性之宗,此乃施设
而有之缘起,故能决定苗芽无自性,而破有边。决定因相理据断无边,决定所成宗
断有边。即以现而断无,以空而断有之义。现空双合以现断无,以空断有,此各宗
所共许。而以现断有,以空断无,乃本宗不共义。依缘起因故。此对修清净见中观
~P 1171
者说。苗芽依缘起因,乃依安立之苗芽,非有自性成就之苗芽。由缘起因引生空性
,故说为以现遮有。又如是中观者决定苗芽无自性之宗,由此即知所无者,乃无自
性,非异竟无,非遮世俗名言之有。故说以如是空而遮止无,由无自性而引生有世
俗名言。是谓现空双合,亦即现缘起空自性空互为助伴之理。此仅略说粗分,乃宗
喀大师不共之特法。缘起具三特法:(一)有法,(二)宗,(三)因据。其能决
定三法者,固为圆满,否则能于其宗无自性或因缘起,随一特法,能得决定,亦可
断除有无二边。又边字之解释,据解释正理论云:「边谓尽、后、近、方及毁訾。
」此为五边:(一)尽,为尽处,俗语谓尽头处。(二)后,谓末端。(三)近,
谓邻近边际。(四)方,谓东南西北等方位,如俗说东方为东边,西方为西边。(
五)毁訾,谓呵责恶人为边人,犹汉语鄙人义。以上所引诸边义,皆所知境中所有
之边,非本论所说应离二边之边。本论所说,乃所知境所无之边,亦即自宗应破之
边。上五边义,虽自宗亦许,然此处所言,正见歧途之二边,须如中观明论(亦称
中观现见论,自续派莲花戒论师造。)云:「若谓中道有胜义自性法者,由有彼故
,则计为常,或计无常,云何成边?说如实随顺诸法真理作意,名堕边处,不应道
~P 1172
理。」此处乃引自续派之说,而加以破斥,藉明本旨。自续派许心自性成就,即许
有真实自性成就。(许有自性,即许实有。)如是,则执常或无常,应不能谓其堕
于边见,以与诸法真实法性相符故。柱之实有,既是自性成就,应是柱之法性。彼
自续许心之成就,真实义既是自性有,或说为常,或说为无常者,即非成边、以眼
见真实故。若入于诸法空性如所有见后,而如理作意,是自性有,彼时自性成就,
即为真体。亦如柱为真实成就,则柱之真实成就,即是柱之真体,即不得谓为边执
,以彼法既成真实无常,即如是作意为无常,与诸法本体相同,故非堕边。倘非彼
诸法真实之本体,不能如理作意,而起倒执,乃为堕边。世间悬岩之下名边,堕于
彼处,称为堕边,此边是有。中观所断之常断二边,乃未尝有之边。既为未尝有之
边而又云堕入者,乃就执常断之执分而言,断除此执,即为离边,非实有边可离。
堕岩断命,喻堕断常边则断清净解脱智。慧命自宗说诸法于实有无,业果于世俗有
,非执边,而他宗则亦说此为边执。如唯识宗据菩萨地说,有执依他圆成于实有无
,是损减见。又藏中过去有说业果于世俗名言亦不许有,若许有,则与二谛相违。
~P 1173
彼等因误解月称入中论破二谛之意,不知月称乃破二谛之自性。如云:「二者谓二
谛无自性,非常亦非断。」又佛说:「有及无俱是边,净不净亦边。」彼等依文解
义,故说非有非无。如回诤论龙树造云:「若非无自性,即所有自性。」此说若非
胜义无,则成胜义有。有无自性,正相违反,遮无则有,遮有则无。惟证诸法于实
有无,则非边执。证业果于世俗有,亦非边执。如前论又云:「若不许名言,我等
不能说。」此即表有自性与无自性乃正相反也。故知过去藏中一类说非有自性非无
自性者为不应理。其说诸法非有非无者,亦同此过。以非有即无,非无即有,同时
说非有非无,即成自语相违。又过去藏中一类说名言非有,遂谓业果于名言中皆无
。彼等据中论「说有为常,说无为断,非有非无,二者俱非。」彼等不解此为不共
遮止。说诸法有自性,用为常,说诸法名言无者,乃为断。彼误谓此为自续派见,
