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2003年2月25日
宗大师曾经在《三主要道》当中有谈到,「观见世出世间一切法,从因生果真实不虚妄,一切所执之境皆坏灭,彼乃趣入佛陀欢喜道。」在这个偈颂当中,宗大师最主要表达的内涵,就是表达了中观应成的不共见解。昨天在《毗钵舍那》当中也有讲到,当他宗在阐释中观应成的见解时,并没有办法如理的将中观的不共见解阐释出来。如果要破除,就是要推翻他宗所提出的观点,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中观应成也就是自宗,它所提出的宗义为何?并且昨天我们透由龙树菩萨所造的《六十正理论》,也可以看到在果位的时候,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佛陀的法身以及色身,在之前也就是「道位」时,必须要修学方便以及智慧两种的道次第。我们应该藉由什么样的方式,来修学方便以及智慧的道次第呢?这个就必须追根于「根位」的时候,必须对世俗谛以及胜义谛,不断的思惟而生起定解,并且必须要能够了解世俗谛以及胜义谛,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任何相违的情形发生。在这个偈颂的第一句「观见世出世间一切法」,这当中所谓的「世间」就是轮回,而「出世间」就是解脱。所以在这个当中会讲到轮回以及解脱,最主要的原因它是要阐释四谛的内涵。因为在四谛当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流转轮回的四谛而言,而讲到了苦谛以及集谛;以跳脱轮回的四谛而言,而讲到了灭谛以及道谛。在轮回当中流转的众生,为什么必须要承受痛苦?这是因为烦恼以及业集谛而产生的。如果想要跳脱生死轮回,你必须要获得灭谛,在获得灭谛之前,必须藉由修学道谛,才有办法成办灭谛的功德。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苦的产生是由于集谛,集谛的根本是在于无明;要断除无明,必须透由修学道的内涵,才有办法获得灭谛的功德。所以对于世间以及出世间的这一切法,「从因生果真实不虚妄」我们必须要能够了解到,这之间都是有因果的关系。由因生果,透由集谛的因,而产生了苦谛的果,相同的,想要获得灭谛的果,必须透由修学道谛的因,所以「从因生果真实不虚妄」,这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绝对不虚妄的。
接下来「一切所执之境皆坏灭」,虽然透由因的会合,透由因缘的聚集能够产生果,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名言」安立的。不管是因、或者是果,世间、出世间这一切的法,它的本质并没有任何的自性,它会形成出来,仅仅是透由分别心去安立的。但是在执着境界时,要是没有办法了解到,万法仅由分别心来安立的话,就会产生自性执。也就是因为自性执的缘故,我们没有办法修学真正清净的方便以及智慧道次第。所以我们对于这一切,必须要先了解到,外在的这一切万事万法,它本质是没有任何的自性,它能够呈现仅仅是透由分别心去安立的,并且对于无自性的内涵生起定解之后,才能够破除我执,「所以一切所执之境皆坏灭」。透由了解了世俗谛以及胜义谛这两法之间,并没有任何的相违,并且对于因果的道理以及诸法无自性的内涵,生起了定解之后,「彼乃趣入佛陀欢喜道」,藉由这种方式,我们才有办法修学清净、没有染污的方便,以及智慧的道次第。透由修学这两种道次第,才有办法获得佛陀的法身以及色身。
因此昨天在《毗钵舍那》当中,第414页的倒数第五行,中间这个地方就有谈到,「此等唯说,由缘起因故自性空,故缘起义现为无自性空性之义,即是龙猛菩萨不共之宗。」这一段当中就是谈到了,龙树菩萨藉由缘起之正因,而阐释了自性空的道理,这一点正是龙树菩萨自宗所承许最不共的一个特点。因此在阐释中观应成派正见的当下,所谓的自性空的这个「空」字,或者是空性的这个「空」字,并不是万法不存在,或是万法没有办法作用的这种空。所谓的空,是所谓的自性空。为什么它没有办法有自性?因为它是必须要透由缘起才有办法产生。万事万法要形成,是必须要观待他者,才有办法安立的缘故,所以以它自己本身的角度而言,它是没有任何的自性,因此我们称万法为自性空。
接下来看到第414页的倒数第三行。若谓无自性之空,是就中观自宗安立,而缘起因果之建立,于自宗中不善安立,便谓就他而假立者,非缘起义。这一段就是谈到,西藏的某一些论师们,他们会提出一种观点,就是讲到了「诸法是无自性的」。当他们谈到了诸法是无自性的这个观点时,他们会觉得这个观点,就是中观应成派自宗所承许的观点。「而缘起因果之建立,于自宗中不善安立」,但是他们在阐述自性空的内涵时,在自性空之上,因为缘起因果的内涵,难以安立的缘故,这个时候他们就提出了另一个观点,他们就讲到了,「便谓就他而假立」就是说这一切,也就是由因生果的这一切,皆是他宗所假设出来的。这当中的「他」,特别有强调是未证空性的这些人所假设出来的,「非缘起义」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缘起真实的涵义。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呢?因为当这些论师,在阐释「诸法无自性」时,因为没有办法在无自性之上建立因果的关系,所以他们就会认为,万事万法虽然是无自性,但是实际上它是不存在的。
这个时候,就有人会提出问题就是说,既然万事万法是不存在的,那我们何必去行善?为什么要去断恶?甚至为什么我们要修学道的内涵,想要去成就佛果?既然善行、恶行,善业、恶业,道以及佛果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些事情?这个时候他就会回答说:其实要行善、要断恶,或者是要修学六度,比如以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等等的内涵,这是未证得空性的人才需要做的。对于一个证得空性的行者而言,他只要能够沈浸在空性的内涵当中,也就是透由了解空性的内涵,他是可以不用做这些事情的。因此因果以及缘起的这些法,「便谓就他而假立」这是从没有办法证得空性的这些人,他的那个方位而假设出来的。但是实际上对于一个证得空性的人而言,他是不用做这些事情。但是实际上「非缘起义」,以这种方式来解释缘起,这并不是缘起真实的涵义。
