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四章 般若总持 第二节 真言
 
{返回 唐普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0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遍照金刚唐密第五十代普门传灯大奢黎冯达庵 撰述
后学弟子普式 录要

  第二节 真言
  如来身口意三业,神秘莫测,故有三密之名。种种印契,身密也。种种观境,意密也。本经不说身意二密,而惟示真言;略耳。
  任何法性,形诸行者之身,恒有相当印契与之配合,是谓身密;播诸行者之口,恒有相当真言与之配合,是谓口密;发诸行者之意,恒有相当观境与之配合,是谓意密。三密齐施,加持之力乃具。
  真言既由佛心流出,无论一音多音,皆摄无边功德;惟妙观察智乃能辨之。虽经过行者之口,成为世间音相;但以加持力为所依,便有相当功能。净信之人,一味虔诵,能获不思议效验者,职(即)此之由。
  诸尊真言,皆由妙观察智于无量功德藏中撷出一段条理而润泽之,自在运用。经过行者之口;成为世间音相。能发出此等真言,即是与加持力相应。其受加持而不能播成音相,即是加持力未得舒展。其音相不正确,或不能熟,即是加持力有所质碍。净信之人,接此加持力而虔持之;音既正确,习又纯熟,是加持力能于身中自在运用之表示;故有不思议之效验。
  经云: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深般若波罗蜜多法性,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尚矣。然如何能速疾得此大效?舍咒陀罗尼外,不足以当之。观自在菩萨悲心流现,遂说此般若真言。由“咒曰揭谛”到“萨婆诃”凡十八字,都为五句,可名揭谛真言。
  欲达深般若波罗蜜多法性,若只仗自力,从阐明心性用功,收效迟缓。纵能一生成办,亦未易达到最深境界。倘依本尊般若菩萨真言、庶几速疾致此大效。观自在菩萨悯行者不知此道,谩从纡徐之路进行;故特说此般若真言。经云:“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意在于是。
  真言梵字未便排印、通常以罗马字代表之,今将译音对列如下:
  揭ga谛te、揭ga谛te,波罗pra揭ga谛te,波罗pra僧sam揭ga谛te,菩bu提dhi、萨婆sva诃ha。
  揭谛者,超脱妄执之义;简称曰度。若分析之:揭者,诸法行相不可得。谛者,诸法如相不可得。空参极究,义陀罗尼门之能事也。
  妄执者,执着妄境不知舍离也。此为众生为无明所缚基因。揭谛二音之法性,初步能破枝末无明,使不复被缚于尘相;故曰超脱妄执。度也者,度过困境之意。诸佛以此超脱之法性,播为言说,则成揭谛之音。若详释之:则揭者,顿了法性各自起用,不相系属,原无行相可言,事物若生灭相承者,意识逐步认识所带起之幻感耳。谛者,顿了一法不立,唯显如如,而如相亦不可得。恍有法相当前者,则产六识随事体认所遗留之残影耳。会得此旨而把持于心,恒不忘失;是谓义陀罗尼。
  观自在菩萨,以如来等流法身流现揭谛真言。行者接此法流而虔持之,破执之性,遂渐渐显著于心,于不思议中竟冲破妄执,故虽未尝参究。亦可得无上效验。
  然妄执有三重。此真言首三句,即三执均破之旨。初句破第一重妄执(粗执);次句破第二重妄执(细执);又次破第三重妄执(极细执);一一真实不虚。
  众生之现五识身,原经三段历程:(1)依大空随缘发起据点;(2)依据点随缘开展光明;(3)依光明随缘演变色法。因经验幼稚,随事注意,种种色执相沿而生。所谓色法,滞于第六识,成第一得妄执。所谓光明,滞于第七识,成第二重妄执,所谓据点,滞于第八识,成第三重妄执。修此揭谛真言,单精首句,足破粗执;兼次句,并破细执;具精三句,得破极细执;各有真实效验。如上云四陀罗尼之例也。
  真言初句叠言揭谛揭谛者,以此重粗执内含二种执——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初揭谛超脱分别我执;次揭谛超脱分别法执。二执同断,故并置一句中。次句言波罗揭谛者,超脱俱生我执也。波罗之义为极,为彻底。俱生我执一断,从此得无生忍,彻底脱离分段生死。故加以波罗之名。第三句言波罗僧揭谛者,超脱俱生法执也。梵语之“僧”,义为审谛之至,归于大空;乃妙观察智之极谈;观自在王境界也。彻底破除俱生法执,此性乃显。于波罗揭谛之中加以“僧”音,意在于此也。菩提者,大觉之道也。俱生二执并断,真如法界不复被障,乃得证此道。萨婆诃者,由自觉而觉他,且觉行圆满矣。
  行此真言至于悉地(义为成就)现前,依寂灭门则为佛;依方便门则为般若菩萨。说此真言以利益众生者,又属何等法性耶?则大悲大自在菩萨千手千眼中之宝镜手也。(千光眼秘密法经)
  悉地者,亦力用自在无所妨碍之义也。此有三位:单破粗执者,只证世间悉地。兼破细执者,得证出世间悉地。具破极细执者,方证出世间上上悉地,上上悉地已成、约寂灭门即是佛;约方便门则为菩萨。然本经真言,非般若菩萨,乃观自在菩萨以其所证知而代说者也。盖观自在菩萨,约大智门乃证明种种法性之条理;约大悲门则传播种种法性之口密。千手千眼纯从大悲心流现之尊身。代说此真言,则属千手中之宝镜手。
