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普贤行愿品讲记 前言 目录 解经题 解品题
 
{返回 广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01

广超法师丛书系列(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唐三藏法师般若译

【广超法师主讲,果逸居士笔录】

(二零零四年修订)


一者,礼敬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普贤十大愿王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阐述佛菩萨的境界,这些大菩萨的各种境界、修行的法门,有很多是我们人类无法做得到的。因为这些大菩萨所知的范围很宏广,超过我们人类的认知,他们所修的法门,我们没办法了解,但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初发心修学菩萨道的我们可依据来修学的法门,修到八地菩萨就没有这些行为表现,然后就随因缘而示现,到那个时候,就是所谓的普贤菩萨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了。


前言
果逸

这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的主讲者是上广下超法师,现年四十七岁,肄业于南洋大学理学系。一九八零礼光明山普觉禅寺住持上宏下船老和尚为师。法师曾参访台湾、香港等地高僧,并在泰国、斯里兰卡、中国、印度、尼泊尔等地参学修道。

除了致力于个人的参访修学以外,法师还应新加坡各个佛教团体,如:佛教图书馆、净名佛学社、普觉禅寺、大众学佛研究会的邀请,四处讲经说法,广度有缘的众生。而这本讲记,就是把法师于一九九九年应新加坡净名佛学社的邀请,所讲解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录音卡带中的佛法义理,笔录、整理而成的。

上广下超法师的佛学渊博,深受中观、般若等经典的影响,其所演说的佛法义理精深博大,由始至终都不离此体系。

至诚感谢佛菩萨的慈悲加被,感谢上广下超法师在百忙中为我批改与核对这些演讲稿,并增添了许多宝贵的教法,使这本讲记更具精辟、深广与圆融的法义。特此以诚敬的心,以笔录与流通此书的功德,愿法师菩提增长、所愿皆满、广度众生;愿一切法界众生皆共成佛道。同时,对发心排版的陈国义居士,发心协助改稿的苏伟林与苏玉莲二居士,其他从旁协助的道友,以及出资敬印此书的人士,我深深感谢。祈愿大家法喜充满、吉祥如意;但愿佛法常住世间。

二00一年二月三日


目录


前言

(一) 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
(二)《华严经》的来源
(三)《华严经》的译本
(四)解题目

一、解经题

二、解品题
(五)译者
(六)总释经文
一、正说大愿
二、个别解释大愿
礼敬诸佛
称赞如来
广修供养
忏悔业障
随喜功德
请转*轮
请佛住世
常随佛学
恒顺众生
普皆回向
三、偈颂
四、总结
后记



(一) 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

今晚,我应净名佛学社的邀请,在这里为大家讲解《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普贤行愿品》,它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在《大藏经》中,《华严经》是属于大乘佛教经典,共有三个译本,即《八十华严》、《六十华严》和《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是《入法界品》的详细解说,现在我所要讲的《普贤行愿品》,是其最后的一卷。

根据南传佛教的记载,佛在印度菩提迦耶成道后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都在不同的地方入定。但是北传佛教的记载,佛在这四十九天中不只是在入定,其中的二十一天在别的地方为大菩萨演说佛的境界,被编成《华严经》,此时人间无比丘,所以听法者皆是菩萨。最后一品善才童子五十三参不是四十九天内所说,而是佛后来到舍卫城说不思议解脱境界时所说,此时就有声闻弟子了,因为是说不思议解脱境界,此品也被编入《华严经》。

根据南、北传佛教的记载,佛在成道后不愿意说法度化众生,经过梵天王三请后,佛才在鹿野苑初转*轮度五比丘。南传佛教认为佛在度五比丘之前没有说法,而北传佛教认为佛一成道就为大菩萨宣说《华严经》。佛不愿意说法的原因是:佛所证悟的境界,不是浅智浅见的人类所能够了解的,梵天王三请后,佛就用人所能知道的方式、人类的语言来为人阐述修行解脱生死的道理。《华严经》所讲的佛法不是人所能知道的佛法,它超越人所能知的范围,超过人的境界,只有大菩萨才能够直接体会,所以佛成道后,先度大菩萨众。