如云:就是在《中论》当中有谈到,「若谁可有空,于彼一切成。」这两句当中就是讲到了,此说何宗许无自性,即于彼宗,生死涅槃一切缘起,皆应理故。也就是哪一个宗派,要是能够承许无自性的内涵,即能够在此之上安立生死涅槃等一切的缘起法。所以无自性跟生死涅槃,也就是因果缘起这两点,是必须建立在同一个宗派当中的。因此在《中论》当中,以非常详细的方式,清楚的点到,如果这个宗派里,要是能够承许无自性的话,在这个当下应该要能够安立生死涅槃等一切的缘起法,所以这就跟你之前所提出来的论点不相同。你之前只有阐述到,中观应成他们是承许诸法为无自性,但是却没有办法在无自性之上,而安立缘起因果的道理。若尔,许空性宗生死涅槃如何成耶?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就是在同一个宗派当中,必须在无自性之上,才有办法安立因果以及缘起的内涵的话,那承许自性空是如何的来安立生死涅槃的呢?就是在自性空之上,应该透由什么方式,才能够正确的安立生死涅槃等一切缘起法?这个时候就回答,「一切诸法自性空者,是由依因缘生起之理,故说彼空,后当广释」,这当中所谓的「一切诸法」,实际上这个名辞,在这个地方是不应该翻成一切诸法的,应该是翻成一切的「事物」。因为「事物」它有两种的解释方式,在藏文当中所谓的事物,它是用「窝钵」的这个字来代表。讲到「窝钵」的这个字,它直接翻译成中文,应该是翻译成事物,但是在有一些偈颂当中,会翻译成「诸法」。实际上「窝钵」的这个字,如果以狭义的角度而言,它只能够阐释由因缘所生的有为法;如果以广义的角度而言,它是能够代表一切的诸法。但是在这个地方,因为后面有一句话,也就是「一切事物自性空者,是由依因缘生起之理」,这后面有特别的谈到,它是透由因缘而产生的。所以一切的诸法,并不是都透由因缘而产生,只有「有为法」才是透由因缘而产生的。所以在这个地方,还是照着藏文版它原有的这个字,将它翻成「一切的事物」。在解释「事物」的这个名辞时,应该是用由因缘所生的有为法来作解释。因此一切的事物,一切的有为法,它的本质都是自性空。为什么呢?「是由依因缘生起之理,故说彼空,后当广释」,因为它是透由因缘而产生的。
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要特别的强调「有为法」,是有它的原因的。因为无为法,它是不用透由因缘产生,所以在无为法之上,阐述自性空的道理,是比较容易了解。但是对于有为法而言,我们在说有为法它是自性空,它并没有自性的当下,却又要在这个之上安立它是透由因缘而产生的话,实际上在这个同时,会有很多的疑惑产生。既然它没有自性,它为什么是透由因而产生?为什么行善它能够得到善果?为什么造恶会得到恶果?既然它本身已经没有自性的话,为什么它又是透由因而产生的呢?所以在有为法之上,因为比较容易产生这种疑惑的关系,所以宗大师在这一段,特别将一切诸法当中的有为法提出来,然后在这个之上,阐释了自性空的道理。因此在这个地方就是,一切的事物自性空者,是依由因缘生起之理,故说彼空,后当广释。在接下来的文中,会广泛的解释,也就是缘起性空的内涵。
故于此宗缘起成立,因此在中观应成的这个宗派当中,自性空的道理,既然是建立的话,那有自性空就表示有缘起的成立。因为中观应成将自性空是建立在缘起之上,所以既然诸法是自性空,可见在这个宗派当中,缘起是能够安立的。此成立故苦亦成立,要是缘起能够安立的话,在缘起之上,苦谛也有办法形成。为什么苦谛是必须要安立在缘起之上的呢?苦依因缘缘起建立,若无缘起,苦不成故。因为苦谛是透由因缘而产生的,我们都知道,苦谛是藉由集谛才有办法生起。在论典中,在定义苦谛的定义时,有特别的讲到,所谓的苦谛,就是透由自因的集谛,所生起的一种轮回所摄,我们称之为苦谛。就是任何的一种苦谛,它是透由它自己本身的因缘──集谛,所产生的一种轮回的束缚,或者是轮回的所摄,我们称之为苦谛。既然苦谛它是必须透由因缘,也就是透由自因的集谛而生的话,那没有因缘,怎么可能会有苦谛?所以苦谛它是必须建立在缘起之上。「故苦亦成立,苦依因缘缘起建立,若无缘起,苦不成故」,没有因缘的话,苦谛是没有办法形成的。
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当我们在阐释有为法它是无自性时,可以透由我们能够看到的东西,来做比喻。比如我们都知道「火」,它有热的本质。火是热的这一点,是在火产生的当下,就已经形成的。所以一般人都会说,热是火它的自性,或者是它的本质。为什么我们会这样说,因为在火产生的那一刻,火它本身就有这种特质的缘故,所以我们会说热它是火的本质。如果在我们的面前放着一杯热开水,我们并不会说「热」它是水的本质。为什么?这一杯热开水,它要形成出来,它是必须要观待其它的因缘。比如有一个人要将这一杯水,拿到瓦斯炉上面去烧,这一杯水才能变成热水。就是因为它要透由其它的因缘,才有办法产生的缘故,我们不会说热的这一点是水的本质,但是我们却会说热的这一点是火的本质、是它的特质。所以从这当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一法要是必须透由观待他者,才有办法安立、才有办法形成的话,实际上在它的这个方面,就是没有任何的自性、没有任何的本质。所以中观应成派就是透由这个观点,也就是「有为法」它是必须透由因缘才有办法形成,才有办法安立的缘故,所以有为法它是无自性的。
接下来看到,若有苦谛,生苦之集,灭苦之灭,趣灭之道,亦皆应理,故有四谛。首先在四谛当中,因为有缘起的缘故,所以透由缘起才有办法安立苦谛,也就是因为有苦谛的缘故,才有办法安立集谛。从这一句话当中,它就已经阐释了中观应成的不共见解,因为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这些论师,他们是承许「果」是必须要观待「因」,但是「因」的形成是不需要观待「果」的;中观应成的这些论师,他不仅仅阐释了「果」的形成必须要观待「因」,「因」的形成也必须要观待「果」。所以集谛虽然是苦谛的因,但是「集谛」在形成时,是藉由「苦谛」的形成,它才有办法安立「集谛」的。所以这当中就特别的强调,「若有苦谛,生苦之集」,如果有苦谛的话,生起苦的集谛已有办法安立,这就是透由「果」来安立「因」的道理,这个是中观应成的不共论点。因此如果有「苦谛」的话,则生苦之「集谛」也有办法形成。苦谛以及集谛形成的话,「灭苦之灭谛」就是灭除痛苦的灭谛,以及「能灭之道」这个字应该是翻成「趣灭之道」会比较好,就是趣向的「趣」。如果是翻成「能灭」,会让人产生误解,以为「道谛」它本身是能够灭除痛苦的。实际上道谛是能够灭除痛苦,但是在阐释四谛的内涵时,最主要是说,想要灭除苦谛以及集谛,必须要能够获得灭谛。要怎么才能够获得灭谛呢?必须透由道谛的内涵,才有办法趣向,才有办法获得灭谛。所以在这个地方,以藏文版的字句,应该是翻趣向的「趣」会比较恰当。如果要用「能」的这个字,就是能获得灭谛之道谛,或者是趣向灭谛之道谛。所以苦谛有办法形成的话,在苦谛之上,集谛、灭谛以及道谛,也有办法安立,亦皆应理,故有四谛。若有四谛,则于四谛,知断证修亦皆成立。如果有四谛,知苦、断集、证灭以及修道,亦皆成立。若有知等,则三宝等一切皆成。因此如果有办法了知痛苦,断除集谛、证得灭谛以及修学道谛的话,三宝的内涵就有办法形成。
