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噶仁波切心得
盛噶仁波切
冷水泡茶慢慢浓 -- 第三部份
(三)
喝茶的种种好处是爱饮茶之人津津乐道之事。由于茶能益思,所以诗人饮茶成习,对此体会更深。卢同在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这样写道: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像这种描写了各种不同的饮茶感受的诗,对提倡饮茶当然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所以这首「七碗茶诗」便同茶文化一起,常为后人所传诵,卢同也被人称作「爱茶诗人」。
不但写茶的诗源远流长,茶经与茶谚的产生和发展,同样成为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茶谚也可以算作是一种「谚语」,多半来自于百姓口口相传的一种易讲、易记又富含哲理的俗话,大致可以分为茶叶饮用和茶叶生产两类。比如古时候的人认为茶树是不宜移植的,在陆羽所着的《茶经》里就曾写道:「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就是说茶树即使被移植了,也很难长势良好。于是古代的道学家们便利用了这一点,把种茶的这一特性化身为「从一」的代表贯穿在古代的婚姻当中,茶成为「从一而终」的代表,也因此成为古时婚礼用品中不可缺少的首要物品。然而,茶树并非是不能移植,只不过是「植而罕茂」,道学家为了给茶树冠上这样一个「从一」的帽子而硬性地说茶树不可移植,则多少带着私心和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霸道的道德约束观念。好在时代的发展剔除了许多因循守旧的纲矩常规,曾经可以象征或代表整个婚礼含义的茶终于回归到了一个正确的位置,但「受茶」「吃茶」「茶金」「茶礼」等却流传了下来,从中还看得到旧日礼茶的一些痕迹。
如今人们在喝茶时,考虑得更多的并非是古时候发生了什么,或者关于茶到底曾发生过怎样的变迁,当人们在茶叶的香气中陷入沉思,那些小小的茶的叶片总会不可避免地让人想起一些与生命的本质或人生发生、发展的漫长过程有关的内容,就算只是考虑自己周围的事,既是正常的,也是好事,因为这样的思考会把人的思维引向纵深,也会辐射自己的周围。可以说,这种由饮茶所带来的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恐怕是喝茶的人最初没有想到的。
据说唐代曾有个轰动一时的「赵州吃茶去」的典故,可算是茶禅一味最突出的代表了。
河北赵州有一禅寺,寺中一高僧名从念禅师,人称「赵州」。
有一天他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乎?」
答:「曾到。」
赵州说:「吃茶去!」
又问一僧,答:「不曾到。」
赵州又说:「吃茶去!」
后院主问:「为何到也『吃茶去』,不曾到也『吃茶去』?」
赵州又说:「吃茶去。」
赵州对3个不同者均以「吃茶去」回答,只是希望能以此消除学人的妄想,即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论来或没来过,或者相不相识,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进入「茶禅一位」的境界。可以看出,茶道与禅心之间的这种默契,正所谓:「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静心境;唯是清净心境,方可自悟禅机」。茶禅一味可见一斑。据说赵朴初也曾写过一首相类似的诗:「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揭,不如吃茶去。」
我不喝茶也不喝咖啡,这只不过是我个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而已。但不喝不代表不理解不知道喝茶的种种好处与意境,这也正如许多虽然喝茶,但却未必知道那与茶相关的种种,一样的道理,喝茶的人未必体会得到那由茶带来的禅境,不喝茶的人也未必不知那由茶香带来的禅境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事实上,就如同我常对弟子们讲过的一个道理一样,当人给茶杯里添水的时候,无论茶杯里放着的是茶叶还是咖啡,也无论你想往杯子里添多少水,那水的本质还是水,茶的本质还是茶,杯子的本质也还是杯子。杯子就那么大,你倒再多的水它也只能容纳一杯子那么多的水,杯子不会因为你倒水的多少或是里面装着的茶叶而改变它本身的大小、杯子的本质,水也不会因为杯子装不下而变成别的什么。当水的数量超过了杯子所能容纳的体积,水便会溢出,但茶仍是茶,水仍是水,杯子也还是杯子,改变的可能只是物体的形状,而不是物体的本质。禅也如此,无论是茶叶还是咖啡,哪怕只是一杯白开水,只要人们用心体会,禅境就会「因缘触发,禅机自显」了。可以说,所谓禅并不是玄妙得无法理解,但确实也高深得很难得到,如果一片小小的茶叶可以把人与佛及禅境巧妙地联系起来,那么,我真的希望人们都爱喝茶,因为这样,就有机会接近佛祖,接近那高深玄妙的禅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