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基础学之正信与皈依篇
 
{返回 照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608

佛教基础学之正信与皈依篇

释照光法师


前言

在如今这个物质发达的高科技时代里,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高科技的电子以及数字化产品也普及到了普通家庭中,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各种新奇的事物也层出不穷地更新替换,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这样的生火有时真让你无法适应。虽然我们这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精神文明却是越来越退步了,人们开始变得更加自私、现实、贪婪,没有了人情味。因此,现在的社会中处处可见贪污、腐败、尔虞我诈等不良风气,一派乌烟瘴气。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各国经济,局部战争的硝烟此起彼伏,恐怖事件一桩接着一桩。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活在惊恐不安之中,生命随时受到威胁!

每天的新闻媒体中不时地报道着凶杀、抢劫、诈骗等等的犯罪事件。国际上的动荡和社会的不安定,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使当今的人们内心中都感受到了极度的不安。本来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应该给我们带来欢乐,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仅没有让人们过得更快乐,反而增加了更多的不安和痛苦。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以及国家都不重视伦理道德的正规教育,不能令国民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正是由于不具备以上正确观念的缘故,才出现了目前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

以前,人与人之间具备友爱,秉持伦理道德,做事讲究信誉,相互之间都有诚信可言,这都是因为他们有正确的伦理道德的观念,深信因果报应之说。中国古老的儒家教育是确立人格最好的方法,但当现在人推翻旧社会封建思想时,也完全摧毁了儒家的思想教育,从而使现代人忘记了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如今很多人认为讲究伦理道德和因果报应的人都是迷信、迂腐不化之人,视那些不择手段获得物质享受的人为社会上层名流,这样的颠倒知见充斥着每个人的内心。如果不能把这些错误的知见消除掉,那么这个社会将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当务之急是将人们废弃的伦理道德和因果轮回等观念圆满地树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个乌烟瘴气的社会净化过来。

儒家对伦理道德的阐释已经非常圆满了,只要我们能下工夫钻研学习,就不难了解和建立儒家的道德思想。而关于因果轮回的观念,就只有佛教阐述得最透彻,因此要想究竟地认识和建立因果的概念,则必须要深入佛教的教义才能真实地了解因果之奥义。

由于当今的人们不信因果报应,所以做事不讲究良心道德,肆无忌惮地做各种坏事,而且内心中还自我感觉良好。所以,不信因果报应的人就不会真正重视伦理道德,这样的人在其人生旅途中会以自私自利满足私欲而为目标,如是则必然伤害其身边的人。因此,当今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性堕落归因于教育的方法不正确,而导致了大部分的人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从而使人们变得自私自利贪婪成性,相互之间尔虞我诈。错误失败的教育不仅不能令众生获得欢乐,而且还会令众生陷入物欲的执著中而不能自拔。

世间众生整日为获得五欲之满足而劳碌奔波,为蝇头小利而钩心斗角,他们之所以尽其一生如是沉溺在物欲的贪着中,只是想从外境中获得所谓‘欢乐’而已。世间凡夫认为在获得外在物欲满足之时,就是获得了人生的快乐,因此他们为了获得物欲的满足而不择手段拼搏奋斗,但当贪着物欲之心获得满足时,又觉得心中空落落的,极度空虚充斥着内心,莫名的不安和迷茫挥之不去。当一切欲望得到满足后,人们也未获得真正的快乐,反而倍感生活的无趣和人生的乏味。所以把人生的快乐建立在满足无尽的物欲贪著上,显然是错误的。凡夫众生用尽了心思绞尽了脑汁,乃至可以背弃良心道德而去追求自己那所谓的快乐,可是到头来得到真实的欢乐了吗?最终的结果是肯定的:没有!不仅没有获得快乐,反而令自己感觉活得更累!

若就这个问题切实地观察一下,我敢断言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凡夫得到了真实的欢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正是因为错误的人生观导致了颠倒的追求和执著。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是人人都有烦恼的真实写照,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假使有人说他通过物欲的满足得到了欢乐,这种说法也只是似是而非的谬言,将快乐建立在相对的境界中,怎么会有真实的快乐可得?在相对的境界中,苦和乐永远都是同在的。以执著贪取之心摄取外境而生欲望之觉受,其本身即烦恼的性质,又如何有乐可言?每个众生皆以满足欲心为乐,欲心何能满足耶?如古人云:‘欲心无底坑,无有满足时。’因此尽管人们在物质上不断追求,以期用物质来满足贪欲而获得欢乐,其最终的结果是不仅没有得到满足,反而越来越使心里变得空虚无主,更加痛苦!

既然在物欲上追寻不到人生真正的快乐,也就有很多人回过头来,放下对物欲的执著,从精神境界上来探寻人生的快乐。于是,很多人进入了宗教的门庭,希望在宗教中获得圆满的答案。例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和牛顿,他们二人在科学界具足无与伦比的声誉和成就,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了悟人生的真谛,所以在后半生中,二人都皈依了宗教。诚如此二人者有很多,但皈依唯心的宗教,也只不过是从这个坑里跳到另一个坑的颠倒行为,因为宗教的唯心和唯神论也没有跳出相对的范畴。虽然能从物欲的偏执中回头是非常值得赞叹的,但又堕入到唯神和唯心的边执中,这是非常可惜的!因宇宙万法的真谛是既不唯心亦不唯物,所以这二边都是不究竟的。一般的宗教大多秉持唯心主义,这种唯心或唯神论的教义,让人有一种不切合实际脱离现实的感觉。而被世人归类到宗教里的佛教,其实是一种非宗教究竟圆满的无上真理。

佛教——虽然也被世人误认为是宗教,可佛教本身并非是宗教,也非是迷信,亦非是哲学,而是佛陀对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这样的说法,并非是我这个出家人自吹自擂,而事实就是如此!佛教的教义既不唯心也不唯物,没有唯心的不切合实际,也没有唯物的局限性。因为佛陀教义的建立是基于远离一切偏执戏论上的,是以中道为教义建立之基。所谓‘中道’即是离一切戏论边见的绝对真理境界。

如果大家对上面的观点有所怀疑的话,不妨自己走入佛门来探索一下,千万不要疑而不究而妄加诽谤。几千年来佛教一直被东方各国的人们推崇信仰,在历史上出现了无数位证悟佛法的高僧大德,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佛法的真实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佛法也走向了世界,西方人也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好多名人学者抛开了偏执而皈依佛教,开始了他们心灵旅途上的探索。

佛教的教法广博浩瀚,有着一整套严谨的教法体系,若没有善知识引导,纵然是世间的智者亦不能自悟。因此要想获得佛法的真实意趣,首当具足的条件就是如法地依止善知识,其次就是明确修学佛法的次第。如果不能如法依止善知识,也不能按照佛法闻思修的次第来学习,那这样的修学是无有是处的,或者可以说是南辕北辙而徒劳无功的。

在当今的佛教界中,修学佛法的人多如牛毛,但又能有几个人真正明白佛法之奥义,而从中得到了真实的学佛利益呢?修学的人多如牛毛而得益者如同牛角,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也许您此刻也会生起这样的疑问来,这个问题也正是目前佛教所面临的难题。其实出现这样现象并非是意味着佛法不殊胜,也不是不好,而是因为这些所谓的学佛者,并没有把修学佛法的基础和次第弄明白,故而以他们的盲修瞎练,又如何能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呢!

作为一个佛教的僧人,看到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大部分的佛教徒中,愚内心中十分不忍,基于此原因,愿意为大家略尽绵薄之力,把佛法的修学基础和次第给大家详细地分析出来供大家参考。

本书是着重建立佛教正信,辩驳因果轮回存在的理由,以及三皈五戒和在家六重二十八轻菩萨戒的讲解,附带宣说闻思和禅修的次第。但愿大家能够很好地修学佛法,有益于我们宝贵的人生。

 

                        释迦沙门——照光撰

                        二千零二年九月五日

 

第一 正信篇

   

 一、申辩佛教非世间学说、迷信、宗教

佛教——人们一听到这个字眼,便马上把它和其它宗教联系在一起,亦或者和迷信归为一处。其实这样看待佛教是非常错误的,而真正的佛教并非是宗教,也非是迷信,亦不是哲学。那……它到底是什么呢?佛教是阐述宇宙真理的学派,通过对宇宙真相的了解令众生获得生命的真谛,从而解决最根本的生死轮回之痛苦。所以佛教并非哲学一样只有逻辑性理论,却无有实际性的证悟,佛教除了对宇宙本体详尽地论述外,还有一整套修学方法,通过闻、思、修和戒、定、慧等次第的实修,即可获得宇宙人生之真谛的证悟。所以佛教和哲学的不同处,即是理论和境界是相等的,而哲学虽然有玄奥的理论,但并没有完全能和理论相等的境界。这就是二者最根本的不同之处。

佛教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虽然和当今人们所秉持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并不能因此就把佛教归类到迷信中去。宇宙和人生的真实境界是多层面的,所以对其的解释也是多层面的,佛教中的缘起、性空二谛就是分别解释宇宙中有(一切有形有相之诸法事物)与空(即是与有相对的空间以及诸法本体之空性)的真理。以缘起之俗谛来说明宇宙所有有为(一切事物现象)诸法,皆是各种因缘(元素和形成的条件)和合而生,一切事物本身是无我(即无有真实的自体)、无常变坏(任何事物皆是在变化中所产生的一种不实的形态,所以任何事物皆不可能是常存而不变的,这即是佛教中所说的无常之意。既然一切事物皆是连续不断的变化中的一种状态,那它们必然会由变化而毁灭,因此称为变坏。)的。以性空之真谛说明了宇宙诸法皆依空性为体,一切万有诸相虽显现而无实质不离大空本性,而空性本体虽然寂灭,但能蕴藏诸法而无碍。佛法中二谛的建立就是针对宇宙性相二法而说的,因此俗谛是阐述宇宙一切事物现象的,而真谛是阐述宇宙本性的。以二谛来讲述宇宙性相诸法,这是佛教不共同的殊胜之处。也正因为如此,才能究竟圆满地阐述宇宙现象和本体真实的境界。

佛教建立教义的宗旨,即是要破除一切众生迷惑颠倒的执着,进而使之建立起对宇宙万象正确的认识来。之所以如此立教,乃是因为每一个众生对人生的真谛不了解,或是产生误解,从而导致了在生生世世中饱受轮回的种种痛苦,而不能自拔。众生的各种烦恼和痛苦,皆是来源于不能正确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要想帮助众生解脱一切烦恼,则必须引导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宇宙和人生观,这样才能令众生在人生中获得快乐,最终解脱生死轮回之苦难。

所以,佛教是讲究正信的,而不是一种盲目的宗教崇拜和迷信的信仰。世间其它的宗教首先是给人们心中树立一个唯心的核心——神、真主等宇宙的主宰,这种教义的核心是一种唯神论,也可以说是一种唯心的思想,这种宗教式的唯神、唯心的思想,显然是非常偏执的。宇宙既然没有绝对的唯物,亦不会有绝对唯心的神。而佛教的教义向来都是从二谛的角度来阐述万有诸法的,从来都没有堕入唯物和唯心二种戏论中,因此若把佛教归类到宗教或者是迷信中的话,那是十分可笑的事情。一切宗教都有一个建立宇宙‘主宰’的共同特色,在佛教中,你纵然寻遍三藏十二部经典都不会找到这样的观点。而佛教的教义中所讲的是:‘宇宙的主宰非是某一个神或是真主,而产生万有诸法的是宇宙无际本体,众生的命运主宰者即是我们自己。’所以,佛教不以唯心的神、真主、佛菩萨等作为信仰,而是以觉悟众生本有的万法本源自性而为根本,故而开发众生圆满的觉性和智慧,使其回归宇宙本体,从而达到超脱万法出离轮回的目的。由此可见,佛教是不属于宗教范畴内的,也不属于世间的迷信。

世人把佛教盲目地归类在宗教、迷信之中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都认为只有自己信奉的唯物主义才是真理,而其它一切皆是迷信。间接的原因是因为世人不了解佛教深奥的教义,以及佛教徒所奉行的特殊修行之方式。还有就是因一些佛教徒自己都没有学明白佛教的教义,错把佛教当鬼神教来信仰,故而使世人误以为佛教就是一种崇拜鬼神式的宗教。

另外,由于一些寺院为了获得善信更多的供养,而做占卜算卦,以及敲打念唱等佛事,除了这些形式上的仪式之外,并没有多少真正佛教的内容,所以也因此而令世间之人误认为佛教就是一种宗教,佛教徒所做的事情也都是迷信的。佛教中敲打念唱等佛事只是一种引渡众生的方便,并不是教义的全部体现。但由于当今汉传佛教界僧才缺乏,通达教义之人寥若晨星,故而使得大部分之寺院流于形式,而无有佛法之真实的内涵。

 

二、驳斥世间唯物观点

唯物论也是一种哲学思想,其理论建立的核心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有机化合物、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基本观点概括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这样的理论显然有很大的错误,不管物质或者是精神,二者皆是无常不实的,又二者本身不具一体之特质,又如何能说物质产生了意识?再者,唯物论亦不能确定物质产生的第一因,既然连物质的第一因都不能确定,又如何肯定物质产生意识?假使能确立物质产生的第一因,那么这个所谓的第一因是具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若具有意识,那么请问是谁先、谁后,抑或是同时存在的?若物质第一因形成的第一刹那不具足精神意识,那么这就说明二者不是一体的,既然不是一体的话,那么在第二刹那乃至无尽的变化中也不能产生异体的精神意识。若是物质、精神意识是同时具足,那么就不会有谁生谁的关系了。因此前面唯物的观点实际上是非常错误的。

另外,那些唯物的奉行者们,由于受其思想的影响,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观点的建立都很受局限。他们大部分只是承认目前看到的,或者是已经有所谓科学依据的,而不承认自己看不到的现象,对自己没有探测到的现象就给予了否定,这种否定是没有理智不符合道理的,这都是因为现有的科学探测和推理是局限性的。

唯物——的根本观点是认为生命体系中的生命产生是先有物质,然后由物质决定意识,也就是说唯物论认为精神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其对宇宙事物的研究和认识也是基于物质决定一切的理论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唯物主义是一种注重物质现象特性而否定非物质存在的学说,这种学说是比较片面而有局限性的相对理论。既然唯物的理论是基于相对境界中建立的学说,那么也说明唯物不是绝对性的真理,只是某阶段或者说在某种事物上的片面学说。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唯物科学的发展而了解,唯物科学永远都是下一代推翻上一代学者的理论,在不断进行着承认和否定的更新。正因为这种理论的基点本身就是在相对中,所以唯物论永远都不会成为绝对正确而不被推翻的理论,它只能是相似性的真理,而这种相似性的真理,只能以似是而非的观点为世人阐述宇宙人生,不能真正地引导众生认识人生的究竟真谛,也不会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也正是由此而导致了当今社会的人性堕落和动荡不安!

所以唯物学者基于物质的特性,而局限在物质相上进行研究,自然就堕入了物质幻相的局中,身在局中自然不能全窥宇宙之奥秘。物质本身就是一种生灭变化的不定幻相,若究竟观察,则连成立物质存在的理由都找不到,若以相对存在的事物而为研究对象,以此作为了解宇宙真相的研究,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浪费生命。试想一下,以有局限性相对存在的物质为研究对象,而探索无边无际无形无相的宇宙本体,此二者本身并不是对等关系。既然不对等,又如何能通过物质而了解不对等的宇宙本体呢?这样的邪说又如何能令众生圆满地了知宇宙之真理呢?!

