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论讲记 卷三 观法品 第十八
 
{返回 中论讲记·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49
观法品第十八  
 
大家看《中论》,︿观法品﹀第十八。
 
外人有问题,他问:你说一切法法性空,是为实相,空怎么入呢?大家都知道,空不能入啊!他的意思就是,你说能入的话,就有能有所。能入的是人,所入的是法。假使有能入、所入,人法不空,你说一切法空,不对!
 
它的论文我们看出来,它前面还有对答。
 
要知道入实相是以无我心契合无相法,称为入。那就是般若嘛!般若空义,怎么入般若呢?以无我心契合无相法。般若经上讲的是无住心,无住就是无我。
  
外人又问了:云何诸法无我?怎么样是诸法无我呢?下面偈颂就作答了。
 
「若我是五阴  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阴  则非五阴相
 
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灭我我所故  名得无我智
 
得无我智者  是则名实观
 
得无我智者  是人为希有
 
内外我我所  尽灭无有故
 
诸受即为灭  受灭则身灭
 
业烦恼灭故  名之为解脱
 
业烦恼非实  入空戏论灭
 
诸佛或说我  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  无我无非我
 
诸法实相者  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  寂灭如涅槃
 
一切实非实  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  是名诸佛法
 
自知不随他  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  是则名实相
 
若法从缘生  不即不异因
 
是故名实相  不断亦不常
 
不一亦不异  不常亦不断
 
是名诸世尊  教化甘露味
 
若佛不出世  佛法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  从于远离生」
 
「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我们知道五阴法,是生灭法。我要是五阴的话,那我就生灭,不对!身死还为土,五阴身死了以后又化为土。我们都知道,五阴身埋到山上去,假使我是五阴身的话,应该我也埋到山上去。可是五阴身埋在山上去,我投生六道、我成佛,证明我不是五阴。
 
他的意思不是说我不是五阴,他是说五阴无我,即五阴无我。
 
「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怎么知道有我呢?是因为五阴身心知道有我。如果离开五阴有我,五阴所表现的就不是我。可是我们怎么知道有我呢?以五阴知道有我。
 
按道理讲的话,如果我异五阴的话,那么五阴造了罪,我不应该受报啊!五阴行了善,我不应该生天啊!应该叫五阴生天去。五阴念佛,我不应该往生,应该叫五阴往生啊!他这首偈的意思是说,即五阴无我,离五阴也无我。
 
「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既然是即五阴无我,离五阴也无我,没有我。无我就没有我所,因我才立我所嘛!我是能,我所是法。没有我,我法二空。
 
「灭我我所故,名得无我智。」灭我我所,就是我们平时讲的空二我,空人我、空法我。空了人我、法我,叫得无我智。
 
「得无我智者,是则名实观。」得无我智的人,叫作真实观。真实观是什么呢?就是实相观。一切法都不真实,唯有实相真实,才叫真实观。实相是什么呢?实相无相,就是随缘无性;实相无不相,就是无性随缘。这就是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那就是实相观。
 
「得无我智者,是人为希有。」这是赞佛。希有,什么最希有?我问你们,什么是希有?希有是佛,希有世尊!得无我智者,就可以成佛。佛是实相嘛!亲证实相叫成佛。
 
「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内是我,这个我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就是心,一个说法就是识。既然这么说,我问大家,你说无我,心是不是我?识是不是我?谁能回答?有没有知道的?我告诉大家,心、识都不是我。因为心、识是依他起,无自性。无自性,所以无我。
 
内是心识,外是六尘。一般人认为唯识宗说有法,不是!它说,识是依他起,是无自性的。内是我,外是我所。要是演说浅显一点的就是根尘识都没有我。
 
内外无我我所,尽灭无有故,都没有,都灭了。「诸受即为灭」,因为内我是受者,外面的我所,法是所受,都灭了,当然没有受,所以诸受即为灭。
 
受有六种,那六种?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舌尝味,在身觉触,在意知法,都是受。这六种,都没有。这六种,眼没有,虚妄法,眼的见,不在根,不在尘,不在识。如果在根,不必和尘识和合。假使在尘,应该尘见,也不必和眼根和合,和眼识和合。识,假使没有和合,那有识?
 
有人说,经上明明说:缘根尘生于识嘛!这个是方便说,不是了义说。大家没想一想,诸法若生,就是无常。诸法要是无常,定非实有。
 
细细地说起来,见、听、闻、尝、觉、念,都是如幻如化的。你也不能偏于它没有,它有是因缘有,因缘有称为妙有。这种有法不可思议,所以称为妙。妙有就是因缘空,因缘空称为真空。
 
我讲的是不是深了?你们都能听懂吗?有没有听不懂的?
 