并谓应成派不立此种遮止,于是遂倡为非有非无之遁词,故引回诤论以决定,非无
即为有,而在真正中观者,并非如是。必先以一异法门,抉择自性之有无,最后乃
决定为无而遮其有。西藏过去大多数先即不能判别有无之义,故和非有非无之遁词
。于是更不判决自性之有无,致堕于常断二边而不自知。回诤论后半颂恰为对治此
~P 1174
种执著。彼说于胜义理智中,见苗芽之生住坏灭皆无,以生住坏灭乃依根门而见,
根识颠倒,所见非量,故不成就。而在应成自宗则谓生住坏灭在胜义理智中所不见
者,仅未见苗芽之生住坏灭,实不能谓为无,故与彼说不同。彼既以胜义理不见为
无,根识为倒,此即不许言说者之一类。故回诤论云:「我不为彼说世俗名言中之
因果作用、能量、所量、能得、所得诸义。」意谓世俗名言现量是有,此我亦许是
有,故开演此中观诸论。彼不许名言有,我故不为彼说,以彼等既不许名言说故不
为之说世俗名言量。七十空性论云:「勿破世间理,依此有彼生。」世间所摄现量
名言,此不应遮。现时诸师,若问其诸法有耶?彼答云:有。若追问其究竟有耶?
彼又答言无。若再追问究竟为无耶?彼又答云:非有非无。以无抉择智,故漫无定
说,中观者说执诸法有自性,是堕常边,执诸法名言无,是堕断边。依缘起之因,
显无自性而破二边。依本宗如实知缘起之理,依缘起因,知苗芽依缘而起,遮断边
。依缘起因,所成立无自性之宗,知苗芽无自性,遮常边。他宗依缘起因反成立诸
法有自性,以彼不能如实了知缘起理,仅知有缘起理耳。
~P 1175
戌二、成立无为亦非实有
  「若以前理,已能成立补特伽罗与有为法皆非实有,则虚空、择灭、非择灭、
真如等无为法,亦易成立皆非实有。故中论云:『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易
成之理,谓如前破有为法自性,虽无自性,而能安立因果,系缚、解脱、能量、所
量等一切作用。此既成立,则法性择灭等无为法,虽非实有,亦可安立道之所证,
智之所量,众生所皈依之法宝等一切建立,谁亦不能攻难而谓此等若非实有,则彼
建立皆不应理,故无许无为法实有之必要也。即许无为法真实者,亦必应许能相所
相,离系因果,能量所量等一切建立。若无为法与其能证、能相、能量等无关系者
,则一切无关系法,皆应成为能相所相无理避免。若谓有关系者,然实有自性法不
应待他,故亦不能立其关系。亦可观其一异而破。若谓此理不能破无为法实有者,
亦应不能破有为法,是则全无实有可破。若谓有为法性空者,是说彼法无彼自性,
故是断空,然真如有自性,故是实有。上句是抉择有为法自性空之最大歧途,是毁
谤有为缘起之断见。后句说真如有自性,是增益实有之常见,故是邪解真空之义。
若自性空义,是彼法无彼法自体者,自既非有,则他亦非有,其立法实有之立者,
与成立彼宗之教理等,亦皆自性空,皆应非有。则安立实有少法之宗派,纯属臆说
~P 1176
也。若善知此理,则知印度佛弟子,凡说有实有法者,则定说有为法实有,名实事
师,其说有为法非实有者,亦必不许任何法为实有,实较藏地任意谈说者,超胜多
矣。于真实义虽有二说,然皆共许世俗法是自性空。次乃诤论胜义是否实有。故以
正理破除诸法实有之后,不许有为法与一切法为实有者,与倒解空性为断空者,说
有为法与一切法皆非实有,毕竟不同也。
  或问:若中论云:『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如上解者,则六十正理论云
:『若诸佛宣说,唯涅槃真实,智者谁复执,余法非虚妄。』此说唯涅槃真实,余
