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门寺塔地宫的唐密曼荼罗之我见
 
{返回 唐普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188

法门寺塔地宫的唐密曼荼罗之我见
唐普式

  内容提要:本文从佛教密宗曼荼罗的产生、基本标帜、分类、义译等方面,从唐代密教的事相,教相的历史和传承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证:法门寺地宫就是唐密曼荼罗。地宫后室秘龛之45尊造像可以肯定是金刚界曼荼罗。后室八重宝函由内至外之第四重,前为如意轮观音,左为药师如来,右为释迦如来,后为大日金轮,此尊一现,则诸尊、两部曼荼罗皆隐,这是一字金轮法理,也是后室秘龛之金刚界曼茶罗亦必隐于地宫北端地下的原因,这是以大日金轮泯胎藏界曼荼罗之相,而发胎藏界曼荼罗佛、莲、宝三部大用之唐密精妙手眼,和秘龛45尊造像金刚界曼荼罗一样,都是相虽常隐,而用则常存。八重宝函由内向外之第五重前为释迦如来说法,后为大日金轮,左、右为普贤、文殊菩萨,是第四重的延展,相当于胎藏界曼荼罗中释迦院之用。法、报、应三身同动之法理,显示了大日如来理智二法身,由自受用而他受用而应化身之完整法理。第六重素面银函为曼荼罗最外重的间道,分隔第七重之四天王之外金刚部——地宫内坛为水坛作法,上置宝函曼荼罗,即成坛法。
  又置诸多密教之供具、法具,不但表证地宫的坛场,而且反映在地宫曾作过盛大的法事以供奉曼荼罗和佛舍利,所以地宫是显密圆融、金胎相合的道场。地宫后室八重宝函上置药师如来,中室以汉白玉灵帐及捧真身菩萨为主体,这是象征唐皇永远供奉佛舍利和曼荼罗的表示;前室表示释迦佛真骨舍利来到法门寺的事实,整个地宫,乃唐皇宫的内道场。法门寺塔地宫,不但是唐密曼荼罗,而且是非常精妙的曼荼罗,其设计之精细,布置之巧妙, 皆臻其极,非即身成佛之金刚普门传灯阿闻黎,不能有此智能。
  近来在《中国文物报》及《文物》杂志上,一些专家学者讨论法门寺塔地宫是否唐密曼荼罗问题,引起我之兴趣,也想参加讨论,认清法门寺唐密曼荼罗。