宇宙间的现象可以概括为两种:一、万有现象的色法,二、万有所依之宇宙本体空性。生命体系则可以概括为物质生命和精神意识生命的两种形态。而宇宙间有形有相的物质可以用各种仪器来勘探,但是对于无形无相的空性(此乃一切万有诸法共同所依)和有情众生的精神境界,又怎么能单一地用有形之仪器来探索呢?宇宙中的现象诸法和本体无间融合,精神与物质生命完美地展现,这些绝对微妙的境界又怎么能是相对的唯物论能诠释的呢?不管是现象和本体还是精神与物质,无一不是绝对微妙的。唯物学者都认为一切皆以物质特性为根本而建立,这也是唯物论的一大特色,可是这样的理论显然不合理。因为若‘唯物质特性’而为安立一切现象根本的话,就会出现找不到唯物基点的错谬,若唯物的建立没有相应的基点,则相关的一切说法皆不能成立。今以问答模式就此而做论述,例如,反问唯物学者言:若如上唯物所说,那么唯物建立的基点是什么?它的基点是物质性还是非物质性?若为物质性,那么是实有物质性还是非实有物质性?实有物质性为绝对法,是不具备产生和建立诸法生因的。非实有物质性显然不是物质性,因此二者根本就是相违的法;若其基点非物质性,则已经与自教相违,因非物质性的基点又如何能建立唯物概念?又唯物是相对概念还是绝对理论呢?若是相对则不能称为真理,因真理必然是绝对的,不是绝对的真理永远不能称为正确。若说唯物是绝对的真理,那么它就不应该以相对生灭的物质性为建立点。另外若是绝对的,则唯物所说‘物质决定一切’的言说就等于在拆自己的台,因绝对的事物是不能变化和产生其它事物的,所以绝对的实有是不变的法。若唯物的理论是绝对的真理,那么也不会出现一代推翻一代的现象了。

有人说一切都是相对的,如果要成立这种理论的话,那就必须先要找到相对论的建立点才行,可是相对论是以相对为宗,那么他的基点是相对还是绝对呢?若基点是相对,那么这相对的基点必然不能为其真正的基点。若其基点是以绝对为基,那么这就已经和其自宗的观点相违了,因为还有绝对的基点,就不能说一切相对。

通过上文简单地驳斥唯物所依的观点,也足以说明唯物论的片面性,之所以进行如是论辩,并不是因为我这个佛教徒喜欢争论,而是为了令众生获得真理的体悟,也为了令世人明白佛法的究竟,才做如是辩论。虽然唯神和唯心的宗教也是不究竟的,但是比起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对世人的利益还是比较大的。因此,世间的很多大科学家也对宗教比较重视,被科学界称为‘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不能离开宗教独立发展,若完全离开宗教,科学即等于没有灵魂的人。’马克思研究院的一位院士也曾说:‘未来的科学若不能和宗教结合,必然不能圆满地发展下去。’若人们单一偏重于物质领域发展,而不在精神领域上下功夫深入研究,则必然不能圆满了知宇宙和人生之真谛,也不能让自己获得人生的真实意义。所以唯物能阐释明白的只是一些粗浅物质变化规律,这种非常有局限性的理论,是不能令我们获得人生大义的。虽然我们也不能抹杀唯物科学对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作用,但是也不能否认唯物科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若想究竟地探索宇宙真理的奥秘,就应当打破现有的局限,突破物质的枷锁,用心灵的空寂无垠来证悟宇宙无尽的本体。

宇宙间的物质现象可以用两种来概括:一、有意识思维的物质生命体,二、无意识思维的物质体。既然宇宙间的物质体有这两种差别,那我们对宇宙真相探讨时就要依此两种现象去观待,若只从单一的一面去研究那必定是错的。所以一方面我们要从物质的演变现象去研究,而另一方面也要从精神意识思维中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圆满地了解宇宙的真相。宇宙本体是无形无相无有边际的,而有情众生的精神境界也是无形的,以无形的去探测无形的才能等量(等量:是量级相等的意思,也是对等之意)。若想明白宇宙无际本体的真相,必当以有情众生内在的精神境界为入手处,修到一种无有能所二执的境界,才能将自身心契入到宇宙实相之中,到那时才可以真正通达宇宙万法的实际现象。

 

三、驳斥外道的观点:

所谓外道,即是那些行偏道的异端修行人。在对宇宙实相的探索中,彼等依自己片面的认知而误入了歧途,故其知见和所行皆非究竟,非是能契入万法实相之正道。因一切法之自性乃毕竟无可得之无为法,然彼于无可得中妄计有得,故得外道之名的称谓。又,一切法之自性即是众生现前心性本体,故而于心外妄计有法者皆称为外道。

另外,在佛教中‘外道’也可以用两种来概括,即内道之外道,外道之外道。所谓内道之外道,是指那些已经归入佛门的修行者,由于没有对佛陀之教义生起定解,而产生心外有法可得之邪见,这种人被称为佛教中的外道。而所谓之‘外道之外道’即是指佛教之外的宗教等。

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有很多种外道,但从世界上比较知名的一些来说,有西方的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摩门教,在古代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中国有道教等。

 

(一)驳斥基督教的观点

(1)基督教起源及教义概说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基督教马龙派等等统称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称“耶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和基督教马龙派的统称一般用“基督宗教”这个词。而一般人们把以上的这些分支统称为基督教。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一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塞亚(根据希腊文翻译为“基督”)等概念,以及以希伯莱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

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公元一至五世纪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他30岁左右(公元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它为国教。至此基督教才完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才能成遍布全世界的宗教。

基督教的教义主张有创造、超越、主宰一切的神(上帝)存在,而一切生命皆是神的子女和奴仆,信仰上帝者能得到救赎,不信者必然遭到惩罚。而其教义中宣称,人生的希望就是在于信奉耶输基督,每个人都有极大的罪恶,只有通过信奉耶输基督忏悔自己的罪业,才能获得上帝的救赎,最后获得永生。

基督教认为人有灵魂,依生前行为,死后受审判,生前信仰基督者,得靠基督进入永生。怙恶不悛者,将受公义的刑罚与灭亡。世界终有毁灭的末日,但在上帝所造的新天新地中,却是永生常存。这种教义其实就是典型的唯神和唯心论,基督教是犹太教的延伸产物,所以大部分的思想和犹太教相同。

 

(2)驳斥教义

基督教的教义劝导人们行善积德,对他人就要如同对自己一样,内心要时时充满关爱,要戒除悭贪吝啬。在行善断恶方面来说是非常值得赞叹的,但其教义中树立一个唯心而能主宰一切的永恒的神,这就有失偏颇了。下文中驳斥基督教之观点乃就事实而言,并不是在诋毁和诽谤其教义。虽然辩其教义之不究竟,但就本人而言也是很赞叹基督教徒行善积德的行为的。

(1)其自教相违处:其教义中说‘上帝是无始无终,无形无相,不可分开(无部分),全能、全智、全善、永恒的,是一切有形无形之万物的创造者保存者。’在这里就有明显的相违之处,既然说上帝是无形无相的,那就不能再成立上帝为永恒实有的存在。因为无形无相和永恒实有本身就是相违的,若上帝真是永恒实有的,那么必然会有一个永恒(永恒的事物是绝对不变的,既然绝对不变,那么必然有一个固定的相。)之相了。若建立上帝为永恒实有的概念,那么就不能说上帝是无形无相的,因为无形无相的概念中是不能有一个不变的事物存在的,若有这样的一种存在,则必然不会是无形无相的。

又,其教义中说‘一切生命都是上帝的子女和奴仆,纵然信仰上帝往生天堂,也只能是获得永生的奴仆。’如果上帝是宇宙一切事物的创造者,万物就是依他为本体而生,既然如是的话,那么上帝和万物之间就不能完全定义为是一还是异。若万物和上帝能真实分开,有实在的差别的话,那么上帝也不可能创造出万物来。因为世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延伸都是基于同质性上的,例如:西瓜的种子和西瓜,它们本身具足同质性的缘故,才能藉由外缘而激发瓜种长出西瓜来。一个事物若是要延伸变化成另一个事物,它们之间必然要有同质性(相同性质的基因)才行,如果没有这个必然的联系,则就不会有相生的可能。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它们之间也绝对不存在生的关系;如果说上帝和万物是一而不是异,那么就不应该在教义中说‘一切生命皆是上帝的子女和奴仆,’而且也不能成立有‘永远的上帝’和‘永远的奴仆’的理论。因为若是一体的事物就不能有真实定义的分别,那么也就是说‘上帝’和‘一切生命’之间不能存在一个定义的不同,也不能成立人永远不能成为上帝的理论,但基督教的教义中却说‘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上帝,只能是上帝的奴仆。’若从一切生命是上帝创造的概念来说,二者之间就必然存在了同质性的因素,也就是说一切生命也一样拥有和上帝无二的特质。若是这样的话,其它一切生命也必然能成为和上帝一样的存在,其中当然也包括被上帝称为‘魔鬼’的撒旦!

另外,他们所主张的‘博爱’和对其它生命的观待,也有相互矛盾之处。若真正要提倡‘博爱’就不能有厚此薄彼的分别,可是其教义中却说猪羊鸡等牲畜是人类的菜肴,生为人宰杀牲畜而食其肉者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不平等的观念和其教义中所提倡的‘博爱’显然是相违的,既然提倡‘博爱’精神,就不能用不平等的观念来看待生命。若所谓的‘博爱’是有针对性的,那么也就不能称之为‘博’!如果上帝是万能的神,他就不应该有凡夫一样的分别心,《圣经》说凡信仰上帝的就能得到救赎,而不信仰上帝的人,无论善恶也就不会得到上帝的救赎。其实,世间的行善之人,纵然不信仰上帝将来也会获得善果,而且行善之人也会有善神护佑,将来因善行之故而往生天堂。因果报应是铁一样的规律,但基督教却是不讲究善恶果报,只说信仰上帝能得生天堂。

其教义中相互矛盾相违之处甚多,但此处就不作赘述了。通过以上几点,有智者亦必然能明白其教义中这些致命的错误,由此也可以肯定地说,基督教的教义不是真正的真理。

(2)教义于世间逻辑相违:世间众生的命运乃是由自己主宰的,而不是由某个神佛所主宰的。但基督教认为上帝是能主宰一切的神,包括主宰人的命运。若上帝真是能主宰一切的神,为什么那些信仰他的信徒还会出现种种横祸呢?为什么上帝就不能主宰魔鬼(撒旦)的命运呢?为什么撒旦不受上帝主宰?而能行反对上帝的事情呢?如果一切皆是由上帝主宰的话,那么我们人类以智慧创造的物质文明,也都不能说成的是人类的智慧结晶了,因为若成立上帝主宰的理论就会否定了人类自己创造的能力。难道我们真能把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改说成是上帝的创造吗?人类近万年来的智慧展现才创造了如今辉煌的物质文明,这样的成果完全是人类的功劳。可是如果说上帝是一切的主宰,这样就意味着如今这一切的成果都是上帝的功劳了。

还有,若一切皆在上帝的主宰中,那么世间邪恶的魔鬼(撒旦)和所有邪恶的人都不例外了。若是这样的话,魔鬼和恶人的所作所为也都是在上帝的主宰下而做的了?若是这样我们就应该把魔鬼和邪恶的人所做的一切都算在上帝头上,因为这一切都是由上帝主宰的。如果魔鬼和恶人不是由上帝主宰的,那么说上帝是主宰一切万能的神又从何说起呢?面对魔鬼和世间的邪恶,我们没有看到上帝的全能,这说明了什么?所以基督教若想成立主宰一切的神,就必须要面对这样的质难,而还要务必能符合逻辑地解释以上的难题。像《圣经》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于世间逻辑相违背的,于世间逻辑相违背就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赞同。

佛教主张每一个众生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任何一个神佛都不可能主宰一切,所有众生都是依循他们自己的因果业力,而形成自己的命运洪流的。所以主宰这个世界,主宰我们命运的,除了我们自己不会有其他主宰者!佛菩萨救度众生,只是随众生自己的因缘而加以引导,令彼等觉悟人生真谛,而自发起修行改造命运之方法,并不是佛菩萨成为了众生的主宰者,故祖师云:‘佛不度人人自度。’又颂云:‘一切果自遭,无人而附加,自作还自受,因果必随形。’

以上就基督教的观点作了简略的驳斥,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也足以破尽其说。而西方其它诸宗教的教义虽各有不同之处,但总体而言是大同小异的,如:犹太教、伊斯兰教等。这些都是依核心万能的神为其信仰和立教的根本所在,因此对其它西方的宗教就不作驳斥了,在下一章节中破我国道家的观点。

 

(二)驳斥道教观点

(1)道教起源以及教义略说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故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欧美人士的兴趣。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即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据道教《太霄琅书经》云:‘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道术是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它有外丹、内丹、服食和房中等内容。外丹,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后能‘长生不死’的丹药。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替。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指用人体作炉鼎,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内丹之术自金元以后逐渐盛行,其渊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对于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有过很大的影响。服食,指用服食药物以求长生。

道家的宇宙人生观是——道法自然生于元气,元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故愚智贵贱贫富苦乐,皆禀于天,由于时命,故死后却归天地,复其虚无。

 

(2)破其观点

道教的教义中所提倡的是依身立行,只重在依身立行,而不在究竟身之元由。所说万物不论象外,虽指大道为本,而不备明顺逆起灭染净因缘。又彼教义依虚无大道为立自然教之根本,但若详而察之,彼教之虚无大道和一切自然等义理是找不到建立之基的。因‘虚无大道’和‘自然’不能确定是一体还是异体,也找不到所谓的自然体,如《楞严经》云:‘阿难,汝言自然,必先甄明有自然体?’由彼教义之建立无有真实相应之立教基点,故其教乃是不究竟之权宜之教。

1彰显自教相违处:其教所言‘万物皆从虚无大道而生,大道即是生死贤愚之本,吉凶祸福之基,而虚无大道乃永恒常存之法。’若如其所说,大道乃一切之基永恒不灭,则世间一切祸乱、凶愚亦皆不可能断除,而一切福庆贤善也不可能获得增益了?其相违处是在于安立虚无大道乃为一切之基,而此基又是永恒不灭之法,这样也就变相地成立了一切吉凶祸福都是不可灭的了。因永恒之基所现之法必然不灭,若是能灭则必不是其永恒之基所现。在彼教义中又常言断恶向善,可以趋吉避凶,如是所说和‘虚无大道为一切之基’的观点严重相违。若如是则何须老庄孔孟等圣人说教呢?正所谓:‘道育虎狼胎桀纣,夭颜(即颜回,英年早逝)冉(冉耕因恶疾早逝)灾祸夷齐。’如此又如何能称其所尊崇之道为万物之尊?

2与世间逻辑相违:道家认为——万物皆是自然生化而非因缘。这是于世间逻辑相违的一种说法,若这样的观点得以成立,则随之必能成立一切无因缘处,亦皆具生化一切事物的理论。若如是则大石亦应生草,草木等亦能生人,人亦能生畜生等。须知一切事物皆秉因缘而生,若不观待因缘,则一切事物顺生逆灭之规律就不复存在了。又,若如是则道家所说之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亦不得安立了,因不观待因缘则一切事物的规律就不复存在,谁前谁后和能生所生就没有了必然关系,因此又如何会产生五行相生和相克之理?其所说之神仙亦可不藉丹药和修炼就能成就,而世间太平亦可不藉提倡伦理贤良就可得以安定,仁义道德亦不必藉教习即能推广了。若如是则何须老庄周孔立教而为规则教化世人?世间共许之观点,即是一切事物的产生是需要具足条件的,若不需要条件能自然出生,就会出现以上的矛盾和错谬!

又其教说一切生命皆从元气而生成。若如是则初生婴儿亦能在未学会诸事前,而便能有大人之种种爱恶骄恣了?也不用后天学习,即能通达种种学说和技艺了吗?世间任何有本事之人,虽然其所具足之天赋是彼获得成就的的必然因素,但彼等亦皆是通过后天努力学习为因缘,而成就一番事业的。若无有后天之种种努力,纵然有天赋亦不能获得任何成就。如何能不观待因缘而安立如是之说呢?

此外,若生命乃禀气而有,死是气散而欻无。则彼教所安立之鬼神又何在呢?若生命为禀气而有,则就不会有前世今生和后世的存在了,因气散则前、今、后三世必不能相续。但古往今来世间出现了很多能回忆前世之人,也有人死后借尸还魂者,如此则知生前死后必有相续,故生命非禀气而有。又我们通过世间很多鬼神等事,也可验知鬼神灵知不断,如是则知死后也非是气散而欻无的。

又,道家所说人死必为鬼者,此说亦是荒谬之说!人死则随生前善恶诸业而往生六道,不是皆生为鬼。彼教之中认为不体天道者皆不得升天,亦不得成仙。如是所说与因果直接相违。因鬼道乃是恶道之地,此生不造鬼道业者,又如何能有生鬼道的因缘?再者,若说生命乃禀天地之气而有,天地之气本为无知之物,人即禀其无知之气而生,则人等生命又如何能有知觉?又草木等亦皆禀气,为何草木等无情物质而不具知觉?

另外,其教所言——贫富、贵贱、贤愚、善恶、吉凶祸福皆由天命。此一说有诸多过失。一切贫富、贵贱、贤愚、善恶、吉凶祸福若皆由天命而赋,则有天命不公之过失。因众生有贫多富少、贱多贵少,乃至祸多福少,苟多少之分而在天?天道为何如此不公平?况且世间多有无行而贵,守行而贱。无德而富,有德而贫。逆吉义凶,仁夭暴寿。乃至有道者丧,无道者兴。既然皆由天命何得有如此不公诸事?若如是则道家所言之天道,赏善罚恶替天行道不就是一句笑话了吗?又既然祸乱反逆亦皆由天命,则圣人所设教理,责人不责天,罪物不罪命等礼教,是为不得当之教理了。因一切若禀天命,则为善为恶者不应是人,而是天道了,既如此则不应责人而教理,而应责天教天,才为正确之教。彼教所谓之‘赏善罚恶’也应该赏天罚天了,而对象不应该是人了?若一切皆禀天命而生,则圣人立教教化世人,岂非找错了对象?因善恶等皆由天命所生,非关人事,圣人如何不知而以礼教服人?如是则岂不是说圣人亦为有失而无德之辈了吗?

