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宗义宝鬘浅释 第22讲
 
{返回 宗义宝鬘浅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03

第 22讲

正文:(100+14)

2 、经部行中观自续派的学说

(1)、根的建立

此派认许外境,但是不承认自证分。除此以外,有关根的建立大致与瑜伽行派相同。
即虽皆同为自续派,经部行自续派却不同于瑜伽行自续派,是认许外境有——即由有方分、胜义无的微尘所累积的外境,当心认识境时,外境先行成立(为所缘缘),依所缘缘才能生起认识外境的心,故说外境有。但此外境非胜义有,是自相有,因诸法皆为胜义无、名言有,而非心境同体;并且也不承许有自证分(不许有一能证成心的心识存在),自心不需由自心自证。要言之,非如瑜伽行自续派主张的诸法唯识、外境无;除此之外,经部行自续派与瑜伽行自续派的基位主张大皆相同。基本上,共许诸法名言有、胜义无,也承许名言中自相有。

(2)、道的建立

经部行自续派主张,二乘皆主修人无我(即没有独立自取的我),大乘主修法无我(胜义空)。
此派关于道的建立,有下列诸特点:
一、主张:定性的声闻与独觉没有法无我的证解

定性的特质,是指凡有情一开始即对声闻或缘觉菩提,极

有希求,觉受相应,一心厌离轮回,求自解脱,欲证菩提,此为二乘定性种性之义。此二乘定性种性行者,自道五道圆满,后于有余或无余涅槃时,回小向大。此中,主张二乘定性种性行者没有胜义无的证悟,即不具证法无我的智慧,因轮回根本为执着独立自取的人我执,故主修独立自取我空即可出轮回得解脱。

另外,先是大乘不定种性,而后入小乘的行者(因钝根,种性不定故),则有可能证得法无我。例如,大乘不定种性行者,发菩提心,也证法无我,后遇缘退心趣入小乘,此时虽舍菩提心,具出离心,但此小乘行者心中以前所证的法无我的智慧仍未退失(但不名为菩萨,已退菩提心故),故有法无我的证悟;不同的是,此小乘道为本质的证法无我的智慧,并不能断法我执,因无菩提心摄持。
二、不认许:定性的声闻与独觉有通达“能取所取异体空”之智。
由于经部行自续派不认许外境无、心境同体,而是诸法外境有、心境异体(即能所异体),故主张并没有所谓二取空的见地,二乘定性行者自然也就没有证二取空的智慧,而是同皆主修人无我。
三、不赞同:认取外境之分别是所知障。

认取外境之分别,是指执取外境有的法我执;然而,并没有执取外境有的法我执,因诸法本外境有,执此为有的心,非法我执,是合理的具义心;既然无此法我执,也就不认许执取外境有的法我执为所知障。
大乘则主修胜义无的法无我。关于证成法无我,经部行自续派主要是安立「同理正理」,如:耳识有法(法),可见胜义色法(宗),以眼识可见胜义色法故(因) ;含遍,以耳识不必观待不共增上缘眼根也可见色法,以有胜义色法故。
补充:
在自续派,若许诸法胜义有,具十种缺失:
1.若胜义有——必为印象实相一致。
2.若胜义有——必为圣等持智所可现见。
3.若胜义有——必堪忍观察胜义的正理所观察(成诸法为实有)
4.若胜义有——成有胜义有的他生。
5.若胜义有——成诸法自有自成(下需观待)。

6.若胜义有——成非名言假立。
7.若胜义有——成不可能缘起有。
8.若胜义有——成必为恒常不变(成常法)
9.若胜义有——成造业者不感果(不成立业果)
10.若胜义有——成诸法名言无。
(3)、果的建立
由于声闻、独觉二乘所断之障与所悟之无我,并无粗细之别。因此,证悟的品类也没有什么不同。并且,这两乘都有八