  一、什么是唐密金刚界曼荼罗

  在辩论的文章中,成就很高,涉及问题也不少,因此要首先弄清楚唐密曼荼罗是什么?
  (1)从其产生中观察。
  对金刚界的毗卢遮那如来(下称大日如来)曼荼罗,在不空三藏所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下称《金刚顶经》)及《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下称《分别圣位经》)等经轨中,已反复说明。因其文太繁不能尽引,只好撮其意,作简略陈述:
  大日如来,已证一法界身,得五智具足,自居法界体性智中台之位。为受用故,从内心所证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四智。流出阿閦佛、宝生佛、现自在王佛、不空成就佛依次住于东南西北月轮中。又从内心流出金刚、宝,法、羯磨四波罗密菩萨,依次分住前右后左月轮,又流出萨、王、爱、喜、宝、光、幢、笑、法、利、因、语,业、护、 牙、拳共十六亲近菩萨,分绕四佛前右左后月轮而住。又流出嬉、鬘、歌、舞四内供养 菩萨,香、花、灯、涂外四供养菩萨,依次分住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之内外月轮。复又于内心流出钩、索、锁、铃四摄菩萨,依次分住于东南西北月轮中。(《三十七 尊心要》则云:四波罗蜜和外四供及十六大菩萨,是四佛所生,与上述《分别圣位经》所说有不同。)如此由金刚界大日如来,自性身果德,所流出之三十六智身与大日本身,聚集成大日如来自受用法身(唐密称金刚持身),《分别圣位经》引梵本《入楞伽颂品》云:“自性及受用,变化并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并法界身(指大日)总成三十七尊。
  又从一些经的经名中,也表现出大日如来金刚界自受用身,包含三十七尊。如上所举的《三十七尊出生义》、《三十七尊心要》和《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礼》等,都特定以此三十七尊为金刚顶瑜伽之自受用身,即是以此三十七尊之组合,称为金刚界大日如来自受用身之曼荼罗,一般称金刚界大日如来曼荼罗。在这曼荼罗中,我们看到两个特点:
  一是统摄大日如来一切法界性,一是代表法界性之各尊,构成一定有序之排列。唐密即称此为曼荼罗。
  (2)从其基本标帜中考察
  然而。金刚界曼荼罗中,往往不止是三十七尊,也有不足三十七尊者。金刚界成身会曼茶罗中,有贤劫干佛,此乃大日如来千百亿化身中之一部,所以也摄于曼茶罗中,以表其从属关系。而其它三昧耶会、微细会、羯磨会等曼荼罗,则以十六尊代贤劫千佛。大、三、法、羯四曼的相状不同,其组合也有不同,但三十七尊却是相同,全无变动。
  在曼荼罗的最外重之二十大天,是金刚萨捶变降三世明王身,降伏摩醯首罗天使归佛化后,乃引五类诸天入曼荼罗,授以金刚名号,为外金刚部护法诸天。所以,不是大日分身所化,这更不是金刚界曼荼罗之必然标帜。
  又于成身会中台大月轮外,四隅有地水火风四大神。所以不称其为佛,不称其为菩萨,也不称其为金刚,而称为“神”。因其只是代表一种法理,即以表示六大法性与大日如来受用身,互为能生的法理。六大中之空大和识大已摄于大日如来,不必再示形象,所 以只示地水火风四大神。而在三、法、羯三曼中,则无此四大神,乃因在成身会中已经表明了这种法理,就不必再作表示了。
  从上述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金刚界曼荼罗中,诸尊之数目和排列,可有变化, 但三十七尊之数目和排列,则绝不变动。因此我们可以三十七尊作为金刚界大日曼荼罗的标帜。有此三十七尊,即为金刚界曼荼罗。
  也有一种情况,是金刚界曼荼罗中,三十七尊不出现或不完全出现,如一印会曼荼罗和四印会曼荼罗。四印会以五智及八供养菩萨摄尽其它之二十四尊,所以只现十三尊。
一印会,只有大日如来一尊,则自成曼荼罗。 因三十六尊都是其自心所开放出来的,所以有金刚界大日如来,必有三十七尊,这是依法理而判定者。
  从上叙述中,已足可作出初步结论,所谓曼荼罗是“将本尊包涵之法界性,加以周密完备之排列,而圆具无缺。”所以,金刚界大日如来自受用身曼荼罗者,乃“将五智所展成三十七智,所表之一切法界性,加以周密完备之排列,圆具无缺也。”如此便将金刚界大日曼荼罗体相之特点,作完备之反映。亦可作为金刚界大日曼荼罗之注释。而在此命题之下,应该留意者,是大日如来乃法界身,其所涵融的“一切法界性,原只有性无相,唯智乃能相应”,既无方所,更无住处,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存。所谓“金刚顶”乃喻其 最高无上之法位,实乃遍一切处。大日如来自受用法身,非十地菩萨所能见闻,更非凡夫所能知晓,唯表之于色尘,凡夫才能有所感受。这种曼荼罗,即法身曼荼罗,亦称胜义曼荼罗,亦称自受用身诸佛道场。
