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三)菩萨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历程?
 
{返回 大寂尼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12

(三)菩萨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历程?

1.菩萨如何深入外布施?

一个菩萨行者经过无量劫修学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法门以来,而在菩萨道上,生生世世招感人天富贵的果报,如从六度集经、菩萨本缘经、生经、菩萨本行经等所载菩萨宿世深入‘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的学习过程,就可以清晰地明白,现代人若欲发愿‘学菩萨’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修持‘布施波罗蜜’的历程,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1)菩萨如何对人道众生行外布施?

发成佛大心的菩萨,一定在宿世因广行布施,而常常投生为一国之君,以国君身份,行菩萨道。又经常惊动天帝下凡人间,试探其布施之发心是否坚定。

例如宿世有一位菩萨,因布施福德所感,投生为古王国时代的大国王,以仁道治国,德被十方。每睹国境内有贫民,便会深自咎责,同臣民反省说:一国之君如果德行贫薄,百姓则穷;一国之君若是公忠体国,德高望重,百姓家足。现在国境内尚有贫民,代表寡人德行不足呀!于是经常到国内各地巡行贫乏、鳏寡之民;不仅命政府做好社会福利,而且自己出钱出力,照顾鳏寡贫民,令百姓歌功颂德,感恩不尽。

菩萨国王的仁慈,惊动了贪嫉心未断的仞利天主帝释,天王恐怕菩萨来世投生仞利天宫夺其王位,于是化作一位老梵志,来到菩萨之国,向王乞钱。国王乐善好施,以钱相赠。天帝并不满足,又化作一位梵志向王乞国,国王早有修道之意,又见梵志壮志凌云,精明强干,便舍王位,让贤与梵志,偕妻入山修行。天帝进而化作另一位梵志,在国王路经山野的道上向王乞车,王见梵志疲倦已极,即以车马惠之,与妻徒步上山。到了山间,依山止宿,当晚在树林内,遇到一位五通道士,相谈甚欢,与王成为好朋友。道士在定中观知国王为天帝所破坏失财、失国,于是以实情相告。大王不但不忘恨天帝,反而感怀天帝的仁泽说:‘仞利天王若不是宿世普济众生,仁心恻怆,如何能获得天王之位呢?天帝今天成就我的布施心,实是吾之大恩人,我岂能恩将仇报呢!?’于是净心修禅,获得神通之明……。

菩萨国王就是这样世世怀著以德抱怨、怨亲平等的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因而在累世受生之中,能够真正达到以清净心、平等心修持禅定,开发神通妙用……。(六度集经卷一)

菩萨又有一世投生为王太子,凡是见有陌生人来求乞,一定会用犹子睹亲的态度来接待他,欢喜布施。

有一次,因敌国求乞国宝白象,太子将自己最心爱的国宝白象布施结仇国之人,举国震愤,将其赶出国门,放逐山野之域。太子心无怨言,偕同妻儿离开王宫,往山野行进。在山径上,遇到一位可怜梵志求乞所携宝物、车马,太子皆欢喜布施,偕妻儿徒步入山。到了山上,用柴草为屋,食果饮泉,出游林薮间,净心修道,不亦乐乎!

有一天,忽然遇著一位猎士向其求于,太子见其膝下无子,又有领养之诚,于是欢喜舍子,心无吝惜。

此刻菩萨的施心之深,惊动了天帝,变化作一位梵志,向太子乞妻,太子依然欣悦施妻。帝释于是还复原形,当即赞叹太子的‘舍心’不可多得……。太子死后,因施福所感,上升兜率天上……。(六度集经卷二)

(2)菩萨深入外布施的意义是什么?