向住的建立。

此派主张声闻、缘觉二乘的主要障碍或所断品是人我执(此属烦恼障),所修品是人无我,且无粗细分的差别,也都是九品修道,所以二乘皆有八向住的建立(即向是因——无间道, 住是果——解脱道)——是从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断欲界九品烦恼现行)、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共有八圣者位。虽然二乘的所修所断都一样,但因二乘积福不同——积福愈难,表示果位愈胜,且修道方式也不尽一致,所以二乘菩提仍有胜劣之分。
(清辨《中观心要释》 ——)《 思择焰》 (rT0g -ge bar - ba )说:「证第八地时,断尽烦恼障。」
《中观心要释》,即《中观心要论释》,是指《 思择焰》,亦名《分别炽燃论》,是清辨论师安立经部行自续派不共宗派的主要论著。彼论说,大乘定性种性行者,证得第八地时,即已断尽烦恼障。
大乘定性种性行者之义,是指:
1.大乘种性觉醒,指已发具相大悲心的大乘利、钝根行

者。

2.心中决定欲求利他成佛,为圆满果位而修道者,如易于缘众生起悲心、缘三宝起信心、缘菩萨行起精进。

此中,不论利、钝根,大乘中品资粮道以上含遍大乘种性决定,即于无上菩提不再退转。
可见此派主张:诸定性的大乘,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是有(先后)次第的。

经部行自续派主张,定性的大乘行者(一开始即入大乘的行者),初地同时断尽分别二障,乃至修道的第八地时,断尽烦恼障,成佛断尽所知障。
然而,这并不意谓:此派与应成派同样地主张“烦恼障未断尽前,不能断所知障”

若予简略比较,可知:

瑜伽行自续派主张——大乘初地的见道开始断分别二障,从见道至修道,先从分别而后俱生,依次而断,至成佛时同时断尽俱生二障。

经部行自续派主第——虽然见道同断分别二障,修道同断俱生二障,但到第八地就断尽烦恼障了。

应成派则主张——大乘初地断尽分别烦恼障,第八地断尽俱生烦恼障,第八地后才开始断所知障——所知障不分分别与俱生,只有现行与种子——成佛时断尽所知障;故需先断尽烦恼障,才得断尽所知障(即烦恼障的习气),如先拿走葱,才得去除葱味。

除上述的不同特点外,此派有关根、道、果的建立,大体上与瑜伽行中观自续派一致。
关于经部行自续派的基、道、果的主张,大致与瑜伽行自续派一致,如基本宗义、二谛观等定义同于上述,不同在于认许有否自证分、外境有、三乘所修、所断的安立等。

结赞:

虽有自相非谛成,自续宗义诸差别;非自杜撰此妙文,欲善巧者当受持。

虽然诸法名言中自相有,但非胜义有,依此而有自续派的道、果建立及诸差别与区分;此所简述的自续宗义教授,并非无所依据而杜撰,而是如实依于教理与法义正确抉择,因此欲求增上的具智慧者,应受持此殊胜妙文——应以依义不依语为主。

甲二、中观应成派

一、定义

主张“即使在名言中,诸法也不以自相而存在”的说无体性宗,就是应成派的定义。
主张即使在名言中,诸法自相无的大乘说无体性宗,即是应成派的定义。自续派许诸法名言中自相有,应成派许诸法名言中自相无,这是二派主张的主要差异。在应成派,诸法名言中缘起有、自相无、自性无、本体无、没有实有、胜义无、没有真实。也就是,诸法唯名假立,名言有,故自性本空。正因诸法名言有,才自性空;反之,诸法因自性空,才名言有。没有自相自成的存在,只有唯名假立。诸法自性无,不成为没有法,反而更能了知、成立诸法乃唯依心名的缘起而有,所谓:

「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因此,诸法名言有、自性无是一体二面,正如钢币一体二面一样,互相成立。

在应成派,若诸法自性有,则有十种缺失:

1.若自性有——成为印象实相一致。
2.若自性有——成为圣等持智所可现见。

3.若自性有——成堪忍观察胜义的正理所观察(成诸法为实有)

4.若自性有——成名言假立之义,去找可找得到。

5.若自性有——成诸法自有自成(不需观待)。

6.若自性有——成非唯名假立。

7.若自性有——成不可能缘起有。
8.若自性有必为恒常不变(成常法)

9.若自性有成造业者不感果(不成立业果)。

10. 若自性有——成诸法名言无。

宗大师的上师仁达瓦尊者的偈颂证成这点,说:「业果无欺之深信,证空缘起智慧二,任证知不离双运,彼时入离边中道」。意即,必须证得业果性空与证得业果缘起不欺诳,二者毫无相违,若得如是证业果是缘起有也是自性空,二法不离而双运,则此时即入了离断常二边的中道。