  (3)从曼荼罗分类中观察
  由于观点之不同,所以对曼荼罗有不同分类,从相大方面分,则有大、三、法、羯四类曼荼罗,《大日经疏》则分为内证、加持、造作三重曼荼罗,指自性、所观、图绘、雕塑、或建造而成之曼荼罗。在西藏密宗也分三类曼荼罗,第一自性曼荼罗,属法身内证境界。第二观想曼荼罗,内分法身观、道场观和支分生观三种。法身观乃真谛之自性曼荼罗观。道场观乃俗谛之自性曼荼罗观。支分生观乃行者自身之无量佛身观。第三形象曼荼罗,指图画、雕刻等之曼荼罗,亦即造作曼荼罗。其中又分为别尊、部会,都会三种。
  “别尊”指个别佛菩萨之曼荼罗。
  “部会”指一部(如佛部)佛菩萨聚集而成之曼荼罗。“都会”指金胎两界之曼荼罗。不空三藏在《陀罗尼门都部要目》中,依《大日经》意,统摄为法身、俗谛二种曼荼罗。法身内证,乃万德聚合之境界,此乃上述之自性曼荼罗,乃曼荼罗本体。此种曼荼罗,凡夫不能见闻。法身佛依其大悲本愿,乃寄托于能见事物,以象征法身境界,这就是俗谛曼荼罗。这俗谛曼荼罗,包括形象曼荼罗,造作曼荼罗,道场观曼荼罗,及一切以形象象征法身的图画、雕刻,塑造,都是俗谛曼荼罗。以其既能反映法理,又能将法界性加以周备之排列而圆具无缺也。
  既然,法身曼荼罗非凡夫可知,只可见俗谛曼荼罗,在历史上,俗谛曼荼罗曾以土坛和木坛及水坛三种供养形式出现。(1)土坛是依经轨规范,(七日作坛法)作成土坛,在其上布置曼荼罗。作法完结,即行破坏。印度全用此种坛法。
  (2)木坛,据善无畏译《求闻持法》云:“别作一方木曼荼罗,下至一肘,过之亦任意,其坛下安四足,或以编附上面,去地恰需四指”。作法时于其上敷图画曼荼罗。此种坛法始于不空三藏,至惠果阿阇黎而定,并长期在道场中应用。
  (3)水坛,此法不用七日作坛法,不掘地,只用一日时间,唯用水,将地洒净,或将所做好木坛洒净,即于其上布置曼荼罗。《陀罗尼集经》云:“若作水坛,亦不须择日月时节,其地随得净处,即作平正地面,即须香泥涂其地上,即成坛法。”依法用不动明王法,及降三世、马头明王加持之,此三种曼茶罗供养之坛,皆可应用。
  (4)从义译方面观察“曼荼罗”一词,梵文本字有两说:汉译《梵和大辞典》作mandara(词尾ra为振舌音)唐密传承,同用此字。佛教词典多用mandala(词尾la不振舌音)。而《梵和大辞典》中,又只有mandara字,而无mandala字。所以两字中,必有错误,而今因未分辨其正误,只好两者暂存。
  据《密教大辞典》,mandala(曼茶罗)一字是manda基语,加接后语而成。manda原意为中心、神髓、本质、醍醐等。1a为“所有”或“成就”(指相大)义,(如果接后语为la则有离尘染之意)所以曼荼罗一词,原义应是本质或神髓所现之相大。(或显示离尘染之本质或精髓)。由此可知,密教中曼荼罗一词乃指最基本、最高、最富代表性之法尔排列之法界性,所示之圆满佛果。《大日经入曼荼罗品》云:“佛言此名发生诸佛曼荼罗,极无比味,无过上味,是故说为曼荼罗。”
  《大日经疏》云:“曼茶罗并发生义,今即名发生曼荼罗也,”如此只是片面立言。各家所译更是多式多样,《演密钞》云:“曼荼罗者,圣贤集会之处,万德交归之所。”这是从“聚集”方面说。《不空羂索陀罗尼经》云:“曼茶罗者,此云坛也。”《华严经探玄记》云:
  “曼茶罗云道场也,圆坛也。”这是从俗谛中片面立言。《演密钞》又云:“曼荼罗者,此云道场,是与弟子发心修道处谓之道场。”此译注不仅偏离原义很远,而且将以佛为核心之道场,变作以弟子修道为核心之道场,完全背离了曼荼罗的原始概念。《慧琳音义》中云:
  “曼荼罗无正翻”。这句话反映诸家对“曼荼罗”翻译,皆一偏之见,未终一是。然《大日经》云:“十方世界微尘数大悲万行波罗密门,犹如华严藏,三乘六道无量应身,犹如根茎。条叶发晖相间,以如是众德轮圆周备故,名曼荼罗。”又曰;“曼荼罗是轮圆之义”。如此等等,若归纳起来,其意也是说:
  “曼荼罗者,聚本尊真实功德而排比之,且轮圆具足也。”所以,从义译中亦可判定“有三十七尊法尔排列,以示轮圆具足”之曼荼罗,乃金刚界大日如来曼荼罗,再无它附件。
  从上曼荼罗之本义已明,金刚界大日如来曼荼罗是什么,也就清楚了。
说到这里,还应该补充一点,就是应该明确“曼荼罗”、“坛”、“道场”这三个词之异同,以免混淆应用,造成胡涂观念。

