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甘丹大手印根本颂略讲
 
{返回 见悲青增格西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98

《甘丹大手印根本颂》略讲

教授者--
下密院喇嘛仁波切:札西慈仁仁波切

口译者:见悲青增格西

《甘丹大手印根本颂》

造颂者:第四世班禅 洛桑却吉坚赞

汉译者:法尊法师

那摩玛哈穆扎耶

大印周遍一切性 心金刚界离演说

遍主开显成就王 敬礼无等恩师足

善摄显密教授海 诲人格登语传派

达摩金刚师徒现 大印教授我当书

此中有三段 加行正行结 初中当善修 归依菩提心

非仅口中诵 以是入圣教 与大乘门梁 有见心法性

须净障修福 十万百字咒 悔罪兼百礼 先尽力多修

次想根本师 不异三世佛 至心勤祈祷 正行谓大印

虽有多异说 今分显密二 后者谓专注 金刚身等法

由善巧方便 引大乐光明 此即萨惹哈 龙猛挈热巴

梅祗等大印 亦即七成论 三心论等说 无上心中心

前者谓修习 广中略般若 所说真空性 龙猛说离此

更无解脱道 今依彼意趣 传授大印法 指示心体性

如师语而说 有说俱生合 盒法与具五 味等并四字

能静及断境 大圆满中观 各别立多名 然以善教理

能办真了义 修证者观察 同归一意趣 以是修此规

有见上求修 有修上求见 今如后规修 身于安乐座

具足七要法 九返除陈息 善分心浊净 先以净善意

修归依发心 次修甚深道 师长瑜伽法 猛祷百千返

师入自身内 次于静境中 略住不动相 勿患得失等

其杂分别想 然非遮作意 如闷绝睡眠 要令心不散

正念而防守 及按照正知 心动即觉了 次于明了性

提念直观照 随起何分别 即观彼体性 或如舞剑者

分别起即断 断已心住时 不可失正念 尽力而舒缓

内策而舒缓 心住即在彼 心性被系缚 能缓定解脱

不散修舒缓 或随分别起 即观彼自性 令自散空寂

如是观住性 亦见无障碍 空寂而明了 称曰动静合

或随分别起 不必强遣除 认识彼动相 安住其体性

此与船上鸟 飞扬喻相同 如云海船鸦 任其各方飞

终当落船上 由如是修习 引生等至体 一切无障碍

澄净而光明 色像皆非有 空寂若虚空 能现一切境

湛然而朗明 如是心法性 随已现前见 然不可取示

随见不执着 任运而安住 近代雪山中 多数修行者

说此是将佛 手授之教授 法幢则说是 初业所修习

住心胜方便 见心世俗体 今于心法性 如何能认识

一切诸佛智 示现袈裟身 破除我心闇 当建本师语

即住前定中 而起微细识 犹如湛净水 有小鱼游行

审谛观修者 士夫之自性 龙猛及佛说 士夫非地水

非火非风空 非识非一切 离此无士夫 六界假合故

士夫非真实 如是一一界 聚故亦非实 若如是推求

正定住者等 尘许无可得 尔时勿散动 专修定如空

或住等至中 观察空无色 动现无障碍 明了不可遮

相续无断心 现起似无待 及执所着境 如静天所说

相续与合集 妄加鬘军等 以教理成立 如现非实尔

当专住此定 总如善知识 证一切智者 佛智恩师说

若知随所现 即分别所执 则胜义法界 显现不待他

于此显现中 明了智趣入 专一平等住 是为最稀有

帕当把亦云 当于空中旋心枪 见无碍着丁日瓦 意趣皆相同

后谓修大印 所生诸白法 及三世善海 回无上菩提

由是修习故 随六识现境 审观彼现相 即能见其性

说随现能知 即正见宗要 总谓自心等 随现皆不执

决了彼体性 则当唱修习 如是了知已 世出世诸法

皆同一自性 此如提婆说 说一法见者 即一切见者

以一法空性 即一切空性 又于此法性 如理住定时

速离有无等 世出世戏论 次出定观察 则见唯假名

能所作缘起 如梦幻阳焰 水月不可遣 尔时乃现证

现有不障空 空无碍于有 空与缘起理 同一义善道

此是具多闻 勤修断行者 善慧法幢说

福施诸众生 以无比寂道 速得胜者位


《甘丹大手印根本颂》略讲

教授者:下密院喇嘛仁波切札西慈仁仁波切

口译者:见悲青增格西

观众恒苦烦恼盛 恶世多衰悲愍处

欲转污土成净剎 大兴法教驻澳洲

白螺广出无上法 妙音宣流不尽宝

卷札百千利乐源 疗苦胜药益西人

慈爱降注甘露雨 心疮得慰欢喜随

仁者大行威光赫 众船依靠止泊岸

如是具德阿阇黎 有幸因师而得见

亲闻甘丹大手印 碧色度母事业尊

金刚萨埵最胜忏 文殊真实智慧增

法法不离二菩提 愿众成觉实感受

祈寿绵延似虚空 圣妙吉祥永住世

今吾受益恩难报 偕同有情诚顶礼



前言

(第一天─3/12)

今天在上密院能够有机会讲《甘丹大手印》,觉得非常高兴!谢谢大家这样的安排!您们大家都在学习佛法,不仅如此,特别近年来都在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是值得非常高兴的!我以一个年长出家人的身份,觉得这是非常值得随喜的一件事情,谢谢大家!

最重要的是您们为什么要来学习佛法?这个理由一定要弄清楚!第一、我们大家都在学习佛法,为什么要学习佛法?第二、我们今天是来学习大手印,这又是为什么?这个一定要弄清楚,弄清楚之后,我们才好讲话。

为什么要来学习佛法?其理由何在?学习佛法的理由就是要减少烦恼,甚至断除烦恼,理由就是这个。佛陀来到世间,讲了八万四千法门,这也是为了断除八万四千个烦恼而讲的。整体上来说,全世界以及自己个人都会碰到非常多的烦恼、麻烦,这些根源何在?其实都是烦恼造成的。烦恼最主要有三个或是五个;贪、瞋、痴或贪、瞋、痴、慢及嫉妒,它们的根本都来自无明,无明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问题,它有非常多的粗、细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非常多的数不清的烦恼,可是我们要认识以上讲的五种烦恼,这些烦恼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所谓修行佛法,就是要跟烦恼怨敌争战,所以就谈到要断除烦恼。

断除烦恼有两种方式;有暂时让自己心相续当中的烦恼不现起的方式,以及从根本上断除烦恼的方式。我们在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就要认识到要如何对付烦恼,要如何让烦恼减少。学习佛法越久,如果烦恼减少得越多的话,就说明学得是对的,反之,如果学了很多,烦恼没有减少,就说明出了问题,这时候就要观察问题所在。所以就是要思惟学习佛法的目的,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看烦恼有没有减少,如果有的话,就是学对了,所以以往有没有减少烦恼这方面来学习。

我们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通常都会谈到像出离心或者是慈悲心,还有布施、持戒等等的很多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为了阻挡或者是为了不让我们现行的烦恼现前而讲的,它们能够控制我们现行的烦恼现前,但是若说要从根本断除,它们是没有办法让烦恼从根断除的。而今天讲的大手印,修行大手印的目的就是在谈到心方面,所谓「大手印」就是内心的本性、空性(心的空性),修学这个的目的是要让烦恼从根本断除。因此,等上完这门课,您们比较知道大手印的内容,要修行大手印的时候,主要就是要修上面所说的像出离心、慈悲心、布施等等这些内容,要把它们当作主要、要把它们当作根本来修学,从这些基础从而再来修习大手印。因为您们大家都有《甘丹大手印》的根本颂,所以我会按照《甘丹大手印》的根本颂来讲,如此讲过之后,若大家忘记了,还有可以对照的地方。

大手印属大乘法,因为它是大乘法,所以我们在听闻以及修行的时候,一定要生起菩提心,也就是说,一定要为了度脱一切有情而来听闻、修行大手印,这个是一定要的一个动机。此根本颂是第四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所造。

释本文

那摩玛哈穆扎耶

此句是顶礼大手印的意思。「那摩」是顶礼,「玛哈」是大,「穆扎」是手印。

大印周遍一切性 心金刚界离演说

遍主开显成就王 敬礼无等恩师足

此偈是第四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自己听闻大手印而顶礼自己的恩师。

善摄显密教授海 诲人格登语传派

达摩金刚师徒现 大印教授我当书

此偈是造论誓言。因为以上都有中文的翻译及解释,所以就不再多谈。接下来才是真正的修行开始。

此中有三段 加行正行结 初中当善修 归依菩提心

大手印的修行分三个段落来讲,加行、正行及结行,加行须修归依跟菩提心。

非仅口中诵 以是入圣教 与大乘门梁 有见心法性

且非仅是口中念诵,因为它们是入圣教以及大乘的门 。大手印有显教的大手印及密续的大手印,如果要讲密续的大手印,必须要接受灌顶,因为我们没有接受灌顶,所以在此不能讲,今天讲的是显教的大手印。显教的大手印主要讲的是空性以及了解空性的智慧,也就是广、中、略《般若经》所谈到的空性,所以修大手印的时候就是要修空性。而要修学空性的话,首先最重要的是什么呢?首先最最重要的就是归依。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能不能变成佛法的实践都依赖于归依。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佛教的教主是佛,以我们这一轮的教法来说是释迦世尊,所以如果是佛教徒的话,就是要跟随祂而修行佛法,如果不是跟世尊来学习的话,即使你修的是空性,也不能说是在修佛法的内容。

而归依以佛教来说就有三归依,也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种归依,当然这些您们可能都知道,可是因为这里有提出来,所以也就自然讲一下,总之,要如何归依佛、要如何归依法、要如何归依僧,这些您们大家都必须要非常非常地清楚。我们要归依,「归依」就是要度脱的意思,那我们要从哪里度脱?就像上面所讲的,真正度脱的对象就是烦恼,要从烦恼中度脱出来。也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所以在归依佛的时候,就是一定要请求祂指导、解说如何断除烦恼。当然我们都是业障不清净的凡夫,所以我们要直接亲见佛陀,是没有办法的,见不到真正的佛陀;佛陀的身体不像我们现在的身体,不是血肉之躯,佛陀的身体是跟智慧同体的,心跟身同体的这样一个身体,我们是没有福报见到这样的本尊。可是如果我们好好地祈求的话,还是会得到其效果;也就是说,要不就是佛陀会化现为师长出现在你的面前,要不就是佛陀加持师长,会让他传给你断烦恼的方法。

也因为这样的缘故,归依善知识或是请求善知识加持的话,佛陀要不就是化现为善知识,要不就是加持善知识给予我们指导,也因为如此,所以在西藏的归依里头,就多了一句「归依上师」。为什么要多一句「归依上师」?原因就是,为了了解诸佛会想尽办法化成善知识,或者是加持善知识,而让你获得法义,为了了解这一点,所以才加上去,多了一句归依偈。所以无论是在念「归依上师」的时候也好,或是在念「归依佛」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主要要想的是,希望祂能够指导解脱、成佛之道。

而法宝才是真正的归依处,也就是直接让我们从烦恼敌中获救的是法宝。法宝有胜义法宝及世俗法宝,所谓「胜义法宝」指的就是道谛跟灭谛;道谛会直接让你从烦恼中脱离,而灭谛直接让你获得度脱。也因为如此,真正能够让我们远离或者根本铲除烦恼的方法就是法宝─道谛跟灭谛这个胜义法宝。除了胜义的法宝之外,还会谈到世俗的法宝,当然我常常是这么讲的,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怎么样,每个人心相续当中都会有善,即使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善,我们都会有一些善根,这些善都能够保护你,从不如意的方面保护出来,帮你阻挡不顺的情况,所以事实上,只要是善,都是我们的归依处。为什么会这样讲呢?比方我们现在就是有「我从现在开始不杀人、我从现在开始不盗物」这样的想法,这个想法是一个善,而这种善能够保护什么?它能够维护什么?它能够维护你不产生「我想杀、我想盗」这样的想法;因为它阻挡了杀生,也因为这个样子,所以也就阻挡了杀生而堕恶趣这样的果,从这些当中保护出来。总之,只要是善法,它都会从逆品中把你保护出来,也就是相当于把你从逆品的果当中保护出来。无论是任何的善,我们都需要培养它,如果没有的话,要能够把它培养出来,如果有的话,要能够把它发扬起来,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是僧宝,僧宝是我们往上仰望的对象,也就是说,真正胜义的僧宝指的是像成就圣果的那些圣人,那些圣人是怎么修行的?那些圣人获得了什么样的果位?这些都是我们往上敬仰、请教的对象。同样,一般的凡夫僧也是学习的对象。

所以我们佛教会谈三个归依处,不能够再多,也不能够减少,就像一个很虚弱的病人,他必须找到医生,也必须找到药,而且要有护士,这三个都不能或缺,除了这三个之外,也不用再多,这就是定数在三宝的原因。总之,归依对初学佛的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好好地修行、好好地实践这个归依的话,你的心地会变成善良,你的心地会变成安稳的,所以对初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修行!