若按道家一切皆禀气而生不观待因缘,则世间的伦理道德的建立就显得多此一举了,因伦理道德的建立乃是后天的一种教育行为,是观待因缘而设立的。

如上所作之论辩,望有心智者相加勘之,彼等外道虽有无量过失,但择几点而为驳斥,亦足以明彼等之不究竟处,望诸求圆满人生真谛之人善思之!

 

四、明佛教之正信

(一)驳斥进化论彰显佛教正信

佛教所提倡的信仰是由正信而引发的对真理的一种信念,不是不符合逻辑的感性式信仰。

而正信就是由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宇宙人生的真谛),产生的一种理智的信念和仰慕渴求的心态。这里所说的正确地理解,就是指正确地理解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对真理生起无比的坚固信念。

佛教要求的信仰是要建立在真理上的,而不是建立在怪力乱神上的思想。所以世俗间的人们把佛教当成牛鬼蛇神一样去信仰崇拜,这不是真正的信佛,而是一种迷信的信仰,非是佛教所倡导的正信;人们通常把佛教归类为宗教或是迷信,其理由只是因为在佛教的教法里承认有鬼神和生死轮回的存在,因此世俗间的学者们就认为佛教是宗教,或是迷信。其实若就此而武断地说佛教就是迷信的话,这是很不理智的,因为至今人们都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证明鬼神和轮回不存在,只能以没有看到而做说辞,以唯物进化而不承认轮回的存在。我们没有看到鬼神现象,能不能以‘没有见过’为理由就否定它的存在?若是这样我们看不到和没有见过的东西多了,难道就能否认这些事物的存在吗?例如:没有见过外太空其它星系,难道就要否定这些存在的真实性吗?而唯物进化论也只是达尔文当时三个猜想中的一个假设而已,可是如今的人们却认为人类的起源就是如此的。进化论的‘物种同时进化’的理论就有很多不符合现实的错误,如鳄鱼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就是因为鳄鱼从所谓‘恐龙时代’到现在一直没有进化的痕迹。而据科学家说藏地有一种鸟,也是‘恐龙时代’就存在的鸟,但是到现在没有进化的痕迹。还有一些考古学家的发现也足以推翻进化论的说法。如,南非金属凹槽球,在南非的克莱克山坡一处有28亿年历史的地层中,发现几百个带有凹槽的金属球。球面上还有人工雕刻的痕迹。十几年前,南非的矿工在德兰士瓦省的叶蜡石矿中挖出了这些金属球,这些的金属球直径约为2.5厘米,其中一些球的中间位置刻有3条环行凹槽。据说这些金属球距今已有28亿年之久。如果人类是进化而来的话,那么28亿年前的这些金属球如何解释?因为进化论者认为人类文明形成的时间只有不到一万年,这样的金属球是谁造的?

还有我国1938年发现的朱洛巴石,1938年中国考古学家纪蒲泰等人,在青海南部巴颜喀拉山地区的一个山洞里,挖出716块花岗石圆形体,每块厚度约2厘米,从中间向四周辐射出许多十分规则的水波纹线条,很像现代的光盘,上面还刻有许多现代人无法解读的各种符号。经过测定发现,这些石盘大约是 1万多年以前的东西,而且含有许多金属元素,石盘的振荡频率特别高,这说明它长期处于高电压之中,可能是某种电路的组成部分。1962年,中国学者徐鸿儒教授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最终破译了石盘上的表意符号。译文是:‘来自云端的特罗巴人乘坐着古老的飞船,飞船在着陆时损坏了,特罗巴人只好藏身山洞。’而在巴颜喀拉山地区一直流传着有关特罗巴人的各种传说。1935年有考察团在巴顔喀拉山一带首次发现了两个十分特殊的部落,一个叫朱洛巴,别一个叫康巴,这两个部落的人种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人种都不一样,平均身高1.2米,骨骼纤细,眼眶奇大,脑颅容量比一般人平均大100毫升,而且血型独一无二。

另外,在法国挖掘的一块0.65亿年前白垩(一种松软的方解石粉块)中却包含着半卵型金属管,对这种考古发现又如何进行正确的科学解释呢?按照进化论来说,在0.65亿年之前是没有人类的,又怎么会有金属管呢?

达尔文自己也对进化论有疑问,因此他在创立进化论时,只是试着提出这样一种假设,而不是定义。达尔文说:‘如果一种生物演化成另一种的过程是借着难以了解的微小的步伐,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到处找到大量的中间型呢?为什么我们在自然界找到的生物都是种类分明,而不是相似难分的呢?’

再者,若从现实中物质变化互为因果的这种关系来观待进化论,则会出现一些问题。种子和生出来的结果,会有返还为种子的现象。例如:瓜种生出瓜的同时也会生出相同的种子。如果按照这些现象来说,猿猴若是进化为人的因,那么是否人还会返还为猿猴呢?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是没有安立这样的观点的。如果要成立猿猴是进化人类的前因,那么就要找到二者真正同质性的基因,但是猿猴和人类的基因虽有类似,却没有根本成为前因后果的联系。英国医学家曾经通过人猿和人类的血液进行过比对,但是没有找到二者的根本联系处。

以最直接最简单的科学方式也能否定进化论:一、鱼和蛙是体外受精方式,变成体内受精方式,显然是极荒诊的。二、人有四大血型,是由红细胞上有无A/B抗原决定的,这是不可能演变的。三、地球上有2070个民族,都有共同人种特征,诸如薄膜般皮肤、特定毛发(头发、腋毛、阴毛、胡须、眉毛)、男发第二性特征、大致相同的血压、血液成份、身高等外形和生理结构,如此巨量同一化特征没有可能随机变来。如果是随机进化演变而来,那么这么多的人种就不会有如此巨大的同一化特征。

爱因斯坦也不承认生命自然进化的说法,有一次他作完一次科学演讲后,一位记者非常高兴地去采访他。进屋后看到爱因斯坦刚送走一个客人,茶几上还放着一杯咖啡。

记者坐好后就问爱因斯坦说,您是这么伟大的一个科学家,您怎么会相信上帝存在呢?

爱因斯坦看着记者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问记者‘看到你面前的咖啡的了吗?请您回答我它是怎么出现的呢?’

记者闻言后就回答说:‘这咖啡是你给刚才的客人准备的。’

爱因斯坦听后就说‘不,这咖啡是自然出现的。’

这怎么可能,世界上绝对不会有自己出现的东西,记者急忙反驳道。

既然您都不认为咖啡这样小小的东西能自然出现,那么宇宙万物又怎么会是自然出现的呢?万物都有其非常精准的运行规则,这么深奥的宇宙万物规则又怎么能自然出现呢?爱因斯坦颇有深意的反问记者。而记者闻言后,只能哑口无言。

爱因斯坦不仅认为一切事物不是自然出现的,而且也认为世界上真的有鬼神存在,所以他在后半生中皈依了宗教。

如果当今那些依据进化论而否定轮回存在的人们,一旦失去了进化论的依据后,能不能有证据说明白佛教的轮回观是错误的呢?佛教认为人类的起源,是由外太空移民过来的,所以在《起世缘起经》中说地球人类是由光音天(可以理解为某个外太空的世界,但其世界的人类有乐无苦,故佛经将其称为天,其中之人称为天人。)移民过来的。

面对以上我所提出来的问题,那些以佛教承认鬼神、轮回为由,而批判佛教为迷信的人还能不能有力量坚持自己的观点呢?

 

(二)约事实现象论佛教正信

(1)依本体现象证明轮回之理趣

佛教认为一切现象界的有形事物,乃是依宇宙空之本体而幻化,之所以称为幻化,是因为一切事物没有产生的第一因,因无有真实第一因之故,所以佛经中说‘一切法本来无生’故而称为幻化。科学家认为氢离子(或称为氢原子核)是宇宙万象产生的第一因,但若氢离子是第一因,那么请问:氢离子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若是变化的,则必然非是单独存在的事物,非单独存在的,就还能分下去,能分下去就不会是第一因。若不是变化的,则永恒不变,若永恒不变则又如何能产生宇宙万物?再请问,这氢离子是有量(有量即是指有形、有体积、有重量)的,还是无量(无量即是指无形、无体积、无重量)的?若有量则必是组合物,若彼是无量的,那么由彼众多无量之物叠加组合在一起,也只还是无量之物,不能成为有量物。如虚空与虚空相加必还是虚空,无数个0相加在一起亦只还是0。若成立氢离子是无量的,是生起万法的第一因的话,就会出现大山和微尘同等量的错误。按照这样的理论来推论,一个山是由无数个氢离子组合的(这就等于无数个0加在一起),那么一个微尘也是由少量的氢离子组合的(这是等于少数个0加在一起),如此就会出现,不管此二者的体积有多大差别,但其重量皆应当一样的结果。如果是这样的,那么就与事实相违了,而事实上大山和一个微尘是有差别的。所以,若科学家承认氢离子是产生万法的第一因,就会出现这许多难以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宇宙中的森罗万象实际归纳为两种现象:一、宇宙无际的空间,二、森罗万象。从我们佛教的观点来说,此二种乃是体用的关系,即现象和本体的关系。而现象的产生是不能离开本体独立存在的,现象和本体的同时存在说明了此二种法是一体不二的,不是有实有差别的,如《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因此,若欲探索万有诸法现象的奥秘是不能离开本体,而单一从物质相上着手的。空性本体是‘有’生起的依据,离开空而探寻有的生起,是不可能获得真理的。例如:想知道一个孩子究竟是怎么来的,就不能抛开父母到其它处寻找孩子的来处。

众所周知,一切有形事物的产生是必然离不开空的本体的,若没有宇宙无际的空之本体,则一切万物就无从生起。因此不管万物如何演变,都没有出离宇宙的大空本体,一切有为万物本体就是宇宙无际的空性,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佛说:‘诸法因缘生,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这就是说诸法的生起,乃是由因缘假合(众缘之假和合也。和合必有离散,是一时之和合而非永久,故云假。又.虽和合似有生起,但终无其实质,故称为假。)而成,故一切法皆是无常的。为什么万物都会生灭呢?万物的生灭,是因为它们的本身就是由各种因素组合而生的假体,既然是由各种因素组合而形成的,那这些因素就会自然地相生相克,而形成新陈代谢的一种自然规律。新陈代谢的产生,是由于物质本身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性质,每一个由和合而产生的物质体中皆有‘相斥性’和‘相吸性’的两种性质。在相吸性的力量大的时候,彼此相斥性的力量就会暂时隐伏下来,一旦由相吸而组合形成后,随着相吸性盛极而衰时,相斥性就会开始互相排斥,如此就形成了物质元素互相转换的过程。在这些元素互相转换的过程中一些元素就会流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元素互生互灭不断地流失,此物质体就会发生变化,一旦这些元素都要分离时,我们就会看到此一众多元素的组合体就会毁灭了。所以一切万物虽然有它独立的名字和它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但是万物却没有自己独立存在的本体。因为万物的存在只是暂时相对的存在,并不是有一个真实存在的独立个体,所以佛说‘一切法空’,就是这个道理。又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说一切万物都是一种无常生灭流转的现象,不能常住不坏,因为每个事物都没有真实独立的自我,只是和合的假相。一切万物虽然是生灭无常的一种因缘假合现象,但其生灭从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宇宙大空本体,而大空本体是不生不灭的。

为什么说宇宙的本体是不生不灭的呢?众所周知,有形有相的东西都会生灭,也就是说由各种元素组合的事物就是生灭相。而宇宙无尽无垠的空性是不依任何因素而生的,它虽然无际无相,可是它还能自在地‘生’一切物象,正因为它不由任何因缘组合而成,所以它不会生灭。另外,一切万物虽然是生灭法,但它们拥有的那份空性本体是不会灭的,灭去的只是外在的物质假合现象。所以每一个物质体都拥有宇宙的空性,动物、矿物、植物乃至大到星球,小至微尘都一样地拥有宇宙本体之空性。故佛经说:‘一切诸法,相有无数,体性为一。’这也就是我们佛教所讲的不生不灭的本性,这个本体空性,请世间的学者们来说说,存在不存在呢?

既然,万物皆拥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有情众生也不例外。即是如此,那就不能说人死如灯灭。有情众生的物质体会灭掉死亡,但是他们所拥有的那一份宇宙本体的空性是不会灭掉的,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在生灭法中还有一个不生灭的本性。如:一个茶杯也同样拥有宇宙的空之本体,当茶杯打碎后,茶杯的形象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它所拥有的空性却没有灭去。人死不如灯灭的道理亦复如是。

虽然每个众生都具足不灭的本体,但是由于不悟如此真相的缘故,迷失在万物的幻相中,生起诸多妄执,由此才沉溺在轮回中受生死苦。虽拥有空性本体,但由于妄生计执的缘故,使自己不能契入到本体空性中来,所以不能成就不生不灭的境界。就如一个杯子中所现的空和外面无际的空是一体的,但从表面客观的角度上说是不一样的,因为茶杯中现的空有了外面茶杯的杯体(茶杯中的空是依茶杯的形状而形成了客观可见的形状,是一种局限性的。),所以就有了一个形状和局限性。茶杯中所现的空虽然受外在形状的局限而有其形,但是它的本性从来没有变过,还是和杯外的空一摸一样的。若想让茶杯中所现的空和宇宙空性融为一体,就要把茶杯打碎,当茶杯灭去时,杯中所现之有形的空也和宇宙大空融为一体了。有情众生的自心就是空性本体,只要将自己内在的妄想执着放下,当下即可现见本有的佛性,从而证悟不生不灭的境界而圆成佛道。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有情众生的色身灭了不等于自己就已经回归到宇宙本性中去了,有情的色身灭了,还会有一个依惑业所感的识心没有灭,所以便会依心识中业力习气种子的成熟而投胎到相应的六道中去。而能投胎轮回的心识,就是由无明覆蔽自性而形成的,故这个受业所熏的识就是迁转各道的主体。只有将内心中的一切执著放下,彻底破除无明惑业,才能究竟圆满地回归本性之中,而圆满空性本体的证悟,这就是我们佛教中所说的成佛。其实修行,也就是圆满体悟人生真谛的过程,而成佛则是回归宇宙本体的境界。涅槃就是获得本体不生不灭的证悟。

在上文中证明了众生皆有不生灭的本性,既然本体受惑业薰习就会成为意识心体,而这个意识心体本来就不是物质,因此也不会随着物质死亡而灭去,前世所造业因的现行就成为了来世的因,故而由此也可了解轮回存在的真实性。

以上是从我们佛教所秉持的现象不离本体的角度,而阐述的成立轮回存在的依据。那么在下面就依据世间的一些现象,给大家证明因果轮回存在的真实性。

下文要依当今医学界关于脑波的概念来说明因果存在的观点,用脑波来说明因果的存在也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并非是究竟了义的说法,虽非究竟但也可以此比量之方式成立因果轮回不虚之理趣。望读者知之!