接下来宗大师引了月称菩萨所造的《明显句论》的这一段话,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要特别引用月称菩萨所造的《明显句论》?宗大师是要表示,对于我之前所提出来的看法,这些并不是我自己的见解,而是依照着月称菩萨,他在《明显句论》当中所描述的内涵,而我对这内涵做了解释,所以在这个地方就引了《明显句论》当中的一段话。如明显句论云:「若于谁宗,有一切法皆自性空,即于彼宗如所宣说此等一切皆可得成。在哪一个宗派,要是能够正确的安立自性空,则于此宗万事万法皆能成立。云何得成?如何的安立呢?答:我因缘起故说是空,故谁有空,即有缘起,谁能够安立自性空,就能够在这个之上安立缘起。谁有缘起,则四圣谛于彼应理。有缘起的话,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内涵就有办法安立。云何应理?这是怎么安立的呢?答:谓由缘起故乃有苦谛,因为有缘起的缘故,在缘起之上能够安立苦谛。非无缘起,这四个字的翻译不知道是不是恰当,但是它最主要就是要描述,如果有缘起的话,就有苦谛,如果没有缘起的话,就没有办法安立苦谛。彼无自性故即为性空。因此这边所谓的自性空,或者是性空的内涵就是,「无自性」它是必须观待「因缘」而生起的。若有苦者,苦集苦灭趣苦灭道,皆可成立,如果苦谛能够安立的话,苦的因也就是集谛,以及灭苦的灭谛,以及趣向灭苦的道谛,皆可成立。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亦得成立。若有知苦谛等,要是能够了知苦谛等,则有诸圣果,这当中的圣果,就是小乘的预流、一还、不还以及阿罗汉果。这四果当中又可以分为向跟果,就是预流向、预流果,一还向、一还果,不还向、不还果,以及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如果能够了知苦谛等四谛的内涵,「则有诸圣果」。若有诸果住果亦成,如果圣果能够安立,安住于果位的圣者,也有办法形成。若有住果则有诸向,如果有果的话,在这个之前一定会有所谓的向,这边所谓的「向」,就是获得果的过程,也就是在获得预流果之前,必须要先获得预流向。所以「若有住果,则有诸向」,所谓的「向」就是获得「果」的过程。若有住果及向即有僧宝。如果能够安住在「果」,或者是安住在「向」的话,那安住在「果、向」的这些行者,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僧宝。有诸圣谛,即有正法,如果有四圣谛,就有办法安立正法。若有正法及僧伽者,佛亦得成。如果有正法的法宝以及僧伽的僧宝,佛宝亦能安立。是故三宝亦得成立,则世出世一切诸法差别证德一切皆成。因此不管是世间、或者是出世间,尤其是种种教证的功德皆能安立。诸法非法及其果报,并其世间一切名言亦皆得成。透由行善所得的善果,以及透由造恶所得的恶果,世间的一切名言,在这个当下都是有办法安立的。故云:『若谁可有空,于彼一切成。』谁要是能够正确的安立自性空的内涵,在这个之上一切诸法,不管是四谛或者是三宝,皆有办法形成。若谁无空则无缘起,相反的,没有办法安立自性空,就没有办法安立因果以及缘起,故一切不成。」言成不成,应知是说彼等有无。这当中「若谁可有空,于彼一切成」,诸法成与不成是指诸法「有无」的意思。也就是能够安立自性空,在这个之上就有办法安立诸法,诸法是存在的;相反的,要是没有办法安立自性空,诸法是没有办法形成,也就是诸法是不存在的。所以「言成不成」这当中所谓成与不成,是代表有跟无的意思。
接下来看到第415页的倒数第三行。又前引回诤论之诤,龙猛菩萨明显答云:于无自性能作所作皆悉应理。之前是引《回诤论》当中,自续派对中观应成派所提出的论点。这一段的文,可以看到第413页的第二行,《回诤论》云:「设若一切法,皆非有自性,汝语亦无性,不能破自性。」如果你承许一切的法,它皆是无自性的话,那从你嘴巴所说出来的这些话语,它也应该是无自性的。既然它没有自己的本性,它没有自性的话,那这些话语都没有办法安立,你怎么可以藉由这些话,来破除我对自性的观点呢?所以不能破自性。接下来回到第415页,之前引了这一段《回诤论》当中,自续对应成所提出的诤论,龙树菩萨他有明显的作回答:「于无自性能作所作皆悉应理」,在无自性之上,不管是能作、或者是所作,一切的万事万法都能够安立。这个时候龙树菩萨就回答,回诤论云:「若法依缘起,即说彼为空,若法依缘起,即说无自性。」如果这个法的安立,是透由缘起而产生的话,它就是自性空,它就是无自性。自释中云:《回诤论》有一本自释,在这本论著当中也有提到,「汝由未解诸法空义,故汝难云:这个时候就是对中观自续派的这些论师讲到,因为你自己本身没有办法了解诸法自性空的涵义,所以会提出这种问难而说到,『汝语无自性故,应不能破诸法自性。』因为你所说的这些话是无自性的缘故,所以你没有办法藉由这些话语,来破除我对自性的看法。然此是说,诸缘起法即是空性,何以故?是无自性故。但是实际上,我所要表达的内涵,我在表达无自性时,是因为诸法皆是透由「缘起」而产生的。也就是因为透由缘起而生,所以它是空性,为什么能够安立它是空性呢?因为它的本质是无自性的缘故。诸缘起法其自性非有,无自性故。何故无自性?待因缘故。因此种种的缘起之法,它的本质是无自性的。为什么能够安立它是无自性?它为什么没有自性呢?因为它的形成,是必须要观待其它的因缘,才有办法安立出来的。所以在这当中,就是有讲到了无自性。因为它是透由观待因缘而产生,所以它是无自性;也因为它的本质是无自性的缘故,所以它是必须要观待他者才有办法安立。若事物有自性,则无因缘亦应恒有,然非如是,故无自性,故说为空。如果这个法,这个「法」也应该改成「事物」。就是这一件事物,它要是有自性的话,就表示它是不用透由因缘就能够形成的。要是它不需要透由因缘就能够形成的话,「亦应恒有」应该它是会时常,就是它会恒常的存在才是啊!「然非如是,故无自性」,但不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它并没有自性,它的形成是必须要观待他因而产生,「故说为空」。