接下来是发心,通常都会说「归依发心」,归依之后就会谈到发心,所谓「发心」指的就是为利益一切有情希求佛果,「我一定要成佛」,发心相当于发誓,是一种誓言。发心的心跟我们通常的心一样,指的就是心,但它要具备两个助伴,所以我们要修的就是这两个助伴,如果有这两个助伴的话,我们的心也会变成菩提心。现在我们的心之所以没有变成菩提心,就是因为没有具备这两个助伴,这两个助伴就是希求菩提的助伴跟希求利他的助伴。利他的助伴就像我们通常讲的「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悲心、增上意乐」等六因,特别是「慈」跟「悲」,修行这些的时候就是在成办利他的助伴。而要达到这个愿望,能够不加造作的利益他人的话,就必须成就佛果;没有成就佛果,是没有办法达到任运的、不加造作的利生,所以希求菩提、想要成佛这样的希求就是希求菩提的助伴。

因为归依跟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修行大乘佛法的脊梁,您们学过也好,或是即将要学也好,这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得很多,就不谈它了。总之,不能离开它们,离开它们,就会离开大乘的修行,就会离开佛法的修行。

须净障修福 十万百字咒 悔罪兼百礼 先尽力多修

次想根本师 不异三世佛 至心勤祈祷

归依发心之后,我们就要修大手印,修大手印就是要见到法性,特别是要见到内心的法性,所以要修大手印的话,必须要先净除障碍,如果不集资净罪的话,是没有办法获得以上所讲的,所以就谈到「须净障修福…」此偈颂。我们会说我们这个暇满人身是非常重要的、非常珍贵的,原因就是在这样五浊恶世短暂生命的过程里头,都能够即身成佛,会有这方面的很清楚的解释。话虽然是这样讲的,可是事实上是非常非常地难,就我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难的事情。虽然如此,我们这个人身当中其实可以努力地看能不能见到心性的法性,我觉得这个是可行的,这个是能够达到的,同样,让我们自己生起任运而起的慈悲心、菩提心是可行的。也就是说,即身成佛虽然对我而言是无望的,可是像刚刚讲的这些内容都是可期的、可望的,当然佛果是一定可以成就的,但是自己能不能即身成佛,好象是要放弃这个希望的感觉。反之,见到心性的法性及慈悲心、菩提心任运生起,这些是一定要努力的,是大有希望的内容。

我对这些有非常大的希望,希望见到空性,希望今生能够任运的生起慈悲心、菩提心,所以也一直非常努力地透过三十五佛忏,把大礼拜当成功课来修,所以对这个希求非常非常大,我觉得此生如果能够获得这些法的话,就不枉此生了。但问题是说,因为七十一岁了,所以还是满难的,像已经七十来岁的人或许是比较难,您们年轻的人努力的话,是大有希望的,我比较慢了一点,好象是要年轻的时候努力,年轻的时候如果努力的话,应该是可以努力的,如果您们年轻的话,是大有可为的。

总之,因为此处有要见心性的法性的话,需要集资净罪,需要十万遍百字明咒忏悔礼拜,要把根本上师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地观修来祈祷,所以才讲到这些。以上是大手印的前行。

正行谓大印 虽有多异说 今分显密二

接下来是正行,什么是「大手印」?虽然有非常多的说法,许多智者各说纷云,惟归纳之不超过显密两种大手印。显教的大手印会在后面广泛地说明,密教的大手印就比较不会这么广泛地说明,故先讲密教的大手印。

后者谓专注 金刚身等法 由善巧方便 引大乐光明

此即萨惹哈 龙猛挈热巴 梅祗等大印

亦即七成论 三心论等说 无上心中心

这种讲法是从萨惹哈、龙猛、挈热巴、梅祗等祖师这样传下来的,是根据《七成论》,《三心论》等说,是密续的心要的心要。当然整体上来说,大手印─空性无论是显还是密其实都是一样的;显教的大手印跟密教的大手印在境─空性方面来说,完全是一致的,可是因为具境方面,也就是修持的方面或内心方面有了不一样的差别,所以才会有跟显教不一样的密续的大手印产生。总之,它是四部密续当中心要的心要,这个部分今天就不讲。

前者谓修习 广中略般若 所说真空性 龙猛说离此

更无解脱道

这个部分不修的话,我们要修什么呢?我们要修的是显教大手印,显教大手印也就是广、中、略《般若经》中所讲的空性。总之,佛陀曾经在印度三转*轮,其中二转*轮就开演广、中、略三种般若,广、中、略三种般若的显义就是今天要讲的大手印。总之,此处讲的是来源,大手印出自何处?是来自三种般若,是三转*轮的二转*轮。

广、中、略三种般若,直接讲的都是空性,您们大家都有念《般若心经》,跟《般若心经》一样,直接讲的都是空性,所以不会直接谈到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所以这个偈颂就谈到广、中、略般若所直接讲的空性,龙猛菩萨说除此之外,便没有其他的解脱道。此处说「龙猛说」的意思是以中观宗的观点,特别是以应成派的观点来说,如果不了解空性的话,不要说是成就佛果,连解脱都没有办法,故说「离此,更无解脱道」,空性是关键性的道。

龙树菩萨讲了什么呢?因为您们会念《般若心经》,《般若心经》里面就谈到「自性皆空」,所以他讲出了「自性皆空」这样的观点。「自性空」这种概念,即使是中观师如中观自续派的清辩论师,还有唯识宗,唯识宗也是属于大乘的一个宗派,虽然如此,因为宗义的关系,还是没有办法接受「自性空」的概念。也因为这样,所以自续派跟唯识宗认为《般若心经》是不了义的,他们没有办法直接如言的接受《般若心经》,而应成派会认为《般若心经》是如言所讲,都可以接受,所以在应成派来说,它是了义的。了不了义的问题,您们还是要了解一些,如果没有在这方面稍微了解一下的话,就很难获得空性方面的概念。

《般若心经》不是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吗?但是这些都跟前面的「自性皆空」要配合在一起;没有人会讲没有眼睛、没有鼻子,也没有人会承认没有眼睛、鼻子这些,所以这些指的都是跟前面一样,就是「自性皆空」这样的概念。而眼无自性、耳无自性、身无自性等这样无自性的概念,唯识宗没有办法接受,不仅唯识宗接受不了,连自续派也没有办法接受,能够完全接受的只有应成派,应成派接受眼、耳、鼻、舌、身、意「自性皆空」这样的概念。总之,龙树菩萨讲的就是说,如果没有「自性皆空」这个概念,不要说是成佛,连解脱都是没有办法的,讲的就是这个话。

今依彼意趣 传授大印法 指示心体性 如师语而说

因为龙树菩萨讲了这样的话,所以今天就按照龙树菩萨的意趣讲授大手印,指认心的体性。总之,按照自己师长所说的,要讲龙树菩萨的意趣。

龙树菩萨是怎么讲自性空的呢?龙树菩萨首先讲的是人无我的自性空,而在讲人无我的自性空时,以牛车作为例子来讲自性空,因为当时没有其他车子,只有牛车。而要了解补特伽罗自性空的话,首先我们要非常清楚地了解什么是「补特伽罗」。「补特伽罗」不仅仅是指人,除了人之外,其他的一切有情都是补特伽罗。那能不能说有命的都是补特伽罗?这个可能要考量一下,因为我们用语的很多很多方式的不同,所以有时候会谈到有命的会不会皆是补特伽罗?这个好象有些困难的感觉。总之,比较标准的来说,具备心识的都是补特伽罗。

而什么叫做「补特伽罗」?「补特伽罗」其实是唯名安立的,也就是说,它有安立处,五蕴是它的安立处,在这个五蕴上安立而已的这样一个唯名的安立法就叫做「补特伽罗」。用白话来讲,以人来说,人是有身体跟心灵的,而身体跟心灵的和合体,我们就称之为「人」;狗的心灵跟狗的身体的和合体就取名为「狗」。所以我们人就有身体这样的色法,心就有心王跟心所,每个心王的眷属都会有受、想、行这些心所,所以在佛典里就会谈到安立在五蕴上面有色法跟心法。只要有心,一定会有其眷属受、想、行这些,如果不具备受、想、行这些的话,心是没有办法操作的,是操作不起来的。如果没有「受」的话,就不会感受到苦跟乐;我们感受到的苦跟乐,其实都是「受」让我们感受到的。「想」就是别别了别,我们会有很多的分别、了别,这些都是「想」心所的作用,如果没有「想」心所的话,我们许多的区分如「这个是狗」、「这个是人」、「这个是墙壁」、「这个是房子」等等的很多这种想法都没有办法产生。「行」的话属于像我们所造业的那个业,还有像比方说要修行的话,我要修多久啦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就是说安住于这样的动作上面,也就是类似业,就是完成这个事业的这样的一个心所。这三者都是心所,而不是心王。而跟它们三者一起的就有心王,或者我们通常说「识」,「识」会跟这三个心所一起、没有办法分开的。在这些上面再加上色蕴,色蕴也就是我们的身体,这样就构成了五蕴。《般若心经》不是讲了五蕴吗?五蕴指的就是这五个。这五蕴就是我们补特伽罗的安立处,就是补特伽罗这个安立法所安立的安立处。

因为如此,所以不论是「补特伽罗」也好,说「我」也好,其实就是安立在五蕴上面的,是安立过去的。如果我们要从五蕴里头找,或者是说,色蕴是不是「补特伽罗」?不是。受蕴是不是「补特伽罗」?不是。想蕴、行蕴都不是。在这个五蕴的安立处里头去找「补特伽罗」的话,色蕴里头是找不到的,受、想、行、识这些蕴里头都是找不到的。