以上这两则故事,正是叙述菩萨宿世行‘外布施’的事实。这在常人看来似乎很不合情、理、法的处世原则。但是这正是一位菩萨行者学布施的深入施舍过程。

当菩萨投生为白衣居士时,能为修行做到有外缘求乞时,当下将身外之财随乞者欢喜,欣然施舍,就代表菩萨已经断除对身外之财的贪吝之心;当菩萨能为修行进一步做到将自己的妻子、丈夫、儿女……毫无眷恋地当下施舍与求乞之人时,便代表菩萨已经斩除对至亲之人的情执之心,这是站在学‘外布施’的立场,‘施舍至极的发心’而论。(按菩萨施财、施妻、施子……,并不是没有辨别、没有智慧地‘任性’而施;这层道理,将在下一篇‘菩萨行外布施及内布施时如何分辨应施与不应施’的一文中有详述)。

一般人要他稍微施舍一点财物都做不到,何况是舍妻、舍子?!一类菩萨就是这样从无数劫以来,在度众生的生死苦海中,舍财、舍情、不争权、不贵势,出污泥而不染,才能将外布施的施舍心发挥至极,令人感佩!

就如六度集经卷一所说:‘有一位叫做普放的菩萨行者,自己回忆说:我从无数劫初发菩萨心修行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的生死受生,在死死生生的轮回中,我见到自己饮母乳汁,啼哭号泣,身死血流,海所不受。又因与佰世眷属重逢,恩爱难绝,生死难止。为求菩萨道,我坚定杜绝恩爱之本的信念,今世抒之不尽,世世抒之……。’

这是说明一类最初发出菩萨心的行者,已经了悟生死轮回的可怕,恩爱情缠的难断,而从启发菩萨心的开始,著重定慧的修持,不断地往斩断生死心、斩断恩爱情的‘修心’方向前进,才能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受生而不为‘生死业缘’所障碍。这是末法中烦恼深重、业障深重的凡夫俗子所做不到的。

你愿意学大悲菩萨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为度众生而受生吗?或者正在发大信愿心,积集往生净土的净业资粮吗?不论为度众生而受生或者发愿往生净土,请从今天开始,试著学习大悲菩萨深入‘外布施’的修持精绅吧!

2.菩萨如何深入内布施?

(1)菩萨如何对人类行内布施?

甲、菩萨如何坚固内布施的发心?

菩萨若不能为度众生而深入‘外布施’的修持领域,则不能转化这颗凡夫的私情、私欲之心成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量利益众生的悲愿心。而当菩萨行者完成‘外布施’的修学历程时,进一步必然会显发为度众生而弃自己生命于不顾的同体大悲心。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发心,就像现在捐献器官,遗爱人间发大善心的人士一样的令人敬佩!

尤其身为一国之君,获得国中最高的权位,而能当即舍财、舍身、舍命,弃之如芥子,更是一般财势薰心、大权在握的达官贵人所做不到的。

菩萨因累世行布施,常感生生世世富贵、财宝丰足,享有国君之位,甚至获得人中最大的福报—转轮圣王。为何身居高位,而能有如此豁达的胸襟,清心寡欲,过著超然物外的生活呢?

当知菩萨国王,因宿世善根所感,虽然身居高位,经常思惟佛法,私自反省说:‘过去诸佛皆曾获得此轮王之位,乃至国君之位,然而觉悟五欲快乐,皆是无常短暂,犹如幻梦,不可长保,而发心即时修道,行内外施,更发弃舍王位之心,出家修行,乃至于无量世中,舍身、舍命,如妙高山。我既然已发成佛之心,亦应学习诸佛难舍能舍之行,誓愿以此身舍与法界,无论成就多少‘舍心’,皆愿与一切众生共证无上佛道。我常观己身,犹如芥子之微,尚不惜身命,何况珍财?而且此虚幻之身,前际不来,后亦无去,乃由父母不净种子和合而有我身。此身既处于不净之中而受生,我今暂憩此污秽色身中,岂可为爱惜此危脆之身而不行施舍呢?’

菩萨国王因累世舍身时,均做此观想,而能坚定利益众生—内布施的慈悲行为。

乙、菩萨修行到何种程度才能行内布施?

