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之甘露 第四章 五味禅—心识之构成与弹之实践
 
{返回 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412

第四章 五味禅—心识之构成与弹之实践

一 、心识之构成

梵文1舌可」罗马拼音为Dhyana。其意义为禅;这个汉字,在日文中的发音为七y,读成Zen,因此西洋人多把禅称为Zen,而非Ch'an -- Zen系依循日文之读音而来。禅可分成五类,称为五味禅。

为了详细阐明禅之五味,我们先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心与识。因为习禅的主要工作就是修心,令心离杂染、得定、得三昧,再以三昧力转识为智(转八识为四智);这便是习禅的理与事之主轴。因此习禅者必须对心、识有概括的了解,否则如何在心地上用功呢?

心的第一层(最外一层)包括前五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是由内五根 (眼、耳、鼻、舌、身)与外五尘 (色、声、香、味、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眼耳鼻等前五识本身,仅能对外境作最起码或最

初步(粗显)的判别或了别,并不作微细的分别,换句话说,它们只是向内提出报告,而没有很多意见的。

心识的第二层是第六识 (意识)——诸识中职司一切微细分别的,即为此识。以此缘故,第六识就成了我们心识中判断及理智的运作中心—它的功能是将五根从五尘处所搜集来的种种影像,予以分析、分类、衡量、反复推敲。我们的这一层心识常自以为是老板,也就是说,它总以为自己是大权在握,主控一切。其实,它也是听命于另一人——第七识——而已。不过,第六识颇能替它的幕后老板(第七识)找出种种正当的理由,而将其合理化。再者,第六识有点像个中介公司经理,因为它会用极其微细、机巧的方式,去满足在它背后比它更深一层的心识(亦即第七识,我执中心)。

心识的第三层是第七识 (末那识) ,它是我执的中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我,或我相执着之处。而这个我虽然深沉隐晦,但它却常经由第六识而显现其作用于日常生活中。前六识(即最上面的二层心识)对外在世界所作的反应,其实暗中也都是由第七识来作裁决的——办即,前六识可说是暗中完全遵照第七识的吩咐而行事。虽然如此,但我们凡夫却难以亲睹第七识这个自我的屡面目,因为我们早已经把它完全遮盖起来了——我们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利用第七识手下的那个头头 (第六识)所制造出的种种合理化借口,而把第七识这个自我的屡相给掩盖住了。

心识的最里层——第四层——是第八识,亦称阿赖耶识,位于我执中心之下。阿赖耶是储藏之意。因此,第八识为心识之总仓库,亦是众生一切业力的大堆栈。

有了前五识再加上第六识的作用,便能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各种适当的反应与动作。那些行动如果反复多作了几次,就会形成习惯 (业习)而往下压入第七识层中,随后再存入第八识层。众生的种种业习虽然存进了第八识层,然而日后它们仍常会出其不意地,以令人错愕的方式,再度涌现出来。而这些出人意表所涌现的东西,一般凡夫无以名之,便神秘兮兮地赋与灵感或心血来潮等名。

潜藏于第八识的业,常会于适当的时机再度浮现出来;这种情形不仅在白天清醒的时候为然,晚上作梦时也会发生;而据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所言,它大部分是出现在我们的梦里。

习惯对我们而言,既是福,同时也是祸——说它是福,是因为如果没有习惯,我们简直无法生活了:倘若我们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必须先想想每一个动作应如何进行的话,我们的生活岂不举步维艰?——然而,习惯对我们来讲也是件祸事,因为我们皆在不知不觉中为其所役使,例如抽焖、喝酒等恶习,便是令人难以克服的苦恼。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皆称为业,或造作。 (业有三种—身业、语业、和意业。)我们在清醒时有意做出的行为,待其完竟之后,便会被压入下面不易觉察的意识底层,收藏在那里,随时备用,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记忆。因为意识有此记忆的功能,因此往昔所造诸业的记忆,就有如西装店里现成的西装,或免下车的汉堡外卖店( Drive-in Hamburger Joint ) ,随到随买,不用订货。其结果是:依据过去经验的记忆,我们要做什么都不必事先考虑一下:我们只要随着过去的业习做去便可。换言之,我们日常所作之事,绝大部份是被过去的业习牵着异子走的。过去之业实在太深奥、太难了知,远非我们凡夫想象或思惟之所能及,而这些过去的业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会突然不可思议地涌现出来。在夜间即成为梦境,在白天便成为灵感、或白日梦、或忽然乍现的念头、影像、或片断之回忆等。现在我们来看看诸识与五味禅有什么关系。

