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
内容提示:
1、第二义起观生信
作愿门止有三义
观察门观有二义
回向门两种回向往向回向还相回向
2、第三义 观行体相
此分中有二体:一者器体,二者众生体。
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国土体相,二者示现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义谛。
本集讲解 :
国土体相五不思议二力相似相对
原文: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译“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处,不作恶也。此译名乃不乖大意,于义未满。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为止。不净观止贪,慈悲观止瞋,因缘观止痴,如是等亦名为止。如人将行不行,亦名为止。是知“止”语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虽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译“毗婆舍那”曰“观”。但泛言“观”,义亦未满。何以言之?如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九相等,皆名为观。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毗婆舍那”云“观”者,亦有二义: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是故言:“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心缘其事曰“观”,观心分明曰“察”。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观行体相者
此分中有二体:一者器体,二者众生体。
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国土体相,二者示现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义谛。
国土体相者: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
“不可思议力”者,总指彼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力不可得思议也。诸经统言有五种不可思议: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二者业力不可思议,三者龙力不可思议,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议,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议。此中佛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一者业力,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此不可思议,如下十七种,一一相皆不可思议。至文当释。
“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者,借彼摩尼如意宝性,示安乐佛土不可思议性也。诸佛入涅槃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众生。众生福尽,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为首饰。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阎浮提作大饶益。若须衣服、饮食、灯明、乐具,随意所欲种种物时。王便洁斋,置珠于长竿头,发愿言:“若我实是转轮王者,愿宝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随我心愿。”尔时即便于虚空中雨种种物,皆称所须,满足天下一切人愿。以此宝性力故。彼安乐佛土亦如是,以安乐性种种成就故。
“相似相对”者,彼宝珠力,求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称求者意,非是不求。彼佛土则不然。性满足成就故,无所乏少。片取彼性为喻,故言“相似相对”。又彼宝但能与众生衣食等愿,不能与众生无上道愿。又彼宝但能与众生一身愿,不能与众生无量身愿。有如是等无量差别,故言“相似”。
讲解:
《愿生偈》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有书的就把书打开,可能书的种类不太一样。我们昨天学的,我们把它联系起来学习。昨天我们把口业赞叹这一门的文字作了一个读诵与提示。因为在这个十重义中,在解义分,就是长行以下,解义分,第一重说的愿偈大意,第二重起观生信,那么起观生信这一段文字昨天我们作了一个学习,起观生信是它的第二重义,在起观生信的所谓的五念门、五念力,在这个五念门中作了一个提示,所谓的口业赞叹。
今天我们接着下面的文字学习。下面我们学习,我们先读诵一下。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译“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处,不作恶也。此译名乃不乖大意,于义未满。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为止。不净观止贪,慈悲观止瞋,因缘观止痴,如是等亦名为止。如人将行不行,亦名为止。是知“止”语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虽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作愿门,在这五门中,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作愿门是我们应该十分在意的一个修持的方式。因为我们在初发心的位置上,修行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若方法得体能疾速成就与法相应,与道相应;若是修行的方法不得当,或者说不清晰条理,那么相应的功德不能如实现前。昨天我们把礼拜、赞叹二门作了一个剖析,当然今天希望在这个作愿门,我们作一个相互的交流。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
这个心,对心的解释,方式是很多很多的。我们说现前这一个心念,当下、当人的一个念头,就比较容易去感知它;说真心、妄心、圣心、凡心、智心、愚心,这心心是无量的名字的。那我们怎么来把这一个心把握的清晰、运用的纯熟呢?可能现前这一念我们比较容易去体验、运用、熟悉它;要是说真心、妄心、佛心、凡心、圣心之类的,内心、外心哪,很容易让我们跟自己联系不上。那我们不如直接当人、当念、当下这一念,我们应该来常常审视。
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
这一心专念,专念什么?在净土一法专念佛愿,专念佛的国土,专念佛力、果地心智、佛的不可思议的愿力与功德名号。那么忆彼国国土,念彼佛功德,念彼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这些念呢,不像平时我们会这样说:“哎呀,我在念佛的时间里,总是妄想纷飞的,不可自抑。”那么这个念、这个愿,就是让我们专注于忆念阿弥陀佛国土、阿弥陀佛愿力、阿弥陀佛名号与殊胜功德力的一个法则,这样“毕竟往生安乐国土”。
所谓的“毕竟”,就是一种相应的心智感召出来的一种法则。“毕竟往生”。“往生”二字我们昨天作了一个提示,就是往返二种,对阿弥陀佛功德的二种认识:一个就是自己的实践认识,再一个就是回向于众生的实践认识;一个是自利的审观,再一个就是利他的修行。那么这个“往生”就含摄着往返二种善巧,出功德、入功德二种法则,自利利他的圆成所在,是为往生。这个往生跟生死实在是无关的。无生无死,无了可了,是为往生安稳相。具足往返自在、出入自在,出功德、入功德皆得自在,是为往生之大利。
往生安乐国土,永不退转,此心无所退。何以故呢?以佛力故,以佛愿故,以佛国土故,顺应法性故,非造作、非生灭法故。所以安乐国者,究竟顺性而建立,彻彰一切众生法性土,以弥陀报德而显现。众生若随顺,咸得大利,就是所谓的往生安乐国土的真实利益。
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奢摩他”翻译过来,就称为“止”。
译“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处
这是一种无事不办的善巧。世人多在此处散坏、遗失、迷茫。止者,止法,多于安乐住,有种种三昧之力、正受之力。所谓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个无事不办能止恶扬善。
不作恶也。
这个恶是无明之恶、散坏之恶、不可自制之恶。
此译名乃不乖大意,于义未满。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为止。不净观止贪,慈悲观止瞋
这是所谓的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就是五停心的修持,就是对治法中所修持。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有这样的宣化,说对治法中虽有善巧,亦有其过患。他举了一个例子,好比说有人嗔心太重,就修慈悲观,因慈悲观修习得纯熟,多生染着,反而生贪染之心。这个地方就是说它都有负面的作用,惟有念佛一法是可以使人出离这种对待、对治的一种方法,它是总摄一切法则。
因缘观止痴
这是所谓的五停心的修持。
如是等亦名为止。如人将行不行,亦名为止。是知“止”语浮漫。
就是“止”这个言词是很广泛的,那这个奢摩他的修持究竟说些什么呢?
