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般若义理的探究 分别解说 四谛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00
分别解说|四谛  
 
世尊成道后,应梵王请,至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三转十二*轮,示转、劝转、证转。
 
示转者,此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至苦灭道。世尊先示四谛相,令五比丘知。
 
劝转者,劝五比丘如法修行。是苦谛应知,是苦集应断,是苦灭应证,是苦灭道应修。至此世尊劝五比丘,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证转者,是苦谛我知已,是苦集我断已,是苦灭我证已,是苦灭道我修已。世尊以自身为证,令五比丘深信力行。 
 
当示转时,憍陈如最初得道。证转已,五比丘皆证阿罗汉。至此时三宝具足,世尊佛宝也,四谛法宝也,五比丘僧宝也。天台宗判为鹿苑时,世尊说小教《阿含》等经。天台五时教者,第一华严时,第二鹿苑时,第三方等时,第四般若时,第五法华涅槃时。
 
苦集灭道四谛法,旨在随顺众生所欲,令众生离苦得乐。断集则离苦,修道证灭则得乐。如此真理,一切外道所不知。故四谛*轮,当时一切世间天魔梵所不能转,世尊欲救世间,说此真理。
 
若不通达四谛,则永远轮转五道,往来生死。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可以说皆是四谛之广说。谛是谛实义,不是说四谛法为实,《心经》云无苦集灭道,四谛法焉得为实?而是说造作集必有苦,修道必然证灭,此法谛实无虚也。
 
四谛又名四圣谛,因系圣者所修,故名四圣谛。苦集二谛,系圣者所离所断,灭道二谛,系圣者所证所修,故名圣谛。
 
《分别圣谛经》云:「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云何爱习苦习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集)……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灭苦灭圣谛……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有云八苦为苦,有云三界为苦,有云五阴为苦;有云烦恼业为集;有云涅槃为灭;有云对治为道。今依《分别圣谛经》介绍如上。
 
苦是逼恼相,集是出生相招感相,灭是寂灭相,道是出到相。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圣者应离应断;灭道二谛是出世间因果,圣者应证应修。
 
佛为度众生故,乃有四谛法流布于世间。佛号称大医王,以佛知众生病,佛知众生病因,佛知众生病对治,佛知众生病已。知众生病者,知苦也。知众生病因者,知集也。知众生病对治者,知道也。知众生病已者,知灭也。
 
经云有苦、有谛、有实。何谓苦?直言其苦事名之谓苦。例如违境逼恼,令众生不得自在,如生老病死等。何谓谛?于中因缘有无之法,不差不谬也。例如造作烦恼业则有苦果,断集则不受苦果,修道则得道果,不差不谬,真实不虚。何谓实?以理穷之,苦集灭道皆因缘生法,其性本空,如《心经》言无苦集灭道,此是实也。故四谛之「谛」字,非言苦集灭道此法为实也,而是说断集则离苦,修道则证灭,真实不虚。
 
故知苦集灭道所论者,乃是谛相,非是谛实。谛相者,因果不爽,因缘有无,不差不谬。谛实者,实性空寂,无性无生。无性随缘,而有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无性,归乎谛实。
 
故谛实随缘,即是谛相;谛相缘起无性,即是谛实。谛相者,世谛摄;谛实者,第一义谛摄。而世谛即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即一真法界。故勿谓四谛系小乘法,当知四谛出于二谛,二谛出于一实谛。一实谛则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
 
有人说苦集是虚妄,灭道是真实。其实约情见讲,苦集灭道四者,皆因缘法皆虚。如经云,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即是戏论。如果废见论法,四谛皆实,以破见不破法故。佛未出世时,亦有苦集灭道其法,唯众生为情见所障,不能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而已。佛出世后,方四谛显然,圣者依之修行。
 
大乘经中所说,与小乘之见不同。例如大乘经云,知苦无生,是苦圣谛;知集无和合,是集圣谛;毕竟灭法中知无生灭,名灭圣谛;于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名道圣谛。我们可以知道,这是约谛实而论。
 
有四谛智,知苦曰知苦智,断集曰断集智,证灭曰证灭智,修道曰修道智。依《胜鬘经》,四智渐至是声闻智,非如来第一义智。四智渐至者,先知苦生苦谛智,次断集生集谛智,次修道生道谛智,次证灭生灭谛智。四智渐至,不能断无明住地,故非如来第一义智。
 
如来第一义智,破无明断一切烦恼藏究竟。换句话说,知苦无生,知集无和合,知毕竟灭,知一切法平等不二,方名第一义智。第一义智为佛智,亦名金刚智,亦名不思议空智,能断一切烦恼藏。
 
大乘经中所说四智,即取此义。《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云:「诸法不生是苦智,诸法平等是集智,诸法尽是灭智,诸法无为是道智。」
 
《大宝积经》云:「由不生故,苦得清净(苦智);不攀缘故,集得清净(集智);由灭尽故,灭得清净(灭智);由修习故,道得清净(道智)。」
 
《大般若经》说十智,有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等。兹摘录其四谛智介绍之。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苦应不生,是为苦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集应永断,是为集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灭应作证,是为灭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道应修习,是为道智。」
 
最后我们谈,总说名四谛,广说名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实是四谛之广论。
 
十二因缘者,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中无明、行、爱、取、有五支为集谛,其余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等七支为苦谛,此是生死流转十二因缘。对治为道谛,无明灭乃至生、老死灭,是为灭谛,此是还灭十二因缘。
 
所以十二因缘法中,将苦集二谛作流转十二因缘论,将灭道二谛作还灭十二因缘论;并将苦谛作七支广论,集谛作五支广论。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般若义理的探究 分别解说 三谛
下一篇:般若义理的探究 般若之要旨在阐释谛理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四期 第二天 求佛接引发愿往生不失正念
 缘起法泛谈 三、十二因缘
 夏雨清凉解要 十
 夏雨清凉解要 六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贤善首章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二期 第三天 知足常乐不造恶业如子忆母至诚忏悔..
 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一期 第二天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五
 夏雨清凉解要 一
 佛七讲话 第八集 第一期 第六天 一切恭谨戒乘俱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二篇 实修 2.3.5 定[栏目: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通向极乐之路 中国净宗 中国净土宗大事年表[栏目:林克智居士]
 改过迁善[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守住做人的道德底线[栏目:钵水明镜·传喜法师开示录]
 初学者不应该视师如佛——普通人刚开始应把上师视为人[栏目:索达吉堪布]
 严持戒律 观照自心[栏目:体慧法师]
 King Kanishka[栏目:Amitabha]
 第十 干达婆相应[栏目:犍度篇]
 是心即佛[栏目:达真堪布]
 楞严大义今释 第一章 心性本体论[栏目:南怀瑾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