六受也叫六触身,所以他说「受灭则身灭」嘛!此地所说的身也有六种,就是六根。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灭了叫解脱。有谁想到它从那来的?〈答:十二因缘。〉也可以说。就是四谛法、十二因缘。业、烦恼,集谛嘛!身受是苦谛。所以业、烦恼灭了,称为解脱。
 
解脱有没有啊?禅宗论见性,不论解脱。没有解脱!有人说:「请禅师为我解脱!」说:「谁缚你啊?」无缚则无解嘛!所以他下面继续说「业烦恼非实」。业、烦恼不是实在的,如幻如化的。都是有为法,因缘生。
 
「入空戏论灭」,知道诸法性空,一切戏论就灭了。戏论,我们讲过,大家说什么是戏论?戏论者,有名无实。我们大家生活在戏论之中。比如桌子,有桌子没有?仅仅是一个名字。大乘有一个假名宗,初学大乘就要学了。桌子是假名,它因缘生的,没有自性。所以我们说桌子,说假名,没有实义。房子是假名,山是假名,海是假名,地球是假名,天体是假名,没有一法不是假名。所以般若经说过,世人分别一切法,唯是分别假名。
 
这么说起来,我们生活在戏论之中。钞票是假名,大家吃的饭是假名,没有真实。所以禅宗说过,吃了一辈子饭,没咬破一粒米。都是假名嘛!
 
总说一句,你要是执着一切法有,是假名。执着一切法空,也是假名。无性随缘,空即有;随缘无性,有即空。
 
我们改个样子讲一讲,无性随缘,实相无相就是无不相;随缘无性,无不相就是无相。这个样入空。入空是入真空。什么是真空呢?空有是偏空,有法空为偏,空空是真空。
 
龙树菩萨讲过,执着有空的话是邪见空。知道空空义,才是真空。庵提遮讲过:呜呼!真大德,不知真空义。就是这个道理。
 
「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佛说我,说无我,是两种语言。说我,世间语言;说无我,是真实语言。佛说我是俗谛说,说无我是真谛说。所以佛以二谛演说法嘛!佛说我,就是实相无不相;佛说无我,就是实相无相。
 
「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实相里头没有我,没有无我。实相无我,就是实相无相,真谛说。我们称为真谛中道。实相无不相,分别一切法。禅宗有一句话,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近乎这个道理。所以实相无相就无我,实相无不相就有我。所以「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诸法实相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这话说了一半,大家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对不对啊?对了一半。要知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叫真谛中道,它不离俗谛中道。
 
我们应该说什么呢?言语道断也断,心行处灭也灭,这是深的。浅的怎么说?言语道断,不是不说话。你要是言语道断,不说话了,偏了!说话只管说话,离四口过。没有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修的时候从这里修。心行处灭,不是你不思想。你可以想一切法,没有贪瞋痴。这么说起来,十恶业没有的话,你言语道、心行处皆是功德,这就是那个众善奉行。
 
所以,实相深的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浅处下手修,谨慎三业。身口意谨慎,就暗合于实相了。
 
「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无生亦无灭」,大家要深深体会!我们先举个例子说,然后说法,这个说法叫以法合譬。好比虚空,虚空无形无相,不生。是不是啊?虚空,横遍十方,有上下东西南北四维,既然有十方,不灭。虚空无形无相,就是实相无相;有十方虚空,就是实相无不相。这是譬喻说。
 
会到法上,你怎么会呢?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何法不生?何法不灭呢?维摩诘居士就回答说:不善不生,善法不灭。学佛就是这个样,恶法不生,善法不灭。好比虚空,无形无相,不生;横遍竖穷,不灭。这样才能上成佛道嘛!
 
「寂灭如涅槃」。假名称为涅槃,涅槃没有。因为什么涅槃没有?涅槃若有,是涅槃生,涅槃要是生就无常,要是无常就不是涅槃。所以大家不要灭妄求真啊!你想想,妄不生真,如果说真从妄生,真则有始,有始就有终,无常。真也不生妄,如果妄法从真生,那么真也是妄。那就不对了!
 
今天我们时间到了。
 
大家看《中论》。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这是显正义。显正义是即四句,还有离四句。因为经上说过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嘛!离四句就是离一切相,即四句就是即一切法。不过我们今天不讲得太复杂,讲太复杂恐怕大家听不懂。
 
「一切实非实」,先讲譬喻,然后以法来合。譬喻大海水,海水起万重浪,万重浪皆是水所起。水是湿,浪起伏,水不动。浪起伏是假,海水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水,那就是一切都是实。也可以说一切都是浪,浪是假的,非实。这就是「一切实非实」。
 
「亦实亦非实」,海水也可说也是浪也是水,也是水就是也是实,也是浪就是也是非实。浪是假相,就不是水,非实。水不动,不是假相,就非非实,所以他说「非实非非实」。应该怎么讲呢?一切实,一切非实,一切亦实亦非实,一切非实非非实。我们首先以海水为譬喻,大家能听懂吗?
 