不正得“奢摩他”名也。
那就不能称佛教 “止”这个名字了。佛教这个“止”的名字实含三义:一止轮回六道之苦,二止声闻自利之苦。在止众生轮回之苦中呢,有两种延续:一个是变异之苦,一个是分段之苦。因为变异之苦是圣者所摄,像我们分段死是凡夫所存。这里边有三种利益,奢摩他这个“止”就有这样的功德与内涵。
这个是柘(zhuo)木吧?一个木一个石,读柘(zhè)。
“漫”,“浮漫”就是不可确定的意思。那么这个奢摩他为什么不翻译为“止”呢?为了保持它的实质的功德内涵。我们都知道,在佛教里“止观”二法称为奢摩他、毗钵舍那的修持,这个修持一般是不翻译的,翻译过来就容易使人混乱,造成误解,就是说它比较泛泛而谈,不容易使人清晰这个具体所指。
如椿、柘、榆、柳,虽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
就是说你怎么来分析是什么木质呢?就是具体的来所指的问题。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
这是昙鸾法师剖析三义。
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
这个实是有很深刻的教育内涵,大家一定不要忽略地带过去。因为这个止恶啊,我们这个六道轮回是一个粗重的恶,轮回是很粗重的恶,那么贪染于色界、欲界也是为恶的,还是轮回之恶。虽然色界众生有禅定之乐,但难免轮回;虽然无色界有情在非想非非想之处得以自在力,亦未出三界火宅,所以依于圣智者所见,亦名为恶。那么我们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可以制止一切恶,这个恶,后边有讲,包括声闻自利之恶、菩萨不究竟圆满之恶,当然也有独觉所谓的但是自觉不能广泛利他之恶,就是对待之恶,一时消融,但以诸佛果地究竟广大慈悲普摄十方,所以能止一切恶。
二者彼安乐国土,过三界道。
我们刚才讲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业。身、口、意恶,这三个恶啊,我们现在在娑婆世界,有人证得善巧了,就是说有所证悟,三恶果报难免,果报是免除不掉的,只是说他依果报可能转圣者、胜功德之中了,但是果报亦复如是的延续。那我们要想真正有恶道之怖畏、轮回之怖畏、乃至说业报的怖畏,那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可以避免这一切身、口、意恶业无始以来所造的恶性果报,或者说你畏惧的果报。
它为什么有这样的功能呢?过去的善知识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好比说有一个其他国家的公民,犯了这个国家的法律,应该受到制罚。但是这个人与中国人呢,好比说与我们中国,或者其它国家呢,有所利益,或者说有所相应的因缘,他就脱离了那个制约他的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会得到庇护,这个庇护他可以平实安稳的生活,只要他不去造新的过恶,那么他的国家的制罚就可以免除。这当然不是为了培养我们的侥幸心,他只是说告诉我们因果是可以仗借阿弥陀佛殊胜愿力而得到遮护、转化的这样一个殊胜功德因缘。
要以我们自己的修持或者我们自身的愿望来转化我们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的果报,实在是甚难的。好比在此国土犯过罪以后,不受法律的制裁,那是十分难的,因为法律毕竟是要制裁的,因果亦复如是。所以“安乐国过三界道”。
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
这就是所谓的唤醒有情的大悲心智。以前最早到西双版纳的时间,在世尊从忉利天下来的一个大的石头上,在那个地方我作了一个祈祷:“希望一切声闻自利之有情以阿弥陀佛殊胜名号与愿力唤醒其生起大悲心,这些圣者不要取灭,来趋于大乘教言,普利十方有情。”当时作了这么个祈祷,他们有的人还是传出来了,就有的人批判了,说我想改南传佛教,还真没那个心愿。只是说像声闻乘的亲证者,一些圣者啊,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者,若是没有人劝请,没有阿弥陀佛的愿力的呼唤,或者一些因缘的祈祷啊,他们就会取灭,若有余、若无余,那么这一取灭呢,就是大慈悲的种子就断掉了,他就住于非三界之法性土中,安住在自己的寂灭乐中,无利于饶益世间。
因为世间成就一个圣者、智者,或者说一个圣果成就者,十分不易,在我们这个末法时代,出现这样的因缘已经十分不易。那么他们要出现能回心向大,就是所谓的以度尽众生为慈悲愿力,那他们的作用非无量无边的凡夫有情所及,就是他们有大雄、大力、大善巧。好比说他们具足通力、善巧力、禅定力、三昧力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力,可以随机感应,以意生身善巧,乃至说禅定善巧、大悲愿的善巧观于一切有情的心智,随时来度脱、帮助、辅佐这样的有情,这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不要认为自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单单是为了自利的,我们在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间,可以唤醒这些已经成圣的声闻乘的智者、成就者,以阿弥陀佛的愿力故、名号功德故,唤醒他们的大慈悲心,来饶益世间有情、无明妄执有情。他们的力量是我们一般的凡夫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劝请善知识住世尤为重要。那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亦是劝请一切圣者、智者常住于世,常转*轮,饶益有情,无有疲厌、无有放舍,这样一个修持。
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那么奢摩他的如实修行呢,有这三种力,我们才称为奢摩他。所以此奢摩他不可泛称“止”。那么就是说奢摩他具有这样的三种功德利益:能使声闻、独觉之类回小向大;能使罪恶有情止恶;能使三界道的这些天、善道之有情能归于无上菩提。所以这个地方有止恶,止三恶道;有的能令三界道有情,我们称为善道有情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能使他们出离轮回;能使声闻、辟支佛之类回小向大。所以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普利十方九界有情,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故,能令十方九界有情止恶扬善,进趣一乘,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个大功德修持。这个地方希望我们每一个有情心常作如是广大愿,就是普利十方九界有情之大愿,称念一句阿弥陀佛无碍光明名号,普照法界,令十方九界有情归入一真,成就无上菩提大功德愿。
所以发无上心,心常作愿奢摩他之修持,但以无上心,遮止一切过患,与阿弥陀佛功德名号相应。如是诸位善知识读到《无量寿经》,我们经常会读到:若有众生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如何如何……《无量寿经》经常会这样讲。那么这个愿呢,就是无上菩提心。普利十方九界有情一时归入无上菩提道,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文殊菩萨的大愿:“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的誓愿是同等的。只是说这是仗借阿弥陀佛愿力名号摩尼宝号的功德,称念之时,普利十方九界有情,咸归一乘之无上菩提愿力的不可思议的感召,令一切众生皆得无上的功德与利益,就是无上菩提心的功德与利益,唤醒一切有情同归一真,而不是说我们简单的能自利这样的一个遮蔽。好,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字。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译“毗婆舍那”曰“观”。但泛言“观”,义亦未满。何以言之?如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九相等,皆名为观。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毗婆舍那”云“观”者,亦有二义: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是故言:“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心缘其事曰“观”,观心分明曰“察”。
观察门,第四门。观察门的文字我们来看一看。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
这个观察它有个前提,就是所谓的毗婆舍那修持是智慧观察,智慧是前提。我们常念无染无著智慧力、无依无托智慧力、无形无色智慧力、不增不减智慧力、无来无去智慧力、非有对待智慧力,那么这个智慧力来观察什么呢?
