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略论金刚乘行人与般若乘行人用心之大异
 
{返回 瑜伽士陈健民上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381

略论金刚乘行人与般若乘行人用心之大异

基本理论之不同
 
1.果乘因乘,地位高下有别:金刚乘是果乘,为金刚持报身佛所传,红教且谓为普贤王如来法身所传,其地位之高可想。其传承地位既高,其一切方便,及所传方法均为不共,殊胜异常。
2.密教显教方便胜劣有别:因为密教是果乘.故多果位方便。所谓果位方便者,是将成佛后果位所得之经验,用特殊方式,整理交付。比之因乘所取之方便,由最初出离,渐次渐次,经过很长的时间,由小乘而大乘,一地一地的渐至十地,才得果乘之方便,故其证果迟速,大有分别也。
 
行人用心之大异,此中分别各段如下
 
1.出离时用心之不同
在出离阶段,用心不同,修金刚乘行者之出离用心,要果决与果敢。本来,出离是容易被人误会,认为小乘发心。不过,金刚乘是须将般若乘历劫所修的事,即身成办之。因此,对于世俗及俗务必须出离。即使生活职业,亦须出离,且要果决和果敢。故莲师口诀“出离世间事,要一刀两断”,正如金刚钻对一切世物,皆可立破。所以家庭环境、父母、妻子,一切关系与顾虑.须用金刚力摧毁之。金刚乘果位方便,虽极殊胜,但须时间专心修持。古德计算修行时间,认为即使人寿百年,而修行时间,不过四年而已。盖从一岁至十余岁,不知修行,及知修行矣,睡眠时已过其半,所余之半,又以疾病及其他关系,又牺牲其一半矣。于是日常生活如饮食,如便利,已去了一部分,而座上之散乱昏沉,又去了一部分。其真能在正定果位上观想,实难得四年光阴也。每一圆满次第,规定非十二年不为功。闭关之规矩,为三年三方(半个月为一方)。事实上闭满十二年关,而未得成就者很多很多也。故出离用心要决断。因有即身成就之方便,对出离后之家人,有很大的好处,为利益眷属与施主故,必出离。此用心之不同也。
般若乘之主要,是利他而不为自己。以无即身成就之方便,只在利他上练习大悲心与空性,不舍众生。而自己所修行,除依菩萨戒,每日修三次空观定而外,只得在六度万行上作修行,故不须出离。随时保持与众生接触之故,故不出离。惟对于贪、瞋、痴、慢、疑及散乱、放逸……等,仍须出离。所不出离者,为六度万行,慈悲喜舍也。然事实上,对五毒等,仍须出离。且于空观定,未必能保持坚定到底,故须历劫修行。为利众生,而无力量,虽牺牲身命,所耗时间长,而成就缓,故不如金刚乘出离果决之为愈也。西藏白教密乘成就统计,十个成就者,有九个是“打陇噶朱”(打陇噶朱为白教四大八小派中之一大派也)。而十个“打陇噶朱”中有九个是穷的。故知:不愁贫穷,坚决出离,下大决心,是金刚乘最要条件。金刚乘复有“三金刚”诀:前面有“忍辱金刚”,即抛弃父母,为人所唾骂,亦要忍耐。后面有“无惭金刚”,即抛弃妻子,假使妻卖淫.于行乞,为人耻笑,亦所不管。中为“智慧金刚”,即常住大手印胜定之金刚。
2.行人发心之不同
发菩提心有三喻:一为牧羊喻,是羊先到,人后到;表众生先成就,自己后成就,为般若乘发心之最大者。二为舟于喻,是人到岸,我也到岸;表与众生同时成就,为般若乘发心之较小者。历劫的大菩萨,如地藏、文殊、观音,均强调众生未成佛,我故不成佛。三为王子喻,是金刚乘的发菩提心。是王子生帝王家,种姓优越,利用王子位之殊胜而度众生。表修金刚乘行者,既得灌顶,等如王子一般,利用此地位,以度众生,这力量才大,才是究竟,而顿时可度也。故般若乘以自己力量不大,而众生烦恼重,只得忍耐做下去,虽经悠长时间,自己固不能即身成佛,众生亦不能即身成佛;金刚乘则等于王子已有权力,能富贵人,如帝制时代之“赐同进士出身”等。是以般若乘必须自修自成,而佛不与果;而金刚乘则上师可加持,有权威,有力量,可赐与果者。因此金刚乘行者,应发如王子之大菩提心,具足佛慢,以度众生,即身成就。所谓“为利众生愿成佛”,此也。吾人勿作下劣想,以为自己烦恼重而自暴自弃也。
3.正见体用之不同
本来般若乘与金刚乘的正见是一样的,彼此都是中观的正见。不过,般若乘重在中观空性之体上用功,金刚乘则不只在空性体上用功,而在此体上,起金刚妙用。即在般若乘理体上,再发起金刚妙用。所以只了解中观正见,而不了解金刚妙用,仍非金刚乘的正见。金刚乘行人,因先已得正体,如狮子然,搏虎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所谓全力者,以全法身全法界之无我无限空性之力,用之子礼拜、赞叹、供养、随喜、忏悔、请转*轮、请长住世,回向全法界之一切有情皆成佛道。因此礼拜,全体起用,无一佛不为礼拜之对象,无一佛不为礼拜所感动,无一佛不在加被,无一佛不在印证,无一佛不在救度。供养,则无一珍贵宝贝供品、无一美丽鲜花、无一上妙食品、无一滋补物质而不尽其所有,如其所有,全体供尽。故般若乘一大阿僧祗劫方可圆满之资粮,金刚乘以数分钟观想完成。譬如全部百层大厦,各室电灯之总机关,一拨之下,全部数万盏小电灯,同时焕发;般若乘如每一室之小电灯,各个别有机关,一拨只有一盏发光。金刚乘以空性全体,弥漫全法界,同时一拨,故能全体发光;般若乘未得果位明体大用,故只有孤灯独照耳。
4.胜伴之召感不同
般若乘中,所有天龙八部之护法,大多数其本人犹在三界之内,其智慧力,尚不能彻底通达空性,如理明白金刚毒辣手段;不时具有慈悲作障之行动,为金刚乘所不取。金刚乘中诸大护法,如二臂大黑袍为普贤王如来所现,四臂大黑天为胜乐金刚所现,六臂嘛哈嘎拉为观音佛所现,各具空性无我之大悲功用,其助行者作诸事业,有大力用,不异诸佛。而其誓句之威力,示现之威光,远非般若乘中之未出三界者所可比也。
5.戒禁之不同
般若乘与金刚乘之戒禁虽不同,而戒性是相同,戒相是相通的;而金刚乘之守戒,用心更深一层而已。(一)如出家也,般若乘对之非常重视,金刚乘则三灌时,舍比丘戒,而受三灌。当然对比丘戒是不抵触的。虽与佛母双运,而比丘戒之功德具足。盖比丘戒之不娶妻,断贪烦恼故。金刚乘则以毒攻毒,以贪除贪,是断贪之殊胜者。萨拉哈祖师,以前是比丘,后遇空行母,舍比丘戒。自言,以前不是出家人,现在才是真正出家人。以贪欲烦恼断尽故也。(二)又如食肉,般若乘菩萨,根据《梵纲经》不食肉,而我国僧不食肉者几乎全体皆是。西藏喇嘛除修“观音法”外,都是食肉,然其用心,亦复不同。诺那上师开示:食肉的人,见肉应作痛苦想;且念此畜生已死,若为他人所食,无甚作用;今我食之,利我身体,助我解脱,则他亦同时得解脱也。故对临杀畜生,起大悲心,对已死畜生,为修“颇瓦法”。食时持咒加持之。般若乘之不食肉,即与它不发生关系,无法度之,对它无甚利益,只远离而已。余事可类推,不再一一细述。
6.对自身地位之观感不同
般若乘行者.十分谦虚,如常不轻菩萨态度,以众生是未来佛地位,我为之服务,自处仆役地位;金刚乘则常持佛慢,虽佛慢,与服务众生之仆役并不相违,以非我慢故。是既持佛慢.佛必有慈悲怜悯法施,般若乘功德,均包括在内。佛必有智慧故,对众生不生瞋恨妒忌,与般若乘种子相合,而加持众生力量,就与之不相同矣。
7.对五欲观感之不同
金刚乘许多方便,利用五欲,以为助道之缘,如财、色、名、食、睡,都有一定的修法,不一定断之也。
8.对女子之观感不同
显教多以为女身不能成佛,金刚乘则以女子为般若体,能生智慧。显教虽有般若佛母,但无观想与修法;金刚乘则对女身本尊地位,比男身为尊。如宁玛、噶朱之金刚亥母,萨迦之无我母,格鲁之卡雀母,可以想见。同时证分,种种成就关键,都在女子身上,故对女子特为尊重。因为智慧大故,风骚太过的女子,为世俗所批评,但金刚乘认为谤佛,垂为禁戒。般若乘对女子等如一般众生,虽不加轻视,但不如金刚乘之尊重。金刚乘对上师之佛母,重如师母,不敢毁谤。
9.利生方便之不同
本来般若乘各种与众生接近方法,如爱语、利行、同事、布施等四摄,均无具体之方便。金刚乘更对与众生不究竟之方便,加以禁止。如《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对于医药卜卦,均不许可。若般若乘之对众生,要眼,以眼与之,要身,以身与之等,在金刚乘则为犯戒。虽有“古萨里施身法”,以观想代替之。故般若乘要接近众生,金刚乘则观想六道众生,前后围绕在关房内,既可利益,亦可免中断缘也。
10.调伏事业之主张不同
在调伏事业上,般若乘用的是慈悲方式;金刚乘则各种方式均用之,如息、增、怀、诛等。主要的差别,是在般若乘为“菩萨低眉”,多数重于迁就。而金刚乘为“金刚怒目”,多数重于彻底改造。
11.摄持众生之态度不同
般若乘之四摄六度,所谓“先以欲钩牵”,是摄持众生,不惜出于利诱者矣。金刚乘之摄持众生也,用慈悲方式固有之,而用忿怒方式者更不少。哪谛洛巴之於那洛巴,玛尔巴之於密勒,都不用慈悲,而用非常严厉手段。故般若乘如慈母,而金刚乘则如严父也。凡弟子者,须知师之严厉,才是慈悲。不愿上师过于客气,反足以显现自己慢心,以为上师不敢对己用严厉手段也;或自己有业障,上师或不愿摄持。故应随时表示,愿接受上师严厉之教诫。并应多作承事、忏悔,务必能得上师严厉摄持为要。
以上所说,均是金刚乘与般若乘之用心,大体上的不同。略将金刚乘用心之常识,所与显教及净土宗不同者述之。至金刚乘果位方便之殊胜,以非本篇范围,未有淡及,而只谈用心之不同而已。
此篇主要目的,是提倡金刚乘行者之出离心,尤其表明金刚乘之出离心,与小乘之出离,完全不同。小乘为自了,为证罗汉果而出离;金刚乘则“为利众生愿成佛”而出离。有些弄不清楚者,误会以为小乘,相隔奚啻天壤?且金刚乘之大德,如诺那、贡噶、色迦诸上师,均闭关修十年以上者。金刚乘之传续,机会难逢,在此贤劫千佛中,据说只释迦佛,及未来之狮子吼传金刚乘而已,余佛俱不传也。今既得遇此难遇而殊胜之法,更要果敢果决出离以修之,修时能多,成就必大也。
 

