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恩师唐公法身父母
 
{返回 唐仲容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394

恩师唐公法身父母

潮音

遇师缘起

《四十二章经》云:“人有二十难”。对其中的“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我是深有感触。末法时代,魔强正法弱,众生障重福薄,若想会到真正的大善知识,真难于入大海捞针。

做居士时,我每年都要自费遍游名山大川,寻访大善知识,然而却上了好几次当。其中一次,遇到一学密宗的比丘,他自称是释迦牟尼佛转世,我竟信以为真,惊喜得涌出眼泪,诚惶诚恐地捡起他吃剩不要的面包,一口吞到肚里。我五体投地向他请法,不料他口吐秽语,露出庐山真面目,方使我大呼上当。

六祖曾告诫学人:“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屡屡受骗上当,使我深感自己愚痴无慧,因此更坚定了要出家修道,寻访大善知识的愿力。

决定出家的头一晚,我跪在观音菩萨像前,恳求观音菩萨赐一个梦给我,以预兆是否能遇到真正的大善知识。说来也怪,当晚真的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一个宽大的游泳池旁,池旁站着一个拄着拐杖、身穿中山装、面目慈善的老人,他正在教池里的许多人学游泳。忽然我听见空中有个声音对我说:“这个教练很了不起,他教的学生成绩都很好。”空中的话音刚落,我发现自己已沉到游泳池的水中,水已没到头顶,我慌忙用双手抓住池沿,想叫人拉我上岸,一抬头,只见那位拄着拐杖、身穿中山装的老人,正站在我头顶的池沿上,只要他伸出双手,就可以把我拉上岸去。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一下子从梦中醒来。难道此梦真是个预兆码?难道梦中所见拄着拐杖、身穿中山装的老人,就是我将来要遇到的大善知识?他为什么不是我所期望的身穿袈裟的老和尚呢?

我出家的第二天就把左手摔断了,真是出师未捷身先伤,真倒霉。然而正如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没想到摔断了左手,却给我带来了好运,使我真的遇到了梦中那位拄着拐杖、身穿中山装的大善知识,从此真正踏上了通往涅檗、菩提彼岸的光明大道。

手摔断后,我到四川都江堰附近的一个小庙养伤,心情很不好,真不知出家后该如何修行?是找个古洞茅蓬闭关修禅呢?还是到西藏去找活佛传授密法?茫茫然之中,随手拿起同寮房一位比丘尼的书,书名是《佛教的认识论》,由中国佛教协会出版。看着看着,渐渐被书中的几篇文章所吸引。这几篇文章是:《佛教的认识论》、《佛教的心理学》、《试述顿悟成佛义》、《怎样突破凡圣关》、《关于大乘教义几个关键问题的解说》等等。我觉得这些文章把佛法中的很多重要问题解释得很清楚、很透彻。一看文章作者,是一位名叫唐仲容的人,此人名字从未听说过,不知是何许人也。好奇之下,问此书的主人。那位比丘尼,她得意洋洋地:“嘿,唐仲容都不知道,他是有名的佛学家,我在他那里听了20多天课,简直胜读20年经书。”“此人在哪里?”我迫不及待地问。“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在成都附近的宝光寺佛学院教书,是个双目失明的人。”“双目失明!”我大吃一惊,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么能写出如此高深水平的佛学论文?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也顾不得手伤了,第二天一早就独自坐车到新都县宝光寺,想知道这位双目失明的佛学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否是个大善知识。

当他身着中山装,拄着拐杖.和蔼可亲地站在我面前时,我真怀疑自己是在梦中。曾在梦中见过的那位教练,不也正是拄着拐杖,身着中山装吗?难道他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善知识?