现在让我们来看佛一生中度化众生的经过:佛开始度化众生时,先选择那些能得度的人来度化,在人间容易得度的是有阿罗汉根机的人。除此之外,即是大菩萨,也是佛优先要度化的对象。所以佛先为大菩萨讲《华严经》,然后在人间讲四圣谛,因此,《华严经》并没有在人间流传。

(二)《华严经》的来源
在佛入灭五六百年后,有一位大乘的论师、修行者、大菩萨,叫做龙树菩萨,他修学了外道的法后,进入佛门修小乘佛法,再修大乘佛法。在他有神通后,进入龙宫看到《华严经》有上、中、下三部,龙树菩萨认为人类根本没办法领会上、中部的《华严经》,就只把下部带回人间。之后,《华严经》才开始在人间流传。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流通的《华严经》,只不过是整部《华严经》的下部罢了。


(三)《华严经》的译本
我国所有的佛经,都从印度传译过来,《华严经》当然也不例外。但同样一部经,往往有几种不同的译本,如《华严经》,在藏经中,就有三部不同:《八十华严》、《六十华严》和《四十华严》。以翻译时代的先后来说,《六十华严》传来中国最早,于东晋由佛陀跋陀罗法师主译而成的。其次传来中国的是《八十华严》,于唐初由实叉难陀法师译出。最后传来中国的是《四十华严》,于唐末由般若三藏法师翻译。在南印度的乌查国国王收藏了《四十华严》,他知道中国在求《华严经》,就亲手抄写了一部,派人进贡唐朝的德宗皇帝。在藏传佛教的《大藏经》中也有《华严经》。《华严经》就是这样由龙树菩萨从龙宫取出来,在印度、西域一带流传与收藏,然后再由发心护法的法师们传入中国。


(四)解题目
在未讲经之前,本经的题目,先得略为解说。

本经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我先解释《大方广佛华严经》,再解释《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一、解经题

经(Sutra)汉文音译为修多罗,或为素怛缆;意译为经,又称为经本,或契经。"契"是契合相符的意思。契经含有二种意义:一、契理:佛所说的佛法,都契真理,不同凡夫外道倒说矫论,是可以领导闻思修者得其究竟;二、契机: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方便而说,恰和机宜,应病予药,皆令得瘥。以契理契机,译之为经。"经"有经过、通过,又有贯串的意思。即是佛弟子将佛所说的法,依文义次第,结集成卷成品,成为一部经。

大家都相信这世间有佛出现,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佛的觉悟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智慧、知识所能够知道的。经典中说:佛在人间所讲的佛法,犹如大树上飘落下的干叶;佛在人间未宣说的佛法,犹如大树上的叶子。即是说,佛所知的世间非常奥妙,人类没办法知道,佛也没办法在一生中为我们全部阐述,佛只能在其短促的一生中让人修行达到解脱生死,所以佛在人间设立僧团,教导比丘修行解脱、证果,但是佛不只度化人,还度化天人,以及他方世界的菩萨们,这是我们人类没有办法知道的。"大方广佛"所觉悟的世间不只是个人间很小很小的世界,在佛法中,世界观是非常宏大的,其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超越了人所知的范围。在三千大千世界里无量无数的众生,佛都会去度化。佛不只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甚至在这三千大千世界里的一滴雨水怎么来、怎么去,佛都能够知道,可见佛的觉悟是多么深广。

大方广佛的意思是:

大:是无上无比的意思;此处指再也没有人能超越佛。

方:是指方法,即佛所觉悟的种种法门、种种修行的道理、种种世间的道理和一切所知的法。

广:是指佛的智慧很深、很广大,由此才能够知道"方"。即是世间所有的道理,以佛的广大智慧都能够知道。因此,佛的智慧称为一切智,佛就是一切智者。所谓一切智,就是佛要知道任何事情,都能够知道。不只如此,佛还能够在一念之中,知道所要知道的任何事情;我们凡夫只能在一念中想一件事情。


方广:是在说明佛的智慧所知的道理、佛法的宏广,也就是描述佛觉悟的广大。不只如此,佛还能够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中,任何一个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轮回中,任何时候所生起的某个念头,佛也能够知道它生起的原因,这是佛觉悟的奥妙、微妙、广大之处。

