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宗义,即究竟主张之义,亦即各人依著某些理由、学说、主义、理论、架构,安立体系所成立的究竟主张。
在自心上,以思辨而遮遣其余增益那一分,并依正理真实成立义的实相,即是宗义的定义;也就是说,在自心上 ,承许唯此即为真实实相或实义实相,除此,再无其它,且依正理而成立或决定那一分。 又因此诸道理,乃是以正理之道而说,故名说宗义者。
执持宗义者属于较有思惟能力者,一般凡夫大皆没有宗义的主张,只是拾人牙慧,片面主张与信仰罢了。简言之,宗义的主张主要是基、道、果的建立,可分为内道与外道宗义。
基、道、果如何建立?即:
基位--最初对诸法实况的认知,如二谛、空性等本自存在之法,非佛创立而有,佛只是宣说者。我们天天生活于染污品所摄的世俗谛中,应知实况。基位即是指二谛实况与认知二谛实况,依此生起证二谛的心。
道位—继而安立二分修道之理,即:
1.由世俗谛的建立,而累积福德资粮的修道之理。
2.由胜义谛的建立,而累积智慧资粮的修道之理。
亦即,依方便分—累积福德资粮,依智慧分—累积智慧资粮。
果位—最后由修习方便分(能得色身)、智慧分(能得法身)双运,成就佛的色、法二身的果位。
总之:
1 . 依世俗谛建立方便分,累积福德资粮,证得佛的色身果位。
2. 依胜义谛建立智慧分,累积智慧资粮,成就佛的法身果位。
学习宗义的目的,是为认识整体佛教,依解起修。佛在人间示现十二相成道,其中,佛成佛于先,说法于后,依三转*轮安立四宗:即:
1 .于鹿野苑初转四谛*轮,安立有部与经部的宗派见地。
2 .于灵鹫山、舍卫国等第二转无相*轮,安立中观宗的宗派见地。
3 .于广严城等第三转广分别*轮,安立唯识宗的宗派见地,三转四宗由此成立。
四宗虽非佛说,但间接是佛说,因佛依众生不同根器而转*轮,如巴利藏记载四谛法,以解脱道为主:大乘显乘教法则多以梵文记载,如《 般若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等皆以梵文为主。上述经藏是透过语文记载、结集而成。依据藏传说法:佛因众生不同根器说不同法门,普传声闻藏,密传菩萨藏;又许当佛于灵鸶山宣说《 般若经》 的同时,也于南印度现时轮金刚壇城与本尊为香巴拉国王传授时轮密乘教法。另说金刚手(即大势至菩萨)结集密乘教法,弥勒、文殊菩萨结集大乘显乘教法,大迦叶、优婆离、阿难尊者则结集声闻乘教法。 一般而言,汉传、藏传主弘大乘教法,南传则偏向于解脱道的教法为主。
佛世时即有三乘,为何又建立四宗呢?
因后世有情根器不同,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众生即依佛说三转,各自以各自心思理解、取受与建立三乘教法,安立基道果的体系与修行之理,此即为宗义;也就是,依著各自理解与主张的宗派见地,而建立四宗,即: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宗。 四宗虽皆共许三乘,但对三乘教法,乃各依佛说,各自安立三乘如何修道、断障、证果之理。因此,若不学习、或未深入宗义,必难解修道之理,佛道贫瘠,无法深广;若如此者,自利不圆满,利他有限(因众生根器不同故),佛道亦难增上 , 且违四弘誓愿。
三转是世尊一代时教转*轮的主要内容,三转是否依时间先后与宣说地点而区分呢?值得商榷,实际并非依转法的先后时间而安立,而是依于命题或刻意化机。
佛以所修过程及证悟之理为有情宣说成佛之道,也是从依师之理而始,依于道次第乃至成就佛果。 佛成等正觉后四十九天内并未说法(即圣默然),因所证甚深难知,众生虽有佛性,也不易证悟,后由梵天王劝请转*轮。佛成佛后因不舍有情苦,流露自证的圆满正觉,以大悲心依佛智转*轮。
然而,仍有小乘是佛说、与大乘非佛说之诤;对此,尊贵达赖喇嘛法王的说法是,若大乘经非佛说,那么小乘经典与解脱道便难以成立。各宗各乘理应彼此尊重,凡是能令直接或间接引导众生解脱、证菩提果的涅槃法,都是佛说。
若此即是依于三转安立四宗之理,则学习宗义的利益为何?略有几点:
1.能如实认识、理解整体圆满佛教。
2.去除邪见,正知佛道。
3.安立无我见地(中观见地)。
四谛十六行相中,无我行相最为主要。 佛说无非是契机契理之教,虽同是佛说,却未必是佛的究竟本怀与意趣。例如,于无我见各宗有其不同安立,从粗分无我至细分无我都是佛说,但是各自安立的无我之义及修证之理极有差别。诚如尊贵法王所说,学习宗义,了知下下部见地是证得上上部见地的阶梯。因此,欲得细分无我正见,必依宗义而学。
4.得以宗义教法结合道次第修行。如以广大行的行品与甚深道的见品互助而修,深道与广道是互为清净圆满的主因。学习宗义必须结合修行,不应只是理论—宗义教授体系庞大,似与生活无关,艰涩名相也多,而且所说的大皆是三乘行者所修所证的功德。尽管如此,也应当为愿境,或安立法习;又通达宗义的全貌蓝图,也是利众的一种方便,兼具自修与利他。
总之,依三转*轮建立四宗,由四宗理解佛说:故应由此认识整体圆满教法,依解修行。
问答:
1 .基、道、果的建立为何?
2 .依二谛如何累积二资粮?
3 .学习宗义,有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