 

(2)依脑波现象证明因果报应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里除了有许多物质体外,还有好多波体的存在,每一类波体都有它的不共频率和储存库。世间医学家说:有情众生的大脑里有脑磁场,脑磁场随着思维会发出一种波体,而被医学家称之为脑波。人的每一个不同的思维,都会使脑磁场里发出不同频率的脑波,这种说法是当今医学界共同认可的。这样的说法也能从近代发明的测谎仪来获得证实,这个仪器能很精确地捕捉到脑波的频率,从而进行判断这个人是否在说谎。

既然在宇宙间有脑波的存在,那么就会有此波体的储存库,暂时命名为‘脑波信息储存库’,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个人小天体。当今科学证明人的身体会死,可是人的脑波永远不会死,也就是说有情众生的思维信息不会灭掉的。(在这里暂时承认这个波体不灭的说法,也可依此说法暂时承许投胎转世的也就是这个所谓波体。)当心里起恶念时,脑磁场里就会产生一个由恶念引发的波率,这个脑波就会储存在自己的‘脑波信息储存库’里。由各种意念引发的波体,在佛教里称为‘因’。科学证明频率相同的波体聚集到一定的量级时就会引发共鸣,当第一个波体被其它相同频率的波体而引发共鸣时,就会使我们的个人天体发生变化。由于同频率的波产生共鸣,从而导致个人天体发生变化,因此就会从‘信息存储库’中发出回一种信息,这个反馈回的信息,即会被自己接收到,(因为人体也是一个半导体的接收器,它能接收自己天体发回的任何信息。)当人体的这个半导体接收到反馈回的信息后,我们的思维言行和身体就自然会受到它的影响。

若引起共鸣的是依恶念引发的波体,那么小天体中所返回的信息,也是依恶念之波而形成的,这个接收者自然就会受到恶念之波的干扰,做出种种出乎意料的事情来了。由于很多恶的波体本身是对身体有害的,所以当接受之后就会影响身体健康。若是由悭贪和吝啬引起的共振,则所接受的信息就会影响这个人的财运和事业,还有人际关系等;若相反是依思维善念而发的脑波,足量时引起共振,使自己的宇宙天体发生变化反馈回信息来,那这个接收者所接收的就是善念波体的影响,所受的亦是善报。如经常戒杀放生的人,由于这种善的发心,则会引发无始劫来戒杀放生的善业,从而反馈回的信息就会使接收者感到身心舒服,气脉顺畅,最后获得长寿无病等报。

而当人死的时候,若是‘脑波信息储存库’里‘恶’的波体在临终产生共鸣,他就会在断气后受到这种信息反射的干扰,而去投生到相应地方(恶道中)去。若是‘善’的波体引起共鸣就会依此,而去投胎到相应具足福善的地方去。

如果了知了这个道理后,想改造自己的命运,那就要把一切能引发以前‘恶因’的恶念统统停止下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在我们‘脑波信息储存库’里的那些恶的波体,必须要储存到一定的数量才能互相共鸣,所以先要尽量做到不使它共鸣,也就是不要在心相续中生起恶念,这样就不会再往‘脑波信息储存库’里存放这样‘恶’的波体,这就是断恶的理由。若能这样做的话,就可以不让前世或是以前所造的恶成熟,继而再积极发起种种善心和善行,就可以引发前世的善业,而成熟善报,如是就可以把命运改造过来了。虽然以前有过‘恶念’,可若能从现在开始转为‘善念’,那‘恶念之波’就不会达到共鸣的量级,也不会使自己的小天体发生变化,自然也不会有‘恶报’的报应了。例如:农夫在地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虽然说种子种了进去,可是它的成长是要靠好多的因缘才能成长,如种子要借助于阳光、水分等助缘才能生长,故任何事物也是这样。有了起初的因,再续上相同的缘才能形成一个事物的结果。若想不让种子发芽生长,那就需要把种子的一切助缘除掉,种子就不会发芽了。所以我们若想改造命运,也必须要这样去做,斩断一切恶因之缘。故《无量寿经》云:‘杜恶趣开善门。’即是其意。

现在再来谈谈杀生、偷盗等报应。当一个人的脑海萌发杀生的念头时,也必定会有一个‘杀的意念’而生的脑波发射到‘脑波信息储存库’里去,以此杀生之念而引发之波体自然是有其不同之频率了。由杀念所起之波体储存够量时而引发共鸣,振动小天体产生杀生的共振变化,由此我们的身体就自然而然地会受其影响。这种信息直接影响接收者的寿命长短,还有身体的新陈代谢等,或引发疾病,或引发横祸灾难。另外,往往在杀生时,被杀的众生的脑海中充满怨恨,所以它们依此而发出的波体,籍此因缘而围绕在杀生之人的‘信息库’周围。一旦当这个杀生者‘信息库’里属于杀念的波体产生共鸣时,这些在外面围绕的怨愤之波体就会一起相应而共鸣,因此杀生者就会受到这些波体时时地干扰,从而出现一系列的报应。

用心念所生之脑波说明因果报应的存在,也可以说是不争的事实,这足以证明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是真实不虚的。以上讲的乃是杀生所起报应的理趣,其它的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等依此类推即可而知。                                                                                                                                    

在当今的社会中,大部分的人都不相信有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上面我已经通过脑波的方式给大家讲了因果的问题,也间接地说了宇宙间一切物质真实的本体就是空性,想必读者不难明白一切物质都有它不灭的本性,而此不灭之性就是宇宙无际之空性,以此而证明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不生不灭的本性。有情众生的‘脑波信息储存库’是其储存一切思维之处。科学家说脑波是不灭的,这也就是说和宗教里讲的灵魂(在佛教的观点中亦不承认有一个实有的灵魂,而其它宗教则认为灵魂是实有的。佛教认为思维的主体是意识,也只是一个受惑业所熏染的妄识,而不是实有存在的法。)是一个意思,而名字不同罢了。(以上用脑波讲述因果报应,这仅是一个方便而已,并不是代表真有一个不灭的波存在。)

 

(3)依心之相续和同质性等论述轮回之理趣

在下面依‘多识活佛’的方式,而以人的思维体系推理投胎转世之说的真实性。

宇宙间的物质体分为两种:一、有意识思维的物质体,即是一切有思维的蜎飞蠕动之类的动物等。二、无意识思维的物质体,即是一切矿物、植物等。一切无

意识思维的物质体,它们的生成必定是有‘同质性的基因’才能生成同质性的结果。也就是说物质体的因必定

是物质,这个道理是科学上都承认的。而一切有情众生所具足的因素就要多于单一的物质体,除了物质的同质性外还有意识的同质性(有情众生是物质和精神意识两种生命的和合体)。

1同质性(基因),有情生命具有两种生命特质,第一是物质的生命体,第二是意识思维的生命体。虽然精神意识是依物质生命发挥作用,但不能说是物质生命体产生的精神意识,只是一个能依和所依的关系而已,二者之间并不存在能生和所生的关系。而一切物质都具有先前同质性的基因(即:物质形成的根本因素),才能生出同质性的结果,例如:我们的身体和父精母卵就具备同质性因此才有因果关系。

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和合而形成的,也就是说事物现象的形成是由一大堆纷杂的元素组合而成,也可称为基因。每一个基因其本身也是由多种物质组合而成的果,而事物本身便是由各种‘因’形成的‘果’。

有情众生可从本质上分为两种因素:一类是物质基因,一类是精神基因。肉体是物质的实体,而物质都是由物质的基本分子集积的众缘和合体,如以物理的角度观察我们的身体,其实只是一堆分子、离子和碳酸水的堆积罢了。这些物质都是身体同质性的因,所以这些是形成物质身体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我们除了物质的身体外,还有精神意识生命。精神意识是以极短的时、分、秒为单位的生灭连续不断的‘意识续流’而组成的,如同河流、电流一样。所以意识的形成,是由一个个念头的相续不断而组成的,一念生一念灭,此念念中互为因果而形成意识续流。例如:一串念珠是一个整体,可这个整体却是由一粒粒珠子组成的,由第一粒珠子为根本之因,之后一个个互为因果而形成一串念珠。精神意识亦复如是,一个整体是由念念间的续流形成的。所以不管是物质或意识,它们的产生或形成都有其相同性质的根本因素,物质的同质因(基因)必定是物质,而意识的同质因也必定是意识,这是不可质疑的!由于物质和精神意识之间不具备同质性的因,因此二者之间也不具备能生和所生的关系。

人体是物质,那它的同质性基因就必定是物质。身体同质性的基因乃是父精母卵,由父母交媾精卵相合而成其之始,形成胚胎,经过孕育,胎满分娩而成为人形。精子和卵子是物质,而身体也是物质,一为因(精卵相合为因)一为果(人身长成为果);意识的同质性基因乃属意识,前一个意识是后一个意识的同质因,后一个意识是前一个意识的同质果,意识思维是一念连着一念,故一念生一念灭互为因果。

所以,当知异因不能生果,如瓜种生不出豌豆来,芝麻长不出西瓜来,石头也变不成花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任何事物都是无因不生,异因不生的。不具同质性的二种事物就不能有这种因果关系。如此推理下去我们就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物质的因不能生出意识的果来,因为物质的基因和意识的基因是相异的而不是相同性质的。所以物质是无法生出意识来的,这因果同质性是一切事物产生不可更替的事实!

从因果必然的同质性之理,可以无误地推断出人的意识前因必然是意识,而不是物质因素。既然人的意识前因是同质性的意识,那么人在母胎中形成的第一刹那的意识的前因,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人的有形肉体之同质性基因是来自父精母卵,与肉体相连而性质完全不同的意识,也必然不会没有先前的同质性基因,这个‘前因’若不是前生最后一刹那的意识延续,那又是什么呢?我们现在的意识思维的前因是小时侯的意识,而在没有出娘胎时的第一意识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所以结论只能有一个,这个此生意识的前因必定是上一世死时的最后一念意识,除此解释之外别无它解。

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人的意识是由大脑产生的,虽然这个理论被世人普遍接收,但事实上是有错误存在的。脑细胞是物质,而精神意识乃是非物质,二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同质性的因果关系,又如何能以彼而生彼呢?如果说物质的东西可以生出非物质的意识来,那么是否也可以说:瓜种也可以生出豌豆来?事实上这种理论是不存在的。若物质的事物能产生非物质的精神意识,那么物质和非物质就不能有真正的界限和其各自的定义了。

若依世间观点成立物质的脑细胞是产生意识的母体的理论,则必然会出现诸多矛盾之处。如,同不同体(如何确定物质和非物质的同与不同的差别),谁先谁后(如何确定意识和物质的先后)?若说物质的脑细胞能生起意识的话,那么到底此二种是同(一)体,还是不同的(异)体?若承认是同体,则必然不能安立是谁生了谁的说法,因为同体就不会有能生和所生的差别,因为是同一的缘故。又若同体则谁先存在?若二种出现有先后差别,则必是异体而非同体,因先后有别是异体故。又先无后有,无同质性之因,又如何能生起后有之异体的法?若二者是异体,则完全相异也不会有能所生的关系,因二种无关联故;若强说此二者有能所生之关系,则请问是无因而生,还是有因而生?若是无因而生,又如何能说物质生起意识呢?若是(以物质脑细胞为)有因,则此因与果为同为异呢?无论同异皆不离以上所说之过失,又如何能应理呢?

另外,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若把组成大脑的各种因素组合起来,然后找一个患脑病的人,用这些把病人的脑子替换出去,是不是可以让此人有意识思维?结果是不可能的。大脑只是能引发意识思维的一种外缘而已,并非是生起意识的根本因素。二者的关系其实就像人和所住的房子,是能依和所依的关系,并不能说是谁生了谁。美国近几年发现十例没有正常大脑的人,其脑壳内是一种莫名的液体,不是正常人的脑细胞。虽然这些人不具备正常的大脑,但他们的意识思维和平常人并没有两样,学习知识,上班工作,都和正常人一样。这一事实的发现,也直接推翻了脑细胞是产生意识思维的母体的理论。所以人的意识决定是由同质性的意识为前因而产生的,而绝不可能是非同质性的物质。

还有一个强有力的现象,可以证明脑细胞不能产生意识。医学界认为,意识是由脑细胞相互燃烧而形成的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具足辨别思维的能力。这种说法不仅是医学界认同,一般的世俗人都这样认为。但就是这么一种公认的理论,却是非常荒谬的。

现在来分析一下:假如说脑细胞具足生起意识的能力,那么当前的脑细胞也只能生起当前的意识,必然不能生起未来的意识,就如同现在的火只能点燃当前的柴火一样。如:‘一个白痴,有一天他父母要出门,便嘱咐他如何生火、如何热饭。母亲说:‘儿子啊,明天早上你先要把火点着了,然后再把妈做好的饭放在锅里热一下就好了,记住不要凉吃,要用火热一下再吃。’父母走后,这个白痴儿子想:‘妈让我点着火热饭,可明天我要是忘记点火怎么办呢,’这个白痴突然想到一个方法,‘我何不现在就划着一根火柴,到了明天我就可以点着炉子里的柴了,’想到了就马上做,于是乎他就点着一根火柴,等火柴着完了,他非常高兴,心想‘我真聪明,明天就不用我点火了。’举这个例子就是想为大家说明一个道理,当前的脑细胞燃烧只能生起当前的意识。关于以上这一点,我想同修们已经都明白了,既然其理必是如此,现在再来分析一下人的意识思维是如何的。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曾经有过不同寻常的梦境能示现未来。有的人在梦境中梦到未来的事情,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个梦境真的实现了,而且现实生活中见到的一切都和梦境中的一模一样,没有丝毫差别,乃至于自己的思维都是一样的。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自己就有过很多次这样的梦境。但是如果意识思维真是脑细胞产生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当前的燃烧转换只能产生当前的意识能量,而绝对不会产生未来的意识能量,就如上面所说的那个傻子一样,当前划着的火柴怎么能点着明天的炉子呢?所以若说脑细胞能产生意识,必然是当前燃烧的脑细胞生当前的意识,是绝对不能生起未来的意识的!梦境的产生也是意识的一种展现,而这种能展现未来意识思维的现象,就能说明脑细胞不能产生意识。不仅如此,而且也能说明意识本体是贯穿三世的,因为若是过去、现在、未来真的有实质性的断开和差别,则当前的意识无论如何也不能产生对未来境界的展现。还有一些获得禅定神通的人,他们通过禅定所发的神通可以观察到未来的事情。这也足以说明众生心的本体是三世不变的,而不变不灭的只有万有本体的空性,因此意识的本体是空性,意识是于空性中现起,而非是物质脑细胞能生起的。其实大脑只是有情众生的神识所依处,而并不是有情之意识思维的根本,神识借助于大脑发挥他的作用,而大脑是不具备思维的能力的。

2认知与习惯性规则:在我们的生命活动中,每一种重复的实践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也叫习性,这种习惯性,也被称为本能的反应。如:某个曾经认识的一个人,过了一段时间又见面了,在我们的意识中就会自然地知道他是谁,这是本能的反应。这是因为先前见过他,所以在意识中留下了印象,当再见到时,在意识中自然地反应出自己认识他的概念。若是一个先前没见过的陌生人,当见到时,意识里就没有认识他的概念。所以一件事物重复实践,就会使人产生本能的习惯性反应。就如同刚出生的小牛犊和小马驹,它们一出生后不到半个小时,就会自己寻找到母亲的乳头上去吃奶,而这种认知母乳的意识,若没有前世留下的认知习气,又如何能有此生的本能反应呢?如:人和动物对异性相求相合的意识性,也不需要谁来教就会了,世间把它称为本能。而这种本能习性,若无先前实践活动怎能形成?大家都知道苹果可以吃,可是如果在我们的意识中从来没有苹果能吃的概念,当见到时你会去吃苹果吗?或知道它能吃吗?苹果能吃的概念是从小由父母或是别人告诉我们的,而我们自己也实践过,因此就有了苹果是食物的概念,所以对苹果的认知也是有前因的。那么小牛犊和小马驹一生下来就会去吃奶,而这种意识本能的反应又是从那儿来的呢?如果它们没有认识母乳的前因,就不会有去吃母乳的本能反应。如果它们先前不知,必然不会有到母亲那里吃奶的本能反应,而事实上它们直接吃奶的本能,便说明必有现前认知的前因,而此前因只能是前世最后的一念。若没有前世认知的因,则后世的本能也不会有。如同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找人,很难找到,而且也很容易找错地方,若是去找朋友就不会找错,这是因为意识中留下了先前的认识之因。因此这种习性的最初之因,决定不是此生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无同质性,物质的肉体是不会产生意识的。如机器人不可能有人的思想意识之本能反应,而本能习性是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幼儿和初生动物身上现出的本能习性,也必定有先前的实践活动基因,若有先前的实践活动,那么初生生命的意识实践前因,不在前世怎么会在今生呢?幼儿一出娘胎就哭,而哭的原因是因为空气刺激皮肤以及压力使幼儿感觉很难受,因此一出胎就会哭,可这种感觉难受的本能从什么地方来?哭的意识又从什么地方来?若没有前世意识的习气为因,又怎么会有刚出生的本能反应呢?

3在西方的许多国家,有人用“催眠术”把人催眠后,可以让被催眠者回忆前世许多的事情。催眠术在西方国家是人人皆知的,有一些医生用它来作手术。用催眠术追溯前世,是很多生命学家所共用的,这已经是众所周知了。在西方很多生命学家的著作中,记载了很多能记忆前世的实例,有些儿童一生下来就会说话,而且能说出自己前世的事情,经专家考证无误!所以轮回转世是铁一般的事实!而且在西藏有好多的活佛转世,他们都能记忆起前世的事情来。如:十七世DB法王和十一世班禅活佛都是国家出面寻找的,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转世灵童。

4还有一些人有这样的疑问:如果说有轮回的话,那么当今的‘克隆羊’怎么解释?克隆羊的形成是由某一只羊身上取些细胞,再经过其它手段培育成的。所以克隆羊也同样是物质实体和精神意识的组合,佛说:每一个大动物的身体,都是无数‘虫’的房舍,此处的‘虫’是指细胞和体内的各种微生物。细胞虽然是微小的生命,但它也是有意识思维的(细胞所拥有的是一种独头意识,不具备大动物的五俱意识),所以由它克隆出来的生命,本来具足意识思维。细胞即是生命,那它也是有情物体轮回中的一种,它的精神意识思维,在细胞阶段只能有其阶段的思维规律,一旦受到各种不同的外缘牵引,其物质实体有了大的变化,意识也随着这些因素而改变。因每一个有情众生各有各的业力,当细胞生命转变时,它的一期生死已告结束,转变成羊的时候,则又是一期生死的开始,细胞等各种微生物的生命意识主体和人以及其它大的生命完全一样。但每一个生命体都随着外缘牵引,在意识思维上就有了不同。例如:一个人从一出生来就生活在没有人的山林中,他的意识思维和野兽的习性差不多,他的思维和正常人的意识思维就有了差别。若把他弄到城市里住几十年的话,他的意识思维就会转化成人的正常意识,以此类推就很容易证明上面所说不虚。

 

物质五欲纵丰富,非是乐因乃苦受,

若不觉了人生义,纵为轮王也枉然,

世诸外道虽寻觅,然因妄执而错谬。

世间拨无因果者,未见彼获究竟乐,

深信因果杜恶趣,心无牵挂常安乐,

无知不了真实义,妄转轮替何时休!