  法身原具体、相、用三大。据《分别圣位经》和其它经典,可知曼荼罗乃表法身相大。而体、相二大原本相通,唯法界性作有序之排列而轮圆具足之相大一法,特别能显曼荼罗之特点,故四曼相大,为密教之主要教义。

  曼荼罗旧译为“坛”。此乃据印度筑土坛于其上安置曼荼罗诸尊以供养之事实,故将曼荼罗称为“坛”。实则两者含义不同。曼荼罗是主尊受用身之相大,包括图画、雕刻、塑造等各种形式。而坛则为祭供曼荼罗之体现。其中除所供曼荼罗外,尚有供品、供具或其它建筑,此皆受用身以外的东西。况且,坛的种类繁多,有戒坛、天坛、地坛、鬼坛、祭坛、佛坛……等等。通常,置鬼神佛菩萨于其上祭供者,均称为坛,这和曼茶罗本义相去远了,所以新译已不再用“坛”来表示曼荼罗,以免混淆。
  “道场”梵文作bodhi—mandalam,音译应作“菩提曼荼嚂”,原意为“证正觉处”,指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之金刚宝座,称菩提道场,即修行而得道之场所,此和佛受用之相大无关。而其引用的范围极广,如《法华经》卷六云:“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旷野,是中皆应起塔供养。所以者何?当知是处,即为道场。”此言凡有佛法处,即是道场。如《维摩经 菩萨品》所云:“直心是道场,深心是道场,菩提心是道场,布施是道场,三明是道场,于一念间知一切法是道场。”此指修行发心便是道场。而一般所谓道场,则指修习佛法之场所。隋炀帝大业九年,诏令天下佛寺必称道场,从此道场又为佛寺之别名。又某些法会亦称道场,如水陆道场、慈悲道场等等。可见此之所称道场,实有众生修行主体之意,与曼荼罗为诸佛菩萨之道场相去太远了。
  另外有称“坛场”者,不过将坛和道场合称,无甚新意,就不论说了。

  由此可知,曼荼罗乃佛果功德轮圆具足之相大,坛乃是对曼荼罗供养之所,道场乃指修行处所,若对其中关系说得清楚一点,则是在修行的道场中,建有供佛的坛,坛上或供佛曼荼罗。可见此三词的含义是不同的,但极易混淆,历史上就有滥用的例子。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于“曼荼罗”注释曰:“旧译多曰坛,又云道场。新译多曰轮圆具足,又云聚集。此中就体而言,以坛或道场为正意。就义而言,以轮圆具足或聚集为本义,即筑方圆之土坛,安置诸尊于此以祭供者,是为曼荼罗之本体。而此坛中,聚集具足诸尊成一大法门,如毂网辐具足而成完满之车轮,是曼荼罗之义也。而常称曼荼罗者,是图画者,此为四曼中之大曼荼罗。”
  这里,不加分析而将旧译和新译全部采用,而各予以一定的地位,且不论其当否。而明显是将“土坛”、“道场”作为曼荼罗之本体,分明是大错误。
  又有人问:既然图画、雕刻、塑造都是曼荼罗,为何还要严格规定“七日作坛”以建立曼荼罗呢?这个确是密宗中的关键问题。从法身方面说,法身三世常住,无在不在,性相不二。若主尊所具功德,作法尔之排列而圆具无缺,则无论图画、雕刻、塑造,无论有无供养坛场,皆为自性身曼茶罗实体,以法身无处不在故。从相大非地前菩萨及众生可见方面说,则无论作坛、造像、图画、雕刻,都是对法身曼荼罗的象征,无有实体。要见法身相大,非五智证之不可。所以怎样发挥曼荼罗作用以度众生,乃成为密教能否成立、能否存在的一大关键。密教解决此问题之法,在令其与众生“相应(Yogha)”。相应之法,成佛法之无上妙法。其法是大阿阇黎入本尊三摩地,作法加持使图像或定位成为羯磨(事业)曼荼罗而加持众生,所以有建坛作法之事。另一方面,大阿阇黎以本尊身、口、意三密授与学人,使能和本尊相应,所以有作坛供养曼茶罗,有大阿阇黎为学人灌顶授法之举。若学人得阿阇黎引入曼荼罗如法修行,则可与曼荼罗相应,速得悉地(成就),即身成佛,这就是曼荼罗的大作用。但经灌顶而得其法者,也不必在坛场中修法,因相应后可自作道场观(即本尊曼荼罗观)随处可以修法,只要发心如法而行,随处随心都是道场,只要与本尊相应,则无论图画、雕刻、塑造,坛上或非坛上的曼荼罗都能相应.
  —切曼荼罗都是真身曼茶罗,可见“坛”、 “道场”、“曼荼罗”概念不同。

