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观所缘缘论义贯 第一章 释论题、论主、译者
 
{返回 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571

第一章 释论题、论主、译者

观所缘缘陈那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译

注 释

观所缘缘论:观,观察、观照,系指以佛法之正智观察,非是以肉眼观察,此即能观;而其所观者即所缘缘。何谓所缘缘?

所缘──为识之所缘,亦即为识所缘之实境,或识所缘之对象。在此指五境色、声、香、味、触。

缘──此缘即因之义,亦即能生识的诸缘,或能助识生起的诸缘。此诸缘有四种:

1、亲因缘──简称因缘;亦即是种子;亦即诸识生起最根本之所依。

2、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即心法之作用,念念相续无间,前念灭时,法尔自然能有引生后念之力,令念念不断,此作用称为心识生起之等无间缘。无间者,无间隔之义;以众生心中之念,念念相续不断,如无间隔,无一剎那没有念起,念念没有间断,故称无间。故起信论云: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以无始无明力所牵引故,令众生念念相续,念念无间,是故生死相续不断;而前念灭这一件事,便用来作为后念生起之缘,因此前后念得以密相衔接,无有间断,所以将这种能令前后二事相接没有间断的缘作用、现象、功能称为无间缘。等是指将前念与后念看成是个别独立的两个单位,并且是相等的,故称为等。又,除了阿罗汉临涅槃的最后一念中的心、心所法外,一切众生的心心所法于任何时刻皆有等无间缘之作用亦即:前心能引生后心,令念念不断;这是因阿罗汉若欲入涅槃,即起灭尽定,而以此定力压伏其心心所法,令不起现行,故其最后心即不起等无间缘之用,因而得以不再引生后心,故毕竟不再生起心心所法,因此才说生死断,不受后有,此即阿罗汉入有余依涅槃前,先禁断等无间缘而入涅槃之行相。可见这等无间缘对生死相续,乃至轮回不断的重要性。

3、所缘缘──简称缘缘;即诸识所缘、所取之境缘色等五境──换言之,若以现代哲学之语词言之,所缘缘即是诸识所认知的对象;而这些对象,诸外道人以及有部中人都认为是外在实有的;而佛正法则指出:这些看似外在实有之境,其实都是诸识自所变的相分,所以所缘缘并非心外实有之法,而是内识之所变现之境。

4、增上缘──即六根及其它心心所法,凡对于诸识之生起,能产生辅助功能的,都称为诸识生起的增上缘。

这四缘,简言之,即是诸识生起的四个条件缘。此四缘为大小乘之所共说。又,这之中,亲因缘是主因,亦即是因;其它三者都是助缘。而于三个助缘中,等无间缘及增上缘是内缘内在身心中之助缘,而所缘缘则是外在之助缘。兹表解如下:

那么观所缘缘论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即是论主教行者观境非实有,因为五境不实,唯识所变,是识的相分,故五境并无实自体。五境即五尘:色、声、香、味、触。其次,论主又为何于四缘中,唯独教观所缘缘?这是因为现前的五尘境界,凡、外、小乘之人愚惑不了,妄计以为是心外实有之法,因此而对之起爱憎、取舍之想,从而引生贪瞋痴等诸惑。现在论主以正理教观:此五尘本体,既非凡外所说的心外实有之极微原子──物质最小的单位所成,亦非众极微和合一相而成。如是观了,更以正智观察:心外实无一法为识所缘之境心外并无所缘缘,此识所缘者所缘缘,唯是自识所变的相分,此理甚明。然而,作这样的观察有何用处?答:这就是修行正理正智的紧要处:既然五识所缘的五境,只是自识所变的相分,又无实自体,那么为何行者于五尘境,还要妄自生起爱憎取舍、贪瞋痴慢呢?岂非是自心取自心,又生诸心?因此,作如是正观,则能断自心惑,破我法二执。故蕅益大师云:此则破我法二执之神剑,断烦恼妄想之利斧。

附及,如是可知,唯识一学,虽富众多有系统、及精确的名相与论说,但其旨仍是为了修行;亦即:一切唯识法相、名相之知解,最后是要导引归于修断之用,其意不在于提供所谓知识分子一种头脑的体操,或思惟论辩的奢侈品,或仅只在于知解、记诵一些名相,或徒慕其很科学、很有系统、很精确、是一门很高的学术学问,因而舍本逐末。

其次,以因门来分析本论此中略去似能破门:

1.似能立门──本论中首先叙述凡外依于极微与和合二种计着所立之论,实是似能立门,并非真能成立其宗。

2.真能破门──论中其次举出何以极微与和合二论,俱是非理,而破斥之,故是真能破门。此是破邪。

3.真能立门──非理既破,即显正理,而阐明内色如外现等正义,确立正理,故是真能立门。此是显正。

蕅益大师赞本论云:此皆由陈那菩萨,以根本智证真现量,故能以后得智而立真比量,以开示晓悟后世之人,名之为论。又教诫诸行者云:吾人读此论者,正应藉此正教为正量,而于二六时中,恒于五尘如理观察,了知无心外之极微物质,亦无心外之和合相。一切所见、所闻、所觉、所触,惟是自识所变相分,即此为识所缘,且即此助生于识,如是观者,是名大乘唯心识观之初门。

析而言之,整部唯识学的主旨,是教人如何作唯心识观再唠叨一句:并不是在搞名相的;而唯心识观的要旨在于:观一切法唯识变现。然而这唯识变的观法又可分成两方面:一、能变之识,二、所变之见分与相分。今陈那菩萨之观所缘缘论,正是教从所变的相分之五尘境来着手作观。若观了、确定、证入所变的相分所缘缘不实,实系唯识所变,即得悟入唯识之旨。以五境粗显、易观,故以修唯心识观而言,初心者易于入门,是故观所缘缘为初心作唯心识观之上妙法门。

以上为解释论题。以下解释论主。

陈那菩萨造:陈那,梵名Dignaga,义为童授或域龙。公元五、六世纪时人佛灭后一千一百年顷,生于南印度案达罗国一说香至国,属婆罗门种姓,为印度佛教因明论之集大成者。初习外道,又入小乘犊子部;后师事世亲菩萨,研习大小乘教典;且曾从一密教阿阇梨受学明咒,深得秘法,故是显密圆修者。后至乌荼国修习禅定,辩才无碍,折服诸多外道,且由于与尼夜耶学派辩论而着称于世。曾于那烂陀寺讲授俱舍论、唯识诸论及因明学说。后受案达罗国王之供养,并欲受其所请而证阿罗汉果,幸得文殊菩萨之劝诫与启示,乃起广度众生之心,因而撰着因明正理门论、集量论等论典,并弘宣瑜伽师地论。

陈那菩萨所著有关其师世亲菩萨的大作俱舍论之论述、以及其它大乘唯识之著作颇丰。他在认识论Epistemology方面,就心王与心所而立三分:见分、相分、自证分,史称为唯识学之三分家。自古以来,此三分法便与安慧菩萨之一分法自证分、难陀论师之二分法见分与相分,与护法菩萨之四分法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并称于世。

此外,大师更于因明学方面有卓越的贡献,系因明学之集大成者,始创新因明,由于九句因,而最初确立因之三相,且改五支作法宗、因、喻、合、结为三支作法宗、因、喻,变古因明之归纳法为演绎法,因而造成印度论理学因明学上划时代之新里程,从而被尊为中世纪论理学之父,或新因明学之始祖。

大师之因明学及唯识学之著作甚多,于义净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中列有八论,而汉译大藏经中现存有九部共九卷:

1.掌中论,义净译。

2.解卷论,真谛译,与前同本。

3.观所缘缘论,玄奘译。

4.无相思尘论,真谛译,与前同本。

5.取因假设论,义净译。

6.观总相论颂,义净译。

7.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施护等译。

8.因明正理门论,玄奘译。

9.因明正理门论,义净译,与前同本。

陈那菩萨的因明学说之继承者,为暨门弟子商羯罗主菩萨;护法菩萨亦为其法系之绍继者。以上为解释论主。

三藏法师玄奘译:三藏法师,通达佛法中经律论三藏之法师。法师,以佛法自修并教他之比丘僧。玄奘,公元六○二─六六四年,留学印度十九年,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为佛教重要之译经师。译,翻译,指从梵文翻成汉文。


{返回 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观所缘缘论义贯 第二章 释论文 第一节 破斥外道计执
下一篇:观所缘缘论义贯 观所缘缘论 陈那菩萨造
 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九、二种无我
 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二章 释颂文 第三节 第七识颂
 地藏法门系列 三、修行魔障与对治法门
 《心经系列》成观法师(一)
 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二章 释颂文 第二节 第六识颂
 因明入正理论义贯
 地藏法门系列 为何要修地藏法门
 菩提根本、福德
 三皈依要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陀教导什么(法味比丘)[栏目:基础佛理]
 福德日记6月21日─心情不好,怎么办?[栏目:福德日记]
 为什么说净土法门畅佛本怀?[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往生不久的往生者被别人控制去做坏事或害人,要如何化解?[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增支部1集54经[栏目:增支部1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七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