第二 皈依篇        

一  劝世间人皆来皈依

皈依——这个题目对于学佛的人来说都不陌生,因为每个想进入佛门的人,要想正式进入佛门成为佛教徒,就必须要经过这个宗教仪式,从而确立自己已入佛门,已经是三宝弟子了。

现在很多对佛教稍有理解的人和大部分的佛教徒都是这样认为的——三皈只是一种形式,通过这个形式就可以领到一个皈依证,领了皈依证后就是佛弟子了;其实他们把皈依理解错误了,也可以说他们所知道的,只是皈依的外在现象,而并非是真正的皈依,真正的皈依却并非是如此简单。其实皈依是一切佛法的基础,皈依是一切行者修行最终所证、所归之处,一切佛法都是出生于三皈之中,所以三皈又是一切佛法的总摄之藏。一个修行人经过历劫修证最后成佛,其实从起修到成佛,都没有出离三皈的范畴,所以一直到成佛都是在修持三皈。

愚僧希望那些已入佛门的‘佛弟子’,不要以为自己领到一个三皈证书,就是已经皈依完毕了,其实你的皈依才刚刚开始,从你走进佛门的那一天,一直到你最后圆满成佛,你的皈依才算是圆满结束了。

世俗间的一般人认为,只有那些想成佛、升天堂的人才需要皈依三宝的,而普通的人既然不信因果和前生后世,更别说什么成佛、后世升天堂了。所以他们认为皈依三宝,对于这些人(想成佛、升天的人)来说是有利益的,而对普通的人来说,不会有什么利益和帮助吧?

有上面想法的人很多。其实,皈依三宝对于宇宙间任何一个有情众生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一个众生虽然形体各异,但是一切有情众生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一个,那就是在短暂的生命中,要获得快乐,生活没有烦恼。这就是每一个众生所追求的目标,上至修行志士、帝王将相,下至世间普通人或是乞丐流氓,乃至蜎飞蠕动等类众生,无一而不求乐。谁也没有见到哪个众生是求苦的,纵然是古印度时期的苦行外道(指印度古代以苦行求取未来乐果之外道。依彼等之说,人于世上必受苦、乐二种,其因概由过去所定,则在现世遭受其苦,死后终享其乐。),他们也是为了获得最终的欢乐而行苦行的。既然说到众生都是希求欢乐,而惧却痛苦的,那么我们再来观察一下,世间的人是否真的能获得欢乐呢?没有!

没有一个世间人能真正获得欢乐,因为苦乐总是相随的。如:人们在感受亲人相聚之乐时,那分离时的苦因已经同时生起,你越是执着相聚时的欢乐,那么到分离时,你就会越痛苦。俗语说: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你如果执着名利地位,那么在追求名利地位时,你会付出很大的辛苦和代价(这是苦,求不得苦),当你得到你所追求的东西时,你又会生起怕失去的恐怖(这种害怕失去所爱著的心态是爱别离苦),令你时时为此而苦恼;所以依此类推的话,你会明白世间之上没有一个人能得到真正的快乐。那……这究竟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每一个众生虽想得到欢乐,但是将获得欢乐的基础建立错了,世人都把欢乐建立在了五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五境而起的五种情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1)色欲︰指爱着于男女之端庄形貌及世间宝物等种种妙色。(2)声欲︰指爱着于娇媚妖词、淫声染语、丝竹弦管、环钏铃佩等声。(3)香欲︰指爱着于气味芬芳之物,以及男女身体之香。(4)味欲︰指爱着于酒肉珍肴、甘甜酸辣之美食。(5)触欲︰指爱着于冷暖细滑、轻重强软、名衣上服、男女身分等物。)的基础上,因此,即使他们用尽一辈子的时间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欢乐。当知五欲是一切众生轮回和痛苦的根源。那为什么这些众生都不明白呢?其道理非常简单,因为他们都不了解宇宙事物的真相,因其对宇宙事物和人生道理不明白的缘故,才会颠倒行事,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将苦因执着为乐果。在错误的思想摄持下,必定会行持错误的事情,最后必然会得到错误的结果。

各位,应该已经明白众生不能得到欢乐的原因了吧?众生因为不能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才没有智慧,所以使自己的一生都生活在错误颠倒当中,致使自己饱受诸苦,而不能出离。基于如此之现实情况,愚僧才说,每一个众生都应该皈依三宝。因为皈依三宝能让你觉悟人生真理,获得究竟圆满的智慧。

皈依佛,即是觉而不迷之意。现在来讲一下这句话:在外意上来讲【佛】是指那些已经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圣者。而在内意上来说【佛】即是指人人本具的觉性,这个觉性就是三世诸佛所证的圆满境界,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是众生因颠倒之故,误将四大五蕴所生的缘起假相计执为我之身相,向内执着缘起分别影事之妄识为我,认为真的有个‘我’存在,从而围绕着这个缘起的假法,生起对外境实有的执着,由我法二执转生无量分别执着,因此苦乐是非顿生,迷失本有觉性智慧。众生先因迷失自我之本面,后又迷失于外境中,因此若想不迷,只有开发自己的本具之觉性智慧,依本具之智慧摄持自然而然就不会再有颠倒,亦不会再被诸苦所逼迫了。但是如何做才能令自己开启本有智慧呢?首先我们应该找到一个已经获得这样觉悟的人,让他告诉你觉悟的经过和方法。因为只有已经觉悟的过来人,才能告诉你如何过觉悟的生活。获得本性圆满觉悟的人,世间把他称为觉者、智者等义。印度语则称为佛陀耶,所以【佛】是佛陀耶的简称。这样的人已经获得了本性的圆满证悟(即是已经完完全全归还到自己的本性之中。又,由理解真理而得知者,称为解悟,又称开悟;由实践而体得真理者,称为证悟,又称悟入。),不像其他诸天外道修行之人所得的有漏智慧,佛陀证得的是无漏本性境界。因此我们若真想过快乐的生活,就有必要皈依佛陀,所以皈依佛陀是过觉悟的生活,也就是觉而不迷。皈依一点都不迷信,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宗教仪式,而是真正获得觉悟人生的开始!

也许有人要问:世界上真有成佛的人吗?有啊,众所周知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其一,他出生在公元前565年,入灭(即圆寂的意思)于公元前486年,大体上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老夫子同代,而比孔子早逝七年。这是汉传佛教对于佛陀出生的日期考证,而在藏传和南传佛教中有不同的说法,在此就不多说了。

佛陀降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是其国净饭大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印度自古即有种性制度,将人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四种阶级,在此一社会意义下,种性即为社会身份的象征。刹帝利,是帝王等皇族。婆罗门是修士。此二者是上等种族。吠舍和首陀罗是屠夫妓女等下等种族。)。迦毗罗卫是释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当时是拘萨罗国的属国。释迦牟尼的父亲,名首图驮那,汉译为净饭王。母亲名摩诃耶,俗称摩耶夫人。摩耶夫人的娘家是与迦毗罗卫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她是善觉王的长女。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释迦牟尼佛。当时是古印度的四月,中国的二月,但是汉传佛教徒都认为中国的四月初八是佛诞日,这是一个错误。摩耶夫人因生了佛陀获得了广大功德,应当感生在兜率天享福,故在释尊出生后的第七天就去世了。幼年时代的释尊是由他的姨母摩诃波奢波提养育的。太子回宫后,净饭大王就宣御用相师为太子占卜,相师一见太子之相貌就大叫稀有,他说太子将来要是出家修道的话,就能证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而成为世间大觉者——佛陀。若不出家则可以做一位能统领四天下的转轮圣王。于是净饭王令相师给太子起名为‘悉达多.乔达摩’,前是名,后为姓,汉意为:能仁寂静。太子成年后,净饭王为悉达多太子娶了三个妻子。但是太子与生俱来少欲知足,对一切欲乐之事无有少许贪着,惟独对出离生死轮回之事感兴趣。他常常独自冥想思维超越生死轮回之道。在一次游城四门之时,见到生、老、病、死,人生四大痛苦之现象后,更有所思。最后终于在二十九岁的一天夜晚骑白马越城而去,自己在苦行林中剃去了头发而现沙门相,遍访明师以求出生死轮回之法。(有的地方说佛陀十九岁出家,三十一岁成道。但是南传佛教记载则是佛陀是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到底是怎么样的还要靠学者们去考证)出家后,他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里有很多的苦行外道,他们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的解脱。释尊不满意苦行外道的这种做法,滞留一宿便离去。净饭王得到他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经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的利等五人伴随他。

释尊南渡恒河,到摩揭陀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会见了他。尔后,他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然而他们的教义,在释尊看来,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于是他又来到伽山苦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绝食等苦行。经过6年,仍没有获得所期望的结果。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行,来到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结跏趺坐,静思冥索,最后终于觉悟成道,时年35岁。

佛陀成就了圆满的果位,自己获得了无碍解脱,断除了所有烦恼。他为了使更多的人获得觉悟,去过远离

烦恼的生活,便建立教法,在成佛后的四十多年里无有间断地讲述了无数教法。佛法的安立,乃是佛陀观一切众生的根基差别,方便巧设引渡众生。所以他的教法就分为了三个层次:小乘、大乘、无上乘。(有则分为五个层次: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乘等五个层次。)释尊为小乘的修行者说苦、集、灭、道四圣谛之法。令他们了知世间一切欲事皆为苦因,令了知诸苦,而求出离生死轮回。若欲断苦,就得将苦的根源断除,一切诸苦的根源就是无明(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惑业。有情众生现世所受之一切苦乐,皆是由无始以来所造之业因而感,由业因成熟而集聚的苦报,故称为‘集谛’。所以欲出生死轮回就得断除一切迷惑颠倒的根本之无明。欲破无明就要修学各种禅定之法开启自性本具之智慧,以智慧之光破除无明黑暗。但是欲得禅定,当先以持戒断除粗重的习气,进而才能修习诸禅三昧。修学戒、定、慧为修道,即是‘道谛’。(道谛总摄一切修法。)以此三学精勤,如实而行持证得人无我时,就得到了出离三界的果位,即是阿罗汉的果位,灭尽了三界见思烦恼,故称为‘灭谛’(实际上只有究竟的成佛才是证得了灭谛)。小乘修行者没有广大利生之发心,他们只求自己出离轮回,因智慧、发心、道行、证得境界小,所以被称为小乘(因其只证得人我空的境界,而未有圆满证悟法空的境界);而大乘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发起广大利益众生之心,以此发心在无量劫数中度化众生。大乘所持之见解是人法二空的见解,故能破除我法二执,证得无上圆满的佛果,因为发心广大所以称为大乘;大小乘的差别是因其所秉持的见解不同,而导致发心和行持的不同。小乘的无我见乃是由了知五蕴粗相所生之法皆是无有自性的,故而是无我的。但大乘教法的见解,不仅是了知由五蕴所生法是幻相,就五蕴本身而言亦是无我的,亦是虚幻的。一个是五蕴所生之相空,一个是五蕴之自性亦空。小乘还是有五蕴细相的执著,而大乘连五蕴本身也已经破掉了,故大乘法是为究竟法;无上密乘是在大乘发心的基础上直接进入果地修行,依原始佛普贤王如来的殊胜摄持,而极快地圆满福慧二资粮。密乘在资粮道和加行道上的修法超过显宗大乘,在无上禅定等修持上,由于所摄的智慧见解不同,修持密宗成就相对而言要比显宗快捷。在修行的窍诀方面密宗也是广如海洋,而显宗就比较有局限性了。密宗之所以称为无上乘,乃是(显宗和密宗的差别就是在资粮道和加行道上,显宗的行者从资粮道的菩萨位修起到登地的菩萨位,须要经历一大阿僧祗劫的时间。而密宗通过诸多方便殊胜的修法,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能圆满这些,而证入地上的菩萨位。登地以后的菩萨就没有显密的分别了,这种说法是宗喀巴大师和宁玛巴麦彭仁波切的共同观点。)能令行者即身成佛,所以称为无上之密乘。佛陀以此三乘教法度化了无数的众生,在佛陀住世时,获得出离生死轮回的成就者有很多,随他长期修行的就有一千二百人是大阿罗汉。阿罗汉是证得出离生死轮回的圣者,除阿罗汉外还有无数大乘菩萨众。从这些弟子的成就便可以知道佛陀的教法是真实的,所以佛陀就是这个宇宙圈内的大觉者。

释尊晚年大部分时间居住在王舍城。释尊在接近入

灭时,离开王舍城北行,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的游化。他带领弟子们,经过那烂陀、波吒厘弗多罗,渡恒河,到达吠舍离,受到当时富裕的妓女庵婆波利(庵摩罗)的供奉。以后便来到吠舍离附近的贝鱼伐那村(竹林村)。时值雨季,释尊决定在那里安居,留阿难陀一人随从,其余弟子均分散到各处居住。在雨季中,释尊示现患了重病。雨季过后,又继续起程,向西北地区巡游讲说。到了南末罗国的波伐城(亦译‘婆瓦村’),驻锡铁匠纯陀的芒果林中,并吃了他供献的食物。食后,释尊示现中毒腹泻,病情更加转重。行至离拘尸那迦城(今印度联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或译阿利罗跋提、阿恃多伐底)河边的娑罗林,在两棵娑罗树之间,右胁而卧,半夜入灭。临入灭前,他告诫弟子要依法精进修行。又为求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说法,使他成为最后一个弟子。终年80岁。

以上就是释尊出生和入灭的一些经过,若想完全了解释尊的一生事迹,各位就应该多阅读《释迦牟尼佛广传》。

释尊成道后,由于证悟了本性圆满的智慧,所以究竟彻底地断除了烦恼。因此若自己想过无有烦恼的觉悟生活,就要皈依这样的觉悟者。从释尊的事迹中也可以

看出,若想觉悟就要找到能令自己觉悟的方法,因此我们不但应该皈依佛陀,还应该皈依他的教法。故三皈依中的第二皈依是:皈依法正而不邪,所谓正而不邪就是让我们按照佛陀的教法,去过正确、正规、正当的生活。为何如此说呢?问:难道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是正确和正规的吗?愚僧在前面已经讲过,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由迷惑颠倒而摄持的,所以现在所过的这种生活是一种颠倒,因颠倒故才会有痛苦和烦恼,要是由究竟智慧摄持下所过的生活必然不会有烦恼了,这种用智慧摄持的生活就是正确、正规的生活,只有学着过这样的生活才能获得圆满的觉悟,断除一切烦恼。您也许会说:释迦牟尼佛都入灭几千年了,皈依还有什么用啊?佛陀虽然入灭了,但是还有他的教法住世,现在是佛陀教法住世的期间。佛陀的教法就是他觉悟后教导众生如何修行走向觉悟的方法,所以我们应该去皈依。问:那佛已经入灭了,应该只皈依法宝和僧宝就行了,怎么还说先皈依佛呢?是的,佛陀确实入灭了,但是要想学习他的教法就应该先对他生起信念皈敬之心来,然后才能学习他的教法。例如一个学生想向某个老师求学,但这个求学者却对这个老师一点信心和皈敬之心都没有,试问一下有这样的傻学生吗?既然对老师没有信心,还要拜他为师,学习他的教义,有这样的事情吗?所以在世间法也是一样的,你想向某个人学习知识,你必定知道他是个有知识的人,因此你才会去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所以要想

