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返回 见悲青增格西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69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示本文
 
整部《广论》可分为壹、前行,贰、正文,叁、结语。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

壹、前行

分五:甲一、礼赞文,甲二、造论誓言,甲三、劝请谛听,甲四、解释书名,甲五、讲法规矩。

道前基础之归敬颂

甲一、礼赞文

分二:乙一、礼敬根本上师,乙二、礼赞传承上师。
 

乙一、礼敬根本上师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语)

敬礼尊重妙音(汉译)

南无——顶礼。姑如——上师。曼殊——美妙。廓喀——声音。耶——向。

「妙音」是文殊菩萨之名;「妙」的意思是不粗糙,因已断了烦恼障及所知障,由断二障故,他讲出来的话音就不粗糙。「尊重」是上师,有在戒、定、慧方面都很崇高的意思。

藏文的「礼敬」,其义不只是通常所谓的礼敬而已;其藏音为「ㄑ一ㄠˋ?ㄘㄚˋ」,「ㄑ一ㄠ的意思是很希奇,看见圣者的功德,就觉得很希奇稀有,「ㄘㄚˋ」的意思是,内心希望自己也能够如同圣者般具有那样殊胜的功德。总之,指看到对方的种种功德,很希望自己也拥有这些功德。礼敬有身、语、意三门的礼敬,所以心里可以有礼敬,不是一定要站或跪、双手合十或做什么动作才是礼敬。身礼敬如大礼拜、小礼拜及合掌,语礼敬如称赞三宝或唱诵等。

首先是礼赞文的部份,礼赞的对象有根本上师及传承上师两类,文殊是宗喀巴大师的根本上师,世尊以下是传承师长,传承师长有导师释迦世尊、二大荷佛事业者弥勒菩萨及文殊菩萨、南瞻部洲二大车轨龙树菩萨及无著菩萨、摄二大车轨传承于一身的阿底峡尊者以及自己的师长。西藏最倡言的做法即是将上师与本尊[2]视为体性相同、无二无别地观修,如在观修《供养上师仪轨》资粮田主尊「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时,自己的上师、宗喀巴大师、世尊及金刚持四者是同一体性、无二无别;宗喀巴大师心间是世尊,世尊心间是金刚持,观想宗喀巴大师时,其实宗喀巴大师相貌如何,我们并不知道,故可以将面貌观想成法王尊者,身相仍是宗喀巴大师右手结说法印、左手结等持印等,如此即可将上师与宗喀巴大师观成一体,所以观修的重点是,上师即是本尊、本尊即是上师。有何理由要这样观修?因为佛教徒一定要归依三宝,而依师是道之根本,是归依三宝的真正实践,是很重要的课题,所以将上师与本尊二者合在一起做修持。

 宗喀巴大师有许多本尊,既修密集金刚,亦修时轮金刚等,但文殊菩萨对宗喀巴大师而言应是最特别的;宗喀巴大师刚开始不懂空性,他的师长邬玛巴(既是师长亦是弟子)能够亲见文殊菩萨,宗喀巴大师透过他请教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亦经由邬玛巴为宗喀巴大师解惑,后来宗喀巴大师自己修出文殊菩萨,就像人与人见面,可以当面请教,故宗喀巴大师的证悟与文殊菩萨有极密切的关系。当克主杰尊者[3]拜见宗喀巴大师时,大师问他修何本尊,克主杰尊者虽修诸多本尊,惟缺少文殊菩萨,宗喀巴大师便说他的教法来自文殊菩萨,就传许多修持文殊菩萨的法给克主杰尊者。因文殊菩萨对于宗喀巴大师是如此重要,故大师在此将文殊菩萨与自己的师长无二无别地作顶礼,整句是顶礼尊重(上师)文殊菩萨。要学习佛法,从佛法中得到真正利益,首须将上师与本尊合一、无二无别的修持法中去实践,一开始就要从这个方向去进行,西藏在「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之上加上「归依上师」,即是这个道理。

 通常依西藏的规矩,佛典由印度梵文翻译成藏文时,会造译敬文,理由有二:一是祈求在翻译的过程中,没有任何障碍及错谬,此译能够殊胜圆满;二是依顶礼的对象,便知其内容所铨为何[4]。但《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所造,并非是翻译本,并不需要以梵藏文对照的方式来表明所铨,应是宗喀巴大师为尊重传统规矩而沿用此方式。可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主要所铨并非仅是慧学,唯一可理解的是,宗喀巴大师由亲见文殊菩萨,因此证悟甚深空见,故文殊菩萨是宗喀巴大师心中最敬重珍爱的根本上师,视根本上师与本尊合一无二,故向文殊菩萨顶礼。