难道没有「补特伽罗」吗?因为在「补特伽罗」应该安立的安立处去找,根本找不到「补特伽罗」,五蕴里头都找不到「补特伽罗」,所以难道就没有「补特伽罗」吗?这个也不是。我们通常都会说「我吃饭」、「我喝水」、「我去做什么」、「我有什么想法」,所以这些都有的话,就必须要有一个「我」,所以「我」还是要存在的。这样的话,「我」到底是怎样一个型态?也就是它存在的方式到底是怎样的情况?它的安立处是没有的,安立处里头是找不到的,也就是说自性方面是没有的,自己方面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刚才那个安立处或者是安立的基点上面是找不到的,可是问题是说,依于这样的安立处而安立的方式,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建立。所以「补特伽罗」或者是「我」存在的方式到底是怎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要非常非常地清楚,并不是从五蕴这样的安立处这方面有过来,而是我们名言安立过去的;也就是说从五蕴方面那边有过来、从境方面有过来是不对的,要从我们内心─具境安立过去才是对的。总之,「补特伽罗」或「我」是如何存在的?并不是境方面存在的,而是以唯名安立的方式而存在的。这个就是「补特伽罗」或「我」真正的情况,是事实的真相。

但是我们会有怎样的看法、想法?我们通常会说「这个有利于我」、「这个有害于我」,总之,我们会把「我」看成是五蕴方面有的、五蕴体里面有的这样一个「我」。我们首先会现起境上面存在这样的「我」的型态,给予我们这样的现相之后,我们会把它当成真的,会把它执为事实,这样的时候,就会变成「这个会有利于我」,从而会生起贪,「这个会有害于我」,从而生起瞋,这样就由我执产生了贪、瞋。这样的情况是怎么产生的?事实的真相并没有让我们看到,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跟事实真相完全不符合的现相,看到这个之后就跟随它、执着它。那这个是怎么来的?怎么会产生这么奇怪的现象?有关这方面,佛教就会讲出一个俱生的我执,也就是龙树菩萨的典籍中会谈到「俱生我执」,导致这一系列的错乱,而这些我们要用实际的经验去思惟。

比方我们产生瞋恨的时候,首先会生起一个「我」的想法,接着是「他会有害于我」,为了不让自己受害而去害别人;故首先有「我」的想法,接着为了维护「我」而产生瞋恨,因为瞋恨心的关系或控制,所以我们的嘴巴才会讲出很多伤害别人的言语。同样,身体也会出现像杀他人或盗别人的物等这样伤害别人的行为。这些恶业都会存放在我们的心田当中,心田当中的种子有一天遇到了缘,我们就会遭受到苦果。所以我们通常讲的「苦」,其实都是这样来的,都是因为我执从而生起贪或者是瞋。以瞋来说,它会导致我们造下业,这个业种子以后遇到缘的时候,就会形成苦果,所以没有任何苦是例外的,苦都是这样形成的。

「我是存在的」并没有什么错,「我存在」完全是事实,但是错是错在哪里?就是我们看到一个与事实不符合的「我」,而我们把它当成真的,跟着这样的想法来运作,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错误。也因为如此,所以就会说这样的俱生我执就是苦的根本,就是轮回的根本。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的三门的所有罪业都是依于它而产生的;这样的俱生我执透露给我们的讯息,我们跟着它实在的走下去的话,即使我们要造不杀生、不偷盗等一系列的善业,其实也全部都会控制在实有我执的掌控之下,因为会把所现到的我当成真实的我,这样一个真实的我需要快乐,也因为快乐是来自断除杀、盗、淫、妄等十恶这一系列的作为,才会让我们获得善法以及乐果,所以为了这样的一个「我」而去布施、持戒等。总之,就变成即使你要造作善业,即使你造作的是善业,可是在没有见到空性之前,都会依于这样的俱生我执而造作下来。

也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学习空性、修习空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直持续努力学习空性、修习空性,如果对自性空此空正见的概念有所体会的话,自然会对实有的我执重创,如此想到「我」的时候,或者是他人无论给予自己利益的也好、伤害的也好,我们都会知道其实并不像看到的那个样子,事实我们并不会看到,而看到的并非是事实,这个都是无明我执的产物,对这些方面有了很好的肯定之后,无论是对所贪的境以及所瞋的境,对贪、瞋都会有非常大的降温的作用。因为如此,所以学习空性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大手印是非常重要的,也因为这样,所以学习大手印,事实上我们就是要尽量地努力能不能对空性有一点概念,这个是很重要的!

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通常我们会在应成派的典籍中看到自方存在、自性存在、自相存在及实有的存在等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在《入中论善显密义疏》第六品以下都有很好的解释,学习这方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总之,就像上面所谈的,并非如我们所看到的那个样子,事实跟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方面存在,而事实上并不是那样存在,这个就是自己方面没有;所谓自己方面没有的意思就是,五蕴里面去找是找不到的,这个就是自方不存在的解释,五蕴方面不存在这个名相就是第六品所讲到的自相空。

所以我们会看到什么?我们会现起的是自己方面存在,因为我们有自方存在的俱生实有执着,因为串习的关系。这样的俱生我执会让我们导致看到什么都会觉得是自己方面存在,比方我们照镜子的时候,镜子是非常平的,可是我们的脸照到镜子里时,就会看到镜子里有脸,我们虽然非常非常地清楚镜子里是没有我们的脸的,可是我们还是会现起有脸;镜子里并没有脸,因为它太薄了,脸装不下去,可是我们会看到里面有。如果像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镜子里有脸的话,这个是不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就跟这个一样,因为俱生我执的关系,所以我们看到任何的事物,都会让我们现起境上面有的错觉。如果我们认为事实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的话,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我们看到的跟我们现起的跟事实不符合,事实并非如此,这个要从何而知道呢?就是要学习空性而知道,因为这样,所以要努力学习空性。所以我通常都会说佛法中心非常非常的重要,比方若有很多病人的话,病人可以进医院,而心里有病的话,就要到中心来取药,中心就很像是一般的医院,里面一定要提供出治疗内心方面的药物,所以我们可以非常肯定佛法是治疗内心的药,而这种药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医院─中心,所以我通常都会说佛法的中心很像外面的医院,没有这样一个好医院的话,就没有办法保存治疗内心的药,所以大家要非常非常努力地经营佛法中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般来说,医院是世界各处都有,有太多医疗身体的医院,可是医疗内心的医院就非常非常的少,所以保护它、发扬它,让它光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今天讲的是大手印前行的部分,大手印分显跟密,显教的大手印指的就是空性,其根源是广、中、略三《般若经》,三《般若经》的解释一定要按照龙树菩萨的意趣来解释。真正要修大手印的时候,是要修心性的空性、心性的本性,所以要在心上面修,可是为了容易了解这一点,所以首先在补特伽罗上谈空性。而这又要介绍「补特伽罗」,补特伽罗并不是从五蕴方面有的,而是从我们这边安立过去的,这样一个安立法就叫补特伽罗。而自相空就是指自己方面空,就是五蕴方面没有、不存在。除此之外,就像刚才讲的那样,一定要好好地去思惟修学佛法的目的,特别是修学空性的目的,思惟这些,它会引发你学习佛法的兴趣。

(第二天─3/13)

就像昨天所谈,我们为什么要修行佛法?修行佛法的目的是什么?修行空性的目的又是什么?这些不能忘记。总之,我们一切烦恼的来源、一切痛苦的来源、一切不如意的来源,都是烦恼,也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现在为了阻止现行的烦恼,最终断除烦恼的种子,而要连根拔除烦恼的种子,必须要了解空性。像昨天所讲什么叫做「空性」?「空性」就是要阻止或破除它的所破而获得的空,所以破除自性就叫做自性空。自性空─自己方面空的空性,如果分类的话,可以分成两类,也就是补特伽罗方面的空性以及除了补特伽罗之外的其他法方面的空性,所以就有了细微的人无我跟法无我两种无我。这两种空性,人无我比较容易一些,所以龙树菩萨在讲空性的时候,首先讲到了人无我,就是因为在了解上来说,人无我比较容易了解。要了解人无我的空性,首先需要先了解什么叫做「补特伽罗」,所以昨天已经介绍过补特伽罗以及补特伽罗的安立处。因此我们修行的内容就有两种细微的空性,修这两种空性的原因就是要根本断除烦恼的种子跟习气。当然要从根本断除烦恼的种子跟习气的话,这种空正见必须要有它的助伴,助伴就像昨天所谈的首先要有很好的归依以及发心,除此之外,还需要修福德方面的资粮像慈悲等等。

真正的大手印,也就是大手印的正行,就是要观想蕴为空,其中要观想心为空。这个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去修,而要好好地修这个的话,首先就要在我们补特伽罗上面修自己方面不存在。所以平时我们所谓的「我」到底是怎样的情况?「我」是如何的?是怎么安立过去的?因为昨天讲过,我希望大家对昨天所讲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了。补特伽罗的安立处有多少?有五蕴是吧!而这五蕴单一的来讲,如色蕴不是补特伽罗,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都不是补特伽罗。五蕴里头去寻找补特伽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这就是补特伽罗自方空的证明,这个我们要非常地清楚。所以补特伽罗到底是怎样的状况?什么叫做「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或「我」就是在五蕴和合体上面安立的,通常我们大家都会说的「我、我、我」就是这样的形式,这就是补特伽罗真实的情况,是补特伽罗的真相。

然而我们看到的补特伽罗是怎样的状况?当我们看到或现起「我」的时候是怎么现起的?比方说我们感受到很多的快乐或是感受到一些痛苦的时候,我们会说「我快乐」或者是「我痛苦」,这时候,并不会现起一个五蕴和合体上面安立的「我」,而是会现起五蕴和合体从它那边存在的、有的这样的一个「我」,所以补特伽罗是一种现相跟事实完全不符合的状态。比方我们戴上镜片是蓝色的眼镜看东西,看到的会是蓝色的,但这并不是事实的真相,事实上,境或许是白色,可是因为用蓝色的镜片去看它,就会看到蓝色,这种事实跟现相不一样的情况是谁造成的?当然是镜片造成的。所以我们无论是看到人、补特伽罗也好、房子也好,我们所现起的现相是谁造成的?是在我们内心当中有个无始以来所成的俱生我执,这种俱生我执就如刚才所讲的有蓝色镜片的眼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看到人、房子或车子、山水等等,问题是看到的现相跟事实是完全不符合的,这就叫做没有实有、实有空,不是实的,是假的、是虚的,由于这个现相,让我们产生贪、瞋、痴、慢等等,所以要马上很清楚地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内容。

我今天讲的内容,只是给大家打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面,一定要好好地一直思惟、一直思惟,总之,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现相、耳朵所听到的现相及鼻子所闻到的现相,这一切一切的现相事实上都跟事实是不符合的;事实上,跟事实都会有很大的差异的,要一直思惟这些。

所以我们要去好好地思惟这件事情,一直思惟下去的话,比方我们生很大的气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生气的对象,也就是瞋恨的对象,这个瞋恨的对象是一个非常不乐意见到的非常不悦意的境,但问题是说,这个不悦意境事实上是一个实实在在不悦意的境吗?如果他所看到的现象是事实的话,我们的气就永远没有办法消除,因为这个是事实,但是因为现象跟事实永远不符合、不一样,所以才有办法断除瞋恨。

同样的,有很多产生贪的境,这些境会是非常悦意的,而这种境一直在自己的识田当中加强的时候,这种境就会变得非常非常的悦意,从而导致我们产生猛利的贪,在这种情况下,境上面虽然有不悦意的成分,无论是怎样的境,都会有不悦意的成分,可是会让我们看不到任何不悦意的成分,可是因为这些都不是事实,所以这种悦意或这种贪念就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当贪念越来越小的时候,不是会造成很多纠纷吗?所以这些内容要配合自己的经验,还有对照佛典所讲的这些内容,一直对照来学习的话,就会有进步。