二、禅之实践

禅定可分成五种,或五个层次,称为五味禅

1、世间禅

2、外道禅

3、小乘禅

4、大乘禅(菩萨禅)

5、如来禅(佛所行禅)

下面各节分别说明每一种禅定与诸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1、世间禅

世间禅或世俗定,是一般世俗人所修的拟禅定法门,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养生、养身或充电,有时也为了想求取一些不平凡的境界或觉受——例如:令心跳暂停,或腾空而起,或纳身入盒(钻入一个小盒子里——如某些瑜伽术者所为)等。有些人的确能摄心专一到令呼吸暂停一段时间,或能让人活埋几小时或几天的地步。要达到这种境地,确实须要心思极度专一才行。不过这种绝活儿,充其量也只不过像一种特技或特殊功能。然而须知特技表演不论具有多么令人惊悚的效果,也都无法为人带来任何员智慧,这是确定的;更遑论能令人开悟或得解脱。它当然也不能令你心地发明,或令你的烦恼心安定、止息、或断除任何烦恼。

简言之,最重要的是,它不能帮助你自己或他人增进一丝二晕的智慧,用以灭罪、生善、或断惑证屡——它充其量只是如同艺人的娱乐节目,如此而已。

这种世间禅是依于五根(眼、耳、鼻、舌、身)而修的。五根在与五尘(色、声、香、味、触)接触之后,便油然于心中生起前五识。五根是生理的,五识是心理的。进一步说,五识是由五根向外攀缘或攫取五尘而产生的。色、声、香、味、触五者,之所以称为尘,是因为它们能扰盖我们的心——令我们的心眼盲目。五根攫取了诸尘纳于心中之后,我们的心于是乎开始慢慢咀嚼、反复品尝这些尘,而且还乐此不疲。世俗定即是如此在五根与五尘上下工夫,以期在前五识上产生让俗人惊叹的效果。因为凡夫定是这样修练的,其成果自然只是最初级的,而且十分肤浅,故为智者所不取。

2、外道禅

除了佛教之外,别的宗教也有修定的,但是佛说,诸外道所修者大多是依于邪见或谬误的信仰,是故多离于正道而行。其过咎乃在于他们不往自己内心推求,而常向外驰逐,以求救赎他们的罪或灵魂。其中亦有幻想追求要将自身与外界某物、或某人、或某个概念冥合为一体的,自称如此他们便可返本还源,例如婆罗门之欲与梵天冥合,基督教之欲与天主合一 ( commune with god )或道家之欲与万化冥合等等,皆是异曲同工,亦皆是往外驰逐、全然谬误的妄想。

这一类外道禅是依于五根、五尘,辅以前五识以及少许第六识而修的。由于他们已经应用到些微的第六识,因此外道禅比世间禅要略高一筹,或者说:略深一等。不过这仍旧不是我们所想要修的禅定,因为我们知道:第六识是依于第七识(我执中心)而作种种了别、判断,是故这种以我为中心所作之修练,通常也都是如第六识一般,虚诳而又错谬的。再说,这种禅定也不够深入。

上面提到,我们的五根将五尘之影像摄取进来,纳于心中。此五类影像一经我们的五根摄取而产生五识之后,不可思议地、于一剎那间,我们便会立即作如是思量:这是善的、还是恶的?是可欲的、还是不可欲的?——诸如此类,正当内心油然欲作如是分别的同一剎那,第六识便被引生了。第六识不但受了末那识(第七识)的污染,而且还受其指挥:更进一步而舌,我们所有的判断、意见、及一切价值观,全是第六识在第七识的染污及指使之下形成的。职是之故,外道禅亦是不够深入,因为外道禅只触及了第六识的表面而已—也正因为如此,外道禅实系深受第六识及第七识的桎梏与欺诳。

3、小乘禅

小乘行人由于悲心有限之故,只求自度,而不发广度众生的大愿。因此,一旦他们自己有能力脱离网轮回」,就再也不回到这苦难的娑婆世界来受生。以其最终目标只为自利,故他们从未把目标订在佛法的最高、最究竟处,自然也就不会证得无上菩提。他们对阿罗汉果已经感到心满意足,因为阿罗汉果已足够令他们自己了脱生死,虽然犹不足以度脱其它的众生、甚或一切众生——那是必须具有佛菩萨的大悲心与无上智慧,才能荷担得起如此巨大的如来家业——独善其身比兼善天下到底是容易得太多,这是无可置疑的——可见追求佛道是多么艰辛、困难而又费时弥久的一大事!