唐老师对任何人都很礼貌随和,一点也没有师长的架子。他简单询问了我学佛的简历,叫他的儿子,年方27岁就登上了佛学讲坛的唐思鹏老师写了几段圣言量给我,叫我背熟反复思惟其义。业障深重的我,当时不但一点也不懂得这些圣言量的甚深妙理,而且连续几天也记不住这几段圣言量。其一为七佛偈:“觉身不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心,了知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其二为《金刚经》语:“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三为六祖语:“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直至几个月后,在唐老师所传授的不取不舍顿悟法门的反复熏习下,我不但深深理解了这几段圣言量的妙义,并以此为修行的座右铭,而且如久梦初醒,在文字般若上恍然大悟,比较深刻地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实相及成佛的原理和方法,对于今后的修行充满了信心。

没有恩师唐公,就没有我的法身慧命。此救度之恩,粉身难酬。我深深地感到恩师的确是当代罕见和难得的大善知识。恩师所任教的四川省佛学院的一位佛学教师敬佩地称恩师为国宝。恩师的不少学生,都尊称他是当代伟大的佛学家。恩师确实当之无愧。近年来,他发表的许多佛学论文,赢得了海内外佛教界大德的高度评价。日本大阪佛教会负责人称:“中国唐仲容先生的佛学论文,解决了佛教界千余年来的一些疑难问题。”美国佛教学者张澄基先生生前曾给唐老来信,赞扬他“学识渊博,尤其对佛学有极深的造诣,对佛法教理有创造性发挥。”

恩师的伟大之处在哪里呢?其佛学造诣如大海水深不可测。做为恩师的学生,笔者深感惭愧,无法将恩师的佛学思想完整地叙述出来。故今之所述不过是大海的几滴水而已。

独具慧眼精通般若和唯识教理精髓

恩师的肉眼虽已失明,但却独具慧眼。他从博大精深、妙义难思的佛法大海中,独具创造性地提炼、吸收、继承和发扬了如来的真实义。

《华严经》云:“诸佛以一道而证菩提。”在几十年的修行实践中,恩师深深感到:人生苦短,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生命,紧紧抓住佛法之精华,即诸佛以一道而证菩提之“一道”来修持,方能获事半功倍之效。“守约以成道,博学以广知”是恩师的修学宗旨。

《坛经》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法的“一”,体现在哪里呢?恩师认为:如果说六祖顿悟见性法门是中国佛教的精华,那么般若、唯识学则是原始佛教的精华。讲“缘起性空”的般若,和讲“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的唯识学,二者融汇贯通,两相结合,则成为至极正确圆满的有为缘起论。

般若学揭示了宇宙万有从因缘所生,缘起性空,只有幻相,并无实体,非有非空之中道实相。唯识学则在“缘起性空”这一佛法核心理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揭示了宇宙万有是从心识内因缘力所产生。恩师指出:“缘生是唯识的缘生,唯识是缘生的唯识。”如果只讲“缘起性空”,不讲唯识的心识内因缘生法,则不知因缘从何处产生,从何处下手改变因缘,从而把握自己的命运。故学人必须先通达般若学的“缘起性空”,进而通达唯识学识内因缘产生一切法的妙理,从改造心识内因缘下手,方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唯识讲识内因缘生一切法,这就意味着不是客观决定主观,而是主观决定客观。有情的阿赖耶识随业力由内四大种变现根身为正报;由外四大种变现器世间为依报。心识内有染净二种,染种必生染法,净种必生净法,要改造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将心识内的有漏染种改造成为无漏净种。将虚妄分别为性的心识改造成为佛的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则证菩提、涅槃之无漏硕果,方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般若和唯识从教、理、行、果四个方面所阐述的改造心识内因缘的原理最极殊胜。如《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唯识论》云:“今造此论,谓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由我法执,二障俱生;如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此二圣言量说明:有情若依身心执为实人,是为我执。有了我执,引生烦恼障,造业感果,流转无穷,即障涅槃,有情将世间所有一切幻相,皆一一依名取相,执为实物,是为法执。有了法执,便引起于诸事物不如实知的所知障。由有此障覆蔽实智,即障菩提。诸学佛者,如果真能理解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便会从破我法二执着手,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得大自在、大解脱、大转依、转八识成四智,转生死为涅槃,成就佛果。

