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 3
 
{返回 照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938

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3)

释照光法师

丙四论依止及善知识法相:丁一需依善知识而悟佛性;丁二教发心勤苦参学之必要;

丁一需依善知识而悟佛性

前面说到了唯以见性而为成佛的正因,那么如何明心见性呢?在这一章节当中,达摩大师告诉我们想要见性,需参善知识。

【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

如果我们自己通过闻思经论,参禅打坐,总是得不到一个见性的消息,就应当去参访善知识,以达明心见性之目的,令自己了悟心性。

善知识是成就佛道的引导者,若无有善知识引导则佛道不易成就,如《法华经妙》庄严王品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如《有部毗奈耶杂事》云:“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所以善知识是成就佛道的引导者,故一切行者当精勤依止善知识也!

【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

这一句说到了善知识的法相,说明自己欲明心性,当参什么样的善知识,当参访已经现量了悟佛性的善知识。如果没有见性,又如何教示别人呢?如《摩诃般若经》云:“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名善知识。”这里给我们点明了一个最根本的条件,要想得见自性当参善知识,而善知识必须是已证悟佛性的,并不是说名头大,地位高,或者弟子多就是善知识。如果这个善知识没有见性,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从其处获得见性的窍诀和消息,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说:“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

此处是唯以见性为抉择善知识之条件,但在其它经论中则说善知识有十德,如《瑜伽论》云:“善知识具十功德:一调伏,二寂静,三惑除,四德增,五有勇,六经富,七觉真,八善说,九悲深,十离退。且初调伏者,谓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倦故。经富者,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故。”

【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为什么非要善知识是见性的大德呢?理由是:“若善知识不具见性之修证,如此则纵说得十二部经典,亦不免还堕生死轮回,在三界中轮转交替而受诸苦,无有出离之期。”如果想即身成就,了脱三界轮回的痛苦,就必须要获得成佛的正因。若我们所参的这个善知识他自己没有见性,纵然能讲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亦不免生死轮回,因为非出离三界成佛之正因。他自己都在三界当中沉伦,受生死果报,自然无法教别人出三界啊!就如同二祖慧可,在未见达摩祖师之前,他虽然能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但犹不免生死,因而舍弃自己所谓的讲法事业,去参访达摩祖师,由达摩祖师简单明了的几句话而得悟心性,最后真正地即身成就了。

所以行者想解脱生死,那么就要找一个真正见性的人,对心性无有任何疑惑,而能开启诸多方便为我们讲说,令我们了悟本心,才可以让我们出离生死。如果不悟此性,出离三界遥远无期,但了悟此性的话,不离当下即是涅槃,可见参善知识极为重要。

参善知识并不是看能不能讲说三藏十二部经典,最主要看他有没有心通,或者说宗通,所谓的宗通或是心通即是指明心见性。光说通不行,说通只是能讲说经典而已。所以在禅宗里面有个要求,圆满的善知识是说亦通,宗亦通,即通达教法理上的讲解,又通达心性,而且能善巧地阐述顿悟法门的窍诀。没有明心见性之人纵然会讲经说法,但由于自己没有真正地见性,故并不能完全圆融佛法。因此唯证悟自性者才能圆融佛法。

【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

佛陀时代,有一位善星比丘,此人乃是释迦牟尼佛在家时所生三子之中的最长子。佛之长子即此善星比丘,次子优婆摩耶,三子罗睺罗。《涅槃经》云:“善星比丘,菩萨在家之子。”此善星比丘通达十二部经典,但却从来不向自心观察体悟佛法,因此不见自性,由不见性的缘故犹不免轮回,后因妄说法空拨无因果,诽谤佛陀,造如是等重罪连肉身堕入阿鼻地狱。所以善星不见自性,不悟佛法而生疑谤,虽通达经论尤不免轮回。

所谓善知识者,不仅自己能觉悟,亦有能力觉悟他人,即是善知识之德。《涅槃经》第二十三卷云:“所谓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义故,名为善知识。”

【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善星既然如此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亦不名佛法,更何况余诸人等?现在有的人,讲得三五本经论,就认为这是佛法,是佛法的根本,这种人其实是最愚痴的人。何以如是说?因此种人不识成佛正因,似是而非行颠倒行,故为愚人。

【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若不悟自性,则即使再通达经论也无是处,一切诵读只是在浪费时间。如二祖慧可经典讲得那么好,但是无常鬼到他梦境中来要勾他的魂魄,犹不免生死轮回,最后在达摩祖师名下三言两语了悟自心,才以此出离生死轮回。

所以,具见性之证悟是一个善知识的根本德相,否则,终日讲说也都是一种缘木求鱼的行为,而非是真正之具德善知识。莲花生大师说过:“纵然能讲说三藏十二部经典的班智达,若不悟此性,虽刹那亦无接近佛地。”这是莲师在《深法寂静忿怒尊密意自解——直指觉性赤见自解》中强调的。所以即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放牛郎,只要他肯向自心去修证、参悟,虽然他不会说理,一旦了悟自心也可成道。因此,了悟自心不在于通达了多少经论,而是在于你能不能时时观照自心。如果没有彻底了达自心本性,即使每天背诵很多部经典,也只是人天福报而已,是出离不了三界轮回的。

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一个善知识根本的法相就是见性。一个见性的善知识,首先他的知见绝对不会错。一个没有见性的善知识,虽然通达了诸多经论,但是他的知见最终是不圆满的。故能开示微妙的觉性,令我们悟得觉性,无论其言辞修饰如何,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举例而言,学院的索达吉堪布在讲说经论中,他的言词并不是那么华丽好听,讲述的言辞语句并不象台湾的法师那样严瑾,但是仔细观察其中的法义,却句句之间都透露出真正的智慧,因为他是真正获得修证的人。而某些法师在讲法的时候,可以说一个语病都没有,用词都很得当,但是仔细听下去的时候,并没有很深的内涵。他们相比索达吉堪布,就显得智慧并不深邃,这就是有修证和没修证的一个差别。有修证的人,即使言词比较笨拙,但法义是从自性流露出的,能给人一种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的感觉。能给闻者真实的法义加持,往往令闻者彻达心底而明了自心。没有见性的人讲出来的内容,尽管言词再美丽,听起来好象很微妙,但是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好象明白一点点,又感觉离得很遥远。因为讲法者自己未能彻法底源,只是在边上转来转去,始终不能切中要害。这说明,佛法真正的正见是在见性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没有见性,虽学得三藏十二部的经典,也只是一种相似性的智慧,这样的善知识不能给人真实的智慧的受用。所以善知识最根本的一点是要见性,而不是终日把言词只挂在嘴上。这里强调说明了看善知识不要看外表,不要看能讲说多少部经论,最主要看他是否真正地见性,用禅宗的语言,是看心通不通,宗通不通。丁一需依善知识而悟佛性竟。

 

丁二教发心勤苦参学之必要分二:戊一佛法在心中之定位;戊二依师勤苦参学之必要;

 

戊一佛法在心中之定位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

要想见佛,当向何处见呢?向自心处见,见性即是见佛。自性即是真佛,离此佛外别无佛可见。古大德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一点,因为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关键所在。

【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

所谓的‘性’就是指的我们自心本性,离自心之外别无有佛,要想证得佛果需要见性。那佛是什么状况呢?佛是一个自在人,无事无作人。既然我们自性是佛,那就去观察什么是佛的状况,去观察自心当中何为自在,何为无事无作。这个地方埋着一个法义,什么时候能真正地悟到自心自在不染一切,又无事无作,那你肯定是见到佛了。

我们灵明的觉性在起心动念当中于任何一念都了了分明,但是却不随念转;善念恶念在自心当中了了分明,所谓的善恶者生灭,所谓了了分明者自性,生灭由了了分明现起,这个了了分明是体,所谓的善恶生灭是一个作用。但是愚人凡夫不了解这个道理,认为生灭者是一个我,我现在在想什么,我在怎么怎么样,对于那根本的了了分明,从来没有在善恶起灭的当下去回光观照。应当观察,在善恶无记当中起落的时候,什么东西不受这些染着?

有情众生在起心动念的当下,心之光明是明然不灭的,无论你造作什么念头,它都是一味地了了分明。当我们高兴时,妄心已经转为高兴,但高兴的同时还了了分明的这个自明之体是什么?当我们的妄心一会儿为烦恼所转时,我们同时还是了了分明的。这个不造作而自明的,无论妄心如何转变,它只是一味地明了觉照,并无任何造作生灭,而妄心的起落也是在它的明觉中幻生幻灭。因此这个远离造作分别取舍的明觉就是我们圆满的自性本心,也是修行者所称为的佛性,这即是自性真佛。这个明然觉性,虽然遍觉一切,但并不随妄念的生灭而转,不受一切束缚,自在地遍觉一切而超离一切法相。它虽明然遍觉但并无有任何实成,其即是离戏之空性,故而它是超离一切的。诸佛正是证悟了如是之自性,故获得了究竟之自在,所以说:‘佛是自在人。’

而此觉明之空性中能现起一切念之游舞,但其却永远不动,不受一切染著,而无事无作。所以证悟此心性之诸佛亦是不出不入无事无作,此之心性本来如是,故凡悟得此心皆能入究竟无为之道。凡夫众生因迷失此心,则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以为实有,故有造作就有生死轮回。若当下能得悟此圆满心性,则已入佛道,如是即是继承如来位者,亦为见性成佛之人。

这个自心真佛本来清净,迷之者便现轮回诸相,而悟之者涅槃当下现前。对于如是之意,当以实际观察而得了知,是为如实正行。此明然之心虽现起一切念又不被诸念想染着,虽依诸根现起种种动用施为之用,但却无动摇出入而永远恒常不变。如此之心佛是我等本具,诸佛亦共证此性。

如上所说之明然心性是不离念之起落的当下就是,所以它是那不为念起念落而动之明然,五根中一切动用亦是它之所为。二六时中无所变化,时时刻刻都在作用。

世间一切造作之法皆是生灭法,而我们本具之明然心性不论如何观察它都是无所作的,因此它是超离生灭概念的空性。有情众生之所以能忆持一切事情,是因为此明然之心性能觉照一切的缘故,此觉照是三世恒常的。所以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境相均能自在显现,而此妙用由迷则转为凡夫之记忆等作用。因此妄念起落时,它也自在而明然地觉照。如果有情众生不具此三世一如之觉性就不会有记忆等事。若妄念起落的当下不明白,是过后才明白,那我们怎么能有记忆呢?因为在念起落的同时我们是明明白白的,因此才会有记忆。所以不管你一会儿想张三,想李四,想仇人,想亲人,或你的心专一的时候,你同时还了了分明,此了了分明永远没有间断,能生灭的只不过是你的妄心在生灭而已。

有的人问我:‘师父!前念刚灭后念还未生的时候,中间的是什么?’我告诉他:‘悟者是觉性,不悟者即是无明。’有的修行者说这个一定是佛性,我告诉他‘对于没有悟的人来说,其实还是无明。’如果真正觉悟了的话,就知道觉性在妄念生起或未起时都未曾间断过。所以难道只有前念刚灭后念未生的时候,才是觉性吗?不是啊!无论念头灭还是没灭,觉性永远都不间断,妄心的起落是不能障碍觉性的。所以能问这话的人根本不明了什么是觉性,要知道心性并不是在妄念灭了以后才存在或起作用,妄念没有灭的时候,这个心性就这样现起一切妙用,也就是说不灭妄念的当下觉性是明明然的,只不过是你迷了而已,由于迷的缘故虽然在用它,但却不知道它的存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切作用皆是依觉性所现起的,这了了分明的觉照也是觉性现起的。妄念没有这个作用,妄念只是由迷所起的颠倒攀缘之分别心而已。当你把心念定在一个事上,比方一心就想张三的时候,我要问你内心清楚不清楚?想张三的同时你没有造作第二念的时候,请问你当时是象睡着了那样的糊涂呢?还是了了分明?如果说你象睡着了那样的糊涂,那么我问你过后你怎么知道你刚才在想什么。当时你已成一念了,你还能同时明明白白的,这个能想能分别的是妄念,这个明明白白的不是觉性吗?再进一步观察,那么这个明明白白什么时候动过,什么时候有生灭过?根本没有!生灭的是你的妄心,随妄心走是由于你迷的缘故,所以妄念起落的当下,皆是自心的妙用,并不是说把这个妄念完全灭了自心才显现,只不过凡夫众生在妄念没有清净的时候,不懂得如何在妄念起落的当下去见这个自性。因此禅宗好多大德告诉我们,把妄念清净下来,然后心性就显现了。如六祖慧能大师说:“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做么长。”但实际上对大家说一个大实话,不管什么时候觉性一直都都明明然的。莲花生大师云:“明和觉从未有间断,而你却不认识。它处处皆无碍显现,而你却不了解。”真稀奇!它二六时中明明然,你却没有见到过。它自在现起一切不染着一切,任何一物皆不妨碍它,它无任何所在,所以无事无作。