而且菩萨深入‘内布施’,实践为度众生而燃烧自己生命的大悲行为,更不是一般捐献器官者在脑死后遗爱人间的义举所能媲美。

因为菩萨累劫以来,在利生道上不断地实践与佛道相应的‘外布施’,而坚固了禅定的修持。到了进入色界禅定一心不乱的功力,便开始以具有坚固度生行愿的大悲正定行‘内布施’—活生生地用五官、内脏甚至身命惠施众生,并非要等到遇上意外事故发生脑死现象,或者于临命终时,才捐献器官。

就如大智度论说:‘唯有一心不乱,才能尽摄诸善法,深重佛道,令一切烦恼折薄,对众生深加慈心,能自以身命布施众生。’

由此所说,即可明白菩萨行内布施的修持程度,不是一般人学布施所能做到的。一定要经过禅定的修持,与不断地接受大悲心的熏陶,以及在无数劫中不断对众生行外布施,才能坚固地进入‘内布施’的学习。

丙、凡夫众生能够行内布施吗?

而一般的凡夫众生,在还没有达到禅定心(至少证二禅,断嗔火心),与大悲心坚定的程度,就冒然进入‘内布施’—身命施的阶段,站在长远的修行立场及‘临终心念’的问题来看,来世是有丧失人身危险的。

如舍利弗在宿世修行时,曾经发过成佛道心,放六十劫中,发心行菩萨道。当时他的发心感动了天帝,于是天帝化作一位婆罗门青年,来试探他。

青年来到舍利弗跟前,哭泣地向他乞讨说:‘我母亲患了绝症,需要一种难得的珍品,才能治愈她的病。’

舍利弗当即发大施舍心对他说:‘你需要我帮忙什么,尽管说,不论我的身体和财物,都可以布施给你。’

青年回答说:‘我不需要你的身体和财物,只需要你的眼睛做药引,为我母亲治病。’

舍利弗即刻不慌不忙地发欢喜心挖出一眼给他。不料青年沮丧地说:‘医生吩咐过我,母亲需要的是右眼才能治病;你挖的却是左眼,怎么办呢?’

于是舍利弗又忍痛挖出右眼给他。青年捧著他的双眼,居然用鼻子闻了一闻,便丢弃在地,又用双脚践踏,气愤地责怪他说:‘你的这双眼睛又腥又臭,怎能给我母亲做药呢?’说罢掉头就走。

舍利弗感受到这种情景,真是又气又愤,当时大发嗔怒之心,深深地体悟到:如此愚痴之人,实不可度也,不如自己了脱生死,自修自度算了。于是从那一世开始,他使退失菩萨道,回入小乘。而且这桩屈逆的境界,使他终生耿耿于怀,死前终被嗔怒的业火所困,堕入畜生道中,为蚖蛇之类。(智度论)

这是警惕我们:凡夫俗子,若是自己的悲愿心与禅定心尚未到达‘内布施’—身命施的‘大施舍心’程度,最好不要勉强而行,否则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丁、捐献器官的省思

而在脑死后‘捐献器官’也是属于身命施’内布施的一种。站在‘一世往生’的立场及长远的修行道路上来衡量,凡是属于身命施的义举,都是值得再三勘酌的!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认为今生行身命施—捐献器官,正是让凡夫众生种下培养大施舍心的最好机会,而且因施舍身命而产生的‘嗔痛心’,不一定会挟带‘恨意’,并且在断气后,只要不再于嗔痛的回忆中,惋惜自己的色身被人割截的痛苦,‘当下心念清净’,就能因今生发大悲心行内布施—命终捐献器官的因行所感,上生天界。或者求往生的人,若能在捐献器官断气之后,仍然能在中阴身中,‘自忆于发愿求往生之事’,便能因此发大悲心于命终行内布施的功德所感,往生净土,莲品增上。

事实上,‘临终之前的心念’,及死后的‘中阴身中的心念’,对末法中业障深重又修行功力不够的凡夫众生来说,绝对是难以控制的。换句话说,行身命施的义举,是有其生前的修行条件与临死前的助缘以及死后荐拔条件的。如果你发心在今生命终时或遭遇意外死亡前,以有用的器官行内布施,利益人类,就请从今天开始精进培养菩萨的悲愿心和禅定力量,否则还是先求往生净土,有足够的定慧力量,再回入五浊恶世中行身命施吧!

