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虚空打破明心地 禅的公案
 
{返回 宣化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739
虚空打破明心地 宣化上人主讲
禅的公案
 
  金塔与银塔的故事
  
  修道的人只要能坐跏趺坐,就能生出戒力,生出定力,生出慧力。你能结跏趺坐,所有的金刚护法都来保护着你,所有的魔王他都要远避,所有的一切饿鬼就要向你叩头。
  
  这里有一个公案。在中国,死人或者有什么事情就要请和尚去念经,这叫赶经忏,经忏僧。有一个给人念经来维持自己生活的一个法师,有一次就去给人念经。念经多数都是晚间念经,他念完了经回来大约晚间有十二点钟的样子,经过一个村庄。这个村庄养了狗,这狗就就吠。这家庭里就夫妇两人,那个太太就说,「你看一看,是什么,是不是有贼来要偷东西?」她的丈夫就在窗户向外一看,说,「嘿!谁?那个赶经忏的鬼!这个经忏鬼!」
  
  这个念经的法师,「啊!他们怎么叫我经忏鬼呢?」本来他是念经的一个法师,他们叫他赶经忏的鬼。于是他就往前走,想回自己的庙,天就下起雨来了,正遇着有一个桥。他就走到这桥底下来避雨,就在那打坐。一开始他就结上双跏趺坐那么坐着,这一结双跏趺坐,从这个水边上就来了两个鬼,这鬼,样子很难看的、很丑陋。人一看见鬼就生一种恐惧心,但是他因为在打坐,他看见这两个鬼来了,他也就不害怕。因为他超度鬼,常常心里头都有这么个鬼,于是真见到鬼他也不怕,他还在那儿打坐。
  
  这两个鬼就向他叩头,叩叩头。这大约过了有二十分钟,或者半点钟,他腿痛起来,受不了了,双跏趺坐就改成单跏趺坐。他就听这两个鬼互相谈起话来了,说,「嘿!方才我们拜是拜的一个金塔,现在怎么变成银塔了?」因为这塔里边都有佛的舍利,或者佛的真身,所以鬼遇着塔,他就要叩头礼拜的。那么变成银塔了,那个鬼就说,「银塔里边也有佛的舍利,我们还是照常拜啦!」两个又给他来叩头。头先是金塔,现在变成银塔了。
  
  这单跏趺坐了一个时期,腿又痛得受不了了,大约半点钟的时候,他受不了。雨也没有停;若雨停了,他就不打坐就走了。现在他单跏趺也不坐了,就把腿随便这么伸一伸,或者摇摇幌幌的。这两个鬼叩头起身一看,说,「哦!这也不是金塔,也不是银塔,变成泥巴了;变成泥了,我们打碎了它,把这泥巴给打碎了它!」正在这两个鬼要打他的时候,他听这两个鬼要打他,他自己又结上双跏趺坐了。这两个鬼一看,又变成金塔了,说,「哦!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快拜。」又向这个塔来叩头。
  
  然后他自己就想了,「哦!结双跏趺坐就是金塔,结单跏趺坐就是银塔,不坐就变成泥巴」。所谓泥巴,就是变成一个人,鬼就叫他泥巴。这个很奇怪的,由此之后,他就发了菩提心了,以后也不去赶经忏,不去给人念经去了,就自己在庙上天天打坐,结双跏趺坐,坐来坐去,他开了悟了。他一想,我这个开悟,是因为鬼帮助我开悟的;如果我不遇到两个鬼,我没有今日,不会开悟的,于是自己取名字就叫「鬼逼禅师」,鬼把他逼迫得修道了。
  
  不死之法
  
  禅宗有偈云,「万法归一一归合,神光不明赶达摩,熊耳山前跪九载,只求一点躲阎罗。」这个公案证明求法不是件容易事,要有为法忘躯的精神才能得到正道。
  
  菩提达摩从广州登陆(他从印度乘船来到中国﹚,便到金陵(南京﹚,经过神光法师讲经的地方,进去问神光,「你在这里做什么?」神光说,「我在讲经。」达摩又问,「讲经做什么?」神光说,「为了生死。」达摩说,「法本来不可说,无法可说。你讲的黑是字、白是纸,怎能了生死?」神光一听,大怒说,「你这个摩罗剎!敢来谤佛谤法谤僧,岂有此理!」说完之后,便用铁念珠朝达摩祖师的面上猛力打去!达摩在没有防备的情形下,被打掉两颗门牙。达摩祖师一想,如果把牙吐在地上,那么这地方要大旱三年(因为证果圣人的牙落地,诸天降罪,此处人会受到不下雨的惩罚﹚。达摩不忍心令这地方的人受荒旱之苦,乃将两颗牙吞到肚中。所谓「打落门牙和血吞」,留下这个典故。
  