【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

如果不见性终日茫茫而造作诸有为之事,则欲办解脱生死之事必无有头续和方向。因不见性之人,虽做闻思佛法等事,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心的迷惑,故内心有种无所依靠的感觉。这样的修行者,他们对什么是佛,什么是佛法的根本没有真正的定解,由于不见自性则不能真实生起究竟之定解。因而彼等行者修来修去总感到茫然,修行总是进进退退的,信心坚定不下来。但若能见性,这些问题都烟消云散,进而知道怎样修行是真正的修行。

凡夫众生之烦恼是由迷失自性而生,故欲断烦恼需要觉悟自性。没有觉悟的情况下,以茫然无知的状态去修行,再怎么精进,也会感觉断烦恼的力量不够。又若不知自心本来是佛,而向外驰求,如是之人纵经无量阿僧祇劫亦不能得成佛道。如莲师云:“若不认识心而向外驰求,如身外去找自己怎能找到自己,好比一个傻子进到一大群人中,为热闹的场面所惑,而忘失自己。由于不认识自己而去它处寻找,误认别人是他自己。同样,如果不知万物的本性,不知外境原来是心,而仍误入轮回,不见自心是佛则障涅槃。”所以说:“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这个比喻很简单,我们成佛是找到自己自心,成佛不由外得,自性就是佛,于外在的森罗万象中去找佛的话,是不可得的,只有向自心去观察才能了解什么是佛。如果你出外去找你的大象,以为你的大象丢了,其实你的大象就在家里面。但是你忘记了,却不停地在外面去找,你纵然遍三千大千世界去找这个大象,终究不能找到。因为你的大象安住在你的家里面,并不是安住在外面。大象是比喻我们的觉性,成佛是由内在的觉性而成,如果念念间都向外驰求,那纵然经无量阿僧祗劫去寻觅,永远也不可能得证佛果。所以如果不见性的话,你终日忙忙做修持也只是茫茫然而已,不可能得见真正的佛,也不可能成佛!

【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这个心虽然无一物可得,但是若想获得心的体会,必须参访善知识。很多经论里说,佛法深奥,不依善知识而得悟者,在这个世界上寥寥无几。象辟支佛那样根基的人,没有善知识自己能悟道的很少,简直可以说寥若晨星。我们谁也不敢说自己就是这样的根器,所以我们需要精勤参访善知识而求悟道。那怎么样参访呢?【切须苦求】这四个字里面涵义很多,‘切’是切记的意思,我们要明白了悟心性对于自己来说有多么重要,了悟自性是修行佛法的根本,这是我们修行佛道的人生命中唯一所求的,故当发起恳切心来。不管在参访善知识当中会遇到什么样的苦,纵然面对善知识任何苛刻的要求,都要能安然接受,把这些苦转变为自己成道的资粮。所以这个‘切’是求道者必备的心态,要想真正做到所谓的苦求,就要真地发起恳切心、希求心来。若想随便求求就算了,这说明佛法在你心里的份量不够,你没有了解到见性的窍诀有多重要,不知道其重要性就不会去经历种种苦难得到它。所以这四个字告诉我们首先要发起希求心,而发起希求心的动力来自于我们对佛法正确的定位。所谓正确的定位,就是要把佛法放在生命中第一位上,也就是说佛法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我们修行者的根本目标就是成佛!悟道!悟得自性!既然了解到唯一佛法能让我们解脱生死轮回,而见性又是成就佛法的唯一关键。若真地知道这个道理,以及把佛法放在了人生的第一位上,那么希求心和恳切心统统会生起。你就会做好准备,为了求得殊胜之法,纵面对种种苦难都能克服,这样就具备了求法的心。在求法过程中,或者修行过程中即使经历很多苦难,你都会安然忍受,这样你很快就能获得佛法之成就。如:米拉日巴尊者在未学佛前造了很多罪业,后来深知罪业的可怕,唯有佛法才能灭除这些罪业,以及解脱轮回,所以他参访善知识的时候与我们就截然不同,他以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供养善知识,以求得善知识的教授,最后依上师瑜伽的加持而获得成就。

 二祖慧可为了求法断臂,表自己的决心,传说当时达摩祖师对慧可说:你要想向我求法,除非天降红雪。正好当时降雪,慧可马上拿刀把自己的胳膊砍掉了,鲜血染红了地上的白雪,他将红雪奉献给了达摩祖师,祖师一看既然有断臂的决心,那将来亦能为法忘躯,那这样的人不传给法能行吗?达摩祖师于是给他安心,用安心的窍诀模式让他开悟自心,最后成为一代祖师。这个传说并没有真实的依据,但是也说明了求法决心的重要。

历代的祖师大德求法之心非常坚固,可是我们为什么不具足如他们一样的求法之心呢?其实,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真实地认识到轮回的可怕,以及佛法对自己的重要性,因此在求法之时才不会有真实的恭敬希求心,往往是以散漫泛泛之心求法,之后亦是懈怠泛泛而学。

【切须苦求,令心会解。】这是说明在依止善知识之时,当精勤承侍供养善知识。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而承侍之,对善知识的任何教言都要用心体会,用心参悟。

【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觉悟人生解脱生死,其它一切事情都不是最重要的。若将暇满的人身浪费过去,下辈子不知道能不能做人,甚至于会堕落到三恶道当中,遥遥而无有出期。生命无常刹那即逝,若不在生命存在之时精进用功,当大限到来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如《大游戏经》云:“三有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等观戏,众生寿行如空色,犹崖瀑布速疾行。”又如《梵网经》云:“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观当今之修行人懈怠者多,精进者少,都认为自己能活到明天,明天我再精进也可以,不能对生死生起怖畏心、出离心。作为修行人应当常念死亡,令自己生起精进心来,如《中观四百论》云:“思念我必死,若谁有决定,此弃怖畏故,岂畏于死主。”我们对佛法不能发起真心来,求法也不能真正地希求,修行也不会真正地用功,这样的话,只是泛泛而修,蹉跎岁月,这样的人自诳无益,认为我在修法,其实你根本不是一个真实的修行人。暇满的人身非常难得,我们已经得到了,佛法难遇也已经遇到了,因此应当思维人生大义而弃懈怠。若不能精进修持佛法,当无常到来之时,我们只能随业报而往六道,一旦失去此人身而再欲获得,则机会很渺茫,如《亲友疏》中又云:“海龟投木孔,一会甚难遭,弃畜成人体,恶行果还召。”

【纵有珍宝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

达摩大师在这里告诉我们贪着世间之事是毫无意义的。即使你在世间有名闻地位以及财富等,亦不能出生死烦恼。纵然你具足财富以及珍宝多如恒河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或眷属广布天下,也都无益于了生脱死。这些世间诸事开眼时能见,闭眼的时候还能见吗?举个例子,秦始皇为一代枭雄,东征西讨吞并六国,可谓是一代枭雄,但面对无常时,即使有再多的军队、再好再坚固的宫殿,也不能保护他免脱无常的索命。莫说是凡间之帝王,即使是天人再具足福报,亦是要面对无常的。天人可随意幻化很多东西,但是与他了脱生死并不相干。我们用金钱不可能买得长寿,不可能买得不生不灭,不可能买得究竟的智慧。纵然拥有众多的眷属,以及眷属都对你非常好,又能怎么样?自己的生死大事只有自己才能解决得了。所以拥有世间这些有为富贵等,并不是真正的解脱之因,也不是真正快乐之因,一切有为之法只是梦幻泡影,只是一个虚幻相而已。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故修行者应如是观待世间诸事,而令自心不黏不着,心时时刻刻安住道行之正念中,因只有修学佛法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世间的营求对于真正解脱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我们从这段当中要了解到佛法的重要性,所谓生死事大,不得空过。每天浪费时间去集聚世间的资财,散乱地交往,没有任何意义。很多法师每天以讲法为散乱之缘,如是讲法亦没有意义。即使是一个能讲经说法的法师,自己也必须要有修行的时间,安住禅修的时间,以期了悟自性。若不能得悟自性,即使讲经说法也不能了脱生死轮回,因讲经说法只是利益众生的一种方便,但回归到了脱生死轮回的大问题时,只有了悟自性才能真正地了脱生死。所以佛法是第一,佛法当中的修证,见性为第一,这是根本。

这里还再次提出了须恳切地去参访善知识,因为善知识很重要。各种经论都说明了善知识是养育我们法身的父母,让我们觉悟自性的父母。世间的父母只给了我们色身,而真正的善知识是令我们获得解脱、圆满自性修证的法身父母。《法句经》讲:“善知识者是汝父母,养育吾等菩提身故。成就汝等法身故。善知识者是汝眼目,能见一切善恶趣故;善知识者是汝大船,运渡汝等出生死海故。”我们如果想渡生死之海,当依止善知识,那么达摩大师在这里强调如果自己不具备得悟自性的能力和根器,则需要参访善知识,并精勤地依止善知识,从而获得究竟殊胜的教授,达到悟性的目的。想离善知识别觅佛道比登天还难,除非你是像大菩萨一样的根器吧。

为什么《达摩血脉论》里只讲了善知识必须见性这一点,因真正见性的人对佛法具足不退的正见;会善巧地调伏自心,也会依自性的智慧调伏弟子;他已经通达一切教义,断除一切疑惑,能念念缘自性而修学,使一切功德增长;他了知一切诸法本来虚妄则有无畏的勇健;他了解了一切众生与自己本来一体不二,从而能现起大悲心来;他面对一切法而不被一切法所转,心非常坚定不会退失道心。一个真正见性的人必然具足《瑜伽师地论》里讲到的善知识的十德,而一个不见性的人就会在这些德相上有缺憾。《瑜伽师地论》里第六德是‘觉真’,就是指觉悟真如本性,而《达摩血脉论》里只用这一点概括了十点。《永嘉大师证道歌》云:“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这个道理也说明了从自性悟入,是佛法的总纲领和根本,所以一个了达自性的人才是究竟地通达了佛法,因此,善知识具备通达自性的德相也是最根本的一条。

另外,要想获得一个善知识究竟的加持,还要观察自己把佛法放到了什么位置,如果佛法在自己生命当中不是真正的第一位,那么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也不会把教授佛法的善知识放到第一位。所以,要真实地依止善知识,在善知识名下获得受用,首先要把佛法放在心中的第一位,这样才会做到尊师重道,要想尊师必须重道。如果道在内心当中还不如对世间法的执着重,怎么可能真正地去恭敬依止善知识呢?我们之所以不能象那些大德依止善知识获得成就加持,原因是我们根本没有重道,因此就不会尊师。戊一佛法在心中之定位竟。

 

戊二依师勤苦参学之必要分二:己一善知识之重要性;己二不悟佛性即非真善知识;

 