论脉、气、明点与诸前行之关系

总  论
 
修行必须次第,不能越级而升,显教固然,密宗尤甚。超越者易于出障而难于成功。语云:无基厚墉,鲜不崩溃者。脉、气、明点之修持,属于圆满次第,藏人不易得传。若庙内喇嘛,更执于成规,不能稍越。故一般格西堪布,都未得传六法者。因忆昔侍贡噶呼图克图,乞传六法,已蒙慈悲随顺,俯允所求,因代庙中堪布陈情,师疾言厉色,深予拒绝。再三代吁,始选三四堪布传之。次第之应重视也,有如此者。
若我辈汉人,则多不讲次第,师传而后,即予修持,对前行置于不问,甚至且不知什么是前行者。虽修持后能得多少好处,如食量增加,体力增强。然不依前行而直接修,无论如何,不能成就,因此修脉、气、明点者,非先研究前行不可。然应从事之前行甚多,兹就其最主要者:曰疏远前行,曰亲近前行。疏远前行分六:曰无常心,曰出离心,曰菩提心,曰戒,曰定.曰慧;亲近前行即生起次第而略论之。其关系前前通于后后既明,而后后摄于前前者,亦可推知矣。
 
别  论
 
论脉
□疏远前行
脉与无常心的关系
脉之构成,其始为中脉(又名有脉,以能有一切脉也),再分左右二脉,二脉共分廿四脉,而各具三作用成七十二脉,脉各一千,于是而七万二千脉大备。然脉本身,是无常的。盖此三作用,(一)已趋无常(即所谓退化脉也)(二)正当受用(三)待补充者(如他脉衰退时,待他补充者)。而诸脉在理论上复有普通无常与特殊无常两种。
1.普通无常
以无常之眼光观之:退化脉者,已趋无常;受用脉者,正趋无常;补充脉者,将趋无常者也。脉之构成也如此(脉之本身与构成,即生理学家所谓新陈代谢),脉之无常也又如彼。故念无常的人,能知诸脉一刹那一刹那在衰退中,纵无意外无横死,最多活百年。其系念无常,策发精勤者,则可超越之,如虚老法师然。
2.特殊无常
脉有特殊表现,作无常的增上缘者,为魔坏脉,及各轮中之病脉是也。故修脉、气、明点的人,对此特殊表现,更应常起无常之心。盖以万一修持之功不能如法,遂至应开之常脉不开,气竟入于病脉。故诺那呼图克图,常以“不能保证”为诫。如能对脉的无常心,常常生起,则于脉的常见,如认为身体好,或遗传好(即认为自己父母均长寿,得其长寿遗传故)等的观念,自易断除,而不至生障碍矣。
须知脉的本身,是无常的(姑勿论上列二种无常,普通与特殊),以各脉有各脉本身特殊的病之故。如耳痒、耳鸣,甚至耳聋,是耳脉的无常。目光散是目脉的无常。以年老而远视,水光收缩,不知者反以为身体强健,寿者之征。牙龈之脉萎缩,不知者以为牙齿加长。姑略举以概其余。如能知脉自然日就衰退之理,而生无常心,加紧精进,犹可及也。若不知者,反生常见,真可笑亦可怜哉。无上密宗脉、气、明点修持者,常以金刚杵为重,若宝珠头不红,火大无常;不举,地大无常;肾囊不收,未如小孩,风大无常;能久,则空大而乐不大;小漏点,则以点不充足,皆为空大无常,反以为好现象者,常见所害也。
综上所述,总之,如以菩提心修持,则能调柔诸脉,对身体作合理的观察,因此而精进。否则只能向烦恼上迈进,而非向道上去也。显教如释迦世尊,密乘如密勒祖师,均认为应观无常,而得成就。修瑜伽士,可不常念无常哉?故余有联句云:“发端於怕光,彻底悟无生。”诵之可发人深省。向无常心的前行精进,则能与道相应,可断言者。
 