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那么这是原文,这是《往生论》的原文。
译“毗婆舍那”曰“观”。
这个观,像前面讲的也不是泛谈。
但泛言“观”,义亦未满。何以言之?如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九相等,皆名为观。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毗婆舍那”云“观”者,亦有二义:
就是毗婆舍那单单用观也是不相应的,就是说不可具体有所指。
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
所谓功德如实啊,修行者得如实功德。
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
这个“决定得生彼土”,是昙鸾法师这一支教言中的根本教言。
我想哪一天我们有时间把昙鸾法师他所传的净土教言的来历作一个提示。从阿弥陀佛到我们贤劫中的第四佛释迦牟尼佛、到龙树菩萨、到天亲菩萨,乃至说我们中国的昙鸾法师,一直到近代的印光法师,他们所宣化的净土,就是决定得生彼土,他们的净土的教言是决定得生的。
凡是依佛愿力者,无疑无虑,决定往生彼国。这就是净土法门教言的一个纲领,万修万人去就是净土法门的教义的纲领,这是乘佛愿力故,如车船载负,省力得以满愿的这样的一个佛力回施的法则。就是说皆是以佛无碍力回施令众生得度脱的一个法则。方法有八万四千法,各有异同,那么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这种回施的教言是决定往生的,是没有疏漏的,没有一个遗漏的有情。
若有遗漏就不是“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不是佛证的果德,十方有情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这样的佛地觉悟,也就不是“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这个法则了,也就不是阿弥陀佛的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力成就。
现在很多在学习净土法门中,以自己的情计,以自己的修持,以自己的想象,以自己的学教,来分析阿弥陀佛的教言,结果就昧失在自己的所知障中,不得佛法利益,不得净土法门的利益,就是广大清净平等的利益。这个广大清净平等的利益,就是诸佛亲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无上根本心智,也就是说一切诸佛所证的果德在阿弥陀佛这个地方,彻底地无疑地回施给众生,令一切众生于现下听闻之时得到觉悟与印证,在此处无疑无虑,得以安住,就是往生彼国之大利,不离当人、当念,不离于当下,得以抉择,所以“决定往生彼土”。
此土是一切众生法性之本体,此土是无量光佛刹,无挂无碍,此土是清净土、平等土,是一切众生本具之德相土,远离造作过患,寿命无量。这个诸佛来印证,我们感觉到散漫无依,但以阿弥陀佛观察二百十一亿佛土殊胜庄严,以五劫的思维观察一个善巧,怎么样把诸佛所证的果德平等回施于一切有情呢?他就发起了这样的大愿:愿一切众生闻阿弥陀佛的功德名号,即印自心。如是知诸佛所证,如是接纳诸佛所证,如是照见自心与佛无二心智。
那么这样一个大功德回施的法门,阿弥陀佛又发这样的愿:“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等觉”。他这个大施主,就是令一切众生决定往生彼国。“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等觉。”就是佛以下都是贫苦者。他又发这样的愿:“设我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正觉。”他发这个“名声传十方”的愿望干什么呢?在他的一个究竟愿望中发出来了,说“设我成佛道,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所以阿弥陀佛出世的愿望就是以名号听闻,令众生得以印契自心,得以度脱成就,得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那么最弱的有情得以不退转的种性的成熟,再弱的就是作以远缘,他不信不顺,作一个遥远的因缘,亦得究竟的利益。所以“决定得生彼土”。
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
诸佛如来所证,就是一切法界有情,若胎生、湿生、卵生、化生,若凡、若智、若愚,其本质与佛决定无二无别,所谓的平等法身心智者。阿弥陀佛就加被一切众生得见此清净法身、平等法身。我们一般读《无量寿经》就有这样一个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那么一切众生其本质心智皆是如来会,所以《大宝积经》有十方诸佛如来会这样一个如来会集品,那么一切众生在诸佛心智功德眼目中都是如来会。
所以我们看看《大方广如来藏经》我们就会看得到,佛看一切众生都坐在清净莲花中,皆坐在清净莲花中,众生不知不晓,被自己现前虚妄无明业习所蒙蔽,烦恼执着所蒙蔽,其花就枯萎了。但在佛的清净智德中,亲证如是,决不被蒙蔽了。我还建议大家下去能读一读《大方广如来藏经》,我们放光寺倡印了很多,客堂就有,希望读一读,很薄,但是我看读的人很少。它实在是讲的是诸佛如来的正知正见,如来的心智的回施,无遮无盖,作了九种喻。在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藏经的时候,出了一身汗,掉了一通泪,感动的,感激的……真是很感激的,因为一切了义教的印证是无二无别的。以前读到莲花生大师的一个伏藏品的赤裸真性,读的时候也是痛哭流涕的,跟读《大方广如来藏经》的感受是一样一样的,就是说心智受到了极大的安慰,深感诸佛如来是一个无畏施者、智慧施者、慈悲的施者、报恩的施者、真知恩的施者,令一切有情感动的,起码像我这样顽愚有情能感动,我感觉其他人会受感动的。
清净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
就是八地以上菩萨,
与上地菩萨,
欢喜地菩萨,
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这个寂灭平等实在是诸佛证的一切众生本源心智。我们在这个地方主要是认取不够,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以唤醒自心。这个地方真需要去实践与修持,单明其理,多生邪见。假设说我们了解到这个地方了,你不去实践阿弥陀佛的愿力与名号,你会生邪见的,因为你会拿你怀疑的业力思维去观察这个名号的功德,那会产生五逆谤法之过患的。在阿弥陀佛的愿力中,说惟除五逆,诽谤正法,那么我们疑佛、谤佛之心,在凡愚之心中是最重最重的。远离谤疑,像我们薄地凡夫是甚难甚难的。举心动念,多有疑虑。何以故?这种疑心尘垢深厚故。怎么来消除呢?就是先明其理。