己一善知识之重要性

【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

一个修行者要想真正成佛,而欲在此一生当中获得圆满的解脱,应当赶快参访寻觅具缘德的善知识,免得让一生空过。前面已说到一个重要问题,要想成佛必须见性,要得见性当参访善知识,一个修行者必须要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我们虽然具足佛性,但是不依善知识指导终不能明了。因具相之善知识乃是过来人,若无善知识指导开示,行者纵有聪慧亦不能明了心性,如《胜天王般若经》云:“如生盲人不能见色,如是烦恼盲诸众生,不能见法,如人有眼,无外光明,不能见色。行人如是,虽有智能,无善知识,不能见法,以证知。人虽有智,未能自悟要须良友,故付法藏。”

【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不依善知识而了悟自性的人万中希有。

龙树菩萨也强调依止善知识得悟佛法的必要性,不依止善知识而了悟佛法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极为稀少,除非象辟支佛一样的根器,辟支佛还是属于小乘,也没能完完全全获得成佛的了悟。

作为修行人如果不认识清楚这一点,就不会知道善知识的重要。达摩大师告诉我们要‘急寻师’,因为生命特别短暂无常,如果寻找善知识比较懈怠,那么在你还没有获得善知识摄受的时候,你可能已经无常了。所以要趁着我们还有一口气的时候,赶快寻找一个善知识,让我们开启自性,能真正地获得见性的修证,这样此一生不会空过。就如同一个重病之人,欲治疗疾病必当全力寻找能看病之医生,一切众生为无明覆蔽而不见自性,故众生有烦恼病。欲治疗烦恼病,则当寻觅明悟自心之医王,如《三摩地王经》云:“诸人病已身遭苦,无数年中未暂离,彼因重病久恼故,为疗病故亦求医。彼若数数勤求访,获遇具慧明了医,医亦安住其悲悯,教令服用如是药。”

佛陀有一次问阿难尊者,善知识对于修行人成就道果来说,能有什么作用呢?阿难说:‘修行人的成就一半来源于善知识。’佛告诉他说:‘阿难你错了,修行的所有成就全部来源于善知识。’这里说明了善知识与我们的关系。正所谓:‘佛性虽自俱,无师终不明。’善知识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善知识是一切加持的根源。善知识是过来人,他会在观察因缘成熟的情况下,以各种善巧方便让我们了悟自性。善知识是导引我们走向觉悟的心灵桥梁,知道如何让我们不走弯路。没有善知识,纵然去阅读三藏十二部经典,我们也不能肯定能否了悟佛陀的究竟义趣。善知识并不是我们心外的,在觉悟了以后,我们会知道善知识是自己觉性一分的外显,并没有跟我们的自性离开过。

藏地一位大修行者,刚刚步入佛门时,他皈依了一位上师,可是不知道此一生最有缘的上师是谁。但当他对佛法有一点点了悟的时候,知道了自己的善知识到底是谁。当你对佛法有一点希求的时候,一般来说就能寻找到你的善知识。有的人说:‘师父,现在没有人摄受我,我不知道我的上师是谁。’这也说明你还没有真正对佛法有希求心。若对佛法生起真实希求心的时候,善知识肯定会在你面前显现并来摄受你。

古代的永嘉玄觉禅师是通过读诵经典自悟的,但这样的人太少了,虽然自悟了,但不能肯定所见是不是究竟的佛之义趣,最后还得六祖慧能大师去印证。即便就是自己悟了以后,也不能决定自己所悟的就是真实不虚的佛之知见及境界,还是要通过善知识来印证,不印证自己还不敢决断。所以不管怎么样,善知识非常重要。

【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

如果你真是万中希有的那一个人,因缘具足时自己真正觉悟了,这样的话不用参善知识也可。但你所了悟的必须和圣人意(这个圣人指诸佛菩萨),如果不能肯定合圣人意,那你这个悟不见得是正悟,也许是邪悟。那么如何合圣人意呢?我们可以通过佛的圣教言多方面地观察自己所获得的知见和境界,是不是如佛陀所宣讲的,如果确实符合诸佛义趣,不用参善知识也可以,因为自己已经知道如何修学了。就如同阿难尊者在楞严会上了悟心性后所说的,我现在虽然就象远游在外的游子,但我对回家的道路了然明白不生疑惑,我已经知道怎么回去了。当你了悟心性的时候,你就知道到底怎么样成佛了,不需要别人跟你说,不需要再参善知识,只需要精勤地去用功修行,去安住于觉性。

【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

这样自悟的人是生而知之的,前世的因缘非常殊胜,此一生少闻便悟,或者说多闻自悟也可以。象永嘉玄觉禅师在读诵方广等大乘经典时,突然就悟到了自性,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厉害了。这种人的根器绝对是不一样的,是上根之人,故称为‘胜学也’。但一般的人还是要靠依止善知识方能了悟佛法的。

【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

如果自己不是象前面说的那种根性,虽然读了很多经典也悟不了,那就需要勤苦参学,精勤地依止善知识,按照善知识教导的方法去精进参悟,这样才能因善知识教授方得了悟佛性。

【若自明了,不学亦得。】

不学亦得的前提是必须自己已经明了了,才不需要依止善知识。如果不明了,必须精勤苦学来依止善知识。密宗的很多大德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依止善知识当以自己身口意三业来依止,身依止即身供给善知识任驱使,起各种恭敬、各种承事;口依止即经常祈祷善知识,以口清净供养善知识,口中不说善知识的过失,等等,经常赞叹善知识;意依止即在自己的内心当中,于善知识名下不起任何邪见分别,不造任何意中过患。这只是简单来说,实际上还有好多内容。在善知识名下要放下自己的人我观点,让自己变成象空瓶子一样,完完全全将身心奉献于善知识。这样善知识的教授才能起到最大的加持,使我们得悟佛性。如果没有这样承侍,虽然善知识给你传授开悟见性的法,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也不会开悟见性的,因为你内心根本没有做到完全依止善知识,没有真正地把自我的观点放下来。你就如同一个满瓶子,善知识就如同倒水的人,瓶子已经满了,水怎么能倒进去呢?要想把甘露倒进去,必须把先前装的东西统统倒出来。如何清空自己呢?在依止善知识时,当放下我执我见,一切以善知识为所依,做到老实听话即可。

如果人我是非和内在分别特别重,依止善知识的时候都没有把这些放下,虽然善知识为你讲述开悟见性的教法,但他的智慧不能流入你自己的心田当中。

如果不把内心种种杂乱统统放下,依止善知识只是一种很平淡无谓的心态,而且还固执己见,心有我慢等等,这样根本不可能获得善知识的加持。并不是善知识不加持你,是你自己不相应。请注意!这是依止善知识中最关键的。

因此,依止善知识还要自己相应才行,若不相应即使能获得善知识摄受,也不可能获得成就。

如:在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他没有文化,也没有智慧,也不会说法。因此每当佛陀和众比丘出去应供时,他就自发地留下来看门。

一天佛陀和僧众出去应供了,而这时来了一对贫穷年迈的夫妻,来请僧应供。(这对年迈的夫妻一生都很贫穷,费了好多年才攒了一点钱,他们打算用来请僧应供,而为来世积福。)来到佛陀的精舍时,佛及大众都去应供了,只剩下一位看门的比丘。

夫妻俩就很虔诚地请这个比丘去应供,这个比丘百般推脱都推脱不了,只好硬着头皮去应供了。僧众受檀越供养就要给人家讲法的,可是这位比丘师父就犯难了,因为自己一句法都不会讲。因此,他坐在那里走也不是,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只能坐在那里唉声叹气。

此时,老俩口就一直低着头虔诚地跪着,等师父给讲法。可是等了好长时间都没有听到师父讲法,老两口心中暗想:‘看来我们业障深重得太厉害了,师父都不给我们讲法。我们应该生惭愧心来忏悔往昔的罪业。’心中如是想着就逐步把散乱的心放下,开始一心忏悔,结果通过虔诚一心的忏悔,夫妻二人的心越来越清净,越来越专一。

此时,比丘师父实在是坐不下去了,就叹一口气说道:‘唉!无奈啊!’

老俩口一听,心中就跟着想:‘就是啊!人生当中有诸不自在,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确实是太无奈了!’

比丘师父又坐一会儿,看到人家老俩口还跪着不起,他心里面很不是滋味,就说道:‘苦啊!’他自己不会讲法走不是,坐不是,真是苦啊。

老俩口听后,心中随着就想:‘人生之中好像任何一件事情都和苦分不开,都是苦的本质,任何众生都有生老病死等苦,确实人生太苦了!’这老两口由于把自己的观点统统放下了,听到师父说一句,俩人就随所闻而思维,由思维故令心达到了专一。

这位师父看到二人还是一直跪着,自己就这样坐着也不是一回事儿,想到此处,他就悄悄跑掉了。

而老俩口还一心地跪在那儿,准备听师父继续说法,可是过了很久之后,也听不到师父的声音,二人一抬头看到座位上空空如野。本来二人心已经达到专一了,在看到师父突然不见时,专注的一念也放下了,因此心中当下一片空明,因此当下便开悟了。

这个例子说明依止善知识能否获得开悟,也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态。若自己不能放下自己的我执我见依止善知识,则必不能获得成就。在依止善知识的要求中,之所以说要观察善知识三年再决定依止,是让你自己对善知识生起坚固的信心来,如此就能心中不起邪见,而能如实依教奉行,从而才能获得殊胜的加持。就如上文中所引之老俩口,他们心中对师父具足诚信,纵然师父不会讲法,他们二人都没有往师父身上怀疑,反而是观照自身之不足,从而生起了忏悔心,然后师父每说一句话都向自心观照,纵然是很简单的话都如实观照自心,才令心达到专一之境界,最后才能开悟了。

有的人问:‘师父你为什么不收我做你的徒弟?’

答:‘先不说收与不收,此时说这个有用吗?你应该观察自己有没有准备好做一个合格的徒弟呢?已经准备好当徒弟了吗?作为一个弟子的条件自己具足了没有?’所以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要观察自己是否准备好做徒弟了,自己真地具弟子相了,那么再求师父摄受。己一善知识之重要性竟。

 

  己二不悟佛性即非真善知识

【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妄法。】

真正的善知识不同于那些迷惑不觉的人,这些迷人不能真正无误地取舍佛法要义,往往是法说非法,非法说法,而诳惑众生。以自己相似之说误导众生,将自己的愚痴邪见说为佛说,如是之人地狱罪业尚不能免,何况能利益众生!

