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业的造作与积聚
 
{返回 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08

业的造作与积聚

   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对业的体性存在不同观点。有部将业解释为无表色,而唯识则将它与心法统一起来。按唯识的观点,业本身表现在身语意上,而身语意发动之后,又会成为种子储藏于阿赖耶识中。种子代表着过去生命的经验,并在现在和未来继续发生作用。
   业力说,即自身行为决定自身利益。但我们的行为千差万别,即使同样的行为,其思想动机和行动结果也大相径庭。那么,它们又是如何构成业报的呢?须根据几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要明确这件事是什么,是杀生、偷盗,还是邪淫、妄语。其次是意乐,包括想、烦恼、发起三种。想,即造业时的想法及对造业对象的认识,比如要杀某人,这一想法与实际对象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构成根本罪。如果这一想法与实际情况不符,罪过相对会轻一些。另外,罪业成就了才是根本罪,若杀人未遂,犯的就是方便。烦恼,即造业的心行基础,是贪、是嗔还是痴?若想谋财害命,就是贪;若是冤家路窄,则为嗔。发起,是对某个对象生起杀害等想法,若无心伤害却误杀,和有心伤害的罪过是不同的。第三是加行,即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实施犯罪行为,如用石头将人砸死或将人推入水中淹死等,都属于加行范畴。至于究竟,是指事情达到预期目标,如果圆满成功,犯的才是根本重罪。
   业的差别,还表现为积聚与未积聚的不同。所谓未积聚,即梦中行为。因为梦中的意识极弱,在这种状态下,行为在思维中留下的影像也极弱,不会对未来生命构成很大影响。相反,在清醒状态下,意识力量很强,所作所为将构成强大的心行力量。
   此外,业还有共业和不共业之分。所谓共业,如我们生活在同一地区,有着相同的气候、环境。所谓不共业,即使在同一地区,各人的生活境遇悬殊很大。同样是遭遇地震,有些人一命呜呼了,有些人受伤致残了,也有些人安然无恙,这就是因共业之中的不共业所致,是为共中有别。
   业力说是佛法的重要思想,其原理建立于缘起之上。缘起甚深,所以,由业感果并非简单的由此及彼,而是涉及种种相关因缘,更存在诸多变化因素。在《道次第》中,这部分属于下士道的内容,但我们要知道,整个佛法修学皆以缘起因果为基础,从止恶行善开始,最终也离不开止恶行善,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007年10月修订版


{返回 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业的认识
下一篇:皈依三宝的意义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烦恼、业、果报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关于自他相换
 解脱道和菩萨道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皈依三宝的意义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体光老和尚 开示二十一[栏目:体光法师]
 金刚精要引导文——初学悦耳·宝藏库之前行引导 第一讲[栏目:金刚精要引导文讲记]
 皈依三宝的意义 三、皈依三宝的方法[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本觉的能量能超越一切[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今日乃知,鼻孔向下[栏目:公案100]
 为什么同样念佛,所得现世利益大小各有不同?[栏目:念佛实用问答·净宗法师]
 家里未设佛堂可否用西方三圣画像礼拜供养,但未经开光是否会有外灵入侵?[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我的小孩今年十五岁,患有精神官能症,请问要念什么经回向?[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僧宝论11、以清净行依止恩师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之四)[栏目:僧宝论·明贤法师]
 和永信大师谈“武术禅”(秦孟潇)[栏目:少林功夫文化研究]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