是故言:“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
有十七种。阿弥陀佛的国土庄严,天亲菩萨用十七个角度来阐述它的庄严,后边会学到的。
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
阿弥陀佛有自他二种受用,八种功德所显,后边也会学得到。
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就是四种菩萨正修行功德,后边我们也会看得到的。这合起来就是二十九种观察,能了解阿弥陀佛依正二报的殊胜利益,其国土庄严的不可思议的内涵,就是我们的家珍,也就是我们法性之威德,以及庄严的实质内涵。要不了解这样的内涵,人就不愿意往生彼国,所以通过作观,抉择于往生彼国之信心、安乐住。
心缘其事曰“观”,观心分明曰“察”。
就是说了了分明是为观察之心。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要不然就过时了,我们还看文字吧。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门,也就是出功德门,前四门就是所谓的入功德修持,出功德门,这个出功德就是往返二种回向,在这里边提出,令我们审观这个法则。
……
回向门,不舍一切苦恼众生,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心中不舍一切众生是很不容易的,这个修法有一定的……对凡夫的心量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可能来自于我们的亲疏观、善恶观、是非观,可能会有取有舍。第五门的修持是十分重要的,前四门是自心修持,第五门是利他修持。
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
作什么愿呢?回向令一切众生,若往若返,得往返的利益,不是为自求,佛法一直有一个大的纲领就是不为自求,但在我们汉地这个不为自求的修持,这个要求,往往人不清晰。我常年在这个地方遇到出家师父、居士来要求闭关的十分多,从九七年到现在来的太多太多了,但是说我为常住、我为大家学佛、我做点什么守护啊,为大家了生死、为大家的道业的人,基本上没有听到过。就是你们修法吧,我来服务,我来做事的,基本上没有听到过,大部分是我要闭关、我要修什么、我要怎么的、我要怎么的、我要求什么、我要成什么,基本上是这个概念。
那这个在佛教中是基本上违背佛教的教义。那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状态会是这样的呢?藏传佛教不可能,让他这样发心是不可能的,这样的发心是很难听到的,在藏传佛教点个灯也会发个愿,说愿此灯光照亮法界有情,愿一切有情得以智慧光明,他不会说我点个灯我有智慧吧,这样的心理肯定是很少很少人有的。所以说我们汉地的教育,有时候反而形成一种很自私的东西。所以我们晚课有一个“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虽然我们这样天天念,但到事上还是我要干什么,我要成什么,我能是什么,这样的知见在我们生命中表现得很充分。
那么这个慈悲门的修持是佛教修持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烦恼越来越少,我执我见越来越少,那就会生起慈悲心。所以看你慈悲心是否生起来了,就是欲饶益其他有情,令有情得安乐的心是否多起来了,那这样一多,你的烦恼也就少了,我、我所、我执坚固也就少了,那佛法也就现前,利益就现前了。这个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引不起我们的重视,那可能就会出现其他的学习佛法的弯路,与佛教不相应的一些法则。
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
就是往返二种往生,在这个地方昙鸾法师就讲出来了,就是往相、返相二种往生。像我们一般说往生彼国,然后还到此娑婆世界度化众生,那就是往返二种心智。有人说我再也不来这个娑婆世界了,这个世界太虚假了,太苦了,太浑浊了。那么这是单是往生之心,没有返相修持。返相修持在现世中也可以返相修持,在未来世中也可以返相修持。说未来世多令众生迷惑,所以当下修持中可以深刻观察。
说二者还相往生,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国土。
我们现在拜往生礼赞说“愿共诸众生,同生安乐国”,那么这个愿是十分重要的。往生不是我往生,是法界清净往生,是平等往生,是一切众生皆得往生。净土教言的教纲在这个地方,愿一切众生得往生。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心。与这个心相应,就是与佛愿相应;与佛愿相应,就与佛的果地觉相应;与佛的果地觉相应,你的心里就没有障碍;没有障碍,就远离了对待;无对待就是无对待光,无对待光你心智就会畅明,就会与阿弥陀佛相应,你就会在赞佛念佛,就是佛佛相念,你就是觉悟者念佛。要不然我们用自己的情执、自我的自私心来念佛,那“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样的心智是很难成熟的。
所以阿弥陀佛照十方故无所障碍,也就是度尽众生,同生安乐国土的意思。那你要是说我看那些人怎么能往生呢,甚至有些人不希望别人往生。我以前到一些地方跟人共同学习净土教言的时间,经常听到这样的人说,说某某某要能往生了,我就不往生了。我说你不往生也不能挡着别人往生啊,对不对啊?他说这样的人太坏了,他不能往生。我说你怎么知道你是个好人呢,对不对啊?再说阿弥陀佛的教言中也不是说好人和坏人往生,是“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咸成无上菩提的。
所以我们在学净土法门中,要常常审思净土法门究竟是什么样的教义,果地觉究竟是什么样的觉?果地觉的确是无所障碍的觉,果地觉是清净觉、平等觉、无造作之觉、无对待之觉、智慧之觉、慈悲之觉、喜悦之觉,超越了思维之觉、不思议之觉。这个觉是圆满觉、无上觉,是不动摇之觉悟。
那我们要用我们的凡夫心去觉,觉来觉去就烦恼重重了。所以我们念佛之时实在是校正自心,如实知自心与诸佛之觉无二无别之觉,要不然真是我们学佛太难了,尤其念佛这个法门很难契入。我们还看下面的文字。
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
就是“止”。学习佛法要是离开当下、当人、当时之一念,我不知道怎么下手。因为这也是我与许多善知识有争议的一个说法。过去一些人说净土,我往生极乐世界以后,然后再乘着愿力轮再来到此娑婆世界来度众生。我说你这样说不如你现前这一念,念阿弥陀佛之时普利十方有情,令有情得安乐,回施给有情,令众生皆能往生彼国。我感觉这样守护是为最殊胜方便,这样念,人心智就很畅明。
因为在一切说教中有密义与显义:显义者顺应众生说,令众生接受故;密义者,但说心智之抉择,横断三际,无前后际,一念入三千,三千入一念,皆在一念中,来了达现前心智之善巧。佛法要不抉择在这个地方,我不知道怎么来运用。所以这个地方虽然有些人有争议,我感觉我们要尊重自己现前这一念,发起正修行,能有正修行的善巧。
