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正信的佛法
 
{返回 惟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43

正信的佛法(一)

于自由时报91.05.21(二)刊载

「信」字分开来看,包含「人」与「言」二个部份,代表语言由人而生,所以说「人言为信」,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有信用。在佛法里特别说明了「信」的道理,佛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儒家说:「民无信不立」,同样都在强调信的重要。如果有了信心,就能产生出力量。

正信有别于邪信,「邪」,是邪知邪见;「正」为正知正见。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正正当当,符合法律与道德良知。社会上有许多行业,五花八门,如果没有以正念选择正业,就会为自己带来无穷尽的烦恼,也无法找到一条人生的光明大道。

无论信仰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要有正信。若只有信,没有正信,南辕北辙,结果不但走远路,而且还会走错路。举例来说,社会上有很多人膜拜大圣爷--齐天大圣孙悟空。其实,《西游记》只不过是一部小说、一个寓言,孙悟空是比喻人的第六意识,心猿意马。一般人不了解,认为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斤斗可以翻转十万八千里,因此为他修寺庙,杀猪、杀鸡来祭拜,不仅寺庙成了屠宰场,出钱出力的人,也成了帮凶,如此不但没有功德,还遭种种罪过。所以,我们信仰宗教,必须要有智慧,一定要明辨正邪、是非,不能盲目地信仰。

 

正信的佛法(二)

于自由时报91.05.23(四)刊载

一般人不了解宗教,人云亦云,不知其所以然,行旁门左道,往往误入歧途,原本希望能升天,却堕入地狱;想要成佛,反而成魔,这就属于「邪信」。

「正信」的佛法经得起时间、科学的考验,因为佛法是最究竟的智慧,经、律、论三藏是佛法智慧的宝库。目前许多哲学家、科学家,乃至文学家、医学家……等,皆于研究佛典之后,才发现原来佛法蕴含着无量的真理。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觉悟的圣者,所以佛法就是一种觉悟的教育。世间上的教育,不外乎使我们完成人格,对社会有一番贡献,将来成为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而佛法的教育,除了这些以外,还告诉我们,如何使恶人变好人、好人变贤人、贤人变圣人,最后还要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法是教育当中的教育。

正信的佛法(三)

于自由时报91.05.25(六)刊载

佛法的道理有深有浅,如同学校的教育,依学生的程度不同而施教,分为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乃至于博士班。举例来说,对于不同的对象解释「天」字,就有不同层次的意义。若对小学生就无法讲得太多、太深,所以浅说「天」就是今天、明天、后天,与天空的天。若对高中、大学生,就必须进一步地解释,「天」还有天文、先天、后天的意涵。而对于博士班的学生,又要更深一层说明,有性天、理天、第一义天,意义就更深远了。如果对修行人,就需要再分析,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最后要了解学佛的目的不在升天,而是要超越轮回,作自己生命真正的主人。

在佛经里提到修行有四个过程:「信、解、行、证」,我们信仰宗教,首先要了解其道理;假使不了解,就成了盲目的信仰。进一步,要将了解的道理在生活当中去实行;如果解而不行,只是空泛的道理,就等于画饼充饥、入海算沙,毫无用处。相反的,若能依着了解的道理去努力,不但来世能得善果,在今生也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好比读书一样,经过多年的努力,最后得到毕业证书,而毕业就是证,所以佛法是非常科学的,落实佛法的道理,就能得到真实的受用与体证。

正信的佛法(四)

于自由时报91.05.28(二)刊载

「初信」是刚刚学佛、信佛的第一步。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事情,例如身体不健康、家庭不和谐、学业不顺利,或者事业失败、情感出问题。一般人在找不到适当的解决方法时,便会去寺庙求佛、求菩萨来庇佑。譬如一般民间信仰常祈求恩主公、土地公、妈祖,希望增福增寿,未来再来还愿,给神明塑金身、增修道场等,因为有所求而来信仰、祝祷,这些都是属于初信。