大方广:佛所讲的经典分为十二种类,称为十二部。在这十二部中,有一部分是专门讲菩萨道的经典,称为方广经,也称为方等经。因为菩萨道的修行非常广,历时久远,所修的法门有无量无边,所以叫做方广。"大方广"是大乘经典的通称,也就是指大乘菩萨道的经典。

大方广佛:是指佛的智慧广大无边,非常宏广,没有人能够超越。此为佛所证得的心境。

古代"华"与"花"相通,《华严经》中的"华"即是"花"。华严即是佛的证悟果报、德行有如"花"那样令人喜欢。在古代人们以五颜六色美丽的花朵,及其芬芳来描述好的东西,如:花颜月貌、百花争艳、花好月圆等等。在佛法中,也用种种花来比喻佛的德行的功德清净。此处以花来比喻佛无量劫修行所得的功德果报,像花那样地芬芳、华丽。"严"即庄严,也就是装饰品,很庄严的意思。"华严"即是佛觉悟的功德不但如花般地华丽芳香,而且佛所得到的果报非常的庄严。世间人要庄严,就要穿戴种种的装饰品;要庄严场所,就要用种种的装饰品来装饰。而佛的庄严可分几方面来谈:

1、佛的色身:佛从无量劫以来所累积的果报功德所得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佛的行为举止都非常威仪、非常庄严。

2、佛土庄严:佛成道时有其成就的佛土,就是佛所在的境界。以人来说,我们居住的环境--新加坡的建筑物富丽堂皇,非常雄伟、漂亮,但是有些贫穷落后的国家,居住环境就很差,屋子简陋、破烂不堪,也不漂亮。人以种种物资来庄严;以天人来说,即使是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的天宫都发光,琉璃七彩珠宝庄严,非常漂亮,这是天人的福报所致。佛是在三千大千世界最高的色究竟天的摩醯首罗天宫示现佛的庄严报身净土,以及相好庄严高大的报身,那所看到的佛就不是人间示现的老比丘了。


3、菩萨庄严:佛以大菩萨来庄严佛土,就是由佛的示现成道而转*轮,在十方有神通不可思议庄严的大菩萨集会说法。而《大方广佛华严经》就在讲佛的不可思议庄严的境界中,各种菩萨、各种修行以及怎样修行成佛的种种佛法,这样的庄严是人间的我们所不知道的,也是人类没有办法知道的。因此,佛不可能在人间开演这部经。我要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如果一个研究历史的人,他会认为佛没有阐述《华严经》。我要再三强调,尽量解释让诸位明白,使在座的你们对此经典生起绝对的信心。

我们对佛要有正确的看法,刚才讲到佛在最高的色究竟天的摩醯首罗天宫示现佛的庄严报身净土,以及相好庄严高大的报身。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并不只是示现人间八十岁的样子而已。根据大乘的说法,佛在人间以应化身示现成佛。所谓应化身,是众生应以怎样的机缘得度,佛即示现那样的身相来度化他们。以我们这个地球的人类来说,佛必须要以"人身"来度化,佛即以人身降生人间,让我们看到佛八十岁的老比丘的一生。小乘佛教认为佛绝对是人间的佛,大乘佛教认为佛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如果我们没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相信《华严经》,正因为佛不只是人间的佛,才有《华严经》的出现。

为什么说佛不只是人间的佛呢?因为大小乘佛教都承认一佛度化一个娑婆世界;有所谓的须弥山、日月、四大部洲,这也是有神通的人,能看到的。大家都承认一个日月的范围,称为一个世界;一千个日月范围,称为一个小千世界;大小乘佛教都承认欲界的初禅天人有能力知道这个范围。中国人的玉皇大帝,只不过是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的天主--帝释,它所知的范围只不过是一个世界。为什么呢?因为忉利天的天主是属于地居天,住在须弥山顶,是在一个日月的范围里。也就是说,中国人所知道的天就是局限于一个日月,如此的范围而已。此外,还有一个小千世界,一个小千世界就有一千个玉皇大帝。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成为中千世界,其范围为二禅天的天人所知。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成为大千世界,只有三禅的天人知道其范围。一个小千世界、