脉与出离心的关系
佛法是主“境随心转”之说,而脉亦随心而转。密乘更主“心气无二”之说,以心气并论,而脉亦受心气所转。故知如人能有出离心,则机械心减少,机械心减少,则脉之纠缠亦少。盖以心若执著一事,则脉必多一纠缠,况机械心乎?且瞋心动,则脉破裂;痴心动,则脉松缓;贪心动,则脉紧张。总之,七情六欲,莫不对脉加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若萎缩,若纠缠,若破,若缓,若紧张,盖可知矣。
故机械心、城府心重者,则脉不易调。脉以能通能直为佳。若具出离心,则贪瞋痴诸境,可以绝缘,六欲七情,更少遭遇。如此,则脉之纠缠已少,而易调柔直通;此为不易之理。
 
脉与菩提心的关系
菩提心有五种,曰愿菩提心,曰行菩提心,曰胜义菩提心,曰三摩地菩提心,曰滚打菩提心。而与脉的开发,具密切的关系者,则为愿菩提心与三摩地菩提心,试分述之。
1.愿菩提心
凡发大愿的人,其脉自易于开张。发心愈大,脉愈易开;若具私见,固我执的人,其脉愈坚而不松,开张更不易矣。其故安在?盖以十方法界,皆在一心,而心境配脉,如五方佛以配五轮,八大菩萨配心间八脉,所有罗汉,甚至地狱等,亦皆配在各脉上。(亦有称七万二千脉,配七万二千佛者,此则在果位方便上言之,非如上所述之在道上而言也。)故愿菩提心发得愈大,而脉之开张愈快。以下为众生之脉,上为菩萨之脉,发愿菩提心的人,将功德回向众生,即将功德发展到以下各脉。如向诸佛祈祷,及将佛旨传遍六道十法界,皆愿菩提心之作用也。若在脉上言之,就是对中脉,向七万二千脉,并遍及全身(即全法界)各脉。故不独通中脉,而且能通微细脉,此皆愿菩提心的关系也。
“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这两句话,在教理上说,则为慈悲。而在脉上说,以脉是众生所在地,必先向之通达,若脉不通达,绝难成功。故有众生不成佛,我不成佛之语。不然比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众生,其愿菩提心,不可谓不大。但我至今,仍未得度,岂非骗人乎?须知众生有三种:第一,众生业报所成之众生;第二,成佛时转识成智,原有第八识相分内之众生;第三,成佛后威德感化应教得度之众生。关于第八识者,一切众生,就是佛的相分,若成佛时,则所觉得的相分(众生)已经度尽。故释迦牟尼成佛时,他已见众生皆已成佛。密乘以每一毛孔,皆是众生,如无愿菩提心以度之,则不能成佛。佛已无我执之我,摄他为我,如摄不尽,度不尽,是所摄不全,则不能成佛。即一脉不开,不能成佛也。余昔有诗云:“几番虚己以从人,总为同居一法身,假令心存谁不度,法身无乃失全真。”
2.三摩地菩提心
三摩地菩提心者,是包括五相成身:一为通达本心,二为修菩提心,三为证金刚心,四为成金刚身,五为现如来身。若一若二若三,均与愿菩提心有关,已详上述。经此三相而后脉易开放,故能现起金刚身。此身是一切脉之冲住处,如不修三摩地菩提心,则此身不能生起。如将五大五智,充满全身,使成为一金刚杵,而此杵即代表全身,为脉之总体。如有三摩地菩提心收放关系,则脉易于开发,大小诸脉均开放了,然后现如来身;此是瑜伽部密乘之要诀。其他,行菩提心则与气有关系,胜义与滚打菩提心则与明点有关系,在各章内,再申述之。
 
脉与戒的关系
兹从各种戒律中,择其与脉有密切关系者述之,余从略。
1.总论诸戒
(1)摄律仪戒:如此戒能持,则脉之逆缘,如枯败、污染等弊,均可断除。即以饮酒而论(本来性戒只杀、盗、淫、妄四条,观於十善便知,饮酒是遮戒。不过我们汉人.以五为整数,且以配十善,故并列入之),若气功修得不好者,对脉也有妨碍。
(2)摄善法戒与(3)饶益有情戒:如能奉持,则脉得开放,顺缘增加。详如愿菩提心所说。总之,心量愈大,脉之开廓也愈大。
2.别论各戒
(1)菩提心戒:此戒主要为正直不欺诳众生。心直则脉直,故持此戒,能令脉易纯正调直。
(2)密乘八粗重戒:此戒於脉,亦有助顺缘拒逆缘之关系。如“聚集轮时起斗争”,则于脉有障碍;“俗女自力取甘露”,则伤脉也。
(3)密乘十四根本堕:亦于脉有助顺缘、拒逆缘之关系。如“不毁自体”、“于毒慈”亦以其能伤脉也。
(4)五方佛三昧耶:此与脉有密切关系者,为宝生部戒,恒行大布施,令心量大,则脉扩大。
(5)五空行母戒:依无上密乘而说,脉就是空行母。故能顺守此戒,则令空行母欢喜,而五轮易开。
(6)大圆满性戒:此戒中之无实、广大、独一、任运四要点,均为开中脉之要诀。如持此戒,则中脉易开。中脉之自性,与大圆满自性相同,吾故曰无为法。
总之,脉之与戒,有密切关系的;盖以罪业之作也,系凭藉心,而戒也凭藉心,心则凭藉于脉。心之有脉,然后有身,以有身故,有所凭藉(如世俗所称有了资本),则容易造罪。戒有四支,其第三支为加行,而加行的支持者是身体(亦即是脉)。如拿刀杀人,必须靠手者。试观根本五毒,均须仗脉支持,才能发生大影响。是以粗分的对治,是仗戒以压伏烦恼,以减少外来对脉的威胁。九结与十使、五毒等,以密乘理论观之,是脉结而成使。而九结从脉上言,十使从气上言,而五毒则从明点言之也。如能持戒,则基础已固,一切均可合理发展。修脉、气、明点的人,如不持戒,是很危险的,因为使气以开脉,若只开了病脉、魔脉,而不能开智慧脉,其为害也,曷可胜言?从书本上说,气有业劫气与智慧气之分,以我推论,则脉亦有此二种。普通书上所说二十四脉等脉,其名词、作用、住所,均系照凡夫身“住脉”而言,亦即所谓“业劫脉”也。而三脉五轮及各小轮,均是报身佛智慧修脉而言。报身佛能五根互用,我辈凡夫,焉能得此?但修脉、气、明点时,所观脉轮,能如此整齐布置,都是智慧修脉。而平常所说之住脉、病脉、魔脉都没有了。本来此是果位上的方便。因此,如不能持戒,仍以凡夫身而修智慧、修脉,身上未起变化,修时易生毛病的。普通人对中脉怀疑为有为法,以其不明众生业劫脉,与报身佛智慧脉,大不相同也。
 
脉与定的关系
定是显密所共的重要支点,若与外道共及与小乘共的四禅八定,都不能证得时,而修脉、气、明点的气功,则气根本不能通中脉也。且纵有此定的果位,亦未必便能通中脉也。不过,摄定时必须调整姿势,姿势整则脉易正直,正直则易开发。普通人向不讲究姿势,尤以智识界为尤甚,以其常用右手,曲肱、伏案、低头,种种习惯,弧至一部分脉易偏枯,甚至半身不遂。余常主张三十岁以后,多用左手,无他,欲改变多用右手之习气而已。
习定能使纠缠外围之小脉,能予调整。一般不习定的人,以外脉不调整故,则易错乱而生病。习定而昏沉重者,能使脉松缓;散乱重者,能使脉错乱;掉举重者,能使脉紧张。如小乘定有了基础,则可除此三病,不使为开发中脉的障碍。但如无大乘止观,则对二无我之空性,不能通达,而中脉亦无开发之希望。以中脉本身代表二无我之空性,故果位上,中脉开发,可证法身。且第三、第四灌时,如定力不能持,则四喜四空不能通达,而其他证分的一切方便,根本谈不上。若脉的最后目的(即身成佛),更不待言矣。以定力不好,且得不到灌顶功德。故前行上能加以努力,则脉易开发,否则无定力以控制之,反易生毛病。
 