玄奘法师为什么要长途跋涉四年之久,历尽千难万险去印度取经?就是为了把佛法的精华传到中国。其在印度留学十二年,主要修学的,正是佛法精华的两大部份:般若和唯识。

恩师万分感慨:唯识教理,妙义甚深微妙,今人能有深入研究而掌握其优异特点,以宣讲弘扬自修教人者实属罕见。甚至有不识其内容之丰富,价值之伟大,而加以毁谤者,令人遗憾至极。

为了使后人能够象玄奘法师那样不惜身命去探求和宏扬佛法之瑰宝——般若、唯识学,恩师不顾年迈体弱,除在佛学院讲坛上作狮子吼,振臂宏宣外,课余又不厌其烦地为远近前来求学的佛弟子开示般若、唯识妙理。百忙之中,还不忘构思命题,嘱人执笔,写就了大量宏扬佛法精华的文章。如《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谈谈见性开悟的微妙法门》、《金刚经要义总结》、《谈谈唯识学的优异特点》等。这些文章在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将般若、唯识的妙理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以佛教精华为依据,立足现实,适合现代人修学,能迅速破迷开悟的佛学思想体系。

独具创见以金刚经和六祖禅为修持纲领

《金刚经》和六祖顿悟法门详细阐明了见性成佛的实践方法,故恩师指导学人修行时,反复强调:应以般若、唯识两大佛法精华做为理论依据,而在具体行持上,则以《金刚经》和六祖顿悟见性法为下手实践的修持纲领。

由于有对般若、唯识的极深造诣为基础,恩师在几十年的修行实践中,对《金刚经》和六祖顿悟见性法的妙义,可说是融化于心,入了化境。

每一个到恩师处求开悟的学人,恩师总是首先以《金刚经》的义理对其进行开示,并多次向四众弟子宣讲金刚经,仅92年一年,就先后不辞劳累地为几百名佛弟子宣讲了五、六次。

恩师在《金刚经要义总结》一文中指出:《金刚经》是学佛唯一必修的经典,其经义是成佛唯一无二的无上妙道,故经言:“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所以然者,学佛成佛必遵循一定的因果规律。从果上说,成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自在、大解脱者;从因上说,是要修大菩萨行,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以及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总起来说就是要悲智等运、福慧双修,真俗圆融,久久行持。才能证得觉行圆满的伟大佛果。而金刚经所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以简驭繁、守约施博、赅括四摄六度的总持法门。正是《华严经》所说:“以少方便、速证菩提”的殊胜方便,“诸佛以一道而证菩提”的不二法门。故学佛者,必须坚守此经要义,始终不移地尽力修持,才能符合成佛的因果规律,而有超凡入圣、证大涅槃、成大菩提的可能,若不依此经义修持,则南辕北辙,行与果,两不相应,虽修万劫,终难成佛。

恩师在文中强调:《金刚经》的理论根据通过无数实践证明,是最极殊胜、最究竟、最圆满的。其一,“缘起性空”是佛法理论的核心.此经所依的理论主要是有为缘起,故于卷末做如是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的理论根据与佛所立之法印,大乘一实相印的佛法真理标准完全契合,更可说它直接是一系列法印义理精神的全部体现。

其二,《金刚经》坚持悲智等运的最高准则,于卷首、卷中、卷末都强调这一准则。其中“灭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是为大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为大智,两相结合,即是悲智等运。

其三,《金刚经》阐明了在度众生的日常生活中修不取不舍的般若观行。《金刚经》卷首述如来乞食去来的生活细节,往昔恩师听诵此段经文时大惑不解,不知为什么要述如来这些生活细节。后辙常静而思之,最后依佛语“依义不依语”去探索,而恍然大悟,乃知此段经文所述正是如来不舍妙道、行凡夫事、不取不舍之义。

其四,《金刚经》阐明了要在现生中生清净心迅速入道。这就是经中所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恩师认为“无所住”是根本智之用,生其心是后得智之用,两智结合,其心湛然常寂而妙用无边,是为学人修不取不舍的般若行所形成的身口意三业清净的清净心。

