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一义谛
 
{返回 消除烦恼的方法·智慧10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786

第一义谛

说诸行处,名世界法;说不行处,名第一义。

——《大智度论卷一释初序品中缘起义》

这个偈子是说,心中有牵挂,便属凡夫世界;心中无牵挂,便见超越境界。“世界法”亦称世间法,世上凡事凡物,都有它们的界限,故名世界;世是时间过程,间是空间位置,故名世间。由此可知,人有生命过程,也有生活的范围,所以活在“世间”。如果我们的心理体验只限于现象界,行为价值亦局限于现象界,也是在世间,没有出世间。

“说诸行处”的“行”字,主要是指我们的心理行为,由于外界环境的刺激而使心理产生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六种困扰,称为六种根本烦恼。如果心不受环境影响,也就不致产生这六种心理活动,便得解脱,这时叫做“心行处灭”,这儿形容为“不行处”,也叫做第一义谛。此时的烦恼分别相,自我中心的执著相,便不起作用了。

第一义谛的不动相,相对于第二义谛的虚妄,一旦洞明第一义谛,一切现象都是那般地完美现成、无理可述、无心可动、无物可障碍自己的心了。第一义之中没有烦恼分别的执著,却有无私的智慧和平等的慈悲。慈悲心类似同情心,而不等于同情心,同情心是有特定对象的,也有特定的时段的,慈悲则是平等视一切众生,永远关怀一切众生,依众生的差别需求,以无私的智慧做反应,给予适时适切的帮助。第二义又名为世俗谛,是从自我中心出发,来看世间事,先有自我的价值判断,次有自我所执著的模式,所以是主观的,亦即《金刚

经》所说的“有所住”心,这时所见的世界,就是能够引起烦恼痛苦的世间法。

要达到第一义,很不容易,一般人能从理论知道有这种境界,也算不错了,虽然不能真懂,也不能真的做到,但不妨揣摩一下这个偈子。每当心里混乱困扰之时,告诉自己:不要接受环境的摆布,不要接受烦恼的作弄,对人要存慈悲心,对事要有智慧心。如此一来,也就不致于那般地痛苦和烦恼了。

 


{返回 消除烦恼的方法·智慧100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种福有福
下一篇:超越两边
 勿出恶言
 欲海回头
 满月清凉
 自我圆融
 脱离魔网
 生活规范
 不喜不忧
 智者多闻
 善言淑世
 种福有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成唯识论讲话(卷四)[栏目:慈航法师]
 如果出家,家里的神明、祖先该如何处理?[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西方确指》三世业果甚可惊怖[栏目:大安法师]
 每天笑容满面[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穿过黑暗风暴的一束光[栏目:正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下篇 第二章 论题之建立[栏目:法舫法师]
 商量--小蚂蚁[栏目:哼哈一如说]
 论三世因果的殊胜[栏目:印顺法师]
 意供[栏目:供佛]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六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