真善知识由觉悟自性之故,而通达一切教义,能如理地取舍教义,能善巧宣说一切法门。如是之具相具证悟之善知识为真正之如意宝,是我等行者所依止处。

【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

如果没有真正获得开悟,而且又不能遵从逻辑论理抉择佛法,若这样的人宣讲佛法的话,皆是魔说不是佛说啊!因其所说皆是相似的佛法,而不是真实如理之佛法观点。那么是不是说没有开悟见性的人就不能讲佛法呢?不是!在藏传佛教和古印度佛教里面,没有真正见性的人,必须要遵从逻辑论理的方式来讲说佛法。可是在我们汉地一直没有重视因明教义,很多人自己没有开悟,在讲说佛法时,又根本不遵从理辩,所以不遵从正理来宣讲佛法,就会造下妄说佛法的罪业。没有开悟的人可以讲佛法,但是他必须通达因明等逻辑论理的方式,能通过逻辑正理来分析佛法,这样虽然讲说不是最究竟圆满的,但至少不会引导众生走向歧路,也不会说相似性的佛法。

可是现在很多法师既不通达因明逻辑,又没有实际证悟空性,只能给徒众传说相似性的佛法,以盲导盲,如宣化上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这句话说明,说也不通、宗也不通之人,虽说法如雨,但对你成佛作主来说没有任何益处。只能增加你的邪见分别,或者使人对佛法妄作谬执取舍。

某些居士听完了一些法师的讲法以后,自己不能善巧取舍法义,自认为有讲法的能力,就跑出去给人家讲法,讲法的时候谤其它宗派。例如,有一位内蒙古包头市的“大德居士”给居士们讲法,他说:“现在除净土法门外,其它八万四千法门都不起作用了。”这样讲绝对是谤法,这个罪过是很重的。这位居士自认为自己能讲法,就这样乱讲,不仅让自己造下了地狱的恶业,也造下了误导众生的罪业。

愚僧曾经跟这位居士辩论过,问:“既然你认为一切法不起作用了,那么请问佛的法运有多少年?”居士答:“一万二千年。”问:“既然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的话,那么正法时期是多少年?”居士答:“正法一千年,相法一千年,末法一千年。”问:“现在过了多少年?”居士答:“是佛历二五三九年。”我问:“唯独一句佛号起作用是在什么时候?”居士答:“是在末法一千年过去以后,将来其它法灭尽时。”问:“现在是否已经到了那个时期?”居士答:“还没有,不过快了。”问:“既然还没有,你为什么这样说呢?”居士答:“虽然还没有完全到了那个时期,但很多法师也这样讲。”问:“佛陀在《十诵律》等律典中说:‘若世间有五个比丘持律在世,则正法住世五千年。’你难道认为现在连五个持戒的比丘也没有吗?若有,那么现在还有没有到唯独一句佛号之时?”这时这位居士哑口无言了。

因此,那些不是真正了达佛性,而又不通达因明论理之人,是没有资格讲法的。所以学习佛法的人,欲听闻佛法也要会如实取舍才行,不能不观察而乱闻法。

还有,即使给我们讲法的善知识是具相的,在听法时也要会抉择取舍善知识所讲之法,是从哪种角度讲的,是非遮还是无遮?若自己不能如是取舍,自己只知道照葫芦画瓢给他人宣讲,一但讲错就会造下深重的罪业。

想要发心弘法利生的同修,就必须要通达因明论理学。若掌握了《因明学》则可用因明正理的模式去分析佛法,而给他人宣讲,这样最起码不会造下错乱说法的罪过。但要想宣讲胜义方面的教言,那么最起码还要通达中观和唯识等教义,如果不通达这些教义是不可以宣讲佛法的。

现在汉地一些所谓的法师,他们宗也不通,说也不通,不具足正理之量而错乱宣讲佛法,如是之人十分可怜,将来当堕恶道啊!

【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

台湾现在有些人并不通达佛法,也没有究竟证悟自心,而妄言自己已经证悟,诋毁诸古大德。像如是之人必是魔王,而其弟子亦是魔民。台湾的萧平实就是这样的,诋毁古今大德,五明佛学院的索达吉堪布为此专门造了一个《破邪说论》,而驳斥他的邪见。

另外,不能究竟宣讲胜义教法之人,虽能行相似利生之说法,但彼等不能究竟利益众生。

【迷人任它指挥,不觉堕生死海。】

没有智慧的人就会被这样的邪知识误导,从而将来必然堕落生起之海,今生不能获得真正佛法的利益,如是不可不慎啊!例如:清海无上士、萧平实、李元松等附佛外道,这些人毁坏佛法之正理,误导众生,可以说此诸人等就是魔王。汉地不仅有很多居士受彼等迷惑,而且还有很多出家人也学习这些邪教。学习这些邪教不仅不能成就,而且还造下了极深的罪业,三皈等戒体皆已破失了。因此,修行人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务必要仔细了解观察清楚,这个善知识说通不通,宗通不通。若真是了悟自心的善知识,这是非常稀有的,当一心依止,用自己的生命供养依止他,能如是作必能成就。

达摩祖师在这里给我们说明,若一个善知识宗不通说不通,他只能是一个魔王,他的弟子也是魔民。若虽然宗不通,但具足说通的能力,那么这样的人也不能称为魔王,只能说是一个不圆满的善知识。所谓的‘说通’即是指能依逻辑论理巧妙地说法,通达佛法教义具足逻辑辩论之才能就是说通。

比如有的人掌握了因明正理的模式,他也不见得见性,但他能通过不离因明正理的辩论讲说佛法,教证缘理证,可以说不会有大的错误。可是你说不通,不依教证理证来说的话就麻烦了。

【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它一切众生,令人魔界。】

不见性的人,往往因自己了解一点点道理的时候,狂妄之心便会生起,认为已经成佛了,比如善星比丘。这样的人是大罪人,因为他诳惑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误入魔道,这个是很严重的问题。《楞严经》云:“自称是佛者,即为魔王波旬。”

若真是有所修证者为觉悟众生而起信心之故,亦可说自己是证悟者。龙树菩萨曾经为度化一个国王,而现诸多神通,国王问菩萨是何人?龙树菩萨自称是一切智人。还有在前文愚僧宣讲达摩祖师传记时,其中达摩弟子也对国王说自己见性。若真实有修有证,为利众生而说自己之证量,也是可以的。反之若无有真实之证量,为名闻利养而说有证,如是则为大妄语。

【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

如果没有见性,纵然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因为不见性人所说所讲皆是分别计度之心,故凡有所说皆不究竟。既是分别计度所说之法,皆为谬说,故作此等说者皆属魔说。妄言自己已证道、证果之人,乃诳惑众生之辈,不得依止彼等之人。

如是邪人乃魔之眷属,不是佛家弟子,纵然彼等现出家僧相亦是魔子。此等邪众不辨真理,不守净戒,如是之人何能免离生死?凭什么决定自己所走的就是了生死之路呢?如是邪人连自己所走的路是什么路都不知道,怎么能依止他而获得了生脱死呢?

以是之故,若是真正见性的善知识,他能很决定地告诉你,什么是佛法,什么是究竟义趣,什么是了脱生死的妙法。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必须要清楚如何抉择一个善知识,如果想真正出离生死,善知识必须是见性之人。如果现在没有因缘遇到见性的善知识,为了通达佛法,也要去寻找一个能依正理而宣说佛法的善知识。但是要想即身成佛,必须找一个获得见性的、说通宗通的善知识,否则不可能成佛。

佛经中说:“菩萨若不以智慧摄持,而行善法皆为魔业。”没有智慧摄持,所行皆是有漏的福德,福德太大的话,来世就会跑到他化自在天去,此天乃是天魔所住之处。若不以出世间智慧摄持而行持善法,修有漏福德,是往生第六欲天之因,如此即魔业。入他化自在天者即是魔的眷属。所以要想真正地将有为福业转为清净的无为净业,必须通达无为法的道理,因此必须依止了悟无为法的善知识。

修行者要观察自己的所求来抉择依止善知识,若自己修行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就无上佛道,那么所依止的善知识最起码是要明心见性的。因见性的人已经入佛知见了,虽没有圆满佛的境界,但他知道佛法究竟的义趣是什么。真正最圆满的善知识已经住佛知见道了,像文殊、普贤诸大菩萨,以及法王如意宝这样即身成佛的善知识,他们是修行之人最圆满的依怙。若自己仅是想了解一下基础的佛法,不是想究竟成就佛法,或者是为了人天福报而修学佛法,则依止一个能依正理说法的师父就可以了。如果不如理抉择善知识,则胡乱依止一些邪说邪见之人,如是将来只能堕落恶道了。己二不悟佛性即非真善知识。丁二教发心、依师勤苦参学。丙四论依止及善知识法相竟。

 

丙五结归见不见性之差别

从科判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此处是讲见性和不见性的差别。

【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这里除了阐明见性与不见性的差别,也直接告诉我们离众生别无佛性可得,所以说【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

佛陀和三界六道众生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是觉,一个是不觉。所谓‘觉’是觉悟自性,觉悟我们的本性是佛;所谓不觉就是迷失我们的本性,迷失本性的人就是众生,见性的人就是佛,众生和佛的差别就在此处。如《达摩大师悟性论》云:“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

佛不仅是明心见性,而且是已经圆满自性修证的人。而众生不见自性,在无明中妄起生死。佛安住本觉之中,虽处生死而却自在。一个自在,一个不自在的原因就是觉与不觉。因为一切法皆为心的幻化,如果我们觉悟自性,了悟一切法皆为自性而显,虽然显的同时又无实有存在,这时当下于一切法解脱,解脱的话则名之为佛。而众生由于不见性的缘故,迷失了万法的本体,不能真正地了解万法即是心造之意趣,由此于所谓的心外而别安立法的存在,因此亦建立了生死轮回。既然一切法皆是心的投影,心的幻化而已,如果当下觉悟,不离一切法就当下自在。

以是,众生和佛之间所存在的差别,全部来源于觉悟不觉悟自性。觉悟自性当下就是涅槃境界,不觉悟自性则永落生死轮回,这就是见不见性的差别。所以不管初学者,或者是能够统领众生的善知识,欲成就佛道都必须要见性。所依止的善知识不见性,则不能引领你出离生死轮回。你自己不见性则不得成佛。得悟自性,一切法当下解脱。

《楞严经》里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法的幻相执着,当下即是一切法的实相,当下即于一切法而获得自在。因为一切法是心的投影,心的显现,因此在觉悟的当下妄想尽灭,虽然还面对这一切法,但完全不一样了。禅宗有一个公案,一个老禅师说:“刚刚学佛的时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学佛二十年以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到了三十年以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原因是刚刚学佛时,虽然听佛法中讲一下虚幻,但由于不能真实了悟此理的缘故,看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所以这是由于不了解法义,习气较重的缘故,怎么看还是实有的;但当修学二十年以后,由于精进串习佛法,了解了一切法是空性的,虽有如是理上的解悟,但没有亲见诸法本性,因此生硬的把事物观成空性,所以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同水,”如此便落到空的这一边而生执着;但是三十年以后有了真实的证悟,明心见性了,虽然山水等相依然,但不同的是自己已经究竟了悟了这一切皆是心的投影而已,故虽见山水而不起任何执著相。虽然山和水依然现起,但犹如彩虹一样了无自性,于山水之间不起任何颠倒,当下自在,这叫空有圆融和合不二,这样的境界就圆满了。所以最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个公案生动地说明了见性和不见性的差别。有人听到一切法虚幻的时候,使劲观这个法的空性,或者把这个法相灭了,如是还执著有个空存在。之所以有如是等谬执,是由于不见自性的缘故,如果亲见了自性,就能了知万法显现的当下本来空寂。也就是说,一切万法显现的时候就是自性空寂的显现,这即是现空双运之意趣。但由于无始劫来由不觉而对事物产生了实有的执着,由这样习气的缘故,致使在冥冥中认为一切事物是实有的,故当一切事物现前时,马上就会生起实有的执著。有的人说:‘师父啊,我虽然看见了,但并没有分别它为实有啊!’其实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在执著,当你看见花产生一个喜爱心时,这里面已经带有实有的执着了,不见得非要刻意明显地执著是实有的,你的心随它转的当下,已经有了迷惑,有了实有的执着。

这种执著是来源自心的不觉,由不觉才会认为心外实有法可得。若真地明白一切法界是心的显现,你怎么会执着它呢?所以,由于没有真实地了悟自心的缘故,在潜移默化当中就会执著一切实有。我们对诸法实有的执着没有放下,原因是根本的迷惑没有去除,迷惑就是不觉。所以要务求觉悟诸法的实相,真实觉悟后,还要通过禅定去保任自己见性的正见,如此则见一切法不会再随之产生执着,当下就自在解脱。既然当下解脱,请问与佛有差别吗?没有差别!可是我们随着事物当下迷的时候,又落到众生这一边去了。所以能见性者即是佛,见性以后与佛无二无别。不见性就是众生。

【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

这是在告诉我们,所谓见性与不见性是于众生性上而安立的,觉悟众生性就是佛性,从此对一切法不取不着,这样的话当下就是佛,这就是圆满的佛性。如果不见众生性就是佛性,于此众生性上而迷了,这就是一个众生。

