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二章 次第相生六妙门
 
{返回 白话六妙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878

第二章:

次第相生六妙门

接下来,解释第二种六妙门——次第相生六妙门。

次第相生,是佛道修习者的梯阶。修行者如果于欲界中善巧的修习六妙门,在第六种净妙门获得成就后,便能引发三乘无漏智慧,更何况具足其他各种禅三昧。

这种说法与前面的说法有些出入,为什么呢?

数妙门有二种:修数妙门和证数妙门。第一、修数妙门。修行者调和气息,令气息不涩、不滑,内心安详,收敛心念,从一数到十,慢慢的细数,不令心神驰骋散乱。这就是所谓的修数妙门。第二、证数妙门。修行者任由心念运作,不加控制,从一数到十,心念安住于出入息,觉察出入息逐渐变得微弱乃至变无,心相由粗逐渐转细。修行者开始注意到,数妙门的心识和气息还是太粗,不再满足于数妙门。这时候,修行者应当舍弃数妙门而转修随妙门。

随妙门有二种:修随妙门和证随妙门。第一、修随妙门。舍弃前面的数妙门后,制心于一,随气息的出入收敛心念,关注于出入息,将心念安住于出入息,了知气息的出入,专心一致不散乱。这就是所谓的修随妙门。

第二、证随妙门。心识变得细微,安静不乱,觉察到气息的长短和气息从身体各个部分自由出入,心念和气息任由运作,相互依倚。在心识恬然凝静的情况下,意识到随妙门还是太粗,对随妙门生起厌舍心,就好象人在极度疲倦时,只想睡觉,不想作任何事。这时候,修行者应当舍弃随妙门而转修止妙门。

止妙门有二种:修止妙门和证止妙门。第一、修止妙门。止息各种所缘的思虑,不再着意于数、随二妙门,心识凝住寂静,就是所谓的修止妙门。第二、证止妙门。觉察身体泯然入定,不再见到内外各种相貌,以定法持心,任何情况下都不为所动。修行者这时候生起这样的念头:“虽然说现在这个三昧无为寂静、安稳快乐,但是缺乏智慧,不能了断生死。 ”

接着,又想道:“现在这个三昧,是属于因缘、五阴、十八界、十二入法,是因为因缘和合而假有,虚诳不实在,以前不发现就算了,现在应当舍弃。 ”

有了这种想法以后,就不再执着于止妙门,进而生起了有观的分别心。这时候,修行者应当舍弃止妙门而转修观妙门。

观妙门有二种:修观妙门和证观妙门。第一、修观妙门。修行者在定心中,生起慧分别心,观察到细微的出入息,好象空中的风,身体已不复存在。或观察到体内的三十六中器官,好象芭蕉树一样虚而不实。

这时候认识到什么是无常,一切存在的,刹那间都不复存在,再也没有人、我的分别,一切身体能感受到的法都没有自性。既然一切法都不能得到,定还有什么依倚呢?这就是所谓的修观妙门。

第二、证观妙门。修行者在修观妙门时,觉察到出入息布满全身毛孔,内观心眼打开,清澈的看见体内三十六种不净物和各种寄生虫。觉察到体内、体外都属不净,分分秒秒都在变化,内心生起悲、喜二心。获得四念处(1)破除四颠倒 (2)。这就是所谓的证观妙门。当观相生起后,心识攀缘于观境,分别心被破除。当觉察到于观境中还是有心念的流动,观法并非真实的修道法门。这时候,修行者应当舍弃观妙门而转修还妙门。

还妙门有二种:修还妙门和证还妙门。第一、修还妙门。既然知道观由心生,从观境中是无法寻获自性,这时候就应该反过来观心。怎么生起观心?什么从观心中生起?什么从不观心中生起?如果从观心生起的一切,都是实有,能够被观察到;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怎么说呢?就好象数、随、止三妙门,在观法未生起的时候已经存在了。如果说从不观心生起,不观心由灭或不灭生起;如果说从不灭

生起,不灭拥有空、假二心,又怎么能观呢?如果说从灭生起,灭的时候一切法已不复存在,也就没有观了。于亦灭亦不灭或非灭非不灭,同样不能生起观。

应当知道观心本来就不会自己生起,不生起就不会有,无有时就是空,空也就是没有观心,没有观心又怎么会有观境。观心、观境一并舍弃,返本还原,寻回自性,就是所谓的修还妙门。

第二、证还妙门。

当内心的智慧获得开发后,不要加以控制,让它自由运作,就能破除一切不善法与障碍,返本还原,寻回自性,就是所谓的证还妙门。

修行者应当知道,如果生起离境智,就能获得无境智;如果不远离观境,将受到空、假二边的系缚。这时候,修行者应当舍弃还妙门而转修净妙门。

净妙门有二种:修净妙门和证净妙门。第一、修净妙门。当知道色能够被清净,不再生起妄想和分别心。对受、想、行、识也是一样。

止息一切妄想垢,就是在修习净妙门;止息一切分别垢,就是在修习净妙门;止息一切取我垢,就是在修习净妙门;简单来说,如果知道心性本来清净,就是在修净妙门。修习所想要修习的,清净所想要清净的,就是在修习净妙门。

第二、证净妙门。

在修习净妙门时,豁然开达,心、慧相应,一切都方便适宜,无所阻碍,自由发展,真正的领受三昧的真谛,心再也不须要依倚。这就是证净妙门。

证净妙门分为二种:

一、相似证。五方便人 (3)以同样的方式开发智慧。

二、真实证。从最基础的苦法忍(4)到九无碍道(5)中的佛道,都是以真实无漏的智慧所开发。尽除三界的尘垢,就是所谓的证净妙门。

还有,与空三昧相应的,就是观;与无相三昧相应的,就是还;与无作三昧相应的,就是净。

一切外观,就是观;一切内观,就是还;一切非内非外观,就是净。

因此,一位修梵志,已过往的比丘尼说:“不是内观令你得到智慧,不是外观令你得到智慧,不是内外观令你得到智慧,也不是无观令你得到智慧。 ”

〖注解〗

1.四念处: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受是苦,观心无常。
2.四颠倒:常、乐、我、净。
3.五方便人:一、可修成阿罗汉果的定性声闻。二、可修成辟支佛的定性缘觉。三、可修成佛果的定性菩萨。四、具以上种子,机缘成熟,可证以上三种之一的不定性声闻、缘觉或菩萨。五、不具以上住种子,但有缘修成人、天果的无性人及天人。
4.法忍:深信不疑的佛法。
5.九无碍道:于小乘是:退、守、死、住、可进、不坏、不退、慧解脱、俱解脱。于大乘是:退、思、护、安住、堪达、不动、不退、独觉、佛。

 


{返回 白话六妙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三章 随便宜修六妙门
下一篇:第一章 历别对诸禅六妙门
 附录四 天台宗
 第三章 随便宜修六妙门
 第四章 随对治六妙门
 第二章 次第相生六妙门
 第六章 通别六妙门
 附录一 止观坐禅法要记
 附录二 天台止观统例
 六妙门 亦名 不定止观 目录 前言
 附录五 六妙门与须弥桩
 第七章 旋转六妙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三章 森林品 二七一 泉井污浊本生谭[栏目:第三篇]
 修习毘婆舍那禅观的益处(柏拉般那无陀比丘)[栏目:[南传]其它法师]
 瞿波罗王修准提法登基[栏目:准提菩萨感应篇·行者]
 以佛心纠正人心,以佛道辅正世道[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小朋友的法[栏目:明法尊者]
 多用心,少用脑[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3-2[栏目:常福法师]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22[栏目: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