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总第十八讲之:修“止、观”的利益
 
{返回 入中论讲记·11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31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总第十八讲之:修“止、观”的利益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24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修“止、观”的利益
 
修止和修观,我们的成果、利益是什么呢?

修止这方面,我们第一个成果就是出现欢喜心。修止最容易得到的第一个成果就是欢喜心,不管程度是深还是浅,哪怕并不叫止,就是那么试着去坐一下,首先得到的是欢喜心。

第二个成果是身体的安乐。就像好马得到驯服,自己的身体就不会出现那种心、身错位的地方——不会心里想着“不能去逛街”,但身体已经走去了,这就不自在。

轻安是一个附带的、自然的成果,我们曾讲过得到轻安后的自我体验。

断掉了被动的生死之根。

这里通达了一个叫做“如所有性”的般若智慧,还不是“尽所有智”,是如所有性的般若智慧就引发了,引发了这个智慧后,常常会有一些小小的、我们所羡慕的神通现象,这个是由止力可以直接引发的。但有个前提条件,般若智慧里有一部分叫如所有性,能基本通得了。

若是没有止而观,决定得不到胜妙的观法。所以,这个止的力量、止的修行,前面的一部分与外道、小乘都是共法。

以观摄持,可截断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断除,基于人无我和法无我两种空性的正观,否则我们的修行跟外道、二乘没多少区别。称得上果位的修行成果,基本都源于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这一个观的成果,就像所有的江湖终要入海,五度的所有功德最终能成佛,都由这个观带来,所以它极其重要。

我们所学的这门课叫什么呢?叫“中观”。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平等地、比较合适地进行修行,就叫做“中观”、“中道观”。不偏于此,也不偏于彼,都能兼顾修行,这叫“中观”。

十二缘起的生灭门由无明带来,寂灭门呢?就由这个观带来。

菩提三因也由这种观可以带来,月称论师最初所说的菩提三因是我们需要去寻找、去修学的,菩提三因由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的观能够得来。

最后得到解脱。得到解脱有六月说、七天说、有半月说,有很多说,大家试试就知道了。

下课!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返回 入中论讲记·11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 “观”的正行
下一篇:《入中论》第十次课程总第十九讲之:玄奘大师译《道德经》为梵文—打下佛法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基础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止加行中的“治贪三要门”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十讲之:情想均等是人性
 《入中论》第一次课程 第一讲之:《入中论》教乘所摄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辩破六家七宗,确立中国禅法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士用果、离系果
 《入中论》第四次课程 第八讲之:上月取石白忙了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辩破六家七宗(列表)
 《入中论》第五次课程 第九讲之:总结大乘五道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由“止”的正行成就五验相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神我”五特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树立僧格——佛教公众形象之关键[栏目: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暇满人身难得[栏目:妙离世间·嘎玛仁波切]
 您觉得现代人学佛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应该设立哪种目标?[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微访谈问答]
 佛教丛林观 第四章 僧人服饰 第一节 僧服的历史渊源[栏目:佛教丛林观]
 看破妄想、放下执着[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佛身相好因缘[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0年]
 No Ajahn Chah《099》[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传喜法师与来访法师座谈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七八八)[栏目:杂阿含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