学习佛法就要先皈依佛陀,然后才能如法地学习佛法。佛陀虽然入灭了,他的教法和他的徒弟还住世度化众生,所以应该去皈依三宝。

皈依法,即是正而不邪之意。实际上就是让你把以前所过的颠倒生活扭转成正确的生活。依佛陀究竟智慧所开示之正法摄持自己的身口意,令此三业不染恶缘,行清净行成就戒定慧,如此即是皈依法。现以佛法中的三学戒定慧来说:【戒】就是佛陀以无上智慧法眼为众生抉择出来的正确生活规则,你如果不去守持,就不能远离颠倒错误的生活,故应该持戒。如:1不杀生戒,你若想长寿就应当受持不杀生戒,因为杀生必当感受短命多病的果报,是故若想现世活得快乐,那首先要有足够的生命时间才行,也要有健康的身体才行。假如你虽拥有一切,却满身都是病,时时被病魔所缠绕,这样的生活能快乐吗?您若信有来世的话,杀生之业还会令自己来世堕入地狱受苦。所以不管是现世抑或是来生,为了获得欢乐,皆应该持不杀戒。另外,经常杀生的人还会将现世的容貌转变成一种凶狞的相貌。现在世上有很多男女都喜欢美容,其实最好的美容就是戒杀放生,不生气不嗔怒。不生气不嗔怒的人气色自然平和,由于内心寂静的缘故,众人都喜欢接触,从而会感觉到这个人很美。受持不杀生戒还可以令您和众生和乐相处,还会令世界和平。如果大家都能守持不杀生戒,则世界上就不会有刀兵之劫;2不偷盗戒,您若想此生过得富足,当受持不偷盗戒,因为偷盗是截断富饶的刽子手。愚僧这样说必定有人会说:‘这是您个人的因果报应的说法,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不妨观察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小偷,有谁是因为偷盗而成为了富翁的?有谁是因为偷盗,而获得了真正的快乐呢?偷盗的人有时虽然偷窃得手,但是每天都会担惊受怕,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您说这是快乐的生活吗?若一旦事发就会有坐牢的危险。如果各位相信有因果报应的话,那么应该知道偷盗也会令自己当来堕入三恶道(一、地狱道,成上品十恶业者趣之。二、饿鬼道,成中品十恶业者趣之。三、畜生道,成下品十恶业者趣之。)中受苦。很多人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希望自己的事业有成就,财运亨通等。从因果的角度来说,此生事业财运等不顺利,皆是由于前世悭贪吝啬和偷盗而感召的果报,故而断除偷盗的颠倒行为,是令自己事业财运亨通的最佳方法;3守持不邪淫戒,邪淫会使家庭不和,最终导致家庭破裂,或者招来各种是非,在社会上也会被人们视为淫荡之徒,因而别人也不会打心里尊敬你。若过于荒淫无度的话,会使身体染各种病患。在新闻媒体上经常报道一些情杀等事情,想必大家都应该有所耳闻吧。邪淫的果报除在现世中会使家庭不和、破裂、招致非议、受人轻贱等外,在来世还会堕入地狱等恶道受苦。经常有人来问丈夫或是妻子有外遇如何对治?其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情,乃是因为自己在今生或是前世曾经做过邪淫的事情,才会在后世感召这样果报。若想彻底地解决这样的事情,则应当多多弘扬戒淫的道理,若自己往昔所造的业障清除掉后,这样的果报自然不会在自己面前出现了。因此欲过快乐生活的人,应当戒除邪淫;4守持不妄语戒,妄语是我们获得他人信任的最大敌人,若想在现世中获得他人尊敬信任,当戒除妄语的恶习。大家观察一下自己周围那些平时喜欢说妄语的人,是否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敬呢?那些欺骗人的人,有时虽然能瞒天过海,但是终究纸是包不住火的。喜欢骗人的人,整天因自己的谎言而提心吊胆,生怕别人知道后,对自己失去信任。这种人过的生活实在是苦,而不是乐啊!再说一下妄语戒中包括的其它戒律,除妄语外,在口戒中还有恶口、两舌、绮语等三条戒律。喜欢恶口的人,因说恶语会招致别人的打骂等,而且还会被人视为粗俗,没有教养,因此在现世中别人都不乐意接触,而后世还会感召口臭、遭他人欺骗和背叛等果报。喜欢说离间语的人,一旦被双方知道后就会吃不了兜着走了,从此失去朋友和信任。喜欢说绮语(十恶之一。指一切染心所发,或时机不对之不恰当言词。又作杂秽语或无义语,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大乘义章》卷七云︰‘邪言不正,其犹绮色,从喻立称,故名绮语。’)的人,经常会因为自己言语的不慎,会招致他人诽谤和非议,喜欢说一些淫秽词句之人,也会被他人视为流氓之类。犯这些恶习都不会令我们过上快乐生活,所以欲过快乐生活当戒除妄语等口之四业,因犯口之四业也会在来世感受种种苦恼;5守持不饮酒、赌博等戒,喜欢饮酒和赌博的人在现世生活中都会被称为‘鬼’,如酒鬼、赌鬼等。经常酗酒的人,会导致酒精中毒、车祸、事故等,最后而丧命,在未丧命时,因有酗酒的恶习会被别人所厌恶。另外,饮酒还有三十六种过失:‘一,不孝父母。二,轻慢尊长朋友。三,不敬三宝。四,不信经法。五,诽谤沙门。六,讦露人罪。七,恒说妄语。八,诬人恶事。九,传言两舌。十,恶口伤人。十一,生病之根。十二,斗诤之本。十三,恶名流布。十四,人所憎嫌。十五,排斥圣贤。十六,怨黩天地。十七,废忘事业。十八,破散家财。十九,恒无惭愧。二十,不知羞耻。二十一,无故捶打奴仆。二十二,横杀众生。二十三,奸犯他妻。二十四,偷人财物。二十五,疏远善人。二十六,狎近恶人。二十七,常怀恚怒。二十八,日夜忧愁。二十九,牵东引西。三十,持南着北。三十一,倒沟卧路。三十二,堕车坠马。三十三,逢河落水。三十四,持灯失火。三十五,暑月热亡。三十六,寒天冻死。’饮酒有此诸多过失故会在来世遭受诸多恶报;喜欢赌博的人,因赌博故,不务正业,会导致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的现世果报。喜欢赌博的人在来世会堕入鬼道,即使转世为人都会得贫穷下贱等果报;因以上这五事能令我们造恶业堕落恶道,而不是获得欢乐的因,故而佛陀才以智慧眼为众生拣择出来,令吾等守持这些戒律,以期断除恶报之因。故欲改变命运之人,若不能了知因果业报的真实性,也就没有办法彻底改造命运。实际上戒律有很多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这五条戒,因此在这里只谈一下五戒和现实生活的关联。

【定】为什么要过觉悟的生活还要修持禅定呢?要想知道其原因,愚僧还应该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个定的含义。【定】之大意就是:令心专注于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静之状态。在佛教中有无数种定,有凡夫、天人、外道等定、四禅八定、声闻、缘觉、菩萨、佛皆各有其定。而修学禅定能使行者心不散乱,最后开发智慧。在上文已经说过,世间人之所以不能获得欢乐,就是因为将心散失在外境中,迷失了自己本有的圆满觉性,因此才会过着愚痴颠倒的生活,所以欲开启智慧,除守戒外还应修学禅定,令我们散失在外境的心念寂静下来,这样才有开发智慧的机会。即使是在现世的生活中,一个人的心念老是散乱的话,那他(她)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好,因为心太乱的缘故。如果是一个心念比较寂静的人,他就会在面对事情时,表现得很有智慧,处理事情时井井有条。例如,在平时你遇到一件很棘手的事情时,你往往先会让自己冷静一下,再去思考这个事情如何对待。俗语说:‘人忙无智’,就是这个道理。再者欲使自己欢乐,我们就不能令自己的心念老是跟着外在的境界驰骋,因外境是变化的,是无常的,如果自己的心念总是随着外境不断地变化,就会使自己束缚在这些缘起假相中,而生起种种的苦来。这里需要申明一下,这个能攀缘外境的心,其实就是令众生迷失自性的妄想心,这个能思维、分别的心念是令有情众生感受诸苦的罪魁祸首,从无始劫来至于今生,令众生流转轮回的就是这个妄心,要想对治这个妄心就必须要修持禅定,当真正能令这个妄心不起时,你的本性智慧就会赤裸裸地显现出来。所以应当修学禅定。禅定不仅能令我们的心念获得专一寂静,而且还能令我们所得的知识通过禅定的修持转为自己的清净智慧。

关于三学中的【慧】学,各位更应该明白,不管你是修行的人,或是不修行的人都需要这个智慧,前面已经再三地讲过,众生就是因为没有智慧,才会在轮回中感受诸苦。这里的智慧不是指以分别念所建立的智慧,而是本性的智慧,如《楞严经》卷六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有了智慧你就会过得很快乐,若没有智慧,纵使你拥有整个世界的财富,你也不会快乐,因为你会被你的妄心驱使,而随着贪嗔痴等生起苦来。所以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他虽然贵为太子,在将来也会继承王位,最后会拥有一四天下(指须弥山四方之四大洲而言。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释迦牟尼若是不出家的话,就会成为统领四大部洲的转论圣王。),但他深知这些都不能令自己获得真实的快乐,所以他舍弃了一切而出家修道,最终证得了圆满的觉悟。因此我们应该知道,只有拥有了无上的智慧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富有的是——拥有真实的快乐。因真正本性的智慧能破除无明烦恼,只有破除了根本的无明才能获得究竟圆满的快乐。所以佛教的三学修行次第,也和我们日常生活有很密切的关联,欲改变命运,离此三学也是无有办法实现的。

讲完了佛法中的三学和现世生活的关联,下面讲八正道和现世生活的关联:

【八正道】是指达到佛教最高境界的八种方法和途径。就是证得自性本体的八种方法。兹略述如下︰

1正见:指正确的见解,即有关佛教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缘起与四谛之智慧,但对未确立智慧者,则为正确的信仰。如果一个想获得快乐的人,不具足对真理的信仰和观待宇宙人生正确的知见,他就会在颠倒中度日,那么他也不会拥有快乐。没有正确的知见摄持就会做错事情,所以在生活中就会过得不快乐。

2正思维:指在身、语行为以前的正确意志或决定。具足了正确的信仰和正确的知见后,就会有正确的思维,有了正思维就能令自己的身口不犯诸过,不做错事情。这样自己就不会因身口犯错而招受果报了。

3正语:指正思惟后所产生的正确言语。不说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要说真实而且与别人能融洽的有益语言。愚僧在前面已经说过犯口四业,就会使你在生活中招受口业的种种痛苦的后果。

4正业:指正思惟后所产生的行为。不做杀生、偷盗、邪淫等,违犯因果和世间法则的事情。要从事爱护生命、布施与慈善、遵守性道德、遵纪守法等行为。不务正业的人,必定会招受因果以及世间法则的惩罚。

5正命:指正确的生活。即以正当的职业过正当的生活,以及每天过规律的生活。无论睡眠、饮食、工作、运动、休息等,都要有规律。生活没有规律的人,在各方面都会感受痛苦,所以应当过有规律的生活。如,睡眠没有规律的话,就会因睡眠而生出很多病来。若饮食没有规律也会使身体得病。所以过生活要以正当事业养活生命,而且生活还要有规律。这样才会过得快乐。

6正精进:精进是努力趋向理想,也就是指努力除恶,俾使一切宗教的、伦理的、政治的、经济的、身体健康方面的善增加。前面已经讲过了,若想获得究竟的欢乐,必须要开启本性的智慧,但若想开启本性智慧就要努力戒除自己所有的恶习和恶行,精进行持善业,这样才能令自己斩断恶缘,而开启智慧。

7正念:具有正确的意识、想法,时刻不忘其理想与目的。也就是要在时时刻刻中令自己忆念正法,使心不散失在一切邪思之中。如果没有正念摄持的话,你就不能将自己的理想进行到底,也就不能成就自己的志向了。有的人就是这样的,他干什么事情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到头来却是一事无成。所以不管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令自己一直走到底。这样自己的理想才能实现。

8正定:即精神统一。在日常生活中,使心安静。心如明镜止水,一片冰心似的无念无想明然之状态,就是正定之展现。在八正道中的【正定】是鉴别于世间、外道等定而说的,因彼等虽有禅定,但皆是在虚妄识心和我执上建立的,所以彼等之禅定不是究竟正确的禅定,最后还会退失。究竟正确的禅定,只有是依真心本性而起修所获得的定境才是正定,小乘阿罗汉虽然破除了我执,获得了出世间的果位,但因其不达诸法实相之故,于无为中立涅槃解,故于诸多细惑而不能断除,仍漏失于尘沙烦恼中,所以彼等所得之灭尽定也不是究竟的禅定。若不能获得究竟的正定,就不会获得究竟的证悟,所以不能开发本性的智慧,因此也就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断惑离苦了。

从以上所讲的教义中不难看出,欲拥有觉悟者的快乐,必须要先过正确有规则的生活,在佛教正法的摄持下,才能戒除诸多恶习邪行,归入正道,增上善业。这样才能获得究竟的快乐,所以皈依法是为正而不邪。就是要在内心中不被一切邪思所染,在生活中要过有规律的正确生活。

现在讲三皈中的第三,皈依僧净而不染。这里有一种含义是,即皈依佛法僧三宝,应当常与善人、清净道友接触,远离恶人和是非处,过清净的生活。僧,是代表清净,无争和合等意。皈依僧宝就要与人和合无争,常与善人交往远离恶人,过清净的生活。俗语说:‘不与恶人交,不受其损害,不到是非处,不惹是非事。’所以即使是世间不想成佛的人,也应该过这样的清净生活。但真正清净的生活是指远离五欲,不受一切法染著的自在生活。皈依僧是依投于清净道友中,从而获得提携。俗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亲近善友就会感染善的习气,常与恶人为伍就会感染恶习。如一根普通的木头,因长时间放在旃檀木中,就会感染上旃檀木之香气,被人以旃檀而认之。此处的僧是指圣贤僧(是证得出三界果位的圣者)和五人以上具戒的僧团。学习佛法为什么要皈依僧呢?僧是佛的弟子,也是佛法的继承人,在佛入灭后,僧成为了佛教的核心。所以,若没有僧众继承佛法的教义思想,则佛法不得延续至今,因此欲学佛法当皈依僧宝。欲学佛法之人若不依于僧解答佛法之教义,纵然你是世间有智慧的人也不能通达佛法,不仅如此,而且僧也是佛法传承的持有者,以是之故,欲通达佛法当皈依于僧。

因此种种,愚僧认为,不管你是想不想成佛的人,其实都应该来皈依三宝,过觉悟、正确、清净的生活。并不是只有想成佛,或者想来世升天的人才需要皈依三宝,只要是你想获得欢乐,那么就应该来皈依三宝。

以上是针对世间只想获得现世快乐的人,而宣说应该皈依三宝的理由。真诚希望每一个众生皆能获得究竟圆满的快乐。

 

二  三皈的学处

 

(一)释三宝之六种宝意

那么什么是三皈依呢?三:是数量,即是指佛、法、僧三宝。为什么佛、法、僧被称为三宝呢?在弥勒菩萨著的(宝性论)中讲了佛、法、僧六种宝义,《宝性论》云:‘一、稀有义,世间之宝,贫穷的人不能得到。三宝亦是如此,没有福报和善根的众生,百千万劫不能值遇;二、离尘义,如世间的珍宝,体质上没有瑕秽,晶莹光明。三宝亦是一样,绝离一切有漏的尘染,不染诸欲,最极明净,故名为宝;三、势力义,如世间珍宝能除贫困、医治病毒等,有大势力。三宝亦是这样,具足不可思议神通势力,故名为宝;四、庄严义,如世间珍宝,可以庄严世间或身体,令世间美妙。三宝亦是这样,具有无量的无漏功德,能庄严出世间的法身,故名为宝;五、最胜义,如世间宝璧在一切物中最为殊胜。三宝亦是这样,是出世间的无漏法,最极殊胜无上,故名为宝;六、不改义,如世间宝中之真金,经烧磨打等,本质不坏,不能改变。三宝亦是这样,是出世间的无漏法,不为世间八法(称、讥、苦、乐、利、衰、毁、誉)所倾动,恒常不变,故名为宝;此三宝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解脱诸缚,得大自在的导首,极为尊贵。故名为宝。’拥有世间的诸多珍宝只能利益今生,而不能利益后世。只有得到三宝的护佑才可以利益今生后世,以及无尽的未来世。所以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摄颂》云:‘死后难不入恶趣,能解救者唯三宝,故应至诚去皈依,不要违犯其教诫。’经过上文的辨析,大家可能都已经知道在这个宇宙间是有因果法则存在的,有情众生所造种种的业因必定要成熟,会结成果报的。所以我们谁也难以保证自己死后不会堕入恶道受苦,想想今生自己所做的事情,你就会知道自己来世投胎在哪一道中,因此为了解脱恶趣之苦,应该马上去皈依三宝而修行佛法。《大般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恐怖生死,故入三皈,以三皈故。则知佛性决定涅槃。’佛陀出现于世成就正等正觉,他没有安住于涅槃境界之中,而是兴起大悲以自己所证,广说教理去度化众生,令众生依法修学而出离生死轮回。佛陀住世之时,度化了无数众生,令他们出离了生死轮回,证得了无上圣果。象佛陀这样的大觉者出现于世甚是稀有难得,佛陀可以令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诸苦,断除无尽生死轮回之过患,因此称为宝。世间之宝只能令我们现世生活暂时无忧,不能令众生出离生死诸苦之大怖畏。是故世间众宝无法于佛陀相比,故佛陀称之为宝中宝。佛陀以种种道理度化众生,令依法修持而出离生死轮回诸苦,而这种种的道理就是佛法。佛法中的各种教义,就是为了令众生出离生死之故方便而设。所以若有人想出离三有诸苦,就必须要归投于佛法中依法行持,才能如吾等所期望而了脱生死诸苦。若皈依佛而不皈依他的教法,亦不能令我等了脱诸苦,是故应知皈依佛亦得皈依其教法。所谓佛法者,既是令我等出离生死轮回的方法,是故应知,欲出离生死轮回诸苦之大怖畏,必须要依法而修持也。故佛法亦称为宝,因其法能令众生出轮回诸过患故。而僧者,即是我们助道之同行者。佛陀住世弘法度化众生,有些人便跟随佛陀现出家相而修行,最终证得道果,成为圣贤僧宝。他们帮助佛陀弘法布教,更广泛地以佛法利益众生,而且僧亦是承担佛陀家业之人,佛陀圆寂之后,佛法就是主要靠僧众来住持延续的。因此吾等众生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还能有幸听闻到佛法,就很有必要感谢僧众,倘若没有他们的住持,我们现在就无法听闻到佛法,若听不到佛法,也就无法获得解脱了。因此可以说僧是佛陀的接班人,虽然现在的僧众大部分是凡夫,但他们守持出家净戒现清净之相,远离世间垢染,离尘脱俗弃家而修道,故僧者是修行解脱道上的清净伴侣,也是一切佛子种福田处。想修行必须要有清净的同道才行,例如:出远门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若没有熟悉道路的同行者,我们在道路上就会有好多的困难,如走错路等等。如果能有一个熟悉道路的同行者为伴,那我们就会很顺利地到达目的地。所以对于欲修持解脱道者来说,僧就是熟悉道路的人,故行者应该皈依于僧,依其引导和教诫,而修持出离轮回的殊胜之法。因具足如是广大功德之故,僧亦称为宝。僧是佛法的传承持有者,欲成就佛法首当获得佛法的传承,故而当发心皈依僧宝才能获得清净传承。