一个中千世界和一个大千世界合起来,成为三千大千世界。不管大小乘佛教都承认佛的智慧超越三禅天的天人。换句话说,佛也能够知道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梵天的天人都能影响小千世界,那么,以佛的智慧,当然能够影响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说,佛不只度化这个世界的人类,也度化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因此,佛度化的众生、所讲的佛法很多,其量宏广;佛在人间,只讲如从树上掉下来的干叶般,如此少部分的佛法而已。对于这一点,我们要生起绝对的信心,然后才知道佛的不可思议、佛的智慧广博。知道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对《华严经》生起信心,然后才能够对《普贤行愿品》生起信心,而来修学。

刚才说过,《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阐述佛菩萨的境界,这些大菩萨的各种境界、修行的法门,有很多是我们人类无法做得到的。因为这些大菩萨所知的范围很宏广,超过我们人类的认知,他们所修的法门,我们没办法了解,但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初发心修学菩萨道的我们可依据来修学的法门,修到八地菩萨就没有这些行为表现,然后就随因缘而示现,到那个时候,就是所谓的普贤菩萨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了。


二、解品题

此品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什么叫做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呢?让我们先来认识"解脱"。我们会来学佛、听闻佛法,是因为人间的不自在,以及有种种生死的苦恼,我们想要摆脱,即是要解脱。依据佛法,人间所能够知道的解脱有二种:

1、烦恼的解脱:通过修行把烦恼完全放下,证得阿罗汉果,再也不被烦恼困扰。阿罗汉虽解脱了烦恼,然而还在生死之中,他还要吃饭、睡觉;身体累了,就得躺下来休息;时间到了,就要起床。阿罗汉还有身体的果报身给他障碍,虽是如此,但并不会生起种种烦恼,所以说他解脱了烦恼。

2、生死的解脱:阿罗汉这一生的生命了结之后,再也不执


著生存,再也不执著要来这世间,就此不再生了,所以阿罗汉也称为无生。当阿罗汉这一生了结了因果,不再来生死,才是真正完成了生死的解脱,也就是入涅槃。在我们人间大多数的人都能够明白这样的解脱,也有很多修行人证悟到阿罗汉果而解脱。这种解脱是我们人类的眼睛、耳朵能够知道的,因为我们知道内心有种种烦恼的情形,就能够理解阿罗汉放下烦恼的境界;我们也知道生死轮回是怎么一回事,而殷勤地要摆脱生死;佛就是在人间讲述这样的佛法,令我们明白解脱的境界。然而,大菩萨的解脱称为不可思议解脱,其含义是:此种解脱超过我们人类的思考、思想范畴,我们想象不出来。

依据佛法,众生有种种的障碍,这可分为两大类:

1、烦恼障:我们之所以会在生死轮回里不自在,是因为有种种的烦恼遮盖着,使我们无知、愚痴造种种业,继续地贪着、继续地再来轮回。一般人通过听闻佛法,就可以明白烦恼障。

2、所知障:我们现前的能力、所知的境界所形成的障碍。比方说,我是生活在深海中的鱼,知道身边的海水、海中的生物;我知道海中的水压是很高的,我不能浮出水面,如果浮出水面,我的血管会爆裂;我的生活环境必须是在深海里,这样我就没办法知道陆地上的空气是怎么一回事?人类如何呼吸?这就是生活环境、五官、各种器官造成我们所知的能力,只局限在此狭小的范围里,称为所知障。我们生为人,有人所知道的范围;如果生为忉利天的天人,能够知道人间很多的事情,但是就不能够知道第三层天--夜摩天的范围了。所以随着能力的影响,我们所知的范围就被限制,这就是所知障。有些佛教徒对所知障有误解,认为学习了很多佛法,就形成所知障。学习了太多佛法而形成的障碍,不是所知障,而是见取见,即学习了一些见解、思想,然后执著所学的知见而形成障碍。

在人间修行,重点在解脱烦恼障,所知障是一些大菩萨们要摆脱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菩萨们已经解脱了所知障,他们可分为十个等级,即从初地、二地、三地……至十地菩萨。


