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六妙门与三际托空
 
{返回 南怀瑾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153

六妙门与三际托空

南怀瑾先生开示

(节自《十方》杂志三卷十期再谈随息法与三际托空上)

师示:随息是息止,不是念息,念息就更高了。最后到达还、净,比三际托空还进步,净就更高了。

1、修定师:我是以昨天老师提到“三际托空”昭昭灵灵之心,配合准提法修......。

师示:昭昭灵灵之心,你做到了吗?

修定师:没有做到。

师示:那么,你所说的都是空话,要实修、实证,再谈下去。

修定师:我是想,假如修准提法能照老师的方法做......。

师示:那是妄想,你必须先依仪轨实修。我现在所说的仪轨,就是法本。仪就是仪式,轨就是轨道,其中不是有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吗?你好好的研究,没做到,不要谈,修行要真修实证,空谈何用!我昨天为什么讲“三际托空”?你们都不懂,所以说你们没有资格听课。

宗诚师:昨天忘记说明气为什么往上冲,那是因为练功太累,下部比较虚,上部气没有依靠,所以它会往上冲。

师示:不是这个道理。昨天的话(指三际托空是观慧方面的阐示)体会了没有?实际修证了吗?理解得如何?不要是在生理、气机、功夫上面转!

宗诚师:昨天老师要我查《佛祖历代通载》中僧稠和尚的典故,我已经查出来了,他当小沙弥时,被同门师兄弟欺负,抱着金刚神的腿哭,夜梦金刚神拿了一钵的筋筋给他,从此就武功盖世。我想这个“筋”应该是指《易筋经》。

师示:《通载》的记述上并没有写是《易筋经》。

宗诚师:可是,我在想,一定要转化身体上的筋骨,才可能到达武功盖世。

师示:对啊!我也没有说你讲的不对,但事实上,书本也没有这样的记载,你自去参去!

宗诚师:当时达摩祖师见禅堂里众生体弱多病,都在打瞌睡,于是传授他们《易筋经》,帮助他们色身的转化。

师示:这是中国武术源流的讲法,在禅宗的传承上可没有。

宗诚师:不过按道理讲,唯有筋骨转化,气才能愈来愈强盛。

师示:这也是事实,也不能否认《易筋经》不是达摩祖师所传授,但后世流传的《易筋经》,有两三种不同的练法。要小心拣择,以揉功为佳。至于真实的《洗髓经》是什么经?我曾经提过。

众答:《禅密要法》。

师示:但在武术,还有另一本武功的《洗髓经》。须经注意抉择。

宗诚师:最近感到一种现象——喜欢睡觉,但不是因累想睡,而且吃饭也吃的更多。前一阵子是气满不思食。

师示:睡也睡得好,吃也吃得饱。那是什么东西呢?很不错吧!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同伴,又会吃又会睡,什么东西?(众笑)你见过了没有?我没有说你不对,但也不是笑话,是话头,你参参看?你看过这东西吗?

宗诚师:一时想不起来。(哄堂大笑)

师示:猪!又睡得多又吃得好。但你现在不是猪是个人,为什么会睡得多、吃得好,反而身体健康、功夫进步,能有此现象呢?

宗诚师:前几天就一直在想这个道理,却没参透!

师示:等睡够了就参出来。

宗诚师:睡够了很舒服。

师示:那当然世界上最美的事莫过于睡觉。当年,袁老师他起身早,但又去睡回笼觉,我们叫他:“也到中午了!”他醒来说着:“你们知道不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事,乐似涅槃的是什么?......回笼觉啊!他一边讲一边摸着胡子哈哈的笑,当时我想了想:“奇怪!那会超过常乐我净吗?......”

有一次,他在睡觉中,我们听他打鼾打得厉害,等他醒来我们说:“老师,你打鼾打得很厉害!”他说:“你们知道有个不打鼾的是什么?!”这些都是话头。正在睡觉的也可以听到自己在打鼾。而且睡得很舒服,我们听得很痛快,可惜不是你——非汝境界。

宗诚师:以前睡多了反而没有精神,而且身体更虚,现在睡得愈够,精神愈好,脑筋也灵活了。

2、师示:你们几位所讲的,与昨天的重点都不相干。

从智法师:老师昨天对我们开示的要点有二:一、随息法。二、三际托空。我个人回想起来,在十三、四年前,家师仁公上人曾在同净兰若大殿教我们数息法,当初我一练习,马上全身空掉,但一生欢喜心,就又回来了,得到了这么一次宝贵的小体验,自此以后,正如老师说的好象在学会计,不得要领,功效很有限。

后来老师在佛光别院讲授《增一阿含经》的“安般品”,那是佛陀为他的公子罗候罗(又名罗云)教导的随息法。听授之后,似乎有点懂,也常练习它,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因此,去年及最近为禅修班、中大“觉声社”讲解“安般品”,颇有教学相长的心得。昨天经过老师详细的解析,体会得更加深刻明朗。

