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讲义(二十三)
◎南亭老和尚
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132愿
佛有发塔、指甲塔、舍利塔,皆是佛塔。塔者,具云塔波,华言高显,原为天人供养而建,是以降生处、成道处、说法处、涅槃处,无不有塔。而阿育王且分佛舍利于南阎浮提,建八万四千宝塔。巍巍不动,如须弥山。皆如愿文所言。
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133愿
“敬心观塔”,是以一种虔诚恭敬之心而观其巍峨不动。当我观塔时,我“愿”一切“众生”,皆如此塔,为“诸天及人,所共瞻仰”。
顶礼于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134愿
礼塔既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修行|收摄身心。当我“顶礼于塔”时,我“愿”一切“众生”皆能获得“一切天人,无能见顶”。佛三十二相中,有无见顶相,代表法身无有边际。是乃愿一切众生皆与佛同等也。
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135愿
“右绕于塔”,“右绕”者,顺义,顺于事理也,故佛教尚右。如偏袒右肩、右膝着地,绕佛、行香,皆是右行。跏趺坐,则以右足押于左足;结印则以右手加于左手,名弥陀印。今右绕佛塔,亦是此义。我绕塔时,“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逆”者,违逆,不顺于理也。我们由于一切事皆顺理而行,故得成就一切智品。
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136愿
“绕塔三匝”,表殷勤也。同时“当愿”一切“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 ”读此,可以知矣。
赞佛功德,当愿众生,众德悉具,称叹无尽。137愿
疏言:“佛功德者,谓如来十力等。”然如来累劫勤苦,方能断障得果,岂止十力?因以等字说明。等者,等于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学佛者对如来应有所称赞,故曰:“赞佛功德。”同时,佛之“众德悉具”,我们的言语是“称叹无尽”的。我“愿”一切“众生”,也修行而能达到佛之功德。
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138愿
“赞佛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妙好。据《华严经》〈如来十身相海品〉载,报身佛有九十七种大人相、无边妙好,叹莫能尽。我“愿”一切“众生”皆“成就佛身,证无相法”。“无相法”,法身也。佛身充满于法界,何相可言。证得法身,则十身、十佛,报、化二身,皆一得一切得也。
第十、明寤寐安息时愿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139愿
以下寤寐安息时,三愿。“洗足”,赤脚为印度之风气,出家人尤甚。行路时仅穿如中国大陆僧、尼之罗汉草鞋而无后跟;即今南洋佛教,其僧侣所着之履,仍与印度僧相同。佛殿,必脱履进殿、礼佛、跪地诵经。古时多泥土路,尘土飞扬,故回居处地,必洗足而后再做他事。《法华经》且有涂足油之记载 。当行脚僧洗足时必发愿,“愿”一切“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神足”,阿罗汉六神通之一曰神足通,飞行自在。或名神境通,则兼变化而言。《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有净藏、净眼二子为妙庄严王现通之记载 。有了神足,则飞行自在,高山、大川、不能为之阻碍。故曰:“所行无碍。”
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140愿
“寝息”,睡眠也。“以时”,少睡,则精神不足;多睡,则荒费光阴,故循乎中道,而作息有时。在寝息之时,“身得安隐,心无动乱”。“动乱”者,梦想也。平凡的人多思多求,故睡时有梦;出家人无思无欲,故无梦想。所谓“至人无梦”。我“愿”一切“众生”,皆能如此。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141愿
疏言:“若洗足下,寤寐、安息时三愿,一切智觉者,非唯三世齐明,抑亦十方洞晓。一日始终既尔,余时类然。”笔者以为“一切智”是佛智也。“睡眠始寤”,“寤”者,觉也。以小比大,我“愿”一切“众生”,由今之觉,而趋向于“一切智”之“觉”。而后能三世齐明,“周顾十方”。“周顾十方”者,度一切众生也。
三、总结成益
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疏上说:“‘若诸菩萨’下结叹,因所成益。”笔者曰:此一段文于本品等于流通分也。“佛子”,文殊菩萨称呼在座菩萨的话。“若诸菩萨如是用心”者,心,依唯识言,应指第六意识,而包括了前五与七、八两识。意识,我们尝比喻它为心猿意马,也就是它活动力大,它相应的心所有五十一个。禅宗的静虑,它就是虑。无心、无念的无,也都是它。文殊菩萨教我们善于运用它|“善用其心”。至于运用的方法,那就是上文的一百四十一愿。一个出家比丘,从朝至暮,从外出至回到住处,一举一动、目见耳闻,皆须发愿。愿的范围,不但愿一切众生,同时也以此自律。等于一根无形的绳索,拴住意马心猿,使它由散动而趋于静寂;由杂染而趋于纯净。如此,生生世世继续维持此一愿念,未有不进入初住而位阶十地也。所以经上说:“能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十方世界也。这“一切世界”的“诸天”是二十八天。“魔”指化乐自在、摩醯首罗两个魔王天。“梵”是大梵天。“沙门”是释子的通称,华言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也。“婆罗门”,印度四姓之第一,华言净行。“乾闼婆”,华言寻香神,护法八部之一。“阿修罗”,华言非天,亦八部之一。“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此二乘也,亦称小乘。“声闻”,闻佛四谛音声而入道;“缘觉”,修十二因缘而入道。“所不能动”者,上说诸天乃至缘觉,各说各的道高德广,和我同参,可以速至菩提。而我是修行一百四十一愿者,我皆不为所动。
一百四十一愿,似乎是渐教,为初心学人而制的。但圆人发心,运用之则为圆教,学者勿以易行而忽略之也。莲池大师编辑的《沙弥律仪要略》卷下末,仅有搭衣、展具二偈咒。近人释善因法师着《学佛行仪》二十四门,其十七门中有?坐偈、寝息偈、早觉偈、闻钟偈、着衣偈、束带偈、下榻偈、举足偈、出舍偈、洗浴偈、入厕偈、剃发偈,此中除下榻偈、闻钟偈为〈净行品〉所无外,其余悉同〈净行品〉所载。笔者民国二十年在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戒堂里有一本,和沙弥十戒合本,上有五十一偈,还附有咒语。今日台湾传戒寺中,有无此偈咒?不可知矣。
跋
自65年国历九月十四日(夏历八月二十一日)星期二开始讲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按:民国十六年,在上海新闸路辛家花园清凉寺华严学会,应慈老人讲《华严悬谈》,一年讲完。十七年秋,应老人与住持静波老和尚因事龃龉,学会遂解散。十八年秋,在常州东门外永庆寺开讲《华严》,至十九年夏,应老人与住持隐根又起争执。余以病伤寒,养病寺中。九月至镇江竹林寺休养痊愈。冬天应老人又至无锡龙华庵续讲,余又去听讲,至二十年正月圆满,余回竹林寺教课。
应老人讲经必坐香,冬必打七,此可佩也。唯于学生祗每日上午复讲一次,无研究,无问难,学生进步差,此一弊也。余38年夏初来台湾,寓十普寺。39年三月去台中,六月到善导寺,41年买新生南路房子,43年移济南路今址。惟地方狭小,无一定讲堂。44年改建,45年完成,才有今日可容二百人之佛堂,足供讲经。乃函印线装本《八十华严》五百部,于夏历八月二十一开讲。今已讲一百二十余座,讲至〈须弥顶上偈赞品〉。
暑假甚长,恐费光阴,乃写〈净行品〉讲义,以检讨自己。以讲时匆促,不及详谈,兹乃补其不足。倘有错误,尚希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