法不实。法界赞亦云:『凡是佛所说,宣说空性经,皆为灭烦恼,非灭此法界。』
此说空无自性之经,是为灭除烦恼而说,非说无此本性清净法界,宁不相违耶?曰
:此乃倒解彼二论义。前论之义,如世尊说,诸□刍,胜义谛唯一,谓涅槃不欺诳
法,一切诸行是虚妄欺诳之法,此经亦说涅槃真实,诸行虚妄。但真实义,前句经
解作不欺诳。虚妄之义,后句经解作欺诳,六十正理论释说涅槃即胜义谛,此不于
现证之慧前,非有自性现有自性,故无欺诳。余诸行等,则于现见之慧前,非有自
~P 1177
性现有自性,是欺诳法。若以观是否实有之理智而思择,则全无堪忍观察之实有。
不审其义,但著其名,此复何为耶。又六十正理论云:『三有与涅槃,此二均非有
,若遍知三有,即说名涅槃。』此说生死涅槃俱无自性,了知三有无自性,即立为
涅槃。岂是说生死无实之空性为断空者者哉。法界赞义亦是说,宣说空无自性之经
,是为灭除余一切烦恼之根本实执,明无彼所执之境,非说破二我执境,所显之本
性清净法界空性亦无所有。
  虽有此空性,然非实有。故有说此论连破实有所现之空性,亦不许有。或说尽
断一切烦恼,而不须亲证空性真胜义谛。当知此论皆已破讫。法界赞又云:『说无
常苦空,为净心方便,最胜修心法,是为无自性。』又云:『诸法无自性,是法界
应修。』此说诸法无自性,是所修之法界,修无自性,是最胜之修心法。有说诸法
无自性空名为断空,离此空外,别立实有空性为所修之空者,如何会释此论耶。如
东方无蛇,有人妄执为有,除彼怖畏苦时,说明东方无蛇,云不能除苦,要说西方
有树,方能除苦。汝亦如是,诸有情类,由执诸法实有而生痛苦,除彼苦时,汝说
令其通达所执无实,不能对治其苦,要说余事实有,方除其苦耳。』」
~P 1178
  中论云:「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入中论云:「由通达俗谛方便而通达
胜义谛。」此言由通达诸法方便,可以引生通达法性理智。如先于柱认识决定,由
是可通达柱之空性。又若先于虚空认识决定,然后能通达虚空之法性。吾人举头见
苍苍茫茫,此非虚空,乃空之一显色,虚空非目所见故。虚空乃遮止著碍(无著无
碍),无为法摄。由内心了别各各观察诸法法性而灭烦恼,此分谓之择灭。因缘不
具,能违害生,谓之非择灭。(如于善趣生发生障碍,令其不能往生,此能障分即
非择灭。)真如即空性,亦属无为。「易成立之理,谓如前破有为法自性,虽无自
性,而能安立因果、系缚、解脱、能量、所量等一切作用。此既成立,则法性择灭
等无为法虽非实有,亦可安立道之所证,智之所量,众生所皈依之法宝等一切建立
,谁亦不欲攻难,谓此等若非实有,则彼建立皆不应理,故无许无为法实有之必要
也。」
  自续派计灭谛非胜义谛摄。应成派说,就灭除染污分而言,亦是空性之一分,
故许灭谛胜义谛摄。觉朗巴许空性有自性成就,而彼等又不能于不许空性有自性成
就者所说之能立为道之所证所量等说,指出其过失。故彼等所许,实无意义。且彼
~P 1179
等复不能于空性有自性成就之理善为成立。故其所持实为勉强。即许无为法为实有
者,亦必应许能相所相,离系因果、能量所量,等一切建立。彼觉朗巴许空性有自
性成就,又恐堕断见,故复许有能量所量能相所相等。能得,即离系因,即道谛。
所得,即离系果,即灭谛。「如无为法与其能证能相能量无关系,则一切无关系法
,皆应成为能相所相,无理避免。若谓有关系,然实有自性法不应待他,故亦不能
立其关系。」如灭谛之择灭是有分,若许彼有自性成就,则应不观待其别别思择诸