根据经典说,初地菩萨能够化现一百个身体,出现在娑婆世界的三千大千世界中一百个不同的地方,同时在那边作用、那边过生活与做事情,所知道的范围比我们广;十地菩萨就能够知道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佛法说,我们的整个世间,是由心造做出来的。十地菩萨不只对世间,而且对于心念,种种身、心、外在境界都要知道。

当菩萨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时,由于所知障非常轻微,他能将一个世界,如踢球般地踢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在另外世界的众生可能看到,也可能看不到,而原来那个世界里面的众生却不知道。比方说,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不受我们人类知觉境界所蒙骗,能够移动人类所居住的太阳系中的地球,把它移到另外一个世界去,而这个世界上的人类却不知道。而这种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是大菩萨破除了所知障才能够做到。除此之外,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能够把那个世界的时间变长、变短,在里面的众生却不知道,也不知道是谁影响的,他们有这样的境界自在。这种境界就超越了人的能力所知,所以称为不可思议。我现在举一个例子,让你知道这种境界是可能发生的:我们经常因咳嗽而吐痰,痰里的细菌根本不知道那团痰已移动了位置,然后风把痰吹干,它们也莫名其妙地死了。细菌不知道,但是吐痰的人知道。痰中的细菌没办法思维人类是怎样的把它移动了,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菩萨的行为也是如此。

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多数是属于十地以上的菩萨。十地以上的菩萨有很多,其中一位叫做普贤菩萨,即今晚所要讲的《普贤行愿品》中的主人翁,他是华严三圣之一。华严三圣是:毗卢遮那佛、文殊师利菩萨和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普"是普遍的意思;"贤"是贤能、吉祥的意思。

佛经有载,后人想要见普贤菩萨,可修成就一些法门,其中一种修法称为般舟三昧,其修法是:在一百天内,站着观想普贤菩萨,不许躺下,或睡觉。很多人好高骛远,不自量力,修到吐血,甚至有些人修到死掉。这是一个很难的修法,一百天没睡觉,很惨的!

品是品类的意思,即一类一类的,把它归纳在一处来加以说


明。如佛经太长,就分卷、分品,或分章、分节的意思。好像《妙法莲华经》有七卷,计共二十八品。此《四十华严》最后一卷是将普贤菩萨所有的十大行愿,全部归纳在一起,予以一一说明,所以叫做《普贤行愿品》。

普贤菩萨的著名修法--普贤十大行愿,被记载在《华严经》中,即是现在我所要为你们讲解的《普贤行愿品》。它是由普贤菩萨亲口叙述他怎样修行"十大行愿",而证得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经过。所以这品经文里,不但说明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愿心,而且也说明普贤菩萨以这十大愿心为修行的法门,称为行愿。行是属于实践方面的;愿是属于理想方面的。在菩萨行者的立场来说,两者缺一不可。如只有行而没有愿,那就不论你是怎样的勤行,结果总是浮泛而无所归宿;如只有愿没有行,那就不论你发怎样的大愿,结果势必成为空想而不能实现。所以佛法行者,必须行愿相资,不可把二者割开,以为互不相关。要知道有愿,同时要努力去实践--行,才能成就无边的功德。

大乘佛教说佛有三身,即应化身、报身和法身。应化身:佛的应化身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而出现;随着不同的因缘,佛的应化身以不同的形相、不同的方式出现。报身:佛的报身是佛的功德果报圆满所成就的身,为佛所修的果报所得,不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而出现的。佛的报身出现在佛的报身净土中,即每一佛都有净土,而其净土并不在佛应化的人间,因此,佛的报身绝对不是人身。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佛的报身出现在娑婆世界的最高的色究竟天的摩醯首罗天宫的庄严报身净土中。在报身净土中,佛的眷属都是大菩萨,绝对不是人间的凡夫。也就是说,凡夫不可能出现在佛的报身净土中。佛为了接引凡夫,就以应化身出现在人间。因为娑婆世界是无量无数不同众生居住的世间,所以佛在不同的世间,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应化身示现成佛。因此,释迦牟尼佛以千百亿化身来度化众生。如果众生的福德因缘好,佛的应化身的寿命也随着众生的因缘而长,好像将来弥勒菩萨降生人间应化成佛时,人类的寿命是二万岁,佛的寿命也是二万岁。释迦牟尼佛是为了度化人类百岁时的众生,因此,佛就以百