 导师释迦世尊以下讲的是传承上师。导师释迦世尊是佛教的教主,故首先顶礼于他。接续是顶礼文殊菩萨及弥勒菩萨,为何是顶礼他们二位?因为他们二位相当于是佛的继承者;假若佛陀是国王的话,他将王位传给文殊及弥勒菩萨。《般若经》有显义空性及隐义道次第的二个层面,佛陀示现涅槃时,将显义空性传给文殊,隐义道次传给弥勒,托付他们承担起教法传递的责任,故文殊及弥勒菩萨是教法的继承者、持有者,所以在顶礼世尊后,接续顶礼他们二位。广行派之开派者无著菩萨在研读《般若经》时,读到不明了处,为求解疑,修了十二年的弥勒,无著菩萨之所以直接求弥勒菩萨,没有求佛陀的原因,即是弥勒菩萨是教法的继承者。

 虽然佛陀宣说了《般若经》,文殊及弥勒菩萨是教法的持有者,但若我们直接去读《般若经》或要了解整个道次第、修成佛之道,我们其实是修不出来的。佛陀在世时的弟子,因为利根,只要跟他讲空性,他就修空性,自己的体验就会出来,自己会修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等,不用讲太多,他自己经过深刻思惟就会知道。后来的人因为智能不够,就需要二方面搭配;希望以修菩提心来突破空性,以修空性来增长道次第,二者须夹杂着修,才能修得出来,所以单靠自己读《般若经》很难办到。

 直接读佛经不是不好,惟佛陀弘法的方式跟一般人弘法的方式不同;所谓「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正在讲四谛,有的人会听到空,有的人会听到苦,每个人听到的都不一样,佛是针对众生的根器说法,若将他人所修的法教给你修,不但没有利益,可能还有弊端,故龙树及无著菩萨把佛经整理成大家都可以修且必须这样修的法类。他们二位是南瞻部洲的二大车轨[5],就像火车必须依铁轨行走一样,大家必须依照此二大车轨行持,若不如此就像火车出轨。其它教法有如多条羊肠小道,依其修持,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有的碰到危险,龙树及无著菩萨就是开创出大家都可以走的二大车轨。

阿底峡尊者则是合并龙树及无著菩萨的教法。以前龙树菩萨的弟子就是专修龙树菩萨的法,不会修无著菩萨的法,无著菩萨的弟子亦是专修无著菩萨的法,不修龙树菩萨的法,阿底峡尊者汇集二大法脉于一身,可以说是非常圆满,故以此礼赞尊者。因为自己的师长很重要,故宗喀巴大师紧接着礼赞自己的师长。

此是礼赞的程序,但其背后隐含有指点学人修学的道次第;首先讲追求的目标,接着是成办目标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此法、作何行持。佛果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而佛是自利及利他二利圆满者[6],何以佛是自利及利他二利圆满?佛果可划分二份——色身及法身;色身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色身又可分为化身及报身,世尊示现比丘相即是殊胜化身,文殊菩萨现的就是报身相。佛陀为何要现色身?因为佛要讲法给众生听,是为利益众生才需要有色身。佛内心的证悟即是法身,此属自利,他人看不到。简言之,佛的精神层面是法身、自利身,可以看到的身体是色身、利他身。

此下第一个礼赞世尊的偈是明佛是自利圆满,第二个礼赞弥勒及文殊菩萨的偈是明利他圆满。

 

乙二、礼赞传承上师

分四:丙一、礼赞世尊——正明应希求的目标(佛果之自利圆满),丙二、礼赞弥勒菩萨及文殊菩萨——正明应希求的目标(佛果之利他圆满),丙三、礼赞二大车轨龙树菩萨及无著菩萨——正明成办佛果的方便般若道,丙四、礼赞阿底峡尊者——正明初学者如何学习此法之次第,丙五、礼赞自己的师长——正明首先须依止师长听闻法要。


丙一、礼赞世尊——正明应希求的目标(佛果之自利圆满)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此偈颂主要是赞叹佛陀之身、语、意三种不同的功德。第一句「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讲的是佛的身功德。「俱胝」的意思是无量的,不止千百亿,「妙善」是指各种智能及方便的善。佛陀的身体是由俱胝的妙善所产生[7],在《现观庄严论》第八品〈法身品〉中有讲述佛陀之三十二相及八十随形好是如何产生的。