脉与慧的关系
脉具有两个系统:一是无明系统,即凡夫住脉;一是明行系统,即智慧修脉。若照《大威德证分》上所说,更分为三系统:一、为粗身脉,即凡夫的业劫脉;二、为细身脉,即天仙脉,道家称为纯阴脉;三、为最细脉,才是报身佛的智慧脉。我们在圆满次第中,所修脉、气、明点的观想,就是此第三系统之报身佛智慧脉。但所依据暂时尚未有变化的凡夫脉,固在我身内,而智慧脉亦在我身内,故其修持重点,是将凡夫脉,转变成为智慧脉。俱生喜智,是在中脉下段密轮中,名为海螺脉。智慧未起前,不容易开发,必须运用智慧,加上双运方便,然后俱生喜智,可以现起,而中脉下段,可以开发。很多人以为,方便道不须大手印、大圆满的智慧,因为智慧下劣,不能修大手印、大圆满,故用脉、气、明点开发,岂非倒果为因?两说如何调和呢?但是我所说的,是指智慧见,不是指智慧果。而很多人所说的是指果,而不是指见,故非矛盾。假如不懂见,盲修瞎练,甚至胡乱双运,以为不须智慧见、空性见,那就不对了。我说非指智慧之果,而是说具智慧之见,即是略知其所以然,则对方便道修行次第,所具理路,能治与所治的,因、道、果,有系统组织的理趣,稍具了解。若对这一点都没有,是正见不具足。而修脉、气、明点,就不对了。故于中脉,应了知其为无为法,非有为法。而与法身等流的智慧脉,有此正见,有此等流,才能有所成就。五轮脉是表五智慧,顶轮脉表大圆镜智,喉轮脉表妙观察智,心轮脉表法界体性智,脐轮脉表平等性智,密轮脉表成所作智是也。其他各脉(指智慧修脉而言),都是智慧所成的住所,二十四脉就是二十四坛城,其馀可以类推而知矣。第八识往生的出路,如非经中脉出口处(与显教所说,略有出入),则不能到智慧刹土。由此可知,脉与智慧,有很大的关系也。依《大圆满妥噶》上说,脉是智慧所行之道路。如“白柔脉光”等,如智慧不足,何能显现光明?故须先修且却,才能进修妥噶也。七日成佛的黑关法,所有各眼,均是脉的智慧开发。若没有智慧,则脉不开发;脉若开发,则有光明。可知黑关虽为妥噶法,而妥噶之基础,则在“加打且却”,义即本来清净,即大智慧也。
 
□亲近前行——脉与生起次第的关系
以上的六前行,是疏远的前行。而生起次第,则除包括前六行之外,并成为圆满次第亲近的前行,其重要可想而知也。  生起次第,开始就要观空,不论能空与否,与开中脉有密切关系。每一生起次第,必分为对生与自生。对生是对自己脉的加持,如对生不能观得生起,则对脉的加持,无由接收。若请对生灌顶,则以本尊是由佛父母红白所生起,故须请灌顶尊加持,使得坚住,此对生与脉之关系也。
自生是自观生起成为本身身,这才是脉安住的地方。若没有本尊身,则只是凡夫身。脉所安住的地方,是住脉,而不是修脉,极其量,不过可作顺缘而已。与外道奇经八脉所依之身,凡夫动静二脉所依之身,截然不同(无明系统与明行系统有别,已详前目)。如此,始能即身成佛。一般人不懂中、黄、督、脊之辨,不知中脉表法身之价值,是跳越生起次第;而躐等修脉、气、明点,是不对的。
生起本尊身有三种,特分述之:
(1)三昧耶身:如能观得生起,则以凡夫身而修本尊之障碍可除。
(2)智慧身:如能观得生起,虽未观中脉心轮,而智慧身本尊所住的地方,已是同样位置,故使心轮能开,与智慧本尊有密切的关系。如智慧本身尊观得生起,则心轮易开。因心累是最后开,而最难开者也,故修生起次第时,须多观智慧尊。如生起次第修得不好,则不能修脉、气、明点也。
(3)三摩地身:如能观得生起,则心轮中脉中心点,容易贯通。《大威德证分》,名之为“最细风心”也。观得生起。则微细脉结可开,此在正报上言之也。如在依报上说,脉是坛城,三摩地本尊,本来是明点,但修与本尊可通之坛城愈大,脉愈开张。
总括依正二报而说,有两种瑜伽:一为粗观瑜伽,能使脉开张;一是细点瑜伽,能使脉调柔。皮又别名收放,有上下、左右、前后各种收放。其放也,能使脉开张;其收也,能使脉调柔。依《华严经》十玄门理趣,观想坛城本尊,都能使脉开张,及调柔作用,如“广狭自在无碍门”,则为专述收放。如“微细相容安立门”,则为专述细点。《华严经》虽说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但只是理中之事,以无就事而观。故无事中之事。非如密乘之专照事上观想也。又如“因陀罗网境界门”,亦名“因陀罗网微细境界门”,则能对于生起次第之脉轮易使开张。若坛城观,分为八尸陀林,八功德水等,都是每个轮而观,对开发脉轮有关,如观得生起,脉轮则易开也。如“托事显法生解门”,即生起次第中,坛城、四门、塔、楼阁、宝藏、法幢等观想,都是托事生解,使脉轮易开。如“诸藏纯杂具德门”,则观塔是纯,观尸陀林是杂,但都具德而有胜解。依此类推,均与坛城观,开脉轮,及诸脉有关系者。
生起次第的诸量,有三条件,分述如下:
(1)佛慢:如能生起佛慢,且修得好,则脉的住处,不会错乱。不住凡夫身,不住天仙身,而住本尊身矣。如佛慢修得不好,则对脉甚有问题也。
(2)明显:如对本尊身,不论为对生抑自生,总之,能观想生起明显,则修圆满次第时,脉轮的观想明显。
(3)坚固:如能观得生起,坚固,则脉的作用,可以显现。此是三种次第,均与脉有密切关系者。
又如以生起次第之三种三摩地配合比较:
(1)入空真如定:如能善巧,则为开中脉基础。
(2)大悲如幻定:如能善巧,则能开五轮,理如幻本尊身。
(3)方便本因定:如能善巧,则能开心轮,且於心轮放光,牵动各细脉。
又如生起次第,而与五种作道相配:
(1)胜解作道:如能善巧,则于三脉五轮,知是本尊,而非凡夫身。
(2)加持作道:如能善巧,是对生本尊生起加持灌顶,能使脉得加持。
(3)相作道:如能善巧,能令观想明显。中脉是具四相的:空如芭蕉,直如箭,红如黄丹,热如劫火。
(4)体性作道:如能善巧,能令中脉开发。
(5)果作道:等于佛慢。
因此对于前前次第,从消极说,则可除障;从积极说,可以开发。是前前通后后之理。如脉能修得好,对于生起次第,本尊可使坚固。
所有观想,由心观物,应以物到量为准则;由物观心,应以心到量为准则(即是从心观脉,要脉现前才成功。先观脉,后观心,要证空性,则中脉才算成功)。以上前行,是先观心,后观脉,如脉现前,是名心到量。若脉成功,生起次第,佛慢、明显、坚固,则戒定慧及前三心,皆到量,由此,是后后摄前前者,即能包括前行诸功德也。脉开证果者,本尊身也。此包括生起次第本尊身,为智慧身;此包括智慧。智慧身住乐空无二;大空者,包括定也。此身无德不具,无过不除者,包括戒也。此身无死度他者,菩提心也。不为世间所染者,出离心也。此身或隐或显者,无常心也。
 
