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消极的十善法升华为积极的菩萨行
大致上说,在原始的圣典中,十善业是跟十恶业相对(注一),而其相对的用语,尚有十增法与十退法,增者为十善,退者为十恶(注二);妙行与恶行(注三);善根与不善根(注四)。原则是消极地不行恶行不造恶业,便是善行与善业,故在一般经论中都说,离十恶、断十恶,便是十善行,便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可是,若从大乘善萨行的观点而言,离恶断恶,虽能带来人间天上的福乐果报,总还不能表现出积极济世的菩萨行为,故到大乘经典戒波罗蜜多中的十善戒,便被赋予更为积极的救度功能了。
现在试举二例如下:
《成具光明定意经》有云:
「何谓广戒?卅广戒者,谓能摄身之三殃,守口之四过,捡意之三恶。身行者,若见一切众生,蚑行蠕动,愍而哀伤,纵而活之,随其水陆,还而安之;若见众宝珍琦柔软细滑可意之物,虽身贫苦,内伏其心,不令贪取;及见细色脂粉之饰,则内观朽烂脓血之臭。斯身之三戒。口行者,谓彼若以(杀盗淫妄)四过加己,则而觉知,口之失也;报以善言和语;至诚不饰;答而化之,使反从己。斯口之四戒矣。意行者,则心习智慧,思惟生死,常住慧处,不惑流淟;又深入道品,空无之要,别了真喭而无疑难;见善则劝,成则代喜。斯意之三戒。故行道之始,先于十戒,既能自为,又化他人,勤而不懈,行而不休,都无懈惓之想,故卅广戒也(注五)。」
另有一部《十住经》的异译《渐备一切智德经.离垢住品》云:
「离于杀生,不执刀杖,心怀惭愧,愍哀群生,常抱慈心,欲济众生 ……舍身之安,而解众患。」
「不盗窃,心常好施,不贪他财。……观他所有万物,生业财宝之利, 不生嫉心……念广布施,救济诸乏,割身所供,惠众穷困,蜎飞蠕动,蚑行喘息,随其水陆,皆欲令安,不遇众患。」
「舍爱欲邪淫之行,不欲重习,自于妻室而知止足,未曾兴心慕乐他妻……
奉清白行,不为秽浊,如母、如姊、如妹、如女无异。清净鲜明而无沾污。」
「不妄语,不乐虚言,所宣至诚……至于梦中,不演非法,况昼日乎……常说正法佛之经典,不出俗辞无益之业。」
「离两舌,不传彼此,鬪乱于人……和解诤讼使无怨望。」
「不骂詈,不演麁辞,不宣恶言,不伤人心……口所布言,可一切心,柔软慈和,闻者安隐。」
「不绮语,离于饰辞,言无所犯……虽身溺死,不演非义,身口相应,言行相副。不失神明,不违佛教。」
「不嫉妬,不抱贪餐,未曾兴心慕求众欲,他人财业,高德贵性。不发痴心,贪利无义,见人多有豪贵至尊,不以为嫉,心存道义,犹鱼依水。」
「无瞋恨,心常怀慈,愍哀之心,调和之心,安隐之心,柔软之心。其心常念欲济一切,而将护之。」)
「弃邪见,奉于正见,不堕外学,舍于贪事虚伪之术,吉良之日,不择时节,不思国位,……不怀谀谄,表里相应,心性仁和,奉佛法众,不失三宝,愍哀三界,皆欲度脱。」(注六)
从上举二经,所见大乘菩萨的十善戒,是非常积极的,不仅止于不做十种恶业道,而且必须遵行以慈悲悯哀之心利益广大的众生。
不杀生,不仅不杀人,也不杀一切微细动物;不仅不杀动物,而且要随其水中陆上,及时救生、放生、护生。不仅不偷盗,当行救济贫乏,惠众穷困。不仅不邪淫,而且要对自家妻室之外的一切女性,视如母亲、如姊妹、如女儿那般地悯哀保护;如淫烦恼起,则正好可以不净观的修行法来藉境修观。不仅不妄语,而且要常说佛法佛经。不仅不两舌,更要为他人和解诤讼。不仅不恶口麁语伤人,还当以柔软慈和的佛法,安慰他人。不仅不杂言秽语,而且要言行相符,不违佛教。不仅离贪欲、离瞋嫉、离邪见,而且要心习智慧、思惟生死、深入菩提道品,如鱼在水;常怀慈悯之心,常念欲济一切众生;见善则劝,善成则代喜;恒以正见,信奉佛法僧三宝,皆欲度脱三界众生。这已不是素朴的十善法,而是菩萨行的菩萨戒了。
批注
例如《中阿含经》卷一五第七十的《转*轮经》。(《大正藏》一.五二三页上)《长阿含经》卷九第十的《十上经》。(《大正藏》一.五七页上)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一二。(《大正藏》二七.五七八页上-五八一页上)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一六及卷一七。(《大正藏》卷二九)同上注。《大正藏》一五.四五三页上。《大正藏》一○.四六五页下-四六六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