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楞严感悟系列篇之二:常怀一颗成就他人的心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80

楞严感悟系列篇之二:

常怀一颗成就他人的心

  在法会里,我们经常会诵到三部大乘经典:《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昨天说到《楞严经》是讲开悟的,《法华经》是讲成佛的,那么,《华严经》是讲什么的呢?记得春节华严法会时,有给大家分享过,也是两个字,叫做“愿景”。《华严经》讲的是佛圆满的报身报土,不但佛本身相好庄严,而且周遭的环境也是富丽堂皇,庄严无量。所以,人们常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的富贵。而所有这些,也都为“愿景”所摄。那么,“愿景”是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讲,就是目标,只不过,愿景的说法更为形象和直观,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行动力。

  为什么同样是佛经,却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个恐怕还要归因于佛讲经时,台下的听众不同所致。就像是一个大学教授,当面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时,所讲的内容肯定会不同。那么讲《楞严经》时,当机众是谁呢?是阿难,当时他还是一个未开悟的学人;讲《法华经》时,当机众是谁呢?是舍利弗,当时他已经是证果的罗汉;讲《华严经》时,当机众是谁呢?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他们已经是根性成熟的大菩萨。阿难常乐多闻,却少体悟,因此佛陀给他讲《楞严经》,令未开悟者能得悟;舍利弗虽得罗汉果位,但毕竟非佛本意,于是佛陀给他讲《法华经》,令得悟者发大菩提心;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早已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并累积了丰厚的菩提资粮,只是差那么一点不圆满,佛于是给他们讲圆满的佛国境界,顺势令这些大菩萨们成就究竟的果报。

  了解了各部经典背后差异性,那么问题就产生了:我们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路?是不是像阿难一样,先求开悟;再像舍利弗一样,回小向大;然后再像文殊、普贤菩萨一样,成就究竟的佛果?或者刚开始便发起殊胜的菩提心,然后积累广大的福德与智慧资粮,直至成就圆满究竟的佛果境界?很明显的,当我们坐在这里,把佛法当作理论来探讨的时候,大家或许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既然有直路,为什么还要绕弯子呢?是啊!谁都想走直路。可是走直路,也有走直路要付出的艰辛。那么艰辛何在呢?就是要发起那颗真实的菩提心,难!要保持那颗发心不退,更难!正因为这种种困难的存在,在真正发起这颗心之前,就需要首先建立确定不移的认识:一定要发起这颗心!

  “菩提心”这个词,对于学佛的佛弟子来说,应该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却相当的疏远。为了让大家在生活中容易落实,我常常称“菩提心”为“成就他人的心”。大家一提菩提心,那往往意味着很高的量,一般人都难以达到;但若提成就他人的心,则显得亲切很多,不至于一下把人吓跑。那么,要谈发心,就要谈促使发心产生的境界,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所缘境。对想要发心的人来说,所缘境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生命境界所能达到的高度。那么,所缘境的不同,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内心清晰地认识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为了说明这一点,需要借助道次第的概念。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都学过《菩提道次第广论》,当然没有学过也没有关系。这部论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三士道”的思想。也就是说,整个佛道可以分为: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这样说可能有点不好理解,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其实就是: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我觉得这个“三士道”思想,不但可以用在修学佛法上,更可以应用在生活中做一切事情上。所谓近期目标,就是眼前可以着手去实现的;中期目标,是眼前目标实现以后,下一步要做的;远期目标,就是做一件事情究竟的追求。很明显地,远期目标是在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的;另外一方面,在落实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的过程中,心里其实是非常清楚,做这些都是为了长期目标。如果不是这样,前面努力的意义和价值就不是很大了。修学佛法中分“三士道”的做法,也是如此,下士道和中士道是上士道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了明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下士道”和“中士道”又分别被称为“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这个“共”字是极其关键的,丢掉这个“共”字,前面两个阶段的内涵就截然不同了。

  那么,其内涵不同在何处呢?大家知道,下士道的核心思想在于累积后世的福报。这中间牵涉到佛法的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轮回,一个是业果。佛教认为,人这一生的生命结束以后,并不是没有了,还有下一期的生命。那么下一生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这一生的所作所为。这样一来,为了让下一生过得比这一生要好一点,那就要好好努力种善因。这种状况,就像我们为了明天生活的更好一些,今天要好好努力一样。只不过,学习佛法之后,人们的眼光要更长远一点,不为眼前的得失而斤斤计较,因为一般的业感果,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当然,这个并不是我想要说的重点,重点在于今生所做的种种努力,到底是为了谁?下士道里所讲的,很明确地,就是为了自己,也就是说,所缘境主要是自己。但善业之所以称为善,还需要对别人有利。这样一来,整个下士道的做法就是:为了自己未来世的幸福而做种种利益别人的事。中士道的做法也是如此。当人们了解到福报享尽以后,还是会苦,或者享受福报的当下,其实心里并无真实的快乐。这样一来,就能慢慢发起出离轮回的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做种种净善之业。当然,所有这些努力,也主要是为了自己。也就是说,在中士道的阶段,所缘境主要的还是自己。