岁的应化身出现在人间。如此,人们就会有疑问:佛为什么有千百亿化身?这是佛为了度化众生而产生应化身的种种差别,释迦牟尼佛要在娑婆世界中,以一个应化身度化众生是不足够的,所以佛要有千百亿化身。因此,经典上就称佛为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人间说法,在报身净土中也说法。佛在人间示现八十岁,说法四十五年就入灭,但是在报身净土中的佛还在说法,乃至于在其他的太阳系、世界中的众生因缘成熟,佛就以应化身成佛来度化他们。我们对佛的概念要弄清楚,佛在娑婆世界绝对不是以一种身相来度化众生。

《普贤行愿品》是属于《华严经》中最后的《入法界品》,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第一参拜文殊师利菩萨,最后参拜普贤菩萨。也就是说,《普贤行愿品》是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的最后一参。

入法界:佛随着众生的因缘成熟,而出现应化身、报身,它属于因果成就的。因果所成就的法是有生、有灭的,不是永恒的。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下一位降生人间成佛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又有其业力因果,也在娑婆世界的最高的天成就佛的报身。因此,我们不能以佛的应化身、报身来看佛,因为佛并不是以这些身相为身。佛除了有应化身、报身外,还有法身。所谓法身,根据小乘佛教的说法,佛以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的功德累积成就其法身,但是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佛以法界为身,其含义是:众生迷惑,执著在身体里活动,好像人,就执著在人的身、心中活动,但是人体上的细菌,就执著它的身体,在人的身体里面活动。佛说人身是一个虫窝,很多细菌在里面生活,那些细菌就以人的身体当成它们的世间,以它身上的细胞所组成的身体,认为是它的身;人就执著身体是我们的身,乃至江神、河神、树神等,则以其他的方式或其他的物质为身。人是因为过去业报的因缘成熟,有种种心念,在其种种心念的推动下,就显现如此的身。当因缘了结了,又去认取另外一个业报,出现另外一个身。我们是以这样的身,来作为对身的认同。大菩萨能够分身,如佛在忉利天中讲《地藏菩萨本


愿经》中说: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俱来集在忉利天宫,佛就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即是所有的分身地藏菩萨合成一个身后,佛就为地藏菩萨讲佛法。大菩萨们有无数无量无边的分身去度化众生,而这些分身各有不同的身份和形相。好像《妙法莲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说:"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即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观世音菩萨就现什么身。如此分身无数的大菩萨,绝对不会以我们这样的人身为身;众生迷惑就以现前这个会说话、有活动的身体为身。佛彻底圆满觉悟世间的真理后,就知道人身并不是真正的身,也没有所谓的身体可得;没有了这个执著,佛的心念就可以遍任何地方,显现佛的身。那么,我们就说佛的法身遍一切处。其实法身并不是遍一切处,而是遍一切处法身都能显现佛的应化身和报身。法身是没有场所、没有方向,这个叫做法界。法界是世间种种法的变化,都有它们的来源。在这些变化中所产生的种种形相,众生执著变化里面有能知的心、所知的境,以能知的心,认知所知的境,才是他的境界。如此,我们就不认识能知的心、所知的境都是如幻如化的。如果一个人放下了能知的心、所知的境的执著,就知道六根所知的一切境界都是不实在的,原来这一切都是法界的作用。

《普贤行愿品》是善财童子为了了解佛的境界,而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所谓佛的境界,就是佛的法身境界--法界。法身不是我们六根境界语言所能解释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佛有以法界为身的法身。在法界中,没有所谓生死、没有所谓涅槃可得,一切幻化、变化,总称为法界心的变化,也叫做心、法界心、法界,这就是佛非常殊胜的功德。佛认识到法界的法身,因此,就不受到时间、空间的约束,能够出现在任何地方;我们众生对于法界的变化,即一切不同的心念、不同的境界,心迷惑,对它产生执著,认为有心、有境,认为我生活在现有的世间里。我们学习大乘佛法,就要知道此世间是心造作出来的。如果你读《华严经》,里面就有一个很著名的偈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说,我们现前的一切,是自己的心造作