相同的,如是我语亦是缘起,故无自性,相同的我所说的这些话,它也是透由因缘而生起的缘故,所以无自性。无自性故说空应理。正是因为它是无自性的缘故,所以藉由它来宣说自性空的道理,应该是合理的才对。如瓶衣等,是缘起故自性虽空,就如同瓶子以及衣服,这种种的有为法,它是透由缘起而产生,所以它的自性是自性空。虽然它的本质是自性空,然能受取蜜水乳麋,及能遮蔽风寒日曝。虽然瓶子它的本质是自性空,但是瓶子可以装蜂蜜、水、牛奶以及粥等等的东西,它是有作用的。相同的,虽然衣服是透由缘起而生,它并没有自己的自性,但是它能够遮蔽风寒日曝。如是我语,是缘起故虽无自性,相同的,我所说的这些话,它都是透由缘起而产生,所以它并没有自性,然能善成诸法无性。也就是因为它没有自性的缘故,透由我所说的这些话,它反而能够证成诸法是无自性的道理。故说:『汝语无自性故,应不能破除一切法自性』,皆悉不成。」因为你自己本身,没有办法了解无自性的道理,所以会对我提出之前的这种问难。就是「汝语」你所说的这些话,既然是无自性,透由你所说出来的话,是没有办法破除我对于自性的这个观点,但是实际上之前你所阐释的这些,是没有办法成立的。因为我在阐述无自性的当下,是透由缘起来安立性空,透由性空来安立缘起的。
接下来宗大师将之前的这段话做了总摄。此极显,若有自性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定无自性,因此之前所引的这些论著当中,最主要就是要表达,诸法要是有自性,就表示它是不需要观待因缘就有办法形成的,因此「若有自性不待因缘」。相反的「若待因缘定无自性」,既然它是要观待其它的因缘,才有办法安立的话,它怎么可能有自己本身的这种自性呢?顺行逆返,这个地方「顺行逆返」的旁边应该要加一个逗号,会比较容易了解这一段话的意思。这当中所谓的「顺行」就是说,如果这一法它是有自性,就表示它是不需要观待因缘的,就是「若有自性不待因缘」,这是顺行的部分。「逆返」既然它是要观待因缘,你怎么可以说它是有自性的呢?就是从反方向来看这件事情。它有自性表示,它能够不要观待因缘;它既然是观待因缘,你怎么可以说它是有自性呢?就是以顺跟逆的两种角度,来阐释缘起性空的道理。接下来「及无自性语,而能作为破立等事」,如果之前加上逗号,「及」这个字应该是不需要的,把「而」调到上面,而无自性语,而能作为破立等事。因此透由缘起来安立性空,透由性空来安立缘起的话,我所说的这些话,虽然是无自性的,言语它自身虽然是无自性的,但是「能作为破立等事」,但是藉由它能够破除或成立某一些事情。由依因缘,染净诸法生灭缘起与无自性随顺和合,固不待言,藉由缘起能够安立染污以及清净等诸法,因此生灭缘起与无自性这两者之间,「随顺和合,固不待言」,这两者之间,不仅仅没有任何的相违,即此缘起,为达无自性最无上因,当知唯是中观智者胜法。也就是说,生灭缘起以及无自性这两者之间,不仅仅没有任何的相违点,反而藉由缘起、透由缘起,能够通达无自性的道理。因此「缘起」它是证成无自性的正因当中,最殊胜而且最有力的正因。所以在这边它有特别强调,这两者它不仅仅不是相违的,反而有相互补助的作用,透由缘起才有办法真正的了解无自性的内涵,所以缘起它是证成无自性的正因当中,最有力的一个正因。「当知唯是中观智者所有胜法」,这一段的中文有加「所有」这两个字,但是在原文里面并没有「所有」这两个字。就是我们必须透由缘起来安立无自性,透由无自性来安立缘起的这一点,是中观应成的这些智者,他所提出的最不共的胜法,就是他所提出最不共的观点。
若执缘起生灭定有自性,破自性理而破生灭缘起,如天变成魔,如果将证成无自性最有力的正因,也就是「缘起因」,它执为是有自性的话,因为有缘起所以有自性,这个时候,反而会将「破自性理而破生灭缘起」,你将之前能够证成无自性的道理当中,最有力的缘起因,反而将它用来证成是有自性的话,「如天变成魔」就犹如同天人变成魔王一般。因为我们都知道,天人本来是要来保护我们,是要来帮助我们的,而魔却是要来伤害我们的,如果天人他也变成魔的话,可能就没有人会来帮助我们。相同的,我们将能够证成无自性,众多的正因当中最有力的正因,也就是缘起之因,执着它是承许有自性的内涵,那就没有其它的方式,能够来通达无自性的道理,所以「如天变成魔」。于能如实得中观义作大障碍。因此如果我们将缘起的正因,用来证成是有自性的话,这反而会成为获得中观正见最大的障碍。故于诸法若见无有尘许自性引生定解,因此透由这个观念,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就连最小的微尘,它也是没有自性的。万事万法的形成,以它的方位而言,它是没有任何自性可言,而对于无自性的内涵生起定解。而就自宗于因果系全无引生定解之处,须就他许。因此在自宗就无法安立因果,而承许因果之法为他宗所许。这个时候就是他宗在安立无自性的当下,他会认为既然是无自性的话,就没有办法在无自性之上安立因果,而承许因果之法是他宗所许,所以这当中就特别谈到「须就他许」。
之前我们所讲的这一段文,在宗大师所造的《缘起赞》当中,也有特别的讲到。《缘起赞》当中宗大师就是讲到,外道的这些行者,他们承许有自性的内涵,并不稀奇,为什么呢?因为外道的这些行者,他们承许诸法都是常态,诸法的形成是不用观待因缘,它就能够产生出来。这是因为「常执」,甚至这是透由无明而产生的,他没有办法了知万事万法是透由因缘而生,所以执着诸法是呈现出常态的状态。因此当佛陀宣说了无自性的法门之后,外道的这些行者,他是没有办法认同、没有办法赞同。因为他会认为,诸法是有自性,它是有它原本的这种状态,而且它的形成是不用透由因缘就能够产生。但是对于这一点,我并不怎么稀奇,我好奇的是,当佛陀在宣说最珍贵的法门,也就是缘起法的当下,自续派以下的这些论师们,他们承许诸法是透由缘起而产生时,他们还承许「有自性」的这个道理,我觉得相当的好奇,相当的稀奇。因为它既然是观待缘起而产生,它怎么可能会有自性呢?自续派以下的这些论师,在承许他们自宗的观点时,这就是最大的相违点。反而是外道的这些行者,因为他们认为诸法是不用观待因缘而产生的,所以他们承许有自性,是有它的理由存在。自续派以下的这些论师,在承许有自性时,所举的正因,既然是举出了缘起的正因,所以我对于他们所提出来的看法,觉得相当的稀奇,相当的好奇。如果藉由缘起的因,来证成是有自性的话,那没有另外一种正因,能够来证成诸法是无自性的内涵了。因为佛陀就是藉由缘起的正因,来证成诸法是无自性的。如果你将证成无自性最有力的正因,反而去证成是有自性的话,那透由什么样的正因,才能够证成诸法是无自性的呢?宗大师在《缘起赞》当中也有这样讲述到。
在这个地方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以西藏的这些论师而言,他们承许无自性就是空性的内涵。但是他们在承许无自性之上,因为没有办法安立因果的缘故,所以他会认为,诸法都是不存在的。现今诸法为什么会显现出来?这是我们内心当中,因为没有办法了知无自性的道理,藉由错乱的意识,而形成出来的外境;要是有办法证得空性,你所看到的这一切,都不会如同现今所看到的一般。所以这些论师们,他们承许「无自性就是讲到了空性」,但是一切的万事万法是「不存在的」,这是西藏一派的论师,他们所提出的论点。自续派以下的这些论师,他们是承许「无自性并不是空性」,因为诸法要是无自性,就没有办法在这个之上建立起因果以及缘起的内涵,但是实际上因果以及缘起是存在的,所以就是因为「有缘起的关系才是有自性」,所以他并不承许,无自性是空性的这个道理。所以自续派以下的这些论师,他们所承许的方式,跟西藏的这些论师所承许的方式是不相同的。西藏的论师承许「自性空就是空性」,而自续派以下的这些论师并不做这样的承许。
