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论讲记 卷一 观染染者品 第六
 
{返回 中论讲记·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76
观染染者品第六
 
这里头有两个染,第一个染是染法,第二个染是染者。观染法染者,是观它对待空。因为染称为染事,染这样的事情,一定有染法和染者才成就。
 
染法是法,染者是人。染法是能染,染者是所染,能所是对待的。能对待所才叫能,所对待能才叫所。如果能没有所,怎么称为能呢?不称为能,所不对待能也不叫所。既然能对待所才叫能,所以能没有自性,因所而立,没有自性就空;所对待能而立,有能才有所,没有能就没有所,所以所空没有自性。这一品是讲这个道理。
 
大前提我们知道了,有对待才有能染、所染,没有对待就没有能染、所染。既然是能染、所染是因对待而立,没有自己自性,就空。如果你执着有,就糟糕了。执着「有」有三种:一先有能,二先有所,三能和所同时都有。这落入有法。
如果先有能,不对待所染,怎么有能?大前提我们知道,它对待假立嘛!第二种如果先有所,不对待能怎么有所?不成立。如果能和所都有,既然都有了,不成对待。
 
能所都没有,落于有法就错了!这是根本的概念,我们必须知道。
 
这个染是假立,对待。能对所才叫能,所对能才叫所,所以它是无自性,是空。说能说所,都是假名、假立。一切法皆如此,所以般若经上说,众生分别一切法,唯是分别假名相。
 
我们知道这个原则了,可以看他的论文。
 
以上论主说一切法空,外人就问了。什么叫外人呢?不知谛理叫外人。什么是谛理呢?二谛。我们说过能所对待,对待就空叫真谛;说能说所的时候是假立,叫俗谛。般若经上讲空叫真空,假立的有叫妙有。妙有真空,真空妙有。不懂谛理的称外人,理外之人叫外人。
 
外人问说,你说一切法空,不对啊!经上说有染、染法、染者。染,根据经上有四种说法,是根据它的粗细来说。就是爱、着、染、淫。最细的是爱,爱即无明;着是执着;染更粗了;至于淫最粗最浊。既然经上说有这四种法,有染法与染者,怎么说一切法空呢?
 
论主就回答说了,于实相之中,染法、染者皆不可得。怎么于实相中,染法、染者不可得呢?我们知道染法、染者对待而有就空,实相无相。假立染法、染者之名是假,实相无不相。实相无相是真谛,实相无不相是俗谛。
 
所以在实相当中,染法、染者不可得,真谛是空,不可得;俗谛是假,假的不是实有,当然也不可得。所以论主就说了:
 
「若离于染法  先自有染者
 
因是染欲者  应生于染法」
 
我们假设离开染法,不对待染法先有染者。那么说,应该因染欲者生染法,这个不成立。先有染者没有染法,没有染法怎么叫染者?有染法才有染者嘛!先有染者,不需要染法了,已经有染了。这个破法,古德都叫纵破。
 
再顺其假名破,我们也可说,先有染者后有染法,染者可以生染法,那么染法是染者所生,既然从染者所生,怎么再染染者?所以先有染者,不对!因为染法、染者对待假立。
 
「若无有染者  云何当有染
 
若有若无染  染者亦如是」
 
「若无有染者」,第一首偈说先有染者,接着说假定没有染者。「云何当有染?若有若无染,染者亦如是。」怎么叫染呢?「染法」染「染者」才叫染。没有染者,染法染于什么东西呢?所以说,假使没有染者,「云何当有染?」它染什么东西呢?这半偈已经把他的意思讲完全了,后半偈总说。
 
「若有若无染,染者亦如是。」染法、染者都一样。先有染者,不能成立染,已经有染了嘛!先没有染者,没东西可染,也不成立。染法也是这样,先有染法,它染什么东西呢?没有东西可染,怎么称为染呢?先无染法,如果先没有染法,更不构成染的情形。
 
所以先有染法不对,先有染者也不对。先无染法也不对,先无染者也不对。它对待假立,《中论》所说这一项对待空。
 
再看下面一首偈,下面一首偈是外人问,那么,先有染者不对,先有染法也不对,一定是染法染者同时俱有,就是能所一时俱有。论主说:
 
「染者及染法  俱成则不然
 
染者染法俱  则无有相待」
 
「染者及染法,俱成则不然。」染法与染者同时都有,不对!因为什么原因呢?染者染法俱,同时都有了,「则无有相待」,不构成对待。不构成对待,不能称为染。这首偈讲的就比较明白了,他说出染者、染法是对待的。
 