「是名诸佛法」,这是佛法,诸佛法是暗指实相法。我们现在以法来合,实相无相。譬如说,人没有相,人的相是细胞现的。没有细胞就没有人的相,无相是实在相。实相无相好比水一样,水性湿,没有相。实相无相无不相,细胞可现手的相,现脚的相、头的相,现一切相。这一切相都无相,所以现的相─假相。
 
好比浪一样,浪现万重浪都是假相。人也是无相,也是假相,就是那个「亦实亦非实」。细胞现的相不是无相,非实。一切现相皆是假相,假相没有,还是无相,所以说非非实。第一首偈我再念一遍:「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大家仔细听!
 
现在我再讲第二偈:「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自知不随他」,「自知」是心。一切法唯心所现,心外无法。「他」是尘,广说无量,略说有六种,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六尘没有,唯心所现,所以唯识宗讲「唯识无境」。因为色声香味触法是因缘生,因缘所生法都没有自性,都是空的。心现的,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所以他说「自知不随他」。
 
修学佛法唯正其心,不尚余学,不崇尚其余的学问。修学佛道,悟心便得,悟知自己的心就得到佛道了。什么是心呢?心是依他起,空的。法是实相,是无相的。那怎么修学?空心则无所住,以无住心契无相法叫修学佛道。无住心就是「自知」,无相法就是「不随他」。
 
那么我们要问了,怎么是无住心呢?无住心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怎么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呢?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怎么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呢?一心清净不被六尘缘影所乱。怎么达到这个地步?大家谁知道?持念佛名。持念佛名就可以一心不乱;持念佛名就可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持念佛名就可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就是「自知不随他」。
 
「寂灭无戏论」,戏论是不实之论,有名无实,没有实在的。什么是戏论呢?取相叫戏论。一切六尘虽空有其名而无其实,如果执着它为实有叫遍计执。如果知道它是依他起无自性,就是那个实相无相。一切假相如果寂灭的话,就没有戏论了。怎么寂灭无戏论?不取于相,寂灭了;如如不动,无戏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没有戏论了;一心不乱,就没戏论了。
 
「无异无分别」,实相无相,无相法无异无分别。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异无分别。大家要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异无分别。一心不乱,无异无分别。这是实相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实相。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实相。一心不乱,实相。所以他说:「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若法从缘生」,缘生无自性,法无自性就无相,就是实相。「不即不异因」,无性能随缘,随缘有差别。好比万重浪一样,有差别,是不即因。万重浪无自性,皆是一水,还是无自性,不异因。所以他说:「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这叫实相,实相无相,无相就是无不相。无不相有差别,不同于无相。差别皆是假相,假相无自性,就是不异因。所以他说「是故名实相」。
 
「不断亦不常」。无性「不断」。无性能随缘,随缘生万法,万法起名无常,所以说也「不常」。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这说的还是实相法。无性随缘,随缘有差别就「不一」。法要是随缘就没有自性,所以说随缘无性,随缘无性就「不异」,没有差别。「不常亦不断」。无性随缘生万法,万法有生有灭,所以他说「不常」;万法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就「不断」。所以说「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这就是诸佛,「教化甘露味」,教化众生甘露法味。
 
「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于远离生。」佛不出世,实相法灭尽了。辟支佛他的智有限,声闻、辟支佛、菩萨,声闻人上依于佛,依于佛教。菩萨下化众生。辟支佛翻译为独觉,出现在无佛之世。辟支佛上不依佛,他独觉嘛!下不化众,不化众生。这是他和声闻、菩萨不同之处。他的智慧不见实相,辟支佛智不见实相。实相也称为佛性,辟支佛不见佛性,成辟支佛道。
 
他的智从那儿来的?从远离生。远离分两方面说:内心和外境。辟支佛于外境,远离愦闹,独居深山,不见世人。内心里他远离烦恼结使缠缚,他体会到生灭无常,他观飞花落叶,体会无常。不见于常,所以他的智慧偏空。
 
今天时间到了,大家有问题没有?没问题我要休息了。
 
 

{返回 中论讲记·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论讲记 卷三 观时品 第十九
下一篇:中论讲记 卷三 观业品 第十七
 中论讲记 前言
 中论讲记 卷二 观行品 第十三
 中论讲记 卷二 观本际品 第十一
 中论讲记 卷二 观燃可燃品 第十
 中论讲记 卷四 观涅槃品 第二十五
 中论讲记 卷一 观去来品 第二
 中论讲记 卷二 观行品 第十三
 中论讲记 卷四 观如来品 第二十二
 中论讲记 卷三 观时品 第十九
 中论讲记 卷一 观六种品 第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何必学佛?[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唐代马祖和中国禅宗[栏目:杨曾文教授]
 净化身心,转染成净——《佛说阿弥陀经》的启示(成峰)[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08-017《大悲经》法语辑要[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8年]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集]
 正确的经济生活[栏目:明法尊者]
 在脖子上挂玉佛像,能消灾保平安吗?[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中论讲记 下[栏目:索达吉堪布]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M 1075经:本经记述慈地比丘由于饮食之故而犯妄语罪,无端诬陷陀骠摩罗..[栏目:界定法师]
 关于禅修的开示 2[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