烦恼,而灭除之之各支分。又若许空性有自性成就,则应不观待于法宝。(依法而
生之空慧为能量,空性为所量。)不观法宝,则三宝仅二宝,成大过失。此段显空
性等无为法亦依缘而有,依缘而生,因空性亦有其空分故。离种种垢,断种种染,
空性须与种种能量所量等支分相关。空性乃有分,有分须观待诸支分故。此科乃第
二,以此缘起之因,及前一异之理,成立无为法无自性。已说缘起之因竟,以下说
一异之理。
  空分,乃空性之安立名处。谓抉择诸染别别灭分。观察有分之空性与空分成就
自性之一或异体,亦可如前观察补特伽罗与其安立名处之诸蕴一异之理,而破除之
~P 1180
。空性之支分甚多,如离垢分。又一切诸法各各皆有其法性,有情各各之心识,亦
各有其法性。若空性与离垢分成就自性之一体,则有染有情以有法性故,亦应具离
垢分。若空性与诸空分成就自性之异体,则应有分空性不待诸支分空分而有。「若
谓此理,不能破无为法实有者,亦应不能破有为法。是则全无实有可破。」「若谓
有为法自性空者,是说彼法无彼自性,故是断空。然真如有自性,故是实有。」此
觉朗派之所说。彼说有为法为自性空,以有为法为自性成就之本体空。无为法须观
待有为而空,故称他空。是许有为为空,无为为实之谬说。须知空性本以灭除谛实
,今于空性反执为谛实,空性乃成究竟所缘,此见极难成立,如水中起火,更无物
可灭此火,是犹观佛为魔,无药可救矣。其上句是抉择有为法自性空之最大歧途,
是毁谤有为缘起之断见。后句说真如有自性,是增益实有之常见,故是邪解真空之
义。上句指所说之断空,后句指所说空性实有之义。「若自体自性成就自空即是自
无者,(犹计柱之本体无柱者,即成自无。)则其立法实有之立者与成立彼宗教理
等,亦皆自性空,皆应非有,(引聚喇嘛究竟一乘宝性论,德写领波如来性论。)
则安立实有少法之宗派,纯属臆说也。「少法」二字,据康同生注,系法尊法师译
~P 1181
本,系指立一类法实有之宗(觉朗巴派)不免稍涉晦涩。若善知此理,则知印度佛
子凡说实有法者,则定说有为法实有,名实事师。此指说一切有部及唯识师,于有
为法事事物物,决定说为实有者,即称之为说实事师,此印度通例。「其说有为法
非实有者,亦必不许任何法为实有。实较藏地之任意谈说者,超胜多矣。」藏中如
觉朗派,说俗有真无,或说非有非无,虽亦自命中观应成派,而实不及印度之犊子
诸部,何况有部唯识诸宗。唯识师所据仍是佛说,不过非佛之不共密意而已。藏中
诸人则直是臆说。有部诸师所据教理,乃佛初转*轮所说。唯识所据,乃佛末转法
轮所说。虽各宗所许了义不同,然皆根据佛说,无谬无乱。且通达下部见,乃通达
上部之基础。至藏中自空他空,非有非无诸说,则于佛三时教中皆无根据。彼等虽
或引宝性论等教,然皆误解教义,不合佛意。此派起自藏中上北方,昔有成就者,
名娘摩瓦,在雪山修道,具足神通,后至藏中,倡导自空他空之说,觉朗巴执之以
为宗见。彼等亦自谓根据般若经,云不说色是空,不说色非空。不知经义,于色,
于世俗名言不说是空,于胜义谛不说非空,此二谛圆融之义。若谓色非空非不空,
则堕第三聚。龙树云:「若遮无自性,则成有自性。」不立第三非有非无,于名言
~P 1182
中有,不说色是空,于胜义谛中,不说色自性实有非空,此般若经之本义也。「真
实义虽有二说,然皆共许世俗法是自性空。次乃诤论胜义是否有。故以正理破除诸
法实有之后,不许有为法与一切为实有者,与倒解空性为断空者,说有为法与一切
皆非实有,毕竟不同也。」觉朗派说真如实有。有一派根据摩洛罗达瓦之说,计真
如非了别境,即说真如非实有。此段论文,乃针对当时谬说而发。事过境迁,诸家