  与下士道和中士道不同,上士道的所缘境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进入上士道的根本标志,就是要发起那颗“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由菩提心的这个内涵可以知道,对于上士道来说,成佛只是一个途径或手段,而利益有情才是目标。这样一来,上士道的所缘境,已经不是自己,而变成众生了,这是一点都不能含糊的。这样一来,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差别,就不是点点滴滴的了,而是根本性的。为什么呢?因为所缘境有着根本的不同:前两者都是自己,第三者却成了众生。如果是这样的话,当我们走完下士道和中士道,再想进入上士道的时候,就不再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而是变得异常困难。这种状况就像是爬楼梯,爬了一层、两层,当上第三层时,才发现,这个楼梯其实只有两层,第三层的楼梯却在另外一个地方。这个时候,爬楼梯的人内心就不免犯傻,就要考虑还要不要爬第三层。如果怕麻烦或者得少为足的话,就会选择停在第二层,心里还觉得,总比不爬或爬第一层的人要好。当然也可能会下决心要爬到三楼,这样一来,要么下去再重新爬,要么在空中搭上一个架桥走过去。但不管哪种途径,都要花更大的力气,这是肯定的。

  那么,如何从一开始就避免走这种冤枉路呢?那就是所缘境要选对,而且要非常明确,是为了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如果是这样来安立所缘境,那么下士道、中士道该如何来想呢?当希望为别人、为众生做点什么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需要资本、需要能力、需要智慧,否则,利益众生就是一句大空话。为了这个缘故,努力造作善业,累积种种福报;为了这个缘故,努力持戒修行,开显甚深智慧。有了福报,有了智慧,也就有了成就众生的资本。因此,同样是造善业,同样是修智慧,内心深处的所缘境却截然不同,一个是为自己,一个是为众生。当内心所缘境明确安立为众生之后,那么由下士道、中士道进入上士道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就像楼梯爬了一层二层,现在接着爬第三层,那是多么爽快的一件事情啊!

  一开始的所缘境不同,也决定了最终能达到的生命境界不同。当所缘境为自己的时候,能达到的生命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的,那就是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是什么境界呢?证得人我空。这个“人我空”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观照到人身乃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并没有一个能够自我做主的实体存在。也就是,在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如果所缘境只是自己,到最后所证得的境界也就是“人我空”,而“法我”仍旧实有,也就是说外在的各种境界,比如六道轮回,仍旧是实有的。因此,证得“人我空”的阿罗汉,如果想要发起那颗真实的心,重新回到轮回世间救度那些仍旧受苦受难的众生,实际上并非易事,需要有莫大的勇气。与此不同的是,当所缘境为众生的时候,那么所能达到的生命最高境界就是佛了。佛是什么境界呢?不但证得人我空,同时也证得法我空。也就是说,不但自己已经不再轮回受苦,而且也能观照到六道世间无非都是因缘和合,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我们通常都会讲,诸佛菩萨经常游戏人间,度化众生。诸佛菩萨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见到了生命以及六道的虚妄性,只是因为看到众生仍旧在这个虚妄的世间受无量的苦,才发愿不离世间众生。

  关于这一点,就是最为奇妙的地方了。当所缘境为自己的时候,最终只是证得个人我空;而当所缘境为众生的时候,不但证得了人我空,还证得了法我空。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只是想着成就自己,众生仅当作助缘,最后也顶多就是成就了自己,要想进一步成就别人,福德智慧就显得紧缺很多;如果我们就是想着成就别人,那么最后不但成就了别人,更成就了自己,或者别人还没有成就,自己早已经成就了,同时也具备了成就别人的福德与智慧,只要因缘成熟,就能成就无量无边的众生。了解了这一点,难道我们不会感到欣喜庆幸吗?天底下竟然有这样的便宜的事情?是,天底下确实有这样的事情,释迦牟尼佛不就是榜样吗?因地上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众生还没有成就,他就先成就了。也就是说,因为众生的存在,才构成了成就自己的最佳因缘,这也是众生对自己最大的恩德。了解了这样一个事实,内心对众生只有一种感情,那就是无限的感恩。有恩德,就要想着回报。如何回报呢?那只有成佛,才能更好地回报。所以,成佛了之后,便开始了真正的报恩旅程。这样看来,从凡夫到成佛,再到真正开启利益众生的旅程,生命中其实只有六个字,那就是:知恩、感恩、报恩。

  有了上面的认识,就不难发现,内心常怀一颗成就他人的心,并以此作为生命以一贯之的宗旨,对我们自身生命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有了这颗心,我们做事,便能累积到大智慧;有了这颗心,我们做人,便能累积到大福德。而这大智慧与大福德,不但成就了自身生命的圆满,更能帮助一切众生成就圆满。生命精彩之中的精彩,莫过于此。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楞严感悟系列篇之三:《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
下一篇:楞严感悟系列篇之一:从开悟到成佛
 皈依之后要认认真真地去实践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八讲
 感悟人生 第二讲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示 一、佛法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
 感悟人生 第九讲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三、饶益有情
 《唐思鹏著作集》序
 爱护地球,守护家园
 感悟人生 第二讲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示 三、名相无自性 善法是良药..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一讲
 感悟人生 第七讲 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源头 一、融入团队 利人利己..
 人生宗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说盂兰盆经》讲记(20~27)[栏目:傅味琴居士]
 修行让人脱胎换骨──圆觉宗的产出[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心原是妄 知心如幻[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