今天讲的就是两个内容,现相跟事实是不符合的就叫做没有实有,并不是事实,当然作区分的话,可以作两种区分,一个是自己方面不存在,一个就是非实有,当然这两个在整体上来说是一致的,但若别别区分来解释的话或许还是会有帮助的。比方「自己方面不存在」是在说明安立处─五蕴方面不存在;「非实有、不是实有」是在说现相跟事实不符合。我是觉得按照它们两个的字义来分别解释的话,会对了解空性有帮助,这些都是同义的,内容完全相同,可是字面上有不同的理解,为了使大家能更理解一些,所以就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

同样,在应成派会谈到自相空,所谓「自相空」就是没有自相的情况,为什么会没有自相呢?因为是安立过去的,只要是安立过去的,自己方面就不会有自己的自相,所以自相空的原因就是安立过去的。接下来是第四个─自性空,自性成立的话就不能依赖他物,所谓「自性」指的是不依赖,在一般世间的用语当中也会有类似的,比方像树木如果是人工造的就不是自然生,如果不是人工就是自性生、自然生,当然佛教就把这个问题更深入化、更详细化,即使是自然生的树木也不是真正的自然生,它还是要依赖阳光、水、土壤等很多的因素,所以并不是自性生。只要是依赖他物的,都不是自性有,所以无论是怎样的一个法,它都是依赖于他物,所以就不会有自性有,我们通常也会讲自性空,因为是缘起故。

总之,自方有、自方存在、自性有、自相有、实有的存在,这些都是所破、要破除的,我们首先要认识这些要破除的内容。所以什么叫做「空性」?「空性」就是上面所讲的四个内容的空或者是四个内容不存在就叫做「空性」。补特伽罗自性空就是补特伽罗的法性,所以补特伽罗并不是空性,空性也不是补特伽罗,因为「空性」指的是实有空这样的一个成分,所以可以说补特伽罗具有自性空,但并不能说它是自性空。

我们要修大手印,要好好地修大手印,首先必须要好好地了解空性,要了解空性的话,首先又必须认识它反面的这些所破。而这个所破的内容如果把它区分为四个项目来思惟的话,或许对思惟有很多帮助,应成派会分这四种所破。而这一切真正的、主要的让我们了解自性空的方法就是「缘起」,也因为如此,所以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就谈到:即使再努力的修出离心跟菩提心,但是如果没有缘起见的话,还是没有办法断除轮回的根本,所以要努力于缘起见。为什么会谈到缘起见,而不谈到空性?我们都会说空正见能够断除轮回的根本,但是为什么宗喀巴大师会在《缘起赞》谈到要好好地修缘起?原因就在这边,因为缘起就能够说明它是自性空、自相空,它就是最好的一个能够让我们了解空性、达到空性正见的方便。

缘起又分成很多粗细的分类,比方由因而起的果,也就是因果缘起,这是属于比较粗分的缘起;如果是谈第二种,也就是依赖于支分、依赖于成分,是比较细的缘起;如果谈到是依于安立处的缘起,是最细微的缘起。所以像补特伽罗,事实上是存在的,是名言有,是安立于五蕴上面的,是名言存在的,可是说它是自性空的时候,就变成是空掉自性,这个才是在讲空性。故说人无我时,有些人会错解「无我」的意思,这边就是要有两个我的概念,一个是要破除、要遮灭的我,另外一个是存在的、有的我,所以这两个要分清楚来认识。所谓存在的我到底是指什么呢?就是像我们所谈过的名言上有的,也就是五蕴体上安立的我,它是存在的我。而不存在的我又是什么呢?自方空、自性空所空的我是不存在的我,这就是所谓的人无我。

人无我之后,接下来就是法无我,其他法如五蕴,五蕴都是空,大手印讲的是识蕴的空,是内心、心田的空,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显教所讲的心必须要好好地认识,必须要认得出它。比如补特伽罗有世俗跟胜义,如行住坐卧都在讲名言方面的事情,比方五蕴或我的行住坐卧以及我的很多很多的事情等,观察这些,从而看它与事实符不符合,若了解到这个现相跟事实并不符合时,就会了解是自性空。

就像人有世俗层面的内容及胜义方面的内容一样,我们的内心也是一样,它也要安立世俗方面的内容及胜义方面的内容。因为这样的缘故,我们首先要了解内心世俗层面的内容,您们或许听过像噶举派等等有一种类似直指人心的法门,其中也是牵涉两个内容,一个是内心的世俗层面,另一个是胜义层面的引导。噶举派或宁玛派好象有一种就是介绍内心的方式,当然我不是很了解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好象是让心完全不作意,在这种不作意的情况下,让自己认识到内心,好象有这样的做法,但是在格鲁派,首先要给「内心」定义,「内心」的定义就是「明了见境」,定出一个定义,用这个定义来了解到内心是明了的,内心是没有阻碍的,用这种方式去认识它。

我们闭上眼睛打坐,不要让内心想到任何的境,把各种想法阻挡开来好好地沉淀下来思惟内心的话,我们有一种能够把过去的很多事情、自己了解过的事情都能够回忆,而对未来又可以有很多很多的希望以及愿望的心,这种心用眼睛是看不到的,用手去摸也是摸不到的,甚至墙壁也是挡不住的。而从能力方面来讲的话,比方我们学习某些内容,它是可以无量的了解越来越多的东西,越来越清楚的了解,这方面的能力好象是无限。总之,我们好好地去思惟所谓的心,当然这个心还是会跟心所配合在一起运作,如果离开这些心所是没有办法运作的,但是无论怎样,所谓的心就有像上面所讲的内容,具备这些条件的一种状态。我们是具有这样的心的,这个是大家都非常清楚的。

这样的心,它有多少了解境的能力呢?我们没有办法预估,没有办法界定它能够了解多少,能够学多少,它就能够了解多少,只要你能够学习,它都能够了解,所以在佛教的典籍里谈到它能够了解多少的问题时,会说它是无限的、无边的。现代的科技会说我们了解这些是运用我们的脑细胞,一个人即使学识再丰富,他运用到的脑细胞也是少数的,好象会讲这样的话。这个说明什么呢?这个说明科学家认为了解境的本能是依附于色尘,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办法了解除了色尘之外的像我们谈到的这样的心识。佛教讲的就是内心、心识的成分,当然我们现在也是没有办法完全的运用它的一切能力,要完全的运用它的一切能力的话,必须要成佛,成就佛果的时候就完全没有一点点无明,也就是「全明」,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才会达到极致,我们现在没有办法运用这些。

总之,像现代的科技指认的是色法,而佛教指认的是心法,当然指认的对象是完全不一样,一个是可以用显微镜等仪器测出,而佛教讲的心,没办法用眼睛看到,没办法用手摸到,所以这两个题材是不一样的。但是除此之外,它的能力以及它的发展、作用这些,谈的方式都会是一样的。一般来说,从学校毕业后,我们会觉得已经毕业了,让他再学习的话,就会有困难,觉得已经毕业了还要学,似乎就变成学过的感觉。可是在佛教来说,没有办法不用学,就是要一直学上去,直到获得大乘无学道,到大乘无学道的时候,也就是成就佛果的时候,才会真正变成不用学习的状态,所以没有办法说我们已经是老人家了,不用学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学习,一直学习,学习直到断除无明,断除无明的时候,就不用学习了,也就是说,成佛的时候,才不用学习。

总之,内心的世俗层面,给它一个定义,就是「明了见境」,而它可以分成心跟心所,明了本性、自性的部分就是「心」,而具有「明了特色」的功能的心就是心所。比方我们看一朵花,看花的自性、整体,就是心的作用,而花到底是白色、红色、黄色,是大是小等等,都是由心所来明了。总之,像上一堂课讲的一样,所谓的「心」是一个明了的体性,它可以了解境,且了解境的能力是无边的。这样的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它没有开始,是从无始以来相续不断延续到现在。心不会变成不是心的东西,它不会变成色法,它是按照自己的相续一直延续下来,但也不能说它是恒常的法,因为它剎那剎那都在变化,剎那剎那都在生灭。这种剎那剎那的变化,都是由因缘让它改变,因缘让它在剎那剎那之间会有很多的不一样,这种变化可以有很粗的变化,也可以有非常细微的变化,总之,粗细的一切变化,都是由因缘导致它的变化。也因为如此,这些都可以非常清楚的说明心是由因缘而起的,是缘起,因为是缘起,所以自然是自性空。也因为这样,所以心是自方空、自性空、实有空,这就是心性的空性。所以像上面所说,心它自己本身是明了的,它有能力了解境,这些是心世俗层面的状态。人上面的自性空叫「人无我」,心上面的自性空就叫「法无我」,以上就大略介绍一下空性。

接下来就看根本颂。

有说俱生合 盒法与具五 味等并四字

能静及断境 大圆满中观 各别立多名

此处是说对大手印不同的主张或宗义,对它的不同名称。总之,讲法就有「俱生合」这样的用语,也会有「盒法」、「具五」、「味等」、「四字」的用法,也有「能静」、「断境」、「大圆满」及「中观」等很多名称的用法。「俱生合」出自冈波巴尊者,他以四个前行、二个正行及三个结行讲说而立「俱生合」之名 。「盒法」讲的是像我们通常脖子上戴的噶屋一样,噶屋有装东西的盒及盖子,如果盒跟盖分离,其实是不能用的东西,没什么用处,若是里面放东西,再盖上盖子,就变成有用的东西;显宗在此共学道所讲的光明或空性,如《般若经》所讲的空性,还有密续所讲的俱生大乐,有时候也会说空乐无二的智慧,总之,用空乐无二、俱生大乐的智慧,了解龙树菩萨所讲的空性时,就像盒跟盖和合,就会变成不共的法,故用这样的方式来解释大手印。总之,在显宗会有很多的「双运」,密宗也有很多的「双运」,所谓的「双运」就是用盖跟盒和合来表达,如显宗的方便法像慈悲、菩提心等,智慧法门像空正见,单单修慈悲喜舍等方便法,没有办法成就佛果,而单单修空性,也没有办法成就佛果,这二者必须双运,才能成就佛果。所以有很多的双运的法,这些都是要双运,而不能够单行,单行的话,就没有办法获得果。

还有一种讲法就是「具五」,达波噶举派以发菩提心前行大手印、身修本尊尊身大手印、祈请上师为敬信大手印、自心修无分别正行大手印、结行回向大手印等五而说大手印 ,这些都是密续的内容,因为根本颂中有,所以就稍微提一下。「四字」是梅祗巴尊者所说,是阿、摩、那、悉四字,第一为断心之基根─见,第二显示安心之法─修,第三为断心歧途(断除其反面),第四开显心之道用─行 。这些都是别人的主张,有兴趣的话,以后可以慢慢的学,所以就大概这样提一提。「能静」及「断境」有它自己的内容,「大圆满」是宁玛派讲的,格鲁派用的是「中观」引导这个名称。

然以善教理 能办真了义 修证者观察 同归一意趣

虽然各别用了许多的名称,可是以有经验的修行者的证悟来观察的话,其实意义上都是完全一样,故虽名称不同,意思上没有什么不同。总之,像藏传佛教有宁玛、萨迦、噶举及格鲁等各种宗派,如果是精通教理、有修证的人好好观察的话,其实这些意趣也都是完全归于一途,像现在因为宗派的关系,发生自赞毁他,事实上,自己就会造很多的毁谤之业。总之,以上这些都是在讲各种讲法,如果您们能够了解的话,当然是好事,即使不能了解,也没什么问题。