解释微有出入。所云以正理破者,谓自宗已通达空性者,以正理智遮破实有,显无
实有。他宗则依断空而成立无实有。或说世俗胜义皆非了知境,任何亦无。或说世
俗名言量由内心颠倒显现,不能说无,即非无。胜义谛非了知境,不能说有,即非
有。或如觉朗派说自空他空。彼等亦俱说无谛实,无自性,然皆依断,不如理而建
立。与自宗由通达空性如理建立者不同。或问:若中论云;「有为法无故,何得有
无为。」果如上解者,则六十正理论所云:「若诸佛言说,唯涅槃真实,智者谁复
执,余法非虚妄。」此明明说涅槃真实,余法不实。法界赞亦云:「凡是佛所说,
宣说空义经,皆为灭烦恼,非灭此法界(寂灭安乐自性清净法界)。」此说空无自
~P 1183
性之经,是为灭烦恼而说,非说无此本性清净法界,宁不相违耶?曰:此乃倒解彼
二论义。前论之义,如世尊说:「诸□刍,胜义谛唯一,谓涅槃不欺诳法,一切诸
行,是虚妄欺诳法。」此经所谓之涅槃真实,诸行虚妄,其真实义,前句,经解作
不欺诳虚妄之义,后句,经作欺诳。复次,涅槃真实者,是如六十正理论释所说:
「谓不于现证之慧前,非有自性现有自性,故无欺诳,不是有漏。」自宗许涅槃真
实,乃是空性,胜义谛摄。自续以下,多将涅槃摄入俗谛,许证涅槃之心,即通达
空性之心,是无漏智,彼以尔时无实有显现故,尔时无虚妄显现故。二现隐没,证
涅槃智,与初地证空性智同,不能同时俱缘二谛,故无二显现,仅见涅槃无自性,
故谓之真实,以所见与真实义极相符顺故。涅槃法尔本无自性,为涅槃智亦见之为
无自性,故相符顺。所见与法性相符,故说无诳。缘有为法有自性显现,而彼法性
实无自性,故说为诳。不说不漏。「由佛观之,唯有涅槃胜义一法,其现观与法性
相符,故说为无谬,说为真实。余诸行等,则于现见之慧前,非有自性现有自性,
是欺诳法。」藏文「顿巴」,其义为实,谓现观与法性相符。「荡巴」,其义为真
,谓无漏圣智所行境。世尊经意如此。诸误解者,以为唯涅槃一法自性实有,余法
~P 1184
皆不然。「若以观察是否实有之理智而思择,则全无堪忍观察之实有。不审其义,
但著其名,此复何为耶!」大藏经中,亦有于空性假名为涅槃者,以一切空性皆自
性涅槃故,然非一切涅槃皆是空性。六十正理论又云:「三有与涅槃,此二俱非有
。若遍知三有,即说名涅槃。」此说生死与涅槃均无自性。了知三有无自性,即立
为涅槃。岂是说生死无实之空性为断空者哉。此所知境,乃三有无自性,即是三有
之法性。非是涅槃。假名安立为涅槃。余人疑难所据,乃误解六十正理论唯涅槃是
实一语。故兹仍引六十正理论以开悟之,非于生死无实空之断空方面而许之也。
  法界赞义,亦是宣说空无自性之经。是为灭除余一切烦恼之根本实执,明无,
彼所执之境,非说破二我执境所显之本性清净,法界空性,亦无所有。一切有情及
一切有情心之法性,即是自性清净界,然非谓于瓶柱等器界。藏语「康」,汉译为
界,有●义,汉译为种,如铜出金,有本源义。谓众生本来清净法性,有成佛种性
,烦恼污染除去后,成佛时有四身,心之法性成自性身,心成智慧法身,有情成报
~P 1185
化二身。瓶柱法性不能成佛自性身,以瓶柱不能成佛故。法性赞义谓,破除烦恼,
须通达无自性之空性。此种空性不能遮破,故云:「虽有此空性,然非实有。」若
有自性实有之空性,则不须依遮破其应破分而显。如虚空须依止质碍而显,故空性
名言虽有,而非自性实有,以空性之有,系于遮破应破所显之空性,于名言有而实
无自性。或说,应破实有遮破后,所显空性非有非无。其意谓若有,则理智观察可
得,若可得,则是实有,即与佛说一切法无我之教相违,故说空性非有。然若说空