在“安般品”中,佛陀教导罗候罗系意鼻端,晓得自己呼吸来往,身心变化的状况,所谓的入息短知息短,出息短知息短,入息长知息长,出息长知息长。乃至冷、暖、有息、无息(止息)皆悉知之,然后经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证得三明六通的阿罗汉果位。这是修随息法的一个完整架构。佛陀对当时弟子们的指导虽只提供一个原则性的修法,因为他们根器猛利,能实修实证如法修得果位。而老师现在特别讲得这么的详细深入,我们却如聋若盲依然如故,显然是福薄慧浅,不堪受教,很值得自己的反省。

其次,我对随息法与三际托空有个肤浅的体会,不知对不对,还请老师指正:一、老师曾传授过密教的九节佛风及宝瓶气,我认为修随息法就是修宝瓶气效果的延长。

二、老师把三际托空与准提法圆满次第互相配合,我个人认为三际托空乃是善巧方便之法,使你能当下了然而直接体会圆满次第。

三、我对修生起次第念咒子的看法,并不须要念完咒子才进入圆满次第,正在念咒时,当下就可以进入圆满次第,只要念到全身空灵,以一般教理而言,即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这不就是圆满次第了吗?我是放胆狂妄的说,不知观念正确与否,还请老师指示。

师示:今天因为从智法师下楼来对我讲,昨天开示的记录他已经做好了。我听了很高兴,才上来讲讲,你们要注意我说的这句话。

平常懒得跟你们讲因为你们不堪受教,连听受的资格都不够,所以让你们吽啊吽的(平常修法念咒的声音),如果你们真修实证,我还会随时教你们的。几年来我教了那么多,有什么用?大家都在散乱造业中。

你们还记得鸟窠禅师与白居易的对话吗?禅师说:三岁小儿虽道得(师语止,又说:)大家接下去啊?

众答:“八十老翁行不得”。(《指月录》卷六鸟窠道林禅师)

师示:还有呢?重点不在这里。“白居易守杭时,入山谒师,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因为白居易看鸟窠禅师住在树上,所以这么说)师曰:“太守危险尤甚”。白居易说:“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禅师说:“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你们在这里就是这样“识性不停”,业识茫茫,妄想纷飞,这就是心火相煎,人为什么有病呢?心火相煎之故。禅师说:你才危险,我为什么危险?我们当年看到这里,毛孔都竖起来,马上想到自己业识茫茫,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不知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不知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我们是这样的学佛反躬自省,那像你们一天到晚在妄想中,学问再好,道理再懂,那也是心火相煎,不能截断众流,有什么用?

从智法师说“三际托空是个善巧方便”,岂只如此。开玩笑,你的业识切得断了吗?你能心火不相煎吗?你能像“香象渡河,截断众流”,不是善巧方便哦!善巧是善巧,确是大善巧。方便是方便,确是大方便,你真能做到,可以接近成佛之道了!

他又说:“随息是宝瓶气的延长。也不对,宝瓶气是用意识在修炼,有意做闭气的功夫,而息的境界,是呼吸生灭自然止息,如何才能做到呢?必须念住,气才住,念头不住,业识茫茫,心火相煎。所以,能做到三际托空,息自然住,这个息是不呼也不吸,这时候定愈久愈好。六妙法门数以后是随,随以后是止,这时呼吸止息,念止了没有?你须要明了当你知道自己的息止了,但这一念的知还要止息才对”。

安那般那的随息观,这个息,硬是把它停止了,这也是因作意而止住,因为这一止息的念头很清明的在这里,好象念也不动了,其实,那样的念不动是粗念不动,觉性没有变过啊!讲到这里,你们没有真修实证过来,自然统统不懂,只好到此不讲了。

3、大慧师:关于准提法与三际托空的配合,在我个人的体会,我是引用《楞严经》的“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作为自己理论与功夫配合的运用。准提法的修持,乃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的一种法门。自己对此法门深生信心,所谓一念圆修的道理也在其中。在身心的变化上,最近苦受又来了,后脑有痛的现象,心闷且不规则跳动,两三天来都服用“心脉宁”,还是会痛,但我知道这种情形都是变化的过程,我可以克服这个现象。

圆澄师:当我听到随息的方法,我很庆幸略能领会;虽然过去老师也曾经讲过,但因当时自己试着做时,心口会发闷,也就不再去留意此法。后来了解自己用法不对,一般数息法,以为数呼吸,自己因此可以加以呼吸,因此触发了心口发闷的现象。