其五,《金刚经》阐明了入道后必须长劫度众生方能圆满佛果。见性入道之后,菩萨如何修行?金刚经阐明需长劫度众生,广积无漏福、慧,以圆满佛果为事。如前后两卷皆有“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檠而灭度之”的言句。恩师依此宗旨,提出要在广度众生的现实生活中,修悲智等运的大士行,特别是见性入道后,生“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清净心,勤修无漏福德、智慧的净行。由此无漏净法、辗转修学,不断增长。无漏净法增一分,则有漏染法减一分,净法增之又增,以至圆满,则染法减之又减,以至于消灭。由是阿赖耶识中净法种完全代替染法种,而阿赖耶识不复存在,由斯转得无垢识与大圆镜智,接着大圆镜智转得之后,有漏五识即转为成所作智,此两智是在佛果位上转。六识转妙观察智和七识转平等性智,则在学佛的因位上转。此外,佛的三身及五眼六通,皆是四智心品所起的妙用。诸佛既得大菩提的转依,同时,自会有生活境界上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感受,而有转舍有漏生死之苦,转得常、乐、我、净的无住大涅檠。得此两大转依后,就成就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果。

恩师非常敬佩六祖惠能大师,称其为具有高度真参实悟和真知灼见、千载难逢的大善知识。六祖以《金刚经》为宗旨而创立的顿悟见性禅法,是如来一代圣教实践方法的精髓。

恩师认为六祖顿悟见性法门的特点之一是力倡顿悟自性,见性成佛。六祖第一次升坛说法时就明确地向大众宣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又云:此顿悟法门“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恩师继承和发扬了六祖顿悟见性的佛学思想,他在《谈谈见性开悟的微妙法门》一文中指出:学佛第一重要的大事,就是见性开悟。什么是见性开悟?就是大破愚迷。什么是迷呢?人们经常把宇宙间一切事事物物都认为最极真实。把我们的身体认为真实不虚.是个实在的我,这就叫“我执”。对于自身及周围的环境如天、地,认为是真实的,这就叫“法执”。有了我执与法执,就是颠倒梦想,也就是迷。破了我执、法执,自然远离颠倒梦想,就是开悟。真正开悟就是言忘虑绝、无执无著的见性。

恩师认为:开悟有三个过程:第一,就是要彻底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相。宇宙人生的真实相就是如梦幻泡影,没有真正的我,没有真正的法。在现实生活中对一切事物都没有我执和法执,排除了颠倒梦想,就是一个初步开悟者,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必须懂得如何才能成佛。成佛最正确而直接了当的有效方法,就是把宇宙人生的真实相,如梦幻泡影这个微妙而究竟的道理,真正懂得并能够自觉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第二步开悟要做到“言思道断,心行处灭”,才能真正见性。见什么性呢?见一切事物本性空,只有幻相而无实体这个绝对真理,在生活中安住在“有相无体”的真理之中,内心就入了涅槃。心经上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到了这种境界,就叫见性。

第三步开悟要像释迦佛那样坐在菩提树下圆满大觉,转八识成四智,转生死为涅槃,得了大涅槃、大佛果,是为圆满开悟。

凡是到恩师处求法的学人,恩师总是要求其首先在文字般若上开悟,即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实相及其成佛的原理和方法。他谆淳告诫学人,我们白天所见到的一切,所经历的一切,与晚上做梦是一样的,迷而不觉,把一切都当成真实的。其实时间一过,条件一变化,什么都没有了,哪有真正的我、真正的法呢?

恩师认为:参禅的目的是为了破迷开悟,实证诸法的真空本性。参禅参什么?就是要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道理。本来一切法无一而非内识随因缘力之所变现,如梦而有,如幻而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可言说,不可分别。学人内心必须参透此理,对种种法深知其不是实物,不可认为它是个什么,也不可认为它不是个什么。如果认为它是个什么,便与它如幻非真的实性相反,是为取法相;如果认为它不是个什么,又把它当作一件不是什么的实物,也与它相有体无的本性相反,是取非法相。取法相及非法相都是分别,是谓之二;若离两边分别即是不二。