他双说:「显现时而证空性,证空性不遮显现,任决定得双运理,彼时证佛王意趣。」所说意趣相同。

《三主要道》说:「此复现相除有边,及以性空除无边,若如现空显因果,不为边执见所夺。」——若知现空显因果,指缘起有与自性空是互为因果的。即由证知某一法的缘起有,当下也得证知某一法的自性空,不堕入断常二边见,则入中道。

月称菩萨《显明句论》说,基于诸法名言有、自性空的道理,尤需能合理安住于中道,否则将是有垢。也就是说,不堕入否定世俗法的减损断见,就不能损及名言有的如幻的业果;同理,不堕入执取自性实有的增益常见,则应见到诸法自性空的如幻的业果,现空双聚,如此才得以合理安立中道,此为应成派的不共见。无疑的,应成派的中观见地深遂,究竟了义。依此可同时遮破断常二边。

此派的学者如:佛护、月称、寂天。

即此派的学者,主要有佛护论师造《佛护论》、月称菩萨

造《入中论》、寂天菩萨造《入行论》 第九品解释应成见。龙树与提婆菩萨被称许为根本中观师,由此后来发展为应成与自续二派。

二、释名

问:为何称为应成派呢?

答:因为此派主张:单单用应成的破式(thal -

Pyur,prasanga ),就能使对辩者心中生起了解我方论点的比量,所以便如此称呼。

因应成派以随应破的方式遮破对方的主张,即随应而破之义,能令对方心中生起了解我方所成立的自性无的比量证悟,故名应成派。也就是,并不需以自续因相,或安立量式为理由,而是以对方所妄执认许的主张,引出彼自内相违的过失,即可破除对方的妄执,安立自宗。

例如:应成派说:耳识有法,可见色,以眼识可见实有的色故,以凡实有皆成因果错乱故。

他宗则:奇怪,为何耳识可见色?找出原因——是由于眼识可见实有的色故;事实上,眼识是可见名言有的色,但若主张诸法实有,则成不需观待,没有因果关系,这样的话,耳识也不需观待不共增上缘,也可见色法,成五根皆不需观待其增上缘,任一根识皆可见色,由此而得放弃他宗建立的诸法自相有的颠倒见地。

又如,他宗说:一切法皆无常。应成派则答:虚空也是无常,以许一切法皆无常故(以安立对方错误的因,成立所立宗,令对方自内矛盾)。事实上,虚空是无为法,是恒常,有为法才是无常。应成派即以对方所认许的既然诸法无常(因虚空也含盖在诸法之内),那也可说虚空为无常,以此令对方生起相违与矛盾,而放弃他宗见地,心中生起认许自宗所成立的比量,此为随应破之义。

应成派与自续派的最主要差别:

宗大师在《缘起赞》中曾说:「若受行尊语,珍藏缘起法,不忍空性吼,我说此为奇。」依应成派观点,自续派以下既许诸法缘起有,即不应许诸法自性有。自续派主张,因诸法自性有,才得安立缘起有。

应成派则说:桌子有法,为缘起无或名言无,以自性有故。此说令自续派生起相违与矛盾,进而放弃自己的见地。自性有确是不成立,自性有与缘起有在一法上不能同位。

三、思想主张
1 、根的建立——即基位的主张。

应成派主张:凡事物存在,皆不以自相而存在。因为

他们认为,任何事物,其存在唯以概念施设为度。

度,是主张之义;依分别心于施设处予以名言安立,称为概念施设,此并非以自性而存在。「假立施设」,表示无有自性;「唯名而有」,表示并非没有,且有作用。

应成派对境的主张,认为凡是事物皆无微尘许的自相存在,皆是唯名假立。而唯名假立的成立,唯识派与自续派也都如此说,但应成派的唯名假立,是否定了自性有,成立自性无。且应成派的唯名假立的名言有,必须具足条件,非名言假立,即含遍为有。或说,诸法不离心,但唯心不含遍成立诸法。

名言有的存在,必须具有三种条件:(如桌子)