  达摩修忍辱波罗蜜,一言不发走出神光讲经处,过长江向河南嵩山而去。这时,无常鬼奉阎罗王之命,来请神光去参加他们的宴会,便对神光说,「你是神光吗?」神光说,「是的。」无常鬼说,「阎罗王请你去饮茶。」神光一听,便说,「我讲经时,天华乱坠,地涌金莲,我还要死吗?」无常鬼说,「你当然要死啦!」神光问,「谁能不死?」无常鬼告诉他,「只有刚才被你打掉两颗门牙那位黑和尚,他才能不死。」神光向无常鬼恳求说,「无常居士,请你慈悲,行个方便,我去跟那位黑和尚学不死之法,可以吗?」无常鬼允许他的要求。神光乃日夜向北方追赶达摩,最后追到熊耳山,见达摩在山洞中面壁入定,乃向达摩顶礼忏悔,跪了九年,才得不死之法,成为禅宗二祖。
  
  开悟要印证才算数
  
  在威音王佛前人人能开悟,不需要有人印证,在威音王佛以后,自觉开悟的人一定要经过祖师或善知识(已开悟﹚印可证明才算数。好象在楞严法会上,有二十五位圣人,自述圆通,请释迦牟尼佛印证。
  
  现在讲一则印证的公案。在唐朝有位永嘉大师,他生于浙江省永嘉县。因为他一生没有离开永嘉县,所以时人称为永嘉大师。他出家后研究天台教理,好修禅观,曾阅《维摩经》,豁然大悟。后来遇到玄策禅师(六祖的弟子﹚叙述此事,玄策建议他去曹溪参六祖,请印证;否则无师自悟,乃是天然外道。
  
  他来到曹溪南华寺的时候,恰巧是六祖坐禅时间。他贡高我慢,来到六祖禅床前,也不问讯也不顶礼,手执锡杖右绕禅床三匝,振杖而立。
  
  六祖说,「沙门应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行行无亏,名为沙门(译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大德从何方而来?生大我慢。」永嘉答,「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六祖说,「何不体无生?达了无速乎?」永嘉答,「体本无生,达即无速。」六祖说,「子甚得无生之意。」永嘉说,「无生岂有意耶?」六祖说,「无意谁能分别?」永嘉说,「分别亦非意!」六祖说,「如是如是。」乃授与印可证明,成为六祖的法嗣。
  
  永嘉大师得六祖大师印证之后,即刻要回永嘉开元寺。六祖留他住一宿,次日再下山回永嘉,因为在一宿的时间便觉悟佛法的真谛,所以时人称「一宿觉和尚」。后来他极力宣扬顿悟的禅风,特作〈证道歌〉五十多首,说明顿悟的境界。这是不朽的佳作,成为佛门必读的功课。
  
  参禅能控制生死
  
  在北宋末年,中国有位民族英雄名叫岳飞,他幼年丧父,母亲很贤慧,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幼年时,他母亲教他识字、练字;家贫无钱买笔纸等,在沙子上练字,成为书法家。青年投军,他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他时时不忘救国家民族的大志愿。
  
  此时金人侵宋,占领汴京(开封﹚,执徽钦二帝北去,康王构在杭州建国成为南宋,称宋高宗,用秦桧为相,当时文人主和,武人主战。岳飞大破金兵于朱仙镇(离汴京很近﹚,有直捣黄龙(吉林农安﹚的壮志,不幸被秦桧嫉妒(主和派﹚,用十二道假金牌召回京城。岳飞有「忠君报国」的思想,班师回京。过长江时,经过江中金山寺,乃去拜访道悦禅师。道悦和尚劝他不要回京城去,在金山寺(镇江﹚出家修行,可以免是非。岳飞将生死置于度外,认为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没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所以拒绝道悦和尚一番盛意。
  
