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因果与因缘 二、三世因果业感缘起
 
{返回 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322
因果与因缘
 
 
   二、三世因果业感缘起
  
  今天我想用两个名词的四个字,将佛学作一个概要性的介绍,那便是「因果与因缘」。因果和因缘的意义,可以作浅显的说明,也可以作深广的发挥。如能掌握了因果及因缘的精义,便是掌握了整个佛教的教义。所以,我要沿着两个方向来探讨它:一是教团的,一是教理的,将其合并起来,便是佛教史的说明。
  
  简单地说,因与果是因素与结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讲的是同类因,得同类果,也有以不同的因得不同的果,也有无法取得因与果相等的事实。
  
  因果观念从现实的事象上看,可以成为普遍的真理,比如说,如是因结如是果,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如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与父慈则子孝,兄友则弟恭的原理一样。也就是说,种了好的因,必得善的果。
  
  然而,世上确有父慈子不孝,兄友弟不恭的例子;也有积善之家横遭灭门惨祸的事实;也有行善积德一辈子,临终未必能获全尸的例子。因此,佛教对于如中国儒家所说「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不可知论是不能满足的。
  
  佛教把善恶行为的因果论,从现在的一生,穿过生前与死后的来源与去处,并且将之延伸到过去的无量生死及未来的无量生死,现在的这一生,不过是过去无量时间过程与未来无量时间过程中的一个连接点。通过了过去及未来的生和死的解释,始能明白,我们现前一生的时间,实在太短促了。
  
  若要以现前一生的现象,说明因果的道理,便像我们在一部巨著之中,摘出一句话来,加以主观的解释,那是断章取义,无法正确地介绍那部著作之全貌的。以三世来说明因果,因果的道理始能完备。
  
  佛教讲「业感缘起」,「业」是身心的行为所留下的惯性作用或余势,这种惯性,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无从着力之处为止。人的善恶行为,既是过去的业因所感受的业报,也是未来的业果之所以产生的原因。通过过去的生生世世及未来的生生世世,来看现在这一生死间的一切遭遇,便不会觉得尚有任何不合理或不能取得报偿的事了。
  
  不过,若不能通过对于佛教教义的绝对信从,或不能通过宗教经验的亲历,便不易理解,也不能接受这三世因果说的观念。但是,佛教之成为合理化,佛教之能以因果说而摄化众生,形成庞大的宗教团体,即在于三世因果说的建立。
  
  因果之说不是佛教的独家之言,以因果与三世配合着讲,并以因缘来说明因果的究竟点,则为佛教的特质。因与果之间的关系,是以时间的先后而建立,因与缘之间的关系,则以空间的交互影响聚散而建立。因果的形成,不论是因或果,均不能脱离主因及助缘,主因是动力或能源的出发点,助缘是围绕着主因而促使主因成为新的事物及现象之其他要素或成分。所以,要说明因果现象的生灭变化,必须要用因缘的道理。
  
  因缘说是佛教的特质,也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之时所悟出的最大法门。佛教所说的悟境,即是悟出世间的一切现象,空间的、时间的、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社会的、自然的,凡是现象的起灭转换、无非是由于因及缘的位置的变动、成分的增减、类别的出入,而产生的离合、合离及组成、解散,解散了再组成的现象。
  
  故从因缘的观点看世间诸法,无非是幻有的、暂有的、假有的、本性是空的,既无一物可以永久存在,也无一物可以普遍存在。所以不论是人为的,或是自然的,凡是可以用触觉、知觉、感觉来认识思辨的一切,都是假相,不是真理。如果能够理解这层道理,并且以修行的方法来亲证这层道理,佛教称之为悟,称之为解脱,称之为断烦恼,称之为离苦得乐。

{返回 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因果与因缘 三、行善止恶持戒积德
下一篇:因果与因缘 一、受邀演讲因缘
 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六、慧
 怎样做一个居士 九、居士的宗教生活
 佛母摩耶夫人 一、摩耶夫人
 佛教的修行方法 一、前言
 原始佛教 二、佛陀及其教团
 皈依三宝的意义 四、皈依三宝的利益
 佛教的修行方法 三、修行的器量
 你是佛教徒吗? 二、多神崇拜
 怎样做一个居士 二、三类法门
 怎样做一个居士 四、居士宜修菩萨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41 谁是禅师[栏目:没时间老]
 什么是真正的报恩[栏目:仁焕法师]
 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栏目:圣严说禅]
 地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她?[栏目: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关键时刻念药师佛 急病皆除[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佛光普照众生心 3[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弟子规另解 第十二课[栏目:弟子规另解]
 四十华严卷 36-40[栏目:03 四十华严]
 少一分名利,多一分淡定[栏目:卢志丹居士]
 智慧自然流现,率萨埵性而行[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