还相者,生彼国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所有的返相、往相,皆是为了拔济众生。那我们现在念佛,皆是为了拔一切众生之苦,非为自求。要是于一切众生说不为自求,现在你到街上走一走看看这些念佛的人,大部分修行就是为自己。所以若往若返,皆为拔济众生之苦。以前看到本焕老和尚抄血经一个序言,本焕老和尚在抄血经之前,他就被佛教的一些善知识不为自求得安乐,不为自求安乐,但为拔众生之苦而出家行道的这样的心智深受感动,他写了一个序言。我看到这个真是感觉到十分的感动。
那我们修行佛法要是为自求,或者说为一己之利来修行佛法,那怎么能与佛法相应?那你还有一个为自利的我、我所,你那个自利是何物呢?所以回向为首,就是为了修行这种大悲心,拔济众生之苦。这是我们汉地人学佛之急务,这个地方要是走不出来,佛法利益终不现前,十分可惜。虽遇无上乘教言,还行人天福报之心智,为自利之修持,只落人天福报,哪怕是最殊胜教言,落得人天福报就不错了。这实在是可惜,在这个地方希望大家要真正的去思维。
尤其是第五门的修持,希望诸位善知识多多地下去思维串习。就是往返二种修持中皆为利益一切众生往生安乐国土,令一切众生得大安乐,出生死苦海。这样一个地方要是我们能纯正的、无畏的去实践实践,你真会得到净土法门乃至佛法的最殊胜功德利益,就是无我的大利。希望诸位善知识善于观察,善于思维,这个要多多的串习。往往在凡有情,修这个慈悲心是不容易的,就是不为自求的心。
学佛的利益最主要是表现是我们的烦恼薄少了,习气薄少了,慈悲心生起来了,你这个佛法一定会相应。若没这三点,你越学越自我,越学越迷失,越学越自私,跟佛法真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的晚课中,“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以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的这个大愿,十分契合净土,净土的教言十分智慧,这个第五门就是智慧中的慈悲门。就是不为自求,若往若返,皆为众生,皆为饶益有情。你一定不要把这当成一种口号,当成一种高尚的话,你要去付诸实践的,付诸你的心智的实践,若不然我们实在是真是很痛苦的。得遇佛法而不实践佛法,得遇佛法而迷失在自私的狭隘之中,那真是很狭隘、很狭隘的。这个地方希望我们不厌其烦的来善观。
好,我们看下面一段文字。
▲观行体相者
此分中有二体:一者器体,二者众生体。
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国土体相,二者示现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义谛。
国土体相者: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
“不可思议力”者,总指彼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力不可得思议也。诸经统言有五种不可思议: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二者业力不可思议,三者龙力不可思议,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议,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议。此中佛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一者业力,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此不可思议,如下十七种,一一相皆不可思议。至文当释。
“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者,借彼摩尼如意宝性,示安乐佛土不可思议性也。诸佛入涅槃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众生。众生福尽,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为首饰。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阎浮提作大饶益。若须衣服、饮食、灯明、乐具,随意所欲种种物时。王便洁斋,置珠于长竿头,发愿言:“若我实是转轮王者,愿宝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随我心愿。”尔时即便于虚空中雨种种物,皆称所须,满足天下一切人愿。以此宝性力故。彼安乐佛土亦如是,以安乐性种种成就故。
“相似相对”者,彼宝珠力,求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称求者意,非是不求。彼佛土则不然。性满足成就故,无所乏少。片取彼性为喻,故言“相似相对”。又彼宝但能与众生衣食等愿,不能与众生无上道愿。又彼宝但能与众生一身愿,不能与众生无量身愿。有如是等无量差别,故言“相似”。
善哉!这是长行解义分的十重义的第三重。昙鸾法师把解义分,就是长行这一段文字说十重义,这是第三重义,第三重来解释观行体相。因为我们所观所行的体相,你要是没有了解为什么它有这种功德与利益,我们不能深入。
此分中有二体:一者器体,二者众生体。
就是观极乐世界情世间与器世间二种相的差别。若我们不观这个,我们知道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由情世间与器世间二种世间所表达。过去讲四悉檀中,有对治世间、第一义谛世间,情世间与器世间,说四悉檀。(编注:悉檀,意译作成就、宗、理等。佛化导众生之教法可分四个范畴,即:世界、各各为人、对治、第一义等四悉檀。略作四悉。悉,即遍之义;檀,为檀那(梵da^na,译作布施)之略称,即佛以此四法遍施一切众生,故称四悉檀。)那么这个地方讲这两个情世间与器世间,众生体。
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国土体相,二者示现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义谛。
那么这三重表现的实际跟四悉檀的教法是没有差别的。我们看国土。
国土体相者: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
这个“相似相对”它是个比喻说,就是一个对比说,以令我们有一个参照、了解的心智,或者让我们来接受这种不可思议的力。因为我们会不接受、拒绝,所以说在我们一切众生法性中与诸佛一样同等庄严,具足妙用,但我们不接受,只接受的是妄想执着无明业力,那么这样就会拒绝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力。所以用相似相对的法来给我们作一个提示。
“不可思议力”者,总指彼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力不可得思议也。