为什么这些论师们,他们没有办法清楚的了解无自性的道理?最主要的是因为不管是无自性,或者是空性,它的本质并不是这么容易了解。所以在诠释无自性时,有一些论师会将它诠释为是空性的道理,而无法安立因果;有一些的论师,是根本就没有办法安立无自性的内涵。但不管是那一派的论师,他们没有办法安立空性,最主要是因为「空性」就它的本质而言,是相当难证得,相当难通达的。所以在很多的经论当中,也有谈到,想要证得空性,并不是这么容易的一件事。就如同之前西藏的这些论师所讲到的,一切的万事万法都不存在,这一切都是透由错乱的心识而显现的话,那空性并不会很困难啊!佛陀为什么要在经典,以及这些论师们,为什么要在论典当中讲述到,空性是很困难的?藉由你这样的宣说方式,「无自性就是空性,有空性的当下就没有万法」,这样的解释方式是很容易的,那你怎么会觉得空性是很难证得的呢?所以我们就是「没有办法在无自性之上安立因果」,「在安立因果时,没有办法破除自性」的缘故,所以才会觉得,空性是相当难证得、相当难通达的。
因此佛陀在成正等觉,也就是在成佛之后,刚开始并没有为弟子说法。因为那个时候,佛陀有想到,在之前我就是透由了解了甚深空性的内涵,才有办法成就圆满的佛果。虽然我自己本身能够通达,能够了知空性的内涵,但是我要将这个甚深的法门,传给其它的弟子时,他们是不容易了解这种甚深的内涵。所以那个时候,佛陀还在考虑,是不是要为弟子宣说空性的法门?从这个当中也可以了解到,空性的法是不容易了知、不容易证得的。因此藉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一切万事万法是不存在,它是透由错乱的心识而显现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观点。
「故于诸法,若见无有尘许自性引生定解,则就自宗于因果系全无引生定解之处,须就他许」。之前的解释方式可能不是很恰当,就是说我们在安立诸法,就连最小的微尘它也是没有自性的话,但是在这个当下,要是没有办法安立因果,甚至会觉得因果是在「他方」,也就是没有办法证得空性的人,他的心识所显现出来的话,这样的一种看法,跟之后的这种看法,若就自宗于因果上善引定解,要是你在自宗能够安立因果,但在安立因果时,则于无性自宗全无定解之处,要是你在安立因果时,没有办法安立无自性,或者是之前的看法在安立无自性时,没有办法建立因果的话,而于无自性取密意者,应知未得中观正见。但是这两者,都是无法通达无自性的内涵,也就是没有办法获得真正的中观正见。应于能得正见之因,我们必须要具备以下的条件,才有办法获得中观正见。净护所受净戒为本,我们必须以守护所受过的净戒为基础,多门策励积集资粮,净治罪障,并且以净戒为基础,在这个之上透由多种方式,精勤的集资净罪,亲近善士,勤求闻思。并且在善知识的面前,勤于闻思空性之理。能于如是现空二事双引定解者,至极少际,因此真正能够了解生灭等缘起法,能现于内心,就是「现」的这个字,就是在阐释了生灭等缘起法。但是在「建立缘起」的当下,又能够了解「诸法是无自性」,也就是「自性空」的这些人,实在是相当的稀少。所以「现」就是讲到了生灭缘起的现象,而「空」就是讲到了自性空。因此如是现空二事,双引定解者,至极少际,故极难得中观正见。所以我们在建立自性空时,没有办法安立缘起,在安立缘起时,没有办法安立自性空的缘故,所以想要获得中观正见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此在《中论》的第二十四品当中就有谈到,「中论二十四品密意说云:」二十四品下面有写「密意说」这几个字就是多出来的,应该是中论二十四品云:「由知诸劣慧,难达此深法,故于说正法,能仁心退舍。」这个偈颂就是谈到,一般众生的智慧相当的低劣,因此难以通达此甚深的法门。「故于说正法,能仁心退舍。」因此「能仁」也就是佛陀他在讲述空性的法之前,甚至他会考虑到,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对弟子们、对众生们,宣说此甚深的佛法。
宝鬘论云:「且此不净身,粗恶是现境,恒常而显现,若尚不住心,我们所获得的这个人身,是不净的身体,就是它的本质是不干净的。并且它是一分一秒都在改变的,它不净的这一点,以及无常的这一点,是我们能够用五观感受出来的。要是我们能够时常感受到的这一点,都没有办法对它生起定解的话,尔时此正法,无所住深细,非现最甚深,于心何易转?对于之前的这一点,我们都没有办法生起定解,更何况是对于佛陀圆满的教法。佛陀深细的教法无所不住,而且是深奥广大,并且不是我们一般的众生,可以透由现量能够来了解。要是我们对于之前这种透由现量能够了解的法,都没有办法生起定解,何况是对于甚深圆满的佛法。此法甚深故,知众生难悟,故能仁成佛,欲舍不说法。」因此在这个当中,在佛陀圆满的教法当中,尤其是空性之法,更是深奥而且难以了解,因此「故能仁成佛,欲舍不说法」。
经论皆说极难通达。因此不管在佛陀所说的经典,或者是大论师们,他们所造的论典当中,都有强调空性,也就是无自性的这个法门,是相当难以通达的。它难以通达的地方,最主要就是讲到了,在安立缘起的当下,很难安立自性空的道理;相同的,如果安立了自性空,就没有办法在这个之上,安立因果以及缘起的内涵。所以宗大师为什么要引《中论》以及《宝鬘论》的这几个偈颂呢?最主要就是要破除西藏这些论师们,他们所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自性空就是空性,但是一切的万事万法皆是不存在,是透由错乱的心识而产生的这一点,宗大师就是引了这两个偈颂来破斥他们。如果自性空就是空性,诸法皆是不成立的话,那实际上空性的内涵并不会这么甚深,不会那么的困难。为什么在这两部论,甚至在某一些的经典当中,都要讲到自性空,或者是空性的内涵,是相当难以通达的呢?这之间是有相违之处的
接下来看到417页的第三行,上半部这个地方。若不如是,仅于少数堪为定量之论,见说观察瓶等与自支分,以一异理决择无性而起误解。这当中第一句话就是,「仅于少数堪为定量之论」,这几个字跟原文的意思,还是有差别。在原文就是讲到,如果你没有办法这样去承许的话,「若不如是」,从某一部分定量,所谓的「定量之论」就是正确的经论。从某一部分正确的经论有讲到,「见说观察瓶等与自支分」,就是讲到了瓶子以及瓶子它的支分,这当中就包括了瓶口、瓶颈或者是瓶底。在观察瓶子的当下,「以一异理决择无性而起误解」,这些论典,尤其是在中观自续派的论典当中,会透由这样的正理,来证成空性的内涵。自续派的论师,就是藉由这种方式,来证成诸法是谛实空的。相同的,在中观应成派来说,也可以透由这样的正理来证成,诸法是无自性的。但是首先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透由「一、异」的正理来证成的是,瓶子它「有、无自性」,或者是瓶子它「有、无谛实」的一点。所以在寻找时,有一些人并没有办法掌握整个重心,而会落入,就是到底瓶子它是有?还是没有?所以会去寻找。但是实际上透由这个正理,并不是要证成这一点。这个正理当中,最主要还是要讲到,瓶子它是有无谛实?或者是有无自性的这一点。