【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

这里明确告诉我们离众生性别无佛性可得。在《文殊师利所说佛境界不思议经》当中,文殊师利菩萨应释迦牟尼佛之问,而回答得很清楚:“佛性即是众生性。”而且佛性不离众生的贪嗔痴等烦恼性。佛陀问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啊!佛境界是怎么样的呢?”文殊菩萨说:“佛境界是非思议之境界。”尔时世尊问文殊师利童子:“诸佛境界当于何求?”既然佛境界是非思议的境界,请问童子佛境界当于何求?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诸佛境界当于一切众生烦恼中求。”这个地方讲得很明白,佛境界不是离开众生烦恼境界所能求的,而是在众生烦恼境界中求,因为烦恼性即是佛性。文殊菩萨又云:“所以者何,若正了知众生烦恼即是诸佛境界故,此正了知众生烦恼是佛境界,非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所行处。”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求得佛境界,当于众生烦恼性中求,因为烦恼性即菩提自性,由不觉故成为烦恼性;由觉故成为菩提自性,它们是一不是二。所谓的二是由迷产生的,觉的当下即不是二。所以作为佛弟子,能正确了知众生烦恼性即是诸佛境界,就认识了烦恼即是菩提的道理。而这样的境界非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所行处,不是他们的境界,而是真正的成佛的境界。

愚僧讲这部论的目的是想让大家见性成佛,那如何见性?当于众生性当中去见性,此性即是佛性,于众生性外无佛可说。

【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这其中的道理很深奥,众生的烦恼性即菩提自性,而烦恼性与菩提自性的差别是安立在觉和不觉之上的。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并不是于烦恼自性外而别求佛性的,当于烦恼自性当中去了悟这个佛性,这就要观察烦恼。诸多禅师让我们修观心法门,其道理就在于此。不管烦恼有多大,也不论贪嗔痴等何种烦恼,要去观察它从何处起?住于何处?去于何处?当你观察到来、住、去三者皆不可得时,那么把可得与不可得的心统统放下,这个时候即是佛性现前。所以离开我们众生的自性没有佛性可说。这就是为什么《涅槃经》、《法华经》里都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修行者务必要了知这个道理,成佛不是于自己身外而成,于众生性外而成,并不是在众生性外而安立的,菩提不是在烦恼之外安立的。如果我们在烦恼心现起的当下而不迷,安住于烦恼自性的话,即是契入菩提自性。因为烦恼自性即是空性本体,如是安住空性不随烦恼转这就是菩提自性。或者说,烦恼现起的当下也是智慧的游舞,觉性的游舞,并非实有一个烦恼可说。见烦恼非实有,如是则安住在如梦幻的空性中,即为无上的修持。

当我们对众生性即是佛性产生真实定解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成佛并不遥远,乃至于修行佛法非常亲切,非常自在,因为不离自己的自性的缘故。如果我们念念间缘自性而悟入的话,很快就能了解自性。为什么我们长时间地修行而不能悟入呢?原因是离自己的自性而别觅佛性,或者认为有一个真实可学到的东西。其实都错误了。不管佛法也好,善知识也好,皆是你的引导而已。而真正的趣向处是我们的自心,即我们当下的烦恼性,离烦恼性要别觅佛法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说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性外无佛。

所以要敢承当自己就是佛啊!那么就很容易当下悟入。可是如果我们实实在在把自己安立在凡夫境界的时候,是很难成佛的,因为你从来就不敢相信自己本来是佛。通过这样的教言了解到众生性就是佛性,那么你就有勇气承当自己就是佛,只是在迷而已,若自己刹那觉悟,毫无疑问,当下就是佛。一旦有这样的信心生起的时,在善知识指导下有所觉悟的时候,你就不会自卑,你就不会说自己不是佛!千经万论都在讲这个道理,让我们具足这个信心,具足承担的能力,承担自己就是佛,不至于被这样的教言吓坏。这样的话在我们心的起落的当下,你去回光返照去悟入,很快就了解到佛在何处,到底什么是佛。所以‘直示本心’这一段可归结为,在众生性外别无佛性可得,于烦恼性外无佛境界可求,佛境界者即于烦恼性中求。也就是说不离烦恼性当下而悟入到无生无取的境界,不随烦恼起一切现行,这就是佛境界。

作为一个修行者,我们对于这个道理如何体会?如何修持?在《文殊师利所说佛境界不思议经》中文殊师利云:“世尊啊!若修行者离贪嗔痴而求于空,当知是人未善修行,不得名为修行者。何以故?贪嗔痴一切烦恼空故。”我们很多同修在修持佛法的过程当中,使劲用心去对治所起的烦恼或者妄心。但真正会修的人,烦恼现前当下觉即罢了。觉的当下放舍一切不需要对治,觉与不觉也统统放下。因为妄心乃至于烦恼中的贪嗔痴本体是空寂的,由于你不觉而执着的缘故才产生它的作用力。但当你觉的当下不需要再有个对治,当下放舍就对了。若用对治的心对治妄念,请问对治的心难道不是妄念吗?妄念现起或者贪嗔痴现起的当下,只需要我们觉了后,罢却一切对治,心自然放松下来,安住在如虚空般的境界当中。不需要离贪嗔痴而别求于空,离贪嗔痴而别求于空的人,堕入到断见当中。因为贪嗔痴当下即是空性故,何有可离之贪嗔痴呢?难道贪嗔痴真的是实有吗?实有的话你就断不了,所以贪嗔痴本来即空。不空是由于你不觉的缘故,觉的当下即空,不需要再有任何对治。一个修行人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未善修行,不得名为真修行者。真正的修行,就是于贪嗔痴起落的当下去觉照自性,觉的当下不随它迷。不需要于贪嗔痴外别求于空,不需要以空作对治法。因为以空作对治法,乃执着了一个断空,此空并非为真空。一切贪嗔痴烦恼自性当体即空,由不觉故起烦恼的作用力,由觉的缘故,这一切烦恼作用力当下灭去。

所以要于贪嗔痴当中得悟佛的境界,就是于贪嗔痴现前的当下觉悟,当下罢却这就可以。当然这需要你对佛性有所了悟,如果没有了悟的话,只是一种无记的修行。当你对佛性有所了解的时候,不需要以佛性的空而去对治贪嗔痴,因为这一切本来空寂,本来不生,何需要对治呢?不需要!

卧龙禅师说:“卧龙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是一种大邪见,是堕落到断空当中了,不见诸法真实义。六祖慧能禅师对了一个偈语:“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总么长。”这很鲜明地说出当如何获得佛境界。真正了悟自性的人,并不是心如死灰,而是灵灵活活的。此中所言之‘对境心数起’,即了了分明地觉照,不需要断去思想。因为思想本来空寂,是觉性之游舞,何需要再来断呢?若有断之心,这绝对是头上安头。所以思想不需要断,只需要了了分明觉照一切,但又不随一切境界转,既然这个菩提就是烦恼自性本体,不离烦恼自性,请问这个菩提如何说日日长呢?它是本自圆成的,如何能有生长的概念?因有一个长就有一个减,能增减者非是菩提自性,如《心经》云:“不增不减。”所以卧龙禅师根本不了解自心,而六祖慧能大师用这一个偈子道破了见性之后的境界,见性之后不是一个死人,而是灵灵活活的,面对一切了了分明,但是就是不执着,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分别。虽然了了分明,但是当下不迷,当下觉悟,这就是见性以后的境界,无任何对治和破立,又了了分明。这个时候所现起的一切念头都是智慧的游舞。有的人说见性以后看来跟死人差不多,那这根本不是见性,说个不好听的话,那是见了魔了。见性以后是灵灵活活的。丙五结归见不见性之差别。乙一直释本心竟。

 

乙二论见性乃成佛之根本分四:丙一除见性外成佛别无路;丙二表佛特质而辨佛见性成佛之义;丙三辨不见性欲求佛道无有是处之义;丙四辨空性非拨无因果之义;

 

丙一除见性外成佛别无路

【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

前面达摩祖师给我们讲了,不见性成佛无有是处,而且在众生性外别无佛可说,不离我们本心当下即是佛。但是我们不悟,所以这里进一步问:如果不见性,但是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修福德利益众生,那这样不能成佛吗?

【答曰:不得。】

达摩大师很干脆,绝对不能成佛!如果不见性的话,念佛诵经广行一切利益众生的事情,广修一切的福德,也不能成佛。

【又问: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

问:既然说不见自性,纵是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等,都不能成佛,你有何依据吗?

答:虽然有少法可得,但皆是世间有为法善法福德,非出世间之无为法也。因有为法是人天福善,是有为有漏之因果法。一旦所行落入有为因果就会受报,要受报就是轮回法,不免生死,既然这样的话何时能得成佛道?如果不见性,你以什么样的心与无为法相应?不见性的人念念间皆与有为法相应,皆与颠倒相应,既然与颠倒相应,请问如何得成佛果?佛果是无上觉道之果,菩提道之果。不以见性而为契因,又如何得最后的契果呢?不可能的!如果不见性,你行念佛持戒精进忍辱等等这一切皆是有为法。故如本论中说︰“昔善星比丘,虽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者,为未见性故。”

有为法或无为法非是从法的表相看,而是要观察内心。比方说你以无为心而念佛,这就是无为法;你布施安住于三轮体空的境界当中,这是无为法;你持戒内心清净不染一切,安住于自性清净当中,任运守持一切戒法,这是无为法。可是如果我们不觉悟自性,你不可能令自己以无为的心与果地无为相应。所以说除了见性之外其它都不是成佛的正因。念佛用的颠倒不觉之心,那就与轮回相应。你布施不觉能所皆空,那么就会着我人众生寿者相,则非是菩萨所行之法,与无为法不相应。既然有为就落入轮回当中,轮回就不免生死,何时能成佛道呢?

不管你是念佛、诵经、持戒、布施、精进,不管你广行福利,如果你不与无为法相应,这就堕落到有为因果当中。所谓的有为、因果皆是由不觉而起,既然你以不觉的心而行一切修行,这些修行都变成由不觉所摄持的轮回法。而解脱生死法是必须与无生、无求、无为而相应的。所以,要想得成佛道,不管念佛、诵经、持戒、精进乃至于忍辱、禅修,皆应以见性摄持,这才能成佛,否则不可能成佛。

什么叫佛法?什么不是佛法?佛法和非佛法的界限如何分别?佛法非有为法。非有为法是安立在觉的基础上的,能与无为相应。以有为的心造作修行,即不是行佛法,而是行邪行。从胜义的角度来说,你所行的是不是佛法,不是取决于你现在是否在念佛、诵经,而是你的心是否相应于正觉自性。佛法最根本的就是不离于觉,以觉而现起应无所住之心,与无为法相应,这个时候才叫佛法。

佛法与外道法的差别是:外道法安立心外有法可得,假使你在诵经念佛的时候,由不觉故安立一个实有的佛可念,那你不是内道佛法。所以外道又分好几种:外道的外道,内道的外道。外道的外道是不信佛修学外道教义的人;有很多人皈依佛门了,由于不见性的缘故,处处执着,处处行心外求法之行,那这就是内道当中的外道。在禅宗里面把这种人叫门外汉,连佛门还没进啊!在六祖慧能大师的传记中,神秀大师每天给徒弟们讲法,而且带领徒弟们精进的禅修,持戒。但是五祖宏忍对他的评价是:他连佛门都没入。没入佛门的人即是门外汉,我们现在叫外道,也叫内道当中的外道。所以,外道和内道的鉴别并不是看你修持不修持佛法,念不念佛经或佛号,持不持佛戒。

举一个例子,一贯道有时还念佛经,还念佛的圣号,难道它是内道吗?所以外道和内道的区别,只在于你能不能与无为法相应。佛法是觉悟之法,与觉相应者皆为佛法,与不觉相应者皆非佛法。所以如果不觉自性,你念佛诵经不能成佛,只是人天福报,有为法。成佛需见性,若不见性则一切所修所行皆应归于有为法之列。虽然你认真取舍因果,精进修学,但没有脱离有为有漏。因此,修行佛法关键就是在于修行者是不是真正地了解一切唯心,了悟了自性。

有的人说:“师父!我修行几十年了,看来我还不算佛教当中的内道。”的确如此!见性之前,还是在培养自己如何进入佛门,一旦见性的话,才算已经登堂入室,进入了佛法的殿堂。所以成佛需见性,真正见性才会了解佛陀所讲因果等奥义,乃至能于一切因果自在,成就佛道。如果不见性,仍被因果束缚,所行皆为因果之法,既是因果之法则不免生死轮回,与外道法有异吗?这是从究竟的角度给大家来抉择问题,佛陀讲因果法并不是想用因果来束缚我们,而是让我们从因果当中了悟诸法的真实义趣,从而得成佛道,解脱因果。

可是现在好多人只问在因果法上怎样取舍,而取舍半天皆与因果相应,不与无为相应。因为因果是相对的法,落入相对不免生死。所以说:‘若是佛不习外道法。’即是此意。我感觉这个地方要加一个字‘若是佛子不习外道法。’真正的佛子当以无为法而契入,他的志向是成就佛法,那么要想成就佛法,不寻觅见性之法能行吗?

