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盛噶仁波切心得 佛法要在入世中修持
 
{返回 盛噶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51
盛噶仁波切心得 
盛噶仁波切
 
 
  佛法要在入世中修持
 
  佛教的教义本质就是入世的,而不像很多人理解的「遁入空门」、不理世事的。如果这样,我们又怎么能做到普度众生?佛法,从来不是在一间小屋子里,冥思苦想就能参悟的。
 
  对于信仰,世间有不同的见解。很多人认为,有信仰也是活一辈子,没信仰也照样活一生。对这样的观点,我们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探讨,比如说社会学的、哲学的、心理学的,应该说,在各种各样的方面,都曾有学者研究过。
 
  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这样的观念是将信仰和生活割裂开的认识。很多人的想法就是这样的,有信仰也叫生活,没信仰也能生活。同时,我也发现在生活中,的确也存在这样一部分人,他们有信仰,也在坚持为自己的信仰做些什么,但是,他们所做的就是心里面在想,在净化自己的内心,却没有在生活的层面上用自己的信仰指导自己的行为。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信仰和生活也是割裂的。其实,这与没信仰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的。
 
  世界上有几大宗教系统,也有其余的科学信仰。对于我来说,我当然希望有更多的人受到佛法的感召和指引。但对于有其他信仰的人,我也认为他自有他的道理,毕竟,有信仰和没有信仰,对一个人的生活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的。只不过,我想说的是,我们要在入世中坚持信仰,体会信仰对我们的好处。
 
  许多误解了宗教信仰的人,认为它们是避世的,是消极的。我想,这是一种对信仰的不了解而造成的曲解。
 
  对我来说,我了解的是佛教。佛教的教义本质就是入世的,而不像很多人理解的「遁入空门」、不理世事。如果这样,我们又怎么能做到普度众生?
 
  佛教是讲「因果」的,可我看到,即使是我们的佛门弟子,也是在「倒因为果」,更别说不了解佛教的世俗人了。
 
  这个「倒因为果」的现象是怎么来的呢?根本就在于没有理解佛教入世的修持方法,而仅仅将一些初级的入门法门当作了修持,比如打坐、观想等等个人入门的行为,就当成是悟道了,这是不对的。真正的悟道,是要在入世中获得的。
 
  佛陀悟道,是在经历了种种苦修之后才洞悉了宇宙和人生的真谛的。他将他悟到的真谛以各种形式传递给了弟子们,逐渐形成了可以流传的经典、法门等等。而这些,是「果」,不是「因」。
 
  「因」是佛陀在苦修过程中见到了人的老、病、死,从而思考人往何处去;见到了人生的苦难,从而思考人的解脱。同时,这个「因」也在于佛陀在悟道的过程中经历的磨难,比如,在他于菩提树下禅定7天之前,曾进行过多年的苦行,甚至每天仅仅吃一点点食物,也就是佛经里说的「日食一麻一麦」,甚至最后绝食修行。但是,这并没有让他领悟解脱之道。佛陀为追寻人的智慧、快乐、解脱,是进行了艰苦的实证的。而这些艰苦,则是佛陀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的「因」。
 
  而我们呢?我们恰恰「倒因为果、倒果为因」了。我们看了一些佛经,了解了一些修持的法门,就去以它们为「因」,想用自己的修持,用它们去求证佛果。很多人不是这样吗?佛经上这样说,他就觉得自己理解了,就打坐、念经,以为这样就能求得果位了。岂不知,佛经上说的已经是「果」了,而我们要做的,是用自己的 「因」,去求证这个「果」。当我们求证得到时,这个「果」才是我们自己的,是佛法的,而不是谁说的。
 
  这个求证的过程,就是入世的过程。这个用自己的「因」的概念,就是说我们从一开始,就要知道佛法是入世的,是要我们去做的。
 
  正因为很多人不理解这一点,以为躲进小楼,或者单独在一间小屋中「清修」,就能修成佛了。其实,这时学的是「果」,要证的也是「果」,这不是一个矛盾吗?这真像世俗生活中所说的一句话:「空对空」了。
 
  我们说佛家入世,就是要让世人在社会活动中去修持,去求证这个「果」。
 
  通俗一些来讲,如果我们能见到亲人的离去,我们怎么能了悟生死?我们又怎么能理解生离死别的痛苦?有人说,只有当亲人离去后,人才能真正地自立,才能真正地成长,就是这个意思。
 
  再如,如果我们一心避世,没有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一番拚搏,没有在自己的贪嗔痴等欲望的支配下,尝试过欲望之苦,我们又怎么能理解「求不得苦」?我们又怎么能知道欲望这种恶趣带给人的无尽烦恼?世俗世界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年轻人血气方刚,什么都想得到,但是,很多长辈却劝导他说,算了,很多东西不是强求的。老年人经历过「求不得苦」的磨难,因此,他们知道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化解世俗的矛盾。这,其实已经通了佛法了。但是,如果不经过年轻时的入世劫难,要理解这一点,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另外,在入世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大智慧、大快乐和大解脱。当我们真正能懂得朋友、亲人的苦之后,我们才有资格去帮助他,才能对症下药地排解对方的痛苦,这个时候,我们是快乐的,是智慧的,我们给别人带来的也是快乐和解脱。如果,我们不入世的话,我们怎么能做到「对症下药」?那么,我们的智慧从何处来?
 
  以上只是一些浅显的例子,无非说明一个道理:如果我们不入世,第一,我们是对佛法的不理解,甚至是曲解;第二,我们也根本不能了解佛法的真谛。
 
  佛法,从来不是在一间小屋子里,冥思苦想就能参悟的。
 
  不只佛法是这样,任何信仰,不都是这样吗?如果我们的信仰不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如果我们的信仰只能让个人去枯想,如果我们的信仰在社会生活中行不通,那么,我们的信仰就不是真正的信仰。这样的信仰,就完全是「空对空」的虚幻。

{返回 盛噶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盛噶仁波切心得 让你的信仰发挥作用
下一篇:盛噶仁波切心得 人成即佛成
 盛噶仁波切心得 佛法非迷信
 盛噶仁波切心得 正法与外道
 盛噶仁波切心得 佛法要在入世中修持
 盛噶仁波切心得 在童年,你耕种了什么?
 盛噶仁波切心得 痴心如镜花
 盛噶仁波切心得 冷水泡茶慢慢浓 第二部份
 盛噶仁波切心得 冷水泡茶慢慢浓 第五部份
 盛噶仁波切心得 有了信仰,就要好好坚持
 盛噶仁波切心得 写在前面
 盛噶仁波切心得 人成即佛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The Case for Study[栏目:Bodhi Bhikkhu]
 维摩经六讲 第一讲《维摩经》与社会关怀[栏目:圣严法师]
 舍命全交无挂碍[栏目:仁焕法师]
 相应50经 阿巴那经[栏目:相应部 48.根相应]
 禅茶一味从何来(素全法师)[栏目:禅茶文化]
 我们为学佛修行付出过什么[栏目:达真堪布]
 法句经要义 第三品 心品 牧人难达 恶念祸害深于外敌[栏目:法句经要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