因此这当中就讲到了,「见说观察瓶等与自支分,以一异理决择无性而起误解」,很多的人在看到这个正理时,都会对这个正理生起误解。生起什么样的误解呢?便观瓶等于自支分嘴项等中为是何事,比如以瓶子而言,因为这个人,他误解了这个正理的意思,所以他会去寻找所谓的瓶子,他并没有寻找瓶子它是有无自性,或是有无谛实,反而去寻找瓶子它本身。在寻找的当下,他会发现到,不管是瓶口,或者是瓶颈,甚至瓶底等等,在寻找的同时,并没有办法找到一个真实的瓶子。所以在这个当下,他就会做出一个断言,说瓶子是不存在的,因为我在寻找时,并没有办法找到真正的瓶子啊!瓶子任何的支分,在分解的当下,瓶子是不存在的。为什么我们会看到瓶子?这是因为我们内心当中,错乱的意识所显现的缘故。所以这当中就谈到了,便观瓶等于自支分,「嘴」就是瓶口,「项」就是瓶颈,等中为是何事。若于彼中全无所得便起定解,谓瓶非有。要是在寻找时,没有办法找到瓶子,这个时候他就会认定,瓶子是不存在的。但是实际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误见解,最主要的是,他没有把握正理所要表达的意思。透由正理,最主要是要表达,瓶子它是无谛实、无自性的,所以在寻找时,应该去寻找瓶子「它是有无自性」,而不是去寻找这个瓶子到底是「存不存在」。
实际上我们的内心当中,为什么能够现起瓶子的影像?这是观待着瓶子的支分,也就是瓶口,或者是瓶颈等等的支分,再加上透由分别心去安立时,所以我们的心相续当中,会有瓶子的影像现起。所以瓶子它是不需要寻找的,因为它是仅仅在支分之上,透由分别心去安立的一种法。既然它是仅仅透由分别心去安立的,在寻找的当下,当然是没有办法找到。所以克主杰也有特别的提到,这个正理并不是要我们去寻找「名言」当中的瓶子,而是希望我们去探讨,名言的瓶子,它到底是有自性、还是没有自性,或者是有谛实、还是没有谛实,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分辨这两点,就会产生之前的这种误解。所以西藏的这些论师,他们就有讲到,观察有无自性的正理,透由这种正理在观察,会破除所有的名言,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没有办法把握正理所要表达的内涵。但是实际上我们要分辨「名言」的瓶子,以及「有自性」的瓶子,说实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为当我们的心在缘着瓶子时,「自性有」的瓶子,跟「名言」的瓶子,两个影像是混合在一起的。所以纵使我们能够说出来,名言的瓶子跟自性有的瓶子是不相同,但是实际上在内心执着境界时,这两者是很难作区分的。所以破除了其中一者,就很容易破除他方,所以你破除了自性有的瓶子,那名言的瓶子也就没有办法安立;你要安立名言的瓶子,就没有办法破除自性有的瓶子。
接下来,次于观者亦如是观,则觉观者亦定非有。相同的道理会发现到,观察瓶子它是否为支分的那个人,也就是观察者本身,藉由这种方式去寻求,也会发现到,这个人的头并不是他,这个人的手也不是他,这个人的脚也不是他,所以到最后会发现到,其实这个人也是不存在的。尔时观者且无所得,又由谁知瓶等为无?如果是这样的话,如果说观察者他本身也是不存在的,又是谁知道瓶子是不存在的呢?应该是要有一个观察的人,他才能够了知「瓶子是不存在的」才对。由是便谓非有非无,以相似理引颠倒解。因此在这个当下,他很难去安立有无瓶子,以及有无观察者的特点,所以就提出了非有亦非无的这个论点,「以相似理引颠倒解」这个就是以种种相似的道理,而生起了颠倒的见解。若安立此为得正见诚乃易事。如果所谓的空性,就是在寻找时,没有办法找到的这一点,就是空性的话,那要获得中观正见,并不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才对啊!故具慧者应于了义经、及中观等清净释论所说空义即缘起义,中观智者所有胜法,因此一位具有智慧的人,必须藉由了义经以及清净的中观释论等,不管是了义经或者是这些中观的释论当中,所说到的空义,即是缘起义。这当中的空,所谓的空性,或者是性空,或者是自性空当中的这个「空」,是「缘起」的意思。也就是因为缘起的缘故,所以它并没有自性。比如以瓶子而言,瓶子会形成是藉由分别心,在瓶子的支分之上做了安立之后,才有办法形成。简单的来说,也就是内在的分别心,在外在的所依处之上,两种因缘聚合时,才有所谓的瓶子。因此瓶子要产生是必须要观待分别心,观待瓶子的支分,以及观待瓶子它本身的所依处,可见瓶子它本身并没有所谓的自性。因此中观应成派所要阐述的自性空,或者是空性的道理就是缘起义。「中观智者所有胜法」,因此从这个当中,我们要能够了解中观智者,他们的不共见解。
尤于佛护论师月称论师,无余尽解圣者父子所有密意,最微细处,在这个当中尤其是佛护论师以及月称论师,他们以毫无遗漏,并且详尽的解释了,龙树父子所有的密意最细微之处。谓依缘起,于无自性生定解法,他们是如何阐释龙树父子最深、最细的密意呢?就是说明了藉由「缘起」的方式,而对于「无自性」生起定解的这种法门。及性空法现为因果之理。并且在建立「无自性」之上,还能够阐述「因果」的道理。因此我们对于这种道理,当生定解,他莫能转。对于缘起性空以及性空缘起的内涵,必须要生起强烈的定解,不要被他人所提出的论点,轻易的转动。
亥二、彼如何破坏417