十七种庄严功德,我们后边会学得到的,就是“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那一段文字,就是讲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依报庄严。
十七种庄严功德不可得思议也。诸经统言有五种不可思议
就是说佛举了五种不可思议的种类。
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
就是你说我思维思维众生有多少量,这是不可思议的,这个量是不可及的,不可言说,不可称计。像我们有的人就去看过高倍望远镜,你那个手啊,或者随便搞一滴水什么的,在镜底下一看,那个蠕动的东西你就会吓死了,太多太多了,我们称为细菌。生命的种类太多太多了,蜎飞蠕动之类,大到抹香鲸、大象,我们说再大一点的大鹏金翅鸟,龙啊什么的,这样的一些大体动物;小到的确在显微镜下,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的蠕动的东西。实际整个世间要是用特定的心智来看都是动的,都是在动的,都是有生命的。那么这可能是个差别,所以“众生多少不可思议”。
二者业力不可思议。
有人会问: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皆有佛性,那为什么会有差别众生呢?这是业力不可思议的表现。佛力、本性力决定不可思议,那么我们的执着无明的虚妄业力,亦不可思议。它不可思议与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这个力不可思议是同等的,但取用有异。我们取用了业力,业力变的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取用了佛力,佛力的不可思议力会表现在我们的现前因缘中。这个地方你要是不深信,你只会认为可能是佛力不可思议吧,业力可能很好转化的,是!你要说这五种力中唯有佛力是最不可思议的,这样能让我们进趣佛力;但你要是舍去了佛力,你攀缘于我们的业习烦恼无明遮蔽的业力,业力就是不可思议。所以《无量寿经》讲:佛力不可思议,众生的业力亦不可思议。所以业力不可思议。
二者业力不可思议,没有讲清楚是佛的业、菩萨的业、天的业、修罗的业,还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的业,他没有讲,就是说一切业力皆不可思议。
三者龙力不可思议。
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对吧?我们称为这个,天子称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到印度,印度人称他们是大梵的传人;到基督教、天主教,他们认为他们是什么样的传人,中国人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那么这个传人,我们且不说它。这个龙,在佛教讲,龙有不可思议的变化力、守护财宝力、布云兴雨之力。守护财宝之力是其他不能代替的,能大能小之力、守护变化之力,龙所具有,所以龙力不可思议。我记得有人送我几套《龙王经》就是讲龙力不可思议的,有时间我们也可以看一看。
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议。
世尊举例阿罗汉的禅定力,说阿罗汉把一个大千世界放在左手,一个大千世界放到右手,把它置换一下位置,大千世界的有情不知不晓,他已经把他的位置给错换过来了,他有多大的力量呢,我们怎么能想象啊?没法想象,就是说心力、业力在这个地方我们力量是不可及的。
禅定力不可思议。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议。
这五个不可思议力,我希望大家能有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文字下去能抄一遍最好了。因为这五种力你要能了解到不可思议,你可以随顺、借用、不对抗它。不思议就是说你不会去打妄想了,也不会去揣度它,也不浪费这个脑子就是了。明知道不可思议你还去浪费你那个妄想干什么呢?造作那个心智干什么呢?我们就不去累自己了。有时间可以抄一抄。
此中佛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一者业力
所以说阿弥陀佛国土有不可思议,其中就有业力,阿弥陀佛国土的这个业力。
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
我第一次读到善导大师他的文字中说,一切众生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皆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我读到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的时候,我脑袋里惊了一下,就是闪过一个问号,我说众生的业力还可以说,阿弥陀佛怎么会称业力呢?是佛的业力,就是所谓佛愿业力。因为在报德修德之中,皆可称为业力。这里希望诸位善知识一定要审视清楚,要审视不清楚我们就坏于修德差别,那阿弥陀佛的报德对你的摄化功德不能现前,你就会生骄慢心的,或者说邪见心,平庸心会生起,那你对佛的感激与赞叹随喜,你就不得力,不能现前起作用。
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
也就是说佛法力。那么这二种不可思议力,能令众生往生彼国,得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不可思议,如下十七种,一一相皆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国土的这个十七种庄严,乃至佛的八种自受用庄严,四种菩萨正修行庄严,皆一一不可思议,那么这个国土亦是不可思议的,那我们五浊恶世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真是不可思议的。因果相续,不可思议。这个不可思议并不是让我们麻木不仁的无记,不是这样子的。是让我们有正确的、恰当的正思维观察方法,而可以了知。这个了知,就是不可思议智所现前。
至文当释。
那么下边文字到了会解释到。
“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者。
什么叫相似呢?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及法藏比丘这个大愿业力,还有阿弥陀佛成佛的善力住持二种法则的不可思议力,就像摩尼宝性一样,各个众生的需求不同,它会表现出不同的法则与效力。求衣者得衣,求屋者得屋,求珍宝者得珍宝,求饮食者得饮食,求什么得什么,就是如意摩尼宝性,所以“相似相对”,满足众生需求。借彼摩尼如意宝性,示安乐佛土不可思议性也。