出来的。在这造作期间,产生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然后以能知的心,当成现在的心。其实,现在的心是迷惑、业力造成的心,现在的境界也是迷惑、业力造成的境界,并不是佛所觉悟的法界的心。我们认识了这一点后,才来理解佛的不可思议,这样比较恰当。


(五)译者


唐三藏法师般若奉诏译。唐:是在中国唐朝贞元年间。凡通达经、律、论三藏的法师,都称为三藏法师。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此是译经师的德号。法师本是北印度罽宾国人,后来前来中国弘法利生。法师奉当时皇帝的诏敕而译,这表示翻译的郑重。


(六)总释经文


经文: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因为这是《华严经》的最后一品,所以开头没有"如是我闻"四个字。"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是前一品,普贤菩萨称叹佛的胜功德以后,接下来,就是《普贤行愿品》。

"摩訶萨"是"大"的意思;"菩萨摩訶萨"是大菩萨。菩萨被称为"摩訶萨",最少是十地菩萨,即要成佛的大菩萨。"称叹"是称扬赞叹,"如来"是佛,"胜功德"是殊胜的功德,在《普贤行愿品》后面的偈语中就有称叹佛的殊胜功德:佛能够在一个毛孔内放光,光中出现一个佛的世界,身上无数的毛孔放无数的光,就出现无数的佛世界,这样的不可思议境界。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并不是我们人类所能知道的。因此,

 

我们有机缘听闻到《普贤行愿品》,一般上就要以"信"来入。人信佛法有二种:一、以智来入,即以智慧分析、了解来相信佛法;二、以信来入,即以相信佛说的话来入,也就是以圣言量来信仰佛法。《普贤行愿品》中所阐述的佛法义理都超越人的知识、人的境界,所以我们必须以信来入。比如前面我讲过深海中的鱼,绝不知道陆地上的人是怎样过生活的。如果有一只海龟爬上岸来下蛋,看到一种众生叫做"人",是用脚来走路,会爬树,它回到深海中告诉鱼儿,那么,那些鱼儿只能凭着信来入。因为它们没有能力去接触,去了解,只能凭着海龟所讲的话而来相信。同样的,在佛陀所诠释的教法中,就有一类的佛法是超越人类的境界,我们只能先信,信了之后去修,修完成了某一定的道业后,就可以证实。

有些佛教徒强调人间佛教,其实佛不只在人间度化众生,佛教不只是人间的佛教。相信人间佛教的人,就没办法相信某些菩萨的境界。因此,南传佛教就不信《普贤行愿品》,但是南传经典中有记载,释迦牟尼佛在母胎中就放光了,无量无边的世界众生都看到。从这点说明,佛绝对不是"人"来成佛!依据大乘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一出世,有很多天人欢庆,当时佛就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是:我是佛。那么,讲这句话的人不用再修行了,所以佛从兜率天来人间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灭都是在演一场戏。也就是说,佛并不是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出家、修道而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但是有很多学者、南传佛教的信仰者,认为佛是人来成佛,这样,就没有办法信《普贤行愿品》了。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普贤行愿品》绝对是先以信来入的。

如来的殊胜功德:以人间佛教来说,佛从无量劫以来修得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十八不共法,身口意无失、一切种智等等,但是以大乘经典来说,佛不只有以上的功德,佛还能在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任何地方,随着因缘示现成佛;佛能在任何时候,于一念中把过去、现在、未来全都看完。不只如此,佛的功德还能变化世间。如上个星期所说,不可思议菩萨能将一个世界踢到另一个世界去,而那里的众生还不知


