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有别于外道知识而独立存在—从思想根源上 保障佛教永远不可能被俗化
 
{返回 入中论讲记·11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03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总第十九讲之:有别于外道知识而独立存在—从思想根源上  保障佛教永远不可能被俗化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30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1114室

    有别于外道知识而独立存在—从思想根源上保障佛教永远不可能被俗化


    由此,佛教教义与世间文化明确区分,使文化变成了水,而教法变成了度人船。藏传的佛教与文化则与此相反,绝大多数是文佛一体,成了政教一体社会形态的部分成因。姑且不论“政教分离”是否人类文明之标准,佛法与世间法的区别,至少保证了佛教在五浊世间的独特出离性质,从思想根源上杜绝了如日本佛教目前僧俗不分的发展可能性。汉传佛教僧装长短褂是汉服,在僧团的广泛应用过程中,对佛教群体的特别作用,即说明这一道理。
    独立出来,是以出离为教义基础的佛教,存在于世间,又度脱世间的发展保障。


    当时确实有人不理解,但到现在,当国际学者们研究佛教、道家乃至婆罗门教的《吠陀》、《奥义书》等思想时,我们就能发现,玄奘大师当时的做法有其深意。现在很多印度人到中国,寻找婆罗门教《奥义书》、数论派、炼金术的一些原始依据。他们不会将外道教义混淆为汉传佛教的教义,无法俗化汉传佛教,使得 “佛教发源在印度,光大在中国”的赞许成为国际公论。像今天一些“半调子学者”开口闭口“今日中国汉传佛教要与世界接轨”,这些“三脚猫学人”都不懂啊!哪方佛法能超越中国?哪方人口能不向中国求法?中国人只要你会讲中国话,最不用向西方欧洲人学的,就是佛教。要我说啊!佛教,就中国有,祖师们两千年打的基础无法改变,无论文化格局还是佛法格局,注定佛教要在中国不朽传承,至于佛法进入西方欧洲之后会怎麽样,我说不好,恐怕谁也保证不了!

    学佛外之道的研究人员会找到佛教以外的知识体系,而真正的佛教教义完全可以独立于外道知识而存在,不会遭到干扰。这种独立有一个非常伟大的作用,就是让佛教的教义始终不被混淆。正如僧肇大师当年能用破六家七宗的方法,把涅槃和真空的主要义理表达完善,现在梵文本的《道德经》等等,绝不会让印度学者把中国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混淆一谈。这实际是他山之石,让外面的人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佛教的修行有别。这种区别就让佛教的基础次第非常稳固,不至被俗化或同化。否则,若说“佛教要世间化”“佛法要融入社会”“佛法要为发展经济服务”“不是弘法方式要与时俱进、而是教义要与时俱进”“佛教搭台、经济唱戏”……“将禅进行生活化(生活禅)”,早就只有生活没有禅、只有世俗没有佛法了!早就只剩佛教被世俗消灭的结果了,祖师大德千余年前的智慧,保障这一危险说法没有出问题,并为佛教弟子们勉强接受!即便被广泛应用,也改变不动佛教基本的出俗特质。

    在此基础上,研习数论派神我等理论,有了另一作用:让我们不够干净的佛教理解逐渐干净起来,逐渐脱离这些外道知见。脱离这些外道知见后,逐渐进入稍高的门槛。比如,离开迦毗罗仙人的七十论义,我们进入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小乘义理、经量部的小乘义理及唯识宗的大乘教理中。这些教理的主范畴就是有关于他生。

 


{返回 入中论讲记·11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中论》第十次课程总第十九讲之:玄奘大师译《道德经》为梵文—打下佛法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基础
下一篇:《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他生的因、缘、果元素总表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大乘殊胜在菩提分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异熟果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预道流以明概念之不真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六度中精进最胜,论立名焰慧二因..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无中生有”与“生生不息”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一讲之:魔的来因:二谛四谛混淆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由“止”的正行成就五验相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他生中的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不证空性假神通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你侮辱我人格,还侮辱我智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102经 无常想经[栏目:相应部 22.蕴相应]
 《金刚经》感应事迹 脱刑系枷锁[栏目:金刚经感应事迹]
 法王给弟子们的一封信[栏目:贝诺法王]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四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0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What does the name Tipitaka mean?[栏目:Good Questions, Good Answers on Buddhism]
 Big Red, Little Red and No-squeal[栏目:Buddhist Tales For Young & Old]
 正念:沉默的描述(吴和鸣)[栏目:佛教心理学]
 1756 阿弥陀经义述(唐 慧净述)[栏目:《阿弥陀经》之注疏]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三五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