 

  二、法门寺塔地宫是否曼荼罗

  上面对“曼荼罗”作了全面探讨,下面可以结合实际,对照法门寺地宫圣物,而作出判断了。
  经核对,法门寺地宫后室墙内秘龛之中,覆盖佛真身舍利鎏金银宝函顶面之錾刻图像,中台为金刚界大日如来,四方为四波罗蜜菩萨,四隅为内四供菩萨,外重为外四供和四摄菩萨、四大明王及四大神。宝函四个侧面,东南西北依次为阿閦、宝生、观自在王及不空成就四佛,各有其四亲近菩萨,这是众所公认的事实。那么,作为金刚界自受用身曼荼罗的三十七尊标帜已经齐备,可以肯定这是金刚界的曼荼罗了。其所以特置于后室密龛下,是依法理之措施,即表示金刚界曼荼罗,乃法身境界,非凡夫可能知见,故 以此法,表示虽存而隐,隐而常存。
  后室八重宝函,由内至外之第四重,前 面刻六臂思维菩萨,显然是如意轮观音。函 左主尊左手托钵盂,右手以棒拨调,应是药师如来。函右主尊,肉髻高耸,右手施无畏
印,左手于袈裟内,应是释迦如来。后面主尊,头戴金刚宝冠,操智拳印,身光硬直,与 大日如来同中有异,此乃大日金轮。这就表明,此乃以大日金轮为主体的法界。此尊作用与大日如来不同,大日如来在“放”,将所 证功德全部开放而成曼荼罗,以自受用。大 日金轮在“收”,将一切法性,皆敛入涅槃。
  所以此尊一现,则诸尊、两部曼荼罗皆隐。这 是一字金轮法理,也是五重宝函之金刚界曼荼罗亦必隐于后墙壁下的原因。然《菩提场经》云:“大日金轮能促成我法”,所以复集释迦表佛部,药师东方佛表金刚部,六臂如 意轮观音表莲花部。这是以大日金轮泯胎曼之相,而发胎曼佛莲宝三部大用之唐密精妙手眼,所以说,地宫能有无表相之胎藏界曼荼罗,但和金刚界曼荼罗(五重宝函)一样,都是相虽常隐,而用则常存。况以六臂如意观 音居前面,正表六道同度之大用。又此宝函之第五重前面为释迦牟尼如来说法(右手说法印)像,后面为大日金轮,左、右两面是普贤和文殊菩萨,皆僮仆如云。这应该是第四重的延展,相当于胎藏界曼荼罗中释迦院之用,如此,后室五重和八重宝函,显示了法、报、应三身同动之法理,显示了大日如来理智二法身,由自受用而他受用而应化身之完整法理。这种以简寓繁,以隐表存之唐密之精妙手眼,真是旷古烁今,无与伦比,令人赞仰至极。
  此函第六重是素面银函。所以素面,中有道理,因为第七重是四大天王,属外金刚部,属于世法的诸天,与出世间法的佛菩萨有本质上的差别,必须将其分隔开来,因此,第六重素面银函之作用,等于曼茶罗最外重的间道,而将不同本质之护法诸天与菩萨明显分隔开来,所以不宜在其上刻划图案,面最恰当了。
  从上的分析,可以清楚看到,法门寺地宫中,不但有唐密曼荼罗,而且是非常精妙的曼荼罗,其设计之精细、布置之巧妙,皆臻其极,非即身成佛之金刚普门传灯阿阇黎,不能有此智能。其中法理,也非一般人所易理解。若有人认为“八重宝函像是显密教的混合形式,不能构成曼荼罗”,这是只见外表,未了解实质。
  至于地宫内坛作法,虽未见记录,然考其情况:因择地、掘地、治地程序,已经数次整理,不必再行施工。又地宫狭小,最宜水坛作法,可从塔底地面加持直透地心,然后平正地宫内地,洒以法水,香泥涂地,在其上安置宝函曼荼罗,即成坛法。于八重宝函下,还敷平正光洁石板。宝函前又置纯金钵盂、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炉顶有香熏烟灸,炉前有香案,案上有炉台、餐具、手炉、阏伽瓶……等不但表现地宫的坛场,而且反映在地宫曾作过盛大的佛事。以供养曼荼罗和佛舍利,所以地宫后室是唐密金胎相合的道场。
  金胎两部曼荼罗,皆法身相大,其中不能参杂任何物事,而供养坛上供品,则多多益善。所以后室内供品供具,重重叠叠满塞其中,在密宗看来,也是可以的。密宗供养法中,须观供品遍周法界,此乃密教特有之法。后室供品供具很多,可象征此意。