  临行时,道悦和尚作一首偈颂,「岁底不足,谨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害毒。」岳飞回杭州,秦桧用「莫须有」三字使岳飞父子下狱;临刑时才悟道悦和尚的偈颂大意。那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过年,同时降大雨,岳飞在狱中听到雨声,知道大难临头,想起道悦和尚的谶言终于应验了。奉下两点,就是「秦」字。果然被斩于风波亭。
  
  秦桧问监斩人,「岳飞临刑时,说些什么话?」监斩人说,「只听他说,不听金山寺道悦和尚的话,所以有今天的下场。」秦桧一听大怒,派何立去金山寺,捉拿道悦和尚。道悦禅师在头一天于定中晓得这段因缘,乃留下一个偈语,「何立自南来,我往西方走,不是法力大,几乎落他手。」写完之后,即刻圆寂。
  
  第二天何立来到金山寺,老禅师已经圆寂,无可奈何,回去交差。这证明坐禅的功夫到了极点,便可控制生死,愿意何时往生就何时往生,操纵在自己的手中,是很自然的现象。
  
  古时禅师,都有这种功夫。生死自如,遂心如意。在唐朝有位禅师,名叫邓隐峰,可以倒立而圆寂;近代金山活佛可以站立而圆寂,这都是由禅定的功夫,来去自由,不受一切的限制。
  
  沩山老人不动心
  
  唐朝的沩山老人,在湖南沩山修道,得到静坐一须臾之定力。他将金银财宝,亲戚朋友,及一切五欲皆置之度外。沩山老人虽不求名利,但时间久了人人皆知,遂有很多人上山供养亲近他,以求福求慧。这个好名誉传到当时的裴休丞相也晓得了,于是也上山拜谒。见到山上只有一所简陋茅蓬,连床也无,只有蒲团一个,老人常常坐在上面,人来他也不动,人走了他也不管,也不迎宾,也不送客。
  
  裴休又想,「这位老修行连庙也无。我现在有的是钱,不如供养他盖庙吧!」于是命随从拿出三百两银子,但沩山老人也不接受,也不拒绝。在茅蓬里头有一堆草,裴休乃把银子置于草堆中而去。当时的三百两银,相当于现在的三百万元。
  
  事隔三年,裴休想,「庙大概建好了,去看看吧!」上了山,发觉还是破茅蓬一间,什么庙也没有造。裴休便打了一个妄想,「人给他钱,他也不造庙,仍然现出贫苦相来,不知把钱拿到哪里呢?」于是问沩山老人,「禅师!我给你造庙的银子,你放在什么地方去啊?」
  
  沩山老人云,「你从前放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去找。」裴休走到草堆里看,发觉银子原封不动仍在那里。裴休又打了一个妄想,「这位老修行真是懒得要命,给他钱他也不会用。为什么愈修愈愚痴呢?」这时沩山老人告诉他,「你既然以为我不会用钱,你还是拿回去做旁的用途了。我不想造有形相的庙。」
  
  裴休始知这位禅师有来历,乃发心为他建庙;虽然造了庙,但不知培养自心智慧,不如沩山老人在里头造智慧庙。人能够不动妄念,不打五欲妄想,这才是真修道。坐禅人应该学习沩山老人,对着银子不动心。
  
  老僧一打坐,能消万两金
  
  沩山老人曾说过,「老僧一打坐,能消万两金。」唐裴休丞相虽然知道出家是好,但自己身为丞相不能出家,遂造了一间大庙,能安二千多僧人同时办道。当时有很多出家人,听说湖南沩山建了新道场,纷至沓来参学亲近沩山老人,天天坐禅习定,讲演戒律。
  
  裴休看自己出家无分,乃送儿子到庙上出家。这位儿子是翰林学士,即是国立最高学院的毕业生。沩山老人见到这位翰林出家,命名为法海,叫去挑水。当时常住有数千人,这分工作也不轻松。那时没有自来水,要从井里挑水,从早到晚无一刻闲暇。法海一早三点起来,大众去做早课,他就已经开始挑水。如是挑水挑了几年,没做过旁的工作,甚至诵经打坐都未参加。以一位翰林的身分为大众挑水,本来好象受委曲,但法海也不抱怨,尽量去做。
  