以是修此规 有见上求修 有修上求见 今如后规修

由见求修及由修求见的意思是,谈止观的时候,其中有缘空性的止及缘空性的观,此处并不是说要用缘空性的止来修缘空性的观,或者是用缘空性的观来修缘空性的止,此处的意思并不是在指这方面。那么是在说什么呢?是在说有一类的人修九住心达到心一境性的止之后,再用止来修空性,此是由修而求见。也有一类的人先观察空性,当他了解空性之后,再用空正见来修九住心、修止,故是由见而求修,所以此处是指这两类的修法。总之,用止来修观或者是用观来修止,这两个都是可以的,自己都可以任意的来选择,有些人修九住心,修出止之后,再修空性也可以,也可以先修空性,懂了空性之后,再修九住心、修心一境性的止。而大手印是讲哪一种方案呢?大手印是用修来求观。所以要先修九住心,获得心一境性的止之后,用止去观察空性、了解空性,此处是这个次第。因为是这样的次第,所以接下去就会讲修止的部分,接着才会讲修观的部分。

当然您们也会知道吧?总之,缘空性的止跟缘空性的观这两个的次第跟此处的次第是不一样的,一定要先生起缘空性的止,才会获得缘空性的观,此次第是一定的,没办法先生起缘空性的观,再生起缘空性的止,所以此处讲的并不是这个次第。

宗喀巴大师父子在此处所提的方案是,先要对空性有个了解,虽然没有通达,虽然不是真正的懂,可是要有一个概念,有了概念之后,再去修止,获得心一境性的止之后,再用止去修空性,让自己懂得空性,从而再接着修了解空性的观。当然《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及大经大论都会提到断五过、行八作意的修持方案。当然在此之前,还必须要具备修止的资粮,还有要了解修止的所缘,接着就是修止,这些整体上都是一样不变的,到哪里都是要按照这些来修。如果我们要修的话,选择修止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要选一个好的环境,要选一个空旷的地方。所谓「空旷」就有两种空旷,一种是外在的空旷,一种是内在的空旷;外在的空旷就是喧杂的空旷,内在的空旷就是分别的空旷。外在的空旷就是「身远离」或「身的寂静处」,比方人很多的时候,可能我们就忙着讲话,这会让我们的心无法平静下来,没有办法修止,所以身要远离人多吵杂或热闹的地方,必须断除对这些的贪。您们有在学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吗?如果有的话,第八品禅定品针对这些有非常好、非常不可思议的说明。「心远离」或「心的寂静处」,比如对以前过去的种种事情,以及对未来的类似攀缘的想法,必须远离这些分别。虽然有身的寂静处跟心的寂静处两种,但主要是心的寂静处,所谓心的寂静处,就是断欲念分别 ,这个就非常重要,所以我们通常做功课也好,或者要禅修也好,断除内心的欲念分别是至关重要,非常非常重要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今天到底讲了些什么?今天重复了何谓人无我的空性,也讲了法无我,法跟它的无我,还有为了了解所破,为了能对空性有多层面、更深入的了解,解释了自性空、自相空、自方空及实有空的名相,以及内心世俗层面的一些问题。思惟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承认有内心这个心,所以思惟这些会变成非常重要。而心的胜义层面的内容是一样的,是在指实有空。接着就谈到各宗对大手印的不同名称、用语,这些了解的话满好,不了解的话,其实也没什么大问题。对空性稍微有了概念之后,接下来就是要修大手印,首先是修止的部分,要修止的话,第一步就是寂静处,依于寂静处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天─3/14)

整体上来说,听闻任何一个佛法都要有很好的动机,都要调整动机来听闻,特别是像我们今天听的是显教的大手印,所以必须要调整大乘的动机来听受,总之,就是要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获得佛果,以这样的目的来听闻大手印。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来听大手印是为了修大手印而来听的,要修好大手印的话,就必须知道要如何修,要知道要如何修的话,就是要依赖于听闻,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要调整好自己听法的动机。

像前两天谈到我们为什么要来听法?其实是为了要让烦恼减少。而减少烦恼就有两种方式,一个是让显现的烦恼暂时隐蔽,另外一种是从根本断除烦恼。要从根本断除烦恼的这种修行,要修得起这种修行的话,首先要好好地修控制现行烦恼的这一系列的修行,也就是要好好地去修慈悲、菩提心这些方便法门。从根本断除烦恼的唯一方法,就是了解空性,修现证空性的智慧。而空性就是佛陀在广、中、略《般若经》所讲的空性,也就是如龙树菩萨所开显的以及吻合龙树菩萨的意趣的月称菩萨所开演出来的,他们解释的这种空性。空性若略摄的话,就可以摄为人无我(补特伽罗无我)的空性跟法无我的空性,在应成派也是如此。要了解人无我(补特伽罗无我)的话,要先了解补特伽罗,再来观察无我,这些都讲过。而两种无我,必须先懂人无我(补特伽罗无我),再来了解法无我,此次第是从龙树菩萨、月称菩萨到宗喀巴大师,都用这样的次第来解释。

人无我(补特伽罗无我)指的是补特伽罗自性空这部份,而这个部份可以说「补特伽罗自性空」、「补特伽罗自相空」、「补特伽罗自方空」、「补特伽罗实有空」,虽然它们都是同义的,但是名相不一样,所以上一堂课是用这四个名相去解释,我认为这样对了解空性会有帮助的。就像补特伽罗是自性空,是无我一样,一切法都是自性空,都是自相空,同样,我们具有的内心,也就是心识,也是自性空,完全是一致的。

要修大手印的话,就是要去观察内心的世俗层面跟胜义层面这两种层面,真正要修的是内心胜义层面的部份,但是首先还是要观察内心的世俗层面。虽然昨天已经大概介绍过内心的世俗层面的内容,但是这个必须要一再一再地思惟,经过一再一再地思惟,如果能够好好地理解这些内容的话,其实会对了解、证悟内心的胜义层面有极大的帮助。介绍内心的世俗层面也好,介绍内心的胜义层面也好,总之,介绍大手印的部份,虽然许多大师都有不同的解释方式,这些昨天也是大略的讲过了。事实上,讲的是苦的根源是什么?轮回的根源是什么?轮回的根源其实是我执,无论如何,我们就是要对它生起对治,因此,了解人无我(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就变得很重要,此二才是唯一是它的对治。要介绍人无我(补特伽罗无我)跟法无我的话,也必须要介绍补特伽罗跟法,总之,除了补特伽罗之外的一切一切,都叫做法。虽然法包含一切,可是法里面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内心,内心的情况,昨天也大概做过解释。

在观察心的时候,就谈到两个次第,由见求修及由修求见,这两者并没有一定的层次,但此处讲的是后者的方式。虽然有说由见求修及由修求见,但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对此其实有严密的说明,必须先对空性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对空性有了认识之后,再用空性法去修九住心,从而修出止,再用止去修观。总之,如果对空性有了一定的程度了解之后,就必须要去修止,修止的话,就必须依赖于修止的资粮,如果资粮具备的话,止就很容易产生出来,如果这些资粮不具备的话,止就很难修出来。

身于安乐座 具足七要法 九返除陈息 善分心浊净

先以净善意 修归依发心 次修甚深道 师长瑜伽法

猛祷百千返 师入自身内

此处是讲修止的前行,也就是资粮的部份。话虽然这样讲,但在修止之前,必须要有修止的寂静处所,此寂静处所像昨天所谈,是从两方面去讲,一是外在的寂静处,一是内在的寂静处,外在的寂静处,事务的繁忙等会造成它的违缘,内在的寂静处,像分别心很重的话,也会变成它的违缘,所以需要能使身体健康、身心安乐,但又没有内外的障碍的地方。

首先让身体坐在一个能令身体安乐的座位,整体上来说,心跟气其实是一起,同进同出,而气又是依赖于脉,脉又依赖于身体,所以如果我们的身体适宜的话,其实会让我们的脉得到恰当,如果脉得到恰当的话,我们的风,也就是气,也会得到适宜,这样能提升内心的专注力,对修止会有很好的帮助,也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有一个能令身心安乐的座位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有个好缘起,会有在座位下面画上十字金刚杵的做法。

如果身体能够直的话,其实对修比较有帮助,所以为了身体能够直直的,屁股稍微垫高一点。具足七要法,您们可能听过太多次了,在此就略过,它通常被称为「毗卢遮那七法」,原因就是毗卢遮那佛是诸佛色身清净的化现,在讲身金刚、语金刚及意金刚时,身金刚就是毗卢遮那佛,所以会说「毗卢遮那七法」。这七项似乎都有一定程度的长远目的,比方以结金刚跏趺坐来说,能够的话,最好是全金刚跏趺坐,不能的话,也要半金刚跏趺坐,这样做对一年又一年的长久的修禅,似乎对身体有极大的好处,如果不能够这样子的话,坐在椅子上也好,盘腿也好,其实都可以,故以长远来看,都有它一定的目的。又如以双目下视鼻尖来说,其实现在我们似乎会觉得闭起眼睛思惟事情的时候,好象更能够专注的样子,但是这也只不过是暂时的想法,事实上半闭目,也就是双目视着鼻尖,对长久的修持来说,会有更大的帮助。当然此处是讲下视鼻尖,这不是说一定要视鼻尖,而是不要紧闭的意思。同样,像正身直坐,还有双肩不高不低平整及头略俯,这些都是为了让气派通畅、堪用。自然安放,就是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舌抵上颚,也是如果修久一点的话,不会流口水,有这种目的。七法就是以上这几个。我们的心跟气其实是同进同出一起的,我们的心太活跃、太忙了,为了使它可以稍微止息下来,所以修九吐浊气,加上此法就变成八法。

九吐浊气就是,用手压着也可以,不压也可以,先用右孔吸三次,再从左边排三次,再从左边吸三次,再从右边排三次,接着就不用手压着,如前一样吸三次、排三次,重点是吸跟排时,心要专注在气上面。这个时候非常的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心太忙太忙了,为了让它稍微止息下来、比较安静下来,所以在吸气、吐气的时候,心专注在气上面,专注在气上面的时候,就不会飘到其他的事物上面,经过这样的修练,我们忙碌的心就会稍微安静下来。

经过九返除陈息的过程,就可以「善分心浊净」,「浊」就是不听话的心,往外浮动的心,「净」是指经过刚才的调整,心就变得比较安静。用这样的净心来修归依跟发心,心静下来之后就可以发起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要成就佛果,从而修行大手印的想法。总之,就是要生起非常坚固的归依跟发心,归依的时候,就是要一直希求佛来宏扬大手印,要有我最终要获得的是道谛跟灭谛,这个才是我最终想要的,必须要有要达到的想法。还有要像以前的圣僧一样,我一定要像祂们学习,走祂们走过的路,以这样的方式来生起归依心。因为归依跟发心是区分内外教及大小乘的门槛,所以在修行大乘法的时候,会变得非常的重要,是第一重要。