例如有很多人拜妈祖,如果过度执着就会认为妈祖最灵,其他的都不灵,这就偏到一边去了。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心诚则灵,心不诚,到什么地方去求神拜佛都是不灵。拜妈祖真正的意义,是由于她孝顺的精神值得我们崇敬、学习,这样子就称之为正信,而不只是初信。

「初信」是只知道「事」,而不知「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信心经不起考验。假使只有「初信」,不进一步了解当中的道理,就容易产生种烦恼,甚至退失道心。所以有了初信,还要有正信,透过信仰进一步学习佛菩萨的慈悲及智慧,让我们的品德提升,如此透过信仰才能改善人生。

正信的佛法(五)

于自由时报91.05.30(四)刊载

从初信到正信,从信仰到学习;就如同念书的学生一样,从最初崇敬一位教授的智慧、格调,崇拜了以后,进一步向他学习,希望能成就教授的智慧。从信仰观世音菩萨、妈祖,到学习如何成为观音、妈祖;为了要成就佛菩萨的果德,便开始研究如何成菩萨、成佛的道理。

「佛」是「觉悟」的意思。佛能自觉又能觉他,最后成就觉行圆满的佛果。所谓「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佛祖就是先知先觉,什么事情都能了解,觉悟了,无所不通。明白了这个道理,便开始在日常生活上运用这个道理,检讨反省,肯定每个人都有佛性,都能够成佛,知道人生有三世因果,有过去、现在、未来,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将来一定受恶报,人人都有佛性,这个就是深信。不但能透达事、通达理,而且还悟这个道理,体悟到心性便能开悟,便能成就觉行圆满的佛果,像禅宗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正信的佛法(六)

于自由时报91.06.01(六)刊载

从尊敬、崇拜菩萨的果德,进一步学习其慈悲及智慧,这便是「正信」的佛法。如同拜佛,一方面向佛菩萨学习,一方面是藉此忏悔反省。心中有贪、瞋、痴、慢、疑,贪着财、色、名、食、睡,种种不良的习性,借着思惟菩萨的智慧、慈悲;忏悔、反省改正自己的过失,就会变得清净、平静、愉快。

例如学生天天都在学习,了解很多的学问、技能,但这是一种知识。而佛法除了知识以外,还有智慧。

老子《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修行和作学问,有两个方向,一是增加;一是减损。作学问、习技能,要日日增加,不进则退;修道则要时时将贪、瞋、痴等无明烦恼减损。心中的烦恼心结,必需经过不断检讨反省,才能化除,把心结化掉了,就是佛。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检讨反省、化掉心中的烦恼,就是菩萨。

正信的佛法(七)

于自由时报91.06.04(二)刊载

佛菩萨并非在遥远的西方或天上,每个人自性的慈悲与智慧就如同一尊菩萨、一尊佛,所以人人都能行菩萨道。

在佛经中提到,念佛念自性,藉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等佛号,来启发心当中的自性佛,此即念佛的真义。我们心当中也有一卷无字真经,藉由诵《金刚经》、《普门品》、《六祖坛经》……等经典,进而启发自性的经典,如此亲得自家珍宝,对佛法达到真正的「深信」,不再有任何疑惑。

佛经中提到,要成就佛菩萨的果德,必须修学六度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正在修学当中,就是菩萨;学习圆满了,就是佛。所以,佛是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慈悲圆满、禅定圆满,所有功德圆满,一切烦恼漏尽的圣者。佛法是实际的、科学的,透过正信的认知与实践,相信每个人都能达到圣人圆满的智慧与果德。

正信的佛法(八)

于自由时报91.06.06( 四)刊载

生活中种种的外境,往往使凡夫随境生心,如水被风激起的波浪动荡不定。而修行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心禁得起风浪,更进一步要让这念心达到像一潭止水、一片镜子般地清明与定静。

宋朝的苏东坡,对文学、佛法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曾经作了一首名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所谓的「八风」,便是境界之风。这八种境界之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常令凡夫心生动摇,甚至产生许多无谓的烦恼与痛苦,要突破这些烦恼,便要了解这些境界,进而修习禅定。