戊、菩萨行内布施的实例

我们看真正够资格行身命施的修行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悲心条件,才能行身命施?

据六度集经所载:在无量劫前,有一位菩萨,宿世因布施福德所感,投生为一国之君,名叫长寿。他育有一位太子,叫做长生。菩萨国王,仁恻怀心,经常悲愍众生,誓愿济度。因国王所作所为,均以仁道治国,杜绝杀戮,而使臣民团结,对王无怨,因此招感风调雨顺,宝谷丰沃,受到邻国小王的嫉妒,于是兴兵讨伐,欲夺其王位,劫其宝物。

菩萨国王不愿为保一己之王位,令百姓受到伤害,于是与群臣会议,将王位交与太子,深夜踰城入山,改名换姓,隐居山野。

贪王攻入其国,知国王逃遁,于是发出通告,欲用黄金千万两悬赏捉到国王的人。

长寿王到了山中,在大树下静坐禅思:愍念众生,世世轮回生死,为欲所惑,以苦为乐,犹不能觉悟此身是苦、是无常、是无我、是空的道理。正在感慨万千之际,远国一位梵志,闻王好施济众,千里迢迢来到长寿王国,刚巧经过这条山径;见到国王在树下休息,便与国王畅谈起来。梵志听王陈述本末,居然失望至极地说:‘我现在已经老迈,原本想来贵国向王乞施,以存余命,而今大王亡国,我的希望落空了。’说罢又哀恸逾恒。

长寿王随即安慰他说:‘你不必难过,虽然我现在已经亡国,身无分文,无法惠施你,但是现在新王以千万两黄金,悬赏能砍下我的头的人,你只要取得我的头,便可获得重赏。’

梵志不愿,长寿王又开导他说:‘有生必有死,谁能常存此身呢?你若不取我的头,我已老朽,不久的将来必然化为灰土,不能利益众生。如果取得我的头,你还可换得千万两黄金,济贫行善。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愿你满我所愿,继承我普渡众生之志,赶快砍下我的头去济贫度众吧!’

梵志为王悲心所恸,与王一同出山,将王系缚在城门,令人传报。于是新王将黄金赏赐梵志,再将长寿王系于城门口活烧示众。百姓哭声震天,为王哀悼……。

太子长生获知父王在城门被活烧示众,佯装樵夫,走到父王面前,含泪望著父王,一心想替父王报仇。但是却仿佛看到父王奄奄一息地对他劝导说:‘儿啊!诸佛以四弘誓愿慈润众生,德韬天地。我若怀一己之私,只为保全自身性命而杀生害命,不愿舍身济世,则必违菩萨利生本怀;何况以怨报怨,对众生行报复之举呢?儿啊!万万不可违父遗诲,内心含凶怀毒,积蕴重怨,欲报吾仇,恐怕将招来杀生之祸呀!若违父诲,则非孝子;不替我报仇,可谓孝矣!切记!切记!’

长生太子在恍惚间,似乎听到父王对他的警惕之语,犹不忍坐视父死,于是寻找各种管道,接近新王,欲报父仇。终于以厨监的身份接近新王,因为他的厨艺精湛,受到新王的重视,擢升为近臣。

有一次新王命长生太子随他出外打猎,这是一个很好的报仇机会。太子俟新王在山中休息之际,三次拔剑欲斩新王。但是每次都忽然记忆起父命:‘违父之教,则非孝子’的教诲,又含忍收剑。

新王醒寤之际,惊慌失措地告诉太子说:‘好可怕,我三次梦到长生太子要斩我的头!’