「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是赞美佛的语功德。佛陀具有六十四支妙音,并且能「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透过佛说法,就算只有说一句话,都能让一切众生,能够听到他自己所希愿、想要听的法。「成满」的意思即是倒满,让众生希愿的都能够满出来。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是在赞叹佛的意功德。「如实」即照实的,无论世俗谛还是胜义谛,它们长得怎么样,就如实的看见、无余的看见、不偏不倚的看见。佛的意功德是佛能了知一切,并且无任何错谬,没有什么是佛陀不知道的,故宗喀巴大师便礼敬具有如此殊胜之身、语、意三种功德的释迦尊主。


丙二、礼赞弥勒菩萨及文殊菩萨——正明应希求的目标(佛果之利他圆满)

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

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及妙音。

「无等师」指佛陀,「最胜子」是佛陀最好的儿子,「无量土」即三千大千世界。「阿逸多」是弥勒菩萨,「妙音」是文殊菩萨。文殊及弥勒菩萨是佛陀最好的儿子,故佛陀把一切事业交给他们,因为把一切事业交给了他们,所以他们在三千大千世界化现种种身来度众,在某些地方当菩萨,某些地方当佛,以此之故,顶礼弥勒及文殊菩萨。

 以上讲的都是显义的部分,但它背后有另一层意义,即是告诉学者应该追求的目标。通常佛典会有一种表达方式,开宗明义就告诉学者,修行此法门会有什么功德,可以有哪些成就,是在谈一个「果」,就像我们修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到底能够变成怎样,到底有什么结果。「果」可分为二个层次:一是「自利」,一是「利他」;从「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至「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在说明自利的身,「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此偈讲的是利他;「自利」就是自己得到的成就,「利他」是能够为他人做些什么事。

总之,讲以上的两个偈颂的目的是要学习此法者知道要追求的最终果是自利圆满及利他圆满,学习此法要以此为目标。

那么世尊与弥勒、文殊菩萨之间有什么差别呢?事实上,弥勒及文殊菩萨可能比世尊还要珍贵、还要了不起,这也是很难说的。但是世尊毕竟是我们这个世界佛法的开创者,所以会将世尊摆在最中间来礼敬。世尊在此世界示现「十二相成道」,在无数劫中做过国王、当过宰相等,不断地累积福、智二资粮而圆满成佛。弥勒、文殊菩萨和世尊的情况不同;二位菩萨比较像是集合了很多良善的基因,一切诸佛之智能所累积的是文殊菩萨,一切诸佛之大慈所累积的就是弥勒菩萨。亦有说文殊、弥勒不是菩萨,是佛化为菩萨,文殊菩萨且是七佛导师,佛陀未成道前,文殊菩萨是师长。

通常有个说法,顶礼世尊只是顶礼世尊这一尊佛而已,若顶礼文殊、弥勒或观世音菩萨就等于顶礼诸佛,原因就是他们是诸佛的智能、大慈以及大悲所积集而成。若看关于八大菩萨的赞颂,会说礼赞他们一声相当于礼赞某一尊佛十万遍、百万遍。宗喀巴大师的礼赞文《密集嘛》[8]也有这样的效果,此是三座大山合一的祈请文,观世音菩萨是大悲的山、文殊菩萨是智能的山、金刚手菩萨[9]是力量的山[10],三座大山加在一起,《密集嘛》真的是非常殊胜!

我们都必须由一介凡夫,经过不断的修行,生生增上而成就佛果。文殊、弥勒菩萨就不太像是这种方式,也不是说他们不是由一介凡夫修上去的,但真的比较像是总结出来的。总之,世尊和弥勒、文殊没有谁高谁低,也没有谁比较珍贵的问题,在某些净土,他们二位当佛,佛陀就在旁边作菩萨,换言之,文殊、弥勒是化现为菩萨的佛。故第一个及第二个偈颂其实都在描述佛果;第一个偈颂说佛陀具有一切圆满的美好,就好象是说自己有多好多妙,是从自己的角度描述佛果;第二个偈颂是佛化为菩萨度众且在无量世界讲法。所以不要特别去分别世尊、弥勒、文殊,重点在于佛果;佛果自己本身有究竟身、语、意之功德(自利),能在无量无边的世界,为无量无边的众生说法,利益一切有情(利他功德),此即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既然已确定要追求这样的目标,惟要用何种方法追求?