性无,则佛应于诸经不说空性,故又不可说空性无,而说非无。然非有即成无。若
说非有,则违赞法性赞所说:「非是能毁此法性界。」故由此句教理,则能破除说
遮破应破后之空性亦非有之谬论,亦兼破断除烦恼,不须通达胜义空性之说,或说
断尽一切烦恼,不须亲证空性真胜义谛,当知此论皆已破讫。藏中如虾却巴说:「
若如月称所说空性无自性,则成断空,应说别有能所取空之智慧,方是究竟空性。
」今为明自性实有空后之空,非是断空,特引龙树说,净心之法,以空自性实有,
最为殊胜。法界赞又云:「说无常苦空,为净心方便。最胜修心法,是为无自性。
」无常苦空三者,能令身心成熟。修无自性,于身心解脱,最为殊胜。又云:「诸
~P 1186
法无自性,是法界应修。」此谓诸法无自性成就,即所修之法性。修无自性,是最
胜之修心法。故最胜方便,即此究竟空性。有说诸法无自性空,名为断空,离此空
外别立实有空性(无能所取之空性),为所修之空者,彼如何能解此论耶?譬如东
方无蛇,有人妄执为有,今欲祛其怖畏之苦,乃谓东方无蛇,不能除苦,要说西方
有树,方能除苦。汝之所持,亦复如是。诸有情类,由执诸法实有而生痛苦,汝谓
令其通达,所执无实,不能对治其苦,要说余事实有,方能祛苦耳。无能所取之空
,不遍有情,须见道者方有故。
卷十七终
 

{返回 昂旺朗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下一篇: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附录三 菩提道次地内修法简授速修次第科判(即马车科判..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讲记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修定修观法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No Ajahn Chah《119》[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十、诤答六识三性俱不俱[栏目:韩镜清教授]
 七十世 法乳超乐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生命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我应该做个怎样的出家人?[栏目:宽见法师·心灵答疑解惑]
 虚云和尚法汇—规约[栏目:虚云法师]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二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佛教对病的认识[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在首届欧洲少林文化节上的讲话[栏目:永信法师]
 请问无明不在五蕴之中,无明在哪里?[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维摩诘所说经白话解 弟子品第三 第七章 维摩诘跟舍利弗说宴坐[栏目:维摩诘所说经白话解]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