1.必须由名言识所安立,由具义分别心所假立(必为心所假立)。

2.所安立不损及名言量(即符顺世间世俗所共许的名言,而称为桌子)

3.不损及胜义量——J即自性空、非实有、自性无(桌子的本质是无自性)

句中的「唯」字,就是要排除,“以自相而存在”的成份。

「唯」字之义,主要是简别破除诸法实有、自相有之义;诸法皆为名言有、自相无,即所谓的空性,如龙树菩萨《中论》 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法不成。」显然,由法的空性成立,故法成立;即法一成立,法的空性亦成立,正如没有花即没有花香、有花香必有花一样。此与《心经》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旨趣是相同的。由一切法自相无、自性无,故成立一切法的作用与因缘;若一切法自相有、自性有,则成一切法不可转变,为恒常,不必观待因缘、自有自成,则成因缘果皆不成立。也因此,有世俗谛,即必有胜义谛;一见世俗谛,即应知有胜义谛。
补充:
「唯」字的简别之义是:
唯识派的「唯」字,简别为外境无。
自续派的「唯」字,简别为胜义无。
应成派的「唯」字,简别为自相无。
尊贵法王曾说:当先安立缘起有,再成立自性空;即先成立一个不欺诳的、不可抵赖的存在之法,如罪过有损害,善业有利益,并不否定善恶苦乐之法的存在;既然是存在之法,去找却又找不到,表示诸法自性无、名言有。离开缘起有的名言,则无空性实相的成立。诸法无非是空性的显现、或空性的

外现罢了!

(l)、境

存在的事物、境、所知三者同义。境分为:显现和隐晦二法,及(胜义和世俗)二谛。

存在的事物,指所知品,即具义心识所认知、执取的对象。境可分为:显现法和隐晦法二法,或从胜义谛和世俗谛、或从有为法与无为法而予区分。

①显现和法隐晦法

不依靠因(比量),单靠感官经验之力就能了解的法,就是显现法的定义

如五根识对境时,不需安立能成立的理由,可直接认识的法,如见色法的眼识、闻声音的耳识等根现量的所对境。很明显,以现量直接了知者,就是显现法,它与显现的事物同义。但是,其实并非有为法都含遍不经由推测即可直接认识,如你的心思或想法,大概不是随一现量可以直接了知的吧!基本上,显现法必是具义六识的所缘,如色、声、香、味、触、法。
现前法、显现法、根的对境、非隐晦法等四法,同义而异名,例如;色、声、香、味、触。
现前法、显现法、五根识的对境、非隐晦法等四法,同义而异名,都是现量心的所缘。如五欲尘皆为前五根识的所对境,为色处所摄之法。而意识的所对境则为法处所摄之法,意识分分别心与无分别心,此中指无分别意识的所对境,此非前五根识所能了知者。
必须依靠理由或因才能了解的法,就走隐晦法的定义。隐晦法、非显现法,推理所量诸法,三者同义而异名。例如:“声非常”与“声无我”(等观念)就是隐晦法。因此,此派主张:显现法与隐晦法二者彼此相违,而(显现、隐晦与极隐晦)三处所量也彼此相违。
即必须观待安立能成立的理由,而得到的正确了解的法,或由意识比量直接了知者,称为隐晦法。对众生而言,佛法大皆为隐晦法;此与比量的所知、所量同义。如空性(诸法无我)、无常、解脱、道次第等,即是隐晦法,这无法以一般凡夫的六识直观,需依量式而知,如:你有法(法),是无常(宗),以因缘所作故(因)。
此外,有极隐晦法,即既不经由现量、也不由比量而了知的法,唯依圣言量得知,如由业感果之理,即如是而感果,是何时、何处、何境、以何心情、造作何业、其感报过程为何?凡此复杂微细的业感,唯佛能知,此唯依圣言或语量而知者。对我们而言,惑是苦因,或许易知;业是苦因,则难了知。