昨天了解这个“息”字,不是我们所谓的呼吸,所谓的气息,而是念头止息时候的现象,那种现象我虽然没有做到,可是能略略了解。现在我谈谈“三际托空”,我不敢说自己修到,但在理上略略明白昨天老师的开示,当场似乎有点受益,下课后再配合老师的著作《禅与道概论》中的所讲来研究,其理路非常清晰,可以分成五个阶段来包括它:

一、做“三际托空”的第一步,首先要了解自己知觉与感觉所产生的念头,有从身体感觉产生的痛苦——饥、寒、饱、暖,有从思想知觉所感觉的苦闷——烦恼、人我是非......,这一切都是念头,譬如我们生病时,这个痛苦的觉受就是一个念头,你跟着这念头走,越觉痛苦,于是自己正修法门——念佛、观想、参禅、修准提法等等,就被拉跑了,即称失念。

二、第一步功夫先做到了,然后了解自己身心状况,明白自己的起心动念都不能含糊,这不是一下的功夫,但理路上至少要先知道。

三、自己明白起心动念之后,才能将念头分为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当你觉得坐在课堂里很热,这已成为过去的念头,再下一刻热的念头成为当下念头,所以此刻热的念头,已非前念,等你说当下,又成为过去,就因如小点状的感受念头,一连串的连续,使我们觉得未曾间断,其实点与点中间,念头与念头之间有空隙,如果你能经常练习,空去念与念之间的距离,习惯养成,练习久了,此前念间与后念间的空白会愈来愈大,而这空白不是昏沉,迷迷糊糊,是很清明舒服的。

四、三际托空能体会到,就会觉得一切活动只是一连串的点连成线修,毕竟非真,如此才能谈到禅宗悟境的前方便。

五、保任此昭昭灵灵的心境而达悟境。此乃理上知解,当下曾试着去实验,似有体会,而今天也实际上做了这一点。

师示:很好,昨天大家都吃了棒子,圆澄下去就查书,他讲得很对,这就是《禅与道概论》论三际托空的内容。

刚才从智法师提到我在佛光别院讲《显密圆通》也讲过三际托空,平常上课也讲过、你们不是都听了吗?你们哪里在听?你们在造业,吃饱了都在昏沉中,这就是细昏沉,你以为什么叫昏沉?头脑不清就是昏沉,凡夫众生一天到晚都在昏沉中,昏沉就是无明,散乱就是造业,业识奔流,听懂了没有?至少用妄想心去记吧!

圆澄今天的报告,值得奖励,佛法是公正的,对就对,不对就不对。他讲到随息,自以为懂,其实还是不对的。随息是息止,不是念,念息就更高了,念息已到六妙门的止和观的程度。六妙门中,从数息、随息、止息,然后才修观,最后到达“还”与“净”,还到本来清净,比三际托空还进一步,“净”就更高了,所以叫六妙法门,这是智者大师依佛经禅修的方法把它归纳起来的妙门。

至于安那般那是由呼吸来的,譬如你们练五禽戏与太极拳,就要用数息法加以配合,道家称为“导引”。练武功、瑜珈也是练呼吸,假使气功真练到了,一出手,隔墙的东西就倒下去,气到了,要比普通蛮力大。数息也是讲这个呼吸,圆澄讲以前练数息胸口发闷,方法错在那里?......通常一般人练数息法,都是有意的呼吸,把呼吸当成肺部的作用而已,这当然会出毛病,并且我们的呼吸也不单是由两个鼻孔在运行,其实,十万八千毛孔无一不在呼吸,呼吸是自然的,不是你去作意,而我们一般的自然呼吸,也属作意,是具有五遍行的第八阿赖耶识在作意,神识一入母胎,这呼吸就有了,但不是第六意识的作意。而讲话是第六意识在作意。当然配合八识都在作意,但主题是第六意识的思想。

人的呼吸不是你有心去呼吸,如果作意呼吸,四大我相就来了,所以数息是数自然的呼吸,并不是要把它停留在丹田、腹上,有的人不懂此理才会闷在胸口。真正懂得数息的人,一身越来越轻越舒服。开始会到胸口,到肺部,甚至到足尖,然后慢慢跟着随息就来了。

数息或数入、或数出。为什么数入息?为什么数出息?我已经讲过的,哪一位说说看?