道。这些就是普贤菩萨所称叹的,但是这是前一品,没有阐述,我只在此略说。

"普贤菩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财是怎么样的人呢?在印度的福城,有一位很尊贵、很富有、有智慧的长者,大家称他为福德长者。长者在晚年得了一位爱子,名叫做善财。善财童子这个名字的由来是这样的:当母亲怀他的时候,家里就出现很多财宝;他出生的时候,有更多的珍珠财宝从地下涌出来,这是他所修的功德所形成的。孩子呱呱落地后,长者请一位相士来替儿子看相,相士看了认为这孩子是个有大福德的人,应取名善财。佛的阿罗汉弟子--须菩提在出世时,也有这样的现象:母亲怀他时,家中的财宝全都不见了;当他出生时,财宝又全都失而复得。善财童子从久远劫来修行菩萨道,到处参学,他第一位参学的是文殊师利菩萨,然后文殊师利菩萨介绍他去亲近另外一位善知识,于是善财开始走上参访善知识的生涯!善财如此参拜了各个不同的善知识,了解菩萨修行的法门,最后参访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先为他赞叹佛的殊胜功德,然后再继续为他说法,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后,普贤菩萨再教他修十种广大行愿。就是说,普贤十大行愿是一位初学菩萨道,直到成佛之前的菩萨,都能修习的法门,并不是专给大菩萨修的。

大乘佛教相信有无量的世界、有无量的佛。在这无量的世界中,有一个娑婆世界,即释迦牟尼佛成佛的世界,就具有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娑婆世界的佛要度化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众生。在三千大千世界以外,还有其他的佛世界,所以佛教的世界观是一重又一重,很宏大、复杂的。"假使十方一切诸佛",十方是: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维),上和下。即是在现前娑婆世界以外,十方一切诸佛都在赞叹其他佛的殊胜功德,这也包括释迦牟尼佛在赞叹其他世界的佛,因此,我们才有机缘听闻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如果佛不阐述,我们人类根本没有能力知道,乃至阿罗汉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阿罗汉所知的范围无法超越一个娑婆世界。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即使诸佛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大劫,如此长的时间来赞叹其他佛的功德,都没办法穷尽。

"不可说不可说"有两个意思:一、一直讲都讲不完;二、真的说不出来,言语说不清楚的,即在我们人类的思想里,没办法了解。就是说,佛法里的不可说是能够了解的,但是不是人类的思维所能了解的,因为人类的思维只能了解人类所说的话。这里的不可说是不能用人类的思维来了解的意思,比如佛法说"世间不是真实的"、"无我"等道理。如果可以用思维全面了解佛法,那么,学习佛法就没有闻、思、修,即先听闻佛法而生起闻慧,然后思维佛法而生起思慧,最后经过修行生起真正明白佛法的修慧的次第了。大乘经典所说的
"不可说"又有两种意思:一、数目不可说;二、其所说的境界,不是我们人的思维能够知道,而是要到达那个境界,自然知道。

"劫"是代表时间,"一劫"是以娑婆世界众生的寿命来算的。根据佛法说,娑婆世界的人寿会增长,会减短,最初的人寿有八万四千岁。可是由于人心的每况愈下,就每过一百年,减少一岁,如是一直替减到人寿十岁,是为减劫。到了这个时候,人们各自觉得,这样长期下去,总归不是办法,于是回心向善。因为人心向善,人的寿命渐增,即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如是一直替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是为增劫。如此一增一减,总共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合起来,成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劫。这样计算起来,一个大劫的时间是很长的。人类的寿命从八万四千岁减到一百岁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人间示现成佛。人类的寿命会继续减到十岁,然后会再增加,一直增加到二万多岁的时候,弥勒菩萨降生人间示现成佛。在这一增、一减,如此变化的悠久岁月中,诸佛赞叹其他诸佛的殊胜功德,都说不完。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如果要成就这些功德门,就应该修习普贤十大行愿。


{返回 广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普贤行愿品讲记 一、正说大愿
下一篇:大乘、小乘、密乘
 中观讲座
 普贤行愿品讲记 一、正说大愿
 定慧之路 问答
 慈心观
 四圣谛讲记 第九卷 唯一道路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五章 弥勒菩萨
 四圣谛讲记 第七卷 道~以戒为师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二章 普贤菩萨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序 释经题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行苦讲记(九)[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悟·看出希望来 第九章 人生的希望[栏目:郑石岩教授]
 禅茶一味——复星集团CEO沙龙无我禅茶会的开示[栏目:明奘法师]
 勤劳的小狗[栏目:人生的阶梯·星云大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