 

(二)正释三宝之意

佛——是什么意思呢?佛是印度语的简称,全名为佛陀耶,翻译中文为觉者或智者之意。但是‘佛陀耶’有好多的含义,所以古代的佛教大德遵守五不翻(第一尊重不翻。例如‘般若’二个字,如果翻译为智慧,就不够尊重,所以经中依旧保留般若二个字,如果一定要翻译,翻做净智妙慧(智慧),也只是勉强的翻译。第二顺古不翻。例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要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佛的具足名号,但古来译经法师,都保留不翻,表示对佛尊重的意思,所以不翻。第三是多含不翻。例如阿罗汉。因其意义包含有三种道理,所以不翻,又如比丘一词也是多含不翻。第四秘密不翻。例如经中诸陀罗尼,系佛之秘密语,微妙深隐,不可思议,故不以义译之。第五此方所无不翻。例如庵摩罗果等,因为这个果品是印度特有,我们中国没有,所以不翻。)的原则,没有把这个名字翻译成汉语。(佛教翻译经文有这样的规定:若是一句话,或是一个词,有很多的含义时,就要保留原来的梵文,不能翻译成中文。)佛陀耶——即是觉悟者之义。正所谓皈依佛,觉而不迷。所以佛陀即是圆满无误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真理的人,他已经觉而不迷了。佛陀的觉悟和凡、外、小、权教等的觉悟有很大的不同,诸佛共有三觉。如下文。

佛的觉悟有三种圆满:

(1)自觉圆满。就是自己究竟圆满地觉悟了宇宙的真理。佛陀的自觉和声闻、缘觉、菩萨的自觉是不一样的。虽然菩萨和罗汉等也觉悟了,可是他们的觉悟是一种不圆满的觉悟,没有彻底破除无明。而佛陀究竟地证得了自性三种智慧:

1一切智,证此智慧者,即可以了知宇宙间一切诸所物象生灭去来种种差别之道理,也就是说佛陀能如实了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生灭去来演变过程之种种差别相,这是一种了知诸法之过去、现在、未来的智慧,因能无误了知诸法,故称为一切智。《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云:‘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此智慧阿罗汉亦有。

2道种智。即是普遍究竟地了知世间和出世间一切修行道门差别的智慧,此种智慧乃属菩萨之‘不共智’慧。又称一切道种智、道种慧、道智、道相智。《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之云:‘于六波罗蜜中,能行分别思惟之智,称为道种智,又指广学一切道法以济度众生之菩萨智。’

3一切种智,即佛了知一切种种法之智慧。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这种智慧惟独是佛才能得之智慧。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于宇宙间一切诸法过去、现在、未来生灭差别的现象,及一切种种修道之法都能无误地了知。不仅如此,而且对一切空有之法不起丝毫执着,能究竟安住于中道。获得这三种智慧才是究竟的觉悟,声闻、缘觉、菩萨等皆不具足这样的自觉圆满。

(2)方便觉他圆满:佛陀于自觉中圆满具足此三种智慧,菩萨只具足一切智、道种智二种,而阿罗汉只有一切智。佛陀成道后,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广设言说之教度化众生,以自己觉悟之理而教导他人,令他人亦觉悟生死。佛陀亦能以遍智观一切众生的根基,应众机善巧设立一切方便教法觉化众生,因能方便善巧设施教法,故为方便觉他圆满。虽然声闻、缘觉、菩萨等,亦能说法度化众生,但因其自觉不圆满故,亦不能如佛一样巧说诸法,也不能令众生究竟圆满地觉悟。

(3)觉行圆满:佛陀度化一切有缘众生之功德事业已经圆满,故为觉行圆满。阿罗汉惟有自利之心无有觉他之德。菩萨虽有觉他之德,但尚未功德圆满。只有具足了以上所说的三种智慧和德行才是圆满的佛陀。

如是具足一切圆满的佛陀是众生可皈依处,是一切众生的依怙主,是一切众生的无上福田。

关于佛的含义略说如是,下面解释法宝:

法——梵文称为达磨、达摩、驮摩、昙摩、昙无、昙等。于佛经中,法之用例极多而语意不一,总括之,可类别为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二义。任持自性,意指能保持自体的自性不改变;轨生物解,是指能轨范人伦,令人产生对一定事物理解之根据。就任持自性之意义而言,法乃指具有自性之一切存在;就轨生物解之意义而言,法乃指认识之标准、规范、法则、道理、教理、教说、真理、善行等。若从单一修持的方面来说,【法】其实就是方法之义。而此处【法】之一字是指佛法,究竟之正法之意。在佛法中广泛说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就三皈而言,即是指佛陀教导众生出离生死轮回的方法。在三皈依中法被解为【正】而不邪,此中之正即是正确之义,正确地了知诸法而不迷惑。而法的本身有规则之义,如世间律法能规范人们行为,但世间律法只能规范于事后,于犯错后惩罚犯法者。佛法则不然,于人未犯之时,佛陀就已经告诉你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了,并且制定戒律来规范弟子不得做,有违因果法则之事不得做。因此佛法是于犯错之前,已经做出了教诫和规范,这种正确的规范乃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没有正确的规范和教诫,我们就不可能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来。而就规范和教诫的条目多少来说,世间法也无法和佛法相比。世间的律法才有多少条,佛法里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所以说佛法包括了一切世间诸法之规则。世间法是以错误颠倒的分别心建立起来的,而佛法是佛陀以无碍遍智为度众生善巧方便而设,因其不属于分别心所设之法,故说佛法为正而不邪。只有皈依于佛法正道才能获得正确的人生宇宙等观,才能令我们的生活安处在正而不邪之中。

僧——净而不染之义。梵语僧伽,略称僧。意译为和合众。乃和合之意,故又称和合众、和合僧、海众(众僧和合如海水一味,故以海为喻,而称海众)。又取梵语与汉语合称为僧侣。此外,亦有僧家、僧伍等称。为三宝之一。即指信受如来之教法,奉行其道,而入圣得果者(此为圣贤僧)。亦即出家剃发,从佛陀学道,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住于四向四果之圣弟子。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之团体。释迦如来成道后,首至鹿野苑,度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为僧伽之首。【僧】亦是指戒律清净的出家僧众之团体,即是互相遵守六和敬和睦相处的僧团。唐代道宣律师认为构成僧伽须有二种条件:1理和,即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2事和,有六种: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在我国,则单一人亦称为僧或僧侣,且僧之名与出家‘沙门’同义;而僧者,在三宝中被称为僧宝,均以比丘为主,然亦有指比丘尼者。若比丘、比丘尼合称,则称为僧尼。

现在的人一听到僧这一个名词就想到是和尚,其实‘僧’并非是指一个或两个和尚,乃是指具戒的清净僧团。一般的出家人只是僧的形象而已,只有五个人以上戒律清净的比丘团体才能称为僧。所以认为僧就是出家人的这种概念是不对的。

【僧】这个概念在三皈依中其实就是修道同伴之义。僧还有贤圣僧和凡夫僧的差别:贤圣僧——阿罗汉、初地以上的菩萨为贤圣僧,他们一人即可称为僧宝。凡夫僧——是指剃发离俗出家修道的佛教修行者,没有证得出世间的圣果,显现僧的清净形象延续佛法慧命之人。而皈依僧净而不染,即是不染世间五欲等法,才能令心清净,成就无上清净解脱之道。

   

(三)举三宝之类别

三宝共有四种:一、化相三宝。二、住持三宝。三、一体三宝。四、理体三宝。

(1)化相三宝:化为化现,显现之意。也就是说此三宝,乃是诸佛菩萨观一切众生机缘成熟,为度彼等故而应机化现的。化相三宝只有在佛陀住世时有,佛陀圆寂后就相继灭掉了。因此又称为现前三宝,只有佛陀在世期间才有。经云:‘无有大善根者,不能值遇化相三宝。’

1化相佛宝: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降生于北印度,示现降生住胎、出生、成长、成家、出家、苦行、成道、说法、涅槃等八相而成道,这皆是为了度化众生而方便显现的,实际上释迦牟尼佛早在久远劫以前就成佛了。如《梵网经》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刚华光王座。’坐金刚华光王座,即是坐金刚座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意。释迦世尊在此阎浮提现成佛相已经有八千次了。这一次的化现成佛,亦是为了度化众生而来。所以佛陀本来早已成佛,两千五百多年前成佛只是一种示现罢了。早已成佛为度众生而化现于世间,故称为化相佛宝。

2化相法宝:佛陀对不同根基之人应机设教而立教法,此法为方便善巧而设,所谓‘法无定法,惟对机而设。药无好坏,惟应病而下。’所以此法无定,只为方便度生而立,故为化相之法宝。

3化相僧宝:佛陀成道首先度五随从(即:五比丘)出家成为僧宝,而后又度化好多人出家为僧。仅长随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证得大阿罗汉果的圣者,还有无数的大菩萨等,其实这些圣者也是诸佛菩萨的示现,正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故这些僧众,亦是为护持释迦之教法化现而来,故为化相之僧宝。

(2)住持三宝:即是长久安住,住世之义。佛陀圆寂后,留下此住持三宝作为引渡众生的方便,也作为三宝的形象为众生供养之福田,亦是佛陀的身语意之所依之处。僧宝代表佛身,法宝代表佛之口,佛宝代表佛之意。

1住持佛宝:当佛陀快要圆寂时,为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上升到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为母亲说法,度化其母摩耶夫人。佛陀突然在大地上消失了,当时的佛弟子们皆感到非常恐怖,好象失去了一切依靠。当时有位尤填王,他因不知佛陀去了何处,心中十分着急,因此求阿那律尊者以天眼来观察佛在什么地方。尊者以天眼观察到佛陀在天界为母说法,告诉尤填王说:‘大王莫要惊慌,佛陀在忉利天宫说法,不久就会返回人间。’王闻此言心中稍感安慰,但是转念又想:‘若佛陀经常这样去天宫说法,那在人间的众生就失去了依靠。’想到此处,他就找到大目键连尊者,求尊者以神通力带十二个御用雕刻工匠,白天前往天宫看佛陀的形象,而夜晚回到人间雕塑佛陀的形象。就这样当佛陀为母说法完毕时,人间也就有了佛陀的第一尊圣像。佛陀回到人间后就为此像开了光。这就是人间第一尊的住持佛宝。佛说:‘佛像是代表佛陀的形象和世间众生结缘,也是众生种福田之处,以此结缘亦能引渡众生出离苦海。’故佛弟子见佛像就要如同见佛一样的恭敬,故一切佛像(纸画、木雕、石刻、铜铸、泥塑等)都是住持的佛宝。

2住持法宝:佛陀在世时讲法是随时随地应机而讲的,所以也就没有弟子作笔录。当佛陀圆寂后,佛的弟子们遵照释尊的遗嘱,把佛一生讲的法做了圆满的结集。大乘法是由文殊、弥勒二位菩萨为首的无数诸大菩萨与阿难尊者一起做的结集。结集后,因众生根基不成熟故,伏藏在了天宫和龙宫等处。小乘法是由迦叶、阿难、优波离三位尊者和五百罗汉结集而成。这些大圣尊者们都有记忆三昧的神通,只要是佛陀讲过的话,他们都能忆持不忘,而且互不相混。佛陀圆寂一百年后才有了文字的结集,形成了有形的经书论典。这就是住持法宝的来源。一切经书论典和佛教大德的著述都称为住持的法宝。

3住持僧宝:即是剃发出家的凡夫僧。佛陀圆寂后那些贤圣僧也相继地圆寂了,最后住持佛法的只剩下凡夫僧,故一切凡夫僧即是住持佛法的僧宝。

住持三宝乃是住持佛法的核心,欲成就佛法当皈依此住持三宝。皈依于僧受彼之传承获得佛法之清净教授,依法之教授令心安处于正道中,最后方能证得无上觉悟之道。

(3)一体三宝:这即是说于三宝的每一宝中又各个具足三宝的体性,这是说明三宝是互融无碍的。

1佛宝中圆具三宝:佛陀本来就是圆满自性功德者,具有观照之智,所以是佛宝义。而佛陀又能说法无碍度化众生,巧说无量法门令众生得悟生死。故具法宝义。佛陀本身就是现僧相守持清净戒律,以净戒自居,故具僧宝义。

2法宝中圆具三宝:经云:一切诸佛皆从法中生出。又云:般若妙法为诸佛之母。法有能生佛之用相,故具佛宝义。法的本身就是清净的规则,所以具法宝义。而佛法法门虽多,但是法法平等互无高下,相融相合,法有和合之义,故具僧宝义。

3僧宝圆具三宝:僧习诸禅三昧有观照之智,故具佛宝义。僧以清净戒律自活,以羯摩、布萨为规则,僧具有规则之义,故具法宝义。僧团以六和敬为本,为和合之团体,故具僧宝义。所以说三宝互概互融,一而三,三而一,无有分别。

(4)理体三宝(即自性三宝):其实每一个众生的自性中,本来圆满地具足三宝之庄严性德,但因为众生无始劫以来执着自我以及外境,故受无明惑业所障蔽,使本有之如来德相而不能显发,流转于生死之中而不能自觉生死过患,沦为受业牵引毫无自主流转于三有轮回的众生。

1自性之佛宝:每一个众生皆拥有圆满的佛性,虽然在无数劫的生死轮回中,沉沦为六道(天道、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众生,可是不管你在最不好的地狱,还是最好的天道,此佛性都不会有任何的改变。沦为凡夫之时,佛性也一丝毫都没有减少,当我们成就佛果时,此佛性亦丝毫没有增长。故《般若心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此空性本体虽然无形无相,但她却遍一切处地存在,有情众生之见闻觉知等都是本性之妙用,虽然能遍觉一切,而又不随一切生灭,能攀缘的是妄想识心,能觉照而不变的是觉性妙用,故此能觉照诸法而不变的性体,即是我们的自性佛宝。

2自性之法宝:在众生的自性中圆满一切智慧之正见。如:自心中所具之良心道德,礼仪廉耻等,是自心所具之法则。又众生之本性,乃是一切法生起之本体,故于觉性中能遍觉诸法,此圆满的觉性智慧,能圆满地了达诸法而无错谬,故此觉性智慧即为自性法宝。

3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无染,如:太阳虽受乌云障蔽,乌云亦不能污染太阳之清净本性,故一切众生虽受业力牵引,而于轮回中头出头没,但是众生的体性永远不会被污染。所以觉性本体本来清净无染,乃是一切法的自性,与一切法不二而和合,正如《心经》所云:‘不垢不净’,即是说明本性不受染着之意。因本来清净,不受染着,故为自性僧宝之清净义。

 

(四)五种三皈之类别

上面讲述了三宝的种类。下面讲述皈依的种类,皈依有反邪三皈、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具足戒三皈,共五种。前三种乃是在家所受持之在家三皈戒,而后两种乃是出家所受持之三皈戒。因三皈乃是一切佛戒之根本,故一切戒皆属三皈所摄。

(1)反邪三皈:这种三皈是佛弟子一入佛门就要受的三皈依。为什么叫反邪三皈依呢?反邪即是指,我们知道了世间诸苦的根源就是从邪恶、邪见的惑业而生,所以要从现在就反过头来归投到三宝名下,来开发自己本有的觉、正、净从而修学正道,而了脱生死。故为反邪三皈依。也就是反邪思、邪道归于正见和正道。