同样,虽然我们很想修行大手印,如果福报不够的话,还是没有办法进行修行,所以为了铲除这样的障碍,就要好好地修上师瑜伽法(上师相应法),上师瑜伽法不仅可以铲除这些障碍,也可以如法的修成所要修的这些道。上师瑜伽法其实有很多广、中、略的修法,我们平常所做的上师荟供也是上师瑜伽法,但是总结来讲的话,所谓「上师瑜伽法」,就是把上师跟本尊无二无别地观想为你主要修持的对象,祂的周边遍满无边的佛及菩萨,观想这些之后,做祈请及七支供养等等,此即是上师瑜伽法。而修上师瑜伽法在大乘法的修持中也是非常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在修密续的时候,像无上密续的部分如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等,在修这些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好好地修上师瑜伽法,上师瑜伽法修起之后,祈祷上师之后,才会生起自为本尊等法,所以修上师瑜伽法会变得非常重要,此会让你一方面铲除障碍,也可以顺利圆满所修之道。

祈请的部分,《菩提道次第广论》不是谈到三事祈求吗?我们的心一定要进入佛法的领域,而佛法一定要入道,而道希望不要有障碍,总之,用这些来祈求上师本尊。经过猛利的三事祈求之后,因为刚刚观想的十方诸佛菩萨、勇士、空行及护法等等一切都是师长的化现,所以最后要观想祂们一一融入上师本尊当中,再迎请上师本尊在自己的头顶,然后再猛力的祈求这些也可以。另我们可能会觉得每一个人可能都有非常多的上师,特别是听过很多法的人,有过非常多的上师,像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这其实可以看对你最有帮助、对你最有恩的上师是谁?也就是说,无论上师自己方面是怎样的情况,最主要是从你自己的信心方面去看,所以其实不在于上师的加持力够不够、法力强不强,或者是上师怎样怎样,其实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你自己的信心方面,当然,此部分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亲近善士〉有许多阐述,如先要观察,观察之后,你认定了一位对你最有帮助、最有恩的上师,认定之后,就要把一切师长都观想是祂的化现或是祂的体性,也要把诸佛菩萨观想成与祂同体,这样好好祈求的话,如此修师长也可以修出任运而起的信心。总之,要确定自己的师长与诸佛同体,这样不会有任何的错误,不会有任何错误的原因是,其实佛有无量无边的法力,一尊佛即使要同时救度上亿的众生,都可以任运地在每一个人身上施予适合他的根器的法来度化他,因为这样,所以你自己身边的这位师长或许也是化身中的一支,这也是有可能的。即使不是这样,师长并不是真正的佛,但是你把祂当成与佛无二无别的话,祂背后一定可以获得诸佛的加持,那是可以非常确定的,如果这样没有办法获得诸佛的加持的话,那成就佛果或佛是不是我们可以信赖的对象,这些也是可以生起疑惑的。总之,至少可以获得真正佛的加持,你把祂当成佛来看待的话,能够获得真正佛的加持是完全不用疑惑的。这些方面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有很多的说明,所以在这里就不要讲太多了。

这样祈求后,师入自身内,头顶上的师长也渐渐地进入到自己的身体,融入到自己的内心当中,接下来就观想自心与师长本性相同、无二无别。

次于静境中 略住不动相 勿患得失等

其杂分别想 然非遮作意 如闷绝睡眠

观想师长融入到自己的内心当中,自心与师长的体性完全相同之后,便略略安住在这样的观想中,不想其他,不要让内心再有其他的起伏动摇。这边不要认为自己在修大手印,这边还没到修大手印的地方,修大手印的话,先要修心上面的大手印,为了修止,所以要在心性上面修止,故讲这个基础。总之,此处是在讲所缘境,修止的所缘境非常多,因为我们要修大手印,大手印的修心方法的所缘境会是心,以心作为它的所缘。此处已经是在开始修止了,问题是如果按照《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讲的如修止的资粮等等,中间可能还要插入很多内容,但是因为时间上的关系,就不谈那些。

止有多重要?了解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像止、奢摩他、禅、定等这一类,都在说明心一境性的内容,心一境性主要是阻止散乱的心,所以它的死对头就是散乱的心,散乱的心像之前讲过轮回的根本是什么,轮回的根本是我执,而让我执一直增长、一直蔓延,其实就是散乱心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大可以说散乱心其实就是轮回的根本。总之,散乱心是非常恶劣的心,因为它是非常恶劣的心,所以它的反面,也就是心一境性的禅定就显得非常的珍贵。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会谈到奢摩他是一切大乘功德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无论要修任何的大乘法,都要在不散乱的情况修下去,如果散乱的话,没有办法获得任何的功德,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会把奢摩他讲得非常珍贵。因此,我们要对禅定生起极大的信心,如果有了信心的话,就会对它产生希求心;有了希求心之后,就会看到很多禅定的优点,这样就会更加的坚定对禅定的信心;有了这种坚定的信心的时候,其实就会喜好修禅定,这种喜好修禅定的心,就是精进;有了精进,就会铲除懈怠,比方我没有空修禅、修禅很累啦、以我的根器可能没办法修禅等等的懈怠,懈怠是非常可恶的东西,但是如果有精进的话,就会铲除这些懈怠。

总之,上师进入到自心中,略住而不动,不要有患得患失等分别杂念出来。虽然会说不要有这么多分别杂念,但也不是完全阻止不要作意,刚才的所缘境还是要去想,不能够阻止一切的作意,就像闷绝或睡眠。心必须要有所缘,如果什么都不想的话,就会变成心无所缘,就像刚刚所介绍的世俗层面的心,也就是明了见境这样的成份,这样的成份要专注在这个上面,要用正念念住这样的所缘。

要令心不散 正念而防守 及按照正知 心动即觉了

要用不散乱的正念去防守,去防守什么呢?有一个所缘心,就是明了见境的心,所以就是要用正念「喔,这个就是心」,一直念念不忘的缘着这个心。在修禅的时候,正念跟正知是非常重要的。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就谈到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而增上戒学是后二者的根本,这个在说什么呢?比方戒是戒心,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喔,这样是不可以」的这种戒心,这种戒心其实就是一种正念,念念不忘自己要戒的事物,所以广泛的修这种戒心的时候,其实就会对修增上定学给予非常大的资粮,也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才会谈到戒是定的根本。

此处讲「不散乱」,其实「不散乱」就是正念,念念不忘的念着自己的所缘境,就不会有散乱发生,所以是不散乱的念念不忘。当然如果这当中有一些问题产生的话,就要用正知来知道,故说「及按照正知,心动即觉了。」正念稍微有问题的话,从心的一角即从暗处用正知观察,正知类似一种智慧,用它来知晓正念有没有念念不忘的念着所缘境,如果没有念着的话,就马上知道、马上断除。所以正念是念念不忘所缘,而正知是从心的一角去观察正念有没有忘记所缘。其实开车的时候就有正念跟正知,我们有要去哪里的念念不忘的想法,如果忘记自己要去哪里,一定到不了那个地方,有这种想法的情况下,还是要有正知来看路况或有没有忘记等,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其实正念跟正知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是不会开车的,但是我想到跟开车的人一起出去的时候,我觉得他们一定很专注,所以不大敢跟他们讲话,所以我们要做任何事情时,正念跟正知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附带讲的话,有些人遇到一些人生挫折时,就是过度的去喝酒,有的人甚至吸毒、吃药,这些会伤害到自己的正念、会损伤正念,这样就没办法记住很多事情,这些不仅不能够帮助,反而有更大的祸害,我们是因为遇到挫折,为了让自己稍微平静下来而吃这些,问题是这些会伤害到正念,也就是它会让你更加没有抉择的能力、没有正念,这样只会更加的让事情搞砸,不仅不能够解决问题,反而会更糟糕。

次于明了性 提念直观照

「明了性」指的是心性,心性是明了的,对于心性提起正念来直接观照。「提」的意思在中文很难表达,类似是很有精神、很有力道。从正念的本质或定义来说,「正念」就是不忘记所串习的境,已经串习过的境不忘记。「所串习境」的意思是,一再地用智慧去观察,变得非常熟练、熟悉,比方跟一个人在一起的时间越久就越熟,总之,这个是在说智慧,智慧一直了解、一直了解,了解到很长一段时间,它就会变得很习惯,或者是串习已久的东西,这种串习已久的东西,我们如果用正念专注在这个上面的话,不忘念的机率就会很高,此即是正念的本质。

随起何分别 即观彼体性 或如舞剑者 分别起即断

如果偶尔生起分别心的话,我们就要认得出来,认出、盯住那个分别心。剑术很高的那些人,心要非常的专注,不管射来多少箭,马上挥剑挡住,稍微分神的话,可能一箭就要他的命。同此,我们专注在心性上面的时候,会起另外的一些分别,只要一起来,马上就认出它,把它砍断。但「随起何分别,即观彼体性。」跟舞剑者还是稍微有些差别,分别心起来的时候,你就好好的去看这个分别心,观这个分别心,如此这个分别心就会溶化掉。比方我们非常生气的时候,不去观察瞋恨,反而一再去观令你瞋恨的对象,就觉得这个人:一、对我做过什么、二、又对我如何如何、三、又对我怎样怎样…,这样就一直帮着瞋恨心,会变成瞋恨的助缘。可是如果反过来想,瞋恨是从哪里生起的?它的本质是怎样?它会带给我们什么后果?观察这些的话,它就会马上消弱下去,会对我们有帮助,因为认识瞋恨心,即使没有办法消除,力道还是会减弱下去的。同样,任何一个烦恼如贪或嫉妒心,只要直接去面对它,直接看它的脸面的话,其实都会消弱下去的。

总之,「即观彼体性」即观分别心的体性,先认识分别心,再看它的来源,看它的本性,这样观察的时候,它就会烟消云散,这是一种。第二种就是像舞剑者一样,舞剑者指的是专心方面,也就是正念,正念的力道要非常非常的强,若正念的力道不强,心稍微一不留神,就会被一箭射中而死掉,比方他在挥剑砍箭的时候,因为贪念或其他分别心起,稍不留神,就会被箭射中而致命,此例讲的是正念方面,要提高正念、念念不忘。「分别起即断」即马上断掉分别的意思。提高正念,分别不会起来,分别起来的话,用正知去断。总之,此处讲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分别产生的时候,直接去观察它、面对它;第二种是提高正念。

断已心住时 不可失正念 尽力而舒缓 内策而舒缓

断除了分别之后,还是要住于正念,对所缘要念念不忘,可是这个时候,松跟紧要适宜,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二者要照顾好,就如一根钢条用棉花包起来,我们摸起来应该是满舒服的感觉,但因为里面是钢条,所以还是很硬的,所以软硬松紧须适宜。

心住即在彼 心性被系缚 能缓定解脱

不散修舒缓 或随分别起 即观彼自性 令自散空寂

如是观住性 亦见无障碍 空寂而明了 称曰动静合

或随分别起 不必强遣除 认识彼动相 安住其体性

此与船上鸟 飞扬喻相同 如云海船鸦

任其各方飞 终当落船上

这个部分就是说,文字上面的这些内容以及上师的指导,我们心里要有一个谱就对了,「应该是这样吧」,心里要有一个总相、共相,共相指的就是像,心有这样的一个内容,我们要有它的一个像图片、图案的样子,比方我们现在回忆家里的一些摆设,心里会有一个图案出来,此图案就是共相,它并不是真正的内容。之前介绍过可以明了见境的心,认识这样的心,让心的图案呈现在内心,而后再专一地专注在这个境上来修止。所以介绍过心性之后,当我们对心性有了大概的了解的时候,就要修心一境性,也就是修专注的专注力,如果不这样修而一直想要有一个很清楚的画面,一直去调整清楚度的话,其实就会变成障碍,这样会障碍修专注。这个时候不能太用力,如果太用力的话,掉举就会产生,也不能够太松弛,如果太松的话,会产生昏沉,所以松紧要非常适中。