外人又说:「先有染者先有染法不对,先无染者先无染法也不对,二者同时都有也不对,那么一定是染者和染法是一,是一个,或者染法、染者是异,差异,是两个。」
 
其实我们看出来,他还是落入有法。有一有异,落入有法,犯一个大过错,是什么呢?执定法。其实说起来,定法,他不是执有,就是执无,决定说。《金刚经》说,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不对,论主说,因为染是染法染于染者,二者没有自性。如果说染者有自性,染者已经有自性,不必等着染了。如果我们再说染法有自性,染法有自性,没有染者,它怎么称为染法?它染于什么东西?
 
所以它无自性,无自性就空,才构成染者染法。如果它是一,那换句话说,染法就是染者,染者就是染法,一个怎么称为染?一个法不称为染,必须两个法。假使一个法称为染,等于自我染自我,没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不正确。
 
如果差异也不对,染者和染法差异。换句话说,染法不染染者也称为染法,染者不受染法所染也称为染者,那个不对。要是那么说的话,它差异也能构成染,非染法非染者也能称为染了,它差异嘛!这还是着于有法。
 
所以论主说:
 
「染者染法一  一法云何合
 
染者染法异  异法云何合」
 
「染者染法一,一法云何合?」染法染染者需要和合,不和合没有染。「染者染法异」,差异,「异法云何合?」差异的法,怎么和合?如果差异也可和合,那不能和合的也能和合。不能和合就是差异嘛!这个不对。
 
「若一有合者  离伴应有合
 
若异有合者  离伴亦应合」
 
和合是染,染相待而成,能待所而为能,所待能而为所,相待叫伴。如果说一法可以和合,离开伴,离开相待也应该合,这个我们很清楚。举一个很俗的例子:一男一女可以结婚,一个男也可以结婚,没有听说过,一个女也可以结婚,没有听说过。他没有伴怎么合?
 
有人就说了,一个男不能结婚,一个女不能结婚,一男一女可以结婚啊!所以异法,差异,应该有和合。他不知道佛法。
 
因为男是因缘生,女也是因缘生。男女都是因缘生,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空怎么能和合?不相信,我们看一看,男是细胞组成,如果有男人的话,没有细胞还有男人。没有细胞,没有男的了。女的也是细胞组成,没有细胞,女的空。
 
那么说起来,男女结婚,应该说细胞结婚了。这个空的,不能和合。所以如果说差异,离伴也应该和合。这个还是他落于有法,执着定有。
 
所以,这首偈讲的是什么呢?若一有和合,一它不能够染,染就须和合。若一不能染,若异也不能染,就是这个意思。
 
染应有伴,法对待人有染,人受法能够染。可是实在说也没有染,因为对待就空,空法无染。可是空法也无不染。无染,实相无相;无不染,实相无不相。
 
再看下一偈:
 
「若异而有合  染染者何事
 
是二相先异  然后说合相」
 
「若异而有合,染染者何事?」如果差异而能和合,而能有染,那么说起来,染法、染者是什么道理呢?所以「染染者何事」,就是说染法、染者何事?它没有染嘛!
 
它的道理是什么呢?二者缘起无性,缘起无性就是实相无相;无性缘成,无性缘成就是实相无不相。
 
要是说二者差异而有和合,差异者非染法、非染者,那非染法、非染者也称为染,不合道理。
 
前面半偈讲理由。「是二相先异,然后说合相。」这个染法、染者二相先差异,然后说它和合。这不能和合嘛!它的根本道理在那里?如果染法、染者先差异,就非染法、非染者。要是非染法、非染者也能和合,没这个道理。所以他责备他说「然后说合相」。
 
我们讲到这里要作一个解释,大家才不容易迷惑。万法随缘,随缘则无自性,无自性就空。为什么万法随缘就无自性?它有自性的话,就不能随缘了,能够随缘,一定没有自性,所以无自性才能随缘。
 
这么说起来,随缘就无自性,无自性就随缘。无自性是无染,随缘就有染。无自性就是随缘,那么无染而染,染而非染。随缘法就无自性,那实在染而非染,非染而染。
 
因为这个道理,《中论》根本道理,染而无染,华严称海印三昧,也称为一道清净。无染而染,华严称为华严三昧,也称为万法繁兴。一道清净万法繁兴,万法繁兴一道清净。万法繁兴一道清净,一道清净就是实相无相;一道清净万法繁兴,那个万法繁兴就是实相无不相。
 