太子据实而答:‘长生就是我,我刚才三次拔剑欲斩大王的头,但忆起父王的命令,不可怨怨相报,违背菩萨慈悲济世之道。现在大王既然已知我就是长生太子,任王处置吧!’

新王受到长寿故王的仁德之心所感动,不杀太子,又将王位交还太子,返回本国去了……。

这都是因为长寿国王的行内布施—舍身济贫之义,令太子放弃报仇之念,而化解了他本人与新王及太子之间的怨结。

我们看这位菩萨国王,平素宅心仁厚,不与人计较,凡事皆以众生利益为先,乃至舍弃王位,独居山野,犹不忘普渡众生,不愿放弃任何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利生机会,乃至被贪王活活烧死,不但不怨恨,还怀著怨亲平等的心来劝导太子。倘若不是宿世悲心至深,绝不能为利益众生而舍财、舍权、舍身、舍命!现代人若有长寿王念念不忘利益众生的深厚慈悲心,亦可行内布施矣!

(2)菩萨如何对畜生行内布施?

菩萨不仅经常投生为国王及太子或百官大臣为人道众生行身施,而且也经常对畜生道众生行身命施,利益畜类,因而使‘内布施’的施舍心,遍及恶道众生。

例如一位菩萨行者,宿世曾经居住在山泽之间修道,虽然在山林,食果饮泉,独居生活,但犹经常慈念众生轮回不息,不知出离,实在可怜!常思:若见众生有难,一定舍身相救,绝不吝借生命!

有一天,正在林中寻素果蓏时,于山径上遇到一只母虎正在喂子食乳;母虎喂乳之后,十分疲困,又饥馑难忍,居然转饮食子。菩萨睹之,心中一阵悲痛,怆然泪下,哀念众生,处于乱世之中,忧苦无量,今儿母虎欲食其子,于心何忍?若令母子相吞,其痛难言。于是哽咽含泪,回顾四周,寻找可以喂虎之物,但却无所见。此时菩萨深自思惟:母虎是肉食之类,瓜果难以饱腹,我终日愍念众生,欲救度众生苦难,都难能如愿,今遇母虎欲残害其子,悲痛之心难以忍受。我既有度生悲愿,又遇众生有难,岂可坐视不救?我若贪生怕死,终日所发利生悲愿即成为空愿,有违菩萨慈心济世之义,更证明我的身执之心难断。思惟既定,便以正定之心舍身投虎,令母虎饱腹一餐,救了虎子一命,使虎母及子俱全生命,不再母子相残。但母虎因用贪婪之心食菩萨,得杀罪,然而已与菩萨结下深厚的度化因缘;菩萨以慈悲心舍身喂虎,来世投生天上,得慈心之善报。而后下生入间,续行菩萨道,慈心转增,施身不断,度尽一切恶道众生,去恶向善,发学佛心,行菩萨道……(六度集经卷一,另金光明经卷十亦记载菩萨舍身喂虎事迹,在此不录。)

(3)菩萨如何进入恶道对畜类行内布施?

甲、菩萨如何以兔身行内布施?

菩萨不仅投生在人道对人类及畜生行内布施,而且也经常以大愿力,转生入恶道,为各类众生及对同类畜生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广度畜类。

例如菩萨有一世投生为兔子,深具智慧,生处山泽中,不忘以慈悲心利益同类。那一世,有一位梵志,已有一百二十岁的高龄,终身执贞不取,淫泆净尽,与兔子同处山泽间;梵志不乐世劳,以茅草为庐,蓬蒿为席,饮泉食果,赖以维生。