「称」,是称赞之义。譬如,有人称赞我们非常发心,出钱又出力,真是乘愿再来的菩萨!听了便心生欢喜,甚至产生我慢心、贡高心,这风就把我们吹动了。又如念书的学生,当人家称赞你品学兼优,真正是个模范学生!就感到很高兴,甚至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心中不平静、不宁静了,这就是为境界风所动。

一个人若缺乏定力与智慧,随境界而动的烦恼,常令人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所以必须修习禅定,有了禅定,便能时时作主,知进、退、取、舍,就是智慧。由于定慧具足,处事清楚、明达,不仅学业、事业及道业能成就,更能随种种因缘行菩萨道,成就菩萨的志业。

正信的佛法(九)

于自由时报91.06.08( 六)刊载

佛法的行门分为「渐修」与「顿悟」。渐修就是修菩萨行,广行六度;顿悟就是契悟本具心性,也就是禅宗所谓的「顿悟自心,直了成佛」。

自性就是觉性,也就是灵知灵觉。能见闻觉知的这念心性,这念心的作用在耳根称为闻;在眼睛称为见;在鼻根称为嗅;在舌根就知道酸、甜、苦、辣;在身体就有触觉;在意念上,想过去、现在、未来,就称之为意识。所以修行要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上修,六根清净,心就清净。

若尚未契悟本心本性,可以修前方便,加功用行。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皆是方便引导学人明心见性,以臻至究竟。什么是方便法门?譬如认为念佛可以消灾延寿,使身体健康、业障消除,以有所得的心来念佛,就是方便。若是用无所得的心以佛号来返照自心,「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念念归自性」,用这句佛号显出我们本具的性德,就是以名昭德,以事显理,这就是究竟法门。

从释迦牟尼佛到现在三千多年以来,不论科学如何进步、时空如何变化,佛法的道理都还是很实用。如果每一个人都明白佛法的道理,就能够在物质生活之外,找到精神生活,进而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最高境界。

正信的佛法(十)

于自由时报91.06.11( 二)刊载

每个人都有良知良能,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忠奸、正邪,这念良知良能就是我们的觉性、佛性。既然每个人都有佛性,为什么还不能成道?因为我们这念觉性没有办法时时刻刻现前。譬如做错事情,事后知道惭愧、忏悔,但是过了不久惭愧心又没有了,甚至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这念心从早到晚善恶念夹杂,有时昏沉、迷糊,这个佛性就起不了作用。因此,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觉性,不断返照自心,只要发现过失、烦恼,当下立刻觉察改过,修行才会有所进步。

《六祖坛经》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佛道不假外求,当下这念心即是道。所谓「悟」就是悟这念心,这念觉悟心、平静心、智慧心、慈悲心、不动心。未开悟之前,我们所修习的善法,如诵经、持咒、拜忏、检讨反省、惭愧忏悔……等,都是属于加行。以这些善法加功用行,慢慢使心得到宁静,一旦因缘成熟,就能契悟心性。然而,悟道之后要继续修行,假使不修,还是无法成就。悟后起修方为真修,时时刻刻都要使觉性现前、佛性现前,这时就入了「修道位」。

正信的佛法(十一)

于自由时报91.06.13(四)刊载

佛性就是觉性,是人人本具的。初生的婴儿,没有人教就知道笑、哭,这个就是佛性。虽然佛性本具,若没有觉悟,这个心起了烦恼,佛性就成了众生性;如果起了邪见,就变成魔;如果造杀、盗、淫,就堕落为畜牲。相反地,若能觉悟改过,就能成菩萨、成佛。

举例来说,眼前看见有一枝镶金的钢笔,非常名贵。心中起了贪念,想顺手牵羊,把这枝笔占为己有。正要去拿的时候,忽然觉悟到偷窃是不荣誉且犯法的事情;以佛法来看,不但不能偷,还要布施、供养、救济,所以当下发起一个惭愧心,就把心念转了过来。知道拿人家的东西是不对的,这就是「觉性」。