  有一天,他碰巧有一点空闲,他从来不知道出家人究竟做什么功课,于是趁机会溜到禅堂,偷偷往里看。一看,在禅堂里有些出家人是端然正坐;有一些则头低低正在睡觉打呼;另有一些则睁着眼睛东张西望。法海自忖,「我天天挑水,做得很疲倦,你们原来坐着睡觉,或睁大眼睛到处看。你们这些出家人,怎值得我供养呢!」于是心里抱怨。
  
  法海这样想,虽然没说出口,但沩山老人已知道了,把他召入方丈室,说,「你在本寺住了几年,现在抱怨,谓出家人不够资格接受你的供养。现在山上不留你住,你收拾行装好了,庙上迁你单啦!」
  
  法海既被寺撵走,便向其师父灵佑禅师告假,「师父,我也没有钱,应该到哪里去呢?」灵佑禅师就给他八个半钱,告之,「你愿意到哪处都可以,总之,把八个半钱用完后则止;若未用完则不要停留。」当时八个半钱,相等于现在的八十五块钱,也不是很多。
  
  法海一路上也不敢用钱,沿途托钵乞食从湖南走到江苏,后来经过镇江,看见长江上有一小岛,岛上有山。法海欲往观山,摇手把船夫叫来,问他要多少钱。船夫也不要多,也不要少,偏偏要八个半钱!法海到了那山上,发觉山不高,很幽静,于是住下来。后来在山上找到一个洞,洞里有几缸金子,故将山名改为「金山」,拿了金子造庙,仍旧专心禅宗。
  
  从当时到现在,金山的道风特别好,历代祖师辈出。中国有名的白蛇传,记载法海方丈的故事,就是这一位。他当时还未受具足戒,仍是沙弥,但他已经是一位开山祖师。
  
  沩山老人的名言,「老僧一打坐,能消万两金」,这是对法海而说的。法海妄想出家人不够资格受他供养,其实不然。为什么?
  
  因为人若能静坐,静极光通达。又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所以万两黄金也消得,因此,我们坐禅人不要把习禅看轻。学佛人欲成佛,必要参禅打坐;要用功,不怕腿痛腰酸,才有成就。故古人云「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不要执着境界
  
  用功时,地、水、火、风,都可以入定,可以入空定,又可以入非非想定。在定中不要执着境界,不要生起无明烦恼,否则,障碍开悟的良机。现在我讲个公案,来作为借镜。
  
  从前有个老修行,欲生到非非想处天去(无色界最高天﹚,故修非非想处定。他在海边修定,将要入非非想处定时,鱼在海边嬉水弄得潺潺的水声,使老修行无法入定。他睁开眼睛鱼立即游到别处。他继续打坐,快到入定时鱼又游来了,如是者多次使老修行感到不胜烦扰,遂生出瞋恨心,想,「我最好能变成一只鹰,把水中的鱼吃掉!」他生出这种瞋恨心吓得鱼也不敢来了,老修行终于证入非非想处定,而生非非想处天去,享受八万大劫的天福。
  
  他曾经生瞋恨心,欲变为鹰,把鱼吃掉,等他天福享尽时堕落于畜牲道,身为鱼鹰天天吃鱼。等到释迦牟尼佛成佛后为他说法,才脱离鹰身转生为人,随佛修道后证阿罗汉果。所以修道人不可以随意生瞋恨心,打妄想必会受果报。
  
  《楞严经》中有一位尊者,名叫月光童子专修水定,观想水而入水光定,他的身体也变成水。一次,月光童子尊者正入水光定时,他的小徒弟欲谒见师父,于是到他的房间去,只见屋中有一滩水。顽皮的小徒弟便拿起一块小石头,投入室内的水里去。月光童子尊者出定后,感觉肚里不舒服,观察自己肚里有一块小石头,乃叫小徒弟来查询原因。得知小徒弟在他入定时,投入石头于水中,便吩咐小徒弟等他再入定时,到室内把水中石头取出。从此可见修行者,只要专心致志的修行,必得成就。修行要专一则灵,若有坚固恳切的心,必能与法相应。
  
  
  
  参禅﹣﹣难耶!易耶!
  