②二谛

此为应成派不共的二谛观。认识世俗谛或胜义谛,二者皆同等重要,单依一谛不得解脱。也因此,二谛理解上固然有难易的差别,但并无胜劣的差别;同理,福慧资粮可能有累积难

易的差别,但并无胜劣的差别。

龙树菩萨《中论》曾说:依世俗谛而证得胜义谛,进而依证胜义谛而得涅槃。就次第而言,需先证粗分世俗缘起,才得引证胜义谛的空性;而后又依证空性,才得以引证细分世俗缘起——即证诸法如幻、名言有。显然,二谛只有前后证悟次第,为体一相异的关系,并没有胜劣差别。

以观择名言之量所量得的任何事物;而此「观择名言之量」(是因为)对应于其所量得之事物而成为「观择名言之量」;这就是世俗谛的定义。例如:瓶。
即凡为名言量所找到、所安立的法,并且该量观待所安立的法,得成为名言量,则彼法即称为世俗谛。如桌子乃名言量所找到的法,且此安立桌子的名言量心(心)观待桌子(境)而为名言量,这样的桌子,即称为世俗谛。

此中主要是为了简别佛智,因佛智可遍知一切,佛的尽所有智能亲证空性,如所有智能亲证世俗谛。

此派不把世俗谛分作正世俗和倒世俗两类,因为正世俗不存在。(何以故?)因为,凡是世俗,皆非正;(何以故?) 因为,凡是世俗,皆是倒。
在应成派,说世俗为虚假,是说世俗谛法在彼能安立的我执心上为谛,但义上实为虚假,以世俗之法印象现实有,实相则无实有,印象与宝相不相顺故,故言虚假;但并不是没有世俗谛,虚假不是没有。

凡世俗谛皆为虚假,故不需再予区分正世俗与邪世俗,唯胜义谛为真实。然而,既然世俗皆为虚假,为何又需区分正世俗谛与倒(邪)世俗?

尽管如此,但就世间一般的认知层面而言,世俗依然可分正、倒二类;因为就世间的认知层面而言,色法是正,镜中容貌之影像是倒。

即应成派的不共主张,主要是观待于世间的智力或认知,而区分正世俗与倒世俗二类。如观待世间智力,桌子为真实的存在,故为正世俗谛。如镜中脸孔的影像现为脸孔,则非真实的存在,故为倒世俗谛。或说:观待世间的智力,脸孔为正世俗谛,镜中的脸孔的影像也是正世俗谛,镜中脸孔的影像现为脸孔是邪世俗谛,镜中的脸孔,则非所知品,本不存在。

然而世俗认知层面认为是正的事物,并不一定存在;因为(一般人认为)真实存在的色法是正。

意即,就一般世间所认知为真实的事物,未必全为正世俗谛,如我执执为实有、外道所许的创世主等,是本即不存在的。

应成派认为世间认许的正世俗不一定存在,因世间凡夫若

未证空性(证缘起性空如幻),自然执取色法与认知色法的心皆为自性实有;但事实上,自性实有的色法是不存在的——自性实有的色法,乃至未证空性之际,即不知其为虚假或不存在。所以区分正世俗与倒世俗,主要是依世间的智力而予以安立。如上述,凡世俗谛都是名方假立的虚假存在罢了,一切山河大地等皆为虚假、名言假立、无自性。

要言之,应知:

1.在应成派,区分世俗谛为正、邪世俗,不应道理。

2. 唯观待世间智力,而分正、邪世俗。

3. 世俗谛分有二种:①粗分世俗谛——指因果缘起的世俗谛,此不需证空性即得了知。②细分世俗谛——指如幻缘起的世俗谛,此需证空性而得了知。

问答:

12.应成派的世俗谛分那二种?


{返回 宗义宝鬘浅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宗义宝鬘浅释 第23讲
下一篇:宗义宝鬘浅释 第21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17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7讲
 宗义宝鬘浅释 附录一 唯识宗义摘要
 宗义宝鬘浅释 第15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21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8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19讲
 宗义宝鬘浅释 第10课
 宗义宝鬘浅释 第1讲
 宗义宝鬘浅释 附录二 应成八关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十九[栏目:南亭法师]
 佛在人间 五、人间佛教要略[栏目:印顺法师]
 论《楞严经》的真伪之争、佛学思想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栏目:杨维中教授]
 慈航路途 前言[栏目:慈航路途]
 佛教经典常谈 六、华严经(渡辺照宏)[栏目:华严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