现在好多的佛弟子很差劲,老是在说自己成不了佛,没有一点点成佛的信心。不具备成佛信心的修行者,不是真正的佛弟子。因一个真正具正见的佛弟子,不会起如是颠倒之邪见的。虽然初学之人没有见性,但凡具正见者,都会务求在有生之年真正见性成佛。因为在见性的当下就能任运了脱一切。

有的人说师父您讲得太高了吧?我的根基肯定不行。你如果真正能深信自己是佛,这就是最好的根基,看你能不能深信这个大实话,要能深信,不管修任何法门都可以修学。但你有怀疑呀!若你心中想:“师父虽然这样讲了,我也应该信了,但是因果不虚,应该说我前世没有造下那样的善根,我应该是下根人。”若你这样想其实还是在行外道法,你被因果束缚了。佛陀讲因果法则是让我们了解一切万法虚妄的道理,于因果法当中修习解脱因果之无为法。所以如果真的坚信自己是佛,刹那就能了悟了。如果你不信,纵能背会三藏十二部经典,也不能了悟佛道。

有的人说:“我肯定信师父所讲的,我信佛讲的自己是佛。”但若你真信的话当下就能了悟自心,那你为什么没有当下了悟呢?所以你是真信吗?佛说:“不离烦恼就是菩提。”你为何不向你的烦恼去观察,去觉受你的烦恼为什么是菩提?若信这话,为什么从来不去观照?为什么不敢当下承担呢?

所以说实话,好多人并不信佛讲的话。真正的修行者会告诉你佛法很简单,简单得你不敢相信。有一位禅宗祖师在自己没有悟的时候,去参悟善知识,向其问道:‘什么是佛?’善知识说:‘你不要问我,去看经书去吧。’彼说:‘我看经书也不明白啊!’善知识说:‘不明白你继续看吧!’彼又问:‘那你能不能告诉我?’善知识说:‘我告诉你,你不会相信的。’彼说:‘你告诉我,我就信了。’善知识说:‘你真的相信吗?’彼说:‘我真的相信。’善知识说:‘那好我告诉你,你就是佛!’彼禅师听闻的当下就开悟了。

这段对白说明深信自己是佛的一刹那就能悟。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信,我在这里如此长篇大论,就是强调一点:你就是佛!当于众生性中而求佛性,当于众生烦恼中而求佛境界。当你烦恼现起的当下,你如果去参悟谁在烦恼,谁不烦恼,烦恼依何而起,从何来?去何处?你若能这样精进观照,没有不觉悟的。可我们从来不信佛陀的这句大实话,让佛陀他老人家忙了四十九年去讲法,因为我们不信的缘故,佛陀就给我们建立很多的名相,绕着弯子去讲,最后绕半天你明白了,噢!我就是佛。当你这个信心产生的时候,这些经论统统不需要,你当下去悟入即可。

总结前述,一个佛弟子要知道何为佛法,如何修学佛法,觉悟自性才与真实的佛法相应,凡造作有为之法皆落入因果当中,皆如外道邪执者一样。佛弟子之真正顺法之行,乃是与自性相应而行无为法,如《文殊师利所说佛境界不思议经》当中这样说:“文殊师利言:世尊,夫正住者无所住,住无所住是乃名为正住。”真正安住于佛法境界中的人,是无所住,无所住才是正住,这才是真正的佛教的修行。这句话跟《金刚经》里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有差别。所以‘无所住’才是佛教的修行,才是与佛相应的修法,离这个修法之外一切皆是有为,皆是因果法,皆是生死法。

作为佛弟子,你敢相信这句话,去求这样的法,你就能成就。虽然我不敢说我自己了悟了多少,但是在起初的时候,我这个人比较狂妄,佛说众生都是佛,那我应该有平等的佛性啊,既然有怎么自己不能觉悟,于是向内观照,慢慢地在上师的加持下,就有一点点了悟。你真敢信这个才行,敢去起疑情探索才行。现在的人对此一点都不去思维,如何成就呢?佛早就讲过,你敢对我的般若法产生一个疑,你就能成佛。有疑就能对佛陀所说的法起参究之心,那你就能成佛。一个佛弟子必须要了解这个道理,以无所怖畏的心向内心去求证,即深信我必然能成佛,我自性就是佛,有这样的信心存在,很容易就觉悟了。不敢相信的话,纵然每天见到自性你都不能成就。这个佛时时刻刻就在那里显现,在那里起各种妙用,我们由于不敢相信,不敢回光返照自己,因此时时刻刻错过了见性成佛的机会。

其实,说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如何作一个合格的佛弟子,如何能跟佛法真实地相应。真正的佛教内道行者应该是:既然皈依佛门,就要发成佛的心,并从这一刹那起,就要坚定的认为自己能见性成佛。从皈依这一刹那,就应当相信自心中圆满具足三宝的自性,只待自己觉悟而去开发而已。丙一除见性外成佛无别竟。

 

丙二表佛特质而辨见性成佛之义

佛或佛性的特质到底如何呢?表述它有什么作用呢?若不明示如是等事,凡夫众生不能究竟生信。达摩大师把佛的特质说明白以后,又进一步辨明见性成佛的义趣和安立。

【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

这里对上面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回答,但又表了佛的特质,所以分开了一个科判。佛不习外道法,因为佛是无业人,是无因果人,他断绝了一切分别取舍,一切业障完全清净。业障由何而生?由颠倒所起,由妄心所起,佛已灭去了一切妄心而不随妄心起种种业,因此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人,无业人是无所造作,即不依妄心而造作善恶因果,因此他出离因果。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四十九年,做了那么多事情,但心中无一法可说,无一事可做,心如虚空不染一切,而我们做一个染一个。佛陀虽做广行利生的事情,但是永远安住于如虚空般的自性当中,所以佛是无业人,无所造作,因此出离。

【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若说佛是可得者,是可得法,那是谤佛,有少法可得尽名谤佛。故《金刚经》云:“若说佛有法可说者,是为谤佛。”佛既然无事可做,亦无法可说。佛境界是不思议境界,离一切戏论言说,即如是以造作之心如何可得佛果!所以说‘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以不觉之心,以有为之心而做有为之事,行一切修行,如何成佛?

【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

这里面所谓的一心,指哪怕有一个执着的心存在,即不能成佛。因为佛无有少法可得,你有一心之执著,即是有可得,故有一能一解一见皆不许。因为这一切皆落入到分别思量当中,而非是不思量的境界。佛的特质就是无有少法可得。永嘉禅师说:“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不见一法,无少法可得才名为如来,因此才于一切法自在。佛是出离因果之人,因此佛是自在人,由不得一切而自在。

【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

佛无持犯,因为本来清净。心不起任何颠倒又如虚空,哪来的持与犯,所谓的持与犯皆由迷而现起。佛是觉悟的人,无迷可说,怎么有一个持和犯呢?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这是说既然本来空寂又如何说清净与不清净呢?

【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

佛于诸法无修无证,因此亦无因无果。自性本来圆满、无相、无有可得,你怎么来建立一个修或证呢?既然无有修证哪来的因果概念可说呢?

此处所言之无因无果是从究竟之胜义空的角度而说的,并不是如凡夫拨无因果之倒见。因果是缘起生灭法,是由迷失自心而现起的假法,故从自心本来清净圆满来说,一切皆不得安立。《永嘉证道歌》云:“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

【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这是禅宗祖师的法语。真正了悟自性本来如是清净圆满的话,只待见性后安住于自性即可,令此心不取不舍,安住平等心中不起分别,即是圆满的持戒;再者,自性本来即是无修无作,无形无相,既然如此佛还需要不需要有个持戒的造作呢?需要不需要有个造作的修善呢?佛不造恶,因为心中善恶诸念皆不起,既如此,那么所谓的精进与不精进也无从安立。不离自性而圆满万德,何需所谓的精进呢。时时刻刻安住于自性无所作,又怎么能称之为懈怠呢?时时刻刻不离自性即是禅,禅难道局限于一个坐一个卧吗?不局限!因此佛不仅仅无懈怠,佛是无作人啊!

【但有住着心见佛,即不许也。】

你以执着的心见佛的话,会遭诸佛呵斥的,如《金刚经》云:“一切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佛无相,当以何相见呢?如果有一相可见,此佛即是魔。我们要于诸相非相当中而见诸佛,欲得见佛当见自心。

【佛不是佛,莫作佛解。】

为什么说佛不是佛呢?这里如《金刚经》所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佛非是实有,虽有名称但本无实,如虚空虽有名字,但虚空无相何说实有,佛亦复如是,故说佛不是佛。佛既然无形无相便不可说为实有,虽无形无相但并非断灭,灵智遍觉一切而无所住,亦非实有,故佛不是佛,莫作佛解。

众所周知,佛是无形无相的,既然无形无相有个可得之法吗?连无形无相亦不可得。以无可得才称之为无形无相,所以我们不要认为无形无相是个可得法,正因为无形不在一处,而遍一切处。正因为无相才能现起万法,周遍显现一切妙用。所以莫以实有概念而作佛解。如果认为佛有个固定的相,佛应该就是一个空相,或以空有等执而解佛义,皆为大错谬。所以不得以相见佛,以相见佛是行邪道。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云︰“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如是既无一物可见,故佛者亦非实有,而名为佛也。

在密宗和大乘显宗菩萨戒里面,都有一个根本的戒律,佛弟子不得认为佛为实有,认为佛为实有即破菩萨戒。因为认为佛实有的人即已经落入到邪见当中,破了根本知见,破了根本知见的人比破我们所守持的杀盗淫妄的戒律还重。尤其是作为一个密宗弟子,你必须要知道佛无实有,佛性非实有,戒律当中明明白白给你提出来了,告诉你佛性非实有,你若认为佛性实有就破了密宗戒了。

有的人说你们密宗怎么有这样的要求,我们显宗没有要求。其实显宗也有这样的要求,在菩萨戒中就有如是规定,而且《金刚经》中处处都说明这个问题。如果佛是实有的,那么众生是实有还是非实有?若二者一为实有,一为非实,云何凡夫而能成佛?云何诸佛能具同体大悲?若佛实有,即有定相,而定相者即有所住,有所住者何名为佛?所以菩萨不得妄执佛为实有,起如是妄执者已破菩萨净戒。

【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

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你一切时中,于一切处皆是不了本心,不了本心即是行外道法。正因为佛本空寂无相,而诸佛皆以无修无证而证入实相境界,虽有如是名言但并非是实法,如《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云:“尔时世尊复语文殊师利菩萨言:童子,若如是者,汝何所得?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我得如来平等无自性境界。佛言童子:汝得佛境界耶?文殊师利菩萨言:若世尊于佛境界有所得者,我亦得于诸佛境界;时长老须菩提,问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如来不得佛境界耶?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汝为得声闻境界不?须菩提言:大士,圣心解脱无有境界,是故我今无境界可得。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佛亦如是,其心解脱无有境界,云何而谓有所得乎?”正所谓:“佛者乃自心,心虽有名字,空寂无诸相,虽空明不灭。”