  「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这是庞公说的话。他觉得用功是很不容易的,不是腰痛就是腿酸,种种疾病缠扰,所以不易打成一片,很困难的才能有点进步,然而一旦稍为放逸,就前功尽弃。所以他说,「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然而,到底难到甚么程度呢?就如拿十担芝麻摊在树上一样。十担芝麻不是小数目,而将之摊在树上不掉下来,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他有个亲戚闻此便说,「既然这样难,那就无法修行了?」
  
  但是庞婆却说,「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很容易的,所有的一切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皆是祖师西来大意。所以说很容易的,有何困难呢?
  
  这时,有人问其女觉得修行用功如何?庞女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食,困而眠。」这三个人所说的都不同,可是根本道理是一样的。
  
  庞公、庞婆、庞女是同一家庭的人,但其所见不同。现在各方面来打七的人皆有,亦各有各见地,唯应少讲话,好好用功才是。
  
  
  
  不来亦不去
  
  我在中国东北时有一位同参道友,他本来是一个打家劫舍的土匪。有一次,抢劫人家的财宝被打伤胳臂,受伤半年多也不痊愈。此时他生忏悔心,觉悟前非,改恶向善,于是发愿,「如果我的伤在一个星期内复原,我便到父母墓前守孝。」一个星期后他的伤果然复原了,他便遵守愿力的诺言,到父母墓前守孝三年。因为他能改过自新,所以他的师父为他取名为尤孝子。
  
  尤孝子在未守孝以前,拜宗一法师为师。这位法师很有德行,得人景仰,也有神通。尤孝子开始学习打坐用功,魔障化为火龙紧缠在他的腰间,烧得他又赤又痛。在他被魔扰之际他师父立刻把火龙降伏,火龙皈依其座下,并为尤孝子当护法。
  
  尤孝子守孝有两年半的时候,遇着雨灾淹没禾田,庄稼失收。尤孝子即发愿,「若三天内天晴,便割自身肉祭天。」果然天从人愿,不到三天天已转晴,尤孝子便割肉祭天。附近居民及县官,闻说尤孝子割肉祭天的消息,纷纷而至,赞叹不已。
  
  此时有只小鸟飞来叫着,「多作德!多作德!作德多好!」这只小鸟陪伴尤孝子有三周左右才飞走。这种境界真是不可思议呀!
  
  尤孝子守墓三年圆满,便在当地道德会讲道理,教化众生行菩萨道。尤孝子二十一岁时,发心为父母守孝。当时我十多岁,同时也在母坟庐墓,所以互相慕名。
  
  有一天刚巧我们相遇,互相默视良久,尤孝子问,「你是谁呢?」我答,「你大概知道你是谁,但我却不知道我是谁。」尤孝子又问,「你从哪里来?」我答,「我从来的地方来。」我反问他,「你到哪里去?」他只答,「没有什么地方去。」尤孝子可给我问倒了。
  
  没有地方来,也没有地方去,乃不来不去;不来不去,也来也去,来是从来的地方来,去亦从去的地方去。佛十号之一是如来,《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三车祖师
  
  坐禅主要目的乃消除以往恶业,恢复本有智慧,成就善业,所以坐禅必须有忍耐力,就是不怕苦。古人坐禅,一坐就坐了几千年。讲一个公案,作为参考。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于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唐朝来,现在去印度取经。你在这里做什么呢?」老修行说,「我在等待释迦牟尼佛出世,帮助佛弘扬佛法。」玄奘法师说,「怎么你还在等佛出世,释迦牟尼佛已入涅槃一千多年了。」老修行说,「真的吗?既然这样,我只好等当来下生弥勒尊佛降世吧!」
  
  老修行准备再入定,玄奘法师对他说,「我有事跟你商量。」老修行回答,「你不要再打我闲岔,我不要管闲事。」玄奘法师说,「这不是我私人的事情。虽然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但佛法仍然住世,我要你帮助弘扬佛法,续佛慧命。你现在到大唐国去等候我取经回来,一同弘扬佛法。你从这里向东行,托生到有黄琉璃瓦的人家去吧!」
  