 

丙三、礼赞二大车轨龙树菩萨及无著菩萨——成办佛果的方法

如极难量胜者教,造释密意赡部严;

名称遍扬于三地,我礼龙猛无著足。

佛陀的教法,内涵深广不易了解,故龙树及无著菩萨就如实阐释佛陀的密意,以此庄严吾人居住的南瞻部洲,名称广扬于三地[11]。礼敬龙树、无著菩萨是其字面上的意思,现在谈它背后真正的隐义;吾人追求的佛果,要用何方法追求?方法就是龙树、无著菩萨所解释的《般若经》的内容。若去看《般若经》,其中会说:「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要走这条道,所有独觉要走这条道,所有声闻亦要走这条道,这条道是唯一的道。」自利身及利他身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而追求此二目标唯一的道是般若,而龙树、无著菩萨所努力解释的就是《般若经》。

佛陀为何要说「八万四千法门」?因为要成办「自利」及「利他」二利圆满的佛果,就要修圆满的因,若只专修一个支分,不能说其不是修行,但要达到无上圆满的境界,就必须要全部具备而修,依照《般若经》的内容如实如法地去修,不能只偏重某一小部份。

《般若经》的内涵可分二部份─「智能」与「方便」;方便以「菩提心」为主,「智能」则以「空正见」为主。《般若经》全名是《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经》,空正见是佛母,菩提心是佛父,为何会如此说?此概念和世间父母的认知是一样的,无论生儿子或女儿,必须父母二者具备。母亲充当的是「孕育生产」的角色,空正见即是如此,空正见能生三乘[12]的菩提果。孩子生下来后,取名即是父亲的责任,姓氏跟着父亲,故是大乘的行者还是小乘的行者,就是看有无菩提心,有菩提心就是大乘,没有菩提心即是小乘。连出离心都不具备,只是一般的修行者,若不考虑来世,只是过着今世的生活,那就只是会做善事的善良人而已。总之,菩提心充当的是父亲的角色,得名是从它那里得的,但是真正生儿育女的是空正见。换另一种角度来说明;国王是国家真正的统治者,而将军则代替国王拿着刀枪,实际冲锋陷阵,杀敌夺地。空正见扮演的即是将军,杀无明尘沙烦恼这个贼,而菩提心如同国王,将军杀完贼时,人家只会说这个国王胜了,这个国家胜了,它是修学佛法者必定要持守的大方向。

一切佛典都会谈「智能」与「方便」,但阐明最圆满究竟者是《般若经》。自古解释《般若经》的版本繁多,《般若经》就像一张韧性很强的牛皮,可以拉成不同的样子,但拉得最好、解释得最好且无任何问题的就是龙树及无著菩萨,倒不是说其它人拉的有问题,而是不够完美。龙树、无著二位所拉的角度不同,但是不会冲突,无著菩萨阐释的是广行道次第的部份,而龙树菩萨则阐释中观深见,无著菩萨拉的是父亲,龙树菩萨拉的是母亲,各拉一边,都拉对了。

 

丙四、礼赞阿底峡尊者——正明初学者如何学习此法之次第

摄二大车善传流,深见广行无错谬;

圆满道心教授藏,敬礼持彼然灯智。

既然要学《般若经》中的内容,就必须先找一位老师及书本,至于要找哪一本书来学比较好?就谈到阿底峡尊者所整理的《菩提道灯论》是最好的,他把两大车轨整合在一起,写出圆满无缺、福慧双运、次第分明的修行方法,要透过尊者的教言学习。此偈在说明龙树、无著菩萨开创了深见、广行二条能够直通无碍的前往佛地的大道,但是他们的论着对初学者来说还是太深了,因此初学者应从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学起,由此学通二大车轨之道,学通《般若经》,因为阿底峡尊者不仅把此二轨整合在一起,而且讲的也很白。
 

丙五、礼赞自己的师长——首须依止师长听闻法要

遍视无央佛语目,贤种趣脱最胜阶;