论气
 
□疏远前行
气与无常心的关系
无常者,是时间迁流,息息不停之谓。而气则通时间而言,同时也是时间的准则。所以一天、一年、闰月等时间,均配气而言。如配十二宫.二万一千六百气配一天。三百六十脉,配三百六十天为一年。而闰月则配智慧气是也。无常二字,建立在气上,如人生一气不来,就无常了。释尊曾以生命何在为问,结果有答以在呼吸间。于此可知气与无常密切的关系。
无上密乘修气有成就的人,每天只闭六口气,一天圆满。故修行人应常闭气,盖以入气是生气,出气是死气;入气多则长寿,出气多则短命。有无常心的人,应常修气、静虑,故能精进,否则修不了。
五气本身,都是无常,都能生病。如上行气不调,则生咳嗽、肺病;下行气不调,则生便秘或泻病;平住气不调,则生腹病;遍行气不调,则生偏颇跛挛、半身不遂等病;命根气不调,则发疯狂;若出,则人死了。此皆气本身之病,以气为业劫之故,如修气功不好的人,气亦常有毛病。如上行气衰.则饮食不知味、打呵欠;增则贪食、气喘如牛,难平稳合度。下行气衰,则便秘、腹响;增则身抖颤、大小便四流。平住气衰,则饮食不化、身肿、腹生硬块;增则多食、极饿、疲倦。遍行气衰,则身肿、脱皮、生癣癞;增则毛孔发热、骨节炎。命根气衰,则食少、昏倒、无力;增则心怔忡、气喘、病狂。依五大气而言,或衰或增,都易生病。修气功者,难免无病,若能常起无常心,以此想念稳健,或可少出毛病。不应以修瓶气能长寿,修金刚诵能延年等功德(此是修得好而说),作为常见。如非证得无死,是靠不住的。以气而通病脉,自易生病:气开脉结,也易生病。此等修气功所生之病,气调则愈。若其他病,则须视气功成绩如何,才能医治,或须服药医治。惟由修气所出的病,如不修气,则不发作;气调则亦全愈。若有无常心的人,(1)则不敢放肆,(2)则能常精进,(3)则不易出毛病。故能禁语闭关,以修气脉,则功效很大。
无上密乘,常以金刚杵为重,故杵与气之关系,并附及之。如杵不举,是空大气无常;不坚,是地大气无常;坚而不热,是火大气无常;热而不久,是风大气无常。从医学上说,不举,是肉气无常;举而不大,肌气无常;大而不坚,骨气无常;坚而不热,神气无常;热而不久,肾气无常。
 
气与出离心的关系
修行人如具出离心,则其气常清而不浊。以环境上的浊气,常能发生影响,致令也有浊气。故闭关的人,多住山中,以气清而不浊也。古人多主居山,不主居城市者,以气浊之故。所有寺庙,多在山间,西藏尤其注重。
吾人之相处也,其气自然薰习。气之为物,看之不见,触之无形。以前有一印度人,善能闻气,如以书本示之,一嗅即能决其优劣,示之《春秋》,云有血腥气;示之《易经》,云有道气。观此可知气之影响之深而历久也。气对于心,更不可思议,有一心所,就有一气。所谓五浊恶世者,五浊均与气有密切关系。劫浊是共业所感的劫难所产生的气,也是环境由好变坏,寿命由长缩短。劫浊是以气建立的,以古人气长,今人气短也。有意出离者,应在劫气少,而无劫难的地方修行才合。见浊则气亦浊,见邪则气亦邪。邪见邪气,而邪烦恼出焉。所生之五利使、五钝使,均以见浊,其气即坏。使者从气言之,以气才有力使之也。如不出离,则烦恼应运而生。见浊为思想之主,烦恼随思想而起现行,结果产生众生浊,即业报身。若以之修成本尊身,是很难的。如不出离,则不能得智慧气。众生为业劫气之主,连带而成命浊,结果寿命不长,命气易于离体。故修气功的人,要先具出离心。出离心长者,命亦长。因此命浊可减少,甚至没有(如证无死俱生智气,就没有命浊了。)就五浊恶世而言,实有出离的必要。如不出离的人,忙则气疲,劳则气馁,人多则气杂.人恶则气暴。如果出离的话,则人闲则气清,人逸则气聚,人独则气纯,人善则气柔。此皆一定不移之理也。
气是常往来的,如水波上反石,波之所及无远弗届,互相呼吸。若能出离,如闭关居山,已将上列恶气隔绝。阿弥陀经有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句,如能如此,则如俗所谓“一团和气”也。
 
气与菩握心的关系
菩提心有五种,而行菩提心,完全建立在气上,由此气与菩提心关系之密切,可想而知。《华严经•净行品》,每一愿望,均与行菩提心配合,而每一现行,均能使气调柔;若三相续菩提心,更完全与行菩提心配合,盖以气即是光(在果位上,则成为光)。以气连络,上通诸佛,下度众生,完全是气的作用。故修菩提心者,用气收五浊恶世众生业气,化成清净光明,入自心间。把恶气打碎,使化成智慧气放出,到众生心间,使开智慧,而证菩提。故此菩提心是从气来的,发菩提心的人,完全凭气的作用,使气化成智慧气,那就是菩提心了。故悲心是水大气增,而化智慧气。有菩提心、有正见觉悟,能使空大气化智慧气。有菩提心,则能在菩提心上,出生一切功德现行,使地大气化智慧气(以地能生为果)。有菩提心,有热情,能使火大气化智慧气。有菩提心,能周遍与众生结缘,与诸佛悲心相连。由此相感,上下互通,周遍摄持,能使风大气化智慧气。
 
气与戒的关系
戒律不具,而常犯淫,能使气衰。略如下述:
(一)意欲得之,屏息窒气(平住气不动),则中气失矣。
(二)阴欲得之,鼻口两张,则上气散矣。
(三)精欲烦者,抽掷频繁,则下气劳矣。
(四)心欲满者,汗湿衣袖,则遍气乱矣。
(五)快欲甚者,身直目眠,则命气疲矣。
若戒不具,则犯淫无道,至九气并耗。分述如下:
(一)太息咽唾,肺气耗矣。
(二)鸣而吮人,心气耗矣。
(三)抱而持人,脾气耗矣。
(四)牛涎滑泽,肾气耗矣。
(五)殷勤咋人,骨气耗矣。
(六)二足钩人,筋气耗矣。
(七)抚弄莲杵,血气耗矣。
(八)持弄两乳,肉气耗矣。
(九)久恋不舍,意气耗矣。
淫行七损中之(一)曰“绝气”:心意不欲,而强用之,则汗泄气少。(二)曰“气泄”:劳倦汗出,未干急交,所致五伤,皆令气衰,故精易泄出,肾(即水大)气伤矣。精清而少,肉(即空大)气伤矣。精变而臭,筋(即火大)气伤矣。精出不射,骨(即风大)气伤矣。阴衰不起,体(即地大)气伤矣。
八十性妄中,有四十属贪烦恼,以贪烦恼增盛故,能令左脉行气发生障碍。三十三性妄属瞋烦恼,以瞋烦恼增盛故,能令右脉行气发生障碍。七性妄属痴烦恼,以痴烦恼增盛故,能令中脉行气发生障碍。以障碍故,则不容易发生智慧气。一切戒,从烦恼生而后设。烦恼是从习气生,实从无始以来,由来远矣。故人之肉体会死,而气是不会死的。人死而后,则离肉体,而随烦恼习气以跑矣。如习气重者,则智慧气不易生,故以戒律压之,可使渐生智气。兹从各种戒律中,择其与气有密切关系者述之,余从略。
1.总论
(1)摄律仪戒:如此戒能持,对气耗散之因缘减少。如:不杀则肝气不动;不盗则心气不动;不淫则肾气不动;不妄语、恶口,则肺气不动;不饮酒则脾气不动。故能守持,则五钝使不发生,而业劫气无缘放肆,而容易调顺。
(2)摄善法戒:修诸善行,均对气有密切关系。如大礼拜,能使遍行气易入中脉。诵经、念咒与恶口,本来是同样出气,但与善相应的出气,则口发香气且出光明。善行则气转善,其效果有不同者。最显而易见之例,如:多说话,则口易干。若今经慢慢念,恭敬念,则津液自生,而增善气;若善气增,则将来可以生天。
(3)饶益有情戒:此戒能守,如菩提心(行菩提心),可用气之观想,而为远人医病。此则饶益有情戒能守得好,可达目的。
2.别论
(1)菩提心戒:以摄众生气到自己身上,以自己功德到众生身,为之换智慧气。如守此戒,则能换,否则不可。
(2)密乘十四根本堕:如守此戒,守得好,则对双身修得好,使俱生智气易生起。
(3)五方佛三昧耶:如守此戒,对五轮气能贯连。
(4)五空行母戒:如守得好,则能摄外来五大气,而得加持。
(5)大圆满性戒:如守得好,则气易入中脉,化智慧气。
 