这一类小乘禅是依于欲息灭前六识之原则而修的——前六识之息灭,小乘行人即称之为涅槃。事实上,小乘的涅槃仅致力于前六识之压制,令其眠伏不起,或看似已灭,名之为灭。这与菩萨道行人所认许的修法大异其趣。因为这种修法,或许能令行者自我沉醉于空寂之中(即所谓的沉空滞寂) ,然而却漠视或完全无视于正在六道中熬炼、挣扎的芸芸众生、或正在解脱道上奋斗、摸索前进的其它有心修行的众生之亟需援手之焦虑、痛苦。

4、大乘禅(菩萨禅)

大乘禅的修行人与小乘禅行人的作风回异其趣,大乘禅行人并不只专注于他们自身的解脱;他们在能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到某个程度时,便会进一步去努力学习利他之行(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大乘禅的修行,主要在于灭除1第七识」及初步熏修第八识。由于灭除第七识(我执中心) ,故能令行者全心致力于利他之行,乃至罔顾自身之利益;有时甚至由于利他之行而为自己惹来麻烦,亦在所不惜。此外,在第八识的初步熏修,也提升了菩萨禅行人的悲心与智慧,使之更深入而趋近于无上菩提。

5、如来禅(佛所行禅)

如来是对佛的赞誉之诃,其意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或如是而来。如来禅又称为正法眼藏,因为这种禅是由佛传给初祖大迦叶,再由大迦叶递相传授予各代祖师,故为最高形式之禅。

如来禅主要是熏转第八识,故比前一类菩萨禅要深入得多——深得让我们无法用言语道出,故说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如来禅成就了,便能完全觉了,究竟转本识中之尘垢为功德,转无明为般若,转贪、瞋、痴三毒为戒、定、慧三无漏德。三以蔽之,其所得之极果即为证入佛性。不过,我们应加注意:在这一阶段中,所下之工夫不在于灭除,而在于转变!因为到了这一阶段,行者的智慧已经成熟而且茁壮有力,直可转化一切,所谓化腐朽为神奇:无有一物而不可为我所用,亦无有一物闲置而不能用。这便是如来种力 (超越凡俗的力量)之所加,亦即是真如之不可思议力之所用!

如来禅之关键在于无所依——它不依于任何一物,不论其为何物——形貌、相状、颜色、气息、乃至佛法,任何一物都毫不依止。你应如是以1无所依」的法门去修习如来禅。这等于是对你说:你须到天上去,但是没有梯子给你爬,也没有绳子让你攀缘,更没有飞机可乘,甚至纵身一跳也不行——你只管去就是了!

这话听起来倒十分像个公案;你可知道,它的确是个公案!——而且它是最难参的一个公案!(顺便提到,另外还有一则与这差不多性质的公案,是这样说的:你说吧!——但是不可张口)这是禅,如来禅。无庸说,如来禅是引导我们趋向无上菩提的最高层次之修行。

——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七日

讲于纽约,庄严寺

 


{返回 成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之甘露 第五章 五停心观
下一篇:禅之甘露 第三章 禅观四法门
 地藏法门系列 二、地藏本尊十观法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七节 唯识与生死相续
 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二章 释颂文 第四节 第八识颂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三、五位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目次
 公案
 禅之甘露 第四章 五味禅—心识之构成与弹之实践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六节 唯识与分别
 地藏法门系列 四、地藏法门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第
 《心经系列》成观法师(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三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恶语之害[栏目:持戒]
 北京佛教丛谈[栏目:巨赞法师]
 买椟还珠[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11 打坐非禅[栏目:大机大用]
 去私戒懒为公服劳[栏目:太虚法师]
 念到根尘脱落,是什么样子?什么是进入大光明境?[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红包文化[栏目:叮咛·圣严法师谈天下事]
 开启[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大圆满前行 第二章 听法 第三节 1 听法行为 2 听法时不当的心行[栏目: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集释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