掉举有粗细两种掉举,比较粗的掉举指的是,你的所缘境已经完全跑掉了,比较细微的掉举是,虽然所缘境不动,可是你的心的一角可以看到另外的境在那里晃来晃去。同样,昏沉也分粗细两种,感觉昏昏暗暗是粗的昏沉,即使能够很清楚的缘到境,但是没有力的话,就是细微的昏沉,也就是沉没,所以宗喀巴大师就说很多人把细微的昏沉(沉没)当成是禅定来修,这样就变成浪费时间。总之,真正的禅定,一方面要有清晰度,另一方面要有力道,要具备这两个条件,这也在说明我们修禅的时候,如果觉得好象很轻松、很舒服的样子,我们很容易一直这样修,其实会浪费很多时间而徒劳无益。有很多人喜欢修禅,而不喜欢学习,这样就可以百分之百的确定他们是修错了,因为真正修对了的话,其实会非常的辛苦,不仅内心辛苦,身体也会很辛苦,因为要非常的专注。所以重要的并不是时间,而是质,重质而不重量,重内容而不重时间;时间再久,如果修得不好的话,其实没有一点用处,如果修得好的话,真正的止即使只是一秒,其实好好修的话,以后就会有两秒、三秒,甚至几分钟,这样就可以进步上来。

总之,大概认识内心的心性,也就是世俗层面的心性之后,就是要去修,不要认为还要弄得更清楚才去修,这样其实是一种障碍。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前面的前行,也就是加行的部份,接下来就是对空性的认识,无论如何,我都是把自己知道的尽力地讲出来,明天我们都有空,所以明天再谈一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的传承是在达兰沙拉从法王那边得到的,所以明天就算是不能够把它解释下去,至少也把它念完,这样即使有人想教的话,其实也可以有传承指导别人,自己要修的话,也有一个完整的传承。

(第四天─3/15)

昨天谈到要观资粮田,观好资粮田之后,再把资粮田收摄到自己的心中,收摄好之后,就谈到「次于静境中,略住不动相,勿患得失等,其杂分别想…。」这样的修法,这些昨天已经讲过了,总之,就是让上师融入到自己的内心当中,与自心完全同一体,获得这样清明的所缘的时候,就是获得了止的所缘境,止的所缘就是心,心必须观想它为清明的状态,在这样清明的状态上面,就是专注地心一境性的修止,此即是此处讲的修止的所缘。

获得这样的所缘境之后,下面就谈到「次于明了性,提念直观照,随起何分别,即观彼体性。或如舞剑者,分别起即断。断已心住时,不可失正念,尽力而舒缓,内策而舒缓」,这段讲的是怎样修止。总之,没有时间讲那么多,但最主要就是通常讲的要修九住心、断五过、行八作意,这些都是在指这部分的修行,从九住心的第一住心、第二住心、第三住心等这样修上去,配合六力、四作意等,这些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是非常清楚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无法多讲,但要知道是要放在这边讲。这样修的时候,就像昨晚所讲的当有沉掉生起时,有两种断除的方法,断除沉掉之后,心就会安住下来,「断已心住时,不可失正念」,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正念,所以必须以正念持续专注下去,但此时要「尽力而舒缓,内策而舒缓」,要尽力、要策举心,但也不是把心提得很高,用这样的方式安住。「或随分别起,即观彼自性,令自散空寂。」若分别生起的话,就观它的自性,让它消失掉。

「如是观住性,亦见无障碍,空寂而明了,称曰动静合。」因为此处观想的内容是我们的内心,而心是无色无味的,所以基本上也是空寂的状态,只是此偈颂最主要的是指,譬如有时候人家问你,你好象记得起来,人家不问的时候,又好象忘记,不能这个样子,必须要在内心当中一直念念不忘。「或随分别起,不必强遣除,认识彼动相,安住其体性。此与船上鸟,飞扬喻相同,如云海船鸦,任其各方飞,终当落船上。」安住在止上面的时候,其实心有时候可能会稍微很细微地走动一下,可是可以随它去,就像船航到大海中,所养的鸟就任它飞,因为是在大海中,没有其它地方落脚,它还是会飞回船上,所以比较细微的分别,即使生起来,不管它的话,也会自然消失。以上是九住心、六力、四作意的内容。

由如是修习 引生等至体 一切无障碍 澄净而光明

色像皆非有 空寂若虚空 能现一切境 湛然而朗明

如是心法性 随已现前见 然不可取示

随见不执着 任运而安住

缘着明了的心修禅,心是心法,心法不会有色法来障碍,故是澄净而光明,这就是心的状态。「虚空」在英文中会比较麻烦一点,因为指认的对象会是天空灰茫茫的一片,但是灰茫茫的一片并不是虚空,它不过是虚空的安立处,「虚空」是恒常法,没有任何阻碍。眼识看到的不是虚空,还是眼识可以看到虚空,这个很难讲,如果不坐在法座上的话,好象还好,坐在法座上,「虚空」讲不清楚的话,也是怪怪的,有点丢脸,不知该怎么讲。讲清楚的话,像昨天谈过何谓「补特伽罗」或「我」的时候,就是依于五蕴而唯名安立的唯名安立法叫做「补特伽罗」,所以可以看得到「补特伽罗」吗?其实眼识看不到、耳识听不到,鼻识、舌识、身识都拿它没办法就对了。若问眼识可不可以看到「人」?眼识没办法看到「人」,但是眼睛可不可以看到人?我们还是会说亲眼看到人,这是可以讲的,原因就是眼识可以看到人的身体,因为身体跟人是有关系的,透过这样一层关系,我们可以说眼睛可以看到人,但是眼识要看到唯名安立的「补特伽罗」或「我」是没有办法的,所以眼识是没办法看到「人」。同理,眼识没办法看到「虚空」,但是眼识可以看到虚空的安立处,也就是灰茫茫的一片,所以可以说眼识可以看到那个,至于眼睛可不可以看到「虚空」?就不知道要说可以还是不可以。

心就像虚空一样,没有任何的阻碍,墙壁也挡不住,没有任何色法上面的障碍,心本性上是光明体,所以并不是像色法一样有质碍,从这些方面去讲的话,心就像虚空一样,故总结之,就是两种,第一、像虚空一样没有阻碍,第二、本性上是明了、光明的。心的能力上来讲,是「能现一切境,湛然而朗明。」如上所说,心的本性是能够了解很多事物的。总之,我们要认识心,了解心明了见境的体性,现起明了见境的总义,安住在这个上面,作为修止的所缘境来修止。

「随已现前见,然不可取示,」修止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想到心的体性,缘这个总义来修,但是你要给人家看的话,是没有办法的,也就是你所看到的,没有办法跟人家讲。

近代雪山中 多数修行者 说此是将佛 手授之教授

法幢则说是 初业所修习 住心胜方便 见心世俗体

「如是心法性」的「法性」跟空性的法性的字是一样的,但这并不是在指空性法性,而是心的法性,也就是心的本质,是以上所解释的世俗层面的心性。而「如是心法性」这样的一个解释,近代雪域的很多修行者把它说是佛陀垂手可得、容易解脱的教授。而本颂的作者第四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则认为它是初学者非常非常需要修学的住心最好的方便,虽然是最好的方便,但并不是真正在讲空性,只是在说心性的世俗层面。

总之,此处有「空寂若虚空」的字眼,也有「如是心法性」这样的字眼,因为有这样白纸黑字的说明,所以雪域西藏很多的大修行者都异口同声的说这个是在介绍心性的真正的空性法性,可是第四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认为只是在讲心性的世俗层面,只是在介绍心的本性而已,是为了所缘而讲心的本性而已,虽然不是否认它是最殊胜的修禅的方便,但这并不是胜义的层面,而是在讲世俗层面。

以上讲完了缘心而修止的方法,关于这部份,九住心、六力、四作意等的内容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有很好的说明,这些是回家要做的功课,这边的功课已经结束,接下来是您们回家要做的功课,当然或许会碰到一些不了解的,可是因为有见悲青增格西,所以有问题可以问他。

若要对止下一个定义的话,首先先讲止之前的第九住心。第九住心是怎样的情况?它是即使你要修一年或修好几个月,经年累月的专注在一境上都可以的这样的情况,但那个时候还没有达到止,还是欲界所摄的心,欲界没有比这个更细微的心,而止还在它之上,是色界的心。总之,在这个上面还要拥有一些什么呢?真正的止是在所缘上任运地想定多久就定多久,而且获得身心轻安,所以给止下一个定义的话,就是于自己的所缘想要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由身心轻安所摄之三摩地。止是上二界即色界及无色界的心,而我们是欲界的心,当然,欲界的人可以获得它。藏文的「止」的字义是「寂静安住」的意思,中文可能没有这个意思,或许可以用「寂静止」,「寂静」的字义指的就是禁止往外散乱的状态,「止」的字义就是心一境性地止在自己的所缘境上。

止已经讲完了,接下来是讲观。修成止之后,也就是任运地安住在自己的境上心一境性而获得身心轻安之后,再用另外一个心的另外一个方面去观察这个止,当然刚开始观察的时候,会让止的功夫受到一些影响,给它一些困难,可是经过一再观察,最后会提供止更好的止的功力,甚至会因为观察而获得观察之后的身心轻安,彼时就获得了止观的观。止跟观的次序是固定的,先止后观,所以对观下一个定义的话,即是由止对自己的所缘境观察而获得身心轻安。以上是在讲缘心的止跟缘心的观或止于心的止跟观察心的观,跟真正的法性没有任何关系,没有在讲法性方面的问题。

九住心虽然是修止的方便,但是从第一住心到第九住心,不能说是得到了止,必须具备刚才所讲的定义,才是得到止。如果获得了缘内心的止观的话,再把这个稍微调整为观修空性的止观,此才是真正的在修心的法性。得到修法性的止之后,再修修法性的观。缘空性的观还是需要它的资粮,它的资粮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学空性。

今于心法性 如何能认识

接下来就是要讲心真正的法性,心真正的法性到底是怎样的情况?

