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五章 密乘六妙门 第四节 观门修法
 
{返回 六妙门修证全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467

第四节 观门修法

进入止门後,虽初见实相,仍未全体呈观,故应须随顺护持:「任念运行,心勿倾侧之法,即置念於度外,任其所之。既不为念所左右,亦不勉使断绝,务使心如牧人任羊觅食,而续住於定。如是念将不起,心臻清净,而系於一缘矣。」此後又觉:「念犹闪动,有若流星。」应:「如前禅坐,相续安住寂静之境,名为寂静中住,尔时,清净无扰,如水静流。心任驰纵,心垢澄清。」

此後心应持平,勿太张与太弛。再「念心离念,如草索裂断时,此节离於彼节之状。此法行者应以坚挠不屈之志,相续作意,心不他驰。以依上来教法,断念时,新生续生故。」

这里的观法,基本上属於天台的从有入空观。所以文中又说:「上来教法止观双运,而新念生起,为定之障。」即要於无念之时,不再续生後念,则三心顿可了断。「观与能观,两俱遮遣,令心住於随顺寂静之境。此法名为令心断离一切想念,舍弃加行,如是离法,以草索之断裂喻之。」於离念之中,再把心「系於观与能观,如象之栓於柱後,如是,则气流各自储藏於自有之孔道内。由修此法所生果故,将见种种形相,或如烟雾,或轻清如『以太』,随得大安乐,如欲晕绝」。进入此境,已入圣道,但还须保护永住此境不失。故应注意:「观照身心能所俱遣,自觉轻安,如浮空际。在此境界,任何幻象异相之生,勿因爱憎而心起取舍。」不生取舍之後,「心寂生照,识亦随起,『能止』、『所止』,两相融即,前念後念,不再嬗递」。又:「以能止自起,不劳寻求,故名为识流相续,自然起行之境。」

到此,胜妙圣心,如如不动,无身心有何感动,不起相应,惟此仅为消灭生死幻妄,以证实相的初步修法,但因念与不念之相,仍未真正融即,故仍须修以下还门。


{返回 六妙门修证全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五章 密乘六妙门 第五节 还门修法
下一篇:第五章 密乘六妙门 第三节 止门修法
 第五章 密乘六妙门 第三节 止门修法
 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五节 观门修法
 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三节 后善的修法
 第五章 密乘六妙门 第六节 净门修法
 第四章 六妙门与禅宗 第二节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二讲 历别对摄诸禅定的六妙门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一讲 序论
 第五章 密乘六妙门 第五节 还门修法
 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七节 还门的修习法
 第六章 养生六妙门 第七节 净门的养生功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心灵锁钥 第一章:心灵与世界的缩写本(三)般若中观的心理效应和佛教的自我否定再生法[栏目:冯学成居士]
 为什么有的经论中说,有些人法尔是大乘种性,有些人法尔就是小乘种性或不定种性?[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摄大乘论 第33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生死的探索与生命的尊严——佛教生死学序说[栏目:圣凯法师]
 三一七 死者哀悼本生谭[栏目:第四篇]
 9.王舍城的由来[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代序三:巧于取财者戒[栏目:保富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