六祖曾云:“佛法是不二之法……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恩师认为:入不二法门,是顿悟见性唯一最好的方法。入不二法门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恩师非常重视宏扬六祖提倡入不二法门以求见性的思想,他认为:入不二法门时,即见一切法的真性,入不二法们有由理入和行入两种。由理入主要是默识心通,离两边的分别执著,使心行平等;由行入主要是通用无滞,远离二边,而行契中道。理入不二法门,是言思道断、心行处灭的实相智境;行入不二法门,是方便善巧、如理分别法相的方便智境。理入是行入的先决条件,无内证何由能指导其行动;行入是理入的表现形式,无外功安能验证其悟境。依“瑜伽”教理谈,理入不二法门是“根本无分别智”实证真如的正行;行入不二法门是“后得无分别智”随顺法相的正行。故理入、行入两相融通,实是直接见性开悟的微妙法门。

六祖顿悟见性法门的特点之二,是强调学人必须在现实生活中真参实悟。六祖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

大乘佛法的伟大精神,主要表现在立足现实,狠抓当前,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之上。故《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基于此理,恩师经常教育学人要在现实生活中现观现证。他指出:一切诸法,皆相依相待而有,有为法与无为法之间的关系,当然毫不例外。这就是说无为法依有为法而有,无为法即在有为法之中,有为法亦依无为法而有,有为法即在无为法之内。缘生之法即是有为法,其本来的空性即是无为法。二者一相一性,一事一理不可分割。所以有为法或无为法都是同时而有,无先无后,无始无终的。若执任何一边在先而生起另外一边,或任何一边已灭而另一边犹存,都是违反佛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一基本规律的。

恩师强调:“抓住有为以摄无为,这是大乘佛法的精髓。诸大乘人。若能首先从有为法上去把握无为法,再用无为法的妙义去融通和摄受一切有为法,则于学佛之道十得八九了。”

据此,恩师在指导学人观空时,始终强调不能离开现实生活,不能离开烦恼,要在烦恼中观其本性空,尤其是在处困厄、遇灾疾、临死亡之际,更当观我法本空之理。不取困厄灾疾之相,即能于困厄上离困厄,于灾疾上离灾疾,于死亡上离死亡,而获自在解脱。正如恩师所说“一念观一念自在,念念观念念自在。”

恩师所传授的这种在现实生活中顿悟观空的方法,非常适合现代人修行。因现代人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难以抽出空闲时间闭关观空,参禅打坐。而此法门无需闭关,不一定非要盘腿打坐,只需在行走坐卧、工作、学习之中,或料理家务之时,时时、处处观一切法皆是梦幻泡影,了不可得,不可分别,不可执着,做到当体即空,内心清净,则担柴运水无非妙道,翠竹黄花皆是般若了。

六祖顿悟见性禅特点之三是力行不取不舍的般若观行。六祖曾指出:“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此语与《金刚经》中,“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同义。此二语即是恩师指导学人修不取不舍般若观行之总纲。恩师认为:宇宙人生客观真相是“相有体无,”故修行人在主观上则应与之相应,修“不取不舍”。在实际生活中修不取不舍之般若观行,是最微妙、最有卓效的殊胜法门。

什么叫不取?取是取相,即执着义。不取就是深达缘起性空,一切诸法有相无体,对内而身心,知其如幻,而不执为我,对外而于一切事物知其如幻,而不执为实法,是为不取。

什么是不舍?舍为弃舍,对应作应说的事弃而不为。不舍,就是对境处事狠抓因果,当说而说,当做而做。以自利利他。

举例来说,在吃饭时,按时而食,如律而食,默念众生,具足一切善法而食,即是不舍;与此同时,知无能食之人,而无我相,亦实无所食之物,而无法相,安住法性无所得而食,是为不取。他如在学习、工作、闲居、谈话、入厕等等生活、活动方面.一一皆应于如是不取不舍的修行。这样修学,在人道上随处可以下手;在开悟上,随处皆可见性;在生活环境方面,处处都是清净庄严的净土;从道场来讲,因此法通俗易懂,简要易行,而成效卓著,故随处皆多缘人。如是在一切生活细节上不舍以修福,不取以积慧,即是“无所住而生其心”。到此境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正是六祖所说:“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是为般若三昧。”这就是不取不舍在实际生活上的真实写照。