一切诸佛智 示现袈裟身 破除我心闇 当建本师语

即住前定中 而起微细识 犹如湛净水 有小鱼游行

审谛观修者 士夫之自性

要怎么介绍心真正的法性呢?在刚才所讲的定中起细微的识,就像水缸中虽有小鱼漫游,但不会令水起大波动,总之,在如如不动的定中,再起另一个细微的心来观察;不能破坏禅定,再不破坏禅定的情况下,用一个细微的心去观察。

龙猛及佛说 士夫非地水 非火非风空

非识非一切 离此无士夫

龙树菩萨把佛陀在广、中、略《般若经》所讲的人无我的部份,也就是士夫的自性、空性在《宝鬘论》中解释得很清楚;地、水、火、风这些是士夫的安立处,士夫是安立在地、水、火、风这些所成的蕴体上面,而一一来讲的话,地、水、火、风都不是士夫,离开这些有没有士夫?也没有。总之,地、水、火、风不是士夫,但士夫又跟地、水、火、风同体,所以是同体而相异。其实这些都已经介绍过了,因为上次说士夫是安立在五蕴上面,而色蕴不是士夫,受蕴也不是士夫,想、行、识蕴都不是士夫,士夫不异于它们,与它们同体,但不是它们,所以这些讲法不同,但内容完全一模一样。故说「离此无士夫」,若离此有士夫的话,当我们的五蕴被破坏掉的时候,士夫还会在那边。因为这样的缘故,我们看到的士夫跟事实上的士夫有很大的差距,这是非常明显清楚的事情。

六界假合故 士夫非真实 如是一一界 聚故亦非实

士夫是唯名安立在六界和合体上面,所以士夫非真实,六界一一界也是唯名安立,故士夫安立在六界和合体上面,而六界也是各自安立在自己的安立处上,所以此处就是讲出应成派的观点,一切法都是唯名安立。「如是一一界,聚故亦非实」,一一界也是要聚集起来才会变成地界、水界等,所以地界也不是实有的。

若如是推求 正定住者等 尘许无可得

士夫及六界一一的去推论、去寻找的话,是连尘许般的大小都找不到,禅定者所定的对象、如何定等等,无论什么事情都是唯名安立,而在安立处上是连尘许般的大小都找不到。所以在杯子的盖、把、杯身、底等去找「杯子」是找不到的,同样,和合体也不是。我们不满足于唯名安立,否则在安立处上去找,事实上是找不到的,一定要满足于唯名安立,杯子的情况是这样,杯子的盖子的情况也是一样,盖子也是安立在自己的安立处。总之,对以上的概念要生起决定心,确定是无自性的、确定是无自相的、确定是无实有的。

尔时勿散动 专修定如空

确定是尘许无可得之后,就不要再想东想西,一定要专注在如虚空般的禅定中。

或住等至中 观察空无色 动现无障碍

明了不可遮 相续无断心

心法是一种没有障碍的无碍体,是明了见境、不可遮的,是相续不断的,要用这些方式去思惟。

现起似无待 及执所着境 如静天所说

相续与合集 妄加鬘军等

以念珠来说,很多珠子串在一起才叫「念珠」,一颗颗珠子不是念珠,所以从这方面可以知道我们所看到的跟事实不符合,同样,树木聚集在一起才叫做「森林」,但森林中的每一棵树都不是森林,一切法都是这样自己的所安立处聚合之后,就起这样一个名称,否则自己的安立处并没有自己本身。军队也是一样,很多士兵聚集在一起才叫「军队」,一个个士兵不叫军队。

以教理成立 如现非实尔 当专住此定

像龙树菩萨所讲的就是教理,他所讲出来的是教,所讲出来的道理是理,以教理成立。以教理成立什么呢?「如现非实尔」,看见的一定跟事实不符合,了解这些之后,就专注在此定上,如此对断贪瞋痴等有极大的帮助。修空性的禅定不仅可以从根本断除烦恼,对显现的烦恼也是有很大的帮助,比方忽然看到一个什么东西,我们会觉得好怪,会专注、会再一次地看它,跟这个一样,当产生贪瞋痴这些的时候,对贪境、瞋境等就应该要用这样的方式去观察。

总如善知识 证一切智者 佛智恩师说

若知随所现 即分别所执 则胜义法界 显现不待他

于此显现中 明了智趣入 专一平等住 是为最稀有

我们所见都是由分别而见,所执也是由分别而执,总之,所见所执都是由分别而起,而且是比较恶的分别,才导致我们的所见所现这些,了解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事实,只不过是分别,就能不观待其他正理而能轻易地了解胜义法界。

帕当把亦云 当于空中旋心枪 见无碍着丁日瓦

意趣皆相同

帕当把等所说,其意趣跟上面讲的一样。先了解空性,再专注于空性,观察空性法,无始无终的一直修它,令其永无止尽地增长,类似这样的意思。

因为是显教的大手印,所以这里还是要插进一些内容,通常会讲大乘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资粮道的「资粮」是累积资粮,也就是累积听闻跟思惟这种资粮的阶段,加行道的「加行」是指对这边所讲的空性达到止观双运时就获得加行,这种止观双运一直修上去,现见空性时,就是见道,得到见道时,其实行者就获得真正的胜义法宝,他真正有了法宝,可以用来对付烦恼障及所知障,此是真正的直接对付。因为这样,所以在修道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中,七地以下就对付烦恼障,八、九、十地净三地就对付所知障,从而获得一切遍智的佛果,此即是无学道,要怎么修大手印来成佛?就是这样成的。此必须长久地修下去,我们只是听闻、思惟一下哪里够,完全不够,不仅这样不够,用比量了解空性获得确定智的时候,也是不够,还是要继续修上去,即使对空性达到止观双运,也只是在加行道,还是不够,这样一直修上去,获得现证空性的时候,才有能力开始对付烦恼,也是不够,还要越过初地到十地,从而获得佛果。故要说修大乘的道也好,要说修大手印也好,总之,要经过这些步骤的。

以下是第三段结行的部份。

后谓修大印 所生诸白法 及三世善海 回无上菩提

修了大手印之后,要把修大手印的善根怎么处理,故说此偈。想成就佛果的想法,人人都有,可是成就佛果其实是为了利益有情,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想成佛的想法就比较少,所以布施、持戒等这种利生以及最主要透过修智慧来成就佛果,在这些方面好好去思考一下的话,对成就佛果的这种想法又会有另外一种不同的思惟产生。

由是修习故 随六识现境 审观彼现相

即能见其性 说随现能知 即正见宗要

眼识到第六意识,平常这六识都现各式各样的现相,如果观察所现到的现相,其实是不会像它看到的那个样子,这些并不是事实,所以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个样子。「即能见其性」的「其性」是指唯名安立这样的性质。

总谓自心等 随现皆不执 决了彼体性 则当唱修习

心所现到的心,你不要去执着,而对事实通达它真实的体性,对此才来真的修习。

如是了知已 世出世诸法 皆同一自性

要先弄懂一个法的法性,懂了一个之后,其它都一模一样,都是自性空,都是自相空。

此如提婆说 说一法见者 即一切见者

以一法空性 即一切空性

某人懂了某一法的法性,他不需要很刻意地思惟、剖析,就可以很快地见到一切法的法性;只要先懂一个,就可以懂其它。

又于此法性 如理住定时 速离有无等 世出世戏论

定在空性上定得很好的时候,就可以远离有无等一切戏论。

次出定观察 则见唯假名 能所作缘起

如梦幻阳焰 水月不可遣

定的时候没有这些戏论,可是出定的时候,唯名安立的部份就会出来,能作及所作皆是缘起,这些都是针对圣人在讲,圣人会树立远离有无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戏论,如果是凡夫的话,因为是分别心在懂空性,虽然不会执空性为实有,可是还是会现到空性是实有法,所以以上讲的是针对圣人而讲。总之,凡夫地是没有的,圣者在入空性的根本定的时候,才会没有一切的戏论,完全没有戏论的情况,这个时候才会出现,所以在应成派来说,未成佛的有情心相续中完全没有错谬的心识,只有入空性的根本定才是,其它都没有。

圣人出定观察的时候,在他看来,一切法都是唯名安立,就像看到阳焰、水月等,没有实物的感觉,会有一个跟我们凡夫不同的感觉出来。就如晚上作梦,梦见自己在飞,早上起来想到那些的时候,虽然会想到那些内容,可是不会把它当成真的。出定时所见的一切就如同梦幻、阳焰、水月一样是幻化的。

尔时乃现证 现有不障空 空无碍于有

空与缘起理 同一义善道

现起像幻化般的情况,它不会障碍到空,而空也不会碍于刚才幻化般的显现,故空与缘起是同一义的善道,这样的现证真是不可思议。像我们凡夫,所现会障碍到空,如果修空性,对空性有所了解的话,会障碍看到的所显现的层面;可是圣者出定之后跟出定之后再入定,就不会这样,现跟空互相协助。

此是具多闻 勤修断行者 善慧法幢说

此是第四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所说。

福施诸众生 以无比寂道 速得胜者位

要透过以上所讲的无自性、无自相、无自方、无实有的这一个道才能得到胜者位,除了这个道、离开这个道,就没有其他获得寂静的道。同样,即使你要修行密法,在修空性的时候,也是要修此处所讲的空性,除这个空性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可修的空性。

其实这次讲大手印并没有让我觉得很安心、讲得很过瘾,因为时间的关系,可是看大家的表情都有很好乐、很精进的态度,所以深感抱歉,但是您们如果要学的话,还是可以问见悲青增格西就对了,所以可以一直问。这次在上密院讲四天的大手印,对我自己来说也是非常好的因缘,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能认为已经得到这个法,得到这个法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是一定要持续不断地好好学习、思惟,只有这样下去,才会对自己有所帮助。这是真的,学习佛法就是要这样地一直学下去,以闻、思学上去,这样智慧才能越来越增广,才能获得佛果。像通常所讲的修法或回向,这只是帮助我们的学习,只是祝愿而已,并不是正道,所以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福报不够等等,它可以稍微做一些帮助,可是千万不能把它当成一个正行之道。总之,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从本性来看是完全一致的,没有任何不一样,佛的心性是尽除污垢、无垢的,我们的心却钻在污垢当中,所以才没办法成佛。洗我们的污垢的最好的洗衣机,就是大乘的菩提心,洗衣机出世没有多少年,大家都用得很高兴,而洗心性的洗衣机,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经出世了,可是我们到现在都还没有用过。有一天,在澳洲的印度人买了一台洗衣机回家,以前印度人洗衣服是在水边敲打,虽然买了洗衣机,但印度人还是用老方法洗衣服,没有用洗衣机,洗衣机摆在那边几年跟新的一样,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的教法是最强的洗心性的洗衣机,可是我们都没有用,还是用我们原来的思维模式去做事情,用我们认为可以清净的方法清净我们的心,所以直到现在,我们的心还是污浊的,没有清净,所以现在我们要善用最强力的洗衣机。见悲青增格西是个宝,我们要尽量去跟他挖宝,尤其像大手印在见地上或修持上有问题的话,随时跟他请教,预防这位宝放在那里没有常用就怠惰了,所以为了我们好,也为了格西好,要多多鞭策他,不要把这个宝放着都不用。《甘丹大手印》的传承来源是法王,是从法王那边接受的,所以可以得到法王的加持。

回向文

二次及行续部义 愿以无尽清净理

尽断无知邪解疑 精勤修行为心要

如是学习广大行 愿有力者恒相助

令诸灾难名亦无 顺缘如意皆圆满

深信唯有佛圣教 乃是众生善乐本

纵失身命不弃舍 以大志力持正法

今此善显秘密义 愿于大乘无边行

能助教典成教授 令圣教藏常光显

犹如霞云绕金山 上系帝青为顶髻

紫金色身殊妙顶 靛青五髻最端严

妙音于我一切生 欢喜摄受施大恩

于最难测正法海 智慧无碍皆能入

下密院喇嘛仁波切
札西慈仁仁波切于西元2009年3月12日至3月15日讲于上密院台北市佛学会


{返回 见悲青增格西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八事七十义的概述
下一篇:大悲心
 灭谛与道谛
 《释量论—成量品》略讲
 学佛难?
 道和道谛
 成量品与广论的结合
 十二因缘——爱、取、有支
 文殊赞
 考古不是研究经论的方法
 如法学佛
 认识苦谛的重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何理解《地藏经》[栏目:仁焕法师]
 续高僧传序[栏目:续高僧传]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4[栏目:印海法师]
 佛教与企业——企业经营的菩萨道(戴育仁)[栏目:佛教与经济]
 寄语我的上师(五)[栏目:圆满人生·佛子心语]
 经常一夜未眠,而且眼睛一睁开就看到虚空法界的东西,如何是好?[栏目:忏悔超度·净空法师问答]
 地藏经心地法门 第四十一集[栏目:圣宇法师]
 念药师佛咒满愿见证[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幸与不幸,全在于你怎么看[栏目:看开]
 共修与独修[栏目:圣严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