那么我们要顺性修持,或者顺阿弥陀佛的愿力修持,都会得到这个如意的摩尼宝性。我在这个地方提示自己对佛法的一点感知性的东西吧,可能这个地方只可以作为一个参照。像出家遇到佛法,得很少很少的一点相似的利益。但在这个相似的利益中,说句实话远远超过自己对佛法的期盼。或者说我修证啊,我要学习啊,我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一个果报啊,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期盼。我出家时间很短,或者学佛修持都很不得力,但得到的回报远远超过自己的愿望,我真是这么感受的。许许多多都是意外的给予的,就是佛恩德的布施、回施,绝对是意外的没有想象得到。我周边所有得到的佛法的利益,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都是超越了我的意愿的,都是意外的加持的成就。所以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我是深信不疑的,没有任何的疑虑,很难对它产生疑虑。
假如说我们顺应阿弥陀佛报德的修持,这个愿力的修持来念阿弥陀佛,你可以观察到,你平时很多愿望,随时都会现前,会成熟的。当然我们说善的愿望成熟好;不善的愿望,忏悔掉也是有意义,不善的愿望会有苦报的。
以前在桐柏山区的时候,我养成一个坏习惯,也不是故意念佛,就是晚上一睡觉就会念佛,闭上眼睛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样念,晚上、白天不敢想东西,白天知道打妄想,就会成就,隔不了一两天就会出现这个事。后边吓得经常是一想东西就趴到佛前忏悔,不管想什么,绝对不敢想。现在我的脑袋很少会想东西的,不敢想。你说那你就多想一点什么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事吧?根本不敢想,我告诉你,因为你连成几个事以后你再也不敢想了。主要是,我感觉到就是念佛的这种愿望,一旦你随顺进去了,再让你打妄想你也不愿意打了,打了你肯定会趴那里忏悔去,不管是好愿望、坏愿望你都会忏悔的。因为啥?你太害怕了。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有情的想法太乱了,一会这样想,一会那么想,它都会成就的时候你就害怕了。后来慢慢再看这个,原来这个思想是没有善恶的,只有业习的善恶,只有认取的善恶,只有苦与乐的善恶。它的本质,我们说这个三细中,(编注:三细六粗:《大乘起信论》用语。三细与六粗之合称。为根本不觉所生之三种微细相,以及更以境界为缘而生起之六种粗显相。三细者,即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因其相微细难知,故名三细。所谓六粗,即以现相之境界为缘,所生起之六种迷相。)真心触动之时是没有善恶的,能所生起还是没有善恶的,苦乐生起对待取舍之时才有善恶延续。这是这么一个机制。
借彼摩尼如意宝性,示安乐佛土不可思议性也。诸佛入涅槃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
很多人都见过佛的舍利,我们这个地方有没有佛的舍利啊?这上边供的有舍利吧?应该有吧?也有,那个瓶子里就是舍利。我们这一段可能在南传佛教的这些菩萨们,经常给我们送舍利。
这个碎身舍利,舍利,与人作出世入世的福田、禅定的福田、忏悔的福田。所以说若是你得见舍利,于佛塔中得见舍利,一切众罪皆能忏除。因为啥?它是出世入世的福田。所以在塔庙中如果要是有佛舍利,好比说经典、形象、塔、种种的这种碎身舍利,不管是骨、血、发、种种舍利,若作礼敬供养,皆能忏除我们无始以来不可思议的业力,令其还得清净。所以就是这么个例子。
以福众生。众生福尽,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
这个我是十分相信的。我以前跟许多人结缘过舍利,很多人给我打电话说他们结缘的舍利就长了什么的,一个变多颗的都很多的。有的舍利一年就会长,一年会长,一年会长的。那么舍利怎么会长呢?这样的人就比较勤于供养,勤于赞美佛的功德,多作善缘,这样的人他供的舍利就会长。要不然那个舍利就会没掉了。这个人多作诸恶,虚假欺骗,乃至罪恶累累之人,舍利守不住。你给他他也守不住,也会遗失掉。这里我感觉就是所谓的“相似相应”的问题了。业力蒙蔽,就能使所谓的福尽,是你福德已尽,这个舍利就会走掉了。这样的事情我也听说了很多,我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遇到,我但愿不遇到。
能使舍利增长是我们的愿望。许多有成就的善知识,他们带的舍利就不断的增长增长……能广泛的与有情结善缘,是这样子。
此珠多在大海中。
这个摩尼宝珠有二种来源:这是一种来源,一种就是大鹏金翅鸟,我们这个地方没有画这个像,就是有的佛像上边有一个鸟,很大很大的样子,他们称为大鹏金翅鸟。这个大鹏金翅鸟,它的饮食就是龙,就是海里的龙,它用翅膀一打,把水掀开,有飓风嘛,那个龙就顾不住自己了,它一抓就把它抓了吃掉了,那个龙王,以前这供的有大鹏金翅鸟,我们收起来了,一抓就把它抓了吃掉了。它的心脏,它是世间最大的生命体了,它的心脏,它一死掉,心脏就会变成摩尼宝。龙王就说:哼,你还吃我,这一次可拿了你的心了。就把它当成装饰品。
大龙王以为首饰。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阎浮提作大饶益。若须衣服、饮食、灯明、乐具,随意所欲种种物时。王便洁斋。
洁身,持斋,是过午不食的意思。过去的王者为了行法都是盖一所新房子,挖五尺以下的土,现在印度还有这个习惯,挖新土。我们这一路去走的时间我还经常看到他们在路边,都是女性去拿一个什么容器,把土掏出来,他们和和泥,就称新土,没有污染的土,泥巴泥巴,涂墙壁什么的,他们现在印度人还是那个习惯,他是这种习惯。那么过去转轮王为了祈祷就建这样的房舍,新的房舍,然后去穿新洁的衣服,沐浴更衣,持斋,就是过午不食,然后再作祈祷,好比说一日七日这样的斋戒清净以后,再去祈祷。所以过去学佛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很在意、很在意的。像那一天她们女众要求受那个什么戒啊,那个祜巴温尊那个菩萨就说你们先走吧,他感觉他要沐沐浴,他要去净净身,处理处理自己。
过去我们诵戒日,大家都要调整一下自己,到戒堂洒水,净堂啊,来漱净自己的身心,亦复如是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修持。所以说我们好比说你要下山了,你要把自己搞的很干净,自己住的用的东西搞干净再下山,或者来了也那样做,什么事情都这样做,就是一个洁净的缘起。叫什么呢?吉祥的缘起。斋戒清净是一个很吉祥的事情。
现在人就心智颠倒,烦恼了就去干事去了,越烦恼越做事情做得猛,那就不吉祥了。那不吉祥的事一定不要做,发脾气任性子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的去忏悔忏悔,等心智吉祥了,平和了,斋戒清净了,再去做事情,你一定有个好的果报。你看这个修行很简单吧。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的大部分都是过斋戒的,那我们就用喜悦的心来守护它吧,纯洁的心。是这个意思。称为“洁斋”。