悲动方便善开显,敬礼此诸善知识。

前二偈说明的是所追求的果,第三偈是在谈成办果的方法,第四偈就在说明如何学此方法;学者就是要如同阿底峡尊者及历代相传的上师们,同时摄持「广行」及「深见」而恒常修习,因为佛之一切心要,是包含在深见及广行二者中。可是,我们现在连深见及广行的内容到底为何并不清楚,亦即所要修行的道并不了解,如何能修?故第五偈就告诉学者必须先依止师长听闻法要。至于要找怎样的老师?就是要找具有自世尊、文殊、弥勒、龙树、无著菩萨直至阿底峡尊者之道次第传承的师长。

「无央」同「俱胝」一样,数目是无量无边。「贤种」即走成佛、解脱道的人。师长好比遍视一切佛语的眼目,是走成佛之道的人最好的道路,他很慈悲且很会开示,故在此礼敬诸善知识。此偈是明依止师长,虽是礼赞,惟背后就是指引学法者如何学法的方向、如何修行的次第;我们要追求的目标是自利、利他二者圆满的佛果;追求的道是般若道,此是唯一的道,没有其它道;修此道要先用阿底峡尊者的著作,他把龙树、无著菩萨的教言结合在一起,整理得非常好,又好理解;如果认为有了这本书,应该可以自己看吧,反正没有多难,不懂的地方就查其它典籍…,宗喀巴大师就说不行,必须要找有此传承且能通此法的师长来教。

「道之根本为依师」,故学法第一步是依师,依师后学习的方法就是要透过阿底峡尊者的教言学习二大车轨所阐明的《般若经》的内容,这样才可以成佛,证得的果就是各方面皆圆满的自利身,以及行利他事,到每一个世界去度化众生,此是倒回去阐述。

------------------------------- 

[2] 「本尊」即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中,总有一尊是你很喜欢、很信赖的,有人喜欢阿弥陀佛,有人喜欢文殊菩萨,也有人与观世音菩萨比较契合,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一尊佛菩萨,即是你的本尊,再将自己的师长与本尊画上等号。以密续言之,主尊外相是本尊相,惟本质是师长,显教则本质是本尊,外相是师长。如观修观世音菩萨,显教的修法是,观想法王就是观世音菩萨;密续的修法是,修的是四臂观音或千手千眼观音,但本质是法王。

[3] 克主杰尊者是宗喀巴大师的二大心子之一,世称宗喀巴大师、贾曹杰尊者及克主杰尊者为宗大师父子三尊。

[4] 佛典可分为律藏、经藏、论藏三类,其中律藏内涵是三学中之戒学,顶礼对象是一切种智;经藏内涵是三学中之定学,故顶礼一切诸佛菩萨;至于论藏(对法藏)之所铨为三学中之慧学,故顶礼诸佛智能之总集所化现的文殊菩萨。

[5] 古代印度王宫前的平地上会挖两道符合大车两轮距的沟槽,即是大车轨。

[6] 声闻及独觉虽已脱离轮回,惟彼等不仅他利没有圆满,连自利亦没有圆满,只有佛才是二利圆满。

[7] 行十善可得人身,十善圆满可得欲界天人身,天人比人美多了,他们的善心比我们强。造十恶,轻者会得如猪等的畜牲身或饿鬼身,最恶是地狱身。善积集得越多,身体也越庄严,像初地、二地菩萨可投生为转轮圣王或四大洲王,身相非常庄严,但比起佛身还是不如。

[8] 礼赞文为「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无垢大智涌泉妙吉祥,摧伏魔军无余秘密主,雪顶智岩善巧宗喀巴,善慧名称足下作白启。」民国,法尊法师译。

[9] 是大势至菩萨现忿怒相,又称「秘密主」,见《菩提道次第广论》〈亲近善士〉引《金刚手灌顶续》云:「秘密主,弟子于阿阇黎所应如何观,如于佛薄伽梵即应如是。…」

[10] 将世尊的智能当作一堆土放在这里,另一尊佛的智能也当作一堆土放在这里,佛太多了,诸佛智能的众土堆在一起就变成一座山,同理,诸佛大悲及大力的众土也各堆成一座山。

[11] 三地与三界不同,指地下(龙族居住处)、地上(人及畜生居住处)及天上。


{返回 见悲青增格西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十二因缘——无明支
 如何学佛
 无常
 灭谛
 大悲心的重要
 《菩提道次第广论》听闻轨理Ⅱ
 空正见才是一切过失的对治
 四谛
 文殊赞
 火烧功德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四十二章经(一)[栏目:佛遗教三经·白话文]
 佛教放生习俗的形成及其流行(圣凯法师)[栏目:放生文集]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栏目: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