再举个例子来说,老师很关心学生的品德和学业,基于慈爱而呵责学生,学生当下起了无明。但转念一想:其实老师也是一番苦心,为了我们的课业、品性着想。于是就将心中的不满忍下,并且惭愧忏悔,这也是觉性。能时时刻刻保持觉性,返照自心、检讨反省,就是「觉察」。

只要我们这念心有了过失、烦恼,马上觉察;觉察之后,马上就转。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行住坐卧或待人接物,都要用这个功夫,使我们的觉性时时刻刻现前,不断地去除习气烦恼,就能获得心地的光明。

正信的佛法(十二)

于自由时报91.06.15(六)刊载

一般人看到佛教三藏经典浩瀚无涯,就望洋兴叹:究竟在这么多法门中,我们该怎么样修行?怎么样实践佛法?中台山将佛法的道理,浓缩、简化成四个方向──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如果以这四个原则为人处事,就是把佛法落实在生活上的开始,依据这个方向去努力,不论是学业、事业,或者是道业,一定都会有所成就。

所谓「对上以敬」,就是对于佛、法、僧三宝,以及父母、师长……等,我们都能养成恭敬之心,去除我慢骄傲。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恭敬心都十分重要,有一分恭敬,就能消除一分业障,增长一分福德和智慧。所谓「对下以慈」,即是对于子女、部属等晚辈,乃至三涂恶道的众生,都能慈悲为怀,去除瞋恚伤害之心。「对人以和」,就是为人要和善,与人相处要和睦,如此人与人之间就能和谐,做起事来就容易成功。所谓「对事以真」,真诚心可以去除虚伪,对于自己份内的事,都要认真尽职,不投机取巧、推诿敷衍。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做到,乃至于修行也是一样。

无论是世间法,或是出世间法,只有秉持着「中台四箴行」的原则,作为日常生活之圭臬,时时刻刻不断地努力。口说好话,身行善行,心当中愈来愈清净,渐渐远离贪、瞋、痴等过失,最后功德圆满,就能成道、证果。

正信的佛法(十三)

于自由时报91.06.18(二)刊载

所谓「深信」,便是相信佛法为确实可实践的真理,在任何环境中,都不退失信仰、退失菩提心。

我们可以检视自己的信心,是否经得起考验:在面对他人种种讥讽的言语,是否皆能甘之如饴,不退失菩提心?例如有人说:「学佛是迷信,根本无佛!佛法仅是圣人设教,告诉我们须行善法。」听闻后,心中不为所动,处之泰然,相信安住在这念觉悟的心性就是菩萨,修行功德圆满就是佛。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皆如此修行成就,心不受外境影响,就是「深信」。

具足正知正见,信心生根了,进而要由解起行,藉由静坐熏习禅定。将贪财、贪色、贪吃、贪名、贪睡等烦恼漏尽,将心镜擦拭得干干净净,不沾染一点尘埃。

有人认为,活在世间假使不贪名利,人生便毫无意义。其实,不贪并非不要,儒家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本份以内的东西,「实至名归」,便不属于贪。佛法讲因果,现在种善因,将来必得善果,相反的,在非份以外过份妄求便是贪,种了恶因,无穷尽的痛苦烦恼也多由此而生。

明白什么是烦恼,如何漏尽烦恼,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践,人生便能找到一条光明的大道。

正信的佛法(十四)

于自由时报91.06.20(四)刊载

由初信、正信、深信,经过不断的努力,最后达到「证信」。「证」分有为法与无为法二种。「有为法」是指日常生活上的所作所为,包括一切善法、功德。「无为法」就是大众听法这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动,不想过去、现在、未来,「活在当下」,就是真正的自己。