圆澄师:妄想太多,精力过于充沛,欲使宁静,数出息。身体太虚,精神不够。要数入息。

师示:乃至身上发炎,亦需数出息。譬如宗诚师气到头上要数出息。所以真正修练功夫的,数息数好,武功练气也到家。


附录:《禅与道概论》中关于三际托空与转身的部分

中国禅宗,自五祖弘忍开始,教人念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便可由此入道,一变达摩大师以《楞伽经》印心的教学方法,这只能说是教授法的改变,对于禅宗的宗旨,并无二致;《金刚经》以明心见性为主旨,处处说明般若(智慧)性空的真谛,其中的修行求证方法,以“善护念”三字为重点,以“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而说明性空实相,了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指标。

现在为了普通了解禅宗的治心道理,用现代的观念,先作一比较容易明了的说明,也可使大家依此修习,做为修心养性的简捷方法:

(1)首先我们先要静静地观察自己内在心理的意识思想,再把它简单地归纳为两部分来处理:一部分是由于感觉所生的思想和观念,例如痛苦、快感、饱暖、饥寒等等,都是属于感觉的范围,由它而引发知觉的联想和幻想等等活动。一部分是由于知觉所生的意识思想,例如莫明其妙而来的情绪,烦闷、苦恼、对人我内外种种事物的分别思维等等,当然包括知识学问的思维,以及自己能够观察自己这种心理作用的功能。

(2)其次,到了能够了解自己心理作用的活动,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总而言之,统统叫做一念,能够作到在念念之间,起心动念的每一观念,自己都能观察得清楚,再无不知不觉,或莫明其妙的情况,然后,就可把它处理作为三段观察:凡是前一个念头(思维意识)过去了的,便叫做过去心,也就是前念。后一个念头(思维意识)来了的,便叫做现在心,也就是当前的一念。还没有来的,当然便是未来心,也就是后念了,可是它还没有来,不去管它。不过,你不要忘记,当你觉得后一个观念还没有来的时候,这个正是现在当前的一念了,而且才觉到是现在,立刻便已成为过去。

(3)复次,如此内省观察得久了,你把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你便练习,当前念的过去心过去了,后念的未来心还没有生起的一刹那之间,当前的心境,就会微微的、渐渐的,呈现一片空白。
但这空白,不是昏迷、或晕厥、或同死亡以前的状况,这是清清楚楚的,灵灵明明的一段空灵,也就是宋明时代禅师们所说的昭昭灵灵的时候。

如果真能切实到达这个情况,就会觉得自己所有的意识思维,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都如一片浮光流影,像雁过长空,风来水面,所谓踏雪飞鸿,了无踪迹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为的,都只是一片浮尘光影而已,根本无法把捉,根本是无根可依的,那你就会体会到“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的心理状态了。

(4)再次,你若了解了心念过去、现在、未来三段的不可得,譬例成下面这个公式,自己反省看来,翻成一笑。

…………未来……现在……过去……
————————————————无始以来
……未来……现在……过去…………
0+1-1——1-1=0

因此认得此心中的一切一切云为,都是庸人自扰,由此再进一步,观察破除生理感受上所起的压力,和思想促使身体所作的行为活动,都是犹如泡沫空花,虽然在不加自我观察的时候,表面看来好像都是我一连串成直线的活动,实际所谓这个我的活动,也只是像电流、像火花、像流水一样,都是由于无数接连不断的前后念的因缘凑成了一条线,其中毕竟没有真正的东西存在,所以你会自然而然地觉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只像梦幻般的浮沉起伏在世间而已,因此你会自然而然的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就是“本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了。

(5)如次,你要保持这个明白了心理上意识思维的状态以后,经常在静中动中,保持这一段昭昭灵灵的灵明觉性,犹如万里晴空,不留点翳的现象,那就够你受用去享受了,你才真会懂得人生的真谛,找到真正归宿的安身立命之处,可是你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的明心见性了!更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所谓的悟道了!因为你在这个时候,正有一个昭昭灵灵、灵灵觉觉的作用存在,你还不知它的来去与起处呢!这个时候,正是明代憨山大师所说:“荆棘林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以上所讲的一切,是借用比较现代化的方法,说明人们心理活动状态的情况,同时也以此而说明禅宗六祖当时听到别人念诵《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领悟的一些消息,由此使你可以了解六祖的师兄神秀所作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自己内在用工夫心得的程度;那么,你由此可知六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得境界。如把两者作一比较,自然可以了解五祖弘忍要叫六祖三更入室,付嘱他的衣钵了,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

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入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彻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返回 南怀瑾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
下一篇:佛教的孝道思想
 圆觉经略说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
 金刚经说什么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金刚经说什么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圆觉经略说 缘起
 金刚经说什么 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金刚经说什么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二日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四十六章)
 圆觉经略说 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
 楞枷大义今释 八识规矩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二十选 自依、法依、莫异依[栏目:杂阿含经二十选]
 普贤事赞佛功德[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密法]
 伏牛山云岩寺初探[栏目:黄夏年教授]
 菊花豆腐[栏目:素食菜谱]
 佛学的真面目·14:修行与入世[栏目:妙泽居士]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佛国品第一[栏目:唐思鹏居士]
 苦乐人生 1[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菩萨戒[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不为明日忧[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试论法律与道德关系[栏目:常福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