六祖顿悟见性禅的第四个特点是不舍众生,以众生为我。六祖曾说:“若识众生,则识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恩师在修学实践中,深深领悟到大悲度生的重要性,他认为破除我执的最好方法。就是以众生为大我,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要把生活和工作完全投入济度众生中去。古今有不少学佛者,专讲闭关坐禅,解空求慧,而不讲大悲度生,则其所修,始终不能超出个人主义的圈子,而我执难破。若起大悲心,以一切众生为大我,以度一切众生之事为修道,有此雄厚基础,则观空遣相,有用武之地,而真能如实破执断障。因为只有广度众生才能具足无边福德,为见性开悟的胜增上缘,同时见性开悟即是般若智慧的生起,一定要在度众生中教学相长,于境无著,才有实相智;广见多闻,才有种种方便智。若学佛人只知顿忘人法解真空,专从不取下手,而无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悲愿行,忘掉了不舍,则其所修,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本,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增长无明,毫无生气,安有见性之可能?

六祖顿悟见性禅的第五个特点.就是深解佛法无住涅槃的义趣,提出了“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的思想,恩师深深理解和赞同六祖这种祟高的修行境界,当《法音》杂志的一位编辑问他“您老人家心中的净土在哪里?”时,恩师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的净土就在这里(指娑婆世界),我的愿力是生生世世来娑婆世界,宏扬如来无上大法,广度众生。”

恩师经常教育学人领悟“心净则佛土净”、“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的大乘妙理。他认为学佛行菩萨道者,应修行六度、四摄法,以种种方便度一切众生出苦海。他经常感慨道:“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我怎能忍心抛下他们,而往生西方净土呢?娑婆世界虽苦,而此苦性空,如能时时安住在本来寂静的空性之中,又有何苦?若能通达一切法性空之理,则娑婆世界当下即是净土。”

恩师还指出:诸菩萨不舍世间,住于一切有为法中,而又不取有为法相,生气勃勃,活力充沛,随时随地能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以普度众生,广积福慧,而终古如斯无有厌倦。

六祖顿悟见性禅的第六个特点,是以发菩提大愿做为见性开悟强有力的敲门砖。六祖曾组织门下学人发四宏誓愿:“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恩师在多年自修教人的实际生活中,对发愿的重要性深有体悟。l987年,恩师不幸患了胃癌,连续几天呕吐不止,身体虚弱至极。在生命垂危之际,恩师发下大愿:“我不死!偏不死!就不死!我还要宏扬如来的无上大法,培养出法门龙象,续佛慧命,广度众生,使正法久住。”他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大喊一声:“我没有病,我要吃饭!”随即吟诗一首:

问君力量有多大?旋坤覆地如反掌。

问君寿命有多长?天地毁灭我无恙。

谁是世间大英雄?通达宇宙真实相。

何谓宇宙真实相?一无真实便是真实相。

不可思议的是,几个月后,恩师的胃癌竟然不治而愈。不久,他就被应聘到四川新都宝光寺僧伽学校执教唯识课。自此之后,四方佛弟子慕名前来求法者络绎不绝。

恩师体会到:下决心拼命求开悟,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勇气和毅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而终必成功。同时,学佛者的内心本有菩提种性,即般若潜能,在有大愿力和坚强自信心的鼓动下,即可促使内心般若之智,顿然而出,冲破无明黑暗,大放光明,而照见真空本性。故发大愿,立大志,是开悟见性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解行相应当下受益的顿悟法门

六祖云:“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恩师经常教育学人:若无正知正见,就无法使修行走上正路;若偏研教理,不重实修,则是数他人珍宝,毫无益处。故深研教理,精进实修,二者都不可偏废,必须解行相应,宗说兼通,法印与心印交相辉映。

当今佛教界,也许还从未有一人,独具慧眼地以般若、唯识学为理论依据,以《金刚经》、六祖禅为修持纲领,并将这些佛法精髓圆满、完整的溶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能为学人乐予接受,在文字般若上迅速开悟,在现实生活中不取不舍的顿悟法门。