气与定的关系
心之所以不能定者,以其气之不定故也。无论外道内道之定,必以调气为先。若从外道摄定入手,如能得定,已能调气。盖一定必先调气。既先调气,则对圆满次第,所修之气有很好的基础。且定的姿势,如能毗庐七支坐,则对五气,已有合理之调整。如双跏跌,能使下行气趋入中脉。顶直、腰直、肩张,能使平住气趋入中脉。颔压喉结,舌抵上颚,能使上行气趋入中脉。手结定印,足趾上勾,能使遍行气趋入中脉。目视定量(以配空大也),能使命根气安住,以神光关系命根也。本来二禅的境界,其气早已调伏。小乘五停心中之数息观,完全是对气之作用。大乘《摩诃止观》的六妙法门的数、随,也是对气的作用,同时亦是圆满次第的基础。若修六波罗密的禅定,都能使气发生智慧气。而首楞严定,对于气的收放自在相,有很大的帮助。
 
气与慧的关系
慧之目的,是把业劫气,化成智慧气。如以加行而论,则小乘之人无我空慧,对内行气转智慧气的自在相,是有帮助(如密乘之观身空)。大乘之二无我空慧,对内行外气的贯通,化成智慧气,是有帮助。密乘则尊重五智,其理论出于显教经论;而其修持,则对五轮之转变智慧气,甚有帮助。若顺逆四喜的俱生智气,则能使气化智慧气,且能化成为金刚智慧气,全达中脉。至果位方便之大乐心气无二,与无生心气无二两种之气,是俱由智慧产生。前者偏于大乐,后者偏于空性。无论乐空,都是金刚身的两大原素,与气有密切关系的。
 
□亲近前行——气与生起次第的关系
生起次第,首重观空,与空相应,则能使业动气转成智慧气。观空以后,由空性上,先现字(以下均为心轮八瓣以内五大气的中心),生起莲花,能令水大气趋入中脉,化智慧气。  字生起月轮,能令命根气化智慧气。字生丰起蓝色罗睺罗轮(《时轮金刚仪轨》有之),能令空大气趋入中脉,化智慧气。字生起日轮,能令火大气趋入中脉,化智慧气。咒轮静则为地大气,动则为风大气,均能令之趋入中脉,化智慧气。种子字(如字则具足五大气,以是空大气,是水大气,是地大气,是火大气,是风大气。其他各种子字,随字不同。)随其所属何种大气,均能令之化智慧气。若观对生本尊之加持灌顶等,都是以气为基础。以九接佛风为例,如对生观得好,才有佛风可接也。自生本尊身,从顶观想至踵,以气随心到,成本尊身故。以我的经验,修“妥噶”时,金刚练光现本尊身。但须生起次第修得好,然后能得,否则不能,以金刚练是气之组合故。若持咒,方法亦有多种,都与气有关。如大声可使昏沉气减少,默念能使散乱气减少,金刚诵能使气安住本位,观咒轮能使气趋入中脉,化智慧气。以每一字均是脉的构成,而咒轮之光明,则为气之表现,轮转则气转,其转也能使业劫气化智慧气。由自生本尊身,上供下施,是以气接收佛气,而救济众生气。其下施也,光随气出,是大悲光与智慧气相应,如能修得生起,则甚有基础矣。若收摄次第,则能使外气、内气趋入中脉。收摄而后,鱼跃水面,起本尊身,是使最细风心,成本尊身也。如能修得生起,则最细风心,必能有相当成就矣。盖生起次第云者,是生起“圆满次第”之准备基础也。圆满次第云者,是圆满“生起次第”所修之功夫也。要圆满次第修得好,非先在生起次第做好基础功夫不可也。
生起次第的坛场观、外五轮观,是由业劫气化成智慧气,如修得好,则能为将来清净刹土之准备立下基础矣。如能多修坛城观,则对於身体内二十四坛城脉气,充满智慧气矣。皆修生起次第坛城观之关系也。
生起次第的证量,有三条件,分述如下:
(1)佛慢:如能修得好,必须气入中脉,多持报身佛慢,化智慧气。心有佛慢,则气转佛气。
(2)明显:智气充盈。
(3)坚固:智气坚定。
又如以生起次第之三种三摩地配合比较:
(1)入空真如定:能使智气入中脉。
(2)大悲如幻定:能使气至五轮及全身细脉。
(3)方便本因定:能使气趋入心轮。
又如以生起次第,而与五种作道相配:
(1)胜解作道,(4)体性作道,(5)果作道,皆是明体性,化成智慧气。
(2)加持作道,(3)相作道,皆是加持本尊身,使气入中脉。
有些生起次第,极重各种收放瑜伽,兹亦分述其与气之关系。
(1)放瑜伽:能使气化光,有了基础。
(2)收瑜伽:能使气调柔,收摄安住。
(3)粗显瑜伽:能使气力加强,贯通诸脉。
(4)细点瑜伽:能使气安住三摩地萨埵内。
从心修气,需气到量,才是心到量。如大手印、大圆满等解脱道,都是从心修气,故必须气到量,才能算是心到量。七日成佛法,则要气化光明,才是心到量。从气修心,如修贪道等方便道,必须心到量,即证大圆满,才能算是气到量。如修双身法,则要证四空、四喜、俱生喜,空乐不二;胜义光明未现前时,则脉、气、明点未算修得好,更不能算是气到量也。论明点
 
□疏远前行
明点与无常心的关系
明点分四:曰物质明点,曰咒明点,曰风明点,曰智慧明点。而真正的明点,当然是指智慧明点。本章所论,亦为智慧明点。明点与无常心的关系,当以无常为言,除脉、气外,明点本身亦是无常的。
明点分为净分、浊分两种,均是一出世时便有,与之俱来,且皆无常者。先说浊分:最浊者为一切排泄物,一方面生长,一方面退缩。如小孩之消化。血液循环,脉经心房,新陈代谢,就是无常。再说净分:小孩生下来开始有之。其容光焕发,就是明点净分的表现。到长大了,知好色则慕少艾,已有精液。虽未开始行为,已先冲动,因此到了十六岁,明点始漏,漏即无常。若不下精,仍然是漏,以停留在内,小便即出,或从大便、毛孔、耳及口出了。故口水、鼻涕,都是明点也。
肉瘤是明点分配不均所引起的病痛。而脏腑肠胃的病,均明点所显也。若具无常心的人,则对于起居、饮食、寒暑,均留意调摄,可控制之,使不常病。以七情六欲之冲动,五脏六腑的毛病,均与明点有密切关系也。
持命明点是不能增长的。若物质明点,可以增长,但不能稳住;只一行动,便漏失了。明点漏失,就是无常。如具无常心的人,时常加以警惕,对漏失明点的因缘,设法将之减少。如过分痛苦,超额饮食,过度房事,均应避免,少欲知足。尤其日常饮食,除知量外,并应极其注意,如下气物品若萝卜、茄子,果结地下者,均能漏失明点,而辛辣发汗之品亦属也。
 