而且这位梵志,志弘行高,普天下的人们,皆赞叹他的德行。国王欲礼聘他为宰相,但梵志志道不仕;处于山泽数十载,其仁德感动禽兽皆来附恃。当时兔子与狐狸、獭、猴等皆懂人语,经常用泉果供养道士,靖心恭听梵志开示。积年之后,山中果食都已食尽,梵志便欲迁徙他处,觅果维生。四兽皆忧虑,如果梵志一走,不可再闻经法;于是野兽们共同商议,欲寻一月粮食供养梵志,以便续闻经法。狝猴使到远处索得果实,狐狸向樵夫化得一囊麸食,獭在溪边捕获一条鱼,他们相互安慰说:现在所获食物,可供养梵志一个月的粮食。只有兔子深自忧愁,自言自语说:兽友皆取得粮食,惟有我无力获食!又想:有生必有死,不如将我朽器之身,供养梵志,满兽友闻法之愿。于是向梵志说:‘我的身躯虽小,犹可供您一日之粮。’言毕,向升火处投身,突然刮起一阵大风,火居然不烧兔身……,梵志眼见这种不可思议的情景,被它为法投火,成全兽友听经的供养精神所感动,继续留在山里,为四兽讲经。(六度集经卷三)

乙、菩萨如何以鹿身行内布施?

又有一世,菩萨投生为鹿王,身材高大,身毛有五种颜色,蹄角奇雅,数千只鹿群伏从而行。有一天,适逢国王出外打猎,群鹿惊吓分散,不少鹿群投岩堕坑,荡树贯棘,死伤甚剧。鹿王见此惨状,哽噎难忍,深深反省道:我生为众鹿之长,宜当择美草而游,如今选地不当,使群鹿凋残,罪不可赦,为了保全其他群鹿之命,不再遭受国王围猎之苦,于是迳自进入国都,欲见大王,向王请愿。

鹿王进城,国人睹见鹿王厥体高大,身毛五色,蹄角奇雅,莫不惊讶万分,以为大王有至仁之德,感得神鹿来翔,砚为国瑞,无人敢阻挠其前进。鹿王来到王宫殿前,下跪请愿说:‘小畜贪生,寄命大王国界苟活,日前卒逢国王打猎,致使我们鹿群,奔迸逃亡,有的投岩堕坑,有的荡树贯棘,死伤狼籍,惨不忍睹。大王若有仁德之心,爱物如己,必当为群鹿哀悼!愿从今日起,每日用一鹿供王宫食用,避免群鹿再遭围杀之难,断绝鹿种。’

王闻鹿王所言,甚感奇特,答应鹿王的请求说:‘王宫所用的鹿肉,一日不会超过一只所需,我实不知你们死伤甚重,如果实如鹿王所言,我发誓不再围杀鹿群。’

鹿王得偿所愿,返回山间,对群鹿晓以祸福大义,鹿群代转,遵从鹿王所言,听候差遣,依次点名排列,准备日日进供王宫。每当供鹿欲出山林时,鹿王皆泣涕地向它诲喻有生必有死的道理,教其寻路念佛,以仁孝之慈心,面对死亡的来临,不可嗔怒大王。

有一次,轮到一只怀孕的母鹿进供,待产将近,就向鹿王要求说:‘我尚有一日一夜便生产,我不是想逃避死亡,只是希望保全幼子之命,愿王让我生产后,再进供大王罢!’

鹿王闻之,不忍枉伤小鹿生命,又无其他鹿愿意替代先死。于是在翌日私自出山,欲代孕鹿供食。鹿王进入国都,即迅速走入王宫御厨,厨人识之为鹿王,即上奏大王。王问其故,鹿王据实回答。大王闻之,怆然流泪说:‘岂有畜兽心怀天地之仁,愿代同类杀身济众,操履古人弘慈之行呢?而我既生为人君,却日日杀害众生性命,只为了滋养自己的肉身,我好凶虐的本性,实与豺狼之行无异呀!’