接下来看到第二个科判,第二彼说如何破此之理。这个科判就是讲到了,他宗是如何破坏中观应成的不共见解。如是龙猛菩萨之宗,谓诸法全无尘许自性,若有自性,生死涅槃一切建立皆不得成。在龙树菩萨所阐释的中观正见里,「谓诸法全无尘许自性」,他承许的是,诸法是完全没有任何一点自性的。若由自性这个「由」应该改成「有」这个字才对。「若有自性,生死涅槃一切建立皆不得成」,如果万法它是有自性的话,那生死涅槃一切的万事万法,都没有办法成立、没有办法安立。然此建立不可不有,然而生死涅槃等法,是「不可不有」也就是不能没有生死涅槃等法。其缚脱等一切建立皆当安立,故亦定须许无自性。不仅仅如此,其缚脱「缚」就是系缚,「脱」就是解脱。在无自性之上,轮回中生死的系缚,以及修道后涅槃的解脱,这一切的万事万法,都是必须要能够安立的,「故亦定须许无自性」因此必须承许无自性的内涵。因为诸法要是有自性的话,生死涅槃就没有办法安立,但是我们是必须要能够安立轮回以及解脱等等的万事万法,所以诸法应该承许为「无自性」才对。首先就是表明了中观应成的不共见解,接下来对于他宗说明。然汝等说,若一切法皆无自性,余复何有,但是你们在阐释中观正见时,却说到了,一切法要是没有自性的话,那又有什么呢?破除缚脱及生灭等不须更加胜义简别,即由破除自性正理而能破除。也是因为你们没有办法承许无自性的内涵,所以「破除缚脱及生灭等不须更加胜义简别」,在破除「缚脱」也就是系缚以及解脱,或者是生灭等法时,以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是有加上「胜义」,也就是加上了「自性」来作简别。中观应成派他所要破的是「自性的生灭」,但是因为你没有办法安立无自性的内涵,所以不管是破除「自性的生灭」,或者是破除「生灭」,你将这两者已经混为一谈了。所以在破除「自性生灭」的当下,就等于是破除了「生灭」,这是你的论点,「即由破除自性正理而能破除」因此透由破除自性的正理,在破除自性时,也能够破除生灭等法。故于无性安立缚脱及生灭等,应当审思云何非破。因此以龙树菩萨本身的论点而言,他是在无自性之上而安立了轮回,以及解脱,以及种种的生灭法。因此你应该对于龙树菩萨所阐释的内容,仔细的去思惟。思惟之后,会发现到,你所提出来的论点,刚好是破斥龙树菩萨所提出来的中观正见。因为你没有办法在无自性之上,安立生死、解脱,而龙树菩萨却偏偏就是在「无自性」之上,而安立了生死、解脱。所以你所提出来的论点,跟龙树菩萨所提出来的论点是相违的。
若谓论师就名言许系缚解脱、生死涅槃一切建立,我于名言亦许彼等故无过失,此非应理。这个时候,他宗又提出了一个论点,他就讲述到,「若谓论师就名言许系缚解脱、生死涅槃一切建立」,就是中观的这些论师们,以他宗的角度而言,他就谈到,中观的这些论师们,他们在名言之上是能够安立系缚解脱、生死涅槃等一切诸法。不仅仅中观的这些论师们,他们能够在名言之上安立诸法,「我于名言亦许彼等故无过失」,我也能够承许,就是我也能够在名言之上,安立有所谓的生灭等等的万事万法。因为以他宗的角度而言,他会认为,今天在我们的眼前会有生灭、会有涅槃、会有生死,这一切的法呈现,最主要是内心错乱的缘故而显现的。因此他宗也认为,不仅仅是中观的这些论师们,他们能够在名言之上安立万事万法,我也能够在名言之上安立这些生灭法啊!「故无过失」,因此我这一宗是没有任何的过失,但你的主张还是不合理。这个时候就是自宗做了回答,「此非应理」实际上你做了这种主张还是不合理的,为什么?月称论师于名言中,亦许诸法全无自性,月称菩萨在名言当中,也是承许诸法是完全没有任何自性的,汝亦共许;这一点你也承许,你也承许了无自性,你也承许了在名言当中诸法是完全没有自性的。因此这一点,你所提出的论点,跟月称菩萨所提出的论点,字面上的意思是相同的「汝亦共许」。若尔破除自性之理,于名言中亦须破彼自性故。如果是这样的话,破除自性的正理,也就是藉由种种的正理,来破除自性的这些正理,「于名言中亦须破彼自性故」,实际上破除自性的这些正理,在名言当中也是必须破除生灭等法它是有自性的这一点。
又许破自性之理,能破系缚及解脱等,故于名言亦破系缚及解脱等,极为明显。但是以你的立场而言,破自性的正理,它不仅仅能够破除名言当中诸法是有自性的,在破除诸法是有自性的当下,也破除了系缚以及解脱等法。既然你透由了破除自性的正理,来破除了系缚以及解脱等法的话,你怎么能够在名言之上,安立系缚以及解脱呢?其实之间已经有相违点,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故于名言亦破系缚及解脱等,极为明显」,在破除自性的当下,以你的论点而言,在当下就已经破除了世间的诸法。总许无自性与系缚解脱生灭等相违,则于自性空之空,生死涅槃一切建立而应理者,随于二谛皆不得成。这个时候自宗就做了一个结论,「总许无自性与系缚解脱生灭等相违」,总而言之,要是你承许无自性,以及系缚解脱等生灭的世俗法,这之间是相违的话,也就是无自性跟世俗法之间是相违,会有什么过失呢?「则于自性空之空,生死涅槃一切建立而应理者,随于二谛皆不得成」,如果你承许了无自性,跟世俗法之间是相违的话,以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是必须在自性空之上,要能够安立生死涅槃。但是你要是认为无自性,以及世俗法这之间是相违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安立这一点,不管是胜义谛或者是世俗谛你皆无法安立。所以这当中就谈到了,随于二谛皆不得成。故汝破坏中观所有唯一胜法。因此你在这个当下,已经破坏了中观应成最主要的论点,因为你在无自性之上是没有办法安立生灭,你将无自性与系缚解脱这些世俗法之间,看成是相违的。若不许彼为相违者,如果你在承许自宗的当下,你不承许无自性以及世俗法这之间是相违的话,许于所破全不简别,以破自性之理而破生灭系缚解脱等,全无正因。要是你承许这两者并不是相违的话,则于所破全不简别,「以破自性之理而破生灭系缚解脱等,全无正因」,这一段就是讲到了,无自性以及生灭等法,要是不相违的话,则于所破之上不作简别。实际上在所破的当下,是需要以胜义来作简别的。但是你说在破除自性时,是不用作简别,也就是世俗法也必须要破除,「以破自性之理而破生灭系缚解脱等」,就是你没有任何的原因,能够来解释这一点。因为你为什么在破除胜义,在破除自性的当下,会破除一切的世俗法,最主要的就是你没有办法在同样的一件事物之上,安立无自性以及世俗法这两件事。所以以他宗,就是以你那个宗派而言,你所谈论到的内容,就是无自性跟世俗法之间是相违的。既然他们是相违的话,就表示你没有办法在同样的一件事物之上,同时的安立,它的本质是无自性以及它是世俗法的这一点,所以在破除有自性时,会连带的破除世俗的这一点。因此「若以破自性之理而破因果,则无性中无生灭等,是与中论第二十四品」,如果在破除自性时,也连带了破了因果以及种种生灭的道理的话,那在无自性中是没有办法安立生灭的。这个时候你所提出来的论点,就跟之后《中论》的第二十四品,以及《回诤论》当中所谈到的这些自续派的论师,他们所提出来的观点是相同的。
若以破自性之理而破因果,则无自性中无生灭等,是与第二十四品「若此等皆空,应无生无灭,则诸四圣谛,于汝应皆无。」这一段就是谈到了,如果在破除自性时,也连带了破了因果的话,就表示在无自性当中,是没有办法安立生灭等法。那你所提出来的论点,就跟《中论》的二十四品当中,自续派对应成派所提出来的论点是相同的。因为这个当中「若此等皆空,应无生无灭」,也就是自续派讲到了,如果在安立诸法是无自性的当下,就没有办法安立生灭;在没有办法安立生灭时,其实四圣谛是没有办法形成的,这是自续派对应成所提出来的一个问难。实事师宗所起诤论,及回诤论中,不仅在《中论》的第二十四品当中有谈到,在《回诤论》当中也有谈到一段话,「设若一切法,皆非有自性,汝语亦无性,不能破自性。」也就是一切法要是没有自性的话,你所谈论的这些话语也是无自性,那藉由它你是没有办法破除,我对有自性的这个论点、这个看法的。其实这两段话,都是自续以下的这些中论师,对于应成的论师,所提出来的一个问难、一个诤难,所以实事师宗所起诤论,显然无别。如果你在破除无自性的当下,也会破除因果的话,就表示你在无自性之上,没有办法安立生灭等法,那你的理论跟自续派以下的这些论师,所提出来的论点,其实是没有任何的差别。那就表示,你的论点并不是龙树菩萨最深的密意。