  楞严经观音耳根圆通章云:“初于闻中,入流忘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1)。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2)。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已灭,寂灭现前(3)。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4)。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我佛如来同一慈力(5)。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6)”。
  楞严会上,由阿难等请,佛命诸大菩萨诸大阿罗汉,各各自陈由初发心至一切圆入三摩地历程。对者二十五圣,或取十八界中一界为入手方便、可取七大(地水炎炎风空识见)中之一为入手方便。观音菩萨所说特详,即耳根圆通法门也。简释如下:“初于闻中入流忘所”者,盖声音之被认识、由所闻之境与能闻之根相结合而来;若断其结合,则闻性反流入内,顿忘所闻之境也。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者,只有闻性,不令流出,无论境之动静,皆无从显示尘相,一味寂然。然相虽不生,而闻性却自明了。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者、定力渐强,乃至能闻所闻之别皆泯,唯余绝对之闻性也。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者所余闻性尚缠末那识中,则不无能觉所觉之感。扫尽此种缠住,庶乎能觉所觉皆空耳。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已灭,寂灭现前”者,能觉所觉皆空,虽能泯俱生我执,而未得云圆;以俱生法执犹在故。空觉能至极圆,乃至能空所空之微细见亦消灭无余,斯真一切生灭法皆灭,现前唯显寂灭本性也。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者,空之极,彻见法界源底;世间分段生死,出世间变易生死,皆超越无余;即二空真如境界。由此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十方生佛种性,无不豁露于心圆明之中,而显二种殊胜也。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者,圆明慧觉,与十方诸佛妙觉心相合,同入慈 无量三昧也。是为第一殊胜。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从生,与诸从生同一悲仰”者。圆明之心普摄十方众生,施以大悲;而众生亦各各景仰于我,互相依倚无遗也。是为第二种殊胜。
  此观音历述反闻归根之程序;文分六段:初段显破第一重妄执境界;次段显破第二重妄执境界;第三段显破第三重妄执境界;第四段显妙观察智之极致,为下二段之纲领;第五段显证菩提道,因此道以慈无量心为主故;第六段显成萨婆诃行,因此行以悲无量心为主用故。如此六段,已于原文中以(1)(2)(3)(4)(5)(6)分注之。
  参究透彻者,便知此经文与揭谛真言互相赅摄。一则显说破执程序,默寓般若于行间;一则密熏般若特性,自在破执之力用。法门不同,成功则一。
 


{返回 唐普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结经
下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四章 般若总持 第一节 通赞
 印度密教管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四章 般若总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出版说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二章 破诸相 第五节 智得并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一章 破五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一章 破五蕴 第二节 性相不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开经
 唐密与广东
 七觉支颂
 唐密乃印度正纯密教的唯一传承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抛弃道场是否有罪?[栏目:道场法会·净空法师问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六二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人有不恐惧的自由[栏目:首愚法师]
 忍力如根[栏目:禅定]
 修行人能否养宠物?[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普贤行愿品讲记(五)[栏目:普贤行愿品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佛教与教育科学(释印盛)[栏目:佛教与教育]
 老师的爱心[栏目:我的人间佛教性格]
 摄大乘论卷下[栏目:无著菩萨]
 第六篇 疑 - 该不该怀疑?[栏目:放下的幸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