这叫法性,性空宗所谈。众生迷惑变成妄见执着,执空、执有都是妄见。所以《中论》破见不破法,不破法性,明法性。
 
如果你抓不到这个要点,你越听越糊涂。所以我不敢讲快,就是这个原因。你心稍一不清净,就糊涂了。这叫法不迷人人自迷,法性本来如此,你起妄见。
 
「若染及染者  先各成异相
 
既已成异相  云何而言合」
 
「若染及染者」,他应该写若染「法」及染者,「先各成异相」,差异。「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已经差异了,怎么能合?
 
我们按照事相讲,差异的不能合,譬如说,男人和女人可以结婚,我没有听说男人和女畜生可以结婚,它不能和合嘛!所以他说:若染法及染者,先各成异相,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
 
譬如结婚这个例子说,某先生某小姐结婚志喜,可以啊!可是某先生和某母狗结婚志喜,没这个道理的。所以他讲:若染法及染者,先各成异相,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
 
今天打铃了。
 
在讲以前,我们先复习复习上面讲的。这一品︿观染染者品﹀第六,染是染法,染者是人。首先我们掌握他的重点,他的重点在讲性空,讲性空的时候就是讲相假。他这一品重点,讲性空的时候,还是在于对待空。
 
染,有染法染众生心才称为染。这个情形之下,是对待而生的。染法、染者对待才成立,对待染者才名为染法。如果没有染众生心,其法不称为染。再一层,对待染法才有染者之名,没有染法染众生心,众生心不能称为染者。
 
在这个情形之下,先有染法不成立,先有染者也不成立,染法、染者一时俱有也不成立,必须对待才成立。
 
世间逻辑讲大前提,大前提他一定要对待。如果说先有染法,不对待染者怎么称为染法?如果先有染者,不对待染法怎么称为染者?如果染法、染者一时俱有了,已经都有了,就没有对待了。没有对待,也没有染者,也没有染法,不能成为染。
 
这里出来两个概念:对待染者才有染法,不对待染者没有染法,所以染法空;正因为染法空,对待染者才成立染法。对待染法名之为染者,没有染法就没有染者,所以染者空;正因为染者空,对待染法才有染者。这称为对待空。
 
对待染法有染者,染者是假;对待染者有染法,染法也是假。假是有,空是空。约空边讲,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约假边讲,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是般若经说的,所以三论宗称为般若宗,就是讲这个道理。染染者品就是讲这个道理。
 
现在我们看他的论文,我们心中先有个概念,这一品讲对待空。对待空就是显假有,假有不真,不真就空,空性就是假有。
 
他这个论文,这首偈先讲:「若染及染者,先各成异相;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染是染法,多一个字就清楚了。若染「法」及染者,先各成异相。染法归染法,染者归染者,没有对待,不能称为染。要是那么说,染法和染者既然差异了,那就说明非染、非染者。所以他说:「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
 
这个合是什么意思呢?染法染染者,染者被染法所染称为合。如果两个先差异了,非染法、非染者,怎么能称为染事呢?所以他说:「既已成异相,云何而言合?」
 
「异相无有成  是故汝欲合
 
合相竟无成  而复说异相」
 
这是责备的语气。此其间有一个觉、一个迷的差别。性空宗所显的是法性,假相所显的是法相。外人执着法性定空、法相实有,称为迷。他的论文所说的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不空就是假相。有呢?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那个有就是假相。般若经叫真空妙有,迷的人不知道,觉的人才知道。外人执着,所以论主责备他。
 
因为前面说过了,差异不对待,不能成立。外人在上面曾提出异法,论主说,染法染者是异,是异怎么成为染,不对!
 