  唐玄奘法师于出发往印度取经之前,曾对唐太宗预言,「松树的树枝,现在朝向西方长,等朝向东方时我便取经回来。」有一天,唐太宗看见所有的树枝都朝向东方长,便知玄奘法师将要回国。玄奘法师回到长安时,太宗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门欢迎,仪式非常隆重,可说车水马龙万人空巷。玄奘法师见到唐太宗,便立刻对太宗说,「恭喜陛下,添了一位皇子。」太宗说,「我没有多添儿子,仍然只有一个太子。」
  
  玄奘法师立刻观察究竟怎样一回事?原来他叫老修行托生到皇宫,老修行走错门,跑到尉迟敬宗家中,作为尉迟公的侄儿(出家法名为窥基﹚。玄奘法师乃令尉迟公的侄儿出家,但被他拒绝,于是要求唐太宗下诏书命令他出家,并且对唐太宗说,「只要他出家,无论要求什么条件,皆可答应。」唐太宗即时下圣旨命令尉迟公侄儿出家。
  
  他奉旨出家便向皇帝要求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本来佛教不允许喝酒,可是我不愿戒酒,我希望不管到哪里,要有一车酒跟着我。」皇帝知道佛教五戒中有一戒不饮酒,但玄奘法师曾说,他有任何条件的要求,都要答应。于是皇帝准许第一个要求。「第二个条件,我生在武将之家,习惯吃肉,以后每天要有新鲜肉供我吃。」本来出家人不吃肉,但玄奘法师声明在先,请皇上答应他所提出的任何条件,于是唐太宗答应他第二个要求。「第三个条件,我有生以来,便喜欢美女,不论到哪里也要有一车美女陪同。」唐太宗满他的愿,答应他第三个要求。
  
  尉迟公侄儿出家时,朝廷文武百官送他到长安大兴善寺出家。是日,寺中钟鼓齐鸣,他听到钟鼓声,顿然开悟,记起他原来是老修行,为了帮助玄奘法师弘扬佛法而来的。自证得宿命通后他便放弃醇酒、鲜肉、美女三车,所以窥基祖师(法相宗第二祖﹚又名三车祖师。
  
  这位祖师可以目下十行字,耳听百人声。窥基祖师帮助玄奘法师翻译法相宗诸论,功不可没,有「百论疏主」之称。
  
  老修行一坐就坐几千年,而我们每天只不过坐二十一小时,根本算不了一回事。所以凡事也要视作等闲,无所执着,忍苦忍痛,忍一时之痛,才能得到永远的快乐。各人要勇猛精进,努力修行,一切的障碍,都必定迎刃而解。
  
  
  
  生死要置之度外
  
  在从前有一位老修行很用功的,用功用得有一点成就了,这个境界就来考验他了,看他定力怎么样。什么境界呢?他每逢一打坐,坐着将要入定的时候,他这个境界就来了,在他头上有一块大石头,用一条绳子在那吊着,如果这个绳子一断,就会把他砸成一个肉饼子。那么他知这是个境界,就不管它,每一天都是这样子这大石头在他头上,他就豁着很小心不敢睡觉,也不能入定。
  
  那么过了几天,这境界又变化了。在这个石头上面那绳子上又来一个老鼠,这老鼠就在咬这个绳子。这绳子本来就很细的,吊着这个石头就很危险,再有一个老鼠在这咬,那更危险,于是乎这老修行,再也不敢在那打坐了。
  
  其实这种境界都是一种幻化的境界。修道的人遇到什么境界,都不要管他,你要把生死置之度外。活就活,死就死,我宁可因为修道死,也不愿不修道而生。你要能把死都不怕了,都放下了,你一定会开悟的。那么他就怕死,以就不敢打坐;不敢打坐,他功夫也就没有进步了,也就没有什么成就了。所以说「差之丝毫就谬之千里。」我们修道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要很有定力不要管它,就会有一点成就,就会打破这个难关;你把这个难关打破了,就会得一点好消息。

{返回 宣化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虚空打破明心地 禅的问答
下一篇:虚空打破明心地 禅的境界
 钱可通神—切勿错因果
 要善念不要空念
 感化妇人孝公婆
 同参道友互勉励
 虚空打破明心地 禅偈与禅机
 令人惊奇的怪事
 能仁寂默
 世间智 出世间智
 杀生的果报
 见贤思齐英勇士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The Doer of Kamma[栏目:A Manual Of Buddhism]
 相应132经 鲁西遮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