此法门经过恩师多年的实践和传授,在广大佛弟子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迅速在文字般若上开悟,当下受益者,大有人在。

留美博士乔智慧,第一次在恩师处聆听心经要义,听至“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时,突然大笑不止。问其何故?其曰:“多年四处遍访名师,始终不知宇宙人生真相,今在师处闻法,方知宇宙万有因缘所生,梦幻泡影,有相无体,没有真正的我和真正的法。既然无我无法,何来的痛苦和烦恼,何有生死可惧呢?故法喜充满,痛快异哉。”

自此,她坚信不疑佛法是宇宙间最伟大、最圆满的真理。去美后,频频来信向恩师请教如来的真实义。92年暑假特从美赴恩师故乡——四川巴中县石城乡,听闻唯识妙义,以升华悟境。其还在美国创办了一佛学研究社,组织了一百多名留美知识分子研讨般若、唯识学。她的宏愿是:宁舍生命,也要宏扬般若、唯识学,以扶持正法,广度众生。

四川省乐至县报国寺方丈释昌臻法师,出家前曾到恩师处求开悟,听恩师反复强调要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为修持纲领,在度众生的现实生活中不取不舍时,恍然大悟。自谓:学佛几十年,一直不明从何处下手修行,如令茅塞顿开.心境豁然得大受用。

四川达县地区某厂一女工程师张元琳,自学了不少大乘经典,却始终不得要领。偶遇恩师.只见恩师以拐杖敲鞋,开示曰:“若认为此是鞋,是为著法相。若认为此不是鞋,是为著非法相。应知其从因缘所生,无自性,无定法。既无定法,则其本来清净,不可说它是个什么,也不可认为它不是什么,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正是此义。只有对一切法不起法相和非法相两边的分别,方能人不二法门,亲见一切法的真空法性。见性之后,成佛才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张听后激动得彻夜难眠,写一长信给思师,告谓从此已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也。

成都郑郁萍,且工作、家务繁忙,烦恼颇多。遇恩师后,深深理解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四句偈,并将此偈运用到工作、生活之中,来降伏烦恼。一晚卧床观空.渐渐进入轻安空寂境界,忽然内不见身心,外不见世界,只有一无相之相现前,自此身心时时充满法喜,在大小烦恼面前,均能看透而降伏,内心湛然常寂,而又用即了了分明。

南充市六十多岁的余居士,一次心脏病复发,送往医院抢救。第二天医生复查,大感意外,因其心跳已恢复正常。问何原因?余居士笑道:“我是假我,病是假病,既无真我真病,又有谁在生病,故心无挂碍,内心异常平静,也许得益于此因。”医生惊问:“您是何所大学毕业?出言哲理如此高深,从未听闻。”余又哈哈大笑曰:“耍门大学毕业也。”(四川话耍与厦字同音。)

笔者多次目睹,前来求法的四众弟子,在恩师耐心、反复开示后,深解佛法义趣,或涕泪悲泣,或欢喜雀跃。曾见一居士闻法后,激动得拜倒在地,喜极而泣,久久不能自持。

恩师认为:佛法是研究宇宙人生因果规律和改造宇宙人生因果规律的伟大科学。而学佛者则是实践这一伟大科学的大英雄,大豪杰。

恩师今年虽七十有四,但壮志未减,他计划组织有一定学修水平的青壮年僧伽和居士,成立“中华唯识学研究会”主要讲习唯识与般若的理论,以《金刚经》、六祖禅为修持纲领,培养出一批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真参实悟的法门龙象,使如来一代圣教后继有人,使正法永久住世!

写于广州陶轮学社

1993年6月1日


{返回 唐仲容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七五自述
下一篇:巴中唐仲容居土行实
 谈谈学禅的体会
 佛教的心理学
 佛教的因果观
 佛法是彻底改造人生宇宙、实现人类最高理想的权威科学
 悼念遍能老法师
 人定胜天的特殊科学
 开悟要诀
 《解深密经》纲要
 《百法明门论》讲义
 恩师唐公法身父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