活在当下并不容易,因为我们这念心,从早到晚,时时刻刻都在生灭流转之中。一动念头就是生,第二念生起,前念又灭掉了。譬如每天的生活中,早上起床是一个念头。起床之后穿衣服,穿衣服的时候,起床的念头就灭掉了。衣服穿好了,又要穿袜子、鞋子,还要漱口、洗脸,接着去看书……等。一天当中,心念不断地生灭变化,究竟何者才是真正的自己?能找出答案就是开悟了,而没有开悟的人就很难肯定真正的自己。

一般人无法离开生灭的念头,在善念、恶念都不起时,又觉得无聊,不知该把心安住在何处;随着众多心念生灭而迁流便是众生境界!修行要达到这念心能够作主,离开生灭、离开众生境界,才是人生究竟的归属和安身立命之处。

正信的佛法(十五)

于自由时报91.06.22(六)刊载

一般人在追求身体与环境的安适时,却往往忽略了心灵的安住。如果内心不能平静、安定,无论住在高楼大厦或是七宝宫殿,终究仍会起烦恼。譬如,住在城市里动久生厌,就喜欢去清幽的地方;然而,真正到别墅住了,经过一段时间,又想再回都市走动。我们的心就是始终不停地生灭活动,无法随处自在,这就是众生心。

修行就是要用禅定的方法,将有念归于无念,使这念心像一潭止水、一片明镜,超越时间、空间。当我们心境清凉、自在,没有时间、空间的感觉,这念心就慢慢趋于宁静,从相对提升至绝对,超越时空,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这念心就是最高的禅定、最高的智慧,能够化除无明;假使我们能如是修行,就能够净化心灵,人格就能更完整。人格完整是最大的福报;心灵净化就是最高的智慧,然后依据福德、智慧来为人处事,无论是事业、学业、道业、功德,必然都会有所成就。

正信的佛法(十六)

于自由时报91.06.25(二)刊载

由初信、正信、深信,达到证信,「证」就是成道证果。如果能依此四个层次来做人处事,便不会虚度此生。

一个人活得再长久,终将化为尘土一坏。由此观察,人实在十分渺小、卑微,就算家财万贯、名盛于世、事业如日中天,临命终时,一切都无法带走,就连至亲的亲眷也爱莫能助。然而,如果明白佛法的意义,体悟到这念心性,就能领略生命无穷尽的意义与价值。

佛法所说的这念心在哪里?举例来说,敲木鱼时,能听见木鱼声;不敲木鱼时,也能知道没有发出声音。无论有声、无声,能听的这念心始终存在,不随着境界而生灭,这就是我们的真生命。《楞严经》耳根圆通章,教导学人依耳根来修行,返闻闻自性。如果能听的这念觉性常存,功夫日益加深,心逐渐安定、宁静,身心便能得到的喜悦与自在。

世人拼命追逐声色名利,认为这些是真正的幸福。但是,以佛法的角度而言,除了这些声色尘境,我们自心还有一个宝藏,是始终存在,只是自己迷惑不识。这念心能内照,保持平静、清凉与自在,便是最高的富贵与宝藏。明白此理,人生便找到一条真正光明的大道。

 


{返回 惟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发菩提心 成无上道
下一篇:佛法与教育
 开悟三帖药
 禅与情绪管理
 六祖坛经疑问品
 拜佛的真义
 佛教的理财观
 无常经
 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广结善缘
 六即佛
 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尊胜佛母灌顶开示 谢仁波切[栏目: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杂阿含经选集 二十五、戒.定.慧 三增上学[栏目:杂阿含经选集·新版]
 体光老和尚 开示二十七[栏目:体光法师]
 观本体是上师是意念了知一下即可还是要作意观本尊是上师的显现?[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诵经都有一定的音调,我想念诵一些佛经和祈愿文,但不知道音调,应该怎么办?可任凭自己的感觉念诵吗?[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No Ajahn Chah《130》[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六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一集]
 大圆满法是慧中生定,慧中生定有什么特点?[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7.如何学道修行[栏目:星云法语·成功人生]
 十四届:禅修讲座——于无声处夏令营(明奘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