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三、戒
 
{返回 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971
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三、戒
  
  戒的定义是:有所不为,有所不得不为,它含有训诫、规劝、警告、指导等意思。通常的人,仅以为佛教的戒是消极地防止犯罪,事实上,那只是就有所不为的一点而言。这点固然重要,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场,有所不得不为的积极态度,更为重要。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佛教徒不可有,此为消极的要求;自利利人乃至损己利人的行为,佛教徒不可没有,此为积极的要求。
  
  一个初信佛教的人,当做到第一点要求,信佛学佛较久的人,必须从第一点进展到第二点,第一点是止恶,第二点是行善;止恶是自利,行善是利他,有了自利的基础,而不推展利他事业的话,便无从达到成佛的目的。因为,戒的内容,是从「贪」、「瞋」、「痴」的凡夫行为,净化复转变为「喜舍」、「慈悲」、「智慧」的圣者行为。
  
  佛教的戒,虽因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而有繁简不同的要求,对在家居士而言,共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五条,称为五戒。此与其他宗教一样,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从开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时,便也接受了作为佛教徒行为标准的五戒。因为这五戒是戒「贪」、「瞋」、「痴」三种心理行为,藉身体四肢及口舌行为所作的具体表现,故其虽为在家戒,实际上也是一切佛戒的基准。佛是人格的究竟完美者,没有完美的人格作基础,便无从成佛,因此,佛教的五戒,也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共同要求。
  
  (一)不杀生
  
  佛教的戒杀生,虽与素食主义有关联,却并不等于素食主义。佛教鼓励少吃动物的肉乃至不吃动物的肉,是基于戒杀的要求。如果不是我亲手杀的,不是特别为了我想吃肉而教他人杀的,不是他人为了我想吃肉而杀的,便不禁止。而且,佛教的戒杀,固然是为了对一切有生命的,施予爱护的慈悲心,最主要的是不可杀人。假如你不预备将来杀人,希望将来不犯杀人罪,这条杀戒是应当受持的。
  
  (二)不偷盗
  
  除了以正当的谋生方法,取得合法的利润报酬之外,不贪取不义之财,乃是不偷盗的定义。为了警策我们,勿要从贪图小便宜、在金钱方面与他人纠缠不清,而演成吞没公款、收受贿赂、侵占他人财物等的罪行,这条戒是应该受持的。
  
  (三)不邪淫
  
  除了正式夫妇之间,正常的性关系之外,不乱伦、不破坏他人的家庭、不玷污他人的妻女、不妨害社会的风化。总之,把男女的性关系,视为夫妇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乃是不邪淫的定义。为了维护家庭的和乐、子女的幸福、社会的安宁、自身的健康,这条戒是必须受持的。
  
  (四)不妄语
  
  此可分为大小两类,通常的说谎、戏笑,是小妄语。为了名闻利养,自己不是圣者而妄称是圣者,是大妄语,在家居士冒充圣者的不是没有,可能性却很少的。因此,诸位居士也能受持这条戒了。况且,为警惕我们不要变成搬弄是非的人,不要被人看作不可信赖的人和口不择言的人,也应该受持这条戒的。
  
  (五)不饮酒
  
  酒的本身并没有罪恶,饮酒的人也不一定是坏人,甚至世界上有很多宗教,以酒来作为人和神之间的媒介。禁酒乃佛教的特色之一,原因是饮酒能使人的心智浑浊,过量则能使人趋于狂乱如兽或愚痴如泥的状态。
  
  佛教是个强调求智慧的宗教,酒性与智慧的原则背道而驰,所以主张禁酒。事实上,也唯有不饮酒的人,能够经常保持头脑的清明。在今日的社会中,多一分清明的头脑,便多一分成功的可能性,既然要求在驾驶交通工具之前不可饮酒,在有重要的会议之前不可饮酒,在重大的决策待考虑之前不可饮酒,又何妨干脆把酒戒掉呢?
  
  与戒、定、慧的三无漏学,对照起来,贪、瞋、痴被称为三毒,由于这三种毒物为害,不易行善,纵然行了善,也不能持久、不会达到纯洁的程度,三毒好象是三个大漏洞,能把善行的功德漏掉,为了补好这个大漏洞,唯一的方法,便是修学三无漏学。最初着手修学之处,便是持五戒,能持五戒,至少能将三毒的毒焰压住,然后再用禅定和智慧的水,来把三毒之火彻底熄灭。
  
  五戒是戒除五项恶行,五项恶行与三毒的相互关系,即是身、口、意的相互关系,可用图一来说明。
  
  由贪、瞋、痴的三种心理行为,表现为身及口的动作,便成为五种恶行。五戒的功能,是从外表的身及口的动作,加以禁止,使三毒的心理活动,得不到向外表现的机会,同时用禅定的
  
  工夫使它平静,又用智慧加以观察、分析,渐渐地使之转变为喜舍、慈悲、智慧的活力。这便是戒的定义:从「有所不为」而做到「有所不得不为」的地步了。其前后的关系,也可用图二加以说明。
  


{返回 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四、定
下一篇: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二、学习成佛的方法
 学佛的基础 五、佛教与非佛教的区别
 皈依三宝的意义 三、皈依三宝的方法
 因果与因缘 四、实相无缘生性空
 学佛的基础 一、宗教常识
 佛教的基本认识 三、菩萨怎么讲?
 怎样做一个居士 四、居士宜修菩萨道
 学佛的基础 三、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因果与因缘 三、行善止恶持戒积德
 怎样做一个居士 三、解脱道与菩萨道
 你是佛教徒吗? 四、佛法僧三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八五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八九五)[栏目:杂阿含经]
 世界上最厉害的果报[栏目:宣化上人]
 听别人说归依三宝后有善神保护,请问法师有哪些善神?[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定解宝灯论》讲记(二十二)[栏目:定解宝灯论讲记·达真堪布]
 佛陀的古道 第五章 第三真谛──灭[栏目:毗耶达西法师]
 But I have heard people say that Buddhists worship..[栏目:Good Questions, Good Answers on Buddhism]
 前行讲记 第九十二讲 前行备忘录-寿命无常-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2[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第二十六:菩萨得金刚身愿[栏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荷泽显宗记溯源[栏目:月溪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