置珠于长竿头,发誓言:
就把这个摩尼珠系在百尺竿头。
“若我实是转轮王者,愿宝珠雨如此之物,
愿摩尼宝珠雨,读雨(yù)了,就是普降的意思。不能雨(yǔ)了。
愿宝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随我心愿。”尔时即便于虚空中雨种种物,皆称所须,
就是所谓的相似相对法,就是说你要什么,它会给你雨什么。你也不要疑虑,你说我也没有见,我不相信有这东西。要这样想你永远都见不到了,你没那个因缘了。反正是这个地方你要是不相信你就慢慢来吧。所以“皆称所须”。
满足天下一切人愿。以此宝性力故。彼安乐佛土亦复如是,
这是举个例子。这个摩尼宝珠是顺应众生的需求,各个给予利益满足。那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呢,亦复如是。
以安乐宝性种种成就故。
“相似相对”者。
就像这个摩尼宝珠一样,你需要什么它就给你什么,极乐世界的宝性国土亦复如是。我以前看到说阿弥陀佛如意功德摩尼宝号之时,我心里很激动,这个摩尼宝号你要称念就太好了,他有宝性功德之力,有不可思议佛愿功德之力,有不可思议业力,也有不可思议的龙力,因为护法也会守护你,你要这样念嘛,所以说五种不可思议力一时都可以具足的。你要相信了那你就会广泛地利益世间的。所以称为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为摩尼功德宝号,能入我们这个混浊之心智中,心智不得不净,不得不具足,不得不庄严,不得不具足威德。那你要是不称念他,不相印契的时候那可能就不是摩尼如意宝号了,那就不是宝号了。要在这个地方你要真正有一次的感知,这个阿弥陀佛的功德名号你念定了。这个总持法门不可思议。
彼宝珠力,求衣食,能雨衣食等物,称求者意,非是不求。
我们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个愿望也是要有所求的,有所愿的。你说无求无依智慧力嘛,我不求了行不行呢?你要在妄想中生起这一念,不起作用;你要是随顺这一愿,还是起作用的;但你要是作意中求,不作意中不求,恰好修持。就是我作意中我不疑不虑地求往生彼国,不作意就刚好安住,那你正是正修行发起了,作意不作意皆得利益。这是很重要的。
有的人说我不作意多好呢,但是还常常打妄想。你打妄想的时候你就作意往生彼国多好啊。说作意不作意皆得安乐,这样修行就是圆满的修持啊,就是与净心菩萨同得功德利益。这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候我们会迷失这个东西,说:“作意是不净意,你看,佛法要无染无著嘛,不求方所,不取不舍的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这是八地菩萨所守护,你要是没有证得这个地方,还老老实实的去求。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挺好的。就是念生起的时候老老实实的去这样求愿,这是很好的。因为啥呢?你要是没证得八地不退转心智,你老老实实地求是十分有意义的。
彼佛土则不然。性满足成就故,无所乏少。片取彼性为喻
那我们要顺应阿弥陀佛的报德了,不需要求了;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了,不需要求了;你会发现许多意外的给予,佛陀给你意外的给予;你要是感觉到不满足,有所求的时候,不妨求;你要是知道阿弥陀佛国土愿力名号的给予时,你不妨不求了。何以故?你在称念的时候,就了了分明,念念能满足你。那你要是感到我还是求好吧?那你求还是行的。所以求与不求皆得安乐,你不要畏惧,最主要要不畏惧,无畏惧心在这个地方就容易得到善巧。求也安乐,不求也安乐。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说这个宝性满足啊,所以“无所乏少,片取彼性为喻。”
故言“相似相对”。又彼宝但能与众生衣食等愿,
就是说摩尼宝珠能遂众生的世俗需求,要衣物给衣物,要什么给什么。
不能与众生无上道愿。
阿弥陀佛就是满足众生的一切所愿,不光是世俗之愿,出世之愿、无上菩提之愿一样能满足。
又彼宝但能与众生一身之愿,不能与众生无量身愿。
就说这个摩尼宝你见到它的时候,它能给你一生之愿。那么与众生无量身愿,那是没有这样的事情的。阿弥陀佛的愿力呢,可以给我们无量无边的生命未来的延续的愿望。
有如是等无量差别,故言“相似”。
他是举的例子,说摩尼宝性与法性、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的功德成就的这种佛力住持,与阿弥陀佛的业力住持、愿力住持,与他的这个法力成就果德的愿力住持、与业相的住持,种种住持的差异用摩尼宝来作个比喻罢了,都是具足的,能令众生满足,所愿满足,不光是一生一世,不光是入世间,包括出世间,都能满足。
所以这个是观其形体,观行体相,这是第三重义。这个第三重义来给我们解释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力,就是这二种力:一个是业力,就是法藏比丘出世善根的大愿业力;二是阿弥陀佛法王善住持之力,这二种力:一个是因地力,二个是果地力。他说的因地力就是愿力所现,果地力就是法性住持、法界之力,不可思议,摄化十方。那么这两种力来成就饶益有情。
我们再读一段文字吧。
观国土十七种
〖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种,应知。何等十七?一者庄严清净功德成就,二者庄严量功德成就,三者庄严性功德成就,四者庄严形相功德成就,五者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六者庄严妙色功德成就,七者庄严触功德成就,八者庄严三种功德成就,九者庄严雨功德成就,十者庄严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庄严妙声功德成就,十二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十三者庄严眷属功德成就,十四者庄严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十六者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十七者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先举章门,次续提释。
那么在第三重义,所谓的器世间。器,有其二体嘛,一体就是器体中,有十七种庄严。这十七种庄严,有十七种庄严不可思议力,庄严功德力。我们若是能随顺这种庄严功德力,就会得到器世间不可思议的摄化,来成就我们愿生彼国之抉择。
那么今天可能学习这一段文字也来不及了,我们明天继续学习。谢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
录音整理: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