若谓自性空不空,其生灭等皆不得成,我俱不许性空不空,故无过失者,此定非论义。「不空」就是自性有。这个时候,他宗又承许到,不管是自性空、或者是自性有,其生灭等皆不得成。不管是自性空,或者是自性有,在这个之上,一切的万事万法,都是没有办法安立的。「我俱不许性空不空」所以我不承许是自性空,更不承许是自性有,就是他已经变成,没有办法去承许自性空以及自性有的内涵;所以对于你之前所提出来的论点,是没有过失的。他宗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论点,因为他承许了自性空的当下,万事万法是没有办法安立的。但是他在承许自性有时,他的论点会变得跟自续派的论师相同的缘故,所以到最后他就是承许,既不是自性空,也不是自性有的道理。并且他认为他所提出来的这个论点,是没有过失的,「故无过失者,此定非论义」,但是实际上这种观点,并不是论典当中所要表达的内涵。
明显句论云:在《明显句论》当中,相当清楚的表示了,「其生灭等非但于我无不成过,其四谛等且极应理。」在「自方」就是以中观应成这自方,以应成的角度而言,它不仅没有无生灭的过患,在无自性之上还能够安立四谛的内涵。本论亦善分辨性空之宗,彼等皆成,不空之宗则皆不成。「本论」就是《中论》的意思。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它的全文叫做中观的《根本慧论》,平常是称为《中论》,在《毗钵舍那》这一段是讲到了「本论」。不仅在《明显句论》当中有相当清楚的,把无自性的内涵表达出来,在《中论》当中亦善分辨,也很清楚的分辨了,在性空之上一切的万事万法皆能够成立,如果你没有办法安立无自性的话,一切不成。
入中论云:「事空如像等,依缘非不许,如从空像等,能生彼相识,如是诸法空,然从空事生。」我们可以看到《入中论》的第一句「事空如像等」,这句话就是要表达,诸法自性空的本质,就犹如同是镜子当中的影像一般。「事」就是诸法,「空」就是自性空。诸法自性空的这个本质,就如同是镜子当中的影像,所以第一句当中就是讲到了「事空如像等」。「依缘非不许」但是镜子当中的影像要呈现出来,是必须要观待缘起,甚至观待因缘才有办法形成的,所以它观待因缘所生的这一点,是我们必须去承许的,「依缘非不许」是我们应该要去承许的才对,所以镜子当中的影像要呈现出来,必须要观待「缘起」才有办法形成。「如从空像等,能生彼相识」,虽然影像它并不是如此的真实,这个所谓的「空相」就是要表示,镜子当中的这个影像,虽然看起来并不是如此的真实,「能生彼相识」但是藉由这个影像,是能够生起眼识等种种的现量。就是看到影像,能够在我们的内心,生起种种的现量。「如是诸法空,然从空识生」,相同的道理,诸法也就是万事万法,它的本质虽然是自性空的,但是藉由外境它是自性空的内涵,还是有办法在我们的内心,生起了解空性的正量。所以这个偈颂最主要就是表达说,诸法它不仅仅是无自性的,在无自性之上,是有办法安立因果的道理。
又以正理破缚脱等,非于胜义而能破除,须于世俗中破,然于名言破除生死涅槃一切建立之中观论师,诚为先所未有者。最后一段就是谈到了,「又以正理破缚脱等」,依照着他宗,也就是敌方他所提出来的观点而言,透由正理在破除系缚以及解脱等等的世俗法,「非于胜义而能破除」它并不是在破除胜义的这一点。因为之前他宗在提出他的观点时,有特别的讲到,透由正理在破除生灭的当下,是不需要加上胜义来作简别的。所以「又以正理破缚脱等,非于胜义而能破除」,这个时候并不是要破除胜义的有无,就是胜义的生死以及胜义的缚脱。「须于世俗中破」既然不是透由胜义来破除的话,就表示是要透由世俗的角度来破除,「须于世俗中破,然于名言破除生死涅槃一切建立之中观论师,诚为先所未有者」,但是藉由正理来破除世俗的这一点,就是在破除世俗的时候,则无法于名言上安立生死涅槃等法,因为我们将世俗破去了之后,就等于是破除了名言。所以透由这个正理,要是破除了世俗法,或者是破除了名言的话,在这个之上是没有办法安立生死涅槃的。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承许方式,是之前的中观论师前所未有的。就是之前的中观论师,以应成派的这些论师而言,他们是绝对不会做,之前所谈到的这种承许,所以承许这种论点的中观应成论师,是前所未有的。
以上已经结束了第二个科判。第二个科判,最主要就是要区分中观应成派,以及中观自续派,他们在承许有无自性时,是否能够安立因果以及缘起之法。以中观应成派的角度而言,诸法在无自性之上是要能够安立缘起,才有办法真正的了解无自性的内涵。但是自续派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要是诸法是没有自性的话,在这个之上是没有办法安立因果的。所以中观自续派的这些论师们,他们会认为,破除有自性的正理,在破除有自性的当下,会连带的破除世俗法。所以他们没有办法在无自性之上,而安立因果以及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八
亥三、诸中观师如何答彼420
接下来看到第三个科判,中观师如何答复。对于自续他们所提出来的这些诤难而言,中观应成派的论师,他们要如何的来作回答呢?接下来看到第三个科判,现在是看到第420页。第三诸中观师如何答复。若诸法自性空,生死涅槃所有因果不可安立,第一句话是阐释了他宗所提出来的论点。他宗也就是以自续以下的这些论师而言,他们会谈到诸法要是自性空的话,在自性空之上是没有办法安立生死涅槃,以及所有一切因果的法则。龙猛菩萨谓此诤论是中观师破他之过,今向自掷应遮回耳。实际上龙树菩萨,在阐释无自性的内涵时,「是中观论师破他之过」他是透由缘起的内涵,来破斥有自性的道理。所以他在破斥他宗时,他宗却将这样的过失,反而指向了中观的应成论师。以自续派的角度而言,他们会认为有缘起,就应该是有自性才对,怎么可以承许是无自性呢?但是龙树菩萨在承许无自性时,就是透由「缘起」来破除「有自性」的。所以将指向他人的过失,也就是「透由缘起的方式来破除有自性」的这一点,他宗的这些论师,却把这个过失却指向了应成的论师,而引了《中观》第二十四品的这个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