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返回 惟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62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上一篇提到「常行布施」能改善贫苦的人生,培植福报。然而,获得福报的人,往往纵逸在五欲充斥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由此又种下了堕落的因。如何才能在福报当中不致堕落,而能更上一层楼,获得精神的提升呢?佛陀劝导弟子:应当远离世俗的五欲之乐;学习出家人的清净与慈悲,才能种下出世、解脱的净因。

   「五欲」一般是指那些使我们内心迷乱的钱财、美色、名利、饮食以及睡眠等欲乐;「过患」即是过谬和祸患。世人所以无法远离生死的系缚,完全是由于贪着现前的五欲不肯舍离,乃至欲望炽盛,则会导致种种毁灭性的祸患。第二觉知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说明五欲是众苦之本,此处佛陀更开示:佛弟子欲求解脱,应远离世间的五欲之乐。诚然,「离欲」在佛陀的教法中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修道者追求解脱生死束缚的不二法门。   

   面对纷杂的灯红酒绿,如何能不贪染世间的五欲之乐,进而远离欲乐的过患呢?为此,佛陀提出一个方便法门:「常念三衣,瓦缽法器。」三衣就是三种袈裟,是出家人所穿着的法服:五衣、七衣和九衣。往昔,释迦牟尼佛和阿难尊者在外托缽行化,佛陀指着一畦畦的田地对阿难说:「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有法衣,法衣就像这一畦一畦的田地,代表僧众堪受大众供养、种福田。」出家众所穿的袈裟,当中由一截截长短不同的布缝制而成,不但象征着福田,也表示善法逐渐增长,恶法渐渐减少。《悲华经》记载:在宝藏佛的时代,释迦牟尼佛曾发愿,将来自己成佛后,凡是对袈裟有一分恭敬的人都能得三乘授记、远离灾祸,乃至得以饮食充足。

   佛弟子藉由日日对袈裟、法器的恭敬,不但能受到佛陀的加持,无形中也增长了善法与福报。身处红尘的我们,经常思念象征佛陀教法的法服及法器;向往出家人的清净高远的梵行;乃至立志学习出家人的清净与慈悲,发愿广度一切众生,自然而然就能转轻五欲的贪染习气,远离祸患,为解脱之道种下清净的种子。

 


{返回 惟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下一篇: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博学与勤学──导师于中台佛教学院结业暨开学典礼开示
 吃素与学佛
 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如何追求真富贵
 台湾中台禅寺惟觉长老在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面对疾病
 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道──九十九年春季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
 如何改造命运
 六祖坛经定慧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会读诵本 13.修行道地经[栏目:法会读诵本]
 《维摩经》教学心得[栏目:陈星桥居士]
 称佛名号 白鹿引渡 (晋 令宗尼)[栏目:释门法戒录]
 43 故 乡[栏目:智海浪花·历程]
 中观总义 第十四课 运用能破[栏目:中观总义讲解·圆春法师]
 摄大乘论 第20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