诸菩萨等上求佛果者,并非是起实有执著而求,乃是究竟了知自心本真,而于如梦如幻中发成佛之心,但并非如凡夫起实有求得之心。丙二表佛特质而辩见性成佛之意竟。

 

丙三辨不见性欲成佛道无有是处之义

【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

前面已说明了,心性就是我们的自心真佛,心性本空无有垢净,非修证可得,所以说是无修无证的。那么修行者若不能善于了知佛性,就会错误地以为一切皆空就是一个顽空,落在这样的顽空当中,而放舍一切,不著不想,这种状态是断空无记非是见性。若不见性之人,听闻见性以后要无作无为,在未见性时就于一切时拟作无作之想,认为什么都不必想不必做就是修行佛法,如是便落在愚痴无记顽空之中。若从而连善恶都不取舍,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如是之人已经是误入歧途了,错解佛法意趣,因此说是大罪人,是最愚痴的人。就如《永嘉证道歌》所说:“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若认为佛性就是一个什么都不需要想,什么都不需要辨别,那么这不是在修持佛性,是在修愚痴无记顽空。这样的人昏昏厄厄象一个喝醉的人,不辨好坏。修行佛性或者说真正安住空性的修行人,并不是在无记顽空当中,也并不是象喝醉的人,不辨好坏。一个安住佛性者,必然是了了分明而不着一切法,于不着一切当中行无作之修。但是若不见性,就认为我不做一切,不起一切善恶好坏的分别,我安住在一个空当中,他其实是安住在不辨善恶的无记顽空当中。

佛教里面所讲的空性,是空而灵明的,这是一个关键。如《永嘉证道歌》云:“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虽然安住在空性当中不着一切,但又能随缘现起一切妙用,这才叫真正修持觉性。《楞严经》指出,末法时期有一些外道,认为对于好坏的觉知也是不对的,认为安住在空当中对于好坏都不应该了解、取舍,这样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所谓的空是空而灵明的,虽然能遍知一切却不为一切所束缚,这个是我们大乘佛法根本不共之处。

六祖慧能大师也讲过,让觉性来往于诸尘境界,而不受诸尘境界的染着。虽然心安住于虚空般的境界当中,又灵灵活活能随缘遍觉一切,非是跟死人一样,这是一个关键差别。

【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

作为一个修行人,你要想修无作无为之法,最根本的关键是先须见性,这是一个先决条件。也就是说我们要成佛,必须要修无作法,但这个无作法的根本基础或密因是见性,要见我们拥有的本来佛性。讲到这里,我想起《楞严经》里面,阿难尊者受到摩登伽女的迷惑以后,尊者在见到释迦牟尼佛时,就殷勤祈请佛讲十方诸佛得成佛道的最初禅定,佛听了他的祈请以后,并没有直接给他讲什么禅定,先是破除他的妄心,令他见性。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给他讲诸佛成道的禅定呢?因为要想获得最究竟无上的禅定,必先了知定体,要成就佛陀果位上无作无修的无为法的果位,你必须要了解到它的密因是什么。那么《楞严经》里佛陀正是为阿难尊者开示如来密因,让他成就十方诸佛所成就的根本大定。所以要想成就佛陀果位上的修证,必须了解什么因与它相应。那么什么因与它相应呢?见性!见性是根本的因。

不见性,就没有开启成佛之门,可以说没有踏入成佛之路。所以要想修无作无为之法,必须先要见性,然后把一切分别缘虑之心统统熄灭。因为见性以后已将十方如来之定体了然于心,于内心当中了了分明而识定体,只需令自心安住于定体当中不取不舍即可以了。所以见性以后要息一切缘虑分别之心,即攀缘一切万法所起的思虑、妄想等等。令一切分别统统归于寂灭,令寂灭定性自然而然地现前,这就是见性以后的保任修持。所以首先我们要了解到无作无为的定体是什么,然后依此定体而灭去一切分别,自然而然地保任这就可以了。要想成就无作无为之法,先要见性,这是第一关键。

【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不见性,虽然也模仿圣人或见性的人不取舍不分别一切,那只能落到无记顽空当中,只能是与愚痴相应,不与智慧相应。对此我给大家分别一下:

见性之人无作无取,没见性之人也无作无取,但是由于没有得见佛性的缘故,他不能与佛性智慧相应,只能与无明相应,因此修的是愚痴;而见性之人是成就的智慧,差别就在这里。见性以后,就会了解觉性的本来面目,令心性自然而然地呈现,让妄心归于真性当中,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十方诸佛都讲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涅槃经》里记载了善星比丘,他虽然能通达三藏十二部,但犹不免轮回,因其未见性故。而诸行门中见性、行无为行是为最究竟之道,如《达摩大师破相论》云:“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因此修行者当知,明悟自心是成佛之关键。所以如果你不见性,只是一味地空坐,那么你与愚痴相应,得一个顽空定,最后只能生到四空天去。这样的话你这一生就白过了。如果不见性,每天只是诵经、看经,只是听闻,充足耳根,这样的话只能增加狂慧,对法会生大我慢,而依我慢造下罪业。所以我们修行佛法,不管修任何一个宗派,必须要向自心去体悟。否则,不管你修任何宗派,你都不能与这个宗派的根本义趣相应,因为任何一个宗派的根本义趣都是不离自心而安立,都需要向自心去体悟,这是十方三世佛陀所传法要的一个根本。

在《楞严经》卷六里面,文殊菩萨为阿难证明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的殊胜,也说到了:“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  真实心如是。”所谓耳根圆通者亦是观心法门,心地法门无论何时皆是究竟利生之门。尤其在我们末法时期,众生对于心性的迷失更重,更当从自心着手去了解自心本性,所以像观音耳根圆通的修法,在末法时期是最为方便,最对末法众生的根器,此法门是由耳根悟入,由闻性悟入。

如果不清楚这个道理,那我们纵然每天去参禅打坐,诵经持咒,也只能成就人天的福善,而不能成就无上的佛果。因为所作一切皆为有作、有为、有漏事业,是与三界有为法相应,不能与出世间的无为法相应。因此达摩大师在他的《悟性论》里面这样讲:“如何成就佛法?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众生之心是颠倒妄心,灭去众生凡夫之分别,佛法于内心自然而然现前,如果众生心生,以众生之取舍心来了解佛法,那么则佛法灭。

达摩大师的《悟性论》告诉我们欲悟心性,当令凡夫之心灭去,自然得见自性。《楞严经》同样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要向自心当中了悟自性,就要令众生之心,即取舍分别之心统统灭去。放舍一切分别的当下不灭灵明的觉知,这个灵明觉知就是佛性。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要具足如来知见,才能成就佛道。而了悟自性才能具足如来知见,由此才能入佛境界。要想入佛境界,成就佛道,必须开佛知见,而所谓开佛知见,要了悟自性犹如虚空,无一物可见,因此无一取舍,而灵性又不灭,能起一切妙用。

问:“见性时所见之自性和圆满证悟后的自性,二者是一是二呢?”

答:“起初所见这个自性和最后成佛的这个心性,二者完全无二无别。起初以见本性而悟入佛门,最后以圆满本性而成就佛道。也就是说不见性的话,要想得成佛道,是无有是处的。不管你修行任何一个法门,如果不见自性不能成佛。起初所见和最终圆成的自性,如初一的月亮和十五的月亮一样。”

有的人问:“师父,那念佛法门,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难道是假的吗?”

答:这个不假。阿弥陀佛发过这个愿力,你只要真正地念佛与阿弥陀佛相应了,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往生极乐世界并不代表成就了佛道,到了极乐世界还需要修,只不过是在极乐世界修,有很充足的时间,令一生中即能成就菩萨补处之道业,不用再受五浊恶世的痛苦,这是一个差别。但是要想成佛,最终必须要通过见性才能成佛。关于这一点,《达摩大师血脉论》的后面也有阐述,《悟性论》也作了阐述。这些论典都是强调欲成就佛道的人,如果不见性的话,无有是处。不见性而修禅定,这种禅定只是一种痴定;不向自心当中求而去广闻博思,这样的话只能增加狂慧。因此,不管是闻思也好,修学禅定也好,统统要向自心去体会,与自心本性而相应,那么所修的一切皆为无为法的方便。如果不与自心相应,所修的一切皆为有为法。希望各位同修要切实认识到这一点。

 

丙四辨空性非拨无因果义

也许有一些同修在听了我前面的讲解后,可能会想:“看来空性应该是空得什么都没有吧?空性是不是连因果都不需要取舍了呢?”不是!空性并不是断灭,如贤首大师说:“空有空故不空,有空有故不有。不空之空而非断,不有之有而非常。”此中辩论空性并非是拨无因果,虽然因果本身是非实有的,也是虚幻假法,但对于那些迷在幻相中的凡夫来说,确实是真实不虚的,这是就相对凡夫来说因果真实不虚。建立一切法空的观点,与因果并不冲突,正因为一切法空才会有因果现起,若一切法不空则即为实有,若实有者即无因果概念现起。凡愚之人不了如是等意,在听闻一切皆空时,马上就断灭因果,如是只能枉造恶业,如本论中云:“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这个不辨好恶肯定是不取舍因果,这样的人肯定依愚痴要造种种的业。下面紧接着给我们讲了一个道理,安住空性,并非是拨无因果,并非是不取舍因果,不注重因果。

【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

有些没有真正通达教法的人,当听到一切法空寂,空性当中无一切法,无一切相,无作无取之时,就会产生大邪见。他们认为:“既然空性当中连因果都不成立,我去造恶业怎么样?”若真这样去做的话,此人必然会堕地狱的。所谓‘因果非实有’是从空性的角度来说,空性当中无一法可得,乃至于在《般若心经》里面讲“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但这并不代表因果不‘存在’,从胜义谛空的本体上讲,一切法于空性中本来无生,故一切皆是虚妄,也包括因果缘起等。

又空性是体,而因果缘起等法是空之妙用。因此因果缘起与空性并不是完全相异之二法,因果生灭的当下就是空性,空性能现的妙用由凡夫颠倒的因缘而现为因果法则。故一切因果因颠倒而起,因果法则虽亦本来无生,但相对于凡夫众生来说是存在的,因众生与因果法相应故。一切缘起等法皆是由迷失自性真如而现起,是故凡夫与诸缘起法相应,因此受因果之束缚。而诸佛能超越生死,于一切法自在不受束缚,是因为真正证悟了圆满的空性本体,不再颠倒在二取之中,故由二取所现之因果轮回等皆不能束缚。

虽说空性中无一法可安立,但在世俗名言中,对于凡夫来说因果法则是真实不虚的,由不悟生死根本故与诸缘起相应。但若能随缘现起一切妙用,而不产生迷惑颠倒,如此便不会造虚妄的业因,故也就不会受虚妄的业果。例如:梦境中的事物,在醒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但在梦者来说彼梦境中的一切虽然虚妄,但却有真实之感受。因果亦复如是,从胜义空性而言,因果亦非实有,但在凡夫来说却是真实不虚的。

所谓‘因果’即是缘起法流转生灭之规则,而缘起法其性本空,故随其生灭所现之规则亦是虚妄。这是就空性实相本来无生的角度而言,此亦为缘起必然性空之理,亦是胜义中不立一切之意趣;而空性非是实有空相,因它能现起一切妙用,虽本空寂但却能自在现起,故性空必然能现缘起之用,凡所现之缘起相必有其生灭之因果法则。这是就性空缘起而言,亦是名言中因果安立之意趣;若众生能了悟诸法之实相,破除迷惑颠倒,不随缘起幻相产生倒执,则亦不为缘起幻相束缚,故能超离因果相对之概念而进入绝对之中道境界,这即是了悟实相成佛之意趣。

在前文中达摩大师依胜义谛之观点为我等抉择了空本无生之意趣,但怕诸修行者误入‘拨无因果’之歧途,故在此处进而说明于名言中安立因果之由。此中之意趣即是表明,若缘起幻相之倒执不灭,则因果亦不灭;因空故现缘起,由迷缘起故现因果法则;所以正因为一切法空才会有因果,一切法皆是因果流转之相,故又本来空寂;如是观点才是因果以及性空之究竟意趣。

其实,只有没真正了悟空性的人,才会堕落在空见中而起拨无因果之邪见,若是究竟了悟空性之人是不会造如是愚痴之业的。所以《达摩血脉论》中所述之理趣,并非是从凡夫的相对境界而拨无因果,而是就胜义之理趣中,开示彰显绝对之中道境界,故不立一切名言假相。若从另外的角度来说,也是再说明因果法则既是由二取颠倒所生起,故若欲超越因果之相对概念,当悟入中道之绝对境界,方能超越生死,出离一切束缚。

但若修行者不明如是之意趣,而行拨无因果之邪说以及邪行,当来必遭因果现前而受恶报。愚僧曾见一些所谓‘修学禅宗’之狂徒,于佛法未曾有少许了悟,就学祖师大德之呵佛骂祖的行为,更有甚者拨无因果而破失戒体,行种种不如法行,造种种重罪而不生惧。如是等人常常妄言:“一切皆空,当乘性而为,善恶本空,造作无罪!”如此邪见邪行之人,由痴所摄而造种种谤法及拨无因果等罪,死后必当堕落无间地狱。

诸位同修!修学佛法当切记不可起如是等邪见以及邪行,否则不仅不能成就道业,还会堕落无间!