  八重宝函面上置有一莲座坐佛,螺髻高耸,右手施无畏,左手作托物状,与释尊肉髻高耸状貌不同,应是药师如来左手托药钵之状。其所以重将药师如来置于八重之上,分明是要特别表示祈祷“圣寿万春,圣枝万叶”之意,而与中室之捧真身菩萨之祈愿遥相呼应。
  中室以汉白玉灵帐及捧真身菩萨为主体,表示唐王朝对唐密曼荼罗及释尊的极端崇敬和最高礼遇。菩萨面向后室,捧真身而胡跪,是在朝拜曼荼罗。其托盘上刻有唐懿宗诞辰日子,其莲座底内凹处,錾刻有“象征皇帝与密教融洽关系”的注释,所以不必再考。可以肯定,这是象征唐皇永远朝拜供奉佛曼荼罗的表示。朝中的唐皇,正是地宫捧真身朝拜之菩萨,所以有说是“地宫乃唐皇宫的内道场”。这是有理由的,也是恰当的。
  前室乃表示释迦佛真骨舍利来到扶风法门寺的事实,对证实佛真骨有大作用,但对金刚界曼荼罗无影响,所以不加论说了。
  综上所述,无论从教相上、事相上、教理上、教义上、仪轨上,以及从具体供没上考察,法门寺塔地宫内都存在唐密曼荼罗及其坛。


{返回 唐普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唐密与广东
下一篇:唐密曼荼罗,异彩纷呈,彪炳千古——朝拜法门寺地宫出土圣物所得启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一章 破五蕴 第二节 性相不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释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一章 破五蕴 第一节 观音特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四章 般若总持 第一节 通赞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二章 破诸相
 宗门三关直指
 法门寺塔地宫的唐密曼荼罗之我见
 如此歪风应该停止了——读台湾《菩提树杂志.近代佛门人物志》之十六,书后..
 禅宗三关与密宗三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二章 破诸相 第三节 十二支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怎样让上师找到你?[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微访谈问答]
 还债需要智慧[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良好习惯[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金刚心语]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五十七卷(1/2)[栏目:大智度论阅读笔记·学诚法师]
 除内心苦 得大自在[栏目:达真堪布]
 怎么忆佛?[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发心[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为什么平日念佛求生的人,临终有突然不念佛不求生的?[栏目:念佛实用问答·净宗法师]
 一一二 不死皇后问[栏目:第一篇]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栏目:Basic Buddhism Guide]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