明点与出离心的关系
出家的主要,就是不结婚,免明点之漏失也。但仍须饮食,略如前目下段所述,仍有漏点之虑,故西藏喇嘛,常备水壶,漏时即配带,漏下即食之。比丘戒也有此条规定也。若具出离心的人,则贪境隔离,明点漏失之机会可以减少。淫邪书报、电影院、妓馆更无法接近,以与外境隔离也。若不具出离心的人,明点漏失因缘较多,甚至染得杨梅,则血液有毒,修脉、气、明点,不易成功,且易出毛病,以其邪火生也。
 
明点与菩提心的关系
以密乘灌顶而论,红、白菩提就是明点。故发菩提心的人,外发菩提心,则内之菩提明点,自然增长,故心广体胖。具菩提心者,而修脉、气、明点,其成就与外道不同,以外道不顾菩提心者也。
五种菩提心中,滚打菩提心就是明点的作用。而胜义菩提心者,胜义就是智慧也。明是智慧义,点是精华义。明是五智的理品,点是五大的精华。故胜义菩提心,是增长菩提心内的智慧部分。而滚打菩提心,就是五大五智的等份增长。若胜义菩提心发得圆满,则能证空性智慧,而与大乐不透澈。若滚打菩提心发得圆满的人,则空乐等分。这就是修脉、气、明点的金刚乘行者所应发的心。然有年龄限制,要在未全漏失之前(有说为三十六岁,有说为四十八岁者),发菩提心,趁早修持,当能成功。若在二十岁时,则最好矣。道家之童年起修,也是趁明点未漏之故。
 
明点与戒之关系
1.总论
(1)摄律仪戒:此戒虽是只注重身口为多,然不着香华鬘、美衣服等,是减少邪诱,以香花刺激性神经,损明点也。如能守之,则目不邪视,神不放逸,口不绮语,都是保全明点的。
(2)摄善法戒:善行增长,则明点增长,此乃因果关系。为善最乐,与心广体胖,也是明点增长的道理。布施与精进,能使明点增长。密乘修菩提心各种仪规,均是请诸佛加被,光明到自己身上,转施众生,亦能使明点增长。献曼达,为增长明点的增上缘。古萨里(施身)能除明点过患。
(3)饶益有情戒:菩提心分两支分,惟智与悲。饶益有情戒,是大悲心,故能增长菩提心的悲的支分,是属白菩提的。若从智慧方面,通达无缘大悲,同体大悲,则能增长菩提心的智的支分,是属红菩提的。
2.别论
(1)菩提心戒:如守此戒,则心常圆直,明点安住自在。如坏的人,城府心重,明点腐败者多。
(2)密乘八粗重戒:“俗女自力取甘露”,甘露即明点也。此戒能守,不致染杨梅毒,自己明点不坏。
(3)密乘十四根本堕:“不能断失菩提心”,菩提心是指明点面言。本来菩提心已另有戒,为何十四堕仍具此条?盖所指明点也。“不毁自体”也是指明点而言。“毁谤妇女慧自性”,妇女自性有慧,风韵十足,是明点充盈之象征,故慧自性,明点自性也。“疑诸自性清净法”也是指明点。明点是清净的,但有疑为不净物。五肉五甘露,有明点在内,传第二灌时,上师放出的明点,是不能怀疑的。“未证瑜伽持佛慢”,证不证瑜伽,是明点自在不自在之差别,自在则瑜伽成就,否则不自在。
(4)五方佛三昧耶:如守得好,则明点充满五轮。
(5)五空行母戒:如守得好,则明点充满大乐。如明点防护不力,乃至失了一点,十万空行饮泣,这当然指智慧明点而言。
(6)大圆满性戒:如守得好,则惟一明点(即智慧明点)可现前也。
 
明点与定的关系
凡摄定也,必先调整呼吸,这与风明点有关系。如以定的姿势(七支坐)而论:舌抵上颚,则生甘露(即白菩提)。目视定量,不高不低,使目力不疲,与明点安住直接有关系。双跏趺使明点不致向下漏,而令明点安住脐、密轮中,故跏趺坐得好的人,是没有遗精的。肩张则上明点能安住,腰直则中明点能安住;昏沉是明点向下沉,掉举是明点流动,散乱是明点向上浮动。九住心之定,在定上当然说是心。而在明点上说,就是明点能安住,则心才能安住。定上起观,是支持明点化智慧。故定能修得好,则明点化智慧,容易得多。
 
明点与智慧的关系
四种明点,最后的名智慧明点,这才是真正明点,而为普通人所没有的。明点就是舍利,全体通亮。若普通人所出的精,就是物质明点。实在来说,既不成点,亦不透明。而风明点、咒明点,均属精类。如修脉、气、明点的人,得大圆满见者,才有此真正明点。在体内是液体的,出体外时,以空气关系,硬化而成点,这与戒及智慧均有关系。盖以物质明点,是没有加持的。风、咒两明点,则有加持。若成此明点,则非仗智慧不可也。由物质明点,经过风、咒明点锻炼,复经红菩提拙火融化,与智慧配合,才成明点,而且还要有深厚的智慧基础,先通达小乘之人无我,然后得“明”。再通达大乘之法无我,然后得“点”。明从五智来,点则从五大来也。得五智且得五大空性,加上大乐任运生起,而以四喜配四空,这就是智慧明点的成就,且是圆满次第中最重要的东西也。如智慧没有基础,则修方便道,亦须具有大圆满见始可。若修般若道,不用方便,则须三大阿僧祗劫始克成佛,因须五智五大同时证得。此智慧与明点关系,其重要有如此者。
 
□亲近前行——明点与生起次第的关系
生起次第,开始就是观空,是把以前所修定及智慧之所得,而使明点化成智慧明点的要紧前行。随观八叶莲花,就是心之明点。我们知道,五脏六腑都是明点所安住的地方,如此观时,能令心轮明点安住增长。故多观莲花,能令心轮开发;多观月轮,能令明点光明;多观日轮,能使明点暖乐;多观种子字,能令智慧显现。而明点的分别:种子字是咒明点,咒鬘旋转是风明点,日、月轮均是智慧明点,日轮是红菩提,月轮是白菩提。
生起本尊身,有三种,特分述之:
(1)三昧耶身:是四种明点的总住处。
(2)智慧身:是智慧明点的总住处。
(3)三摩地身:是智慧明点的标帜。
生起次第的证量,有三条件,分述如下:
(1)佛慢:知明点不同凡夫的精,具佛慢故。
(2)明显:智慧明点显现。
(3)坚固:明点安住。
又如以生起次第之三种三摩地配合比较:
(1)入空真如定:能使智慧明点安住。”
(2)大悲如幻定与(3)方便本因定:能使白菩提流注五轮,散布全身。
又如以生起次第,而与五种作道相配:
(1)胜解作道:明点是五智五大的结晶,如此胜解。
(2)加持作道:顶上本尊,甘露流注,充满全身,是明点加持。
(3)相作道:中脉四相——空、直、红、热。已如上述。明点也是四相的——圆润、明空、清凉(指白菩提)、暖热(指红菩提)。智慧明点,是通过中脉的。
(4)体性作道:明点以空乐为体性。
(5)果作道:智慧明点是法身,咒明点与风明点是报身,物质明点是化身。须知明点是金刚持灌顶加持修成的果。因上已得的果,故称果位方便。
从身修心,要心到量,才是身到量。四空不现前,则四喜无甚作用。幻身好而不与胜义光明双运,亦不算成就。
 