给诸位讲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04年夏天我回包头市办事儿,借住在圆证法师那里。那几天圆证法师有点中暑了,请李大夫的二儿子(是受过五戒的在家居士)给打吊针。在打完吊针后,李大夫的二儿子给圆证法师开药时,就配了霍香正气水。我当时就说对小李大夫会说:“修行者不可以用藿香正气水,因为这里面有黄酒。”而这位小李大夫却说:“一切虚妄,只要不执着就可以了。”我听后就告诉他:“若真能安住在中道境界中,而不执著一切相,则可以用。但若不具足如是境界,则即为破戒。”但这位学佛的大夫却是不以为然。

在戒律的开遮持犯中,饮酒戒的开戒是要在非酒不得疗病的情况下才开许的,也就是说得了非得用酒治疗的病,其它药物不能代替,如此才可以用酒治病,如是为开戒不为破戒。但若不是这种情况,而随便用含有酒的药品,即为破戒。

这个作为居士的大夫,却竟然以‘一切虚妄不执着就可以’的观点,而忽视戒律,不顾戒法任意而为,行非法行,如是所作皆由不了佛法真实意趣而导致。故凡学佛者,应当务必通达佛法中所宣讲之胜义以及世俗二谛之意趣,若不通达者不能成就佛法之修证。

如果不具证悟胜义空性境界的人,随意忽视因果以及戒法,如是之人定如下文所言,而堕无间地狱。

【如此之人,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

【无间】受苦无有间断之意。所谓‘无间’有五种无间,如《成实论》云:“一者,趣果无间。谓有极重罪者,即向彼狱受其果报,无有间歇。二者,受苦无间,谓至彼狱受诸痛苦,无有间歇。三者,时无间。谓至彼狱受苦,时节无有间歇。四者,命无间。谓彼地狱,寿命一中劫,无有间歇。五者,形无间。谓彼地狱受罪众生,生而复死,死已还生,身形无有间歇也。”

【地狱】梵语为那落迦,泥犁等。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如《法华文句》云:“地狱此方语,胡称泥犁者,秦云无有。无有喜乐,无气味,无观无利,故云无有。”

有人认为‘地狱’即是其所依处在地下,因谓之地狱,故‘地狱’是译义。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如《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具,义翻为地狱。以地下有狱故非正翻也。”故地狱非是定义为地下之牢狱,而是表明入此道者,为痴暗所障,如在地下而不见光明;受苦无量无有自在,如在牢狱,因此故名地狱。总之地狱有三类:一根本地狱,即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二近边地狱,十六游增地狱也(此依俱舍论而说,若依智度论则以八寒水八炎火为近边地狱);三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等。

无间地狱另外一个名字叫阿鼻地狱。此地狱即有罪之众生,至彼受苦,无有间歇,故名无间。此地狱乃是八热地狱中最重之狱。依佛典所载,凡造五无间业,或破坏神祠、寺塔,或斗乱诽谤圣众者,死后将堕此无间地狱。此间有情,寿量一中劫。

无间地狱与黑绳、等活等诸地狱,各皆有十六小地狱。《正法念处经》卷十三举出无间地狱之十六小地狱,即:“乌口处、一切向地处、无彼岸常受苦恼处、野干吼处、铁野干食处、黑肚处、身洋处、梦见畏处、身洋受苦处、两山聚处、阎婆叵度处、星鬘处、苦恼急处、臭气覆处、铁鍱处、十一焰处。”《观佛三昧海经》卷五观佛心品载:“阿鼻地狱有十八小地狱,即:十八寒地狱、十八黑暗地狱、十八小热地狱、十八刀轮地狱、十八剑轮地狱、十八火车地狱、十八沸屎地狱、十八镬汤地狱、十八灰河地狱、五百亿剑林地狱、五百亿刺林地狱、五百亿铜柱地狱、五百亿铁机地狱、五百亿铁网地狱、十八铁窟地狱、十八铁丸地狱、十八尖石地狱、十八饮铜地狱。”

【黑暗地狱】即是无间地狱十八小地狱中之一。

错解佛之意趣,而误入拨无因果邪见歧途之人,乃为大愚痴者。如是之人依邪见而造种种极重恶业,因此当堕无间黑暗地狱,而永无了期。如《俱舍论》第十七卷云:“缘何邪见能断善根,为定拨无因果邪见。”因此凡佛教徒必当了知,胜义中虽然不立一切,但在世俗谛中还需建立因果之名言。

佛教的因果观是依缘起性空不二的意趣建立的。因此所谓的因果是缘起变化流转之规则,其为生灭概念之规律。从因到果形成的过程中,就是一种无实的生灭流转,而这种流转变迁,也说明了因果皆非实有。因此因果没有定义的因果,因二者皆非实有,故因亦可为果,果亦可为因。正由于因与果是非实有,其性才本来空寂。如果一切缘起法是实有,就不会有变化,实有的事物是单一而永恒的,只有非实有的事物才会从因演变到果。因此若一切法非是虚幻,缘起非是性空,就不会有因果法则存在。所以一切法是虚幻的生灭相,才会有因果法则产生。也可以这样来理解:生为因,灭为果,而生灭只是一种假象,因一切本来无生,故生灭只是名言安立的假法而已。

真正证悟空性的修行人,对因果并非不在意,反而对因果的取舍更细微了。虽能如理细致的照了一切,但并不起取舍分别之心,安住于空性智慧当中,自然而然了知一切,不用造作自然而然明晰一切。故证悟空性之人是不昧因果的。

问:怎么样才能通达因果法则呢?

答:只有究竟的证悟空性,才能不昧因果。因为所谓的因果是从空性当中现起,故若不悟空性的道理,则对因果就不会真正的通达。所以真正圆满通达因果的人,必然已证悟空性。那么真正证悟空性的人,也必然是能究竟取舍因果的人。例如:那些佛菩萨等圣者,皆是能无误取舍因果者,因为他们已究竟的证悟空性,亦因为一切因果法则是不离空之妙用而安立的。以是之故,只有地上之菩萨才能行无为之行,才能随顺因缘而行六度,也才能持戒律清净,而断轮回诸业。彼等圣者有时显现各种方便,在表象上与戒律以及因果相违的,但这是为了度化众生,而行之方便,其内心是清净圆满的。由于内心是与无为空性而相应的,并不是与贪嗔痴相应的,因此菩萨等圣者行诸方便非是恶业,因安住中道不与无明相应之故。亦如禅宗诸祖师,在证悟后行呵佛骂祖等事,开示行人不著外相,彼等祖师非拨无因果的痴人。

各位同修千万注意,愚僧虽然反复强调了悟空性,但了悟空性并非意味着不取舍因果,让你胡作非为。而是在真正了悟空性以后,我们才能随缘不变安住在空性中,自在的觉照一切而不受束缚。这才是一个修行者真正要做到的,这一点至关重要。

愚僧在网络上讲法时间也很长了,经常看到很多片面了解教义的同修,口口说空而步步落有,行所谓的‘无取舍’之道。他们认为一切皆空,乃至于作为一个凡夫该取舍的因果也不取舍,该守持的戒律也不守持。其实,这样的人是最可怜的愚痴人。我们现在学习《达摩血脉论》的目的虽然是要了悟空性,但大家要注意了,并不是拨无因果。而是由于了悟空性才能透彻因果法则,才能真正地对因果生起信心。

真实的告诉大家,愚僧对因果法则产生信念的时候,是在稍微对空性有一点了解之后,才认为世间是存在因果法则的。当我思维到:“万法之所以生灭,肯定没有一个实有的主体。这也就说明了一切法非实有,才能在空性中现起,若是实有则必然不能在空性中现起,也必不能有宇宙万法产生。一切法在我们所认知的领域当中,产生了然后灭了,产生是个因,最后灭是个果,中间是生灭的流转相。但无论是生还是灭,乃至于生灭中间的变化都非是实有,生无有能生之因,故亦无有实有的灭之果。因果本空,但众生之所以束缚在其中,皆因为不悟诸法实相而起颠倒,执著幻相为实有,故为缘起幻相而束缚。如梦者,不悟梦境非实有之时,彼梦境虽是虚幻但亦能束缚梦者。当我这样想通时,才明白了‘正因为万法是空性的,才会有因果。如果万法不空性,就没有因果。’当了解到这个道理的时候,我对因果才真信了。”

万法的本体是空性,万法的生灭相就是空性的一分缘起妙用。我们在缘起幻相当中,以自己所认知的境界而安立事物的生灭及因果等概念,一切事物的生灭变化就是因果的流转,任何事物都是变化流转的,故一切事物皆是因果相续的概念,如此又怎么能说没有因果法则呢?所以说直正具足智慧的人才会承认有因果,他深知不管任何一个法都是生灭的。要想拨无因果,必须找到一个不生灭的法,一个实有的法。即使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科学家,也不敢说有一个事物是绝对不灭的,绝对实有的。若承认事物存在是相对的,是组合的,那么也就承认了一切事物有因有果,有生有灭。生灭当中就必然无有实体,也就说明万法的本体就是空性,所谓的万法只是空性中所现的一个妙用,如果在这个妙用当中不迷,安住于空性中不起迷惑取舍,那么当下不离因果就解脱了因果。不离缘起就超越了缘起,这才是正知正见。

【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见解。】

如果是真正了达空性智慧的人,不应该生拨无因果这样的见解。有这样见解的人是愚痴之人,是邪见之人。

大家要清楚,若有人说要传给你一个无上修法,而不用取舍因果,不用守持戒律,这样的人肯定是具大邪见的愚痴人。如《大集地藏十轮金刚》卷七云:“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往诸恶趣。”

真正的智者讲说空性的时候也要在名言中安立因果,但并不是实有的安立,是在缘起作用力当中承认因果的存在。所以有些法师也讲,一切皆空,因果不空。为什么因果不空?因果是缘起法,而缘起法是空性的妙用,故性空缘起不二。丙四辩空性非拨无因果意。乙二论见性乃成佛之根本竟。


{返回 照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 4
下一篇: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 2
 达摩大师血脉论通解 2
 佛教基础学在家菩萨戒篇之二十八轻
 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通解 2
 佛教基础学之正信与皈依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通解 2
 明心颂
 明心颂通解
 佛教基础学之五戒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通解 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现代文)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栏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代文]
 长养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栏目:噶玛天津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