(2)五戒三皈:就是受此三皈有五条戒律要守持,既是杀、盗、淫、妄、酒五戒。这是入佛门的第二个阶段。

(3)八戒三皈:在小乘佛教的教理中讲,在家人因为不能守持清净的出家具足戒,所以就不能证得出世间的圣果。所以佛陀为了让在家人种出世之因,就制订了八戒,若在家人在一月之中守持一日八戒,就可以令在家人种下证阿罗汉之因。

(4)十戒三皈:是出家沙弥的戒律,实际上, 比八戒多了一条戒律。还有不同的就是沙弥一辈子要守持这十条戒,而八戒是守的一天。这是出家沙弥的十条根本戒,除此外,沙弥还有二十四门威仪要守持。

(5)具足戒三皈:这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所受的三皈,此三皈包括了一切小乘戒律,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之多,而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故称为具足戒三皈。

以上这些戒律前面皆安立有三皈之名字,是说明这一切戒法都是以三皈依戒为所依而建立的。所以三皈依是一切戒法的基础,若破失了三皈依戒则一切戒也已经失去了。

 

(五)三皈依总义

我们讲完了三宝、三皈依的种类,下面讲什么是三皈依的总体含义。

皈依有求度、救护、归投、依托之义。众生如同是遇海难之人,佛法如救生之大船,如是为救度、救护之义。谓归投义者,就如同一个在外远游的旅客,到了晚上要归投旅馆,以作为安身之所。而众生是流浪在生死轮回苦海之中的浪子,因此要将佛、法、僧三宝作为我们所归投之处,才能令我等有情众生身心俱安,最终出离生死轮回;所谓依托义者,如同小孩子长大,必须要依靠于父母的养育和细心呵护,而众生亦当将自己依托于三宝,才能究竟地出离轮回,因为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圆满智慧被无明覆蔽不能显现,就如同无知颠倒的小孩子一样。众生若想出离轮回就要把自己依托给佛、法、僧三宝,依三宝的教导才能开启智慧,破除无明,出离轮回苦海。故应皈依佛陀开启自具之觉性。皈依正法建立我们清净正确的修行规范。皈依僧宝,依此僧宝做大福田,为我等做出世之引导,令我等开启本来清净的自性。

现在有好多人都这样认为,我们心中有佛,行善积德就可以了,何必去注重皈依的形式呢?这样的说法,看上去好象有一些道理,也有好多想皈依佛门的人听到此话就不去皈依了。还有的人学了不少的佛教经典后就认为自己要作自性皈依,所以就不要外在的皈依形式了。这些理论看上去好象说得都有道理,其实则不然,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而且也说明他们根本就不了解佛教的教义。三皈依的形式是必须要去做的,因为要以此形式上的皈依求得清净的三皈依戒体。皈依的仪式是一种戒律传承的方法,皈依是要接佛法基础戒律的传承,若没有这个仪式,则连基本的三皈依传承也没有。又,皈依也就如同去学校报名,你如果想去某所学校上学就得先去报名,然后才可以去上学,若是没有去报名,就不可能有在学校上学的机会。若是心里光想着上学,然而你却没有进学校去上课接受教育,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学生,因此你也不会学到学校里的知识。学佛皈依也就如此理一样,若是光有学佛的想法,而又不付诸实行,不入佛门,因此也不算是佛子。有人说我心中有佛不就可以了吗?现在很多人都这样说……其实这是在说妄语,因为一个凡夫是不可能做到心中有佛的。凡夫每天想的是种种欲望等贪著,一天到晚有几个念头是在想佛?或者一天中有几件事情是按照佛的要求去做的?所以我说,说这样话的人简直就是在说妄语。有的人则认为我相信有佛存在,就是信佛学佛。其实这样的认为也是错误的,这只是相信佛存在而已,并不是学佛。所以相信佛存在而且也想获得学佛利益的人应该早日去寺院皈依。 

佛教界中有很多受过皈依的居士,但是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知道皈依的意义。佛陀所弘扬的教法虽有八万四千之多,但其所有教法最根本的就是皈依,不管什么法门都离不了三皈依,三皈依是一切佛法基础,所以想学佛就要先学好皈依。我曾看到现在汉地的一些寺院传授皈依是极其不如法的,发心皈依的人不去寺院,只是把照片拿去交了钱,然后给发一个皈依证,这就是很多寺院传的皈依!连最起码的皈依仪式都没有,更别说戒律的开遮持犯了。还有一些大寺院里明码标价办理皈依,需要花几十块钱,而且他们也不管受皈依者能否得到皈依的真实利益,只顾着收钱。这样方式的皈依是在贩卖佛法,是最不如法的。

在正统的皈依仪式之前,应该具足的必要条件是:皈依者必须知道自己所受皈依的意义,而且要知道皈依所具备的发心是什么。若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去皈依,只能得到一种结缘方式的皈依,而得不到皈依真实的利益。所以欲皈依三宝者,当知皈依亦有其特定的发心,才可以得到皈依的戒体,若无相应的发心,便得不到皈依的戒体。若不具备皈依的发心,虽然有了皈依的外在仪式,也只是种了一个远因而已。如果皈依佛教的目的是想获得人天乘的福报,那么必须要具足奉行人天乘教法的发心,如此可以获得下品以及下下品的皈依戒体。若是发心为获得小乘圣者的修证和果位,那么在皈依时必须要发起出离心来,这样可以获得中品的皈依戒体。你如果想获得大乘佛法的真正皈依,在皈依时就必须要发起大乘的菩提心来,如是便能获得最上品的皈依戒体。

我经常见到好多居士虽然皈依了,可是问他们皈依的时候是以什么心态皈依的?结果大多数是为了家庭、儿女平安和财源广进而皈依,这样的皈依是不能得到皈依戒体的。希望明白了什么是三皈的居士,在具足发心的情况下,应该再去重新作一次随喜皈依,以期重获得皈依之戒体。

知道了受皈依所必须具足的发心后,还要明白皈依时的观想。皈依有请圣、忏悔、正受、羯摩、发愿回向五个步骤。请圣和忏悔,是皈依的前行。所谓‘正受’是皈依的正行。羯摩和发愿回向,是圆满皈依的后行。

皈依佛是指皈依释迦牟尼佛等十方一切诸佛,所以自然要以虔诚之心,迎请诸佛菩萨降临坛场,慈悲摄受我们。在迎请之时要观想,十方诸佛菩萨圣贤等众被我们的虔诚心打动,降临到我们的面前,放光加持摄受自己;请圣完毕开始忏悔,为什么要忏悔呢?因为我等众生从无始劫以来,由于颠倒迷惑而造就了好多恶业,现在要领受三宝清净的皈依戒,若不把以前的业障忏悔掉,就不能获得清净的皈依戒体。如同一个曾经装过毒药的瓶子,若再想以彼装甘露,则必须要先把瓶子中的毒素洗净,才可以把甘露倒进去,若不把瓶子洗净就把甘露倒进去,甘露也会变成毒水。所以先经过忏悔后才受皈依者,才能成为容纳戒体妙法的法器;在正受三皈依时,要依法作观想方能得到戒体。当皈依师第一次念‘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时,皈依者要观想由于自己的虔诚心所感,十方诸善戒法悉皆震动。第二次念‘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时,要观想一切善法如云如盖聚集在自己的头顶。第三次‘念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时,受皈依者要观想头顶上如云如盖的诸善戒法化成光明由上而下灌入身体,与身体互相融合,这样就得到了戒体。

以上说到了戒体,今解释戒体:

戒体——戒之体性。旧译无作,新译无表。指行者受戒后,于身所生防非止恶之功能,亦即是对于戒法之信念与奉持戒法之意志。戒体虽由作礼乞戒等作用而生起,但一经引发之后,即不假造作,恒常相续,故称无作;其外相不显著,无有表象,故称为无表。定戒体之性通大小乘而有三种:一色法,受戒之时,身口二业有发显之表色。其表色依四大而生一种之色法,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无表色,又名无作色,是为四大所生,故为色法,而摄于色蕴之中,这是小乘有部宗之义也;二心法,受戒之时有发动思之心所,此心所之种子相续而有防非止恶之功能,为戒体,是为依于受戒时之表色作用而起者,故附以色之名,然实为心法,这是大乘唯识之所说是也;三非色非心法,彼无形质,故非色,彼无缘虑,故非心,即为非色非心之别法,是小乘成实论所立也。

以上三种之戒体,南山于四分律之当分,准于成实宗之所立,而立非色非心之戒体,自己之本意,则依于大乘唯识之义而取心法之戒体。又天台于止观取心法,戒疏取色法。但于小乘之有部与大乘之唯识所异者,为性具之色,性具之心,而其意未见异于彼之二宗。《梵网戒疏》上卷云:‘戒体者,不起而已,起即性无作假色。’概上而言戒体分为两种,一为有做,二为无做。受皈依时以身体恭敬顶礼,口中念诵皈依的誓言,这些都是有形有相可见之实行,这为有做戒体;而无做戒体是由受者恭敬顶礼,虔诚观想而引发,依受者这五蕴色身而生。无做戒体没有外在表面的粗重色相,所以称为无表色。此戒体一经引发就不会消失,只要行者不触犯三皈依的戒律就不会失毁戒体。得到了戒体后就会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护持行者。这些护法神曾经在佛陀座下发愿说:‘若有人至心皈依三宝者,我们皆当日夜护持,不令其人受诸横祸。’若得到戒体者,一般来说修行就不会退失,有好多的修行者,修行无有进步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得到戒体,或者虽然得到了,但也由于犯戒而失去了戒体。戒体在行者一生的修持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欲真实修行者,必须要得到所受的戒体,而且也要以戒行护持戒体不令破失,这样我们一生修行才会有所成就。

 

(六)皈依戒的戒相

上面讲述了皈依的整个过程以及戒体等。下面为大家讲述皈依后所守持的戒律。

一般的人都以为皈依不是戒律,所以有好多人皈依后说自己没有受戒,也不守什么戒。其实皈依是佛教最基础的戒律,因此三皈依也称为三皈戒。皈依里共有六条戒,三条止持戒,三条做持戒。

(1)止持戒:止是禁止的意思。即不该做的事情不做名为持戒,禁止做的事情去做就为犯戒。

1皈依佛后:不可以再去皈依一切天魔、外道、牛鬼蛇神等,亦不得供奉彼等之像,不得享用彼等所加持物。外道是指佛教之外的其它宗教,此中包括那些修炼气功的法门。鬼神是泛指一切鬼神皆不可皈依了。而不得享用彼等加持之物,其中包括了烟草。因烟草乃是魔女秽物所化现,吸烟就如皈依魔众一样,故欲皈依者当戒除吸烟之恶习,因抽烟者不管有多么深厚的禅定和念佛的功夫,或者是积累了多少善业,命终时必然堕入黑烟地狱。《金色律藏》中云:‘末法浊世之毒物,出现十八种烟草,凡接触者转地狱,后世不生悦意境。’在《具光律藏》中亦云:‘浊世末时之烟草,口鼻享用诸罪人,今生贫穷如饿鬼,来世将于百劫间,住于嚎叫地狱中。’若人能以三世诸佛为正皈依处,则获无边功德,如《日藏经》云:‘何人若敬皈依佛,百万魔众不能害,纵破律仪心迷乱,彼后亦定得解脱。’

2皈依法后:就不可以再去皈依世间那些外道和邪教的教义,以及世间的一些歪理邪说。还要做到不杀生,不对众生存伤害之心,要以佛教无上法宝为正皈依处。

3皈依僧后:就不可以再去皈依外道邪众以及大恶之人,亦不和这些人做同修道友,不有亲密之交往,不与其共住一处。若皈依三宝的弟子经常和恶人亲密来往,即会遭受他人讥嫌,以及给自己惹上麻烦,或者令自己受其染污。因此皈依者当受持不与外道以及恶人亲密交往之戒。以上的三条是止持戒,对此应宁舍弃生命也不破戒。

(2)做持戒:做就是必须要做到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求做到的事情必须要做到,做不到就为犯戒。

1皈依佛后:见到佛菩萨的种种形相,哪怕是佛像的一个碎片,也是皈依者恭敬顶礼供养之处。有些居士的分别心很重,看到那些制作精美的佛像,他就能生起恭敬心,可是一见到做工不精美的佛像就不起恭敬,而且还评头论足说一些不恭敬的话,这样的话就已经触犯了皈依佛的学处了。还有一些人对宗派的执着分别特别大,学显宗的见了密宗形式的佛像就不拜不恭敬,学密宗的见了显宗形式的佛像不拜不恭敬。这些都属于触犯三皈依戒。《菩提道次第广论》云:‘谓于佛像,若塑若画,随好随丑,不应讥毁,置尘险处,及押当等,不敬轻毁,皆当断除,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因此皈依者当知,应对一切好坏等佛像都要恭敬顶礼,不要分好坏美丑庄严与否,都要如真佛一样观想恭敬顶礼。不仅要恭敬顶礼,有能力之人还应广造佛像,如《亲友疏》云:‘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造善逝像。’

2皈依法后:见到一切经书法宝都要做为皈依恭敬顶礼之处,哪怕是经书里的一张碎纸,都应该是三皈弟子顶礼之处。有的修行者门派执着很是深重,看到他人修其它的法门就说诽谤和讥讽的话语,其实这样的行为已经触犯了皈依法的戒律。不仅如此,而且给自己将来成就究竟佛果造下了障碍,那就是不能获得通达一切法的智慧。

3皈依僧后:若见到一切僧众都应该恭敬顶礼供养,不应该分别什么南传、藏传、汉传僧众,凡是佛教僧众都是恭敬之处。哪怕是僧众衣服上的一块布片都是我等顶礼之处。所以受持皈依戒的人,不要去分别这个僧人威仪外表好不好,抑或分别有没有缘份等,只要是现了僧的形相都应该恭敬。经常看到有一些在家人,看到某个出家人破戒了,或者是威仪不好就不去恭敬,如此便违犯了皈依僧的戒律。

违犯三皈戒的罪过很大,若不去忏悔后世则会堕入地狱受苦。又《涅槃经》云:‘若皈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皈依诸余天神等。皈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皈依于三宝后,不仅不皈依一切天魔外道,而且要不杀生,不与外道同住。另外受了皈依的人亦要守持不吸烟、不赌博、不去淫秽场所的戒。在南传佛教地区,有好多的修行者一生以修三皈依而得成就,所以三皈依亦是很殊胜的修法。

皈依三宝的功德很大,我们现在已经皈依了三宝应该感到高兴,而且还要精进护持皈依戒而不犯,那功德就更大了。《无垢请问经》云:‘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若说皈依功德有实在的体性的话,整个虚空都不能放下皈依所得的功德。

所以告诫那些想入佛门,又没有去皈依的人,应该赶快去僧众面前皈依,以期早日获得三宝的护佑,最终获得解脱之果。

如果从甚深义上来说,三皈亦是佛法的总纲,觉、正、净此三字乃是统摄一切佛法的纲领,若人行佛道,离此三字之统摄皆为外道行,非是佛行。【净】代表出离心,因此只有出离心坚固才能清心寡欲,远离世间贪染,清净无为,如是才实为皈依僧净而不染;【正】代表菩提心,若行者能正观缘起性空之中道妙义,则必能生起广大菩提心来,因此只有不离菩提心才是究竟正道,离菩提心外一切皆非正行,故此为皈依法正而不邪之妙义,此亦为真正皈依法之窍诀;【觉】此乃代表正见无二之智,只有具足了通达一切法之实相智慧,才能真正做到觉而不迷,才是真正的皈依佛。又,皈依僧清净无染,不着一切欲法,行空解脱门;皈依法安处正道而不邪,无所黏着,无所希求,行无相解脱门;皈依佛住于觉性光明中,不迷本真自性,行无愿解脱门。如是三皈实乃是三解脱门之总括。


若人欲求真实乐,当舍邪思及邪行,

正观三宝之利益,发心皈依行正道。

此乃虽为佛法基,亦是解脱之根本,

若能正观彼戒法,如理行持而不犯,

是人即为真佛子,诸佛加持恒不舍。


{返回 照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基础学之五戒篇
下一篇:明心颂通解
 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 5
 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通解 5
 佛教基础学之佛学问答 2
 佛教基础学在家菩萨戒篇之二十八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通解 4
 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 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通解 3
 佛教基础学之佛学问答 3
 佛说演道俗业经讲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句经要义 第六品 智者品 潘迪达沙弥 智者自调御[栏目:法句经要义]
 云栖别钞 老堂警策[栏目:释门法戒录]
 “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栏目:法清法师·问答集]
 黄檗希运及其禅法[栏目:温金玉教授]
 什么是无根的根?[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第八章 军中十年 - 采薇[栏目:归程·圣严法师自传]
 回到龙树本怀—从修证立扬来谈《中论》[栏目:洪启嵩居士]
 宣化老和尚开示(中英文双语)[栏目:宣化上人]
 念佛求生净土较容易成就[栏目:法藏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