于是国王感佩鹿王的仁德,不再残杀鹿只,从此鹿群重新过著山泽中幽游安定的自在生活……。(六度集经卷三)

3.结论

一类发成佛大心的菩萨,就是这样选择在无数劫中,对六道一切众生行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的修持路线,而累积了无量的福慧德行,早已获得天福之报而不愿生天,经常发大誓愿,愿投生于人间为大国王、大理家、大商主……,以人君身分行布施之道,在人间各处,建筑佛寺,撰录佛典,饭食沙门,自行六斋,理民以正,心无偏颇,常感百姓皈依三宝,行善生天,风调雨顺,国境安宁。又常惊动天王,下凡人间,变作化人,试探其志。又经常以达官贵族身分发心出家,广度众生。又在其定慧力量坚固(证无生法忍)时,投生畜生道中行同事摄,以布施波罗蜜引渡畜类。菩萨因生生世世舍心坚定,不为外境所动,不论逢遇谁来试探、乞索,只要合乎正道所需,皆以犹子睹亲的欢喜心布施乞者,绝不悔施。故而在无量劫的施舍历程中,斩断了‘人、我贪执’之心,巩固了他度化众生的大悲愿心。

由此可知,发愿做一个生生世世在生死苦海中广度众生的大悲菩萨,是有其定慧的修行条件的。尤其在末法的今天,选择在生死海中行菩萨道,生生世世‘善知识’引导的‘方向’,是否能令你的‘悲智’与‘正定’之心与‘佛道相应’而坚固不退,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以上所述,仅仅是行持布施波罗蜜的一部分(后绩自明)。因菩萨的根器是有种种不同的。因而初发心依布施法门选择的修行方向也各有不同;但是‘初发心’时选择的修行方向,对成佛的时间表,是有其深远的影响力。并且菩萨修学布施法门的过程,绝对是融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五度波罗蜜及往生净土、供养诸佛、闻法修持的历程,才能在五浊苦海中行菩萨道,而身心自在,不被众生的生死业缘所羁绊。

像现在有许多人发愿生生世世留在这个苦海世间行菩萨道,做人间的清道夫,等待并庄严人间净土的完成,或者发愿尽未来际发大菩提心往返六道中广度众生,皆应深刻地反省、警惕自已在布施波罗蜜的行持上,有无朝向大悲菩萨学布施的究竟目的去做!?如果不能学菩菩萨‘外布施’及‘内布施’的深入施舍心,以烦恼心深重的凡夫而言,难保在末来世生生世世的行菩萨道上,不失人身,道心不退!也难保再闻佛法,更难保这颗大悲菩萨心,缕续开显出来!愿与同往成佛道上走的佛弟子,共同勉励,谨慎地来认识、学习菩萨如何行持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波罗蜜,不要在今世人云亦云、不明事理地倡说下,迷失自己正确学佛的‘修心方向’,若能经常反观自己的‘学佛心’,有无与菩萨的‘大悲大定之心’相应,就能觉悟自己的根器适合选择往那一条修行路线前进了!

 


{返回 大寂尼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四)菩萨行外布施及内布施时如何分辨应施与不应施?
下一篇: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二)推动菩萨深入布施行的发心是什么
 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3、不邪淫戒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四无量心定的修学意义..
 静修法师专访 释大寂(比丘尼)
 《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往生品位为何有高低不同?..
 佛教「学戒」的意义 菩萨优婆塞戒(在家菩萨戒)
 地藏菩萨连地狱都去救渡,末法的人道众生更易救渡,这些大菩萨为何不来人间..
 净土探究 上册
 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IX. 义注的方法 The Method of the Commentary[栏目:安那般那手册]
 中部51经 耿达勒葛经[栏目:南传经典·汉译四部·中部]
 69.增强自我的力量[栏目:星云法语·圆满人生]
 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四期 第七天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栏目:智谕法师]
 金刚萨埵忏悔修法[栏目:夏坝仁波切]
 追求生命的大自在[栏目:传喜法师]
 真禅法师--诗赋题词选集[栏目:真禅法师]
 维摩诘经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栏目:白话佛经]
 禅观中的根与识[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第一章 总论 (供养用的佛具)[栏目:佛教的法器]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