结论
 
本来脉、气、明点是很复杂的问题,兹则随便谈谈,其材料自然挂一漏万。不过其基本理论,略述一二,智者举一反三,斯可矣。特分章申述之:
 
次第的重要
 
上列前行的次第,是否非依照不可呢?当然是非依照不可的!盖以脉、气、明点,表面观之,似凡夫之修身,尤似外道,若不依次第,则不能即身成佛。所以即身成佛,就在次第上,按部就班的迈进。须知此次第是我所提倡,而不是我所发起,实为以前历代大德所传下来,而谆谆不已的。
佛的教法,由小乘,而大乘,而密乘。小乘、大乘,是由化身佛地位来说;而密乘是以报身佛地位来说。释尊曾现报身,传“胜乐金刚法”。依《胜乐金刚根本续》所说:释尊在未由兜率降生以前,在奥明天,显现胜乐金刚身,调伏大自在天及天母,说《根本续》。然后下降,是时国王,名盎札菩提,本来是信外道,后信佛法,但仍好色,故不敢请求传法(若能不断女色,则固所愿)。释尊因现胜乐金刚本尊身及坛场,传授“胜乐金刚法”。那难陀寺有现胜乐金刚像者,其因缘如此。密乘是建筑在显教上的,故用显教为基础。莲华生大士及阿底峡尊者,与印度各祖师,异口同声,均以显教大乘,作为基础。若宗喀巴大士,《菩提道次第》所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可知概要。八地及至十地菩萨,对密乘还须加以学习(当然从圆满次第学起),才能成佛。显教则需三大阿僧只劫,这并不是专赞密乘及其果位方便之最高,而是说明应以显教为基础,非从脉、气、明点,便贸然起修也。西藏地区无论红、黄、白教,均须先训练以小、大乘经典理论,修持方便及戒律,等都弄得清楚,然后传以密乘。故次第之重要,非遵守不可者。
 
过程的重要
 
若能晓得经过之过程,才知密乘果位之殊胜。有许多不知前行、不知脉、气、明点道之尊者,对中脉是无为法,加以怀疑。以为专照“无为法”而论,中脉何以能成为无为法呢?不知科学家所认为的动静二脉,是可从解剖得之。但凡夫身经过小乘诸行无常之观感,加上九想的观想,则其凡夫身内所支持之脉已经空透,再修人无我。普通凡夫身中,是有中脉的,这中脉是有为法,以其不能离因缘造作故。有动静循环,新陈代谢故。修中脉的人,必须经过小乘过程,已无疑问。修密乘的,在修生起次第以前,如净业观空,以火将业障烧去等种种方法,已包括小乘的重要点,尽在其中;然而此时的中脉,仍然是有为法。在生起次第以后,就同了,经过小乘的人无我,及大乘之二无我智。本来大乘菩萨之身,以五蕴已空故,不起我执。依身利生固有之,即牺牲色身以利众生,亦未尝不可。然其果位上的脉,加上法无我智的锻炼.当然不同。盖经过人无我智后,中脉已不在身上;再通达法无我智,则中脉法身智慧基础已建立矣。显教小乘,不建中脉,而证罗汉果的涅槃,也是无为法。大乘证二无我,未成佛前,得无生法忍,证一分法性,已证法身一分无为。由大乘二无我,加以密乘观空,那时已经过小、大乘止观力量(如未经过小、大乘,而直接观空,则空性不能显),如前行已修好(指对大、小乘止观力量而言),加以果位方便,上师加持咒力作用,则观空已接近空性。如小乘四禅天离苦乐粗动之位,其所显者,尚为“不动无为”,则已过之矣,是时仍未起修中脉也。四禅八定与外道共的,想受二蕴已灭而修定的入灭尽定,为“受想灭无为”,是小大乘内外道所共的,而只是密乘的前行,仍未谈中脉也。“虚空无为”,与密乘无云晴空相同,是喻无为,而非无为本体。但有喻故,名“虚空无为”。加上修密乘的人,在四灌时已通达大手印之理,因有小、大乘观空基础;对大手印胜义光明,才起修中脉。中脉是无为法,不是第六识所能观显,由第四灌大手印智慧所显现。中脉是表法身的,中脉的开发显现,则法身之光明显现,比小乘之涅槃境界为高。涅槃是无为法,法身是无为法,空性也是无为法,这是共许的,如此何以中脉不是无为法呢?中脉在修位上为“择灭无为”,以法身择力,显现本来清净,而离因缘作,便是真如无为,若不是“无为法”,是什么呢?一般人不依次第,无大、小乘等空性基础,以第六意识缘处心观中脉,以它如勤、静二脉一般,那就成有为法,故为一般人所误会者,不明前行之故也,不依过程之过也。不独中脉是无为法,如气转成智慧气,显现胜义光明,也是“无为法”。脉、气固尔,明点亦然;惟一明点,亦“无为法”也。涅槃境界,等于常寂光土,故《普贤王如来轮回涅槃自解脱最高方便》中,有“无灭明空之明点中出生普贤佛”之句。可知明点亦无为法。如知前行,及果位方便,则了解其非普通脉、气、明点,而是果位,涅槃界的显现,故能显现报身,即身成佛。
 
检讨及刍议
 
检讨现在修密乘的行人,不念无常,不能出离,只于百忙中,念念仪轨,修些气功,甚至修些抛斡。严格说来,有三不像,分节述之:
不像净土宗
净土宗行人,多在家修持,但有欣厌心,而且殷勤祈祷阿弥陀佛,平日持素放生,多做慈善事业。密乘人开顶,以为可以往生,但不往生者多,其成绩不如净土宗者,何故?盖以不持素(误认西藏密乘行人不必持素的观念),不做放生及慈善事,而常持不如法之佛慢,对净土宗反看不起。本来开顶,可得加持,其奈不依法修习何!故不像净土行人,一心一意,慈悲心、欣厌心,全仗他力的好处。
不像禅宗
密乘行人虽懂大圆满、大手印,本来大手印与禅宗将无不同。但禅宗行人,很多念无常,与出离,且多生死心切;未悟以前如丧考妣,既悟以后亦如丧考妣,抱话头精进参究的。以密乘行人,则绝少如此,故不像禅宗。
不像东密
东密注重手印,虽属事部,然其恭敬庄严,规矩整齐,且不厌烦难。纵在忙中,不肯敷衍,故我国修习东密之居士,很多往生。
刍议
我主张密乘行人,既不出离,又不念无常,不依次第,只有依净土宗法,以修密乘,虽然不能即身成佛,但对往生,仍然有把握也。
(1)选择西方本尊:如绿度母之类。
(2)常持本尊咒:四威仪中,流水不断,务达一心不乱的境界。
(3)修宝瓶气及抛瓦:可以往生。并应参加各种慈善事业,生起欣厌心。
此法不多不少,似为一般人所适合也。愿以质诸高明!
 


{返回 瑜伽士陈健民上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论脉、气、明点与诸前行之关系
下一篇:有相无相二道难易论
 布施之接受与支用态度
 密宗道次第广论书后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三章 一些佛教禅法名词的正确定义
 修行自性之推究
 吾妻相攸居士绣功感应记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八章 对治五毒的五种根本禅定
 小大乘修空及密乘大手印、大圆满、禅宗辨微
 名辨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四章 没有前行是否可以直接修习禅定?
 刘锐之居士笔受《大幻化网导引法》参订私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远离偷盗[栏目:益西彭措堪布·微教言]
 行脚禅参大自然(陈章波)[栏目:禅宗文集]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行苦讲记(十)[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参禅路头见闻录 第一章 认识路头与持戒因果的重要性[栏目:智光法师]
 找寻存在的感觉[栏目: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怎样做一个佛门弟子[栏目:桑吉银登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