外人说:我眼见差异法和合。所以他偈里头讲异法,「异相无有成」。「是故汝欲合」,所以你就说合相了。诡避!诡避真理!现在我又说合相不成功,你又说差异相可以和合。
 
因为对方落于有法,他不知道一切法成立是由于空,空才容纳一切法的因缘,所以这首偈是龙树菩萨责备他们。
 
「异相不成故  合相则不成
 
于何异相中  而欲说合相」
 
「异相不成故,合相则不成。」执着异相成,执着异相有;合相则不成,外人执着合相也是有,这个都不成。唯有空才能成立。
 
「于何异相中,而欲说合相。」这个道理我们要知道了,怎么一相也不成,差异相也不成,那不成断灭了?可是这个法不归断灭,般若经讲过,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其空不是断灭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其有不是定性有。什么原因呢?空是因缘生才空,因为因缘所生法是假嘛!假非真实就空。怎么说是空呢?其空正因为是因缘生,没有自性才叫空,所以空就是假。所以无性随缘生万法,万法缘生归无性,法是这样的。
 
在初入此法的时候,就说缘起是有,性空是空。性空就是缘起,缘起就是性空。
 
这个法是根据实相法印说的。实相无相,好比虚空,虚空无形无相,虚空含赅一切法,所以一切法实相无相,可是实相无相就是实相一切相,一切相就是无量。因为虚空无形无相,就是十方遍满;十方遍满,就是无形无相。
 
这个法是根据实相说的,实相无相是说法身,实相一切相是说报化身。约法身讲,古德说诸法二而不二;约报化讲,说诸法不二而二。
 
一切法皆如此,如果如实知者叫见性,不如实知者称为迷闷。迷闷之人称遍计执性,觉悟之人称为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依他起无性就是圆成实,圆成实缘起就是依他起。
 
一切各宗所说佛法皆是如此。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律宗说戒体。戒体有作戒体,遇境则起,境过则灭。还有无作戒体,什么是无作戒体?起而无起,无起而起;灭而无灭,无灭而灭。
 
所以无作戒体就是作戒体,作戒体就是无作戒体。我们的罪功,作戒体不增长,无作戒体才增长。无作戒体就是作戒体,作戒体就是无作戒体。什么道理呢?无性随缘,无作戒体就是作戒体;随缘无性,作戒体就是无作戒体。各宗所说都是这个道理。
 
大家清净心听,你稍微打妄想就不懂,你的清净心可生万法。
 
「如是染染者  非合不合成
 
诸法亦如是  非合不合成」
 
「如是染染者」,他这儿缺少一个字,如是染「法」染者。「非合不合成」,不是和合也不是不和合,法非和合不和合。
 
怎么染法、染者非和合呢?随缘无性,无性怎么合?所以非和合。怎么非不和合呢?无性随缘,随缘就是和合。所以他说:「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
 
「诸法亦如是,非合不合成。」一切法都非和合,性空故;一切法也不是不和合,缘起故。大家面前的那个桌子─假名。没有桌子,它是木头构成的。如果有桌子,没有木头应该还有桌子;没有木头就没有桌子,桌子空。空怎么和合?所以非和合。正因为它空,木头构成,才是桌子,所以非不和合。
 
一切法皆如此,我们通达这个道理就知道,一切法空是其法性,一切法假是其法相。你不相信你提出一项法来研究研究,它是不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世间人好提本体,他认识不够。他认为本体最后最小,不是因缘构成的。他没想到本体假使有,一定有十方分,上、下、东、西、南、北、四维。如果没有十方分,没有这个东西,那叫断灭空。
 
本体最后最小,是人的错误观念。它可分为十方分,怎么会说它是最后最小呢?同时还有一个道理,十方分当中每拿一方分,又可分为十方分。因为这一方分只要有,就有十方分,没有十方分是没有这个东西。根据这个道理,所以佛于空说无量,于无量说空。
 
他最后一偈就说,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诸法亦如是,非合不合成。
 
大家听懂了吗?有人那一偈听不懂的可以问。既然听懂了,我们就看下面一品了,下面一品(观三相品)第七。
 
 

{返回 中论讲记·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论讲记 卷二 观三相品 第七
下一篇:中论讲记 卷一 观六种品 第五
 中论讲记 卷三 观业品 第十七
 中论讲记 卷一 观六种品 第五
 中论讲记 卷一 观去来品 第二
 中论讲记 卷二 观三相品 第七
 中论讲记 卷四 观颠倒品 第二十三
 中论讲记 卷一 观五阴品 第四
 中论讲记 卷二 观本住品 第九
 中论讲记 卷二 观行品 第十三
 中论讲记 卷四 观十二因缘品 第二十六
 中论讲记 卷二 观行品 第十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入门 三十一·四摄法与四弘誓愿[栏目:佛教入门]
 07-015菩萨法性印[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念佛一天 免除手术病立即痊愈[栏目:放生感应]
 相应23经 衰退经[栏目:相应部 47.念住相应]
 科学家所见的习禅功效[栏目:佛光·禅修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